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2
1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2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继承和发展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吸收和总结十多年来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外国人事管理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3干部人事制度的传统:坚持的基本路线;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即职位分类为主,职位与品位相结合。发展:实行分类管理体制;激励竞争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勤政廉政保障机制;法制化管理体制。4公务员义务的原则:违法必究、平等、服务与稳定原则.5公务员义务:忠于宪法、依法履职、为民服务、忠于国家、服从命令、保守秘密、保持操行、公正清廉、其他法定义务。6公务员权利原则:保护、民主、权利可放弃与不可放弃。7公务员权利:获得工作条件;身份保障;获得报酬;参加培训;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申请辞职;其他法定权。8权利的法律保障:行政复议;胜诉;控告;诉讼权。9公务员职位类别: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综合管理类;法官检察官类;其他类别10机关设置公务员职位依据四大要素: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质素以及结构比例。11公务员录用原则: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严格考察(查阅档案法,交谈考察法,座谈会考察发)、择优录用。12公务员考试内容:知识测验、能力测验、技能测验。13考试方式:笔试、面试、实际操作。14公务员录用程序:发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对考试合格者考察;体检;录用(拟录用人员名单予以公示,审批备案。15公务员考核意义:能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激励公务员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绩效;能对公务员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为公务员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依据。16考核原则: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客观公正与民主公开;分类考核;考用结合。17衔级一般有标志装饰.18公务员录用意义:为国家机关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19职务晋升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注重工作实际;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逐级晋升 20奖励与惩戒的意义:是公务员管理体系的必要环节;是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规落实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各级党政机关廉洁高效运行的切实需要。21奖励原则: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公平公正公开;定期与及时相结合 22惩戒总类:警告(6个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23培训的特点:培训目标的时代性;内容的实用性;手段的多样性;方式的法定性;时间的持续性24培训的意义:是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实现政府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政府效能将强自身建设和勤政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升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公务员的权利之一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5培训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学用一致{目标和方法);按需施教;讲求实效(时效和质量时出发点和落脚点)26培训总类:初任培训(非领导职务、英法日土)任职培训(今生领导职务分集中和分散方式)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有计划的分期分批)26培训施教机构: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学院,其他培训机构 27培训需求分析三大基本要素: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国家或地区战略层次 28培训的技术方法:课堂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合作研究法 29个人绩效评估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 30公务员交流的法定形式:调任、转任、挂职锻炼(培养锻炼、实践、使用)31回避的特征:强制性预防性。32交流与回避的意义:利于开阔公务员的视野,使其得道多方面的锻炼;促进人才合理利用;防止腐败行为发生推进廉政建设发展;解决公务员实际生活困难///回避助于公务员健康成长;消除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国家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33交流原则:依法进行;适才适用(出发点落脚点)、个人服从组织、合理34回避原则:政策配套、依法回避、内外监督、自我约束 34外国亲属关系:血亲、夫妻、姻亲、拟制亲(准血亲,收养和结拜)35我国回避方式:任职回避(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地域回避、公务回避{时限性范围广泛性对象广泛性)36建立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意义:利于保障公务员的基本需求;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吸纳高素质人才 37工资制度原则:按劳分配(首要的)、正常增资(正常晋升工资和调整工资标准准)、平衡比较、法律保障 38工资构成:基本工资(职务和级别工资)、津贴(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补贴、奖金 39英国职务等级工资制,美国职务复合型分类等级工资制。40福利项目:休假制度、优抚制度、其他福利制度、工时制度41保险制度问题和改革趋势:没建立基金积累制度;保险制度不健全失业保险尚未建立;管理不科学缺乏监督机制,浪费严重//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个人共同承担;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工伤制度;按照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分开的原则进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42辞职是一种人事行为。辞退是一种行政行为。退休是一种人事管理制度。43辞职的意义:畅通队伍出口能进能出的更新机制;落实个人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提高积极性;规范机关人事管理行保障合法权利维护国家公众利益////辞退意义:优胜劣汰,吐故纳新;队伍活力;高效廉洁政府建设44退休意义:队伍新老交替正常化干部队伍活力与生机;老有所养的权力体现,退休义务的监督;调节领导职务,克服终生制;利于勤政廉政建设。45辞去领导职务四种类型:因公辞去,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适用人、政协选举产生的干部;自愿辞去,不愿留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权力,三个月内答复;引咎辞去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责令辞去,任职期间表现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程序责令其辞去职务。46退休待遇的原则:国家保障原则,国家财政支持;法律保障,退休享受国家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公务员法》;退休待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应,国民收入再分配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退休金免税,退休金不是工资是福利。47申诉与控告的意义:是实现公务员权利的保障;调动公务员积极性;促进公务员管理机关公正廉洁建设。48控告程序:立案,调查,审理,处理决定或建议,执行。49国家队聘任制实行人事仲裁制度50仲裁原则:合法;公正;及时处理原则 51人事仲裁制度进本内容: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实行仲裁庭制度;仲裁程序,发生60日内,以书面形式想委员会听清仲裁;裁决不服的起诉,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执行与监督。52论述我国公务员回避的形式和内容。答:形式:1)任职回避。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2)地区回避: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为了公正履行职务,不得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原籍、成长地等任职。(3)公务回避: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遇有法定情形,避免影响正当履行公务而进行的回避。53试述考核的程序。(1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程序。被考核的公务员按照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和公务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情况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和改进提高的要求;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由本机关负责人或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并由公务员本人签署意见。(2)对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程序:考核准备;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 实;撰写考核材料;综合分析,评定考核结果;反馈。54将我国借鉴西方诸国公务员的五种管理
制度与我国原干部人事制度对比,说明其科
学性。答:(1)实行分类管理体制。是针对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弊端所进行的改革。
(2实行激励竞争制。是针对我国原干部人事管理长期存在的端“铁饭碗”、坐“铁交椅”而缺乏生机和活力所进行的改革3实行新陈代谢机制。是针对我国原干部人事管理遗留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及领导任职年龄偏高等弊端而进行的改革。4实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针对我国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滋生的消极、腐败现象所进行的改革。5实行法治化管理体制。是针对员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着人治弊端所进行的改革。55.国外公务员职务晋升三种:年资晋升制、考试晋升制、考核晋升制。56公务员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的条件是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 历57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党管干部原则的主要内涵。(1)公务员制度的各项规定应根据党的于部工作方针与政策制定。(2)公务员中各级机关领导成员由各级党委考察推荐,依法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而且其中的共产党员由各级党委负责监督。(3)对于不是机关领导成员但担任重要职务的公务员,党委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直接管理与监督 3。57试述我国设置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目的。3-40 答:
一、为公务员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基础:1职务是机关与公务员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根据2职务设置是其他公务员管理环节的前提与基础3级别和职务一样,可以识别公务员在机关中职位的高低,是确定公务员待遇的重要依据4职务与级别设置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环节。要通过合理设置职务级别,健全职务级别制度,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框架,使公务员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增强职务与级别的激励作用: 1针对公务员职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化的弊端,从实际管理需要出发,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改变单一化职务设置,为公务员提供多样化的职务序列;2重新定位级别功能,在职务晋升之外为公务员确立一条级别晋升的渠道,从而健全和强化激励机制,这也是建立健全职务与级别制度的根本目的。
三、便于借鉴国外公务员分类制度的合理因素,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制度,可以借鉴国外公务员分类制度的合理因素和发展经验,将我国公务员职务级别制度建立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位分类为导向,同时吸收品位分类制度的合理因素,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职务级别制度.59领导职务序列(10:国家级正、副职;省部级正、副职;厅局级正、副职;县处级正、副职;乡科级正、副职。((2非领导职务序列非领导职务序列(8: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 60 行政任免机关处分公务员的程序(1)初步调查(2)立案(3)正式调查(4)陈述和申辩(5)决定(6)告知(7)归档和备案61 不同惩戒的处分期间1)警告:六个月(2)记过:十二个月(3)记大过:十八个月(4)降级:二十四个月(5)撤职:二十四个月(6)开除:不存在有限的处分期间62公务员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1)国家法律(2)党内条例(3)党和政府相关文件 62公务员培训的种类(1)初任培训(2)任职培训(3)专门业务培训(4)在职培训(5)其他培训,包括专项培训,对口培训,MPA专业学位教育,境外培训,通用知识和技能培训 63公务员培训的内容(1)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培训(2)业务知识培训(3)文化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 64福利的项目1)休假制度(2)优抚制度(3)其他福利制度(4)福利制度比较陈旧,总体水平偏低(2)福利发放差距公务员工时制度 现阶段公务员福利制度存在问题(1)大和平均主义并存(3)改革滞后,与各项制度改革不配套公务员保险的项目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生育保险制度
第二篇:如何推行合伙人制度
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简而言之可分为人、财、业务三大部分,而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事务所对这三方面的管理也不尽一致。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律师事务所,除了有其完整的内部机构设置和各种制度,再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管理是可行的。但对一家规模比较小的事务所来讲,这种模式却未必合适。有的管理采用无为而治可行,有的管理无而则乱。有些事务所管理严格具体,有些事务所比较原则和宽松,这都因时、因人因具体条件而言。但有一点就是不能说一名好的大律师就是一名好主任、好管理者,二者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材,可以兼得,但并不一致。
本文拟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决策机制、行政运作、分配机制、人才资源、业务质量等方面对目前律师事务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并设想了一些对策。
组织形式方面。我国目前主要有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和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两种形式。笔者认为合作制律师事务所的存在只是权宜之计,应该向合伙制转变,理由是合作所的主人是全体合作人(所有的专职律师均为合作人),其资产一般是合作人共同共有(这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发达国家是没有的)。全体合作人既是律师事务所的拥有者,又是管理者和创收者。由于权利人多(而且一般不存在级差),不仅产生决策成本大的弊端(目前一些合作所采取股份制运作,有的还建立所务委员会来集中行使决策权,确实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极易产生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权利、义务的不合理配置,将严重制约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即使是合伙所也要建立开放式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有级差的合伙人制度,打破合伙人终身制和合伙人权利绝对平等论。规模较大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条件成熟时可以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改革的目的:淡化权利均等意识,强化责、权、利对等意识,建立先进的科学的产权关系。,决策管理方面。律师事务所的权力机构是合伙人(合作人)会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一、有的律师事务所存在高级合伙人自封、独断的家长制遗风(这种家长往往依靠个人魅力,在国资所或律师所起始阶段,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决策失去民主;
二、有的律师事务所的所有合伙人,均等地享有“一人一票”(国际大所梅森律师行称之为“决策统一模式”),使意见难以集中,无法高效决策。解决的办法是采取“比重投票制”(根据资历、创收等贡献因素,确定不同合伙人所投票的比例),以建立科学的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创新的目的:既要淡化个别人(美国律师界称为“仁慈的独裁者”,我国称为家长)在决策中的集权倾向,又要防止纯粹民主化的倾向,强化决策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提高决策的效率。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应设立高级合伙人或者管理(所务)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或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以解决人员多决策成本大的问题。
行政运作管理方面。过去是主任负责制,主任直接指挥秘书科(办公室)或行政人员,甚至自己直接来实施管理。现在多数律师事务所,是合伙人既负责决策又负责日常管理,将“平等的介入管理”作为合伙人的一项不争的重要权力。新的理念是权力机构授权给部分合伙人组成管理委员会。有一个管理合伙人(一般是主任)来负责,而主任如果不是管理合伙人,则只是作为一个形象代表(有人戏称为英国女王)。中、大规模的律师事务所可以建立行政部(办公室),聘请一名执行(行政)经理(主任)(一般非执业律师和合伙人),上对管理合伙人负责,下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样既可以减少合伙人的管理成本,同时避免了合伙人之间因日常管理而产生的矛盾,又减少了管理层次和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创新的目的是淡化主任和合伙人在具体执行中的作用,强化管理合伙人、行政经理在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执行效率。
人才资源管理方面。人材包括知识型、专家型、社交型、管理型、专业型、复合型、开拓型、经营型、操作(工蜂)型、合作型等类型。人才资源管理是指人才的认定、引进、培养、分工、使用、晋升、淘汰、评价、待遇、奖惩等机制。当前律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强者(合伙人)间的内耗,专业型、复合型、管理型人才奇缺,不愿引进和培养年轻律师,人才的流失和必要的淘汰机制的缺乏等。德国某银行家指出:成功并非通过网罗众多明星级人物加盟,而是通过强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出色的协调与组织、和谐的氛围和企业文化来实现的。律师事务所必须加强对人才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不同学历、年龄、性别、专业、特长和能力的人才的人力资源,培育起有别于其他行业和其他律师所的事务所文化,才能保证律师事务所的发展长久不衰。创新的目的是淡化以收费为衡量人才唯一标准的实用主义观念,强化对不同人才(当前尤其是年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考评、激励等制度建设,尽快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和运行机制。
业务管理方面。目前多数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客户)开发多为律师个人所为,案源理所当然自己据有。这样就出现了律师个人开发的案源,无论办的了、办不了都办。导致有的律师吃不了也要吃,有的律师吃不饱却没的吃。既造成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浪费,团队协作差,又难以确保办案质量。解决的办法是律师事务所既要统一市场(客户)开发,整合客户资源;又要按照律师的专业、能力和特长统一调配,整合人才资源。具体细化就是要制定市场开发规划和实施办法,建立案源报告、审查、奖励和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分配制度,建立主办律师和律师助理制度。创新的目的是淡化律师事务所业务开拓和执业的个人化、自由化倾向,强化律师事务所的团队协作和专业化分工,促进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分配机制方面。目前多数律师事务所采取的“提成制”,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工资制”。广义的效益应该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效益三大项。细化还应包括品牌、政治、人才、团队、文化、宣传等效益,以及市场开发、办案数量、社会公益和经营管理的投入及产出等因素。目前的提成制负面效应较大:比例太高积累少,发展无后劲;注重收费而忽视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以收费多寡为人才评价标准,不利于人才引进和培养,难以成规模;自由单干,不利于相互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形成。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律师行采取的“配额方式”分配制度、“贡献总和”分配制度和“台阶式”分配制度,对我们都有借鉴作用。我们有些律师事务所已经试行了“年薪制”(合伙人是年薪+分红,聘用律师是年薪+奖金+案源提成),实际操作中已考虑并吸收了以上多种分配制度的优点。但是“年薪制”的实行需要一定条件:如规模大或专业化程度高,市场份额大,案源有保证,严密的目标管理和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改革的目的是淡化单纯以收费额为效益和能力指标的观念,强化综合效益(贡献)和综合能力指标的观念,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
质量管理方面。质量是律师的生命线,事关律师事务所的声誉、形象和效益。如果说客户是上帝,那么质量的最高境界就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据统计80%的投诉是涉及或者有关服务质量问题的,但是存在的问题却是律师事务所普遍缺乏质量意识,质量管理非常滞后,导致律师诚信度的下降。所以对律师办案(服务)质量的监督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英国律师公会的《客户维护指南》要求律师行向当事人保证:律师对当事人的要求和期待有清楚的了解;客户能了解律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需要付出多少费用;处理投诉和不满的清晰的程序。为此,我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必须的,但制度建设才是最根本的。律师事务所为了减少或避免投诉和赔偿,提高社会公信度,必须尽快建立起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抓住受理、办理、结案三大环节,实行执业公示和统一收案、统一委托(合同)、统一收费、统一分案。坚持案中检查、文书审查、案结抽查、跟踪服务、客户反馈(表)、卷宗归档、质量评估以及办案责任制,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和过错补救、赔偿以及投诉程序告知等制度。创新的目的:淡化重数量轻质量、重办案轻监控的意识,强化质量、诚信、品牌意识和质量管理。
协调机制方面。一家成功的律师事务所,除了要具有一个的办案能力以外,还必须能灵活应对、妥善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律师事务所是“人合”或以人合为最要特征的执业机构,而理念的相同或近似则是人合的基础。但是由于客观上存在的年龄、性格、出身、学历、经历、资历、能力和身份、等级、财产上的差异,使律师事务所的人合时常出现问题。加之律师的“人力资本”的依附性,导致人才外流甚至律师事务所分裂。对此,外部的力量(如司法行政和律师协会)又很难介入和成功协调,这就更需要内部有一种机制来加以协调。我认为首先要有预案,在《章程》和规则中加以规定;其次是要有组织,如党支部、合伙(合作)人会议、管理委员会、监事会等;最后是办法和程序,如怎样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思想工作的作用,怎样发挥权力机构的决策和管理机构的行政以及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要强调自我协调,即在同组织、同等级机构内部的协调,一般不要向外、向下级别组织寻求援助(更易导致对立和分裂)。创新的目的就是克服或者缓和律师事务所人员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内耗,建立起律师事务所内部的自治性质的协调机制,保证律师事务所在人员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求得发展。
管理出品牌,管理出效益。作为自律特征非常明显的律师业,在其成长发展的进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管理方面的难题或缺憾。只有不断探索,优化管理机制,律师事务所才能规范运作,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这同时也是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从提出“三服务”宗旨到推行公务员制度
从提出“三服务”宗旨到推行公务员制度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秘书工作
杨 树 森
(原载《秘书之友》2007年第1期)
摘 要:本文全面介绍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大陆的秘书工作。全文分四个部分:⑴ 三中全会后秘书工作的全面恢复;⑵ 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内容;⑶ 秘书教育和秘书学科研的大发展;⑷ 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当代秘书史 新时期秘书工作 秘书教育 秘书学研究 一、三中全会后秘书工作的全面恢复 1.1981年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性转折和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我国进入了全面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秘书工作也随之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198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一次全国各省市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对建国后三十多年秘书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这次会议充分估计了“文革”对秘书工作造成的巨大破坏,对“文革”前形成的一系列秘书工作制度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认为“文革”前许多秘书工作制度在当时是完全合理的和行之有效的,重申其中许多制度在新时期仍然需要认真执行。会议同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制度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2.“公文处理办法”的发布和修订
1981年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召开后,国务院办公厅根据会议精神,于1981年2月 27日公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这是对1951年5月政务院发布的《关于行政公文处理暂行办法》第一次全面修订。1987年、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对这一办法又进行了两次修订。2000年又进行一次重大修订,并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1年1月起在全国行政系统施行。3.关于领导干部要亲自起草重要文件的指示
领导人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是中共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形成的优良传统。但是,这一优良传统建国后没有得到保持和发扬,经过十年“文革”,更是被破坏殆尽。
为了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1981年5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文件规定:“今后,领导者个人的重要讲话、报告,一律要亲自动手起草。领导机关的重要文件,一律由领导者(或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或由若干人合作,一人负主责)亲自动手,亲自指导、主持起草工作。所谓亲自动手,主要是指领导者必须开动脑筋,提出文件的基本思想,包括主要的观点、意见、办法„„文字的加工整理,可以由秘书或其他适当人员协助,但不得把起草工作全部推给他们。”指示阐述了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领导工作的原则性问题”。
中央的这个指示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发出的,但它在重要文件的产生程序和内容上的要求、秘书人员在起草重要文件过程中的作用、秘书和领导的关系等方面,对秘书工作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内容 1.1985年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主持召开了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总结了1981年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会议以后四年来秘书工作的经验,确定了今后秘书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共和国秘书工作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秘书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问题,第一次把参谋作用提到助手作用之前,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这次会议明确了秘书工作必须坚持“为领导工作服务,为各部门和下级单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简称“三服务”)。
第三,这次会议从强化秘书部门参谋职能出发,明确提出新时期秘书工作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2.秘书工作内容的拓展 随着秘书部门参谋职能的强化,秘书工作在领导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重要,秘书工作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新的拓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调查研究在秘书工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从80年代早期起,各地市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办公厅(室)中的“研究室”陆续从办公厅中分离出去,成为与办公厅平行的机构,这说明调查研究在秘书各项业务中相对地位的提高和工作量的增加。
⑵信息工作成为秘书部门一项重要的经常性业务。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及信息论成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信息对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使得信息工作成为当代秘书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⑶督促检查成为秘书部门一项重要职责和常规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办公厅(室)中相继成立了督查工作处(科)等专门机构,承担越来越繁重的督查业务。
⑷秘书部门的协调职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强调。协调是领导者的职责,秘书部门本来就有义务协助领导做协调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办公厅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协调事务。
3.档案工作和保密工作的法制化
档案工作和保密工作历来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档案工作和保密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1954年中共中央曾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1956年4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但是,这两个文件并不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性质,而且它们所规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档案工作制度,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4月,国家档案局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档案工作的决定和指示,制定发布了《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并随《条例》发布了《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这个具有法规性质的重要文件发布以后,全国上下各机关单位都按照《条例》的规定,建立了档案室,配备了专职的或兼职的档案工作人员。1987年9月,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并于1988年起在全国施行。至此,我国档案工作实现了法制化管理。
早在建国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发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进入新时期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规定的一些制度已经不宜继续执行,而一些有效的制度由于十年**的巨大冲击又亟待恢复,根据这一形势,1988年9月,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从法律上对国家秘密的概念和范围、保密制度、泄密失密的法律责任等作了严格规定。国家对保密工作实行了法制化管理。
三、秘书教育和秘书学科研的大发展 1.高等教育秘书专业的创办和迅速发展
文革前,我国高等学校没有秘书专业,学科体系中也没有秘书学这门学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对秘书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秘书专业的高等教育提上日程。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办秘书专业的是上海大学文学院。1980年秋,该校为适应三中全会后社会对秘书人才的广泛需求,在全国率先招收秘书专业学生(专科)。此后不久,成都大学、江汉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院校也开设了秘书专业。
由于秘书专业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秘书专业毕业生一时成为“抢手货”,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他们大多被分配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包括当时为数不多的“三资”企业)工作。毕业生广受欢迎,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刚刚创办的秘书专业在很短的时期内得到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年止,全国设置秘书专业或秘书学课程的高等院校已达120多所。到90年代中期,设有秘书专业的高校达到400余家,秘书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其中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二十来所院校已经陆续将秘书学专业从专科提升到本科层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秘书人才。
2.秘书学理论研究兴起
高校开办秘书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秘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标志着秘书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秘书学是我国独立创办的一个新学科。由于我国管理模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我国秘书工作与西方国家也有很大差异,加上长期对外封闭,我国秘书学的产生基本上没有受到国外秘书学的影响,而主要是在总结中共领导下的秘书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
伴随着秘书教育的发展,秘书学理论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其主要表现有:
⑴秘书学教材和专著大量出版。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止,我国正式出版的秘书学教材和专著不下一百种,其中既有《秘书学》、《秘书学概论》一类通论性著作,也有《涉外秘书》、《商务秘书》等带有行业特点的专门性著作。虽然这些秘书学读本质量差别很大,但众多专著教材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秘书学研究的活跃。
⑵秘书学杂志纷纷创刊。1983年,我国第一家秘书杂志《秘书》(上海大学文学院主办)创刊。此后又有若干家秘书学杂志出版。其中影响最大的除《秘书》外,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的《秘书工作》,兰州大学主办的《秘书之友》,国家档案局主办的《办公室业务》等。这些杂志为秘书学理论研究和秘书工作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秘书学理论研究的繁荣。
⑶秘书学学术组织相继成立,学术活动活跃。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全国陆续成立了十多个秘书学学术组织,除各省秘书学会和各行业秘书学会(协会)外,还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秘书学研究所、中国高等院校秘书教学研究会等,学术活动相当活跃。
⑷ 国外秘书学书籍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20年来,先后出版的国外秘书学译本有美国的安娜·埃克丝蕾等主编的《韦氏秘书手册》,苏联卡捷琳娜等著的《机关秘书》,日本夏日通利著的《企业秘书》等。这些国外秘书学书籍的翻译出版,使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国外秘书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秘书学的研究和秘书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工作的新发展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当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秘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公有制公司秘书和私人秘书数量迅速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非公有制单位的出现,私人秘书、非公有制单位的秘书也就出现了。90年代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公司秘书和私人秘书急剧增加,成了我国秘书队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关工作和谈判事务成为秘书部门重要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就离不开公共关系工作。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关工作是由秘书部门承担的,许多单位配备了专门的“公关秘书”;即使那些设有专门公关部的公司,办公室也承担不少公共关系事务。经济谈判目前已经成为各级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领导经常性的公务活动,秘书要为领导的谈判提供各种服务,承担谈判的具体事务,经常直接参加领导的谈判活动,有时还在领导的授权下代表单位进行谈判。因此,谈判事务在90年代后便成为秘书部门经常性的业务工作之一。
3.办公自动化迅速发展
办公自动化在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真正起步,但发展速度比较快。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进入了一般单位办公室,省级以上办公厅和部分地市级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办公部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而且我国科技人员开发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4.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推行
199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从1995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陆续按照条例规定,以公开考试的办法面向全社会录用公务员,每次招考录用的职位中,文秘人员都占有较大比重。公务员录用考试使得国家行政机关新录用的秘书人员的素质得到保证。这些基本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思想观念新的年轻人不断补充到国家行政机关的秘书队伍中来,必将加快我国秘书工作现代化的进程。2005年4月27日,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基础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获十届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通过。
--------------------------主要参考文献:
① 胡 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② 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④ 杨树森:《秘书学概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第四篇: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必要性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必要性
1.推行清洁生产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2.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避免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4.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五篇:推行设备标准化工作意义及标准化方案
推行设备标准化工作意义及标准化方案
一、推行设备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技术装备的完好有效是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为了在新形势下管理好现代设备,必须抓好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对设备的一声,即设备的选型,试制,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确定共同遵守的准则。除了贯彻执行国教标准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外,要把企业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中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规定出标准的数据,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作为管理的依据。这就是公司为什么要推行标准化管理?
公司推行标准化管理,就是以ISO “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核心,融合其他优秀管理方法和要求,以产品实现过程为主线,优化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继续追求卓越,其目的于让股东、顾客满意和员工、社会受益,而达到临时胜利的管理途径。
什么是 ISO “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领域内,以 ISO9000 质量管理、ISO 14000 环境管理、OHSA S 1800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要求。“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内容?
1、方针、目标统一化;
2、管理职能一体化;
3、体系文件一体化;
4、过程控制协调化;
5、绩效监控同步化;
6、继续改进综合化。
推行标准化管理体系执行的难度?
标准化规范体系导入容易,建立真正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经过努也能实现,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规范体系建立后,由于缺乏一个简单易行的对照标准方法和工具,导致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对对照标准执行难的问题,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没有与规范紧密联系起来,规范化更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头脑和意识中去,即贯彻标准化只是解决了建标,而并没有解决企业最需要的贯彻标准化执行,必需要看到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标准化认证对企业的吸引力就会不断下降,企业规范化只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我国企业的规范化战略必将是一句空话。
“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益处?
1、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2、有利于推进企业管理与国际规范接轨;
3、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构筑企业优秀文化;
5、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重大意义?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对企业和全社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重大意义具体在那些方面?
第一,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预防事故、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的需要。第二,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安全专项整治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第三,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实施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效措施。第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
第五,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第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助于提高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水平。6S管理是什么?
6S管理方法即指基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自律)、安全等六个步骤而对现场实施管理的方法。
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丢; 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 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 清洁:形成制度,贯彻到底; 安全:安全第一,消灭隐患; 素养:遵章守法,养成习惯。
6S管理能带来什么?
6S管理活动不仅能够改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品质、服务水准以及员工的士气等等,是企业减少浪费、提高生产力、减少高风险隐患的最佳途径,也是开展其他管理活动的有效基础。
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工作现场有序,清洁、舒适、安全、实现可视化管理工作,现场得到有效增值,工作现场管理有序、提高工作品质增加工。标准化解释
1、什么是标准?
标准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
2.什么是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3.标准化有哪些基本特性?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抽象性;②技术性;③经济性;④连续性,亦称继承性;⑤约束性;⑥政策性。
4.标准化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5.什么是标准化的对象?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称为标准化对象。
标准化对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
6.标准的分级与种类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各级标准的对象、适用范围、内容特性要求和审批权限,由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出规定。
按约束力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三种;
按标准化的对象分,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7.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8.标准化有哪些作用?
1.标准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标准化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3.标准化能够保证产品、工程、服务质量;
4.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
5.标准化是加强国际贸易与合作的有效工具。
9.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88年12月29日通过,1989年4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法。
《标准化法》规定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标准化体制等。它是国家推行标准化,实施标准化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10.我国标准体制是怎样的?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另外,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可以制定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及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事实进行监督的过程。标准化的本质是统一,是对重复的或共同性的概念和实物所做的统一规定的活动,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是对标准化的体现和标准化内容的载体标准化的目的是通过对特定标准化领域内的标准化对象制定有标准涉及的相关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一定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秩序。
标准化的范围在广义上存在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规则,狭义的即技术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一门科学,有明显系统性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标准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任何一项标准必然需要完善与提高。
什么是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简介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应用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阶段步骤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攀登三个台阶,要走“三步曲”。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
这三步的具体含义是: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占领市场的问题;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占稳市场,不至于刚占领市场,由于质量不稳退出市场;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市场不是固定的,不是开发出一种产品,制定了一个标准,就几十年可以不变,市场经济没有这种机制。市场是多变的,企业必须具备这种应变能力,这就是使企业不仅能够占领市场,站稳市场还能够适应市场,扩大市场。
标准化要一步一步的跟着企业的市场运作来转,一直转到这个角度,登上制高点,这才能体现出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种种弊端,每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标准化要赢得竞争,就必须创新。企业标准化不能再走老路了,创新才有出路。企业标准化不能孤军奋战,要同各部门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发挥整体系统功能,才能走好三步曲。
一、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第一步
二、标准形成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三、产品开发领域是企业标准化的制高点
什么是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一般主要指生产类企业在设计、生产、检验阶段的标准化。设计图纸要标准
化(绘制幅面、画法及符号线条、数字、单位等)。包括标准件的利用率;生产工艺标准化--指制定工艺标准并遵照执行,检验更是包括方法、判据等。
核心是首先建立企业产品标准。总之这是技术规范化的一个进步。你可以上网搜索这方面的知识。
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还要不断修订、发布新标准。这个管理工作需要领导支持和技术部门的大力配合。ISO9001是更为全面的标准化管理。
二、设备标准化管理方案
1、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目标:
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使设备的受控状态达到逐步加强,并提高对设备预见性管理的能力,进而避免设备临停次数,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切实使我公司的生产高效、稳定的进行。
2、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成立设备管理标准化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各成员小组的职责:
组长:负责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并进行监督落实工作;进行月度设备运行状态的标准化;预见性设备管理标准化(包括改进和技术创新項目);外协队伍进行检修管理的标准化。副组长:将机电设备各項标准化管理汇集成册;并具体负责机械、电气设备、计量设备管理标准化的制定以及设备培训标准化的制定和落实;负责现场设备管理的标准化的制定和监督落实。
手文栓:负责设备润滑标准化方集的制定并进行监督和落实;
机械工程师:负责机械设备巡检以及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并进行监督和落实;机械设备检修计划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检修质量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培训方向管理标准化。电气工程师:负责电气设备的巡检,电气设备的检修、电器设备的相滑管理标准化的制定和落实。
****:责突发性设各事故管理标准化的制定以及收尘设各管理标准化的制定。
各工程师:进行设各备件的更換周期述行不断的总结,根船以前的经验到今年年底之前拿出备件更換周期的名细表,将所负责的设备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并进行监督和落实。
工程师:对生产系统的水路系统以及冷却设备进行制定设备标准化管理方案进行监督和落实。各主任和工段长:对制定的各项标准化进行执行和贯彻。
3、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3.l、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1)根指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全年公司的每月生产任务完成计划以及设备临停和设备检修时间;要求各参与标准化管理的人员要熟悉整体大的生产计划。
(2)认真做好巡检的记录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ERP管理,各负责人要对每周所负責的设备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有计划的检修工作真定好基础。
(3)将设备的备件准备、备件的更換周期、设各的润滑周期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并和公司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机的结合,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4)每月要对生产的设备状态和生产情况要及时的总结,并对下月的生产以及设备的检修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使生产部的各生产骨干清楚生产部的生产构想。
(5)通过加强设备的巡检和对设备状态的有效总结,使对设备的有计划检修工作得到较为全面和认真的进行,在进行计划划检修时一定要注重检修的质量。
(6)针对生产中出现的突发行设备问題,要及时和上级领导以及各兄弟厂家加理联系和沟通,形成快速和高效的反应机制,以便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
(7)通过各种数据的积累,形成相对稳定和交叉的设备管理网络,根据生产计划、生产季节、生产设备状况、设备备件状况、产品销售状况、原燃材料状况等拿出
系列的设各标准化管理方式,并进行不断的落实和完善。
(8)通过总结和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在生产稳定提高的基础上,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效工作,形成良性设备管理的模式。3.2、设备标准化管理实施步骤:(1)成立组织形式;
(2)确定每人所负责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
(3)将设备标准化管理分为几項内容:(a)设备巡楠管理标准化;(b)设备润滑管理标准化;(c)设备检修计划管理标准化;(d)设备检修质量管理标准化;(e)设备易损件更换周期管理标准化;(f)设备冷却水系统管理标准化;(g)突发性设备事故管理标准化;(h)预见性设备管理标准化(包括改进和技术创新项目;(i)设备现场管理标准化;(j)设备运行情况总结标准化;(k)计量设各管理标准化;(1)外协队伍进行检修管理的标准化;(m)设备培训方面管理标准化。
(4)各种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到2016年6月前基本完成,并于2016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4、进行具体制定设各管理标准化的要求:
4.l、要充分结合全年生产计划的总体构想以及各季度生产的特点来进行制定相应的设备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4.2、在指定管理标准化内容时,要力求简洁,具各可操作性,否则不要进行制定。4.3、一旦标准进行制定,将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内容进行考核和落实。
4.4、标准化制定成册后,要深入进行学习和沟通,并制定出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