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庆祝黄梅县公证处恢复重建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黄梅县公证处恢复重建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黄梅县公证处主任 张晓文
各位领导、公证处的老领导、老前辈、同志们:
在黄梅县公证处恢复重建三十周年的历史时刻,我们把曾经在黄梅县公证处工作过的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同志们邀请回来开一个座谈会,大家一起青梅煮酒、把手言欢,共忆公证处的峥嵘岁月、沧桑巨变、辉煌成就、发展之路。借此机会,我把公证处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向各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1956年——1980年,黄梅县人民法院开始办理公证业务,这一期间公证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1980年黄梅县司法局恢复重建,1981年恢复设立黄梅县公证处。当时有公证人员人,基本为初、高中学历。大多为任命公证员。年县三定方案确定黄梅县公证处为黄梅县司法局直属副局级单位。2000年,县公证处人员人,大都取得专科学历,其中通过国家考试获取公证员资格 人。2010年县最新三定方案再次明确黄梅县公证处为县司法局直属副局级单位,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共有公证人员人,全部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其中考取涉外公证员资格人。
二、业务不断拓展延伸
(一)国内公证
1980年以前,基本没有开展国内公证业务。1981年至年,国内公证业务均在一百件以下;年,年办证量达到一百件;年,首次突破500件,年办证量达到近1000件,呈现阶段性较高发展态势。至今每年国内公证业务均保持在1000件的水平。
国内公证业务阶段性发展,主要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以来,经济合同公证业务急剧增加。办理公证的经济合同种类主要有:商品购销、货物运输、借贷、劳务、集资、粮食订购、清欠、合资经营、征用土地、技术转让、加工承揽、建筑工程、买卖合同,农、牧、副、渔业生产承包合同和承包水库、荒山、矿厂、采石场、小煤窑、汽车、拖拉机等合同。为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从年开始,全县司法所开始协助公证处办理公证业务。公证的触角延伸到全县每一块土地。随着我国战略中心的转移,国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公证法律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在工商、劳动等部门与公证机构服务项目竞争的情况下,黄梅县公证处不仅巩固了承包合同、房屋买卖等传统服务项目,而且开辟了财产物权、招标投标、贷款提存、国有土地有偿转让、林权、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金融贸易、企业改制、政府采购、婚前财产、彩票、银行贷款按揭公证等新的服务领域,公证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二)涉外公证
我县涉外公证始于年。当年由公证员办理涉外公证案
为标志,黄梅县公证处开始正式办理涉外公证。全县涉外公证种类主要有:公证出生、学历、经历、生存、死亡、居住、收养子女、亲属关系、委托书、受刑事处分与否、国籍、烈士、邀请书、职务、出身等。涉外公证书使用于定居、探亲、自费学习、继承、领取残废金、探友、享受政治待遇等。公证证书发往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南北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以来,黄梅县对外贸易、民间贸易、招商引资、出国留学、继承财产、劳务输出等经济往来明显高于往年,涉外公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县公证处抓住机遇,积极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法律服务。首先,通过办理中外合资经济合同、合作经营合同、协议书、意向书及企业章程、营业执照、法人资格、资信情况、职务等涉外经济公证,积极为引进外资、先进设备,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其次,通过办理出生、经历、健康记录、无犯罪、合同书、宣誓书等公证事项,为劳务输出创造积极条件。第三,通过办理亲属关系、婚姻状况、国籍、邀请书、声明书等公证,为推动国际民间往来提供法律服务。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随着在社会生活、法制建设日益凸显重要作用,公证工作被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和关注,公证工作发挥证明、沟通、服务、监督的职能,为改革、发展、稳定,为推动黄梅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公证工作的实践证明,公证工作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改革深一步,公证进一步。从1981年底恢复设立公证机构以来,公证工作在市、县公证管理机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服务方向,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取得了突出成绩。公证业务不断拓宽,由原来的单纯的办理涉外民事,发展为既有涉外又有国内民事和经济的公证,公证项目发展到金融、房地产、商贸、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证行为从单纯的证明发展到为当事人和社会各类组织乃至党委和政府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据统计,1981年办理公证件;2011年截止现在办理公证件,比公证制度恢复初期的1981年增长了倍。公证业务收入从1981年的元,到年首次突破10万元,再到2010年的70万元,预计今年的收入可以达到近100万元。与此同时,黄梅县公证处的软硬件建设也彻底发生了改变,宽敞明亮的办证大厅、一应俱全的现代办公系统、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整齐规范的档案管理、业务精通服务热情的工作人员。。。无不昭示着黄梅县公证处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年,县公证处被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年,县公证处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2010年我自己荣幸地被省人社厅、省司法厅联合表彰为先进个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梅县公证处的发展壮大,枝繁叶茂,是在座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同志们怀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凌云壮志,夙兴夜寐忘我工作的结果;是在座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同志们肩扛敢叫日
月换新天的历史使命,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黄梅县公证处现任全体工作人员,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四、后段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风生水起才知天高云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前我县正处于社会发展深刻变革、经济调整更加深入、各种利益冲突更加激烈、社会转型更加活跃、公证需求更加旺盛的时期。这对我们公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创先争优才能成就伟业。局党组提出了“争创全国优秀司法局、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的宏伟目标,具体到公证处,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争创全国公证行业先进集体。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加努力:
1、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十六字”发展方针,结合公证行业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果,推动公证工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主动参与经济社会管理,发挥公证法律服务的事前预防作用,依法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增产增收提供服务;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
生,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引导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紧扣大局,拓宽服务领域,将保稳定、促发展、创和谐的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积极服务“三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加强公证行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探索,积极介入构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进程;围绕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制度建设,组织引导公证员为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服务;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以及改善和保障民生等方面,组织引导公证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积极推动公证法律服务介入经济流转和重大民商事活动,发挥公证工作预防纠纷、过滤风险的职能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积极引导广大公证人员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不动产登记和租赁等提供公证法律服务,配合部相关部门就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建议。
——充分发挥公证工作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公证在化解社会矛昏纠纷中,尤其是在纠纷的事前预防方面,具有其他纠纷解决机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公证服务进农村、进社区,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预防,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服务。
2、巩固以往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
把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坚持不懈地提高公证公信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贯穿公证执业活动的始终,珍视和维护公证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
(一)进一步强化公信力意识
——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公信力观念。大力开展公信力意识教育活动、把提高公信力、维护公信力、爱护公信力的要求,转化为公证人员的执业理念和自觉行动。
——提高公证质量意识。教育和引导公证人员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信誉”的执业意识、把“严把质量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着力解决目前公证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依法办理公证事项,确保公证文书的质量,以高质量的公证工作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把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作为公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防止和纠正行业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
(二)进一步健全维护公信力的手段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双重手段,全面宣传《公证法》和公证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强与相关新闻媒体的联系与沟通,交流与合作,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和支持公证工作,为公证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建立公证公信力激励机制。对在维护加强公证公信力工作中涌现的先进集体、个人进行表彰,树立先进典型,以典型案例和模范作用引导当事人正确的公信力观念。
——加快推进公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提升维护公证公信力的科技手段。
——完善公证失信监督惩戒机制,建立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惩戒工作制度,重点查处违规办证、出具错证、假证以及办证给回扣等严重损害公证公信力的行为。
3、着眼于实现公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加强公证队伍建设
(一)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建设。
按照上级要求在公证队伍中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教育整顿活动。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学习制度,组织全处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吃透科学发展观精神内涵,把全体公证员的智慧和力量都凝集到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上,坚持在学习中做到精、通、活、实,真正把全体公证员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提高公证员政治素质。(二)大力推进公证队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窗口建设力度,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公证条例》和《公证法》,认真执行《办理继承公证的指导意见》等行业规范;就《公证复查争议投诉处理办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修改意见;配合部相关部门做好《招标投标公证细则》、《拍卖公证
细则》等部门规章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并对现行公证书格式进行全面梳理,提出相关修订建议;协助部相关部门做好扩大要素式公证书试点范围的工作。
——加强公证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认真研究公证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探索推动公证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重点加强公证介入不动产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三)健全培训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公证职业培训体系,落实行业培训规划,进一步提高公证队伍素质。以示范、特色培训为主,重点做好公证员任职前培训,涉外(涉台)培训,新法律法规、新业务培训,公证处主任培训,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公证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为始终维护和不断增强公证公信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4、积极促进中外和港澳台交流
积极开展与中外公证界的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了解各国公证、业务发展动向.提升本国公证服务水平,增进与各国公证业界的了解和友谊。加强与亚洲、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公证人组织间的交流活动。加强内地和港澳台公证界的联系和交流。密切与香港委托公证人协会和澳门公证人的联系,加强与台湾海基会和台湾公证学会的交流,推动两岸三地公证事业的发展。
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同志们成绩代表过去、光荣铸就梦想。相信有在座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各位老领导、老前辈的鼓励和祝福,有现任公证处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开拓,黄梅县公证处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黄梅县公证处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赣州市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赣州市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赣州市教育局局长
黄德明
(2008年1月3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座谈会并首先发言。借此机会,我向各位简要汇报一下恢复高考三十年来我市高招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考大市,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先后有61.3万人报名参加了高考,其中有20.6万人被各级各类高校录取。他们中间,大部分人成为赣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应该说,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重建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更重要的是,它还使人们从此明确了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人才就是发展与进步的真谛,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进而推动了我们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全面的改革、开放和进步。
30年来,着眼于为国家选拔和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切实维护和发展好高考制度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市坚持严格执行国家招生考试的政策规定,认真做好了高考各项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大面积扩大招生和高考不断深化改革,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高招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高招工作按照“依法治招、依法治考”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 1 了考生增多、组考难度加大、考试安全形势严峻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始终做到了考务管理严格规范,考风考纪端正严明,考试服务周到细致,确保了全市高考安全有序、平稳顺利地进行,实现了“安全、诚信、阳光”的招考工作目标。我市招考办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省招生宣传先进单位”、“全省国内安全保卫工作优秀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大会上,我市教育局还作为唯一的设区市教育局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30年来,我市高招工作的成绩与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三个机制、两个预案”考试组织模式
一是建立了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公安、电力、环保、卫生、城管、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协同高效的联席会议机制;二是坚持“想在前、做在前、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实行了考前准备工作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及时销号处理、及时反馈整改的台帐运行机制;三是建立了市与县(市、区)、县(市、区)与考点学校、考点学校与监考教师之间职责明确、协调统筹、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层层抓好责任落实的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四是制定了 2 《赣州市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和市、县两级《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工作程序》。
二、不断加强了考务工作和考纪监察队伍“双线管理” 我市坚持选聘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没有直系亲属参加考试的人员组建考务工作队伍;我们严格实行了监考教师遴选制、回避制、县际间交叉监考制、监考教师随机编排抽签制度;我们率先在各考点采用了普通高考监考人员随机三抽一安排考场的做法;我们率先运用《考务管理规范要求》VCD光盘和《考务培训软件》等进行考务培训;我们建立了考务工作人员档案和考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强化了考务人员的责权意识;我们不断加大了对各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了高招工作的严肃性和广大考生的利益。30年来,我市从未发生高考试(答)卷失、泄密事件,从未发生大面积高考违纪舞弊现象,高考考生违纪舞弊率也一直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
三、努力为广大考生提供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优质服务实现管理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考之前,我们精心制作了《考生考试须知》VCD并免费发放到学校,告知考生诚信考试以及考生参考注意事项;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户外广告等媒体深入宣传考试政策、公开考试信息;我们积极配合省高招办开展“高考直通车”活动,通过专题报告会、专家答疑等形式,为考生提供咨询服务,传授迎考技巧,解答疑难问题。高考期间,我们在各考点为考生提供了各种齐全方 3 便的服务设施,友情提醒考生按章赴考、诚信应试、从容参考;我们组织了“爱心车队”免费接送考生,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考生顺利赴考。高考结束后,我们及时召开了高考质量分析和志愿填报指导会,为考生提供分析情况,传送招生信息。高招录取期间,本着“以人为本、对考生负责、办和谐高招”的宗旨,我们安排专人把考生及家长反映的问题以及录取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及时跟踪,及时处理,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去年,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共同关心下,我市会昌籍残障考生许翠玲不仅如愿录取在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江西财经大学还为她母亲安排一份临时工作,妥善解决了许翠玲同学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回顾我市30年来的高考历程,我们体会到,我市高考工作之所以措施扎实、保障有力,能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主要得益于我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得益于我市全体教育工作者和高考考务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得益于我市广大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在省、市高招委的指导帮助下,主动适应高考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进一步加强考试考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招舆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招干部队伍建设,努力确保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确保我市普通高考更加严格规范、更加平稳顺利,从而切实推动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高考和更加满意的教育。
谢谢大家!
第三篇:温家宝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1.5.9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5月9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灾区,牵挂着灾区的群众。三年来,我10次到四川灾区,也到了陕西、甘肃灾区。记得地震当天我赶到灾区时,所到之处都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充满惊恐、悲痛的气氛。地震后第12天,我第二次来到灾区,在映秀同联合国秘书长一起接受中外记者的联合采访,那个时候我就说:“过三年再来,一个新的汶川会拔地而起。”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广大建设者顽强拼搏,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大家的话来讲,是脱胎换骨的巨变。看到这些,我感到十分欣慰。灾区的恢复重建,群众十分满意,社会各界评价很高,国际社会也给予广泛赞誉。对四川、陕西、甘肃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央是充分肯定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就
汶川地震灾后不久,我们又受到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加快恢复重建步伐,共投入恢复重建资金1020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026亿元。目前,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区所有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占规划 项目的95%,完成投资占规划总投资的95%。可以说,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超过了灾前水平,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是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我们坚持把住房重建作为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震后一年,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农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现在,灾区群众住房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三省灾区一共维修加固农村住房292万户、城镇住房146万套;重建农村住房191万户、城镇住房近29万套。从这几天考察的情况看,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比震前显著改善,住房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配套服务更加齐全,既安全,又美观,还经济实用,不少农民家里建起了上下水设施,用上了自来水,连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老百姓发自内心高兴。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不仅损毁的学校、医院得到全面恢复重建,还建成了一大批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标准由7度提高到8度,建筑物更加坚固安全,设施装备也明显改善。不少学校,比如北川中学,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宿舍,还新建了实验室、2 图书馆、运动场,都达到相当水平。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水平跃居西部地区前列。
三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恢复,一大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生态逐步修复,环境治理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重点重建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布局、村落规划结束了散乱无序状况。我们看到的城镇、乡村的居住点,不仅房子漂亮,有些建起了健身设施、文化设施。
四是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我们坚持把产业恢复重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灾区经济浴火重生。震损企业全部恢复生产,东汽产能和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产业调整优化迈出重大步伐,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恢复,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明显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超过震前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是精神家园得到了同步重建。地震不仅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实施心理康复工程,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现在看来,灾区干部群众已经逐渐走出了灾难的阴影,重新拾起生活信心,表现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毅力和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人们精神上的这种变化,更为宝贵,意义更为重大。一位哲人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灾后恢复重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平,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有评论说,灾区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我看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向支援恢复重建的建设者,向关心支持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认真总结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经验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又一伟大壮举。恢复重建中有很多创新和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臵。灾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对居民住房建设进行安排。对住房毁损无房可住的受灾群众,中央财政按照城镇居民每户2.5万元、农村居民每户1万元的标准给予 补助,地方财政也拿出资金进行补助,再加上多方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灾区群众住上了放心房,解决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稳定了人心,保持了灾区的社会稳定。地震中,学校、医院损失很重。我们认真吸取教训,提出要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全面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建筑设防标准的提高,不仅使学校更安全、家长更放心,而且为今后应对灾害提供了重要避难场所,在这方面多花一些钱,是值得的。这两年,我们还推广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
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关系灾区长远发展和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规划为指导。震后11天,我们就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我们集中各方智慧,通过深入调研、科学民主决策,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些规划涵盖了重建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保障了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汶川特大地震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恢复重建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灾区居住点、公共设施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工程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去年8月四川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绝大多数地震灾区经受住了考验。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灾区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要有提高。既考虑灾区原有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充分利用重建提供的发展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次恢复重建使灾区的基础设施、人居条件都有较大改善。过去灾区很多城市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市政设施很不健全,在重建中全面加强了供水、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公用设施建设。在灾区恢复重建中,还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加快灾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坚持举全国之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灾区重建。对于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灾害,恢复重建仅靠灾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震后,我们及时提出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紧急调整当年预算,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同时还从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金融支持(增加再贷款额度)、产业扶持、土地和矿产资源、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粮食政策等很多方面对恢复重建进行支持。恢复重建中,我们实施了对口支援,“一省帮一重灾县”,19个援建省市3年共投入825亿元。我们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797亿元(包括抗震救灾),接受特殊党费93亿元,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支持恢复重建100亿港元和55亿澳元。实践证明,举全国之力应对巨灾,是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第五,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规划设计、重建选址、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三年来,灾区群众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和重重困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共建家园。群众是灾区恢复重建最重要的力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恢复重建顺利推进最基本的保障。
第六,坚持依法重建,注重灾害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的制度建设。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办事,做到政策公开,规划公开,规范操作,透明运行。我们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门条例,颁布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还制定和完善了一大批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规范与管理办法。比如,我们制定严格的工程质量标准,自始至终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我们制定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监察工作。我们及时向社会公布资金物资使用、工程进展等情况,使恢复重建全面接受群众监督。恢复重建4万多个项目,上万亿元的投资,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实现了廉洁重建。工作中形成的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不仅保障了汶川地震应急抢险和恢复重建的顺利推进,而且对玉树、舟曲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对完善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加快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要实现发展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巩固灾后重建成果,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开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巩固和发展恢复重建成果。全面完成恢复重建规划的各项任务,巩固和发展恢复重建的成果,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对于少数还没有完成的重建任务,要督促落实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倒排工程进度,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要坚持质量第一、“好”字当头,进度服从质量。要落实重建工作监管,抓紧开展规划总体评估,强化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有序。对对口援建项目,尤其要做好扫尾、移交、协调和衔接服务工作,切实把建成的项目运营好、维护好、管理好,使恢复重建的成果长期有效地服务人民。
二要加快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这几年,灾区经济恢复主要得益于重建投资拉动、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帮扶,发展基础不稳固,特别是产业支撑能力还比较弱。“十二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为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灾区产业振兴。灾区一些地方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农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灾区经济再上新的台阶。这几年,灾 区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很好,要突出自然、民族、文化特色,做好旅游业这篇大文章。要利用好对口援建的合作机制,加强与相关地区的经济合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促进灾区经济加快发展。
三要着力解决灾区群众现实困难和长远生计。要大力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完成,项目建设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加上就业需求增加,灾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优先目标,作为促进灾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灾区有20万群众失去耕地和宅基地,要搞好耕地调剂和土地整理复垦,妥善解决好土地问题,保证他们长期有地种、衣食足、有收入。要加大扶贫帮困力度。灾区因灾致贫、返贫多,“三孤”、伤残人员比例大,农户建房负债较重,困难群众面宽量大。要继续抓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切实解决灾区群众建房还贷、上学、就医、再生育中遇到的困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广泛开展助学助残活动,继续做好心理抚慰和再生育服务工作。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灾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灾区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支持康复机构和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要适应灾区新情况、新变化,全面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特别要加强基层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灾区新建了大批道路、交通、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市政、社区服 务等一流的公共设施,要加强管理和维护,有效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要强化软件方面的配套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四要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次高。汶川地震灾区处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地震等多种灾害多发地区。地震以后,地质环境稳定性进一步恶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进一步增多。去年舟曲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与汶川地震有关。地震使灾区山体松动,遇到暴雨,很容易造成山体下泄。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防灾减灾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要全面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职责,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对山洪、泥石流、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体等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的综合治理。特别是要抓好去年出现险情的清平、映秀、龙池等特大泥石流沟的应急治理。每一个有危险的岩体,每一个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方,都要有监测、有应对措施,防止因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二是加快生态修复和保护。地震灾区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受到重创,要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受地震影响,灾区中 10 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迫切,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抓好落实。
五要自强奋进建设美好新家园。在灾后重建中,灾区各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展现了感恩奋进、坚忍不拔的良好风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家园。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大力支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协调和帮助灾区解决实际困难,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产业、扶贫开发等政策上给予支持,为灾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推动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由“输血”帮扶向“造血”提升转变,由“硬件”援建为主向技术智力等“软件”支持为主转变。
我相信,经历了灾难的洗礼,灾区的干部群众会更加坚强,有了恢复重建的基础,灾区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努力建设一个幸福和谐的新家园。
重建中,还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加快灾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在全市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一起收听收看了全省、全市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工作视频会,省、市主要领导对下一步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作出了详细安排,提出了具体举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立即行动起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力以赴做好我市安全防汛、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农作物“抢收减损”工作。一会儿,X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共同按照X书记讲话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政治站位
我市在遭遇连续强降雨后,不同程度导致道路损毁、房屋屋顶坍塌、院墙倒塌、农田被淹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已统计,受灾人口158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2公顷,农业损失171.36万元;严重损坏房屋3间,一般损坏房屋12间,房屋及家庭财产损失21.3万元。10月13日出动4个检查组对相关单位、各乡镇进行了检查,共发现隐患5处,当场整改3处,限期整改2处。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担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党员先锋岗、基层民兵队伍等力量,全力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落细落实救助受灾群众各项举措,坚决打赢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这场攻坚战。
二、科学精准施策,组织专班恢复重建
要迅速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组,尽快研究和推进政策落实;四套班子包乡镇领导都要深入一线,科学决策、有效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统计核查上,细之又细做好灾情核查评估和应急物资的统计上报工作,全面评估统计灾害损失,及时调拨救灾资金及物资,为防汛抢险生产自救和争取上级资金奠定基础。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尽快拨付受灾乡镇。在农业保险方面,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开展保险理赔,做到应赔尽赔、早赔快赔,把受灾群众损失降到最低。在捐赠资金物资上,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助帮扶,做好信息公开,科学分配。在资金使用上,要建立政府采购“绿色通道”,提高应急救灾物资采购效率。在资金争取上,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受灾情况,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救灾资金。在道路抢修上,加快水毁道路抢修和除险加固,特别是针对农村和田间道路,各乡镇要主动出击、为群众抢收抢种提供通行条件。在抢收抢种上,要认真落实农业“双减双抢”措施,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加强指导服务,把灾
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在住房安全上,要逐户排查房屋受损情况,对房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群众及时转移,妥善做好安置救助工作,防止群众在鉴定之前返回危房区域。在疫情防控上,组织专业人员清理和消毒,并开展灾后疫情监测,严防灾后疫情发生。在巩固脱贫成果上,要做好脱贫户的实时动态监测,做好受灾群众慰问救助工作,决不让一个脱贫户因灾返贫。在统筹做好当前工作上,民生方面要保障困难群体过冬以及做好群众过冬准备工作;安全生产方面要严防借保供复产降低安全生产标准,盲目生产、野蛮生产;要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切实为XX发展创造条件。
三、压实各方责任,凝聚抗灾救灾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真正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各乡镇、街道要逐村逐户进行摸排,掌握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坚决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同时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抢收快收,加快推进秋收进度,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协调解决防汛救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气象部门要强化预报预警,坚持早研判、早预防、早行动,及时发布气象、山洪、地质灾害、道路交通等预警信息,紧盯重要部位、重大风险隐患点,细化应急预案,完善防汛应急处置机制。水利部门要全力应对险情,加强巡查排险,细化抢险措施,对重点河段和水库,该加固的加固、该修复的修复。自然资源部门要严防地质灾害,扎实开展滑坡、塌方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落实雨前雨
中雨后巡查监测制度,坚决杜绝因防范不到位而发生事故。住建、交通、民政部门等要紧紧围绕农村土坯房、道路、水、电、网等受损情况,分类汇总、逐个解决,做到生活困难的救助到位,住房困难的安排到位,地质隐患的排除到位,尽快进行恢复重建,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市纪委监委要强化执纪问责,对在防汛救灾中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得力,敷衍塞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组织部门要把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作为考核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宣传部门要加强对防汛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舆论宣传引导,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同时,要加强舆情监测,依法及时处理谣言炒作等不实信息,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同志们,当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但发展也是第一要务。大家要统筹抓好防汛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当前经济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好重点工程防线、重点部位防线、重点环节防线,补齐短板弱项,始终跟进项目建设不放松,坚定不移抓好经济运行,做好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咬住目标、攻坚克难,以更大决心、更强毅力,持续巩固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届X中X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第五篇:20090210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督查会上的讲话
抓住三个关键 又好又快重建
——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督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09年2月1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伤,140人失踪,城区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村沿山区95%以上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30多亿元。面对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统揽灾后重建工作,着力抓好“三个关键”,又好又快推进灾后重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凝聚灾后恢复重建合力
灾后恢复重建,凝心聚力,“人”是关键。我们借助各方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上海支援、社会参与”的灾后重建强大合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灾后重建中,我们致力于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汇集全球10家顶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高水平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安全、经济、实用、省地”原则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要求,成都市组织1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农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大会战,编制完成了167个农村安臵点规划方案。在灾后重建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采取专家讲解、群众评议、互动设计、广泛公示的方式,让群众自始至终参与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完善。坚持做到重建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城乡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在制定完善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农村住房重建、产业恢复振兴等一系列重建政策中,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获取了群众的认同和支持,让干部越干越有底气,群众越干越有信心。
(二)抢抓上海援建机遇。充分利用上海对口支援契机,把上海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产品促销的广阔市场,与上海全面对接融合,精心搞好对口支援服务,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建合作格局。上海市对我市的对口支援,以项目投资总额65亿元、对口支援到位资金近13亿元、启动援建项目87个的显著成效,实现了“三个走在全国最前列”。
(三)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我们倍加珍惜来自各方的宝贵支持,积极搭建平台,拓宽渠道,营造氛围,广泛吸纳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我市灾后重建。严格管理、有效使用社会捐赠款物,优质服务、高效推进捐建项目,切实做到让社会放心、让捐赠者满意。截止目前,我市共吸纳社会各界捐建项目31个,总投资突破10亿元,捐赠资金5.4亿元。
(四)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始终让人民群众当主人、作主体、担主力,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意愿,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推灾后重建,共享重建成果。灾后,我市确定了农房重建6种方式、城镇住房重建7种方式,供群众自主选择。群众选择重建方式后,大胆探索创新重建模式,如:大观镇茶坪村群众探索了集合产业发展引入社会资金联建、天马镇向荣村结合川西林盘保护建设新农村、紫坪铺镇沙湾村依托产权融资重建等多种模式;在临时过渡板房材料的再利用中,龙池镇用于建设“板木结构”住房,天马镇用于搭建规模化种养殖场附属设施,柳街镇用于搭建蔬菜大棚等,群众的首创赋予了灾后重建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创造。
二、广泛融资,挖掘恢复重建资金潜力
灾后恢复重建,破解难题,“钱”是关键。面对逾千亿元的灾后重建投入,“钱从哪里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紧迫、最重大的课题。我市充分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的成果和思路,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
(一)运用改革成果挖潜。紧紧抓住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率先启动并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于灾后重建。全面展开集体土地使用、农村房屋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林权的确权颁证,加速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全市产权流转资金突破6亿元。在全国率先颁发了农村联建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抵押,3068户农户获得农房贷款1.18亿元、7户农户获得乡村旅游产业贷款315万元,推进了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向灾后重建资金转变。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流转力度,实施增减挂钩项目93个,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1.6万亩,解决农房重建2万余户,吸纳2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灾后重建。
(二)依托平台公司融资。改革和创新国有投融资平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能力,全市平台公司2008年融资45.8亿元。清理收回闲臵土地598亩,新增储备土地4243亩,通过储备土地融资29亿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扎实推进金融生态区建设,努力扩大金融机构对灾后重建的贷款规模。2008年末,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1亿元,较年初增加41亿元。成立了浦发银行都江堰支行、金都村镇银行,发放贷款13亿元,为灾后重建项目、“三农”发展、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拓宽了融资渠道。
(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抢抓重建机遇,营造政策“洼地”,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强化产业招商,2008年全市引进成都市外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
三、苦干巧干,增强灾后恢复重建动力
灾后恢复重建,又好又快,“干”是关键。围绕“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目标,我们立足苦干,大兴实干,着力巧干,力求又好又快推进灾后重建。
(一)狠抓试点示范。在成都市确定的农房重建6条示范线中,我市实施了3条示范线27个示范点,探索形成了“指标换住房”、“产权融资建房”、“集合产业发展联建住房”等10种农房重建模式,打造了蒲阳花溪村、翠月湖清江村等一批农房重建亮点,其中蒲阳花溪村农房原址重建示范点得到了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在城镇住房重建中,启动了幸福镇荷花池片区原址重建试点,目前已完成试点区域22幢1400余户危房拆除,第一幢原址自建房将于2009年2月底前动工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尊重了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全市城乡住房重建形成了示范带动、提速扩面、整体推进的格局。
(二)坚持民生优先。围绕灾后重建“六大工程”,我市确定了民生工程“四个优先”的思路,即:优先抓好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重建。目前,全市农房重建开工70%,春节前1.3万余户受灾群众入住新居,84277户农房全面完成维修加固;城镇10个建筑总面积127万平方米的安居房项目开工建设,173万平方米城镇受损房屋完成维修加固,今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城镇安居房、廉租房建设。落实社会事业项目144个,今年8月底前52所重建学校、2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投入使用。投资130多亿元的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全线开工,明年5.12前将建成通车;总投资210亿元的城乡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速恢复,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去年9月29日恢复开放,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恢复到2007年的55%和54%,全市商业网点恢复面达9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面达94%,工业集中发展稳步恢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恢复面达93%,2008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聚集区启动建设,农业实现恢复性发展。
(三)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引导村组(社区)成立议事会、监事会,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资金发放、房屋评估、规划建设、建材组织等工作,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灾后重建上。建立市级领导包片、乡镇社区负责、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重建政策宣传、受理咨询、登记审核、引导重建等基础工作,并研发建立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城乡受损房屋补助发放和住房重建管理的信息化。率先引入社工队伍参与社会柔性管理,依靠社工队伍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把受灾群众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灾后重建上。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实践中,我们感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镇商住一体房屋重建难度较大。目前城镇受损商铺没有救助政策,住房业主与商铺业主难以形成一致的重建意见,影响重建进程。建议制定出台统一的城镇受损商铺处臵意见。
二是城镇住房重建缺乏金融支持。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尚无相应的贷款扶持政策,群众普遍反映重建资金不足。建议制定出台城镇住房重建贷款扶持政策。
三是生态环境重建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重建工程耗资多、周期长、难度大。建议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重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