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时间:2019-05-12 18: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作文教学: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上海师范大学 叶黎明 先生在《“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05年第11期。以下引文如不特别注明,皆引于此文)一文中就 李海林 老师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关于“真实写作”的发言进行了评述,就李的论点“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的出路”进行商榷,并进而提出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还应该坚持为人生、为生活的正确方向”论点。

李 海林的论点显然有失偏颇,叶的论点虽然不算新鲜,但关于写作的方向与目的也确实不需要什么标新立异的东西。真实写作是可以统率于为人生与为生活的前提之下 的。但问题是,李认为大陆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走错了路”,“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但真实写作是不是拯救大陆这一现状的唯一方法,是值得推敲的。再 有,李海林 先生以一个平时写作较差、不喜欢作文、每次作文都会挨批的学生偶尔一次写就的情书作为论据,来论证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真实写作,显然逻 辑起点是错误的,且论据本身也不具有更充分的论证性。当然,更深入地看这个问题,李海林的依据是: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虚假的,是虚假写作。

李海林 先生在这次研讨会上还有一个观点:“真实的写作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和交流,而不是一种写作训练。真实的写作不是生活的模拟,而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写作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是写给文章本身隐含的读者看的。”

李 海林在这里显然忽略了一个常识或者一种事实:如果表达和交流不能抵达事实时,那么这种表达和交流还是一种真实的写作吗?再有,从逻辑角度看,真实的写作不 是生活的模拟,而是真实的生活,也有可推敲之处,因为这两者之间,是绝对不能划等号的。其三,对生活的模拟不是写作,那么作家的写作,特别是小说家的写作 与那位写情书的中学生相比,是不是就不能算作是真实的写作?

关 于现代学者有很多人现在发表论点比较随便与随意这一点,不是我想表达的观点。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界中人,在针对教育教学状况发表论点时,也确实非常随意 而草率。我觉得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至少,李海林 先生在这里没有尊重语文,更没有尊重写作。论坛或研讨会的主办方,有时候为了形成氛围,而邀请海 内外的一些名流发表意见,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切实地解决一些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然而现在的一些学者,却在没有经过深思 熟虑的前提下,发表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以为李海林的这一论点与发言,便有这样的嫌疑。很难想象李海林这样一位非常严肃的学者,会在这样的学术研讨会 上有如此草率之言论,若不是随意而为,便很难解释发生在李海林的这次言论失范的行为。而如果从虚假论的角度来看,李海林恰恰看到了一个虚假的例证,并援引 它来论证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考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正如 叶黎明 先生所讲的,真实,历来是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所倡导的写作原则之一,且从1949年以来,历次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学生要表达真情实感。

但 我们要看到的是,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只是写作教学的基础之一。直言之,如果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真实写作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种路径。我从自身 的写作实践、长期从事文学评论所形成的理性判断及积二十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思考出发,觉得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人类文明史 以来所积淀的优秀作品,并在这样的精神遗产的启迪下,学会观察与思考,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并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使写作意识能够明晰地呈现在自己 的精神领域之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意识,同时培养起发现生活反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思生活的写作诉求,建立起自身 与世界的关系,建立起自身的坚定而明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进而寻求到表达、诠释这一切的最恰当方法与技巧。最恰当方法与技巧,便是指让语言完美地表达 自己的意愿,将最适当的言词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我觉得这才是写作教学最根本的出路所在。

写 作意识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文本的自觉意识。它已经形成了对写作冲动的超

越。写作冲动的形成,作为对写作对象的敏感与敏税,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写作通 道,但如果要抵达写作意识的层面,显然,还需要走相当长的道路。这其中的技术训练是必需的。所以,无论就李海林所举的例证,还是他之所谓“真实的写作是生 活化的写作”,都未免太过随便他了写作这一精神性、情感性的行为。

应 该看到,中小学作文教学,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尴尬境地,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长期存在。在建国以来的历次语文教改中,作文教学都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 序列。广大语文教师数十年来一直苦苦探索作文之道,但由于自身的才力与写作实践经验所限,同时囿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动摇与莫衷一是,便使 得中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费的状态,也同时一直未能将探索的探杆伸及到写作本质的层面。由此对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也未能达到尊重作文教学内在而独特 的规律的层面。

当 前大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着写作行为虚假。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也是

大陆作文教学从整体上讲不能成立的原因。但李海林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更其虚 假:虽然他举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然而这一真实的案例中的虚假因素在于,这种现象不能作为写作的真实。因而,李海林的论述就存在一个伪推论的过程。

关 于中小学的写作,某种程度上讲,跟作家的写作是共通之处。所以,论述中小学的写作教学,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最真实的表述 应该是:

一、是因为表达自我的需要,二、解决或提出内心对这个世界的问题。这两方面的情形最后以选择文字形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成立的重要条件。

现 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显然是没有顾及到这两点的。所以,如果论及虚假,倒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虚假而绝非中小学生的写作虚假。譬如关于日记,学生手头的两本 日记很有说服力,教师布置的那一本,是应付教师的,因为教师的权威性与应试的需要,使得学生只为练笔而存在的日记形式充满了虚假。而自己不以示人的那一 本,充满了真实——当然,这里对真实的表达,并不一定全都能达到李海林所举材料中的情书的层面。很多日记可能只是记事本,或者偶尔的情感流露,三言两语。这就说及另一种事实——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日记这种形式。很多人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而当日记被非常愿意充当道德权威的语文教师喻为道德体操时,就使得很多 人不愿意面对自己所亲历的真实。

在这里,我的一个前提是:日记并不一定是写作。即如鲁迅日记,很多内容也只是一

种记事,是一种流水帐。它符合了真实的要求,但不能认为是一种真实的写作。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真实,是不是就能抵达写作的层面呢?我想,行文至此,已经不

需要我再去赘言了。

更深层次地论证这个问题时,我们便发现,在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状况时,背景是

无法忽视的,我们是在现在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也是来探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的。这种现在进行时的讨论,便逼着我们直面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文 学寂寞,文化凋零,可以说是当今的一种现实。(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种真实。)

在这种现实土壤中如何培植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花,显而易见是一种对中小学教 师的考验。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谈真实的写作,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在这里:如果在这种不堪的现实中引导学生建立起一种价值观。

当 前推行的新课程的出发点便是在这里。在确立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时,体悟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并由此形成我们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然而,遗憾的 是,无

论是教育体制本身还是中小学教师自身,都未能领悟到这一点,致使现在的新语文课程与前此历次语文教改一样,同样陷于尴尬境地,应试教育仍然甚嚣尘 上,与过去比较,应试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真实,不知 李海林 先生又关注到多少。

在这方面,美国显然要比我们做得更好。在 2005年7月6日 —13日 的《中国教

师报》上,一篇《美国“高考”满分作文选登》,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立场与坚定的价值观方面,让人所思甚深。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 中的稀缺品种。事实上,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里稀缺的元素,即便是一些所谓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其批判性立场在可怕地丧失,而其坚定的价值观则从其 论述或论著中无法体现出来。至如这次 李海林 先生从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中归纳出一种普泛性的结论,已经非常荒谬,而竟以这一结论作为一种原则,则更其显 得浮泛与浅薄。即以那篇中学生的情书而论,他尊重了一种真实的情感,然而,作文教学的任务,如果拘于儿女情长,则其社会功能必将大大削弱。现实的社会问题 应该引导学生真切地关注并使之出现在中小学生的笔端。诸如环境问题、贫富悬差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乃至世界和平问题。

当然,如果还回到 叶黎明 先生的文章,叶文最后的论说同样是我不敢苟同的:“我们应该踏在现实粗糙的地面上,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真研究并不断完善‘生活作文’在新时代的内涵,用科学的语文课程知识和理论引导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一论及科学,我便觉得简单化了语文教学更简单化了作文教学。科学只能解决看得见的东西,有很多看不见的、黑暗的、内心的东西,是无法用科学来解决的。这时候,只有人

文才能使我们看见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看见我们自身并在人文的濡溉下,学会表达我们自己。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写人的作文课,唤醒艺术十分有效,使初入作文之道的三年级学生能茅塞顿开,情趣盎然地进行习作。其教学步骤为:首先,于老师要认识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抓住特点介绍这位同学,写(画)这位同学;接着,让学生写(画)其他同学,也可以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最后评点习作、漫画。于老师这两节作文课把写人与漫画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完成习作任务。这是作文教学的新突破,完全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精神。在众多的教学特色中,现撷取几个精彩的唤醒镜头以飨读者:

一、唤醒——引发情趣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同样,一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应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师:听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亚,很聪明,我不想通过同学们简单地一指就认识他。谁愿意抓住他的外貌特征给我介绍一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让老师在班里能够找到他。

生:李亚同学个子高高的,留着平头,大眼睛,不大不小的鼻子,大嘴巴,平时爱穿蓝背心。

师:什么样的表情?

生:我们再看两个同学的板画。漫画有一点像就行,这两位同学画得都不错。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漫画,如果能读读同学们的文字介绍,我一定能准确地找到李亚同学。请同学们快速把李亚的外貌写出来。

新课伊始,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抓住儿童感情的坦白、直露以及乐于助人的特点,让学生尽其所能说出李亚外貌特征,进行语言交流,接着动笔写(画)出来。真是课伊始,趣已生,教师设谜,学生破谜,素描作文已不显得那么单调,显得那么多姿多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倾吐成为他们动笔写(画)的素材。于老师的这一举措,是对儿童情趣和选材的唤醒!

二、唤醒——推进教学

“研究事物的异中之同,就能使千头万绪的现象变得简明、清晰;研究事物同中之异,又能使我们看到事物间关系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张光鉴的《相似论》)引向发现,求同存异,于老师深谙此道。

师:写完了李亚同学,你可以写其他同学。如果你不愿意写其他同学,我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来写——孙悟空、白骨精、猪八戒、猪九戒„„

师:朱梦迪同学你准备写谁?

朱:我准备写宗帮东。

师:你抓住他的特点介绍一下。

生:宗帮东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脸,白白的皮肤。

师:有好几位这样长相的同学,我找不到呀!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大耳朵。

师:还是找不到。

生: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于老师指着一位同学,高兴地说)找到了。宗帮东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于老师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这么结实的肉,你平时爱干什么?

如果由说写李亚到说写宗帮东仅仅是外貌的区别,那就属于说写的平面迁移,体现不出由浅入深的训练层次。于老师没有这样去做。他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足出看出于老师导学的艺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幽默语言,既点出了宗帮东的鲜明特点,充实外貌描写的语言材料,又把外貌描写引向行动(爱好)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新鲜、生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给人启迪。这是对儿童观察、语言表达和行动描写的唤醒!

这时,有一位小画家正在黑板上画白骨精。于老师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头饰、刘海、耳坠、大眼睛、小鼻子、樱桃小口„„”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栩栩如生的白骨精在小画家笔下诞生了。于老师的唤醒用得多么高明!把小说、电视剧中的白骨精用文字表述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非易事。于老师巧用漫画这一触媒,点拨学生画画,实际上也是在点拨学生选材和行文构思。我们整天大声疾呼:“作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培养儿童的个性,要注意激发儿童的灵感。”我们在这里欣喜地发现了。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手脑并用,“画”、“话”双丰收,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于老师对学生画画的点拨,是对儿童选材和行文构思的唤醒!

三、唤醒——深化训练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我们再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唤醒学生写“猪九戒”的:

师:猪九戒是猪八戒的什么?

生:弟弟。

师:猪九戒长得怎么样?爱穿什么样的衣服?

„„

师: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

于老师指导到这里,唤醒的关键处又到了。大家知道,猪九戒尽管属于想象中的人物,但是,他的长相、穿着受猪八戒的影响,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只要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写出来应该不成问题。要想写出有个性的猪九戒,使用的兵器至关重要。因为使用不同的兵器,会产生不同的故事情节。于老师反复强调:“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这是对儿童创造思维的唤醒,是本次习作训练的升华。后来,孩子们的习作验证了这一点,孩子们不光把古代的十八班兵器写进去了,而且连现代高科技武器也写进去了。创造的战斗故事可以编成《西游记》续集„„孩子们的创造性发端于猪九戒的“兵器”。由写(画)一个人,推广典型经验扩展到写(画)其他人,由写(画)身边人物唤醒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这种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是对儿童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的唤醒!

用心爱心专心

2精彩的唤醒处远不止这些。窥一斑而知其全豹。我们从于老师的唤醒艺术中会得到四点启示:

第一,应找准情感的激发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么能唤醒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由动机引向目的。二是把“实际事物”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就属于这种方法的完美结合。

第二,应找准语言的转换点。语言的转换固然靠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但在关键处,教师妙语点拨,画龙点睛,能一箭数雕。“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便是语言转换的亮点。由于儿童对语言有天然的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接受、转换的迅速。难怪有的孩子对孙悟空情有独钟,写道:“别看悟空长得瘦,敢跟玉皇老子斗”。

第三,应找准思维的展开点。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这是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切忌让学生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生活经验,借助“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自然把学生创造思维引向深入,避免了千人一面。

第四,应找准“物”、“文”的中介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中的这一段精彩的论述对于我们学会唤醒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于老师让学生画同学(也可以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属于善假于物也。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三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

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往往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

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的《父亲》MTV,让学生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自己?学生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笔者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这样一份深深的父爱,也感动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为刘和刚量身打造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父亲》。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泪眼朦胧中霎时也变得高大了。

有声有色的画面,加上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触动他们对生命进行思索的情怀。

2.架设平等对话,体验生命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教师要想进入其体验的内在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世界,其唯一途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可以在交往活动中“理解”学生的内在世界并“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

如《伟大的悲剧》,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时,①我首先抓住本文文眼“悲”和“伟大”,提问“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②进一步启发学生: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挖掘“悲”。③体会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对话结果)斯科特所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他们虽败犹荣; “荣”在他们都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3.唤醒超越意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具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学生接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笔者就引导一起赏读《我与地坛》,这是一超越生命的典型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作者在宁静的古园里,苦苦思索了几年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残疾的“我”实现了对死的超越。

史铁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的残疾,也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怨恨,并且由此引发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兴趣。他以自己的病痛体验作为拷问自我与人类灵魂的契机,把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确立为自己的信念,使之成为他在精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支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越。

三、结束语

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尽力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培养他们“面对一丛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唤醒孩子们的灵魂、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存在观,通过审视自身的生命存在,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与偶然,进而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努力发掘、塑造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意识

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意识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在油田一小举办的作文课讲座,带着享受学习的心态听了2节作文课,近距离地观摩了名师的教学课堂,看到了作文教学的精彩纷呈,感受到他们课堂背后的深厚底蕴,感性认识课改前提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对照自己的作文教学,使我认识到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意识,是当下教师要做的必要功课。下面是我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契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要能培养出写作兴趣,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能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创作意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事例单一,没有新意。其实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们能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寻找作文的“下锅米”。本次竞赛活动的老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学生在写作现场做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写出真实感受,突出趣味性。这样,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作文也就是再现生活,表现的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作文就有事可叙,有话可说,内容充实,事例具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三、奠定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

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是奠定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的前提,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下一采的“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风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倒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如果学生只囿于课本,没有课外阅读,他的知识是狭窄的、僵化的。只有加强课外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给学生一个读书的平台,每周挤出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每天让学生利用间隙读至少十页书。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仰慕的英雄,崇拜的偶像;让他们摘录精彩片断,积累名言警句,让他们写出读书体会;让他们从中找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的生活里,有书籍相伴;让学生每天阅读,感到就好像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话。这样,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浸染,人格的影响,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底蕴,深化了他们的思想,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写作,怎能不掀起美丽的浪花?

总之,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会更多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渺小与伟大……也许,他在这自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时,不经意的发现会成就他的一生。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因为写作也是做人。

第五篇:中学写作教学改革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写作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见效最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教材的问题,教材关于学习写作的系列目标比较模糊,操作性不强;有语文老师的问题,不少老师怕教怕批作文有畏难情绪,也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不从开源上做文章,而是领学生走概念化、模式化的套路;有学生的问题,阅读量小,生活面窄,积累太少,对写好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大量事实证明,写作已经成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改革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渲泄。这种冲动和渲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不会一样,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个人的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没有话硬要说,于是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套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本已有一个流畅的思路,却硬要符合固定的模式套路,于是千篇一律的形式束缚了一个个鲜活的思想。这种种做法都违背了写作的初衷,违背了学生作文的意愿。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用成人思想的成熟和完备去要求学生,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套话来敷衍。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的结果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是人云亦云的东西。从表达形式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在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上都能表现出自己的追求,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解决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来自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他们只有学校生活、1

学习生活,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攻克难题,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等等,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到家门”一条直线,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怎么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那么,学生走进生活之后,是不是都能写出好作文呢?不一定。学生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差异?这是对生活感悟能力的差异。走进了生活却不能感悟生活,正是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第二个原因,而且是深层次的原因。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第一步是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但仅此还很不够;第二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这第二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例如采访先进人物后写人物通讯,参观展览馆或企业后写参观记,搜集风土人情资料后写风物民俗介绍,游览风景名胜之后写游记散文,阅读某部作品之后写文学评论,等等。写作与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一件苦事,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村,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不源。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一是为写的能力而读。实现第二个功能,阅读与写作就结合了起来。但是,目前有不少语文教师把两者的结合误解为写作特色、技巧的抽筋剥皮式的归纳,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互不依附的两张皮,这样的结合使“为写的能力而读”步入误区。那么,如何使两者真正结合起来?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第二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改革写作教学,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要做到三句话: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只要学生真实地叙写了人和事,倾

诉了真情实感,即使语言还很稚嫩,甚至有不少毛病,结构上也不够合理顺畅,这样的作文还是应该肯定。第一次作文写得不符合要求,经过帮助,学生自己修改好了,二次作文完全可以打好的成绩。每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成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在心理上不断地增添自信心和进取心,学生对作文的感情就会与日俱增。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最终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于做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优良素质品格的外显特征,非常重要。对于写作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本身就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基础。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练笔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合理分段使结构清晰的习惯,等等。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要靠严格要求,起始年级尤其要重视养成教育;二要长期坚持;三要经常督促。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角度来看,多读多写需要毅力。有了这种毅力,也就形成了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在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精神境界,增加知识的内存,学习优秀的表达技巧;多写--在反复历练中体味揣摩写作要领,使写作技巧熟练,各种文章常写常通。写日记是多写的最好形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开始也许是记流水账,是一些片断或点滴,但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迅速改变面貌的困难很大,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显而易见。但是,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写作教学对于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摆正思路,落实对策,踏踏实实坚持下去,中学写作教学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的局面一定会改观,广大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跟上时代前进和教育改革的步伐。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注重课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以一堂写作指导课谈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二0一0—二0一一学年度上学期)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

    最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导语:无论是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最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湖南省2014年度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选参 评 表注:学科分类包括: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中学数学、小学数学、中学英语、小学英语、政治、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 、......

    唤醒感知意识,感受写作快乐范文

    唤醒感知意识,感受写作快乐 秀屿区土头中学俞国辉 (电话:***)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唤醒感知意识的重要性,从什么是感知淡漠到如何解决感知淡漠两方面阐述了提高写作水平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