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董事长康永健写给员工的信》有感
读《董事长康永健写给员工的信》有感 读了《董事长康永健写给员工的信》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董事长智慧超群、有干劲、有大爱,它使我对这个老板和公司的感情有了又一次深刻的认识。作为宝云集团的大家庭中的一员,个人必须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我应该做的。但是看来董事长对新增的两个子公司,营业情况非常的不满意,我想说一说我个人的见解。
最近一段时期,公司的部分重要部门的关键岗位人员连续出现更换,有些甚至出人意料——这不得不让人产生忧虑和深思。作为公司的一名底层管理人员,我对公司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是否我们在内部管理上真的出了问题?是否我们在面临市场和同行竞争的压力同时亦存在被员工淘汰的危机?频频的人员流失和营业方式的更变,难道能简单地归咎于我们的公司不行?
一个服务业的公司,营业不佳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一、服务不到位,我们公司养生会所目前服务并不到位,有时候我们早晨来,客人满楼道呼喊服务员。服务员?责任最终到人了没有啊?有没有追究责任啊。说到这里还是我们的管理不到位。同事我们的服务人员和楼面人员是不是把自己的手机收到口袋里面,不要玩手机行不行。我们的服务员是又谁来管理的,责任人是谁,惩罚制度明确没有啊?
二、人才的流失。我在机房工作,培训收银员都好多次了。感觉公司对收银职位并不重视,或者没用心在这个职位上。我们可以在一个岗位上花两个人的工资,让她干三个人的工作。这样他们收入高能不认真工作吗?这样人员能流失吗?有些部门的收银员就不需要那么多了,富士康能成功不就是靠高薪留住员工的吗?为什么我们公司就不能这样做呢?
三、我们宣传到位吗?我们公司在外宣传的力度够不够啊?一个公司的营
业好坏,与宣传离不开的大力的宣传和包装的。目前我们公司宣传力度根本不够,茶餐厅没人知道就已经更换成关中老味道了。希望我们公司领导和决策层能在宣传上多下功夫。
四、我们公司保健部门的技师水平怎么样啊?服务态度怎么样啊?能不能把客人留住啊?能不能把好的技师留下,技师有没有分类啊?这些工作做到位没有啊?由谁来负责?责任人的惩罚奖励制度明确吗?我们的每个技师水平如何,管理人员要对每个技师水平了如指掌。
五、公司的定价标准有没有脱离市场?价格低了肯定有人来了一次,还能多带来几位。如果价格高了,价位与服务不行相等还会有人来吗?希望我们的领导和决策层能在这上面下决心。
通过上面五点我就说明一点,管理和人才是一个公司的发展命脉。我认为“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大家认同这种提法吗?如果认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能把这一观念落到了实处?
孟子云:“生于优患,死于安乐。”我们的企业就像马家军的运动员,她在急速奔跑之后站到了领奖台上,头顶光环、身披彩衣。可有人能看到在她崭新的运动服下刻苦磨砺、奋勇拼搏的累累伤痕吗?有人看到潜藏在她笑容背后那一缕久久难以拂去的苦涩吗?
面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我们不但要看到成功的喜悦,也要看到被荣耀掩盖的危机。连续出现营业情况的转变与人员的流逝,我们应当考虑我们引进的是庸才还是真真有管理能力的人才,这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特别对于公司的决策层而言,希望能有相应的改进和应对措施。
言语不当处,敬请批评、指正。
杨世贵
2013-6-24
第二篇:读康守永书法
读康守永书法
乔维
我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又因美术科班的缘由,沾染了不少属于“艺术”的光鲜,也缘于对书画艺术特殊的偏爱,欣赏或阅历过很多古今书画作品,观赏艺术成了一种挑剔,久之形成一种怪癖。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楼堂馆所悬着书法题词、或是精美书刊印着题字总会滋生怪异的敏感。因为题词或写字者多是身居高位,或是名家大师,如果是属于那种笔墨俗气的标牌货色,心里便滋生厌倦,往往会失去观赏周围景色的雅兴。
有时会在一处烟雨风尘的小巷里突然看到了几个好字,哪怕是挂在一处旧楼拆迁的墙面上,会立刻停下脚步观赏,神情像是着了魔幻被吸引,像似在茫茫人海遇到久别的故友而激动。我知道这是一种永远摆不上台面的癖好,也算是一种很难再改掉的毛病。
有一天,我在《中国书画》杂志社康守永的办公室闲坐,猛然被一幅新挂出的字所吸引,并不是这幅书法有勾人眼睛的奇特功能,而是字面布局安静如水恍然在动,一幅悄然无声贴着墙面的字,从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潇洒脱俗的文雅之气。
我经常阅历或多少赏识的一些书法作品,多数是在追求文雅洒脱间会夹带着表演技法痕迹,写作者多数在渲染字面效果时近乎追求唯美。其实注重文雅就得刻意剥离掉那些原始的鲜活;想表现洒脱就得故意甩脱掉基本的章法,两者兼备的书法很难融入带有表演的技巧。所以那些单一的书写形式无论技法炉火纯青,总会给人感觉并非出自书写者的人格深处,只能算是书法圈子里一种熟练技工玩弄的游戏。
而眼前这幅字却不一样,让人立刻感觉出书写者是一位诚实而务实的学者,从字里行间流溢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字面笔墨浓淡,全然来自书写者的内心。字体端庄而秀丽,字面飘逸却安详,就像一句朗朗上口的诗文,抑扬顿挫全然在文本内容的收纵之间。从字体你能判断,作者涉猎古典艺术的深厚基础时间之久远,务实而求新的尺度圈定在古朴而典雅界面内,因为通体笔墨已摆脱了对所书诗文的恭敬拘谨,进入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境界。在书法圈子里,多数行业书家往往注重“薄于内而重于外”,那些学者型的书家却“重于内而薄于外”。而眼前这幅字整体行间架构属于“内外持衡”,挥洒出唯美而洒脱为一体的风格。
再看署名为康守永。恍然间我有些吃惊,为人处世向来朴实而低调之人,一手好字练得竟有如此境界。我与康守永相知相交多年,并不是因为他是国家权威书画刊物的社长、总编`,尽管我欣赏《中国书画》杂志的艺术质量,但还不足以让俗气的头衔或所管辖着一块艳美的园地替代了真诚。我和康守永都属于那种从偏远的乡村走出的另类,无论怎样用城市的光鲜去包裹原始的痕迹,都无法遮掩那种流溢在乡村间的质朴味道。很早就听他说正研习书法,也很久在朋友圈都传颂着康守永的字如何的好,我和康守永近在咫尺,却无视他的艺术庐山真面目,说起是一种笑话。其实,我在心底有一种对当今书画艺术鉴赏的偏见,因为中国的书画行当被利益或恶俗熏染的早已变态,成为一种畸形的怪胎艺术,书画圈对守永书法的赞赏给我的感觉只是一种恭维。直到在他的办公室看到的那幅字,才认真的去品读守永的书法作品,开始走进他的创作室,感觉着那种不一样的墨迹,赏识着那种流入心间的音符之美。
也许守永是学采矿出身,在中央媒体中摸爬滚打多年后进入中国书画圈操持着高大上的权威艺术刊物,却依然改不掉那种探寻和求实的精神,飘渺的东西离他很远,看他的字往往带着寻古的痕迹,往返在古今的笔锋回荡间增加了厚度,喷涌着自在而放达的生命力。有时看他临贴追摹古人的字迹,更能感受到的遥远的生动高雅的气韵。
守永是中国书协组织里的一分子,圈子里的耳闻目染又涤荡着他的胸襟,他愿意以传统文化推广者的姿态入世,如他所言,尽职尽责于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播;但我看,他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家。自那次发现守永的笔墨开始,开始有意识欣赏着他的书法作品,看得越多,越觉得他的作品在大格局上包含这另一番意涵:康守永的书法让我联想到数百年前中国学人的状态。古人就是用这样的笔墨著书立说、信札往来,及至明清以降,文人骚客来了雅兴便写得堂皇一点在房间客厅悬挂,或友人之间互相赠送,书法在当时算不上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已。康守永把这种寻常形态带到了今天,又十分自然地溶入了自己的生命节奏,让大家看到了不带太多“书法气”的书法,实在是弥足珍贵。我相信,中国的书法艺术还会顺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向前发展,但是这种把中国学人身心浑然一体地流泻于笔墨的境界,却不会太多了。
因此,对于康守永的书法,我们应该用另一副眼光来观赏和品味。
谈论书法规则,我相信喜欢康守永书法的的读者无论专业或友人,能够感觉到守永在书写作品时那种既秀美又爽朗的相互结合,要知道能达到如此结合的效果往往是很多书家的难点。书家要想达到这两点就必须让字体的基本框架激活在洒脱流畅之间,说者容易做到挥洒自如却很难,书家需具备扎实的功力之外,必须在心底永远储存着那种原始的自然风景,看上去这和书法艺术无关,但融入到艺术里会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境界。
康守永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是沾了少年留存的乡村记忆,倘或是求学时贴近大地的学业给他以寻找地球跳动的音律,让古老的音符融入自己的知识源泉,自然会渗透到书写墨迹之间。
守永的书法能否成为大家而行远,这要看他心境里那份原始的风景,存留与退化之间决定着他的艺术之路能走多远。
2014年8月30日于北京
附:康守永个人简介
《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韩国书法艺术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美术》及《中国国家画廊》编审委员会委员。经济日报社高级编辑。兼任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榆林市崇正书院名誉院长。曾获煤炭工业行业拔尖人才(1995年)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7年)称号。
第三篇:读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李开复先生在信中写到关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有人曾说过: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很难,但毁掉它却十分容易。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步入社会,我们都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先生认为做人还应该做到为人正直,社会中的人形形色色,你要如何在那里立足?你应该为人正直,才能让你的老板或者员工下属对你做出的一些决定信服。即使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也不能放弃这一做人的原则!先生还提到要生活在群体之中,并不是说一个人就不能生活,而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你会学习到你在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以及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如何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甚至可以学习到如何指挥一个团队,这可以锻炼你的执行力。而且你付出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现身还提到要做一个主动的人,机会是不会自己跑到你面前的,只有你主动上前才会争取到,要在所有人面前自信!你的激情往往映射出你的才智。在大学还要开发自身的潜质,勇于挑战自我。给自己制定一个看起来很具有挑战性但不是完全不能实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要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才行!在与人沟通上要做到直截了当,有了客观的意见就可以直接的表达,如果做任何事都像打太极拳往往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很大的误会。当然,你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你的意见,比如说不要在很多人面前让别人难堪。这样你的批评才会奏效。
在学校的时候要珍惜你的校园生活。因为你在这里你会系统的学习知识,还拥有比较单纯的社会人际关系。是踏入社会的最后的学习的地方。
你还要做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个人素质,先生不止一次的提到诚信和为人正直,他认为诚信比你所拥有的智慧更加重要,当一个公司这么重视诚信,他的员工也一定更值得信赖,而唯有如此,员工才会把自己更多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
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增加自己的情商和领导能力。智商只是反映了一个人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一个人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自控能力。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情商包括:自觉、自律、同理心、人际关系。自觉便是有自知之明,在管理领域中是认清自我的优势劣势。自觉在SWOT分析模型中体现为S和W,即对自身条件的总结和概括。同理心便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微妙,一个善意的微笑,会拉近两个陌生人的距离。人际关系包括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等等。给我映象最深的是第三封信中提到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话——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比较中长大。小的时候家长那我们跟兄弟姐妹比,跟邻居比。长大一些了,老师那我们跟同学比。工作了,我们跟同事比。结婚了,对象那你跟谁家的某某比。有小孩了,小孩跟其他人比父母。去世了,别人比排场……人的一生就这样在比较中度过?如此比较令人汗颜!只跟自己比,这是何种境界?跟自己相比较,那份打败过去自己的快感,只有跟自己比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快乐的真谛。而那些跟别人比较的人,他只能活在追赶别人的行列里,因为一山更比一山高。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第四篇:读“把信写给加西亚” 有感——永不放弃
永 不 放 弃
——读《把信写给加西亚》有感
在读《把信写给加西亚》这本薄薄的书时候,主人公罗文的所经历的每件事都给我莫大的启发。书上的字字句句随朴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同时我也体会到朱校长要去我们认真研读的良苦用心。罗文中尉自从接到上级的任务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其他的疑问和要求,只报着把信送到目的地,圆满完成任务信念。期间,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自始至不管遇到怎么样的挫折,他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这一点是我最受感触的。
我经常听到包括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叹:现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了。经常说×××简直不可救药等等这样丧气的话。可是现在想想转变一个“差生”,和罗文所接受的任务的意义不同样重大吗?谁又能保证那些所谓的“差生”转变好了以后不是一个个罗文,有谁能保证他们当中没有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呢?
现在再静下心来分析我们的感叹吧!首先,好多学生不爱学习。是真的这样吗?我看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学生其实不是学生了,而是“考生”。在我们看来,传统的学科,经典的知识才有价值。也就是说,考试能考到的,才是有用的,其余都不值得去学习。那些时尚的大众的文化不是文化,也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害虫”。由于我们教师对知识的偏见,由于用“势利”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的学习。我们总认为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不够经典,而“ 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才是经典的,更不要说头戴耳机怡然自得的悠闲和 专心致志的学习能融合在一起。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地爱学习,是我们当老师的心中越来越大的痛,可是同样的感慨好像我们的上辈都发过。在美国,被Gertrude Stein称作为“迷茫的一 1 代”(The Lost Generation)当中,不也出现了像Ezra Pou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Robert Frost等伟大诗人,不也同样出现了F.Scott Fitzgerald, Hemingway, Faulkner等一大批著名小说家吗?
我们还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服管教。他们对老师的一片好心一片真情不能领受,他们怎么那么不听话。任你千言万语,一遍又一遍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可他们就是根本上听不进去,即使表面上听进去了,可一转身还是老样子,我行我素,弄得老师都点黔驴技穷了。现如今老师的手段更少了,打不得,骂不得,有时连批评都批评不得,弄不好要死要活得,还真是难办。如果犯犯小错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了了之。倘若遇到某些“德字辈”把班级搞得乌云障气,鸡飞狗跳,教师在一旁也只能是束手无策,“敢怒不敢言了”。难怪有的老师自问道,今天学校中到底谁是弱势群体啊?
以上的种种感叹苦恼,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设法去解决的,都会向同事讨教,向理论和经验讨教。明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可总会报着希望去努力解决,随着经验的增长,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挫败感总大于成就感,几乎老的伤疤还没好清,新的伤痛有来到。因为总有那么些学生不爱学习,不服管教,他们在你身边一站,分析其自己的错误来,讲起道理来绝不比老师差到哪去。于是我们又开始埋怨起那些孩子的家长来,认为他们比他们的不争气的孩子还不争气。开始怀疑这样的人怎么配“为人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负责任,我们当教师的外人岂不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对于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放弃,也只是出于责任和怜悯教育孩子,可以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在看到那些家长只管自己的离婚啊、赌博啊、游手好闲啊、粗暴蛮横啊,这时我们可能只有愤怒,最终绝望了。
为学生悲哀,为家长悲哀之后,转而又为自己悲哀了。怪自己命不好入错了门,每不得不面对这些“克星、冤家”;又怪自己运气差,那些 “难缠户”怎么搞到自己的班级来了,为什么那些“差生”怎么就断不掉,入影随行。《安娜〃卡列李娜》里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确各有各的不同。我想套用一下: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而“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生,根本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缺点在我们眼中也成了有个性;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也许只有圣人教得,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教不得,这样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归入了普通人的范围中了。可我又反问自己教师是普通人吗?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普通的吗?
不久我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落水者被人救起时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在一旁的所有人都认为他已没救了。这时一位医生还是不停地给他做着,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奇迹终于发生了。故事很简单,但留给人的思索是无尽的,从那名医生的专注的神情中,看到他那永不放弃的信念;凭着这样的信念,他决意从死神手里夺回刚才还鲜活的生命。当有人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放弃时,他说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鼓励他一定要救活那年轻人。看着他专注抢救的画面,我很感动,除了永不放弃的信念外,是他身上照耀的人道主义光芒。那光芒是如此的圣洁、瑰丽。
想想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不也同样圣洁瑰丽吗?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其他什么名和利的东西,也是这种圣洁瑰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对孩子一尘不染的博大的爱。怀这样的爱,我们宁愿和那位医生一样,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的专注的神情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不会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的专注的神情成为春晖学校时时可以看到的所有美丽的表情之中最美丽的一种。
当然我们不能拿学生和病人相比,因为,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因为只有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看到希望。
假如我们的充满积极的期待,孩子现在或许不会理解,不会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定会感激的,不仅感激,而且还定会把此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传递下去。
我们可能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有的孩子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可教育不是那种一时一刻就见成效的工作,只要我们做了,我们没有放弃一个学生,这样的执著也足以让我们的人生美丽无比了,足以自我夸耀终身的了。
每当有挫折时,让我们在心中默念不放弃,绝不放弃吧!让那掩藏在永不放弃背后的人道主义精神,化成我们的最朴实的行动;让这种精神不仅照亮春晖学校的每一寸土地,而且照亮每一位孩子的未来。
第五篇:读《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七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七封信有感
对于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自己,突然间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脚下的路还很长,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早就听过李开复先生这位有名的人物和他写过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但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去读一遍。而最近的几天,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完每一封信,读过之后,还是蛮有感触的。下面,就简单地从每一封信说起吧。
在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中,给我最深刻的体会不是,成功需要多么的勤奋、努力,而是如何修身养性,成功的做人。在信中李开复先生告诉中国大学生,不要学习成功的经历,而是要学习在这些经历中的为人处事。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品质,这些品质渗透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每一个小细节,这就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也许有一天,你不经意的品质就会成为你进入成功之门的敲门砖,让你成为有魅力的人。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应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身边的那些“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李开复先生又从表达沟通能力的方面讲述了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而在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二封信中,重点谈的是:中国的IT业的发展,虽然说这与我土木工程的专业相差有些大,但他的一番话仍令我受益颇多。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的标识随处可见,但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真正的制造强国之间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以后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不断地进步!
他还谈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做一个很好的技术人员;第二阶段就是培养优秀的个人素质;第三阶段就是成为很好的领导人;第四阶段就是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带动和影响整个行业的人。对此,我个人觉得这个划分非常有道理,首先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个人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的话,一旦一个人心术不正,那么,他以后的成就越大,他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李先生还阐述了社交问题和与人沟通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个人算是一个比较内向,不太擅长和人交往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我丧失了诸多的机遇。正如李开复先生在信中所说到的: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不能沟通,那他就和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是一样的。所以,今后我要努力去完善自己,积极主动的与人交流,不断地去弥补自己性格上的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加全面,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就在读完第三封信后,自己有了更多的感受。正如对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的问题,我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的人才是一个成功的人。再而我觉得目标很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我想奋斗的过程会非常索然无味。这不禁让自己想起,曾经在高三时代,自己也非常迷茫过,但是幸运的是自己找到了目标,并为之努力。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奋斗的动力,有自己的目标,并且要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兴趣的指引,自己才能最快达到目标。如果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认为这个人不会体会到工作的愉悦。另一个就是关于自信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思想品德课本上都有这个话题。但是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自信的,其实不然,自信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通过自己的表现,可以看出自己是否真的是一个自信的人。我认为自信来源于实践,当自己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信心十足。在我进入大学,刚开始面对一次次去面试部门的失败时,我便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如果自己都不肯定自己,又何需别人的肯定,而且我认为自信的人一般都会是快乐的人。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就如不喜欢自己的某些什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认为一个快乐的人能够在内心深处将这些事情想清楚。最后希望自己能在在人生的路上,拥抱快乐的同时,自信地走向成功。
而在读完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更是觉得受益匪浅,似乎对大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开复先生在信中说到,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因为这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是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总之就是感觉大学生活过得很空虚,就只是纯粹在完成上课的任务而已。来到大学后,很多同学很茫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的确,大学给了我们很多空闲时间,我们可以多休息,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千万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学习,才是我们来到大学的根本目的。
同时,李开复先生的信中还提到了在大学中的学习的方法,他认为,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对此,我十分赞成这种观点,并也会运用到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好好审视自己,明确自己大学几年的路该怎样走下去,明白怎么去度过这短暂的美好时光,不虚度光阴。相信若做到如此,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对李开复先生在他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五封信中说到了“自主性”,我深有感触。大学之前,我们都在为考大学拼搏奋斗。在这过程中,如果自己缺少这种“自主性”,不会主动去选择自己的学习,都有可能与大学擦肩而过。虽然刚来到大学不久,但我知道大学的学习,更多的取决于你的积极性,如果做不到,那这是在为过日子而过日子。李开复先生又说道:“二十一世纪是选择的世纪。” 所以我们要设法让自己不要被动,不要从众,时刻听从自己的意愿,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也许在将来,我们会面临更多更大的选择,甚至关乎我将来的命运,但我知道,就算自己不能够肯定未来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但自己会去思考所做的选择会给我带来一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生与死之间由不得我们决定,但我们能够用选择去决定生命的深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一些曾经做过的不重要的选择看得那么重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坦坦荡荡的去迎接自己生命下一段新的开始呢?就让我们勇敢地去作出自己应该做的想做的选择吧!其实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深浅,而在于你的选择。
就在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中,他顺承地谈及了选择的智慧。在他看来,选择的智慧应该是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刚开始,我对于这种智慧并不能很理解,但在多次仔细阅读后似乎感到了共鸣,毕竟人生中有许多的选择,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时期。我们现在都是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有着诸多诱惑的环境下,这也就促使了我们更需要学会选择,也就是我们选择的必要性。毕竟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的几年时光可以造就一个人才,也可以使一个天才堕落成庸才,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你如何选择度过大学。因此学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对了,加之以付出,是顶峰;选择错了,即使你付出了再多,也只是深渊。突然之间,我懂得了,我现在的生活是由之前的选择决定的,那么我此刻我将会用选择来决定我未来的生活。
就在今天,自己终于读完了李开复先生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七封信,里面他提到了,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具备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沟通与合作能力、从事热爱的工作、积极与乐观素质的人才。这体现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朝着更全面更丰富的方向发展,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而大学是一个教人学习方法的地方,这也就更需要我们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创新。另一方面,不管我们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以后的事业中,都不会是一个人生活,我们需要同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交流交往,因此我们需要真诚的去对待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你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主动一点,没有机会的时候创造机会,看到机会的时候要善于把握机会。就算把握住机会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老是错过机会,那就在等于错过成功。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当你真正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艰难,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成功总是更亲睐于那些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以上这一切的一切,是感触也好,感悟也罢,在我看来,便是李开复先生在信中所要给予我的东西,也是给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东西。只想说,我在大学的路上,也在未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