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兵役学概论
1、兵役,是公民根据国家需要而应尽的仅是义务。(1)、主政处罚、兵役行政强制执行、兵役行政奖励)。体要素:公民。(2)、目的要素:“为国家”。(3)、责任要素:
36、兵役司法管辖:(1)、地方司法机关管辖非军人、非军事履行军事义务。(4)、形式要素,指公民服兵役的种类区分:组织违反兵役法规的案件。(2)、军事司法机关对兵役案件的现役和预备役。管辖,是指军队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等受理兵
2、兵役学是以兵役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它役刑事案件的分工。是对兵役活动的科学总结与概括。兵役学基本特点:综合37、兵役法规的普及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及点:第一,将理论性,阶级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第二,将突击宣传与经常性普及教育有
3、兵役学的研究内容:兵役义务、兵役工作、兵役制度、兵机结合。第三,将院校教育与军队、社会普及教育相结合。役机关、兵役法规、兵役发展趋势。第四,兵役法规教育普及的重点对象是领导机关和干部。
4、兵役义务,是公民依法在一定年龄内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
38、兵役机构的设置原则:(1)、兵役机构设置必须符合现实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义务、接受军事训练的责任。军事需要。(2)、立足本国国情是兵役机构设置不变的宗旨。
5、兵役工作,是国家有关军事职能部门依法对公民履行兵役(3)、依法设置兵役机构是其建立的基本依据。义务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39、根据现行的《兵役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兵役机
6、兵役制度,是国家关于公民构主要有:(1)、兵役决策、协调机构:总决策由党中央、国动员、为现役部队伤亡补充动员、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部队、以民兵组织为基础组建地方部队、非编组预备役人员动员、非预备役人员动员。
67、战时动员征召的程序:传达部署动员任务、兵员集结、兵员交接、兵员输送、做好持续动员准备、复员。
68、传达部署动员任务的工作:健全动员机构;计划安排工作;向地方党委、政府通报情况、下达预先号令;修订动员征召计划,下达动员任务。
69、兵员集结:是指本级动员(集结)命令下达后,组织应召后备兵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域集中的过程。其方案:下发兵员征召通知、开设兵员集中站、组织兵员收拢集结、请领征用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调整兵员和健全组织、组织兵员运输保障、组织兵员集结时的安全保卫。
70、战时动员与平时征召的区别:直接目的不同;二者背景、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准则。
7、兵役机关,是国家设置在各级政府和军事系统的兵役管理工作部门,是国家与军队各级领导机关实施兵役工作的具体办事部门,也是贯彻实施兵役法规的执法机构。
8、兵役学的基本特征:综合性、阶级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
9、兵役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与军制学的关系、与战争动员学的关系、与后备力量建设学的关系。
10、兵役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法、系统考察法、分析比较法。
11、兵役学与后备力量建设学的关系:二者统一于军队建设的实践,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
12、兵役随着国家和军队的形成而产生,并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人口等状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13、国外第一支军队出现在古埃及拉美斯二世时期。波斯帝国各郡实行普遍征兵制。在古希腊各国,由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努力占有制范围的扩大,到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雇佣兵制,雇佣对象主要有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等。古罗马也采用民军制度,同样规定每个自由民出身的成年男子在年龄为17—50岁时都必须服兵役。
14、我国兵役最早可以上溯到上古上期的炎黄二帝时期。
15、由于受农耕经济的限制,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奴隶社会中后期,中外战场都呈现出规模小、动员兵员数量有限的特点。
16、1793年8月,法国最先实行普遍征兵制。19—20世纪初,普遍征兵制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兵役形式。
17、我国兵役的发展:(早期发展)春秋末期,征兵范围进一步扩大。战国时期除了临时征集来的兵员以外,还建立了常备军。秦汉早期主要以“征兵制”为主,后期兴起了“募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实行“世兵制”,到后期演变为“募兵制”。元朝初期,仍然实行举族皆兵制。清初实行举族皆兵制。(近代演变)清末讲兵役分为三等:常备、续备、后备。北洋政府时期沿袭清末兵役制度“募兵制”
18、兵役发展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征集的范围有所扩大,二是具有普遍性,三是征兵已逐步向法规化过渡,四是雇佣兵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兵员来源。
19、外国主要国家现代兵役的成熟状况:美国一直采取募兵和征兵相结合,越战后“全志愿兵役制”。日本二战前征兵制,战后募兵制。英国传统是志愿兵制。法国军队职业化改革之前,是征兵与募兵相结合,目前法国已基本实现全募兵制,并于2001年初步实现了军队职业化20、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的演变:第一阶段(1949—1955)主要实行志愿兵役制,第二阶段(1955—1978)主要实行义务兵役制,第三阶段(1978—1984)只要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第四阶段(1984—1998)主要实行以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第五阶段(1998至今)实行了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21、1955年7月3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共九章五十八条,规定了义务兵役制。
22、兵役制度的功能:促进功能、保障功能、供需功能。
23、兵役制度的特点:法律性、国家性、全民公开性、军事专门性。
24、兵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兵役登记制度、平时征集制度、公民服现役制度、公民服预备役制度、退役安置及优抚制度。
25、平时征集制度包括征集对象(年龄条件、性别条件、体智条件、政治条件)、缓征、征集标准、程序、要求等内容。
26、平时,我军军官补充来源有:一是从普通中学毕业生入军校学习毕业,二是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三是由文职干部改任现役军官,四是招收军队以外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战时军官补充主要有:一是从优秀士兵中任命军官,二是征召预备役军官,三是从非军事部门直接任命军官。
27、安置,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退役军人的工作、生活等妥善安排的活动,安置对象包括士兵、军官、伤残军人等。
28、兵役法规的功能:规范功能(评价、教育、指引、预测、强制等方面),社会功能(肯定、协调、组织)。
29、兵役法规的作用:(1)、从军事法律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兵役法规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国防法律体系。(2)、从国防后备力量的角度出发,兵役法规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后备力量建设。(3)、从权利与义务角度出发,兵役法规明确了责、权、义,有利于兵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4)、从开展兵役工作的程序上看,兵役法规保证了各相关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兵役活动。30、兵役法规体系:(1)、宪法中有关兵役的条款,(2)兵役基本法以及其他军事基本法中有关兵役的规定,(3)、一般兵役法律,(4)、兵役行政法规,(5)、兵役规章,(6)、地方性有关兵役法规。
31、兵役立法指拥有兵役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以及被授权的其他机关,为规范兵役活动,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兵役法规的活动。
32、兵役立法程序指享有兵役立法权限的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等规定,对兵役法规的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等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方法与步骤。
33、兵役基本法和一般兵役法的立法程序:(1)、提出兵役基本法和一般兵役法律议案,(2)、兵役法律案的审议,(3)、兵役法律案的表决与通过,(4)、兵役法律的公布。
34、兵役法规的立法,主要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独立或联合制定。其立法程序:(1)、起草兵役法规阶段,(2)、兵役法规的送审与审定阶段,(3)兵役法规的发布阶段。
35、在兵役行政执法中,主要有三种行为方式:兵役行政命令、兵役行政检查和兵役行政处理(兵役行政处分、兵役行
务院、中央军委统一负责。(2)、兵役领导与执行机构:四总部、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人民武装部。(3)、其他兵役机构:征兵领导小组、征兵办公室。40、平时兵员征集,是指国家在和平时期依照法律的规定,征集公民到军队和其他正规武装组织服现役的工作。
41、兵员征集的特点:征集标准严格、服役期限多样、征集方法灵活、征集程序规范。
42、兵员征集的条件:(1)、征集对象:年龄条件(起征年龄12月31日前年满18岁、最高征年龄);性别条件;种族、民族和宗教。(2)、身体条件。(3)、智力标准。(4)、政治或道德标准。(5)、免、缓条件。
43、在我国,平时的兵员征集也称征兵,搞好平时兵员征集工作,提高新兵质量,向部队输送优秀兵员,是加强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44、兵员征集的准备:是保证征集工作顺利进行和兵员质量的前提,也是为部队输送优秀的基础性工作,(1)、兵役登记,(2)、确定预征对象,(3)、对预征对象的管理和教育。
45、兵役登记的内容:(1)、适龄男性公民人数、政治条件、身体状况、文化水平。(2)、应征、缓征、免征人员的确定。(3)、应征对象体检、政审。(4)、预征对象的选定。(5)、有关书面名册上报。(6)、《兵役证》和《预征对象通知书》的下发。
46、兵役登记的时机和方法:每年的兵役登记工作都应当在9月30日前完成,采取单独进行或者结合其他工作进行。
47、兵役登记的一般程序:(1)、逐级部署任务,落实办事力量,制定本级实施计划,印制各种表格。(2)、组织准备工作。(3)、兵役登记站的开设及工作。
48、确定预征对象的要求:择优选定、严格年龄和其他条件、预征对象的数量。
49、对预征对象的管理和教育的要求:(1)、熟悉管理考查的方法,(2)、把握管理考查的重点,(3)、适时进行家访,(4)、建立广泛的联系制度,(5)、完善档案,分工负责,(6)、加强督促与指导,(7)、加强对预征对象的教育。50、兵员征集的实施:(1)、组织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拟制征兵命令和工作计划、召开会议,部署任务、搞好征兵工作人员的培训)。(2)、宣传教育(在工作指导上,要注意发动全社会力量进行。在宣传形式上,要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在宣传内容上,要突出以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国防知识、军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在宣传时间上要有长远的规划。在宣传的对象上,要有针对性。)(3)、体格检查(体检组织、体检标准、体检站的开设、体检的要求、做好征兵体检工作的几项措施。)(4)、政治审查。(5)、审批定兵。(6)、发放服装。(7)、新兵的交接和启运。(8)、复检和退兵。(9)、总结和善后。
51、新形势下做好征兵体检工作的措施:加强征兵体检队伍建设、实施病史调查、严格体检秩序和标准、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52、政审要求:(1)、实行三级政审、区域联审和岗位责任制。(2)、要突出政审的要求,(3)、要重视发挥接兵部队在政审工作中的作用。(4)、实行群众监督。
53、政审步骤:初审、政审、复审
54、改进和加强征兵政审工作的几点办法:(1)、要始终把政治质量放在首位,(2)、把征兵期间的政治审查与平时的考查了解相结合,实施政审工作的经常化。(3)、加大联审力度,实现政审工作网络化。(4)、完善有关法规,实现政审工作法制化。
55、审批定兵的基本工作:召开审定新兵的会议、办理入伍手续、整理新兵档案。
56、国外兵员征集的方法:(1)、调整兵役制度。征募职业化军人,(2)、征集高素质兵员,提高兵员质量,(3)、灌输国防思想,增强公民兵役意识,(4)、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征募工作效率。
57、军官预备役登记的对象:转服预备役的预备役军官、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士兵、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预备役部队中的预任军官。
58、士兵预备役登记的对象:转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民兵、35岁以下的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经过兵役登记的其他未服现役的公民、预备役部队的预编士兵。
59、军官预备役登记的组织实施:组织准备、宣传教育、实施登记、总结验收。60、预备役士兵登记的组织与实施:(1)、登记:固定人员登记、抽调人员登记、上下结合登记。(2)、分类、归档。(3)、编造花名册。(4)、核对。(5)、统计上报。61、预备役登记的方法:登记填卡;分类、归档;定期核对;统计上报。62、预备役登记的要求:数据准确、资料完整、分类合理、专柜存放、专人保管、防止泄密。63、战时动员征召是国家根据战时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征召范围、年龄、时限和程序,紧急征集公民到军队服现役。64、动员征召的主要任务:依照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征召预备役公民和适龄公民入伍,通知预编人员到现役部队报到等,以保障军队扩编和伤亡补充所需的兵员。65、战时动员征召的特点:应急性和时效性突出、范围和规模有限、专业技术兵员种类和数量增多。66、战时动员征召的基本形式:为现役部队扩编和补充满员
环境状态不同、二者条件不同;二者动员方式不同。
71、优待抚恤,简称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武装组织成员及其家属进行的精神鼓励和物质照顾的统称。
72、优待抚恤的意思:是加强军队建设的有力措施、是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的基本需求。
73、优待抚恤的原则:依法实施优待抚恤的原则;符合国情、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74、优待的对象:义务兵及其家属;现役军官;伤残军人;烈士及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家属子女。
75、对义务兵及其家属的具体优待政策:享受服役待遇、享受优待金、保留权益、减轻负担、解决困难。
76、抚恤是指慰问死者家属或伤残人员并给以物质上的资助。包括死亡抚恤和伤残抚恤。
77、优待抚恤标准的性质、功能:具有社会保障属性;具有国家财政分配性质;具有褒扬、优待和抚慰的性质。
78、确定军人优待抚恤标准的基本原则:国家抚恤的原则;按贡献与按实际需求相结合进行补偿的原则;优待抚恤标准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79、现行军人优待抚恤标准包含的内容:负伤费、伤残抚恤金、死亡抚恤金、丧葬费及遗属生活补助。
80、退役安置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和意识、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军队的稳定和建设。81、退役安置的对象:义务兵、志愿兵、军官。
82、退役军官的安置: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方式、放宽安置条件以合理安置人才资源、规范了军队转业干部职务安排工作、合理确定军队转业干部的待遇。
83、退役安置的措施和方法: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优先就业规定、进行就业前的培训。
84、退役安置的原则:军地协调,依法安置;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量才而用,合理配置。
85、学生军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国防整体水平和全民族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和储备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
86、学生军训的内容:军事理论学习;军事技能训练;军训的保障(教学力量的保障,装备物资、器材的保障,训练场地的保障)。
87、学生军训的组织形式:集中训练;分散训练;其他训练形式。
学生军训的要求:强化国防兵役义务教育,消除认识误区;建立健全军事训练机构,加强组织指挥;重视发挥军事机构作用,增强协调力度;完善学生军训保障机制,理顺各种关系89、兵役发展的主要动因:战争形态转型的牵引性需求、新军事变革的推动、国内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提供的外部条件 90、战争形态转型的牵引性需求:(1)、战争规模和强度的可控性不断增强,兵役制度应合理调节兵员数量。(2)、战争的技术含量、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兵役制度应保证兵员质量与之相适应。(3)、战争对抗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日益突
出,兵役制度应有利于形成战时整体力量。91、国内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1)、国家总体改革环境要求改革兵役制度与之相适应。(2)、不断发展的经济条件为兵役制度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3)、人口状况是兵役制度改革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92、兵役发展的主要趋势:兵役形式将日益多样化、军队将加速实现职业化、兵员素质将整体趋高、兵役建设的整体性将不断增强、兵役保障日趋社会化。93、兵役形式将日益多样化:(1)、精兵政策的实施将导致武装力量结构和功能的分化。(2)、国防安全的威胁因素增多,必然带来兵役形式的多样。(3)、兵役制度将向多元并存的状态发展。(4)、兵员服役期将整体趋短,但方式更加灵活。94、军队将加速实现职业化:(1)、职业化是提高军队稳定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2)、职业化是适应军事技术专业化趋势的必然选择。(3)、世界兵役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募兵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4)、军队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基本途径(意识由征兵制转向征募混合制,二是在征募混合制的基础上进行全募兵役制)。(5)、我国兵役制度的未来发展。95、兵员素质将整体趋高:(1)、调整征募范围和重点,确保数量和质量。(2)、提高入伍标准,严把质量关(3)、不断改进征募方法和手段。(4)、通过兵役制度改革,储备和保留优秀兵员。
96、兵役建设的整体性将不断增强:(1)、兵役规模将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相适应(保留全民动员的基础、科学确定和调整预备役力量的规模)。(2)、预备役与现役力量将逐渐实现一体化建设(在服役期上现役与预备役逐步实行结合、现役与预备役人员在津贴和福利待遇上趋向一致、现役与预备役在征募方式和标准上趋于一致)。(3)、预备役制度不断改革,以适应建设总体力量的要求(根据需要建立健全兵种齐全的结构体系、适时调整后备力量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预备役部队建设将向与现役部队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改革预备役装备制度,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改革训练制度,提高战备水平)。97、兵役保障日趋社会化:(1)、提高军人待遇,以增强军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注重提高物质待遇,吸引和保留高素质人才;注重精神优待,增强军队凝聚力;科学设置各项待遇,贯彻激励和公平)。(2)、妥善安置退伍军人,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放相对优厚的退伍、退休金;加大就业培训和教育力度,协助就业;军地共同努力,妥善安置就业和生活)。(3)、加强完善法规措施保障,维护军人待遇落实(不断完善法规,实现依法保障;适时调整和加强社会保障; 强化各种监督工作)。
第二篇:兵役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章兵役基础理论
1、什么是兵役?兵役有哪些基本特征?什么是兵役学?兵役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兵役:《军语》释为公民依照国家兵役制度履行的军事义务。
兵役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4、目的性;
2536兵役学:关于研究兵役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以兵役这一社会
历史现象及其实践活动为基本研究对象并在更高层次上反映兵役和兵役工作的理性认识。
兵役学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
2、政治性
3、社会性
4、法理性
5、实践性
2、兵役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学习和研究兵役学有何重要意义?兵役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兵役的产生与发展;
2、研究兵役理论和兵役体制建设;
3、研究兵役工作实践活动。
学习和研究兵役学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兵役学是普及兵役知识,增强兵役意识的需要。
2、学习和研究兵役学是适应新形势,改进兵役工作的需要。
3、学习和研究兵役学是提高征兵工作水平,确保兵员质量的需要。
3、兵役学与战争动员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战争动员学与兵役学的关系
联系在于:都是独立的新兴学科,内容相互包容、互补,都具有学科自
身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研究任务,研究主要对象都是兵员问题。
区别在于:战争动员学是以战争动员实践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侧重研究的是“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逐行任务状态”的问题,平战转换是战争动员学灵魂。兵役学是研究兵役活动现象的本质、规律并指导兵役实践活动的学科,侧重从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角度,研究探索包括平时、战时在内的军队兵员补充和更新的相关问题。和平时期兵役工作是战争动员的基础,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兵役学的研究紧紧围绕解决武装力量的兵员补充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战争动员学的研究紧紧围绕解决国家国防潜力转换为战争实力而展开。所以,二者研究兵员问题侧重点不同,随着学科的建设发展,各自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内容。
兵役学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的关系
联系在于:二者相互包容、互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中关于预备役兵
员来源、管理、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兵役学相包容,需要兵役学提供理论支持,兵役学中关于预备役登记管理等方面问题又是自身研究的主要任务,其成效直接影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区别在于:二者互相独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是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储备及动员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任务是阐述国防后备力量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侧重研究国家常备力量以外的一切可以转换为战争实力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其研究对象是后备力量的基础理论、相关建设、转化机制、战时应用、发展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兵役学侧重研究包括现役和预备役在内的兵役体制、兵役建设、兵役工作等问题,其任务是系统揭示兵役的本质、特点和一般规律,为兵役工作实践提供指导。
4、简述我国古、近代各时期的兵役形态及其特点。
第二章兵役制度
1、什么是兵役制度?兵役制度在国家国防建设中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兵役制度的概念: 是国家规定的关于公民服兵役的制度。具体地说,是由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义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制度。
地位:
1、兵役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军事制度,是兵役法的核心内容;
2、兵役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行的军事制度;
3、具有最高权威性,必须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以法律、法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作用:一是通过平时征集兵员,保障军队现役兵员的补充和更替,以满足平时军队建设的需要;
二是通过对退役军官、士兵的接收安置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训练和储备,为战时兵员动员打好基础;
三是通过战时兵员动员,为国家武装力量按战时编制扩编满员、组建新部队和伤亡补充输送所需兵员。
2、兵役制度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兵役基本制度的主要类型:强制兵制度;自由兵制度;混合兵役制度
3、兵役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基本内容主要有:
1235 6 74、我国现行兵役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兵役制度的演变调整情况?
我国现行兵役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1、义务兵役制;1955年7月30日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兵役法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2、志愿兵役制;1978年3月7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批准了《关于兵役制度问题的决定》。决定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3、民兵制度;伴随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4、预备役制度。中国最早于1955年开始建立预备役部队。按照国防部发布的《关于组织预备役师的命令》,先后组建了一批预备役部队,1958年3月预备役师取消。现行的预备役制度是我国第二部兵役法颁布之后,开始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兵役制度的演变调整情况
一、从《兵役法》层面,新中国成立61年来,我国兵役法进行过两次历史性的调整,即1955年7月3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一部兵役法。1984年5月31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重新修订的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部兵役法,把历次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初,一直实行的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在全国开始实施依兵役法征兵;第二部兵役法,将第一部兵役法实行的单一义务兵役制,改为“实行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二、从兵役制度层面,新中国60年间,兵役制度经历了4次较大调整:第一次调整(1949—1955年):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志愿兵役制到和平建设时期的义务兵役制度。
第二次调整(1956—1984年):从完全的义务兵役制到义务兵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
第三次调整(1985—1998年):从义务兵为主、志愿兵为辅的兵役制到义务兵与志愿兵地位均等的兵役制度。
第四次调整(1999年至今):从以农村青年和城镇待业青年为兵员主体的兵役制度到以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为兵员主体的兵役制度。
5、简述外国兵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行募兵制,保障军队职业化。
二是调整服役期限,实行长短搭配。
三是注重新兵智力,提高兵员质量。
四是常备军规模缩小,后备军建设加强。
五是加强爱国教育,增强公民兵役意识。
六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征募工作效率。
第三篇:兵役知识
兵役知识
★我国实行什么兵役体制?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应服、免服、不得服兵役是怎样规定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
重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兵役法对士兵服现役的期限怎样规定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二年。义务兵服现役期满,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团级以上单位批准的,可以改为士官。士官实行分期服役制度。士官服现役的期限,从改为士官之日算起,至少三年,不超过三十年,年龄不超过五十五岁。
★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兵役分为哪几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五条规定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现役的称现役军人;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
★兵役登记有哪些要求?
答:县级兵役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兵役机关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兵役登记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根据所在地县级兵役机关的要求和安排,设置兵役登记站,告示并书面通知本辖区或者本单位的适龄男性公民按时履行兵役登记手续,依法提出应服兵役、免服兵役和不得服兵役的人员名单。公安派出所则根据县级兵役机关的要求,提供本辖区适龄男性公民的名单和其他有关情况。兵役登记在每年9月30日之前完成。对适龄男性公民实行兵役证制度。兵役证由省兵役机关印制,县级兵役机关负责管理、审核和组织免费发放。兵役证不得转借、涂改和伪造。适龄男性公民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携带本人户籍证明、居民身份证和学历证明到指定的兵役登记站办理登记手续,领取兵役证。县级兵役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在公民的兵役证上分别注明应征、缓征、免征、不征、已征和应服、免服、不服预备役等情况。经兵役登记确定应征的公民,应当服从兵役机关的统一安排,参加应征活动。适龄男性公民应当在每年规定的期限内,携带兵役证到兵役登记站履行复核手续。其户籍所在地如有变更,应当及时到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兵役证如有遗失,应当及时报告发证机关,并申请补发。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招工、招干、升学、核发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专业证件时,应当要求适龄男性公民出示兵役证。
★到哪去参加兵役登记?
答:征兵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县级兵役机关,在每年9月30日以前,应当组织基层单位对当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进行兵役登记。达到服役年龄的男性公民,应当按照县级兵役机关的通知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兵役登记,本人因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前往登记的,可以书面委托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代为登记。
★为什么要进行兵役登记?★什么时间进行兵役登记?★什么是应征公民?答:征兵工作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县级兵役机关的安排,负责组织本单位和本地区的适龄男性公民进行兵役登记,填写《兵役登记表》,依法确定应服兵役、免服兵役和不得服兵役的人员,并报县、市兵役机关批准。经兵役登记和初步审查合格的,称应征公民。
★什么是预征对象?
答:征兵工作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按照县级兵役机关的安排和要求,对本单位和本地区的应征公民,进行体格目测、病史调查和政治、文化初步审查,选定政治思想好、身体好、文化程度高的应征公民为当年预定征集的对象。
★哪些人可以缓征或免征?
答:缓征,是指应征公民被缓期征集服现役。新兵役法规定了以下两种情况可以缓征:一是应征公民是维持其家庭生活唯一劳动力的可以缓征。唯一劳动力,不是指独生子,有些独生子家庭,其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尚有劳动能力,能够维持家庭生活,仍应被征集服现役。二是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但他们毕业后,凡符合服现役条件的,仍可被征集服现役。免服兵役,是指公民因身体条件不适合服兵役,国家免除他们服现役和预备役的义务,这是国家对他们的照顾。免服兵役有以下情况:一是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通过兵役登记和初步审查,不适合服兵役的,经批准免服现役和预备役;二是预备役人员在服预备役期间,因身体条件发生变化而不宜继续服预备役的批准免服预备役。不得服兵役,是指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服兵役的资格,包括不得征集服现役,不得编入民兵组织或登记服预备役。我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
民,是人民利益的保卫者,为了保持其政治上的纯洁性,兵役法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完全必要的。
★独生子女可免征吗?
答:独生子女不可以免征。
★体检由哪个单位实施?
答:征兵体格检查工作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下,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体格检查工作计划,抽调医
务人员经过培训从事体格检查工作,并检查、指导下一级体格检查工作,组织做好条件兵的体格检查复查和普通兵的体格检查抽查工作。体格检查工作应当吸收接兵部队医师参加。接兵部队医师的主要职责是参加主检室的工作和对预定的新兵进行必要的病史调查。
★政审由哪个单位实施?
答:征兵政治审查工作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下,由公安机关负责具体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制定政治审查工作计划,抽调人员经过培训从事政治审查工作,并检查、指导下一级政治审查工作。应征公民政治审查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参加政治审查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和标准,保证新兵的政治质量。
★在校大学生入伍是怎样规定的?
答:征兵工作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原就读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留其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
★义务兵的优抚安置有没有法律保障?答:不少青年在报名应征时,很关心义务兵的优抚和退伍以后的安置问题,对这些问题,国家民政部优抚、安置司作了解答。对农村义务兵家属如何进行优待?答:根据《兵役法》规定:“家居农村的义务兵家属,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采取平衡负担的办法给予优待”,即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经县(旗)、市、市辖区人民武装部所发军人入伍通知书,并根据兵役法所规定的服役年限进行优待。超期服役的,根据部队的证明,继续对他们的家属进行优待。对城镇义务兵家属如何进行优待?答:《兵役法》规定:“家居城镇的义务兵家属,生活困难的,由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职工应征入伍后某家属有何优待?答:根据有关规定:机关、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青年职工,他们的家属由当地民政部门,按军属待遇给予优待;原住机关、团体房屋,允许继续居住;其家属的房屋,允许住至其退伍为止;本人服役期间,家属享受原所在单位的劳动保险待遇。农村义务兵退伍后怎样安置?答:根据《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规定:退伍义务兵是农业户口的,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应当安排工作;对有一定专长的,应当向有关部门推荐录用;各用人单位向农村招收工人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退伍义务兵。对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和女性退伍义务兵,应当给予适当照顾。城镇义务兵退伍后怎样安置?答:按照《退伍军人安置条例》和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退伍义务兵安置随用工单位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前提下,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安置办法,保证退伍军人第一次就业。“在部队获得大军区(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和立二等功以上的,安排工作时,应优先照顾本人志愿”;“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和超期服役的,安排工作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照顾本人特长和志愿”,等等。入伍前原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正式职工,退伍后如何安置?答:义务兵入伍前原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正式职工,退伍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复工复职;退伍义务兵原工作单位已撤销或合并的,由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
★应征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应征的基本条件是:征集农业户口的青年为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征集非农业户口的青年为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企事业单位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含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非学历教育民办大学的在校生、高等院校接受的无学籍学生及在各类高考补习班学习的青年也应当征集。对女青年的征集只限当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征集的年龄,男青年为年满18至20岁;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企事业单位职工,21岁的也可征集,根据本人自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放宽到22岁;女青年为年满18至19岁。
★不履行兵役义务如何处罚?
答: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严格准确地实施该法,对于维护我国的兵役制度,依法保障兵役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修订后的刑法为追究侵害兵役制度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兵役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侵害兵役制度的行为,必须依法坚决予以惩处。我国原刑法对侵害兵役制度行为惩处规定较为薄弱,仅在《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中设定了“逃离部队罪”(第6条)。《兵役法》中虽有一些相关规定,但主要是针对征兵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且属于附属刑事条款,定罪处罚不够明确。在和平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国防观念容易淡薄,面对破坏兵役制度现象日趋严重的现实,刑法的缺陷更显突出。由于无法可依,对侵害兵役制度的诸多违法犯罪行为难以进行有力的打击,从而使兵役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兵员质量和部队的战斗力。为此,修订后的刑法增设了“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雇用逃兵罪”(第373条)、“接送不合格兵员罪”(第374条)、拒绝履行军事义务罪”、“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第376条)、“战时帮助逃兵罪”(第379条)、“逃离部队罪”(第435条)第7项罪名。其中,除“逃离部队罪”是承袭《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的条款外,其它均为新设罪名.上述的犯罪行为的客体,均以我国的兵役制度为指向,均属对兵役制度构成严重危害的行为。修订后的刑法对侵害兵役制度的犯罪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除维持了《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中对逃离部队犯罪的原有刑罚,对违反《兵役法》的犯罪行为明确规定了刑罚,较之以往提高了法定最高刑,刑罚有所加重。更为重要的是,修订后的刑法将煽动军人逃跑、雇用逃兵、帮助逃兵等侵害兵役制度的行为纳入犯罪的范畴,并明确刑罚规定,从而加大了对这些行为的打击力。修订后的刑法进一步完善了战时的法律规范,以利于在战时有效保护兵役制度。修订后的刑法注重平战结合,对于战时侵害兵役制度的犯罪明确刑罚,并体现了“战时从重”的军事法原则。其中,直接适用于战时处罚的条款有两条,即“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战时帮助逃兵罪”,此外,对“逃离部队罪”明确规定战时从重处罚。
★什么是民兵?民兵分哪几种?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民兵的任务是:
(一)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
(二)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
(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二十八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根据需要,吸收女性公民参加基干民兵。陆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中有特殊情况的单位,基干民兵的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第四篇:中国古代兵役
中国古代兵役的演变
照国家制定的法令服兵役,叫做兵役法,我国古代称作兵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历史时期中,各个朝代制定了各自的「兵制」,大致有以下几种:
「应招之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不被别国并吞,纷纷招兵买马扩充军力,秦、齐、魏等国率先采取了「应招之制」。望文生义,「应招」,就是响应招兵,但并非人人可以入伍,而是对应招的人通过考核,录用身体强健、有相当武艺者。
「调兵之制」。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的兵制,男子年满二十三岁,开始承担服兵役的义务,直至五十五岁。在这三十二年里,每年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而正式在军队中服役的时间只有二年,其中的一年在本郡服役,另一年调守京师或是戍守边疆。
「世兵之制」。三国鼎足之势时,处於了长期的战争状态,为适应这特殊形势,魏、蜀、吴都实施了「世兵之制」。就是凡是符合当兵条件的人,一律另编户籍,由军府专管,随时听调上前线,父子世代为兵,当时叫做「士家」、「军户」。
「府兵之制」。南北朝时,先由西魏创立的兵役制度。全国各地的军队,全由军府管辖,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府兵与上面所说的世兵一样,也是另立户籍,平日里训练屯垦,发生战事就去打仗。
隋、唐两朝都沿用「府兵之制」。北宋王朝建立以后,改用「募兵之制」,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报名应徵,合乎相关条件的,准予入伍服兵役。
辽、金实行「部落之制」。各部落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都是属於兵的范围,和平环境没有战事,就在家种田放牧;一旦发生战争就出征。
「旗兵之制」。这是满清王朝实行的兵制,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每个旗七千五百人,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初时只有满洲八旗,以旗的颜色为识别标志,后又增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
第五篇:兵役军训心得体会
篇一:军训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新闻103班 黄丽英 学号:1020200326 2011年8月22日,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回到学校参加本该去年就进行的军训。说到军训,一想到要在顶着夏日炎热的阳光站军姿,我就无法做到坦然面对。军训在8月24日毫无悬念的如期进行,教官们虽帅却依然无法为我们抵挡住烈日的浓浓照射。仅24日一天,我们本来尚可以引以为豪的白皙皮肤就成功晋级为健康的小麦色,前一天还生机勃勃的我们,第二日军训完就像一只只被霜打败的茄子。
教官跟我们说,军训是新世纪学生服兵役的形式,而且军训能够锻炼我们,经过这为期12天的军训,我们都一定会得到蜕变。呵呵,蜕变与否还是个尚待商榷的问题,但蜕皮就定是在预料之中。早上要在太阳下曝晒,下午也一样逃不脱这个令人悲戚的事实。好在太公作美。军训第三天太公作美,一早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接下来的两日,太阳也只是温柔的普照,没有了烈日的搀和,印象中应该是难熬的军训倒是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军训的行程安排的其实很满,白天的我们每天都有预先安排好的任务。除去基本的练站军姿,踢正步等外,我们还有机会去接触了一些其他的事项。比如第三日的消防演练,火灾逃生。其实都是一些很好玩但有能让人受益匪浅的事情。而贯穿整个军训过程的除了随时保持的军姿外,我觉得能让同学们兴奋的大抵就是每日少不了的学军歌和拉歌了。拉歌是个非常好玩的过程,每个连或是排之间的口号除了队名不一样,台词基本不变,所以这个比拼的过程,比的不是口号,而是谁更加“赖皮”,否则拉歌的时间拿来唱歌的话,那可不止是一两首的问题。在拉歌这个问题上,我们比的可是气势。
我们亲爱的教官可是不下一次的告诉我们军训的众多好处。其实我们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它的益处。至少它让我们这些本来白天当黑夜使,黑夜当消遣用的人,轻易的成了一个个每天早睡早起的乖孩子。军训的苦和累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就像幼苗不经历风霜洗礼,怎能长成参天大树;雏鹰不经历狂风骤雨,怎能飞上万里苍穹;溪流不经历颠簸流离,怎能交汇于浩瀚大海。而年少的我们,不经历艰苦磨炼,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虽然我们的军训还没有结束,但它已经教会我什么是团结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再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它授予我们人生的哲理,告诫我们为人的理念,更在军训的训练中,铸起了一座不倒的城墙,集体的荣誉感让我们将它演绎得淋漓尽致,愈见丰美。那拔河比赛上,跃跃欲试的激动,齐心协力的合作和抵制不住的欣喜,无一不在表现着我们九连全体同学紧紧相连的心。团结的动力使我们反败为胜的那一刻,涨红的双脸,雀跃的欢呼,又让我们真实地体验着这份欣喜,更让我们感悟:有种力量叫团结。我们的军训还在进行着,我们每天免不了的会抱怨,但是我们每天都在收获着不一样的东西。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每天都过得充实和精彩。篇二:军训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军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履行服兵役义务的一种体
现。所以,军训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另外,当下很多大学生的身体都出于亚健康状态,军训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人生没有挫折磨难就不再坚强。樱花如果没有百花争艳我先开的气魄,就不会成为美丽春天里的一枝独秀;荷花如果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志,就不会成为炎炎夏日里的一位君子;梅花如果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成为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就不会成为紧张军训中的一颗亮星。
通过军训,我们还树立了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观念,竞争观念,时间和效益观念,拼搏和进取观念,经受住了身体和心理的考验。军训,不仅磨练了我们的坚强意志,也培养了我们的良好作风。在教官的言传身教下,我们通过自身的磨练逐渐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如何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同仁不论是在骄阳烈日下,还是在秋风细雨中,总是迈着矫健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唱着嘹亮的歌声,在汗流浃背中锤炼自己的意志,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克服每一道难关。
通过军训,同事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了。军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会取得成功;只有努力拼搏,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要树立团队意识,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军训,使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绿色的清泉,使我们逐步拥有了军人那种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本次军训活动虽然结束了,而我们的职业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保持军训中形成和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坚不可摧的作风、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保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个月是短暂的,一个月是辛苦的,一个月是丰硕的。短短一个月的军训培养了我们的文明礼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内在品质和外在仪表风度。我们真正做到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学员们没有辜负公司领导的期望,为公司争得了荣誉一个月的军训生活所给予同学们的一切,将终生受益无穷,那就是,坚毅,顽强,执着,文明礼貌,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军训不仅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年轻的教师队伍。事实证明,人民解放军不愧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一所大学校。篇三:军训心得体会
大学—美丽的象牙塔,在这拥有比高中较多的空余时间,也不在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那么多的人来约束自己,以致大多数学生在此期间慢慢的迷失了自己。军训为同学们敲响了警钟。在军营中,让同学们感触最深的是军人的严谨作风。军训,就是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只为了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同学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
(一)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而学生军训就是为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军训,除了学习初级军官和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进行政治教育,组织他们学习我国近代史,了解革命先驱奋斗的道路和英勇事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同时,由于军事本事也是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学习军事,也可以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
(二)学生军训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就需要成千上万具有较高军事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去掌握。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经过一段军事训练以后,挑选一部分适合服现役的学生入伍,这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好处的。我军已从全国各地方大学选拨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入伍服役,在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后,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军将不断从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毕业选拔军人,吸收军官。通过这样的改革,必将更好地改善人民解放军官兵的知识结构,提高官兵的素质,加速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三)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坚持走精干的常备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高等院校学生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对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的学生实施军事训练,使他们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就能为我军实行战时快速动员,储备基层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后备兵员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有高等院校1000余所,在校学生150万余人,每年招收新生60余万人;已有高级中学(含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2.4万余所,在校学生700余万人,每年招收新生400余万人。如果他们都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做到寓兵于民,寓兵于校,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将会更加强大。一旦战争发生,将会源源不断地满足兵员动员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
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中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联系。大、中学生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年轻力壮,他们是国家最有希望的一代,是国防兵员的主要来源。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首选要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的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崇勇尚武的传统美德,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同时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的,是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内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