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与军事有关的爱的调查报告刘朝晖 车辆ZM1202
关于与军事有关的爱的调查报告
班级:车辆ZM1202班
姓名:刘朝晖
学号:012122825021
1对于军人和战士来说,能有一段爱情是很不容易的,能坚持下去更不容易。让我们看看这一群做惯了“铁血男儿”的子弟兵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婚恋法则”。关于择偶难度,除了与地方“剩男”“剩女”等现象有类似的原因外,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增加了他们择偶的难度。首先是军人选择恋爱对象的时间和范围有限。军营以男性为主,团体活动多,与女性接触的机会很少,除军官和极少数士官允许在部队驻地找对象,绝大多数军人只能在原籍恋爱。而部队严密的纪律生活,如探亲休假要随时准备归队等,往往使恋爱时间压缩到极致,休假得不到保障造成官兵找对象难。
另一角度,婚恋双方长期处于两地状态。恋爱双方主要是书信,电话交流,而婚姻后,双方又大多随即面临两地分居的生活。这样的分居生活一般要持续三五年,及至军官达到副营级别,家属可以随军才告结束,其间军人与配偶每年也只有一二次短暂的相聚。即使家属随军后,因部队的调动或执行任务,分居仍将出现。分居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军嫂在军人家庭中承担较多的责任,她们被称为“家属”就颇具意味。而“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一些模范军嫂譬如韩素云也成为支持军人工作的典型而被广泛宣传。这些客观原因会让让一些女性对军人望而却步,但是军人相对良好的公共形象、稳定的收入以及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还是帮他们加了分。有调查表明,那些待在一个单位,不调动的军官们在大学毕业2~4年内结婚率最高。
而恋爱方式除了自由恋爱外,相亲也是“主干道”。“媒人”一般是战友、领导或他们的家属。面对“关心”,待字“军”中的部队老青年们利用节假日奔赴一个个“战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军地联谊会:这种大多由单位政治部门联合驻地妇联等群众性组织安排的群体相亲活动解决了不少问题。但驻扎在高原、高山、海岛、边防等极致之地的军人们的恋爱模式则难以概括,但能肯定的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了比别人多一些酸与苦。
一般而言,军官的另一半层次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驻军,男性军官配偶除去女军官外,以白领居多。部队内部有女老师与军官是最佳拍档的说法,大概是基于军人家庭初期两地分居居多,老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部队探亲的缘故。女军人在军营属于“珍稀动物”,一般来说不愁嫁,她们的交际圈大多限于战友内部,当然也有女军人明确表示不会在部队找另一半。
按规定,现役军人不得未婚同居;不得发生婚外性关系;一律不准与外国人结婚。如果建立了恋爱关系,军人们就要开始谈一场“遵纪守法的恋爱”。总政
治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军队贯彻实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军人晚婚年龄、配偶条件等诸多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比如现役军人在处理婚姻关系上,应当模范遵守婚姻法,不得未婚同居,不得发生婚外性关系;军官和文职干部确定恋爱关系后,应当主动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由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对其恋爱对象进行政治审查;舰艇、空勤人员和从事机密工作人员的配偶,还应当无复杂的社会关系;现役军人一律不准与外国人结婚;汉族军人要求与习惯上不同汉族通婚的少数民族公民结婚,一般应说服双方放弃此种婚姻;义务兵服现役期内不得结婚,而士官原则上不得在部队驻地或本部队内部找对象结婚。
当然,保护军人婚姻,是新中国的一贯政策。所以1950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和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都贯彻了在离婚问题上对现役军人给予特殊保护的立法原则。2001年新颁布的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如果军人一方没有重大过错,其配偶坚决要求离婚,军人坚决不同意离婚,而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则可依据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处理,即:“军人不同意离婚时,应教育原告珍惜与军人的夫妻关系,尽量调解和好或判决不准离婚。对夫妻感情已经破裂,经过做和好工作无效,确实不能继续维持夫妻关系的,应通过军人所在部队团以上的政治机关,做好军人的思想工作,准予离婚。”而我国刑法第259条也有关于军婚刑事特别保护条款:“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建国之初,很多军人先结婚后恋爱,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例子。到了1960-1970年代,“血统论”甚嚣尘上,婚姻直接与对方的家庭出身相关。军人的婚姻更需要对配偶进行严格的政审。这个年代的军人社会地位非常高,地方女青年找个军人有四个兜的“三片红”(军官)结婚算是幸事。那时候,有军官因为特别“吃香”以至想反悔当初感情,结果因恋人闹到部队而遭处分。1980年代初,由于边境军事行动,许多军旅歌曲唱遍了全国,军人的形象和地位也很不错。之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部队响应国家过“紧日子”的要求,军人待遇在改革大潮中逐渐落后,青年军人让同龄人眼红的地位,悄然融入历史的夜色。有更多衣服颜色和样式选择的姑娘们,也一下子有了更多的择偶标准,军人们感到满意的对象不太好找了。1990年代后期,部队军人的构成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军校科班生、国防生或特招的地方大学生所占军官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近两年来,军人工资待遇较大幅度提高,在一些城市,军人在婚姻市场地位也随之提高。据某征婚网站从其2200万征婚会员中,抽取了经红娘配对成功的男性会员的职业统计数据显示:私营企业主配对成功率最高,军人紧随其后。从择偶竞争策略上看,女性对伴侣关系的稳定性要求高,军人的职业环境使得他们受到诱惑的几率也相对低。而军人身上所具备的好男人素质,在任何时代都是硬通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军人的爱情更加艰难,却也更圣洁,更难得。
第二篇:论《爱与责任》--刘青
论《爱与责任》
刘
青
廊坊市第十五小学
论《爱与责任》
小时候,我就听过这么一个美丽的寓言,说的是古时候欧洲有个国王要举行一次最隆重的授奖典礼,全国所有的能工巧匠,英雄豪杰,诗人学者,都云集到京城里等待国王的授奖。国王对大家说:“今天我要奖励的是对人类最有贡献的人?”可是国王看了看台下的众人摇了摇头。在一片金色的霞光里,一个小女孩挽着一位满头银发的女老师走了过来,国王走下宝座,满怀敬意的走到老师面前向她鞠了一躬,说:“没有你的辛勤劳动,既没有学者诗人,也不会有画师医生„„”顿时,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那时起,我就特别向往老师这个职业,希望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可喜的是,命运之神真的把我带进了蓝天下最为快乐的净土——小学校园。我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不经意间3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傲人的成绩,也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壮举,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还坚守在这里。我只是想在这平凡和朴实中,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一个普通小学教师的存在价值!说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人们马上就想到一连串的词: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我觉得新时期的教师还应具备开朗活泼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一位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着孩子在我的带领下开心的学习和玩耍,我是快乐的。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口;自信更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而在学校每个孩子都是老师的宝贝,没有偏爱,也不顾此失彼,因为每个学生都那么天真可爱!这是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学生,向母亲一般热忱的去爱每个孩子,你就会感到有意义。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不是产生于血缘关系的亲情,而是产生于责任。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有对于国家,民族振兴的责任,有对于人民朴素的感情。真切的明白,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一言一行,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复兴,关乎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关乎无数个孩子的幸福。顾严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人名教师,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更应该“铁肩担道义”。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就会忠诚于教育事业,自然也就会“笑脸看儿童”,对于学生的友爱也就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表现于职业化的僵硬笑脸。
有人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不对学生发火,从不体罚一个学生,从不向一个学生家长告状,这便是伟大的师爱。”我倒认为一味的赏识学生,廉价的表扬学生,而在教育中没有了批评惩罚,这不是真正的师爱,也不可能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成人成才”的教育,不是哄小孩高兴地保姆式教育。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是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于教育基本目的一个广义说法。”无独有偶,哈佛校长在谈到大学教育目的时说道:“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佳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是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了解科学,使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认为:人格完善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使学生人格完善也就是师爱的基点和终点。这样
看来,师爱与责任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离的。孔子在2500年前就大声疾呼:“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爱我们的学生自然让他们劳作辛苦。常言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忠诚于教育,自然对学生施加严格要求的教育,让学生经历各种不如意,甚至承受挫折和打击,犯错就要受到批评与惩罚。这些都必须包含在学校教育之内,也必须是师爱的应有内容。当然,体罚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从师爱出发的。当然,老师发火处罚学生,也会伤师生感情;教师因该慎用,处于教育为目的,为了学生健康成长而必须处罚时,教师应“执之以政”,而不能以伤感情为借口放弃处罚这一教育手段,因为我们承担着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教育责任。
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源于教育责任,对于学生的爱也是为了完成教育责任。没有责任的担当,爱就会是形式化的,虚假的;同时,没有爱的真诚,责任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落实,教育任务也不可能完成。我们每位教育者必须记住,教育必须是爱与责任的完美结合。
第三篇:学会感恩与爱同行刘海燕
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六年级(16)班李梦鸽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是我们人生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和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却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东西——生命。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母亲把一个个生命带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母亲甘甜的乳汁,离不开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忘记这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
父亲就像大地,他稳健、厚重、有力,承载着我们的生命,承载着生活的重压;父亲是生活中的阳光,源源不断地给我们生命的带来温暖;父亲又是一棵参天的大树,风雨中,给我们遮风挡雨,而他却默默无闻,毫无怨言。
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妈妈正在体育场玩,由于调皮,我到处乱跑,突然感到脚心一阵钻心的疼痛,低头一看,脚心上扎了块玻璃。我吓得“哇”的一声哭起来,爸妈急忙把我抱起,他们紧张的神情好像比我还要害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慌张的样子,而这完全是因为我受伤。这时,似乎天也动情了,乌云密布,骤雨急促,没有犹豫,没有彷徨,爸爸一把抱起我,弯着腰挡住我,妈妈脱下外衣为我遮雨,他们冒雨把我抱到附近的医院。到了医院他们浑身上下都水淋淋的,而我却没被淋湿,特别是我的伤口处,血还是鲜红的。
我忍不住流出了眼泪,是伤口的疼痛,更是内心的感动。
时至今天日,那件事我还记忆犹新,虽然脚上的伤口好了,疤痕也没有了,但对父母的那份感恩却永远烙在了我的心中。
感恩父母,哪怕为他们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足够了。记得央视曾经播放过一个感人的广告: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天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一个广告,平凡的举动,平凡的话语,不知感染多少人。我想,小男孩就是在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对父母要感恩,感恩其实很简单,就是举手之劳。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那样,爱就会与你同行。
第四篇:刘亚杰“学会感恩,与爱同在”演讲稿
常怀感恩之心
盐津县黄葛槽小学六(2)班
刘亚杰
阳光沐浴着大地,大地要感谢太阳;大地养育着生机,万物要感谢大地;雨水滋润着土壤,土壤要感谢雨水。鸟儿因为有了天空而更加快乐;花朵因为有了绿叶而更加娇艳;人生因为有了困难而更加精彩。我们呢?
清晨一杯牛奶是谁热的?身上的漂亮衣服是谁买的?供你上学的又是谁?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天天拿着粉笔不厌其烦为你讲知识的是谁?在你为一道题疑惑不解时开导你的是谁?是老师!老师的爱是人世间最严肃的爱。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关爱。我们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当然,需要你感谢的不止这些。当我们享受这洁净的环境时,我们应该感谢环卫工人;当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时,我们应该感谢建筑工人;当我们享受着美味佳肴时,我们应该感谢在地里辛勤耕耘的农民伯伯。
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你也要学会帮助别人,只有这样,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看待每一个生命,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朋友们,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使世界更加美好!
第五篇:刘亚兵 爱与责任铸师魂
爱与责任铸师魂
高一语文组刘亚兵
读《孟子》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受感动,大凡为人者,爱己则易,爱人则难,能如爱己一般爱人,则可成为圣人。教师扮演的正是这种角色,这需要教师有一颗博爱之心和以教育为己任的责任之心,唯有爱与责任才能铸就高贵的师魂。
爱与责任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尊重有两重含义,一曰自我尊重,一曰尊重学生。人必自敬,而后人敬之。教师的自我尊重,应体现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诸方面,我们说“言传身教”,有时身教胜于言教,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先做到。如果要求学生早到,而教师往往迟到,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写日记,学生面露难色,我就和他们一起来写,并且把自己的日记读给他们,这样不但体现着一种尊重,更会激发起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尊重学生,就要平等的看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多开导、少批评。教师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其实老师的关心,学生是很敏感的。540班一个女生在日记中写到,她特别爱上化学课,原因是月考调桌后,化学老师关心地问她,你怎么调到后面去了,听课听得清吗。这个女生特别感动,因为化学老师很关注她,其他老师就没有问过,所以她特别爱上化学课,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尊重,尤其是要尊重那些所谓的“差生”。我总认为这些学生是很可怜的,他们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成绩不好,又由于习惯的势力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问题。我甚至认为,学习不好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责任吗?我们的教育总习惯于让牛和马去赛跑,而忽略了牛的力量。这些所谓的“差生”,是不是就有牛的悲哀呢,我常这样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关注这些差生,539班一个男生第二次月考考了2000多名,这个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但我发现他很喜欢看文学类的书籍,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去鼓励他,因为这一点说明他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我说你看这个很好,说明你爱学习,但要注意时间的分配,是不是在完成老师的任务后再看呢。另外我又给他推荐了几本很好的书籍。他很感动,上课的时候就特别地积极。
我总认为,教师不能眼里只有几个尖子生,那就太及功近利了,我和学生说,我不放弃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基于一种爱,更基于一种责
任。
爱与责任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韩愈的《师说》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传道”也者,犹人格养成教育之谓也。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语文学科尤其担负着人格养成教育的重任。我在教学当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我主要从如下方面有意识的进行教育:孝敬父母、自我尊重、尊重他人、真实不欺,勇于表达。我认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须具备上述五种品质。我尤其注重“孝敬父母、真实不欺、勇于表达”这三方面的教育。“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源头。所以我不失时机的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比如读学生关于母爱父爱的日记,比如讲解亲情的散文,甚至做字音字形的练习也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如“孝悌”这个词,我讲的时候就联系到《论语》之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说古人是十分重视孝道及其他美好的品德的,认为只有这些做好了才能学习文化知识,即我们所说的先成人,再成学。又如讲《游褒禅山记》“庐冢”一词时,我说这个词语说明古人非常注重孝道,“庐冢”就是古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守丧的孝子或孝徒居住其中,以尽孝道。现在我们不讲究这种形式,但父母之恩不可忘。
“真实不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有点寸步难行,唯其如此才更显其弥足珍贵。我经常教育学生,要活在真实当中,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阅读课上我会结合我们的剪报资料来谈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方舟子遇袭的事件。“勇于表达”这种品质的教育是贯穿在每节课中的。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今天你不勇于表达,不勇于展现自己,明天你将被这个社会淘汰。并时时创设情境来鼓励他们,比如作文课让他们来讲评作文,讲读课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等等。坚持这样做以后,学生们上课时回答问题很有积极性,课堂氛围很好。
我想,学生养成了美好的人格品质,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多半,剩下的就是技术问题了,这样教育何愁出不了英才呢。
爱与责任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始终站在教改前沿。教师必须时时提高自己,这是毋庸置疑的。引用老生常谈的一句话,那就是老是想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至少拥有一桶水。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的外延式整个生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见闻。为此我不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阅读了大量的和专业有关的书籍,比如关于洪振涛的《教海弄潮》,南怀瑾的《亦新亦旧的一代》,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
师的建议》等等,此外还订了一份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多的阅读相关资料,这样讲起课来才会游刃有余。在讲《鸿门宴》时,我读了《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讲《荆轲刺秦王》时,读了《史记·刺客列传》,在讲《赤壁赋》时,更是读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等等等等。大量的阅读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而且在教学中能有独到的见解。
但是作为教师光有丰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好的教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自动践行新课理念。
我想,自动践行新课标理念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萧伯纳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形象注解:
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
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要完成三种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引道者;
由课堂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学生应是一个未被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我常对学生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可贵的是要独立的进行思考。为此,在某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不预设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比如《兰亭集序》的教学就是如此。这样反而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效果很好。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去讲。”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古语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博大无私,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高贵的师魂,正是这爱与责任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