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7:0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从1998年开始,我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由区属转向区域,提出了“打服务牌”的工作思路,突出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各类所有制单位服务、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三个服务”的理念。建立了区域经济服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相继出台了加强科、所、站、队执法队伍建设、精简审批手续、“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并联审批制、AB岗工作制等一系列服务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使全区公务员队伍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区域的投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3年之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深化工作思路,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四个所有”的服务理念,即:“所有的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的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的人员都是服务人员,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并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使“三个服务”和“四个所有”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公务员的自觉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实体化、功能化、信息化的标准,构建服务载体,完善运行机制。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5700平方米、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完善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民政服务中心和12个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等18个服务机构,形成了载体网络。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区构建起了以建设服务型政府领导小组为核心的组织领导体系,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为示范窗口、18个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实体运作体系,以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为依托的工作网络体系,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投入的保障体系和以社会各界参与的政风评议监督体系,形成了公共服务基础框架,有力的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随着全市开展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站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新的发展起点上,深入思考人事人才工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事人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跟进服务;公务员队伍建设必须落脚到提高为民、务实、创新的能力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主动适应行政体制改革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在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分析查找人事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门职能和职责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公务员的岗位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着力研讨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进一步落实部门和岗位职责

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我们要重点改变和调整职能交叉和不到位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在适应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上调整机构设置。为适应市委市政府“工业东移”的战略决策要求,积极融入滨海新区发展的大格局,我区确立了“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民营企业的战略。围绕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的特点,我们从人才规划、人才保障、人事服务等方面,主动贴紧金融、会展、物流、中介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了为现代服务业和民营企业服务的八条措施,做到区域经济发展到哪里,人事人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今年二季度,我区

为发展金融优势,在市编办李功立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筹备建立了河西区金融服务办公室,配备了得力人员。前不久,黄兴国市长到我区陈塘都市工业区调研,提出全面规划建设高科技、高智能、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科技文化园,下一步我们跟进服务,将由部门管理的陈塘都市工业区管委会,调整为由区政府直接管理的陈塘科技文化园管委会,并调整人员,引进优秀的人才,推动科技文化园区的实质运作。

二是在适应政府职能调整上落实部门职责。今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实施细则,我们将针对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土地整理、市容属地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金融税收等权限的下放这一重大职能调整,积极跟进,充分发挥人事编制部门的职能,尽快把各项下放的权限落实到相关的委办局,落实到对口的职能科室。继续完善各服务中心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程序和方法。

三是在适应岗位职责上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突出抓好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人员充实配备,使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发展的需求。加大调整力度,努力实现现岗的处科级领导干部,在学历、专业、年龄结构上与所在部门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适应,确保专业部门业务科室具有1—2名与专业工作相适应、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制定党政机关引进优秀紧缺人才待遇的优惠政策,在工作补贴、安家费和住房补贴上提高标准,为战略规划、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全局性重点工作和关键岗位,引进硕士以上学位的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目前,正在落实为发改委、经贸委、信息化办公室和环保局引进3名博士后、1名博士、1名硕士的具体手续。

二、主动适应建设责任政府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我们将采取三条措施,提高全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水平。

一是坚持学法普法,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坚持围绕中心,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主题,不断增强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部门和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中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突出公务员法及各项配套法规的学习,突出涉及政府工作各专项法规的学习。在区内举办的各层次培训班中增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使每一位公务员熟知本岗行政的相关法律知识和执法程序,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政,提高区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经济和社会事物的能力。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有效约束公务员的执法行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先导,进一步完善《河西区公务员形象规范》、《河西区公务员岗位行为规范试行规定》和《河西区行政执法人员必须遵守的五条禁令》等规章制度,明确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坚持抓好涉及驻区企业和民计民生的窗口服务部门制度建设,以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为示范,对全区各类服务中心实行标识、制度、办事程序、办结时限、公开内容五统一,不断完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的服务标准体系。

三是加大监督力度,持续开展政风评议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政风评议活动,创新评议方式,通过“万名群众评服务”、“千家企业评执法”、“纳税人评行风”、“社会各界评政风”等活动,背对背测评,面对面讲评,心连心整改,有效抵制行政执法中的不正之风,推进政风行风建设。今年,突出抓好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依法行政,践行承诺;严格管理,加强自身建设三方

面的评议。通过考评系统,直评基层,以创促改,推动各部门更好的履行职责,依法行政,改进服务,强化监督。

三、主动适应提高行政效能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效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点。我们将借大讨论之势,从每一个部门抓起,从每一名公务员做起,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

一是从强化服务意识入手,提高服务效率。在全体公务员中继续强化“三个服务”和 “四个所有”的理念,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为主题,举办“建设服务型政府论坛”,进一步增强公务员履行职责、高效工作、优质服务的自觉性,把服务意识植根于每一名公务员的思想中,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的环节上。下一步,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是河西形象”大讨论,使全区公务员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二是从提升能力素质入手,提高工作效率。加大集中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河西区2008年公务员培训手册》,使之成为全区每一名公务员业务学习的必修课,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天津战略发展定位、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河西区招商引资优势、八大功能区划分及2008年四项重点工程等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按照抓科长、促科室、带科员的思路,以“强化作风建设,服务经济发展”为主题,重点抓科长能力素质的提高,召开河西区强化作风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座谈会,拟召集50名职能部门、窗口单位的科所站队长参加,重点交流依法行政的经验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体会,分析查找工作机制、效率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发挥科长作用、带动科员、履行科室职责的措施,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从加强效能监察入手,提高行政效率。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意见的要求,今年将加大行政效能监察的力度。目前,成立了河西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河西区2008年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迎奥运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卫生区、数字河西工程、便民早点工程等重点工作为今年行政效能监察的重点,细化量化工作指标,明确部门职责,做到责任到人。下一步,我们将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会同区监察局,研究行政效能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将完成重点工作的效能情况与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一并实施一票否决,确保全区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四、主动适应政府管理创新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管理创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动力。我们要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探索公务员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

一是创新公务员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岗位管理,积极探索以能力为主线的处科级干部管理制度。修订《科级职位说明书》,明确科级及以下公务员的能力标准,作为公务员录用、考核、任免、培训的依据,用机制保障选人、用人、管人的规范性。下一步,根据科级干部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岗位职责等,研究制定河西区科级干部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和职位能力标准。二是创新公务员考核机制。在考核标准上,突出群众认可,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公务员考核要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对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

在考核内容上,实施分类考核。对政府机关公务员侧重运用专业政策知识、学习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化办公技能的考核;对执法单位和窗口部门的公务员侧重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考核;对街道公务员侧重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把平时考核、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行政效能监察、群众投诉情况与公务员考核结合起来,使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创新公务员奖励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专项工作表彰奖励机制,我区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区一次性通过国家爱卫会专家组暗访检查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对全区1500余名干部职工给予记二等功、三等功、嘉奖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了全区重点工作的完成。在今年选拔任用的30多名处级干部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创卫工作中受到表彰的同志,充分体现了专项奖励工作的激励作用。我们将继续探索政府专项表彰奖励的时效、范围和等级,充分调动公务员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促进全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关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涉及观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如何准确把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加强效能建设入手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使其成为真正为公众服务的政府模式,是我们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效能办就此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丽水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干部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1、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行政许可法》实施,开展了行政许可项目审核清理,完善了审批核准等程序和制度。机关部门间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市、县(市、区)建立了职能比较齐全、管理运行较为规范的行政服务中心,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中心。市本级35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29个进驻中心,5个部门的行政许可职能集中到一个科室成建制进驻中心,334项行政许可项目中有288项进中心办理。窗口办理率从53%提高到82%,即办件比例达73%,审批事项比法定时间平均提速56%,比承诺时间提速35%。建立了招投标统一平台,把建设工程交易项目、政府采购项目、国有土地出让项目、国有资产交易和国有资源开发权出让项目统一纳入市招投标中心管理,规范了招投标行为。在机关效能建设问卷调查中,92%的调查对象认为解决“行政行为不规范”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91.7%的人觉得办事更方便、容易了,1/3的调查对象认为行政审批部门机关效能建设的成效最为明显。

2、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一是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根据决策事项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协商协调、论证咨询、公示听证以及决策公开、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二是完善为民办实事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情反映、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劳动力素质培训和扶贫帮困等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三是完善优化服务机制。在各级机关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全程办事代理制、ab岗工作制等10余项制度。四是出台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制定了《丽水市公务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丽水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工作办法》等,完善了行政行为过错责任追究等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讨工资难等热点问题。加强干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干部作风、机关形象明显改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建立政务、厂务、村务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全面公开工作职能,支持和保证群众监督。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尤其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保障群众知情权。

4、建立群众诉求机制,解决群众疑难问题。成立了效能办、效能监察室、效能监察投诉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并延伸到部门和乡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乡三级投诉网络。实现了原12345便民电话网络与机关效能监察机构的对接,效能投诉全面实行网上办理。“市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百姓热线”等投诉渠道的建立,丰富了群众诉求渠道。五年来,市县两级投诉中心受理群众投诉18195件(次),办结17453件(次),大量问题解决在早期、在苗头,在缓和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也应该看到,干部观念没有真正向服务型建设目标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面临的主要矛盾尚未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即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明显缓解,而且在一些领域更为突出。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可以从投诉中心的数据得到印证。五年来,市县两级投诉中心受理群众投诉18195件(次),其中效能投诉4057件次,占22.3%,而反映群众关心民生、社会问题的非效能投诉14138件次,占77.7%。从被投诉部门看,城建、城管、环保占投诉件总数的28.3%,公检法占投诉件总数的21.4%,两者总计占投诉总量的一半。从投诉反映内容看,对违章建筑、市场管理、社区管理、环境污染、执法不公等等问题的反映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问题既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也是社会生产生活公共需求问题。从政府部门职能行使的情况看,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间职能界定不明确,职能交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管理效率低下。

2、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真正实现职能转变。职能部门在行政运行方式仍然在传统行政框架下运行,审批、决策、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表明政府部门职能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比如在行政审批方式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集中,但审批运行机制以及更根本的行政运行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重收费、轻服务,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又如在部门职能定位上,相当多的干部头脑中,机关单位仍然是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管理者,一些政府机关中行政垄断、部门利益化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对真正贯彻政府的服务宗旨是一个较大的阻力。

4、以投诉中心为诉求渠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投诉中心是加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提升政府回应机制的有效方法,也是运用效能监督手段监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市投诉中心同时负责处理市政府便民热线、市长信箱等民意反映渠道的特色做法,使投诉中心更加贴近群众,使效能监察工作寓于为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提供服务之中,有力地促进了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和作风转变,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今后要着眼于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加关注群众投诉中所反映出来的政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推进办事效率的提高;更加关注民生领域的问题,对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缺位、越位、不到位现象加强监督,推进职能转变;更加关注机关作风问题,加大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干部素质的提高。

第三篇:遵义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思考

遵义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祖彬 来源:贵州省行政管理学会 发布日期:2009年9月7日 点击:1014次

遵义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思考

王祖彬

近年来,遵义市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软环境,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绩。2009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招商引资83.3亿元,同比增长21.2%。

艰难的探索

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遵义市在大力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不断深化改革,着力优化“软环境”,以形成“洼地”效应,集聚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一是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2004年遵义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并将政务公开和效能建设职能划入中心,整合行政资源,行成工作合力,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以市级和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及其分中心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政务服务网络。全市所有县、区(市)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部分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乡镇和社区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向下延伸政务服务网络。二是整合服务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政务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契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相对集中审批职能,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同时,为实现“管理增效、办事提速、服务提质”,市政务服务中心突破体制障碍,整合政务大厅内部资源,实现市环保

局窗口与两城区环保分局窗口、市公积金中心与红花岗区公积金中心合署办公、联合审批,进一步缩短了审批流程。三是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为了给群众提供规范、高效、便捷的服务,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及分中心相继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办法、服务行为规范、服务事项办理规则、首问负责制、申报登记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监督投诉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基本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基本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现象,初步实现了“办事有时限、收费按规定、审批受监督”,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较大提高。遵义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至2009年7月底,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 77.5889万件,办结76.3854万件,办结率达到98.45 %。

深化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一是构建覆盖全市的政务公开工作网络。市、县、乡及其工作部门普遍成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责任部门认真参与、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透明度。大力推进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遵义”,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中国遵义”门户网站及市政府各部门41个部门网站和14个县、区(市)政府网站等子网站,已逐渐成为我市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中国遵义”还整合了“遵义在线”和有线电视等网络信息资源,在各网络媒体上设臵“阳光政务”栏目,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查询政务信息。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先后制定了《遵义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遵义市政务公开工作

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遵义市政务公开新闻发布会制度》、《遵义市政务公开听证制度》、《遵义市政务公开检查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公开的组织领导、内容、程序、形式、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使政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通过将政务公开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并严格监督检查,兑现奖惩,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组织编制政务公开目录,规范公开内容和形式。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各地各单位工作实际,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把应公开的内容分成八类,分类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公开。

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普遍成立了效能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责任部门积极参与、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服务承诺制、同岗替代制、失职追究制、绩效考评制”等九项制度为核心的效能建设工作制度,并配套制定了考核办法、考核标准、检查制度,形成了推动工作落实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开展“效能民主评议活动”,让社会各界评议政府工作。为推动政府各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效能,市机关效能领导小组办公室从2005年起,连续5年在市政府部门和部分公用事业单位中开展了“效能民主评议活动”,将评议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通过引入外部监督评价机制,把政府各部门工作臵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各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高。

难以跨越的体制障碍

遵义市在探索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遇到两大难以跨越的体制障碍:一个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较慢,保留的审批服务项目太多,监管成本太高。到2008年,市级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还多达606项。另一个是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较多。有的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多个部门或部门几个科室,有的要经过省、市、县多层审批,办事效率难以大幅提高。遂导致政务服务中心普遍存在“三个不到位”:一是项目入驻不到位。部分项目没有真正进入中心,存在“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双轨运行”等现象。二是授权不到位。部分单位对窗口人员授权太小,存在窗口“只受理、不办理”等现象。三是部门审批职能整合不到位。一些部门的审批事项难以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在一个科室,致使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不高。

深化改革突破瓶颈

面对困难,遵义市没有退缩与犹豫。在深入调研、讨论的基础上,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的重大决策,并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2009年底前实现市级行政审批项目总量压缩20%以上;市级自行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总量压缩50%以上;市级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办理时限按法定时限压缩30%以上;单位审批职能整合到位率达到100%;单位负责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的科室成建制入驻中心(含分中心)达到95%以上;保留的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进驻中心达到95%以上;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收费全部进入中心(含分中心)银行窗口收取,进驻率达100%;项目审批授权率

达到98%以上;项目按期办结率不低于99%;全面清理行政处罚项目,规范自由裁量权;干部群众对政务服务环境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为确保以上工作目标的实现,制定了七大工作措施:一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对市级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认真进行清理,采取废止、合并、下放等方式将行政审批事项总量压缩20%以上。同时,对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的前臵条件、办理流程、收费标准、办结时限等进行严格审查和规范,办结时限原则上在法定时限内压缩30%以上。二是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全面清理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无收费依据的项目,市级批准设立的收费项目压缩50%以上,并将保留收费项目的收费依据、标准在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整合审批职能,实现“审批职能整合到位、项目进驻到位、项目授权到位”。要求有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的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把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集中到一个科室,将该科室成建制搬入政务服务中心,并充分授权窗口人员办理。四是清理行政处罚项目,规范自由裁量权。对市级行政处罚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规范项目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对行政处罚项目设立依据、处罚标准、程序等进行审查和规范,并在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五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和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公文传输系统,全面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及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公文网上传输,基本实现部门和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文件资料网上快速传输;充分利用“遵义市公务员办公业务资源网”,全面实现网上办公。六是完善管理机

制,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综合窗口管理模式,建立办件预约制度、办件回访制度和代办制度;按照工作性质相近相关及办事流程的先后顺序,调整窗口布局,再造相关工作流程,实现“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七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工作滞后的单位进行跟踪督查,对有令不行、阳奉阴违、不按期完成工作的单位严格问责,追究主要领导责任,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按期完成。

改革有序推进成效初步显现

面对艰巨的改革任务,遵义市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级行政许可项目由原来的484项压缩到203项,压缩了58.1%;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22项压缩到24项,压缩了80%;市级行政审批办理时限按法定时限压缩了30%。市级网上行政审批结和电子监察系统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开通,市级272个审批服务项目全部纳入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实现网上审批、在线监察、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基本实现了“阳光审批”。“三到位”(审批职能整合到位、项目进驻到位、授权到位)工作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效率显著提高,服务更加规范。

(作者系遵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第四篇: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型政府是针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在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缺乏自主的空间,政府控制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和分配权,社会公众对政府产生了绝对依赖性,形成了事实上的“全能政府”运作方式。而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责任的有限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的是明确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边界,政府的行政能力、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的自我调和能力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

近年来,在各大中城市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建设工程之一便是城市社区管理在探索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社区管理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管理”,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为再造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个制度创新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础平台。社区管理不仅对原有的居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触角引向社区,方便了居民群众,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社区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依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发展公共服务需要社区这个平台,需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也需要这个平台来分担部分政府需要转移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是社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区已经在承担着很多公共服务到社区的功能,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也在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行政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一、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指令型的工作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

从2000年开始的城市社区管理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原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平台;第二阶段:依托社区平台,推进各项服务和建设事业进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阶段: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加强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贯穿这三个阶段始终的则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时下的社区居委会与2000年以前的居委会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的理念浸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控,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街道办事处与各居委会之间签订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主任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居委会主任行使任免权、调动权是改革前的惯常现象,城市管理实际上形成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架构,而且人们往往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放在一起来谈,统称为街、居工作。而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真正落实《居委会组织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需要,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重新定

位,对城市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划分、重新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地域界限得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立,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代言人作用,同时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工作要求逐步成为基本的工作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建设初步独立出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以指令性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得以改变,社会建设相对独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人们逐步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性,如果说过去居委会主要是政府的传声筒,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更主要的是当好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居民的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呼声和要求,成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从制度供给视角来考察,社区体制改革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部门适应社会变化,逐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供给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回应,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提供法律、伦理或经济的准则或规则的过程。制度的供给是由制度的非均衡状态触发的,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其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是当一个社会在发生剧烈的变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制度短缺问题,当社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的社会关系时,原有的制度系统难以对新产生的问题加以处理或解决时,就会出现制度供给不足或短缺问题。

这一制度创新的直接后果是将社会与政府的界限逐步明晰,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不仅开始认识到无偿地指挥居委会干属于自身的工作不合法,行动上也在积极探索将自身工作落实到社区的有效途径,政府工作责任主体得以明确。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制度创新的倒逼机制开始形成,社区自治组织定位明确后要求政府自觉转变职能:政府部门不能直接指挥社区自治组织,自己要想办法服务到社区居民。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需要落实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另一方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居委会职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居委会不再是任务的当然承接者。在社区层面购买岗位,用以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成为新的选择。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深化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的现象,把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购买岗位的形式在社区落实。

政府买岗人员直接为社区居民服务,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过去将居委会作为部门派出机构的“泛行政化”局面得以改变,本是自治层的居民委员会角色回归得以完成。制度创新不知不觉已经出现,社区体制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强社区管理的过程,成为基层社会重构的过程。当一项制度不适合时代发展时就要创造一个新的制度来代替它,社区体制改革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激发了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但新的制度又要经过

一定时间的试验阶段来检验它的可行性,比如政府在社区买岗人员的定位、人力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就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致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公共服务型、有限责任型政府理念也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一个衍生链条,而且,这个变化还在发展,创新还在继续。

二、社区管理带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引致社区功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依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走低,“非组织化”或“去组织化”现象愈益突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大量的公民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外。

社区管理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在城市基层,通过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社区内的主体组织进一步健全,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更为有序,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加强。

社区党组织在基层产生了很大作用,在武汉市,不仅大部分社区实现党组织的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而且在开展各类服务居民活动中,往往也是党员在起着重要的倡导作用。武汉市有两个未设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万的百步亭和常青花园社区,社区党委起着联系上级党委、开发商、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各方力量在社区党委的整合下有序运作,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法律上拥有组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直接成果是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社区体制改革后,有4900多名原居委会老群干离开工作岗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岁下降到39岁,平均文化程度由原来64%的群干为初中以下上升为97%的群干为高中以上,此后几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使社区群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群干得到的培训机会日益增多,市政府还破天荒地组织30名“十佳”社区工作者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社区群干素质提高直接表现在社区管理的绩效上,在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工作中,社区群干充分领会市政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的决策精神,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20多万个创建项目得以完成,社区破损路、违章建筑、楼道杂乱、污水满溢问题得以解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依托社区的再就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得以有效开展起来。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整治了多年未能解决的4万多辆正三轮车问题,都是依靠社区群干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把政策宣讲

清楚才得以完成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行这个工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以有效整合。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也为社区功能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不仅有着与社会成员或居民的天然联系以及组织社会的天然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和专业的手段去服务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自武汉市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管理以来,社区内的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至少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便民服务社、有的是腰鼓队、有的是吴天祥小组,共同的特点是贴近居民需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管理的实践看,社区民间组织活跃的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往往也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如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李小海志愿服务队”、“关爱小组”、“温馨姐妹”、“阳光姐妹”、“和谐传播小组”、“爱心传递小组”等20多个社区民间组织,改变了过去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江汉区单洞社区发展得非常好的巾帼家政服务队的成员全部是该社区的腰鼓队成员,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把居民动员组织起来,为社区功能的提升打下基础。

社区的再组织化的成效日益显现:社区内的失业群体、退休人员依托社区也有了相应的服务平台,一改过去失业、退休群体离开岗位之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社区的组织化还体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市基层有了依托和抓手,在社区平台构建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在宏观上的宣传,社区平台形成之后,社区警务室、社区安保队以及电子监控社区的建设一下子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治理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公共服务社区化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方向和有效途径,武汉市将政府在社区内的买岗人员、社区居委会人员和社区内的各类民间组织通过“社区服务站”的平台加以整合,社区服务站已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者,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也在探索当中发展。政府在社区层面买岗提供服务,总体来讲仍然是带有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类人员的身份定位尚处于不够明朗的状态,但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国际上政府“瘦身”的普遍趋势,他们从定位上应脱离政府序列,政府定向购买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许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在社区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创造提供前提和条件,有利于 “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现代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只有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管理机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社区管理促进基层民主的深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行政效率问题。西方国家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行了“政府再造”,提出要实现政府的“顾客导向”,即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作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听取“顾客”的意见、反映“顾客”的需求,及时地为“顾客”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的推进部分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通过扩大和深化城市基层民主、畅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意沟通渠道,政府的回应能力在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针对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及时程度在提高。

城市社区管理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武汉市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将政府计划投建在社区的公共项目在社区内进行公示,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政府通过社区建设搭建起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经过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

基层民主的发展促使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证制度,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组织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使政府提升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武汉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把各方面的代表找到一起,共同对社区内的餐饮门点的经营进行评议,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居民评议意见,按照相关法规对问题加以处理,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存在于基层社区的难题,交流与沟通代替了命令与强制的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社区监督评议功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武汉市在社区管理中广泛开展社区组织评议街道办事处、评议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民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评议活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建立起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职责落实、服务到位。充分发挥社区评议作用,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当前,由于评议制度还只是作为工作中的经验在推广,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比较高层次的制度层面,有的社区组织群干碍于情面,评议工作还不够严肃,评议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还需要加强。

基于社区平台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初现雏形。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为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推进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地方

人民代表,基层民主和国家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融合,政府听取呼声的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武汉市不少区政府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展“社区对话”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社区居民代表面对面,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倾听群众意见,现场研究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管理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第五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四、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材料一: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仍不同程度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职权,贪污腐化,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2007 年 4 月 24 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将于 200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条例》的出台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学分析

(1)请你谈谈我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由。

① 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宗旨的重要举措;同时,党领导下的政府应该是认真履行其职能,充分显示对人民负责的宗旨与原则的政府。③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2)请你谈谈我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由

①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国家行政机关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是为人民办事的。

③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②坚持依法治国原则,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依法行政。③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广大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材料二: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某市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本市的实际,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具体做法有: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建立了经济责任 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电子政务,推广网上办公;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运用所学政治常识,概括该市的主要经验。

①切实转变政府职能;②精简机构;③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④提高行政效率;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哲学分析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2、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学思考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2、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下载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范文大全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已把创建服务型政府作为主导理念、工作重心和总体目标。作......

    建设“服务型”工会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服务型”工会的实践与思考当前,要实现工会工作的新发展,就必须“找准切入点、着力落脚点、把握需求点”,才能有效推进“服务型”工会建设。一、应找准切入点,积极打造三个......

    关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建设服务性党组织关键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提升......

    建设服务型政府

    法律类论文:贯彻十七大精神: 建设服务型政府法律类论文: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基于科举制度残余“官本位”思想消极影响的视角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而在科举制度基础上生成的“官本位”思想,则对中国现行的社会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的、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是在社会本位和公民......

    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网络上,许多网民在议论学雷锋时提到,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首先要带头学雷锋。这种呼声一点都不过分,完全在情理之中。学雷锋并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事情,领导干部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