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工作发言材料
同志们:
这次全县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盛地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的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安排部署“十二五”和今年的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刚才,县委副书记 同志传达了盛地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乡、乡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会上还签订了责任书,希望大家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按照责任书要求切实将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等会,县委 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过去的五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奋力拼搏,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强农稳县”发展战略,立足县情,在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谋求新突破、促进新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狠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历经了特大雪凝灾害、特大旱灾和金融危机“三个百年不遇”的严峻考验,农业工作取得稳定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封闭半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圆满完成了“”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五年来,全县人民依靠科技兴农,实现了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克服了大灾之年大减产的恶性局面,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做到了丰年有余。除 年遭受较严重的旱灾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外,至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均稳定在17万吨以上;年油菜籽产量达1.14万吨,比“”期末增长18.75%,年均增长3.75%。年农业增加值12.47亿元,年均增长8.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15亿元,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28元,比年净增1288元,年均增长13.4%。
(二)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以杂稻、杂玉、杂油为主的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玉米育苗拉绳定向单株移栽、水稻旱育浅植(两段育秧)宽窄行拉绳移栽、平衡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旱地分带轮作等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达85%以上,粮油作物增产增收从单纯依靠扩大播面转化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年的36%提高了5个百分点。每年兴办县、乡各级各类示范点500余处,示范面积达2.2万余亩,较大地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本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性。
(三)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达115万亩,比年增加近7万亩,生态茶园面积达到7.2万亩,比年净增加6.55万亩,引进茶叶加工厂4家,发展速度居全区第一。粮经饲作物比例由年的67.48∶27.2∶5.32调整到65.2∶29.1∶5.7。新建养殖小区67个,新增养殖大户1356户,新增栽培天麻7万平米,新发展以城郊为主的早熟反季节蔬菜达1.2万亩。到年底,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8个,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骨干企业20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地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收入达4.02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1%,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达9850万元,户均增收1173万元。
(四)农业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到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8.95万千瓦,新增农机具达2.42万台(辆),植物保护器械320余台,推广机耕面积5.5万亩,全县农机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及基础设施有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60%以上,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建设土家民居1080户,修建机耕道18.3公里,连户路22.6公里。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6.8万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0.32亩,农村饮水安全达27.97万人。森林覆盖面率逐年上升。
第二篇:扶贫工作心得体会发言3
扶贫工作心得体会发言3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要加强就业扶贫。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帮助贫困户就业创业,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春潮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荐贫困户就业,实现就业脱贫。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要加强产业扶贫。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性举措,按照扶贫“五个一百”等示范带动工程,通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发展水果种植等种植业和产品加工工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把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引导户贫困户参加产业扶贫保险,做好保险保障工作。落实好扶贫资金的发放,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对于受疫情以及洪灾等灾害影响的贫困户发放救灾资金,扶持贫困户恢复灾后生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要加强低保兜底扶贫情况。每月民政相关部门进行建档立卡对象信息比对,实行动态调整。并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及时将符合享受低保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功能和扶贫济困功能相结合。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要加强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动态管理工作。按照中央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查缺补漏、动态调整、动态管理以及重点人群和群众收益等情况进行大排查,将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对不符合标准的建档立卡进行复核清退,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
第三篇:扶贫工作典型发言
1月6日上午,省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太原闭幕。省委副书记金道铭作总结讲话。副省长郭迎光主持会议并宣读XX“三农”工作先进典型表彰通报。省政协副主席李潭生出席会议。高平市市委书记谢克敏在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
在大会典型交流时,谢克敏代表高平市首先上台做了题为《四措并举推进一县一业推动生猪产业跨越发展》发言,这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高平市农村工作,特别是一县一业工作的高度肯定。他的发言还作为省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典型材料进行了印发。
谢克敏在发言时说,高平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粮食2.4亿公斤,其中玉米1.7亿公斤;是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市,是受国务院奖励的生猪基地示范市、生猪调出大县,是全拾一县一业”生猪示范县、第一养猪大县。XX年,高平市生猪出栏135万头,产值突破20亿元,为农民提供收入9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的12.4%。下一步,高平市将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经营、循环式发展的模式,紧紧围绕“高平生猪”这一品牌,坚持走高端化和循环化两条路径,力争到“十二五”末,高平市生猪出栏200万头以上,产值24亿元,生猪加工产值30亿元,安排劳动力4万人,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100元。高平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规模、夯基础,推动产业规模化。近年来,高平市坚持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共建成千头以上猪场288个,其中万头16个,规模养猪占80%以上。今年,仅生猪一项就拉动增收4亿多元,2.5万个农户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与此同时,为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高平市在生猪产业上走了两条路子:一条是与大企业合作,提高生猪品质,实现高端化发展;一条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循环化发展。通过这两条路径,使生猪在县域范围内自我消化、自我发展、自成体系,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让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小康生活的大道越走越宽。
二是抓品牌、拓市场,推动产品高端化。目前,高平市正对“凯永”、“正易”等现有品牌进行优势整合、品牌再造,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全力打造“高平生猪”这一响亮品牌,不断使高平生猪名满天下、享誉全国。一是靠龙头创品牌。利用上海杰垄华西希望的品牌优势和“凯永”、“正易”的市场网络,借船出海,为“高平生猪”进入国际、国内市场奠定了基矗二是靠质量保品牌。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生猪优质率达90%以上;建立了养殖标准体系,11个企业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依托动物监督所和雨润检测室,对进入市场的每头生猪进行检测,确保了质量安全。三是靠市场扬品牌。依托高平市生猪协会,与大型超市建立联盟。积极参加招商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平台,长期宣传品牌,真正使高平生猪由规模效应提升到品牌效应。
三是抓链条、增效益,推动生产循环化。近年来,高平市致力于“两端延伸”,不断完善生猪产业链条,大大提高了生猪产业的附加值。一端是产前延伸。主要完善了四个环节:利用高平的玉米优势,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河南中州凯凯等饲料企业合作,建设四个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与特驱合作,正在筹建30万头种猪基地;与杰隆合作,建设10万头无抗猪基地;利用生猪粪便,建成沼气站26个,8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利用沼液、沼渣,发展设施农业1万余栋、果品2万余亩,形成了完整的产前循环链。另一端是产后延伸。主要完善了三个环节:与雨润合作,建成了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分别与山东德力斯和特驱合作,建设熟肉加工项目;与杰隆合作,建成了5000吨猪血加工项目;与唐山隆德合作,建设高档骨瓷项目。通过“七个环节”、“两头延伸”,打造了从玉米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沼渣利用到生猪屠宰、熟肉制品、猪血猪骨加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迈进、低效益向高产值的质变。
四是抓环境、促保障,推动服务优质化。一是规划引领。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生猪产业五年规划,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二是政策扶持。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累计投入7000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每年拿出XX万元,累计投入8000万元,扶持沼气建设。从今年开始,我们把扶持重点从生产环节转向流通环节,从养殖环节转向加工环节,集中资金扶持品牌创建、市场建设、协会组织,促进了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龙头带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四是防疫保障。建成了动物防疫中心和9个兽医站,村村配备了防疫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防疫经费100万元,免费进行免疫;政府出资80%保费,为2.6万头母猪参保,确保了生猪安全发展。五是技术服务。依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涉农部门的人才,提供技术培训、产品检测、畜牧兽医等服务,坚定了农民养猪的信心。六是科技支撑。依托杰隆和特驱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新技术实验室,研发生猪高端产品,占领产业的最高、最新科技。
会上,高平市还被表彰为全省XX“一县一业”先进县,高平市河西镇仙井村、永录乡三军村被表彰为全拾一村一品”先进村,高平市厦普赛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被表彰为全省农产品“513”工程先进企业。
第四篇:扶贫工作交流发言
河西乡扶贫工作交流发言材料
河西乡位于兰坪县东北部,东临丽江市玉龙县,西与本县石登、中排两乡接壤,南依本县通甸镇,西接迪庆州维西县。全乡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336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3938户,总人口16600人,主要聚居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汉族等五种民族,属少数民族聚居乡,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普米族的主要集居地。
一、贫困状况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河西扶贫攻坚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脱贫攻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在:全乡贫困人口达1189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367人,低收入人口853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近70%;全乡仍有22个自然村未通电,40个自然村未通路,15个自然村未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20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工程损毁严重;全乡仍有902户茅草房户(板板房、杈杈房);全乡有117户831人因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搬迁,局部地区呈现出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全乡耕地总面积43903亩中25度以上的坡地达1950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粮食增收的难度日趋维艰;全乡支撑性强、覆盖面广的富民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 1
决。
以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河西的贫困状况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农业水利化程度极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二、已实施的主要扶贫项目
(一)茅草房改造工程。截至2006年12月全乡共实施完成2189户茅草房改造(含杈杈房、板板房),其中专项茅草房改造工程1915户,民族特困乡安居工程项目215户,异地搬迁项目58户,民族发展项目安居工程35湖,覆盖全乡13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受益人口9850人。
(二)异地搬迁工程。2002年实施了河西腊镇93户418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003年实施了共兴小石桥40户160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永兴核桃箐31户130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420万元。
(三)民族特困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分别由县扶贫办与县民委牵头实施,项目总投入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涵盖安居工程、人畜饮水、电力建设、种养殖业、科技培训等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
(四)重点村项目。2003年实施完成了新发重点村扶贫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4万元,其中省补40万元,群众自筹14万元;2004年实施完成了箐花重点村扶贫项目,该项目
总投资53.5万元,其中省补40万元,群众自筹13.5万元。两个项目均已通过县级验收。
(五)整村推进项目。2005年我乡共启动了玉狮村民委员会清水江、产米、热来三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每个点省补25万元,总投资75万元。2006年实施了白龙村白沙角自然村、永兴村核桃箐自然村、玉狮村腊日地自然村和三界村大小三界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总投入补助资金70 万元。2007年上半年实施了河西村热水塘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总投入补助资金15万元。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总结
(一)提高认识。河西乡作为少数民族贫困乡,扶贫工作成效如何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历届乡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将做好扶贫工作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来,真正做到“一手抓扶贫项目,一手抓经济建设”。
(二)健全机构。河西乡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专门成立了全乡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与扶贫项目办公室,主要领导和组织全乡扶贫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运转有序。
(三)因地制宜。河西乡跟全国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样,贫困特征与成因既有共性,亦有不同之处。如何将扶贫项目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便成了扶贫工作的首要问
题。乡党委、政府通过全面认真调查研究,准确分析贫困成因及特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及举措。并且做到扶贫项目实施前有完整可行的规划材料,使扶贫项目尽可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定期分析。扶贫工作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乡党委、政府定期召开会议对全乡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总结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五)落实责任。责任的落实是保证扶贫项目质量的关键。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在明确乡、村、组、群众的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四、意见和建议
(一)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群众意愿。在项目上报前,尽量给地方政府足够时间,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规划(包括实地调查和征求群众意见)。
(二)整村推进项目中要尽量减少子项目,提高子项目投资额度和建设规模,做到规划一项目、实施一项、成效一项。
(三)整村推进项目中种植业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地的实际,包括土地资源、海拔气候、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
(四)整村推进项目中养植业必须以“重点养殖、借母还犊、滚动发展”的方式实施。并在项目实施中配套一部分
资金进行畜圈改造。
(五)要加大产业开发市场调研的力度。任何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广阔的市场。必须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实现项目实施形成产业规模,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建议在项目实施中安排相应的市场调研资金。
五、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全乡仍有902户茅草房户需要进行安居工程改造。通过1999-2006年各个扶贫项目中安居工程建设,我乡累计消除茅草房1691户,尚余的茅草房户基本居住在山区一带,交通极为不便,群众贫困程度更深,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这些农户很难依靠自身条件进行住房改造,必须依靠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帮扶。
2、全乡有117户831人因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实施易地搬迁。由于我乡山高坡陡、可住居面积少的特殊地理环境,易地搬迁很难实行规模化的集中安置,只能采取就近安置的形式实施。而且易地搬迁工程应该重点安排生态恢复治理及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总之,易地搬迁工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
河西乡人民政府
二00七年七月
第五篇: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2
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材料0622
发言材料汇编
湖南省教育厅2017年6月 目
录 1.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湖南省财政厅 12.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73.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推进会上的发言——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114.建立“一对一”帮扶模式 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醴陵市教育局 165.合作培育
公费就读
定向就业 县级农村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教育扶贫新途径——桑植县人民政府 196.严细准实
着力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中共湖南商学院委员会 22
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湖南省财政厅2017年6月2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省财政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做好财力保障等服务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财政职责,谈两点意见。
一、近年来财政支持教育扶贫的主要工作扶贫先扶智,扶智先育人。近年来,各级财政在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聚焦贫困、关注薄弱,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教育扶贫工作正取得积极成效。一是聚焦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支持。一方面,对于中央规定由各级财政分担的教育投入事项,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高中生均公用经费、高中(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等,坚持中央和省拿大头的原则,对51个贫困县执行最高的资金补助比例和最低的资金分担比例,尽可能减轻县级的资金筹措压力。另一方面,在按因素法分配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发展等专项资金时,将51贫困县都划归一类项目县,予以特别倾斜支持。据统计,2016年,省财政拨付安排51个贫困县各类教育转移支付资金105.2亿元,占省对市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52.4%。二是聚焦困难学生,确保学有所教。以各类国家奖助学金、免学杂费等政策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多种资助方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国家规定的学生资助政策之外,省财政安排资金,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贫困县,对民族县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建立了高校毕业生赴贫困县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制度。2016年全省投入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23.9亿元,约838万学生获得资助。三是聚焦薄弱学校,改善基本条件。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和高中、中职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的原则,支持补齐办学短板,保障基本办学条件。通过争取中央支持和省级新增投入,2016年省财政拨付安排各类教育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资金65.7亿元,市县财政也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整合存量增量,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按照规划、对照标准统筹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四是聚焦乡村教师,促进师资均衡。中央和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定向培养计划,建立了省级统筹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支持实施 “三区”教师支教计划、义务教育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建立了发达地区城市学校与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机制;支持实施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水平,缓解了基层教师“派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水平。2016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用于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以及提高待遇的资金规模达到34.4亿元。
二、支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措施要求当前,教育扶贫已经进入攻坚决胜阶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增量投入空间收窄的新形势,配合教育等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圆满完成教育扶贫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育扶贫的资金需求。推进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是关键。按照中央和我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挂钩事项的要求,教育投入不再与财政收支增幅挂钩考核,但依然是各级财政优先保障的重点领域,今年国务院新印发的“十三五”教育规划,强调要通过加强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和推进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积极克服困难,切实加大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扶贫的资金需求。对已经明确分担比例的,要严格按照规定比例落实到位;对要求列入年初预算的,要在年初预算中予以优先保障;对已编实项目规划的,要对照规划落实资金。同时,要积极鼓励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方筹措教育扶贫所需资金。二是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程度。目前,我省既有教育扶贫的总体规划,也有针对贫困学生、薄弱学校、乡村教师的分项支持政策,但实际执行中,客观地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政策落地、资金投入的精准程度不高。各级财政部门要配合教育等部门,在教育扶贫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问题,逐步调整完善政策。特别是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要注重区分不同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实行分档资助,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纳入范围并尽可能列为最高资助档次;要督促学校按规定比例从事业收入中计提资金用于学生资助,结合扶贫口安排的“雨露计划”等资金、各类公益组织发起的社会捐赠等资金,进一步提高特困学生资助标准,保障学生不因贫而失学;要严格控制“一边免费、一边收费”行为,以及以自愿名义组织征订教辅、参加培训班等变相收费行为,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就学成本,确保家庭不因上学而贫困。根据力力副省长的指示精神,最近,我们正配合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就如何做好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开展调研,各市县也要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省财政将通过相关专项给予奖补支持。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与加大投入同等重要。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教育、扶贫等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力度,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开展好、资金使用绩效高的地区,给予挂钩奖励。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资金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将资金落实到教育扶贫对象上去,将日益增加的财政投入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和资金的统筹使用,做到任务有机结合、项目无缝对接,既要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支持薄弱环节,又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督促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把好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关口。要科学设立绩效目标,主动开展绩效自评,自觉公开项目进展和资金安排等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今年9月起我省要全面实行民生资金“互联网+监督”,各地要认真做好相关准备,按要求将教育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都公开在互联网上,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又切实加强政策宣传。总之,教育扶贫是“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扎实工作,力争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2017年6月21日 力力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省人社厅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勇于担当、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为取得全省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提高认识,着眼大局保障民生、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是人社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扶贫工作高度契合,目标高度一致。因此,人社部门做好扶贫工作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的指示精神,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把扶贫攻坚作为人社部门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狠抓落实。
二、创新政策,精准发力近年来,人社部门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和完善了“1+3+X”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政策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和未就业劳动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了大规模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全省每年社会化培训达100万人次,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5万人。同时我们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提高了职业培训经费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的支出比重,实施了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和未就业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全免费政策;加大了公共就业服务、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全方位构建了培训、鉴定、就业、创业等政策保障体系,为技能扶贫、就业、创业脱贫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综合施策,劳动者就业技能得到普遍提升,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失业率保持在4.15%的较低水平。对贫困家庭而言,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三、突出重点,技能扶贫开展贫困人口大规模技能培训,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坚决打赢我省脱贫攻坚战、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优势,整合系统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按照国家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技工院校技能扶贫千校行动,把技工院校技能扶贫行动作为人社部门开展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四定原则”,深入推进。一是定点。要在全省范围内选择30家办学条件好、专业设置齐、办学质量高的技工院校,就近对接全省51个贫困县,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开展技能培养或学制教育。二是定员。加强和扶贫部门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培训愿望的两后生子女全部纳入技能扶贫范围,充分掌握培训需求,登记造册,分批次统一开展技能培训。三是定向。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后,各技工院校及政府就业服务部门要跟踪做好就业服务。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协作平台推介到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地区就业。四是定岗。各技工院校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定岗培养,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上岗”。要加强对技工院校技能扶贫行动的经费保障,凡就读技工院校的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两后生子女免除学费、住宿费、书籍费并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实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并给予交通费、生活费补贴。同时我们协调省扶贫办,在扶贫部门实施雨露计划的基础上,将人社部门职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叠加给予补贴。承担对口技能扶贫的技工院校要成立技能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学校主动对接贫困县人社、扶贫等部门,老师要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及就读技工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做好政策宣传、组织招生、实施培训、推荐就业等相关工作。
四、强化服务,促进就业各级人社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建立“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扶持创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教育扶贫既开花更结果。一是要将扶贫工作和“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去哪儿”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针对贫困地区和就业困难群体的专场招聘会,提供“天天有岗位,时时在招聘”的公共就业服务;二是要将扶贫工作与人社部门实施的就业扶贫相关专项计划结合起来,统筹实施、同步推进;三是要将扶贫工作与农村贫困劳动力素质提升和转移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做好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维护权益三位一体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四是要将扶贫工作与劳务协作脱贫结合起来,围绕“全覆盖、建机制、稳脱贫”的目标,实现精准对接、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推进会上的发言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2017年6月21日 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扶贫部门如何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深化教育扶贫的责任担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而比贫困落后更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个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扶贫理论与实践。实施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三个保障”验收的一项核心内容,是贫困家庭的最大期盼。自2015年10月17日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以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推进教育扶贫,先后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改革实施了20多项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基本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农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改善等目标。目前,全省尚有贫困人口330万人,正在就读的贫困学生80多万人。从这次省委、省政府组织的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大督查收集的情况看,各地教育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地方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有的地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或执行出现偏差,存在“该扶的没扶,不该扶的扶了”等现象;有的地方扶贫助学对象没有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的地方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流于形式;有的地方教育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工作台账管理还不规范等等。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强调,交通、水利、金融、教育、健康等扶贫行动要加强。全省各级扶贫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教育扶贫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扶贫部门在脱贫攻坚中“参谋部、督查队、排头兵”的作用,积极主动配合教育等牵头部门,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全力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彻底拔掉“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切实履好教育扶贫的工作职责。作为扶贫部门,在教育扶贫上要重点履好”三大职责”。一是履好“精准识别教育扶贫对象”的职责。全省各级扶贫部门要按照“定点定向、精准到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摸清教育扶贫底数,明确教育扶贫的范围对象,夯实教育扶贫的工作基础。当前要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正在开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清理工作,切实把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分布情况,各学段就学情况,失学辍学情况,享受政策资助的情况,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情况,培训需求和愿望情况,都要逐一摸清,做到“五清”:底子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建好工作台帐,构建到校到人的教育扶贫体系,为实施教育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二是履好完善健全“教育扶贫政策”的职能。全省各级扶贫部门要切实履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责任,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配合教育、人社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标准,认真梳理、分析研判现有各级各类教育扶贫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情况、执行落实情况,看还需要具体细化哪些政策,出台哪些具体措施;看哪些政策落实了,哪些政策还没有落实,没落实的原因是什么。积极加强与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对接配合,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联动机制。针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寄宿生未享受政策资助、高中阶段特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不够等问题,研究解决教育扶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全面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困难学生资助网络体系,实现全省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全覆盖。同时,注重信息资源整合。要加快与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起教育扶贫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和需求信息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比对一致,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和精准资助的水平;与教育、人社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扶贫资源的优化组合。三是履好“突出抓好雨露计划”的职责。认真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的教育资助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贫困人口有效增强内生动力。一方面,要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全部享受“免”“补”政策、扶贫助学补助,并从今年起将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3000元/年,今年要确保5万名贫困新成长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特困家庭扶贫助学的力度。对因贫困面临失学、辍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义务教育、普高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在教育部门资助的基础上,扶贫部门要严格程序,认真审核,实行叠加资助政策,确保其能继续接受教育。在培训措施上,要结合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需求和市场需求,紧扣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项目,着力补齐劳动力技能素质短板,努力拓宽贫困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渠道,使贫困劳动力“主动学、学得起、学得好、输得出、带得动”,实现劳务输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促进就业创业上,各级扶贫部门要将培训就业与本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同步推进贫困人口培训就业和地方产业“双赢”发展。积极配合人社部门认真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积极推广郴州等地“免费拎包就读就业”、“就业扶贫车间”等培训就业新模式,大力推广郴州、新田“一户一产业工人”培训就业工作经验,有效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其自主脱贫能力。
三、切实保障教育扶贫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一方面,狠抓工作督查。扶贫部门每次组织的督查巡查,要将教育扶贫作为重点内容。通过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和专题暗访等方式,掌握工作动态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限期整改到位,确保政策不偏向,工作不走样。另一方面,从严考核评估。我们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切实以考核评估为抓手,不断完善考核办法,细化评分细则,较真碰硬抓考核,通过最严厉的教育扶贫考核让各级各部门都有压力,强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
总之,全省各级扶贫部门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力力副省长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履责尽责,为打赢湖南教育扶贫攻坚战作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建立“一对一”帮扶模式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醴陵市教育局2017年6月21日 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在醴陵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醴陵市教育局紧紧围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建立了“一对一”精准帮扶体系,实现了贫困学生扶助“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湖南日报》《中国教育报》对我市教育扶贫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一、健全体系,构建“一对一”帮扶新模式一是“一对一”结对。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市6355名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分别安排一名属地教师和一名属校教师进行帮扶,并建立台帐。二是“点对点”帮扶。认真指导帮扶教师制定帮扶方案,根据学生实际,分别落实困难资助、心理辅导、学业指导、思想引领等帮扶措施,做到“一人一案”;积极组织帮扶教师上门家访,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困难、改变不良习惯、增强生活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做到“一年十访”;严格要求帮扶教师填写《帮扶工作手册》,全面记录教育扶贫政策、学生家庭信息、帮扶工作纪实,做到“一人一册”。三是“心贴心”服务。去年以来,为全市所有病残孩子“送教上门”,让他们共享“阳光雨露”;为全市留守儿童举办心理辅导讲座79次、上心理辅导活动课155节,让他们喝上“心灵鸡汤”;为277个山区班级配置了图书角,给边远山区学生送去书籍,让他们憧憬“诗和远方”。
二、创新机制,形成“一对一”帮扶新格局一是四级联动,压实帮扶责任。市局设立扶贫工作办公室,片区督学责任区设立专职扶贫督学,市直学校、镇(街道)中心学校设立专职扶贫专干,各中小学校设立扶贫工作负责人,形成了“市局统筹、片区督促、镇街带动、学校主体”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二是三方协同,增强帮扶合力。建立帮扶教师与相关职能部门、镇政府(街道办)和村委会扶贫负责人联系制度,加强各方信息沟通,充分挖掘扶贫资源,帮扶合力明显增强。三是双向考核,确保帮扶实效。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考核工作办法》,采取市局考核和学生评价两种途径,通过电话调查、资料查阅、问卷收集、集中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教师帮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拓宽思路,实施“一对一”帮扶新举措 一是拓宽资助渠道。在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扶贫助学,实施“天天慈善一元捐”助学工程,举办“大爱瓷城·金秋助学”活动,组织一对一“认领”贫困学生活动,引入和成立了各类助学基金组织5家,涌现了一大批助学爱心人士。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十年来,我市共筹集社会助学资金 4000多万元,开展大规模爱心助学活动70多次,资助贫困学生13000余人。二是丰富活动载体。利用醴陵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辟“教师扶贫日记”、“我身边的好教师”专栏,开展“优秀扶贫日记评选”活动,并汇编成册;举办“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开展“我身边的资助故事”、“感恩有你”等主题征文活动,表彰帮扶榜样,树立励志典型,引导帮扶工作步步推进。三是开展扶贫培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依托职业学校和镇农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家庭就业创业,让每一位帮扶教师成为贫困家庭的服务者、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教育扶贫,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次扶贫推进会为契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心共筑中国梦。
合作培育
公费就读
定向就业县级农村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教育扶贫新途径——湖南省教育扶贫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桑植县人民政府2017年6月21日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全县辖23个乡镇,299个村(居)委会,47万人口,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12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9270人,其中学生16639人,“因学致贫”问题突出。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工作要求,我县大胆探索教育脱贫模式,在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首创“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自2016年起至2020年,由县政府出资,每年从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选拔一批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委托长沙师范学院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与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相结合,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一、摸准扶贫脉搏,确保培养计划切实可行为探索教育扶贫新模式,我县总结多年来扶贫经验,按照三个结合的工作理念,创新实施了县级公费定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一是与现行教师培养政策相结合。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是省级培养计划的延伸和发展,不需要单独制度政策,降低了政策障碍。二是与贫困家庭实际需求相结合。教育支出压力是很多贫困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由县级财政全额负担,每生每年1万元,其中培训经费6000元、基本生活补助4000元,极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就学压力。让贫困家庭学生成为国家正式编制教师,相对其它帮扶措施更加有效,真正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三是与农村教师发展需求相结合。相比普通的公费培养农村教师,回本乡任教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就近照顾家庭,更能安心扎根于基层,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填补农村教育资源空缺,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留不住、下不去、教不好”的痼疾,是一种扶贫支持教育、教育反哺扶贫的可循环模式。
二、完善审核机制,确保培养计划对象精准为确保培养计划的有序进行,各有关部门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工作开展。一是全面调查摸底。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401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贫困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库。2016年全县共有258名孩子符合招生报名条件,完全满足招生名额。二是广泛实施宣传。利用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发布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向每一位学生进行宣传,做到了宣传发动不留“空地”。三是严格进行审核。按照招生录取程序,学生一律持本人户口簿和县扶贫办发放的《扶贫手册》进行报名,由初中毕业学校和县扶贫办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考试录取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校地合作,确保培养计划高效优质我县与长沙师范学院携手合作,建立在校培养期间沟通协调机制,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和跟踪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一是科学分配就读学生,将50名学生平均分配到其他班级,与其他入学新生同等待遇,消除了贫富歧视和学生的自卑心理。二是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全科型”小学教师。设置入学辅导课程,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新生适应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不断进步。三是定期进行回访,定期组织专门队伍到长沙师范学院就扶贫招生委托培养工作进行回访,通过和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教育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它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更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借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推进我县教育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严细准实
着力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中共湖南商学院委员会2017年6月21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驻村帮扶是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近三年来,在驻点帮扶村新邵县兴东村,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严、细、准、实”,着力构建起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一、抓“严”基层党建,着力打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针对村里党员意识淡薄、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严抓班子配备,选优配强干部,将廉洁务实、敢于担当的党员充实到村支“两委”,换届后的6名成员,均具有高中或大专学历,70后和80后成为班子的中间力量。严抓教育培训,建立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的学习制度,推动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志愿者与村支部、党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选拨20余名党员赴外学习培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严抓党员管理,实行党员积分制,推动党员联系区和责任岗等制度,实行“三会一课”纪实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党员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村党支部的群众满意度由全县370名跃升至第29名,村里连续两年实现村民“零上访”。
二、抓“细”基础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要想富,先修路。针对全村“出行难”、“住房难”、“喝水难”和“灌溉难”等老问题,我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实施上求精、求细,不搞“手榴弹炸跳蚤”。抓“细”道路建设,新修5条机耕道,硬化68条通组入户公路。抓“细”安居工程,新建1座幸福院,改建21座危房。抓“细”安全饮水工程,分片新建5座水塔,铺设15公里自来水管网。抓“细”农田水利建设,新修3.4公里水渠,修整11口山塘。现在全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出行更加方便、居住更加舒适、饮水更加安全、灌溉更加便利,为全面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抓“准”产业开发,着力培育“造血功能”产业搞不准,脱贫就不稳。针对全村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和信心不足等问题。我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抓“准”规划,先后邀请石雪晖等五批农林旅游专家深入村考察,因地制宜制定了“山顶戴帽子,山中系裙子,山下穿鞋子”的山地产业发展规划。抓“准”产业项目,围绕富硒养殖、特色种植和楠竹开发等三个项目,成立了三个专业合作社,共流转160户村民土地,为贫困家庭提供了50余个在村务工机会,吸引了一批在外地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抓“准”产业平台,建立了村级电商平台、微商平台和网络共享平台,在省城开办了实体店,三个合作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今,兴东富硒鸡蛋已远销广东等地,今年第一笔订单就达10万元。上述举措极大催生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抓“实”教育扶贫,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给钱送物,不如帮孩子们走好成才路。针对村小学校舍设施破旧、资金匮乏、人气不旺等问题。我们抓“实”一所学校,多方筹集资金120万元,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如今在校学生数、班级数、教师数均已翻倍,被誉为“全县最美村小学”。抓“实”一个基金,2016年,动员校友在新邵县捐资110万元成立了“感恩圆梦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寒门学子和代课教师。抓“实”一群特殊孩子,邀请一百多名师生志愿者深入兴东村,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和学业辅导,组织教职工与全村41名单亲、残障、离异家庭孩子结“亲戚”,组织12名“无妈孩子”到长沙开展“励志夏令营”活动。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也吸引了1位来自南京且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志愿者,他放弃公司管理,已在兴东村支教半年多,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现在他的妻子也来了,他们夫妇表示会以特殊方式长期进行教育帮扶。教育扶贫百根针,驻村帮扶千条线。在这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我校将继续发扬“绣花精神”,努力打造好“湘绣”系列品牌中的湖商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