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调查报告
政法与经管学院10公共关系学2班
小组成员:王萧雨、李丹、郑梅、陈瑶
总述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胁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因此,就针对此话题,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公德现状
调查显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90%以上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几个方面均有80%以上的同学做得很好,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我校学生对公德的总体印象状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1%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
第一,就是公德小化。很多同学认为公德是小事,可是小公德却可以见到现代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如果每个大学生都不把社会公德看做小事,都把“不偷盗、不贪图、不攀比”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那么大学生的犯罪率就不会不断攀升。第二,“知行矛盾”,对于调查问卷中如排队、便后冲厕、乘车让座等问题,虽然很多同学表示强烈反感,但是问及其他人都那么做,你会如何做问题的时候,有33%的同学选择了“我们可能会那样做”,很多同学觉得面对这些现象时,别人都那么做,自己还坚守道德原则,觉得“不公平”“很傻”,因此这种迹象表明我校大学生没有把道德认识完全变成个人行动的原则,没有形成信仰的问题。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矛盾,道德观念与具体的行动之间存在脱节。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实践,因此在实践方面我校大学生还有待加强。
现况原因
大学生公德行为失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的、时代的,还有教育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在社会公德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等都会造成公德行为的行为不利或不行为。再加上有些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个性化等,往往有些行为不符合社会
公德的要求。
(二)网络的影响
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颇大。而网络是双刃剑,虽然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为简单,但是它传播的很多文化都对我们的道德观有一定影响,如游戏,色情电影等。
(三)教育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变已有的“认知”,充分认清大学生的公德“现状”,抛弃大学生不再需要进行公德教育的错误观念。增加一些古代的道德教育课程,如四书五经里的精华部分。并且,公德教育重在体验,要坚持让学生“走出去”、“干起来”。
对策 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具体方法: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总结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逐渐克服不良习惯,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这样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才能做好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爆炸,利益至上,需要大量德才兼备人才的社会,我们不免会见到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走路闯红灯,吃饭购物时插队,不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出言不逊污言秽语,在公共场所喧哗,毁坏公物,铺张浪费公共资源等等。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然而这些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公德的缺失。
或许有些人认为,在公共场所喧哗是他自己的事,只是一件小事,说它对社会造成危害,未免危言耸听。我想这些人是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社会公德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认识到这些后,我们都必须重新省视一下自己,是否在这五方面都符合了社会对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据调查,84.54%的大学生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那么,在人们心中,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又有何评价呢?
据调查,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而仅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缺失呢?
原因之一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颓废思潮相继泛起,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有所滋长。
其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
其三个人修养问题。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做过分亲密的举动,许多大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其次,每个大学生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学生将自己的宿舍布置得干净整洁,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还有,大学生的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其四学校教育缺陷。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里,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而且老师教授大学生的是专业知识,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并没有多少老师还在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上花功夫。另外,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除此之外,社会的舆论导向也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无法迫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遵守社会公德。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大学生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大学生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大学生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三)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大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大学生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社会公德,我们还可以求助于政府与舆论媒体。政府应该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这样,大学生才能从观念上重视自身的社会公德,逐步改善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媒体应该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披露。迫于面子与形象问题,大学生不得不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自我约束。我们每大学生都应该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在监督自己的同时,也监督他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有义务和能力带动整个社会,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社会公德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维护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时刻铭记在心,并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他人树立榜样,并鼓励他人去做,这样,一个人带动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带动一个社会,就这样发展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中。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贯彻学院开展“践行社会注意荣辱观,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我组8位成员以“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为主题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如下:
一.问卷的第一部分基本信息调查均为2006级别大一新生;分别以“机械系、电气系、计算机系和工商系”,每系25份共100份的问卷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第二部分社会公德信息调查
你平时在校园内见到老师,是否会主动打招呼问好?
选择 “是”的为75.5%“否”的为24.5%
无论在教室或宿舍,在你与他人交流时是否注意到要尽量使用文明用语? 选择 “是”的为98.8%“否“的为1.2%
在图书馆你是否能保持安静、不喧哗,不影响他人阅读?
选择 “是”的为88.8%“否”的为11.2%
在他人有困难(正当形式下),而在你能力范围内可帮助的,你是否愿意去帮助? 选择 “是”的为71.1%“否”的为28.9%
你是否在校园内乱仍过垃圾?
选择 “是”的为62.2%“否”的为37.8%
你是否能在宿舍内做好本职的卫生工作而不给他人带来不便?
选择 “是”的为70%“否”的为305
你是否遵守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做到不迟到、旷课、早退,晚归?(事先请假给予批准除外)
选择 “是”的为36.6%“否”的为10.1%“偶尔就范”的为53.3% 无论发生什么事心情好坏,你是否想过:去弄坏校园设施?
选择 “是”的为27.8%“否”的为72.2%
如果你见到有人恶意毁坏校园公物,你是否会上前劝导他去爱护公物? 选择 “是”的为47.8%“否”的为52.2%
第三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我们当代祖国的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然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基本的公德认识方面,他们能笔记哦啊清晰地认识,但是在一些具体表现方面却是有待很大提高的。这不得不引人思考,如今的大学生是否还是上个世纪人们心目中那些能够成为祖国发展的领军人物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走访,进行研究。
在大学校园中,有80.3%的学生对“买饭乱插队”的行为表示非常反感和坚决反对,但同时有65%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在其身旁普遍存在。又诸如课桌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和楼内喧哗等行为,有85-95%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或坚决反对,然而同时也有57.6-70.3%的学生承认以上种种现象在其身边普遍存在。有19.4%的同学认为浪费粮食的现象很普遍,48%的同学认为普遍,有37.5%的同学表示非常反感,46.5%的同学表示坚决反对,当然也有14.3%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个人自由。有33.6%的学生对同学评上三好学生或者得到奖学金表示“无所谓,我不在乎”;有18.4%的学生对义务献血这一公民义务公开表示不愿意;尽管有79.2%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但是当问到课间是否为老师擦黑板时,却仅有51.6%的学生回答经常擦,要么回答只有值日生擦,甚至有的学生回答根本不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另外。在多项校内外活动中,表现出大学生对公德认识的偏差。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基本道德行为方面其文明程度是较低的。事实上上述
种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在大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既然大多数学生在理论上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可为什么在实践中却有如此之多的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身上这种知行相背的现象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感方面的的水平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水平。尽管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是非分辨能力,知道什么是对错,美导,但是具体的道德践履中,却往往缺乏一种内在自我的约束能力,在生活学习中,往往只考虑了自己切身的利益需要,把道德和道德认知割裂开来。
而当代大学生对公德素质的自我评价基本都持肯定态度。其中有58.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比同龄人要高一些;有15.7%的学生认为高得多。也有24.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公德素质同同龄人车不多,甚至有2.4%的学生认为差得远。这说明的确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仅凭个人意志行事,我行我素,而无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与需要,以至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的整体形象,使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素质及其表现很不满意。当然,社会客观环境也是影响其形成的一个要素之一。不良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这就难免使一些学生放松了思想道德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对国家,社会而言,社会公
德水平是其精神文明程度的综合检测指标;对个人而言,社会公德状况是其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检测指标。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军属和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者。”社会公德属于社会道德体系的最低层次,易为人们所忽视,但是它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地位却无法替代。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自觉地去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各大高校应坚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把德育教育与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结合起来。把个人公德素质的体现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上要强化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做到“八荣八耻”,在环境上帮助大学生实践他们的公德。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应该要求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五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在大学期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学模范、创先进,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现实状况的真实了解,我们做了一个大学生道德调查报告。
正文: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
2、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在当今这个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追求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讲信誉,诚实不欺。同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观念,实现依法办学和以德治校。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这次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对我校大
一、大二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了100份调查表,收回100份,据统计有效96份。问卷设置涉及到被调查对象的年纪,性别、以及出身农村还是城市。问卷题目涉及生活中的细微行为和当代普遍的一些道德观念。经调查统计,我们得到如下结果: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在问卷的低3题“在公共场合看到别人不遵守秩序,自己尊不遵守秩序”的问题上70%多的人选择的是看情况和随主流,只有不到20%的人选择的是遵守,还有10%多的人选择不遵守。这反应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是没有道德素质,而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太浅薄,意志不够坚定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从而形成跟风的情况。在第4题“是否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幼病残让座”的问题上,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让”这也正好再次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还是有素质的只是做得不够。在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上,33%的同学对考试作弊表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为了高分,可以理解这种行为,认为作弊比补考好,分别占到了27%和32%。甚至还有8%的同学认为作弊没什么大不了,也曾经作弊过。从这道题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正确的认识,但仍然因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这一问题反应大学生在对于自己切身利益和被现实学业所迫的情况下表现的不够诚信和坚决。
在有关网络聊天时是否注意文明用语问题上部分选择不注意,大部分选择看情况,这反映在对于没有舆论监督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缺失文明。然而在一些问题上,有大部分人选择那些模糊的答案,体现他们对道德观意识的浅薄和不确定性。在第10题“当别人在言语上中伤了你时怎么办”上,大部分人选择了“一笑了之”和“看心情”,极少人选择“以牙还牙”。在关于对我国道德现状的认识方面。大部分人都认为我国公民道德现状的认识方面,大部分人都认为我国公民道德水平“一般或较差”,体现出大学生对我国道德水平的不满足和要求改变的情况。而在问题“你认为决定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大多数人认为是社会环境和家庭陶冶。所以社会整体道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道德观。
(二)、纵观整张问卷,我们进行了综合与分析,认为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整体状况是:
(1)、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矛盾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的解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也迅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他们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崇尚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中华美德,能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和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失范往往缺乏自律,或者放任自流。在学习生活上,表现为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表现为缺乏奉献精神。大学生道德行为滞后于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存在断裂和脱节现象。
(2)、道德评判标准多元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再以一个尺度、一个模式来衡量一件事、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了相对化、多元化的道德评判标准。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多元化的道德评判标准,解放了大学生的思想,拓宽了道德评价的尺度和方式,使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但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观念,再加上各种传统的道德观、市场经济的道德观、民族的道德观、外来的各种道德观多元并立的影响,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会导致青年大学生产生选择的困惑,也往往会出现了道德评价是非混乱问题。
(3)、道德信念缺失
全球化浪潮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诸多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思想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迷茫,甚至对人生信仰、道德观产生怀疑或者歪曲,从而在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事上变得消极和落后。一些学生竟然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随心所欲,放任自由,对待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表现冷淡,在道德信念、道德义务方面表现出“无动于衷”,对于学习先进认为无用,这些表现概括起来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对“常德”的无知、对“美德”的麻木,对“失德”的无视。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淡薄,艰苦奋斗精神较差,常夸夸其谈、敷衍塞责、见异思迁、挑肥拣瘦等等,从整体上呈现出“道德信念滑坡”的趋势。
另外,从分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还可发现:往往大一比大
二、大三学生的道德观和道德水平稍强些。从生活观察和体验,加上我们的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有:①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由于刚刚踏入一个新学校,一个新城市,出于这种陌生感,他们或多或少对人对事都要客气些,所以更能体现道德水平。②大一新生高中时期本就很纯真,过渡到大学这个新的阶段还没有很久,因此还保留着那份纯真,待人待事都比较礼貌认真。③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熟悉了周边的环境,对人对事都为现实利益考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观念也日益现实化,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在一些大问题上体现的道德水平更高,而女生在细节的事情上体现出更高的道德水平,其原因可能是男女性别本身所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在城乡学生关于道德观的对比中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些行为上体现着更为明显的文明些,但也存在着问题。而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从小置身城市,在礼貌方面表现的明显些,而在一些现实利益方面则体现的更为自私些。不过这只是从某些方面的分析。究其原因可能是从小所受不同环境的影响。由于调查范围和手段有限,在此也不便妄加评论和分析。
(三)、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呢?我们经过查找资料和分析认为原因有: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从客观上讲造成的原因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欠缺,对大学生从小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过分注重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三是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四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阻塞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侵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主观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事,明知道是错的,但为了成绩还是会无奈的去做。二是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分裂;三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
(四)、根据我们的实践调查与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自身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这是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地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了解国情,引导他们正确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自己、用自己的道德践行来反思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在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增强自己明辨是非、分清正邪的能力,从而激发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兴趣。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充满了积极与消极、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和斗争。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制约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和抑制个人的才智。
(2)、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
有人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看作与教育的影响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认为环境的影响要超过教育的影响,以警示社会关注环境建设[4]。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强大的,以至于人们认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倡导,鼓励全体人民参加道德建设活动,特别是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上各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是重要的舆论工具,能够及时地对大学生道德建设作出正确的导向,一方面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从正面产生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错误言行进行有力的批评,从反面产生积极的“约束”作用。舆论氛围是开放式的、平等的、互相的、直观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监督,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当前尤其是要重视网络氛围的作用。学校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最直接的“小社会”,应该更好地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观教育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规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就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进行讨论,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让大学生能够尽情地探索真理,追求知识,尽情地发挥个性,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塑造良好道德观的平台。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这次调查,要进一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并作为榜样带动周围的其他学生。
我们这次调查的成功,要感谢所有积极配合调查的同学们和给予我们指导与帮助的老师们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