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写作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见效最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教材的问题,教材关于学习写作的系列目标比较模糊,操作性不强;有语文老师的问题,不少老师怕教怕批作文有畏难情绪,也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不从开源上做文章,而是领学生走概念化、模式化的套路;有学生的问题,阅读量小,生活面窄,积累太少,对写好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大量事实证明,写作已经成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改革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渲泄。这种冲动和渲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不会一样,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个人的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没有话硬要说,于是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套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本已有一个流畅的思路,却硬要符合固定的模式套路,于是千篇一律的形式束缚了一个个鲜活的思想。这种种做法都违背了写作的初衷,违背了学生作文的意愿。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用成人思想的成熟和完备去要求学生,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套话来敷衍。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的结果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是人云亦云的东西。从表达形式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在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上都能表现出自己的追求,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解决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来自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他们只有学校生活、1
学习生活,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攻克难题,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等等,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到家门”一条直线,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怎么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那么,学生走进生活之后,是不是都能写出好作文呢?不一定。学生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差异?这是对生活感悟能力的差异。走进了生活却不能感悟生活,正是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第二个原因,而且是深层次的原因。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第一步是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但仅此还很不够;第二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这第二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例如采访先进人物后写人物通讯,参观展览馆或企业后写参观记,搜集风土人情资料后写风物民俗介绍,游览风景名胜之后写游记散文,阅读某部作品之后写文学评论,等等。写作与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一件苦事,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村,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不源。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一是为写的能力而读。实现第二个功能,阅读与写作就结合了起来。但是,目前有不少语文教师把两者的结合误解为写作特色、技巧的抽筋剥皮式的归纳,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互不依附的两张皮,这样的结合使“为写的能力而读”步入误区。那么,如何使两者真正结合起来?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第二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改革写作教学,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要做到三句话: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只要学生真实地叙写了人和事,倾
诉了真情实感,即使语言还很稚嫩,甚至有不少毛病,结构上也不够合理顺畅,这样的作文还是应该肯定。第一次作文写得不符合要求,经过帮助,学生自己修改好了,二次作文完全可以打好的成绩。每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成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在心理上不断地增添自信心和进取心,学生对作文的感情就会与日俱增。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最终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于做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优良素质品格的外显特征,非常重要。对于写作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本身就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基础。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练笔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合理分段使结构清晰的习惯,等等。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要靠严格要求,起始年级尤其要重视养成教育;二要长期坚持;三要经常督促。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角度来看,多读多写需要毅力。有了这种毅力,也就形成了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在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精神境界,增加知识的内存,学习优秀的表达技巧;多写--在反复历练中体味揣摩写作要领,使写作技巧熟练,各种文章常写常通。写日记是多写的最好形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开始也许是记流水账,是一些片断或点滴,但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迅速改变面貌的困难很大,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显而易见。但是,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写作教学对于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摆正思路,落实对策,踏踏实实坚持下去,中学写作教学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的局面一定会改观,广大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跟上时代前进和教育改革的步伐。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井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不得不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而展开教学。教师整日忙于研究中考题型,寻找教学捷径,积累教学经验,期待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不可避免,课堂上教师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在上面讲重要的考点知识,学生还在书桌上偷看其它课外读物,或是交头接耳的闲聊。”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学生的感叹:“语文课是多么的枯燥,乏昧,听着只想睡觉,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这里我想依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十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考试几乎还是老样子,考题的形式没有任何改变,中考标准化考试,把语文知识变得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把一门最富艺术性的基础性学科变成了枯燥无味、僵化死板的材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考试的形式应该更加灵活,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学分制,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每学期的小测验,平时作文成绩,课堂的表现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折成相应的学分,加上中考考试成绩,最终得出考生的中考成绩。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了“一考定乾坤”,使得考试变的更加人性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严格的要求自己,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从而加倍努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一味围绕中考指挥棒的现象,从而放开手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又如,我们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日积月累。同时由于开卷考试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也有效地杜绝了作弊行为,让考生考出最真实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
(1)“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特意配上背景音乐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画荷塘月色的美景,当我发现大家逐渐进入佳境时,便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荷塘月色在黑板上描绘出来,要求其它同学也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画完之后,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自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时大家都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最后由老师做精彩总结。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长城,有的说鸟巢,有的说趵突泉。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啊!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任觉得效果不够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的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把同学们学到的语文知识有理论变成实践。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要求写观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水平;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织同学们参加朗读比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同学们成立文学社团,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鼓励同学们自编话剧,小品,相声,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当前热点话题的辩论赛,培养同学们主人翁意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的任务主要靠教师去实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教学成了纸上谈兵。目前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学中走了很多弯路。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一直影响着教师,他们习惯于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头到尾,把课文的每字每句都灌输给学生,整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惟恐漏了重要的东西,这样以来我们很难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1)要提高教师语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有育人之才,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思想品质。孔子有旬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发展的、人文的方法将时代所赋予对教师的要求融入其中,促使教师的师德有较大的提高,促进思维火花的进发,促进理性观点的形成,真正做到授惑解难。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她必将开创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新纪元。让我们全体语文界的老师和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去开启语文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去迎接语文素质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注重课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课文作文
实践活动
互改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写作训练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都说作文难写,为何?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四点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阅读积累。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一点不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阅读,阅读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又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运用“阅读积累”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首先,教学生做剪报。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能增长知识、提高写能能力有益的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可以就写作特点分析,可以就读后的感想,可以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生写读书随笔。让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一篇,先读熟美文,在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巧妙的布局谋篇;再让学生动笔画出优美的词、句、段;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在原文处做上批注;还可以谈感受,写评语。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甚至背熟。第三,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名家名篇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来加强积累。如词语竞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读书故事会、课本剧、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起到检查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开展“摘录、写作、练字”三合一练习,习惯于摘抄一些古典诗文和名人名言,习惯于把看到的时文美文摘录下来,习惯于把自己日常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习惯于抒写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知识视野被拓宽,情感世界被充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学生在自己写作之中或多或少、潜意识地运用了积累的材料。我想这就是学生在阅读积累基础上的再次运用吧。重新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是学好语文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成为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写课文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阅读时,需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或诗词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生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根据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其中,写“课文作文”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写“课文作文”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写出一组小文章,少则二三篇,多则四五篇,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可各自独立,这样可以纵横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它的优点就在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发散、扩展、集中、深化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曾有目的地通过写课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课文角度考虑,启发学生为那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课文补写情节或写续篇,如《变色龙》、《老王》、《芦花荡》;把古诗文改写成散文,如《伤仲永》、《石壕吏》等。通过对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的关心和见解。下面以《羚羊木雕》课文作文教学过程为例: ㈠介绍想象作文的概念。
想象作文就是以一个假设的身份或在假设的环境中,叙述可能发生的事件,通篇以想象为主的作文。
㈡以《羚羊木雕》课文为例分三个方面训练
⒈拓展想象。把课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花,续出新格局。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放学回家的“我”看到了出国分别半年之久的爸爸,十分激动,请你播放 一下这段录像吧!⑵在学校里张小路和万芳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们的老师是怎样评价她们?
⑶在家长会上,妈妈和“我”碰到了王阿姨和万芳,妈妈看到了万芳裤子上那长长的“伤疤”,就问王阿姨怎么破的,王阿姨会怎么说?
2、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如果你是万芳,当你的好朋友找你要回羚羊木雕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后来呢?
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时的 “我”心里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
3、创造想象。为了更好表现人物的品质、揭示事情的本质,写作时可以通过创造想象去补充与拓展文章的简略处、空白处、悬念处。①想象补充人物的语言。
②想象补充人物的心理。即通过对文中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想象,领悟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想象补充文章的情节。④想象补充文章的结尾。
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在“我”家,万芳和“我”交换了礼物,即小藏刀和羚羊木雕。万芳回家后便激动地写下了日记,你能向大家读一下吗?
⑵要回羚羊木雕后的那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深深谈了一下,你愿意公布吗?
这次课文作文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选题、奋笔疾书,几乎每人都有话可写,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通过课文作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大家对这种训练方式给予了一致肯定。当然,与课文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课文仿写。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仿写是在对课文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整体掌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迁移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学生感悟到的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从认知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仿写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学习了席慕容的《外婆与鞋》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篇现场作文,并提醒写作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记叙要具体,要抓住人物事件的特征做细腻的描写;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要注意所有的记叙、描写、抒情都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次现场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见附页)。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中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他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则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鲜活的生活积累。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积累,使他们在写作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身,表达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玩踢毽子,学生玩得十分高兴。事后让他们写作文。大家有话可说,把踢毽子比赛过程记叙地具体详细,学生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
我还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要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要及时地把感人至深的地方表达出来,把精彩难忘的一瞬描绘出来,把耳目一新的事件叙述出来„„告诉他们,这些材料可能比较零碎,不能构成一篇作文,但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积少成多,以后会很有用处。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由于这样的思想作指导,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灵活了,语言生动了,就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今天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课程资源,向外去寻找,殊不知学生资源中存在着一个宝库,它是需要我们去开发的。我说要重视学生资源,是说要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
四、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鉴定,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特别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简评”扩展式讲评
学生往往认为作文讲评是老师的事,很少有人把自己作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所以,在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的时候,采用“简评”扩展的方法最为恰当。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心选用一些带简评的习作,让学生读了习作之后,在参考简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对简评进行扩展、补充,丰富简评的内容。在讲评课上,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推荐,也可采用抽签的方法让学生上讲台讲评,对讲评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对作文讲评逐渐产生了兴趣,具备了一定的讲评能力。
2、“模仿”式讲评
经过一个阶段的“简评”扩展式讲评训练之后,学生会觉得作文讲评并不神秘,自己也可试试。这时,教师就应作好讲评的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怎样去分析习作的立意、构思和选材,怎样去分析习作在写作上的优点与不足,怎样去分析文段的过渡与衔接,怎样去分析习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和疏漏,等等。也可让学生模仿别人评语的写法来讲评。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在学生讲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在模仿中不觉得乏味,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讲评能力。
3、“互改”式讲评
在实际操作中,我把四个写作水平呈梯状的学生排列成一组,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对比,共同提高。我在学生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作文。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做作文讲评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那么,作文讲评课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更会充满生气和活力。
通过以上四种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指导,同学们普遍觉得不象过去那样,一上作文课苦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现在主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把文章写得寓意深刻,新颖富有特色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呆板、枯燥现象。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解读。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找到能有效促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诱因,让知识在课堂上招手,让知识长上翅膀飞舞在课堂,那么所有的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以一堂写作指导课谈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认为,在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中既要抓住那些显而易见的资源和机会,更要发掘语文的人文风情,在潜移默化中求得领悟。
初中学生仍然怕写作,很多学生埋怨“不会写作文”,是真的“不会写”吗?
我常看到他们在网络上“激扬文字”,其速度、其思维广度令人咋舌,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素材缺乏,而是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对近在咫尺的“真情”熟视无睹,没有养成观察、体验、积累、反馈的习惯,当然就难于写作了。
为此,我设计了写作指导——“平淡生活见真情”这一课,试图引导学生开掘生活中的“真情”并对写作情感进行自我调整,懂得“真”的才是“善”的、“美”的,锤炼文字,从而深化主旨。而“教育无痕”是我在本课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要求的。
二、几点措施:
1.“教育无痕”第一式: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穿针引线”
本课是一堂写作指导课,对平常生活中的“真情”进行把握,要借助体验直观的语段来达到效果的,这既要求材料的“质”(真情感人),又要求材料的“量”(一定数量的“真情”语段),同时为增加视听效果,编辑了图表、声音材料,整堂课的容量较大,按常规的写作教学方法难以组织,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穿针引线”,才能把整堂课都盘活。我先从学生前期的写作训练:“以《父子情深》(或父女、母子、母女)为题写一篇情真意切的记叙文”谈起,把学生的写作内容汇总后用“三维饼图效果”呈现,一下子指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然后顺势引出写作指导目标:“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真情,使文章有真情实感”。
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我从网络和各类书籍上找到了分别表现父子、母子、父女情深的精彩片段,其中选择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选段与班内优秀学生习作《父子情》中相似的“父亲背影” 选段来比较体验真情,这个环节引起了学生们小小的波澜。在学生体会时,他们谈道“原来大文豪的作品也是很普通的生活感受,我们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过程表现手法更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但它毕竟是一种操作技术,如果运用时缺乏“情感因素”,那么非但制约了语文课特有的师生之间亲密的感性交流,课堂效果也会压制在预设的“技术效应”中而得不偿失。所以我更强调把语文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从多媒体课件中释放出来,课堂上遵循“发现写作问题→比较体验→感悟启示→选段深入体会→推荐进一步体验→写作迁移”的序列,用多媒体课件画面、音响“穿针引线”,重视了教师自身引导语言的要言不烦,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做到每一幅画面、每一篇文章、每一段导语、每一个提问都恰到好处。
2.“教育无痕”第二式:借师生全情投入产生“共鸣”
我觉得既然学生怕写作,那么就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为师者不妨来一试身手。课前我也写了几个片段:《我和母亲》、《我和女儿》。引导学生真情感悟,须“以小见大,抓住细节,描写精彩”,我选择给母亲买漂亮衣服、教一岁的女儿认字的典型事例,特意表现生活化的内容,还配以我和母亲及女儿的温馨生活照片,课堂效果极好,学生们一下子就被感动 1 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因为有精彩片段,我特意设置了各种朗读方式,有意识地在“朗读”技巧上做引导。学生优秀片段由原作者朗读,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欣喜之情;朱自清的《背影》片段是有名的播音员朗读的,淳厚深情;我又亲自示范读自己写的两个片段,亲切真实;而最精彩的是男女两位学生配的《围巾》、《散步》录音,女同学读出了委屈、骄傲,男同学由于模仿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形象,就有些拘谨,但也读出了几分味道。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在学生们心中却产生了惊鸿一瞥的美感。我想:这正是“教育无痕”的写照。
从作品体验到写作迁移,我尤其重视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品读、感知。写作迁移时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关于场合、氛围、焦点等的提示,进行具有“真情实感”的片段写作,如:饭桌旁、电灯下、电视机前、电话机旁等场合,这些生活中最温馨、最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有感而写,有话可谈。
3.“教育无痕”第三式:善于把握课堂亮点让灵光闪现
一堂好课应该是老师善于把握课堂上的亮点,灵活机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灵光闪现,收获更多的体验。
课前,我有意调查:班中多少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自豪地举起手来。我说:“我很为你们自豪,你们的父母有你们这样孝顺的子女真幸福。”学生们很得意。我又说:“可我觉得你们未必了解、关心你们的父母,因为最近的写作训练反映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在吃惊中听我反馈了“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后,接着我又指出:“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共有一位父亲(母亲)的奇怪现象呢?”学生们哑然失笑,一下子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有同学提出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那就一定要写自己的经历,从别人那儿听到、看到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是不行的。我先肯定了写作要忠于生活的看法,也委婉地指出可以对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只要不违背生活的真实,要合情合理。为加深印象,我特意举例:有的同学为了煽情,把父母写成过世了,那简直是“大逆不道”。全班轰笑。而我则适时指出:感人的未必是惊天动地的,但感人的一定是普通的!
三、教学后的体会:
“二期课改”目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行为表现,才能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此,总体来说,我觉得这堂课教学过程进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尽管运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囿于这种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听、说、读、写的语文特质的培养,而且在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中进行了深入探索,也体会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无痕”的魅力,它建立在为师者豁达、宽广的思想境界上,建立在倾听、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更建立在为师者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和敏锐的感官体验上。
给空间,就是给发展。
也许今日看似波澜不惊的教育,可能是明天许多成功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天空了无痕迹,鸟儿已经飞过”,我始终坚信:如果天空是湛蓝澄静的,它必然能勾起人们对小鸟的美好记忆。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反思;教学新理念;学习方式;合理评价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可贵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语文教师由起初盲目的实验、摸索,转向研究型与反思型发展,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协调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与反思型教师越来越多,他们自觉融人课改大环境之中,将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探索作为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方式,积极投身于其中,并不断在实验中反思与验证,从中求得改进与发展。
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本人有一点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也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赞扬,课堂评价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