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人民更期盼的社会保障
申论范文:人民更期盼的社会保障
维护社会公平、恪守分配正义并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是文明社会应当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当不同阶层的福利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时,应通过对话、协商来增进福利共识,并由立法机关来决定。
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担责任,既非劫富济贫式的制度安排,亦非滋生懒惰型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激励劳动、合理分享、互助共济的条件下,让低收入或困难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同时又让富人感到没有被剥夺。
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利,而是全民的福利,是共享式的制度安排。二是统一性。愈是统一的社保制度愈是能公平地惠及全民。三是可持续性。即能够持续地让人民感到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起伏波折甚至遭遇危机。在三要素中,前两个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
一方面,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平等,即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贫富等因素均应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保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机会公平的保障;社会保障要通过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社会成员克服先天不足或生活困难,有条件参与社会竞争,保障社会发展的起点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消除转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占有公有资产上的不平等,减少强势成员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行为,创造一个规则公平、竞争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保障应为国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意外灾祸、失业和疾病等状况提供保障,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和职业培训,为社会成员的疾病和工伤提供保险和救助,使得他们尽快重返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为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具体来说:须牢固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可选过渡办法的改革原则;继续加大公共投入,尽快弥补相关福利制度缺失,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同类制度的整合,通过统一制度来实现公平。如医保制度从”三元分割“到”二元并行“再到”一元覆盖“,社会救助、老年服务走向城乡一体化,等等。
总之,社保制度走向公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目标不能更改,方向不容紊乱,步骤要有理性,措施更要合理。
第二篇:申论热点:社会保障
申论热点:社会保障
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一是就业和劳动权益往往受到侵犯。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三是农民工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
2、企业不按规定以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目前许多企业一方面少报、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尽量少缴养老保险费。虽然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加大清欠力度,但往往是边清边欠,前清后欠,难以杜绝。3、2002年,青海省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为32.2万人、39.2万人、51.11万人,只分别占青海当年末职工总数的11.05%、13.45%、17.55%。同年,新疆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为131.29万人、115.5万人、148.1万人,只分别占当年末职工总数的54.19%、47.68%、61.1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为53.88万人、66.95万人、87.57万人,只分别占当年末职工总数的56.41%、70.10%、91.69%。
4、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抽样调查的10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不享受养老保险的占96.9%,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目前全国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人数约2200万人,属在低保标准很低基础上制度覆盖的最困难人群。全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3亿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约9000万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
5、专家们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存6种缺陷,如规定的待遇水平较低、远未实现全覆盖、严重的城乡失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社保问题突出、对贫弱人群的发展权保障严重不足、对贫势人群的福利服务严重不足等。
二、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宏观上来看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三是城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原因有:(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3)社会保障在缺乏法律保证。(4)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而在社会保障问题中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二是制度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四是雇主和农民工双方都抵制社会保障。
三 措施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会体社会成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1)加快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
1、扩大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2、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3、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
4、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定期调整的制度。
(2)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应考虑和落实以下改革:
1、扩大实施范围。一方面,抓紧完善国有企业中所有非自愿失业职工都能获得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帮助;另一方面,要使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覆盖城镇农村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
2、提高基金的社会化统筹程度。失业保险基金应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进行全社会统筹。
3、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目标。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逐步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在城乡各地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农村贫民救助、“五保户”救助、灾民救助、城镇生活困难职工救助等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遵循反贫穷、积极救助等原则,科学地确定实施范围和生活待遇标准。
2、进一步完善社会优抚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科学地制定社会优抚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优抚事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建立专项基金和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立法,使退役官兵安置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措施。
建议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一)积极推动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二)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三)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培育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设计。(四)建立个人社会保障帐户,推动社会保障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五)构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新型关系,确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六)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经营,保证其不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七)政府应减少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限制。(八)进一步加大对特困职工困难补助的力度。(九)加快地方法规建设,依法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整体设计,农村与城市共同推进,为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四 参考文章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农村公共服务是一个包括行政管理、科技传播、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金融保险、计划生育、信息流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电力、学校、医院、商场、文化站所等与民生相关的所有基础设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的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农村居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方面。据统计,农村学生是城市学生的4倍,却只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学校大多破烂不堪,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学校很少投资或基本不投资,农村孩子大多上不了高中。城市学校开设有双语课、计算机课,而不少乡村学校却连最起码的教学器具都没有。此外,8亿农民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36%的农民有了病看不起,住一次院平均花去一年的收入,因病返贫现象十分普遍。200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这样描述农村卫生状况: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目前全国仍有46%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4%的行政村不通汽车,7%的行政村不通电话,80%的农民不享有社会保障。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财政与总支出的比例,1990~1994年为9%,1995~1997年下降8%,2000~2003年只有7%。农村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从1996年的0.3∶1下降到2005年的0.18∶1。占全国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因城乡收入悬殊,只购买不到1/3的消费品,大多还是价格低廉的低等产品,劣质奶粉、发霉饼干、过期罐头等屡见不鲜,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消费安全问题突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投入的力度。近两年,河南的农村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极大的改善,全省7000万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都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到战略的高度。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医疗制度试点,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这一切都为新农村建设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用足用活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共事业,引导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章2
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应加强对农民工的保障。
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一)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二)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民工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时又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可以说,农民工已深化成一种强大的改革力量,推动了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效率。因此,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工正当的社会认可和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三)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1%,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相差甚远。而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相当狭窄,这很难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的发展目标。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建构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加之所从事职业也各具特色,因此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大致分为两类:1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绝大部分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市民化程度较高;2有雇主但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或者无雇主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一般流动性较强,市民化程度较低。
1.工伤保障制度
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立,这也是几乎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障项目。
2.医疗保障制度
笔者认为对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首先应按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可以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对第二类农民工,可让其参加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医疗保险基金。
3.失业保障制度
对于农民工的失业保障,笔者首先认为也应按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农民工从进人城市开始就要登记,缴纳较低的保险费。在确定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向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同时农民工转而缴纳相对较高的失业保险费。
4.养老保障制度
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应该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可以视同于城镇职工,对于第二类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比如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民工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自愿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于进入城市从事经营性的自雇性农民则可以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保障制度安排。
另外还要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机制建设
首先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筹集机制。可以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刺激和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其次,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为了让农民工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合法的、制度性的管道加以聚合和表达,充分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利益和其他合法利益,笔者建议在城市中按照街道设立农民工工会,该工会主要负责本街道辖区内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3再次,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农民工流动性大,特别是有回乡务农的可能性,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成为一大操作难题。笔者认为欲使异地转移机制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会组织的作用。
第三篇:预防职务犯罪是人民的期盼
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XXX,来自XXX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预防职务犯罪是人民的期盼”。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职务犯罪的案件屡见不鲜,大案要案层出不穷,违纪金额越来越大,例如近年暴露的成克杰、胡长清,陈良宇等案。从而导致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受损,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这不能不让我们强烈地感到:反腐败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迫在眉睫
说到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那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
一是、一些干部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政治理论和文化学习不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生了偏差,私欲膨胀,宗旨观念淡化,经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置国家法律于不顾,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是、一些单位制度不健全,工作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不少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特别是在资金的管、批、用、核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一些干部把公款当作“唐僧肉”,肆意挪用、侵吞。
三是、部分单位管理混乱,制度不落实。有的单位选人用人把关不严,使少数腐败分子混进了管理队伍。
四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部分单位监督失控,办事程序、办事标准、财务收支不公开透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开同虚设,导致一些干部目无法纪,独断专行;有的把权力商品化,与不法分子相勾结,搞权钱交易;有的把李力私有化,安插亲信,互相包庇。
总的看来,职务犯罪的本质是对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要消除对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最根本的,也是最可靠的就是对权力加强监督制约。一句话,“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这样看来,预防职务犯罪就应当这样入手:
第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各个环节的严格责任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一个法治国家,追求的是法律至上;一个高效有序的部门、单位,也应以规章制度为开展工作的标尺,做到令行禁止。
第二,发扬民主,拓展监督渠道。增加政务的公开度,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第三,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使干部职工充分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庄严,使潜在的犯罪人员充分感受到法律威慑力,认清犯罪行为及其必须的法律后果。通过加强共产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工作人员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省身以严,修德以谦,用权以慎,为政以廉。学会自治、自立,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第四,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打击的力度,发挥惩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从而体现出检察机关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威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同职务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打击”与“预防”的优势,该严格教育的时候不能“心慈”,该重拳出击的时候不能“手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五,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努力发展经济,尽可能多地创造物质财产,才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只有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才有可有使犯罪得到遏制,并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最终消灭犯罪。
各位来宾,朋友们,预防职务犯罪,是人民的期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此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周围,多一份祥和,少一点不和谐的音符,也真诚的希望,我们的祖国,社会繁荣,国泰民安,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申论热点-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规范表述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十七大报告
(一)社会保障现状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但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依然很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的低覆盖低保障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很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
(二)原因分析 ①社会保障的辐射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待遇水平存在很大差别。②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
③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欠完善。④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低。⑤管理多头,保障金增值困难。
⑥社会保障基金“增资”压力大,现收现付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⑦商业保险不发达。
(三)相关政策建议
①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依法推进社保工作。
国家首先应该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法律,同时完善已有的《失业保险条例》等法规,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快制定相关的单行法律,如《失业保障法》、《养老保障法》等
②加大促进再就业的力度。
要加大促进再就业的力度。第一,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要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第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加强再就业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第三,要依法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③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加大扩面工作的力度,依法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全部纳入社会统筹。目前重点是做好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④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作用。
◆◆◆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保基金是广大职工的活命钱,必须加强管理,防止挤占挪用,保证保值增值。一是统一预决算制度。各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参保范围、缴费比例、给付标准制定收支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查并提交政府批准。社会保障收支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严肃的约束性,各社保经办机构必须依据收支预算严格执行。二是各项社保基金应统一由财政专户管理,强化财政的监督职能,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
健全商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等其他保障机制的作用。命题切入点预测一:慈善事业
(一)规范表述
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12月5日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海内外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和各界人士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热
情参与慈善活动,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献出更多的关爱;希望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不断创新募捐方式,切实管好用好善款,以良好形象取信公众,取信社会;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我国慈善事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8日
2.贾庆林在会见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广泛汇聚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扶贫公益事业。
贾庆林对进一步发展扶贫公益事业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牢固树立“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努力营造捐赠光荣、奉献可敬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金融工具和网络,积极搭建现代化的公益管理服务平台,使捐赠者既有方便、快捷的捐赠渠道,又能随时查询捐款去向,了解善款用途,还能利用自身专长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获得参与扶贫公益事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三是要落实好社会募捐和捐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好、保护好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大力宣传为扶贫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动员更多的人和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扶贫公益事业中来。四是要切实加强中国扶贫基金会自身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完善治理结构和行政、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资料来源:新华网,2009年4月1日
(二)大力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我国慈善事业,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截止到2008年年底,我国城市还有2200多万低保线以下的群众,农村还有5700万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我国目前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1.04亿。根据去年 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每年因各类灾害需要救济的群众有7000万到8000万。我国慈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救助贫困群众、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和谐等方面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十分必 要。
资料来源:中华爱心基金会网站,2009年5月13日
(三)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1.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我国先后出台了《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和政策。《企业所得税法》,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捐赠慈善事业给予税收优惠的支持力度。民政部还颁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 2010年)》,对未来五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2.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民间组织数量显著增加,目前已达到35.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约19.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3万个,基金会1245个。这些民间组织中有很多是专门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
3.配套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信息披露方面,从信息公开入手,民政部支持成立了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积极推动建立慈善信息发布制度,促进慈善组织 公信力的提高。在激励机制方面,逐步建立政府表彰和民间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民政部已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了“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
4.组织全国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建立了跨省(区、市)对口支援制度。1996年至2006年,全国民政部门和慈善会共接受社会捐助款物400多亿元,其中捐款327亿元,各类物资折价120多亿元,捐助衣被14亿件,使近5亿人次受益。
资料来源:中华爱心基金会网站,2009年5月13日
(四)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问题 1.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措施不配套。2.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服务机制尚不完善。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活动能力总体上较弱。4.社会募捐管理缺位。
5.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6.义工(志愿者)活动缺乏制度安排。
7.慈善活动的统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
(五)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1.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加快慈善事业发展,首先就是要制订相应的法律。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础上,结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两部法规,尽快研究和制订《慈善事业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慈善事业进行定位。通过立法,把我国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原则,慈善机构的登记与组织、管理与运行,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退出以及公益产权界定和转让、融投资等从体制上完整地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完善法律,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2.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对慈善事业的社会捐赠实行免税减税政策是激励社会力量对公益事业的投入,鼓励先富帮助未富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文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措施,简化程序,为捐赠人办理免减手续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
3.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企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企事业应把参与慈善活动作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将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议政府鼓励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慈善基金会,将慈善工作作为长期项目来运营,增强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4.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将传统的慈善文化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丰富,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宣传新形势下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法规,宣传新时期慈善事业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
5.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从事慈善事业的专门人才十分紧缺,应大力推动慈善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采取有效方式,轮训现有的慈善工作者。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在大专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慈善事业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有专业特长的慈善工作者。鉴于国际发达国家慈善组织众多,善款充裕,经验串富,联系广泛,我国慈善组织应加强与国际知名慈善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注重研究它们的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规则。定期与之联合举行国际性劝募活动,向国际社会募集资金,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命题切入点预测二:户籍制度
(一)户籍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文件,各地也加大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步伐,为制定户籍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的合理有序转移;大中城市户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解决新生婴儿随父或随母落户自愿、夫妻投靠以及老人投靠子女等户口迁移问题;一些地方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初见端倪,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附加在户口之上的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赔偿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亟待突破。
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不研究解决好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问题,不破除各种壁垒,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难以全面稳步推进。现在公安机关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修改户籍改革文件,正在报国务院审批。同时,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公安部也在抓紧《户口法》的立法调研。户口作为居民身份客观登记管理的介质,正艰难地走向本位回归之路。
(二)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应该看到,现行的户籍制度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几十年来,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那个时期,起到了它应有的用。但是,几十年以来户口制度附着了很多和公共政策,包括社会保障权益相关的不能马上解决的矛盾。比如说城乡居民计划生育的问题,公民的选举权的问题,退伍安置的问题,公务员录用等行政管理工作,还有土地承包的问题,包括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问题,另外,城乡实际存在着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抚恤等各个方面还不尽相同的问题。给户籍管理附加了过多的不合理社会管理功能,使户籍登记失去了本来面目,也严重制约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李玉玲说,户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公,比如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即使是在同一起事故中受到同样的伤害,但因为受害人的户籍身份的不同,农村居民所得到的赔偿金额往往与城镇居民相差几倍。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是户籍制度造成的。
户籍制度在全国实行一蹴而就的同步改革的确是不现实的。户籍改革不是简单的户口本改革,它涉及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如果在相关配套设施没有落实之前匆匆改革,“户改”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纸有名无实的空文。但另一方面,户籍改革是实现城乡人才自由流动,体现公平原则,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
(三)破除壁垒需综合改革
目前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其重点和难点应该是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并且无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群众利益的角度,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如果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不能承载过多人口,新进城的人就有很多相关利益享受不到。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想切实取得成效,不能靠户口一迁了之,而要着眼于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在不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
二是要建立更大覆盖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并与城镇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适合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包括外来工、农民工、离乡又离土的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对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抓紧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三是要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就业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
四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征兵、优抚安置新机制。其他与户籍改革有关的土地、选举等制度和政策,也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密切配合,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认真做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的计划生育工作衔接。五鉴于户籍改革涉及的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等多项政策均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事权调整范围,建议国务院和相关主管部门提请全国人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国家宏观指导政策。
户籍改革还应当坚持分类指导,兼顾不同地区的特殊性。中国人口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均衡,加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在户口迁移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调整方面,既要确保基本政策的全国统一,又要兼顾各地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给地方足够的自主权。如上海、广州等地提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不同情况,允许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具体政策。
切入素材:上海户籍制度改革
第五篇: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贯彻十九大,实现人民期盼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贯彻十九大,实
现人民期盼
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举旗定向、兴党强国的政治纲领。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责任担当,强化纪律作风,为开创新时代新业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党员,首先,要反复学习研究十九大报告、新修订的《党章》及有关会议精神,力求深刻领会、做到入脑入心。同时,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其次,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坚决维护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地位,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做到认识统一、表里如
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第三,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要深刻认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将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细化,切实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推动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总之,要将学习贯彻十九大与自身本职工作相结合。本职工作既是立业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基层干部干好本职工作是使命所系、职责所需也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现,只有真正静下心来、踏下身子,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踏实肯干、真抓实干,才能对得起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也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以上带下,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作风;更要心系全局、关心群众,发扬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作风;更要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要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