第一篇:政治生活高考考点答题模式
政治生活高考考点答题模式(主体)
上传: 肖琳更新时间:2012-3-13 20:51:39
1.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意义?
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政治自由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公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内容: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等。②要求:依法有序的参与;(必要性: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和、途径(渠道)和要求。
(3)意义:(1)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2)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4)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5)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一民主选举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优点
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选民多、分布广,便于集中操作性简单,成本低,效率高
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
局限
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成本高
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
影响参加选举的积极性
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范围
县及县以下人大,基层村民、居民委员会选择
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选举
极少
人大代表
【选择选举方式的影响因素】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来确定,同时又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选举方式及其特点】选举人:直接选择和间接选举; 被选举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为什么):①只有提高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2)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怎么样)
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选民应该积极参加选举,行使这一权利。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审慎投票。
二民主决策
为什么(意义):
①对于国家: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②对于公民:有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怎么样:
①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②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听证参与决策。
三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机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两者不是国家政权机关)
【基层民主的意义】①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②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④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四民主监督
1.为什么:第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法律所赋予的监督权。第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怎么办:第一,通过合法途径,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网上评议、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第二,公民要勇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基本要求
1.内容: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区别: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3.要求在中共领导下,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循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2.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①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宗旨和基本原则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具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职能的内在要求④树立权威(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①履行职能[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及合法权益,协调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教、科文、卫、体各项事业);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完善就业,建立健全医疗、社保体系;控制人口,促进优生优育;优化环境防治污染)。]②坚持原则③依法行政[a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b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人民权益)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政府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政府管理)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民主法制)c.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d.基本要求: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④接受监督[a为什么(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性:①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②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意义:①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②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④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⑤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b.怎么样(1)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p46扩展)(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
体系:外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内部: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⑤民主科学决策(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政府必须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以提高决策水平。)
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①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a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b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和监督)
4.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①性质和宗旨等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②执政地位决定(中共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党的作用决定(三个只有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④是党加强自身的建设的需要;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怎样做某一件事?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②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③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注:【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a.根本原因: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b.(必要性):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c.【含义和地位】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基本内容】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e.【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运转;④它维护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政党制度(基本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a.内容: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监督上:互相监督。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
b.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民族问题
a.处理民族问题的相关知识点:a.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b.为什么: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形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②我国宪法和法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③我国各民族间是平等的,都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的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④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民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c.怎么办: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④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一项义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公民要切实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付诸于行动)⑤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⑥政府要切实履行各项职能,加强中西部的开发(根据材料具体化)⑦发达地区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必要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重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实现形式:人大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本群众自治制度。
6.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1)涉及我国参与有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活动的原因、理论依据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a、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d、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⑤中国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人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2)涉及主权国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的原因:
a、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b、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中国与联合国:是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c、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a.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安全利益。如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
b.为什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怎样维护?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抵制外国干涉我国内政;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社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掌握报效祖国本领,等等。
(4)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2014届高考政治生活答题模式
政治生活主观题答题模式
一、国家(政府)这样做的政治生活依据、原因、理由(为什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
3.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法律授予的,必须依法行政。
5.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6.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①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②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
③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二、政府(国家)的措施、对策、建议(怎么做)
1.政府必须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职能);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必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4.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5.政府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树立政府的威信。
6.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7.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某某政府是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的?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事?(县委、市委、省委,中共中央、党的书记)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这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3.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这是党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中共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5、这是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是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6.党这样做的意义。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中国共产党应该怎样做某事?
1.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坚持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具体要求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7.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优良作风)
9.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五、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事?
1、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与义务。
2、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A.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B.有利于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国家(政府)通过听证会、政务公开、网络问政等新渠道让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原因及意义: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志的执行者,„„有利于政府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
六、公民怎样做某事?(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公民要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确保有序的参与。
七、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什么或怎样做某事?
1、为什么:国家性质和人民地位;人大的地位、性质;人大„„权力。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怎样做:行使„„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材料只要关涉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活动,就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材料只要关涉民主党派(或政协)的活动,就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
(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围绕民主与团结两大主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八、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做了什么:行使了„„权利,履行了„„义务。
(2)人大代表为什么做某事:
①法律地位决定的(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②是行使权利(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的表现;
③是履行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的需要;
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和监督)。
(3)怎样做某事:积极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九、民族问题上的“怎么做”: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②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④坚持和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
⑤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⑥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十、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做某事?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2.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这是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主题、符合多极化趋势、当今国际竞争实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权利:独立、平等、自卫、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
4.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5.意义:(对我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世界)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十一、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怎么做?
1.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2.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材料选取)
4.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
5.行使主权国家的权利、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
6.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和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符合宪章精神并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7、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8、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十二、政治意义(有利于„„有助于„„)
1.对人民:(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激情或热情、参政意识或主人翁意识、政治觉悟、参政能力或政治素养;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2.对政府:坚持了对人民负责;认真履行了职能,(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利
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有利于)政府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等等。
3.对党:(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等等。
4.对国家:(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5.对地区、世界的意义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或地区的安定与团结,构建和谐世界。
第三篇:高考政治生活答题方法
一、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体
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
二、经济生活一般性的答案要点
(一)有关“为什么”、“依据”、“原因”的答案一般有
1、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具有高质量,才能实现其价值,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利润。
3、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要求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地位平等,实行等价交换;开展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市场经济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需要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利用税收、财政、价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的某些决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6、各种市场主体要遵循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安全权、平等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民族尊严受尊重权)。使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进行。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
10、社会主义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3、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例如:材料一:据初步证实,导致三鹿原奶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收奶贩子在原奶收上来后,为了牟取暴利、增加重量和质量,而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对患儿诊断治疗、问题奶粉封存回收、相关企业停产整顿、事故责任查处、所有奶制品检验和相关行业整顿等问题做了重大部署,同时对地方政府以及负有监管职责的主要部门领导依法实行了严肃的责任追究。
企业为什么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保证商品的质量,才能顺利让渡出使用价值,实现价值。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出现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事件,表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出现问题,这不利于三鹿集团的生存和发展。
(二)有关“如何做”、“启示”的答案一般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形手”)
3、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无形手”)[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利用税收、财政、价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的某些决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
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5、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7、依靠科技、自主创新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0、构建和谐社会
11、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等。
例如: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和防范金融风暴。
①办好自己的事,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实施“降率免税”货币财政组合拳,稳定资本市场健康运行。
③进一步完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点推进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④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⑤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
(三)有关“经济意义”的答案一般有(有利于)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7、构建和谐社会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第一,遵循“大”到“小”的原则,即从“国家与社会”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进行全面地答点组织,否则可能造成要点缺漏。
第二,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组织答点。这里的“国家/ 社会”即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
A.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B.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C.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D.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E.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
F.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G.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繁荣经济。
H.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泛指企业、经营者、产业、农村、城镇、某地区等。答案的关键词有:
A.企业、经营者——加强快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并提高经济效益等;
B.产业——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或工业的现代化等;
C.农村、城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
D.某地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其辐射与拉动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等等。
E、.国内区域合作意义:(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泛指居民、家庭、农民、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等。答案的关键词有:①有利于方便、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②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③有利于维护 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积极性等等。
例如:近日,财政部发布公告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请从经济学角度,简要分析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的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负担;②有利于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④也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增加就业机会。
☆、涉外类的经济意义题——[注:这里的“外”包括其它国家、地区、经济体,如欧盟、东盟、港澳台地区等]
解题思路与方法:
(1)角度要全面。分析此类现象的积极意义时,思路上既要考虑对我国有利,也要考虑对外方有利,还要考虑对双方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2)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对我国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改善我国外贸环境/稳定环境/周边环境,为现代化/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4.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等。
▲对外方的意义:
有利于外方的外汇收入、外方的产业发展、外方的经济增长等
▲对双方和地区、世界的意义:
①.有利于互通有余、节约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双方国家/贸易区内(世界)各国的贸易与合作交流,求同存异,提高贸易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③.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④(有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
与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例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完善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当然,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有利于优化区域分工,开发西部市场,使东、西部互为市场,最大限度地拓展国内市场空间。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较落后的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而且其辽阔的地域和约占全国60%的人口还可以为全国(包括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东部沿海地区领先发展的经济则有望成为带动全国(包括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情况使我国完全有可能建立起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完整的国内产业体系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此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发展经济也只能走国内市场为主、以对外贸易为辅的道路。中西部的资源产业优势如果不和东部结合,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离开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这个后盾,东部的高速发展也难以为继。问题: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意义。
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我国的各种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共同富裕。
2、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区域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3、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有利于优化区域分工,开发西部市场,使东、西部互为市场,最大限度地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优势互补。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较落后的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东部沿海地区领先发展的经济则有望成为带动全国(包括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优势和东部相结合,则会促进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有关解决“三农”“新农村建设”问题答案一般要点有
1、党的政策-----前提
2、增加投入------基础
3、依靠科技------关键
4、发展产业化经营------重要措施
5、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6、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社会事业
7、工业反脯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8、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9、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
10、增加农民收入
11、保护生态环境等。
(五)有关“国家应该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点
1. 制定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2. 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并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使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3. 国家政策:(联系社会热点的答案要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
发展。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⑦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等),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⑨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⑩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
(12)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等。
(六)有关“企业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正确的市场定位。
2、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者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降价空间,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诚信经营,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创立名牌产品。
5、企业要实行兼并、规范破产、实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6、股份制改造,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
7、企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
8、遵守市场交易原则。
9、加强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
10、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
11、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1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14、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要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七)有关“公民(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等)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1、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2、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具体地说:
▲劳动者角度:
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律程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劳动者素质。
③遵守职业道德。
④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消费者角度:
①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
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和社会公德。
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理性消费。
▲投资者角度:
①注意投资的多元化,规避风险。
②注意依据经济实力,选择投资方式。
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科学、理性投资。
▲纳税人角度:
①树立法律意识和义务意识。
②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③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要求最高的一道题(E级),分值一般为8分。高难度和高分值,使得广大考生既失分严重又心有不甘。纠其原因,瓶颈往往在于答题不得要领。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题的探究和梳理,提炼出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应景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五、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范式]思结构 +(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全诗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参考答案]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以上六种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题的制高点。
第五篇:2013!高考历史答题模式总结
2013高考必备系列
2013高考必备系列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2013高考必备系列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2013高考必备系列
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2013高考必备系列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2013高考必备系列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2013高考必备系列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2013高考必备系列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南唐南平前后蜀,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