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辩(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8: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清史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清史辩》。

第一篇:明清史辩

明、清史辩

作者:壶公评论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以程朱理学为本,以明代史实为依据。

这个讨论其目的在于:

清理被掩没的中华文化;重塑中国人的形象、意志、人格;重建形而上的“理”以代替人格化的主裁。

将发现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为了变革中的中国,展望灿烂的明天,我们在努力。

记张横渠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于明清史,一般人都相提并论,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尤其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它们的区别是,明朝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清代却是――即使是在人类史上都难以见到的窒息人性的朝代。从文化的角度言,明代是一个学术极为兴盛的时期,基本沿袭了宋代的风格,其中的代表性的思想如王守仁学说和李贽学说,都有一个完整的形成过程和具有广大影响的思想体系,直至现代中国,这种思想、学术上的现象都没有出现过;从政治上而言,明代基本上可以算是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君主的行为常常受制于仕子的“道理”而出现了一些不敢置问朝政的皇帝,而以理学为本的仕子却能够置生死于度外勇于为正义而抗争,著名的如不避灭十族的方孝儒和抬棺进谏为民请命的海瑞,后来的东林党案所表现的仕子的精神亦足以成为后世进入政治者的灵魂之感召。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与政治的结晶体现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明末三仕的学说,至今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思想。

反之,清朝是一个什么时代?其文化主要由附会满清部族政权的汉奸理论,实学论和考据学三部分组成。附会满清部族政权的汉奸理论是人类社会最卑鄙无耻的理论之一,它的特点是篡改中国历史,扭曲宋明理学,窒息社会思想。而实学论和考据学则是仕子逃避残酷的文化禁锢的渠道。满清部族政权本质上是殖民统治,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沦为奴隶,这种奴隶人格的形成直至现代还难以得到矫正。

读史者常常质疑明代抗日的意义,甚至认为当年明朝毁于滿不如毁于倭。这一段历史实在令研究中国历史者痛苦万分,甚至宁可承认八国联军、甲午战争对中国进步的客观意义。不明白明、清史及其区别是不能理解东亚文化的脉络的。

论辩:

其一:

作者: 无垢余孽(回复日期:2007-7-7 22:37:00)问:

从政治上而言,明代基本上可以算是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君主的行为常常受制于仕子的“道理”而出现了一些不敢置问朝政的皇帝

—————————————这个太猛了吧,以前还有太监权臣废立君主的,岂不早就共和了?

壶公评论复:

明代出现的政治形态是一种体制使然,这种体制在唐太宗时代就已经出现,而宋代甚

至表现得尤其完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政治结构的思想基础,也就是说参与者对这种政治结结构的认同,包括皇帝和大臣们。

这个思想基础就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和孔子学说一样都是政治哲学,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仁义道德和总结孔子之后的千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更具有完备性、哲理性的学说,更主要的是宋代政治实践的结晶。

当然程朱理学仍然有片面性,明代的混乱证明君臣关系常常难以谐调,也因此导致宦官乱政。这是因为这个政治哲学不具有近代西方哲学、法学自我调整、完善的能力。可以说程朱理学是近代共和思想的先声,而明代政治是近代君主立宪制的雏型。

这一个过程为蛮族文化拦腰折断,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国殇。

其二:

上帝的使者陈天使(2007-7-9 23:29:00)问:

“楼主,我对明朝的热爱所依据的原因与你有些许不同,事实上对明朝的热爱并不是建立在明朝会自己发展出来君主立宪这么一个假设上,而是建立在明朝会主动学习会主动改变这么一个事实上,是建立在明末东西方交流频繁,其广度和深度也不可小视之上,是建立在明代人才辈出,个性突出之上,是建立在明朝人有主人翁意识之上,等等等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一定要民主宪政才能带来进步,富强和繁荣,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所以,还请楼主不要试图证明明朝能自己发展出来君主立宪,这是毫不相干也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中国只要在十九世纪变了,照样可以一直保持强大!

壶公评论答:

“明朝的君主立宪”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这一点最初的判断可以从明代造访中国的耶苏教士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对中国的认识中就得到,本人在搜狐博客上的《感受启蒙》是论述这个话题的;同时,笔者的另一篇讨论理学的文章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入这个话题。

本人原来对明政治也无好感,但是思维不能不遵循理性,观点服从于事实及逻辑的演绎。

其三:

《明、清史辩》观点之一:

“从政治上而言,明代基本上可以算是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君主的行为常常受制于仕子的“道理”而出现了一些不敢置问朝政的皇帝,而以理学为本的仕子却能够置生死于度外勇于为正义而抗争,著名的如不避灭十族的方孝儒和抬棺进谏为民请命的海瑞,后来的东林党案所表现的仕子的精神亦足以成为后世进入政治者的灵魂之感召。”

网友阿朱:

不敢苟同。不能因为明代内阁跟西方内阁都叫内阁,就以为明代就是君主立宪制了啊!比较直接的反击来自许大龄先生给他的弟子谭天星备受好评的博士论文--《明代内阁政治》一书的序言:

“然而,宰相制的废除给明代中央政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内阁制究竟在明代政

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过去一般认为,由此而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君主专制发挥到了极点。这种观点为大多数同行锁接受。不过,有人却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即明代的中央政治实际上是一种虚君制。对此,我不敢苟同。但它却至少说明,过去我们通常所说的明代绝对君主专制政体须存疑义。对此,首先要做的是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概念,不是由概念而套史实。”

而对于内阁的诸多职权和基本概念问题,我也摘录几段文字来,大家一起分享: “我国内阁制度,人治成份多,法治成份少,制度虽有许多缺憾,但由于大学士考选公平,训练合理,故阁臣皆一时之人杰,更因能久于其任,明礼仪,知进退,辅国安民,率以正道,故明代内阁制度能延续三百余年之久。”

杜乃济的《明代内阁制度》:

“我认为,明代中央政治实际上是君主专制下的内阁政治。换言之,它首先是君主政治,其次是内阁政治。把握这种政治的关键就在于将各个政治集团置于君主专制政体的总体权力系统中去进行研究。内阁只有把它看作为一种权力机构,内阁政治只有把它看作为一种权力政治,才能真正理解内阁并揭示其实质。

......从内阁的职掌来看,票拟批答、草拟诏旨、献替可否、内阁会议以及同知经筵事等,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是宰相制的回归,它是一种辅助皇帝决策的制度。但它同时又具有秘书型、顾问型与学术型等多种职能特点。

......内阁是明代始有的一种中央政治制度。军国大政,悉由票拟,是内阁政治的主要特色。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的矛盾机体及其演化称为解释明代政治史的一把钥匙。它的真正内涵在于内阁是一种次君主权力发展不够的辅助皇帝决策的制度,而非在乎它的秘书性、顾问性或学术性等。利用皇权、抑制宦权,侵夺部权,是阁权膨胀的主要途径。从权力结构的层序去探讨这种新型的儒生官僚政治即可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的制约、维系政局的相对稳定,使内阁政治有对于宦官专权并具有积极意义。”(谭天星 《明代内阁政治》)

而在序言中,许大龄先生总结到:

“作者形成的结论是,明代内阁在体制规定上无相名,无相权,却有相职和相责,表明它是一种有似于宰相制而又实质不同的独特的辅政体制。由于内阁权力的运用有着不同于宦官专权的兴致,它在对于皇权与宦权的制约过程当中,防止的皇权的腐化,维系政治与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内阁权力的膨胀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谭天星 《明代内阁政治》)

我想,大家可以看的很清楚了,因为明代的内阁依附于皇权,并未取而代之,更加何况,内阁更加没有制度上确定他的相权地位,还何谈君主立宪?!

壶公评论答:

明清之辩对于现代中国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社会自己,中国人不可能在充满谬误的历史中认识自己,近代不断发生全盘西化,否定自我的事情,考察这些主张的代表者,常常是一些真正的爱国者,问题出在谬误的历史的误导;

其二,笔者对于古今中外历史有所研究。如果说但丁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先导,北宋五子就是中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先导。欧洲16-18世纪发生的思想革命实质上受到二个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即来自中国程朱理学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在明代发生的--西方耶苏教士本来想在中国传教,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从中国带回引起欧洲思想爆炸的新思想;

其三,西方社会对于明、清现代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清代来华的教士主要的是官方的,但是最终他们也对满清政治感到厌恶,愤而离去。他们带回去的信息引发全人类对东方这一个野蛮政权的蔑视,也就形成后来侵华的种种动因;

其四,我们现代讲爱国主义,讲民族主义,但是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困境,我们必须为满清这样一个罪恶的、深深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政权辩护—因为我们要证明自己爱国;我们必须背叛孙中山、***那一代人的信念,为了维护所谓的民族团结;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必须在忍辱负重中度日,或者接受种种欺骗。如果如此,我们的社会又怎么可能进步?

其四:

网友“独倚望江”质疑:

这样就说明朝是君主立宪?这么说,蒙古人在还没有进驻中原之前大汗产生的方式忽里台大会就是民主选举咯?再看现在世界上的那些君主制的国家,他们的内阁是怎么来的,明朝内阁是怎么来的?前者是首相组阁,而首相是全民选举出来;后者却是皇帝任命的,皇帝哪天不喜欢你了,就得下去.壶公评论答“独倚望江:

你问到:“这么说,蒙古人在还没有进驻中原之前大汗产生的方式忽里台大会就是民主选举咯?”

我认为,游牧民族并非都是野蛮的,其文化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历史学家汤因比这样写到:

游牧民族:他们所遇到的自然挑战同产生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苏末文明一样的草原干旱现象。为了控制草原,他们使出了全副力量,不再有余力留存。游牧生活比农业生活有好几个方面的优越性:他们发展了驯化动物的能力,发展了经济技术,在这一方面他们同工业 更为近似。因此,游牧生活要求严格的高度的性格和行为水平。好牧人乃是基督教的最高理想的标志。

壶公评论答“独倚望江”:

你问到:“再看现在世界上的那些君主制的国家,他们的内阁是怎么来的,明朝内阁是怎么来的”

我认为:网上一些朋友显然对程朱理学了解不足,也因此对明代的政治及其思想基础不了解。建议读一读“壶公评论http://zzisl11.blog.sohu.com/”,是笔者的博客,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需要说明的是,早期--12世纪出现在英国的首相组阁,不仅仅英王有主裁权,参与者也基本上是贵族。君主立宪制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不要以现代的标准来评论萌芽时期的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在对于君权的约束,事实上现代中国都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因为***对官僚政客的监督没有任何合法的路径,但是你不能说现代中国体制连君主立宪制都不如,因为对于权力的监督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

其五:

需要说明的是,早期--12世纪出现在英国的首相组阁,不仅仅英王有主裁权,参与者也基本上是贵族。君主立宪制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不要以现代的标准来评论萌芽时期的君主立宪制。

“独倚望江”问:

说12世纪的英国出现了首相组阁,可是那时候的首相是怎么产生的?那时候真正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否?那时候算的上是君主立宪吗?再说阁下是把君主立宪制看作为一个单纯的政体形式还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政体形式?

有人说,君主立宪制就是将以前的以国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过度到以宪法为中心的国会中但国家任然保留君主.那么世界上最早的立宪国因该属于日本,其天皇在封建时代就已经是国家的象征了(将军可算做首相,武家法度可算做宪法,评定众可算议会).如果这么说话明朝也算的上是.但是那么宋朝时候的大理国算不算,大理王根本没有实权,完全是由大理白族的大领主高氏可算为首相等等,要是这么一来,符合这一条件的就太多了,为什么独说明代一朝了?

其实我是对明朝的内阁政治不熟,呀呀比我了解的多,了解的深,我比较赞同她的看法。“独倚望江”认为:

说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等阁下所谈到的那些,说到背叛孙中山这一代人的信念,想来国父的信念是顺应形势而来,而时代在发展,他们那一代的信念可否继续完全继续继承?驱除鞑奴,恢复中华这点是否适用于现在?真相始终是真相,是无法掩盖和否定,只要言之有理,明事理的人都会相信的.但是我不希望大家都去学习希特勒的极端民族主义,试想一下,中国56个民族,要是各个都是民族主义者,只是认为自己本民族是最伟大的,别的都是垃圾,后果会如何?

壶公评论答“独倚望江”:

之一,关于明代政治的君主立宪制的问题。

除了我前面谈到的观点之外,需要强调的是程朱理学在宋代的出现---后来出现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新哲学与之有相同的意义,这是君主立宪制作为近代政治形式而应有的文化、思想内涵。这种思想的意义在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作为广泛的社会意识的出现。是君主立宪制出现的前提条件---虽然需要不断的完善。

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是对权力的监督。所谓公民投票,其实是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一种形式。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的。例如西方的斯巴达时期、条顿集团、德国的选帝侯形式等等;中国的老子的道德观,孔孟的仁义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及于宋明理学。但是作为比较完整的理论,或者说是理论在理性上发生的质变,则只能以程朱理学和西方的近代哲学为代表。或者说没有近代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君主立宪制。

之二,关于民族团结问题。

你的观点具有普遍性。

“团结”与“和谐”相对于“是与非”是完全不同层面的概念。没有“是非”的判断也就不存在有意义的政治思考与讨论。没有“是非”的所谓“民族团结”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笔者的文章在批判满清奴化思想,而不是在清除满族,尽管对于这个犯罪的民族并没有好感。

宣扬满清奴化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看一看与其相伴而行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经历过20世纪末的中国人都知道,当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大帝在CCTV耀武扬威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

亿万中国的工人和农民正在承受政见下岗和欠薪的折磨,“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一个天经地义的天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成为奢侈的愿望;一小撮精英在公开场合大谈对“40-50”的惩罚,年龄和满清的辫子一样具有相同的内涵;20%的人创造了80%的财富也应该享受80%的财富成为舆论的主流,没有人告诉你,这是人类极右翼分子的期望,可是在世界没有人敢宣扬,在中国却在成为实行年薪制的理论基础。等等。

一个成熟的社会,必须有“是与非”的标准。如果一个民族长期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两条出路:或者如同满清时期的中国人任人宰割;或者如同进入中世纪的欧洲人,受支配于神权。妄议团结与和谐,而不明白是与非,已经陷入无意识的状态,这是现代中国社会可悲的形态。

第二篇:明清史名词解释

红色的是我记得的重点,黄色次之,不完全保证啊,反正你都看看吧。

先这么多,回学校我把笔记翻出来再说。

名词解释

保甲制度

八旗

三省六部制

永乐大典

理学

内阁

源于明朝,它是明初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废除宰相,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后翰林院,从中分化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明太祖即位后从翰林院选杨士奇等七人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密,自此内阁常设,遂有,“内阁”之称。内阁主要执掌“票拟章疏”和’“参预机务“。阁臣对皇帝制定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俗称打军机,其幕僚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一条鞭法

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

财政收入减少。针对这种现象,不少人提出改革措施,国家从保证赋役出发,遂逐渐把编征徭役的重心由户丁转向田亩。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的上升,也为这一变革创造了条件。

差徭和田赋,对农民来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剥削。在未实行一条鞭法以前,差徭之中虽然有一部分摊派于田亩,但所占比重很小。实行一条鞭法后,役银由户丁负担的部分缩小,摊派于田亩的部分增大,国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它不只减少了税目,简化了赋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赋役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反映了两个过渡,一是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一是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但除少数府州县外,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丁还须承担多寡不等的役银,清代实行摊丁入地后,这一过渡才最终完成。

一条鞭法的实行,在役银编征方面打破了过去的里甲界限,改为以州县为基本单位,将一州县役银均派于该州县之丁粮。编征时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即所谓“量地计丁”。据隆庆四年(1570)户部奏: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徭,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两项编派,有丁无粮者作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有粮者编为中户,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此经批准“著为定例”。可见“量地计丁”是当时编征役银的基本原则。

摊丁入亩

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

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卫所制度

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代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出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军户的社会地位较高。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戍守、屯田。战争时期,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卫所制规定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军士及官属军籍。每一卫所的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明宣德以后,伴随着边患的日益加剧,边境紧张局势步步升级,“卫所制”日益废弛。到明亡,卫所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彻底消失。

王阳明

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人。曾任刑部兵部主事。因上书宦官刘瑾,营救薄彦徵,贬官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曾讲学于贵州修文县的阳明洞。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叛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哲学家,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反对程朱学派。

章学诚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方志学家,字实斋,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其编纂《续资治通鉴》。章学诚倡“六经皆史”的观点。所著《文史通义》共九卷,其中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修志的过程是他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他是浙东史学学派的主要代表。史学观点,认为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和史义三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他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现在:扶持世教,匡正人心;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对考据学以为的其他不良学风进行揭露和抨击。

三法司

中国旧制三个司法机关的合称。《商君书•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后世“三法司”之称即源于此。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的会议,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机关共同审理。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清制,凡大辟(死刑),御史、大理寺官会同刑部司员覆核,称“会小三法司”。录问既毕上报长官。再由都御史、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复核,称“会大三法司”。三法司将审核结果,奏报皇帝,由皇帝召大臣覆按后执行。

轮班工匠

明代官府手工业中服劳役的工匠。明初工匠分为:(1)由外地调到京师的称“轮班”,籍隶各行省。每三年或一两年到京师服役三个月,轮班更替,属工部管辖,可免全家其他科差。(2)派在本地服役的又有两种:籍隶京师的称“住坐”,每月服役十天,属内府内官监管理,留在本府杂造、织染等局服役的称“存留”。匠户世代承役,因不堪封建政府的压榨和剥削,逃亡很多。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开始对轮班匠实行输银代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普遍实行“匠班银”制,但匠户对封建政府的劳役义务仍旧存在。

荥阳大会

荥阳大会指的是在今河南荥阳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军的大聚会。公元1634年(崇祯七年)八月,明朝政府调动河南、湖北、四川、山西各省军队,分进合击,企图把农民军消灭于陕西。农民军为了避免与敌军主力作战,分别向甘肃、湖北、河南等地转移,这年十二月,大部分农民军经转战后会集于河南。明崇帧八年(1635),农民起义军攻占汜水、荥阳、河阴、荥泽等县,进军广武山。为了粉碎明王朝“围剿”,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13家义军72营20余万人在荥阳聚会。商讨作战方略。会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张,得到大家赞同。史称“荥阳大会”。

四库全书

丛书名。清乾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但《四库全书》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并且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明实录

编年体史书。明朝重视实录的纂修,凡新帝登基后,即命史官根据档案纂修前一代皇帝的实录。明思宗是亡国之君,南明福王时期曾筹划纂修崇祯朝实录,但倾覆之际,未能完成。《明实录》总计3045卷,内容丰富,包括崇祯朝以前15朝的史实,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方面都有详细记载。是研究明朝历史极其重要的史籍。清实录

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共4484卷,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除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等51卷外,其中《满洲实录》8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等。各朝实录,篇幅不等,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内容。《清实录》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用编年体体例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一个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仅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的人员完成了《宣统政纪》。此书虽不再用实录的名称,但体例与实录无异。

庚戌之变

明嘉靖中期鞑靼兵至北京城下的事件。当时严嵩执政,边政废弛。嘉靖29年,俺答汗南下进攻大同,宣府,兵临京师。世宗任命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丁汝夔秉承严嵩之意,戒令诸军,不得轻举妄动。鞑靼兵在京师附近焚掠8日,满载离去。仇鸾不敢追,仓促对敌,惨遭失败。严嵩倭过于丁汝夔,于守谦,将人处死。仇鸾谎报战功,加封为太保。

土木堡之变

1449年,瓦剌分兵四路大举南下,进攻大同。宦官王振挟英宗领兵50万亲征。八月初,明军抵达大同,听到前线兵败,便惊慌撤退。行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时,被瓦剌军所袭,兵士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此即“土木堡之变”

东林党

是明代由正直士大夫组成的政治集团。神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在统治阶层内部,朝臣间争权夺利的现象日益严重。无锡人顾宪成因不阿权贵,又敢于直谏,被神宗革职还乡。家乡原有东林书院,是宋代大儒杨时讲学的地方,便与弟顾允成倡导修复。万历三十二(1604)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及无锡县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书院落成。于是,顾宪成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谦等在书院讲学,他们都是因触犯当权者而被罢官免职的人。在讲学之余,常常议论朝政,抨击权奸,逐渐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政治集团,被称作东林党。他们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主张广开言路,革除弊政。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权重势威,一时东林党的反

对派,浙、齐、楚、宣、昆党派都依附于魏忠贤,统称“阉党”。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阉党反扑,编造《东林点将录》、《缙绅便览》、《百官图》、《东林同志录》等,据此大肆杀戮东林党人。天启五年(1625),首先逮捕、迫害东林党著名领袖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史称“六君子”)。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又捕杀东林党人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七人(史称“七君子”)。崇祯帝时,为了平定民愤,恢复东林党人名誉,并将大批阉党定为“逆案”,给予严惩。但两党残余势力相互争斗时起时伏,一直持续到南明王朝的灭亡。

奴儿干都司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大理寺

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秦、汉时以廷尉主刑狱,审核各地疑狱重案。汉景帝、汉哀帝、东汉末汉献帝、南朝梁武帝四次改为大理,均仍复旧。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隋以后沿用。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土,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也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明、清均正三品。可参与朝廷大政会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并入刑部,旋复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大理院。

改土归流

广西地区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条件已趋成熟。改土归流后﹐部分上层土司不甘心失败﹐时刻图谋复辟。即使改流处﹐也还保留原土司的残馀势力﹐他们仍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原来的属民﹐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赋役黄册

所谓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因为地方布政司呈报户部的户口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故称之为黄册。所谓“黄册”,就是户口簿,以此作为科派差役的依据。它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黄册制度是在推行户帖制度、普遍进行人口调查的基础上实施的。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洪武三年制定的户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户籍调查,在各地编制了赋役黄册。二十四年准奏攒造赋役黄册格式”黄册以户为主,详细登录各户人丁、事产及其变动的情况,每隔十年要重新编造一次。

简答:

1.明初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就是废丞相、设内阁什么什么的,具体不记得了。

2.张居正改革的原因、背景、内容、意义。其中一条鞭法很重要。

3.清初清朝统治者入关后采取的措施。两个方面,积极地和消极的。积极的就是礼葬崇祯啊什么的,消极的就是圈地、剃发什么的。

4.清朝(主要是康熙)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行动,就是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平三藩之乱什么的。

第三篇:明清史课程论文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中国长洲(今吴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有记载说他的祖父东城公时,大约家庭条件实在太差,而舅家徐氏,则比较有钱,于是就寄养在舅家,时间长了,“遂以为子,从其姓”。再有就是据申时行在 《家传》中说,当时徐氏舅家晚来得子,全靠他的祖父扶持,徐家想要分一半财产给他的祖父,但是他的祖父没有贪得这笔财产,其高风亮节如是云云。这是申时行的记载,不知真相如何,但他的父亲士章时,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申时行《家传》还有叙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状元,授修撰,回归申姓。”善真、行、草书,受张居正提拔。历官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继张四维为内阁首辅。为政以维持局面,调和皇帝和言官间矛盾为主。

嘉靖四十年(1561)年,申时行中举人,翌年壬戌科状元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父亲的梦想终于在申时行身上实现了。当时,申时行27岁时,可谓少年得志,既可告慰双亲于泉下,亦可傲视同济于乡里。但是,申时行并未因此而自矜自傲,也许是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使然,他在从政的道路上格外谨慎小心,处处与人周旋,不轻易得罪他人。尤其从明神宗万历六年至十九年(1578-1591年)间,历任东阁、文渊阁、建极殿、中极殿大学士,任职时间长达13年,其中担任首辅8年多。多被指熟谙政术,“以柔道御天下”,在他的辅助下,力求万历朝的平和,八年任期内的明朝并没有出现大的**,国家相对平稳,维持着、蹒跚着向前踱着,作为一个承平已久,衰相已现的没落王朝,能出现这种局面与申时行的为官之道密不可分,其平和稳定的方针赢得 “太平宰相”的美名。他28岁考中状元,44岁当副宰相,49岁当首辅,57岁辞官回家。“未壮而仕,未艾而相,未耆而归。勇退于急流,大隐于嚣市”,多少也令人敬佩。

“太平宰相”申时行温厚儒雅,宽和包容,谨慎稳妥,外柔内刚,不极端,不激进,不好急功近利,不喜张扬,忠诚务实,“以柔道御天下”,委曲调剂,办事沉稳,虑事周详。王世贞在所作《内阁首辅传》也称他“蕴藉不立崖异”,就是说他胸中富有积蓄,但是不近悬崖,不树异帜。在申时行看来,张居正之败在于其过于自信,仗着皇帝的信任,不肯与文官集团作必要的妥协。他忘记了名义上这个文官集团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权力的源泉,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张居正仍然把他们视作是一种行政工具去追求效率,打破了文官集团的行政传统,必然成为文官的公敌。而作为申时行,一个继任者,他要吸取张居正的教训,他只能调和阴阳,让文官集团成员之间和睦,让万历与文官集团关系和谐,按照文官集团的共同意志去办事,宽恕他们的错误,彰显他们的道德。使他们能够愿意各尽所能,舒舒服服的为这个朝廷出力,便能相安无事,否则只能是惹毛文官集团,重蹈张居正的覆辙。

有张居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不久却满门查抄,长子自缢身亡,三子自杀未遂,家眷十数人饿死,部下皆被裁撤职务,正所谓“身后一败涂地”的前车之鉴,再加上中国文官小即受四书五经的道德渲染,以忠君爱国、仁义道德相标榜,以施展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为国家服务,以直言诤谏为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现有体制存在很大漏罅,法制建设极不健全,为文官的腐化堕落提供了契机。谙熟官僚体制的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的仁义道德、公认理想称为“阳”;把人么私下的欲望称为“阴”。把如何调和阴阳作为稳定政治的关键所在,一切行为以维护政

治安全为落脚点。面对不协调的道德和法律的冲突以及文官制度的不稳定,能努力维持协调与平和局面,是与他的为官之道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其“以柔道治天下”,委屈调剂的体现:

一、以温和谦让、办事稳重,赢得张居正的信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考中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后,历任左庶士,掌翰林院事。当时正是张居正执政时期。张居正当宰相时,为了革除弊政、富国强兵,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思想方面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保守顽固派纷纷罢官贬谪。而申时行以为人温和谦虑,办事稳重,不近悬崖,不树异帜,使张居正感到放心可信,因而连连升官。他年轻而有才干,赢得宰相张居正的信任。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张居正上奏疏请增加阁员,申时行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副宰相),入预机务。

二、以宽容、忍让,赢得君主的信任。历史学家将万历皇帝执政48年分为三个时期:前10年因年龄小,不掌实权,大权主要掌握在宰相张居正手里;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已是20岁左右的成年人,万历十年至二十八年为其亲政时期;此后年份为其怠政时期。申时行当宰相正是万历皇帝的亲政时期,他声称过去被张居正愚弄,要彻底地独立自主。因此,申时行当宰相办事要比张居正难度大得多。

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首辅张四维因父亲病死而离职丁忧,申时行代理首辅。张四维在居丧将满期时突然病死,申时行坐上了宰相宝座。当时,论资历,申时行在几位大学士中资格最浅;论年龄,他比次辅许国小8岁,比三辅王锡爵也小1岁。为什么让他来当宰相?最主要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当时,万历皇帝每次进讲学习时,常常传令停免。为了更好地君臣合作,申时行不敢谏劝,一味迎合,人称他是“和事佬”。他办事稳妥,常能合乎皇帝心意,深得皇帝的深信,许多圣旨都出于申时行之手。

三、协调上下关系,稳妥补救,稳定大局。申时行认真吸取张居正的经验与教训,一改张居正严厉刚正的为政风格,一方面与皇帝保持良好的关系,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另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纠正、补救办法。推行宽大政务,并“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竭力维持文官集团的团结,协调朝廷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赢得众口称誉:“政务宽平,国之良辅;收召老成,众情鼓舞。”申时行熟谙政治,在他看来既然朝廷的制度无法作根本性的调整,那么,只有理顺君臣关系,加强文官间的合作与团结,同舟共济,才能维持局面。在万历亲政的最初几年中,朝廷颇有些中兴的新气象,“天下承平,上下恬熙”,一派太平盛世的样子,故赢得“太平宰相”的美誉。

固然,这个“太平宰相”当得很不轻松,仿佛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忍辱负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申时行并不是糊涂人,却是位极顶聪明的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地位,更清楚当时的处境与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申时行的忍辱负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来自旁观者的不明真相,以致带来的种种讥讽。张居正在位时对申时行一向亲热,而张居正死追夺官阶,抄家没籍,子孙惨死狼藉,你申时行为啥不敢放半个屁?当年张居正推行种种改革,你申时行不是参与者至少也是个支持者,现在又全部推翻,你申时行又如何解释?„„面对种种讽刺与压力,申时行不动声色,从不计较,极力表现出胸怀博大宽广、能容纳人的姿态,因为他明白整个国家机

器不能瘫痪,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人才。

二、来自皇帝自相矛盾的态度。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恨之入骨,欢迎大家出来检举揭发,但是又不愿意议论当前时事,一些议论时事的官员常常遭到贬谪。而官员们又希望申时行能站出来阻止,因此申时行处境十分尴尬。而更大的尴尬是在“立储”上。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神宗宠妃郑氏生了个儿子朱常洵,不久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大有夺嫡当太子之意。册立皇太子,在大臣们看来是个有关祖宗国法的极其严肃的大问题。申时行等朝臣请皇帝及早确立皇太子,而神宗就是不听,于是双方进行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国本之争”。为此,许多大臣因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申时行以“柔性政治家”特有的手腕从中斡旋,堪称得上是个太极拳高手了。

最初双方相峙不下时,申时行想出折衷办法,请皇帝下诏“令诸曹建言止及所司职掌,听其长择而献之,不得专达”,虽然大家多责怪申时行,但神宗十分赞同高兴。万历十八年,入宫探得神宗“恶其离间朕父子。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的意图后,他马上禁止廷臣“激扰”皇帝。翌年,当廷臣重提册立之事时,他则请假回避,而暗中“密上封事”,说:“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宏弹劾他,说他是两面派、是卖友误君的小人,表面上附和群臣之议请册立,而暗地里则“遁其辞以卖友,秘其语以误君。阳附群众请立之议,阴缓其事以为内交之计”(《神宗实录》)。中书黄正宾亦指责他“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申时行为了天下的太平,决意当和事佬,不以坚硬的态度和激进的方法处世为人,对别人“首尾两端”甚至两面派的指责,他只能是付之一笑。

其实,申时行对自己不能有所作为也很是伤心,曾写信给朋友诉苦,诉说自己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看透了官场的申时行,连续十多次上书恳请辞职退休,神宗最终同意了他的“致仕”。整治57岁壮年时,急流勇退,留下“太平宰相,风流弘长,至今追想,以为盛事”的美名。

申时行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是很安慰很平静地在家中度过的。公元1614年,在家中平安去世。皇帝知道后,追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衔,赠太师,谥“文定”。

作为一个处于国家承平日久、衰象以现的王朝首辅,申时行的治国之策也是未尝不可的。他所面临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时代性,有些并不是能从技术和组织层面来解决的,没有法律上的依托,仅凭道德习惯、整治和人事手腕来维持帝国的照常运作。申时行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最大限度地在仁义道德的范围之内,保护了文官的既得利益,力避分歧,以维持官僚体制的正常运转,这正是一位处于承平期的首辅做到了的。

第四篇:历史学专业——宋元明清史题库及完整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宋元明清部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庆历新政: 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庆历三年(1043),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让他们就当是急务提出处置意见。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庆历新政并非全国的改革,只是在吏治、徭役等问题上搞了一点较温和的革新,但因触犯了大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范仲淹等被斥为朋党,相继被逐出朝。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主户客户:宋朝把全国人口分为坊郭户和乡村户两大类。坊郭户的主、客户划分,主要是依据有无户产等生活资料,有房产等的称主户;自己没有房产而依靠租赁房屋住户的称为客户。乡村的主户,指占有土地、向国家交纳两税的民户;乡村客户是那些没有土地、没有耕牛和农具等生活资料,依靠租种土地为生称为佃客。

北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这种新体制是辽世宗即位后才形成的,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南北两枢密院,称为“北面官”“南面官”。南面官用唐制,北面官制采用契丹传统的部族官制度。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除南、北面官之外,还有超越南、北面官之上的更高级的职务。真正的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这种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加强了女真人的力量,在反抗辽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金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瓦解。

投下制度:

投下制度是蒙古时期的一种贵族特权制度;投下,意为分地、采邑,又引申为拥有分地、采邑的诸王贵族。中原地区的投下形成于蒙古时期。各投下的政治地位很高,它们在中央政府、包括中书省和枢密院等高级机构中,都能以不同方式举荐用私人,充当自己的代表,参与政务,对于元朝的政

治有很大的影响,元世祖忽必烈即为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限制,但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绍兴和议:

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①宋向金称臣。②宋金两国,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商(今陕西商县)、和秦(今甘肃天水)秦州之大半皆属金。③宋每年向金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就是所谓的绍兴和议。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斡脱:

指为蒙古统治者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的西域商人。翰脱经商通常持有圣旨、令旨,可使用驿站铺马、官给饮食、货物可以免课税、携带军器、或有官军护卫。翰脱依势横行、为非作歹、追征钱债。他们的活动不仅阻碍商业正常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都起着破坏作用。

怯薛

是蒙古大汗的宫廷近卫亲兵,蒙古国早期承担行政中枢的职能。入元后,怯薛 仍然保留,执掌宫廷事务,并成为元朝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怯薛成员本身并无品级,为纳入官僚系统,但他们却能够凭借近侍的身份干预朝政。他们可以直接奏准皇帝,对大臣进行弹劾。怯薛成为最接近权力源头、超越机构之上的决策团体。

行省制:

行省制是元时期逐渐形成的一套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对元朝广袤的疆土实施了有效的统治。行省一词,源于金朝。元后期,全国共有十个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邻近首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其主要起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搜刮财富的作用。

驱口:

金、元对奴婢的称呼。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始见于金代,元代演变为男女奴婢通称。驱口成家,称驱户。驱口主要被用于家内服役,也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元朝法律规定,驱口是贱民,只能互相婚嫁,不能聘娶良家。为使长的私产,可任意转卖。子女称为家生驱口,身份不变。驱口只有通过赎身才能摆脱贱人身份,成为良人,仍与使长保持一定依附关系。驱口受压迫甚重,故多有逃亡或参加起义者。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之战又称合州之战,是宋蒙重要战役之一,南宋抵御蒙古军进攻时的著名要塞防御战。淳佑二年(1242),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采纳冉进、冉璞建议,筑钓鱼城(四川合川县北五公里)于钧鱼山上,徙合州治所于此,以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宝佑六年(1258),蒙哥汗率大军入川。开庆元年二月,围攻合州,宋将王坚率军力战,蒙哥汗死,蒙军伤亡甚众。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

古文运动:

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散文,盛于秦汉以前,所以称为古文。“古文”。最早由韩愈提出。古文运动其名义上是复古,实际是继承古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质朴、自由的新散文代替骈体。是使文字、文风语言都前进一步的革新运动。同时,其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将新文体变为弘扬儒学的工具。

新儒学

中国北宋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北宋初期的范仲淹、欧阳修和胡瑗、孙复等人首倡,北宋中期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加以发展,朱熹集其大成。他们以孔、孟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为主要依据,批判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新儒学”并不简单地回到先秦儒家学说,而是把当时的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了一步。

朱熹:

朱熹,徽州鹭源人。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理学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理气论、心性论和格物致知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著名科学著作, 为综合性科学著作,详细 记载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对当 时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亦多记述。《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全书共30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全书内容丰富,范围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各个方面,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包括自然崇拜、图腾、万物有灵、巫术等在内的原始宗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巫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当人们还用石器打猎时这种宗教就已经存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第五篇:清史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皇太极几次进关行动1.0 分

A、3.0 B、4.0 C、5.0 D、6.0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清太祖是谁?0.0 分 A、康熙

B、乾隆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3明朝的陪都是: A、洛阳 B、开封 C、南京 D、昆明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松锦之战中,洪承畴: A、被俘 B、逃亡 C、投降 D、立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清世宗指谁?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康熙时,最初被册立为太子的是: A、允礽 B、承祜 C、胤祉 D、承瑞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7明人称为“形胜之取”、全辽根本的辽西城邑是: A、广宁 B、辽阳 C、开元 D、山海关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努尔哈赤能够成功,其主要的客观原因不包括: A、明朝衰弱 B、辽东大乱 C、朝鲜投降

D、女真内部对手少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林丹汗在谁统治时期被完全征服? A、顺治 B、皇太极 C、多尔衮 D、努尔哈赤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0清军是在哪一年入关的? A、1644年 B、1645年 C、1646年 D、1647年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1被明朝称为形胜之取的是 A、开原 B、沈阳 C、广定 D、辽阳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清政府收复台湾是在: A、1661年 B、1673年 C、1683年 D、1856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在: A、天启年间 B、天命年间 C、崇德年间 D、崇祯年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4居住在辽东山区北东部的是: A、建州女真 B、海西女真 C、熟女真 D、野人女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南明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A、弘光政权 B、隆武政权 C、绍武政权 D、永历政权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皇太极继位十七年中,进关的军事行动有: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7张存仁提出的攻取锦州的建议不包括: A、围城攻心 B、围困 C、军队屯田 D、牵制朝鲜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8三藩中主动提出撤藩的是: A、吴三桂 B、耿精忠 C、尚可喜 D、郑成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9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是 A、内秘书院 B、六部 C、理藩院 D、都察院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0松山战中被清军处死的将领有: A、马科 B、洪承畴 C、夏正德 D、曹变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1努尔哈赤生前最后一战是: A、大凌河围城战 B、广宁之役 C、宁远之役 D、宁锦攻坚战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2皇太极亲率大军西征大凌河城是在: A、天聪3年 B、天聪5年 C、崇德元年 D、顺治元年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3明在东北的统治于哪一年宣告结束? A、1641年 B、1642年 C、1643年 D、1644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4“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A、王士祯 B、袁枚 C、沈德潜 D、纳兰性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5哪一位不是李自成派去招抚吴三桂的人? A、张若麒 B、唐通 C、左懋泰 D、耿精忠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6皇太极害死袁崇焕采用的计谋是 A、下毒 B、战场刺杀 C、离间计 D、刺客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7广宁战争时的广宁巡抚是: A、王化贞 B、熊廷弼 C、袁崇焕 D、袁应泰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8胤禛即位的遗嘱收于: A、清太宗书 B、清圣祖实录 C、清实录 D、满洲实录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9明朝统治中国于哪一年宣告结束? A、1641年 B、1642年 C、1643年 D、1644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0蠲免的意思是: A、减免 B、去税 C、减负 D、免除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1康熙皇帝第一次征讨噶尔丹时任命谁为“抚远大将军”? A、福全 B、胤褆 C、佟国纲 D、索额图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B

32阿敏是努尔哈赤的: A、儿子 B、养子 C、侄子 D、孙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努尔哈赤与明人交易中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辽东所产的: A、人参 B、大豆 C、红木 D、山羊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4因为灾荒歉收而免去一定数量的赋税叫: A、蠲捕欠 B、灾蠲 C、恩蠲

D、巡幸蠲免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5努尔哈赤死于哪一年? A、1613年 B、1622年 C、1626年 D、1636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6范文程是哪一派系的 A、李自成 B、明 C、张献忠 D、清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7创立秘密建储制的是: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8袁崇焕派出的和谈使团的人员不包括: A、范文程 B、傅有爵 C、田成 D、李喇嘛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9皇太极何时将“诸申”改称“满洲”? A、1628年 B、1631年 C、1635年 D、1637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0弘光政权在哪里建立? A、芜湖 B、南京 C、扬州 D、杭州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1支持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有: A、代善 B、莽古尔泰 C、阿敏 D、全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2东北最古老的城市是哪里 A、沈阳 B、辽阳 C、开原 D、抚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3主动要求撤藩的是: A、尚可喜 B、耿精忠 C、吴三桂 D、孔有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4台湾之役,收降郑氏政权的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 D、康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5吴三桂在昆明起兵叛乱是在: A、康熙11年 B、康熙15年 C、1673年 D、1675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皇太极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包括: A、设六部 B、设督察院 C、开科举 D、设理藩院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7康熙帝二次立允礽为太子是在: A、康熙十四年 B、康熙四十七年 C、康熙四十八年 D、康熙五十一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8清朝在什么地方兴起 A、陕西 B、北京 C、山西 D、东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9皇太极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A、父子 B、兄弟 C、祖孙 D、叔侄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0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是: A、董山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多尔衮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女真在明朝被分为5部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清朝三藩只给封号不给领土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林丹汗是王化贞希望利用的叶赫部女真人。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李治亭老师认为雍正就是正统的继承人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水是农业经济的命脉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6大凌河城之困中,出降的有守将祖大寿。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康熙三十年举行了多伦会盟。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8导致李自成全军覆没的战役是潼关之战。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9剿饷是明朝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搜刮民财而收的赋税。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率领清军入关最终夺取天下的清军统帅是皇太极。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1尼布楚地区不包括清朝领土。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2宁锦之战中明朝采取了固守为主的方针。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3满文老档中有“后金”这一国号的记载。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4崇祯是一个疑心很重的皇帝。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崇祯皇帝是自然死亡的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6清朝规定凡是文书中凡是书写皇子一定冠以“皇”字。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7皇太极在军事战略上比努尔哈赤更大胆、更具冒险性。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8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指挥规模最大、战果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9七大恨正式宣告断绝女真与明朝200多年的隶属关系。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乾隆中期以后清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昌盛景象。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孝庄皇后是福临母亲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后金社会主要由满族、汉族、蒙古族和女真族几种人组成。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葛尔丹当过西藏的喇嘛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张献忠听信谗言处死了有力干将李岩。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皇太极生前指定了皇位继承人。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皇太极死后,索尼和鳌拜都支持豪格继位。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统治下的汉人反抗此起彼伏。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皇太极认为治国之首要就是安民。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雅克萨之战后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皇太极攻占宁远城重复了他父亲的打法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名称是区别民族标志之一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索额图是反太子党重臣。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1712年,康熙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皇太极即位后采用的都是君主制,废除了共议制。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广宁之战的结局是明朝大胜。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康熙的遗诏,强调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年羹尧是雍正在位期间处死的。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历史上对乾隆帝总的评价不高。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据记载,满洲为部族名。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就八旗划分来看,皇太极时期蒙古族和满族没有严格的界限。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努尔哈赤改族名为满洲。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雍正帝实行赋税改革“摊丁入地”。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辽阳早在战国时期就建成,叫襄平,后来一直是辽东的首府。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皇太极军事作战方式比他父亲更大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乾隆时期把垦荒推向了边疆地区。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爱妾叫陈圆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松山一战清军大获全胜。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明朝在辽西和清军交战的时候没有管百姓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内蒙古统一是在皇太极时期。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顺治时期除了台湾以外基本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下载明清史辩(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清史辩(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 晚清史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阅读书名: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作者:董佳 中华书2011年出版 西南大学 历史 高华良撰文 内容简介:鸦片战争是一个起点,古老的中国开始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

    晚清史题库1[范文大全]

    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晚清史(1840-1912)题库 一、名词解释(60小题) 林则徐、魏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冯桂芬、郭嵩焘、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章太炎......

    明辩荣辱,做合格共青团员(精选五篇)

    明辩荣辱,做合格共青团员(团课讲稿)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上的团课的题目是:明辩荣辱,做合格共青团员。今年的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了八荣八辱。一提......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范文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我未曾去过那片我一直向往土地,他堕落的太快,这实在让我伤感。我不敢想象一个发明出指南针的国家败在了渔夫的儿子手里(指法国),一个会用做美丽焰火的......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思想之自由 王震 091130121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

    燃烧明辩荣辱的智慧之光演讲稿

    文章标题:燃烧明辩荣辱的智慧之光演讲稿燃烧明辩荣辱的智慧之光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第九届“明辩杯”新生辩论赛策划书资料

    第九届“明辨杯”新生辩论赛 策 划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习部 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日 内蒙古工业大学第九届“明辨杯”新生辩论赛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为了让广大新生更......

    辩论赛明恋不如词暗恋一辩陈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关于暗恋和明恋的话题。 想必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辩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破题立论。但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