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重要性
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又称作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可见,在财务收支及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只是实质性测试的突破口,并不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效益性进行单独评审。而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直接目标是评价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以及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无疑是企业领导人员一项至关重要的经济责任;另外,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所有者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管理控制则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内部控制效益性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业绩审计,审计重点都在于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单要审查企业经营的成果,还要评价经营管理的过程,审计重点从结果向过程的延伸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特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过程,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控制效果。虽然对内部控制的评审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却是评价企业量化指标优劣的定性条件。
第二篇:浅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
叶爱平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监督和管理而实行的一项审计制度。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借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正确评价负责人在任期内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促进廉洁自律,全面履责,为组织部门推荐合格优秀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据。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了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本文主要对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问题进行探讨。1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由于审计领域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个人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直接对象是企业负责人员,即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他类型审计的重要特点。而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管理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和鉴证,是对经济事项的审计。
(2)审计职能的综合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要评价企业负责人员的个人责任,审计职能必须向管理领域延伸,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综合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方法和职能。
(3)审计的高风险性。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期限较长,审计跨度大,审计工作量和难度会相应增加;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先离后审,有的已经宣布成为上级领导,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相对薄弱,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及标准不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又称作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可见,在财务收支及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只是实质性测试的突破口,并不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效益性进行单独审计评价。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所有者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管理控制则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内部控制效益性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业绩审计,审计重点都在于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企业负责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单要审查企业经营的成果,还要评价经营管理的过程,审计重点从结果向过程的延伸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特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过程,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控制效果。虽然对内部控制的评审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却是评价企业量化指标优劣的重要条件。3 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内容
内部控制,是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
内部控制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内部牵制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公认为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的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认为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从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可以看到,要全面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2)企业的内部控制按照不同的控制领域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计划和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些控制包括那些如授权和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簿记与从事经营和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和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的联系。这些控制一般包括如统计分析、业绩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3)内部控制框架由五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其中控制环境囊括了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多项内容,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控制氛围,影响企业组织中人们的内部控制意识;风险评估是指判别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并为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控制活动是指为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以特定形式确定、收集和交换信息的活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评价控制系统运行质量,并在必要时予以纠正的手段。4 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4.1 控制制衡机制评价
企业权力制衡包含两个层次的机制:第一层次是指企业内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划分是否科学合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具体体现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权力制衡;第二层次是指企业纵向的授权关系是否明确,是否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决策和执行,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是否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原则,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对员工的激励功能。对于第一层次的机制,在审计中主要应当查明:企业是否依照现代企业权力制衡的原则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企业领导人员是否自觉贯彻决策的民主原则,使自身融入企业相互制衡的权力束中。对于第二层次的机制,在审计中应当关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否明确界定关键领域的权、责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在评价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评审企业组织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单位的横向权力划分关系和纵向授权关系,明确各层次管理者的权力来源,继而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权力配置制度和组织沟通网络。4.2 核心控制职能评价
核心控制职能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导向,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所属的行业及产业类型不同,其核心控制职能也不相同。以企业所属的产业类型为例,在生产企业中,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安全控制或成本控制;而制造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主要是质量控制;在服务企业中,旅游饮食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财务控制。因此,对企业核心控制职能的评价,首先要判断其是否适应企业的性质、发展规模及行业属性等因素。例如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因为制造企业的质量控制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若将财务控制与质量控制割裂开来审计其经济责任,显然有脱离重心的倾向。而企业领导人员是否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以各类规章制度为链条的运行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又与企业长期经济效果紧密相连,可见,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控制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之后,还要评价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是否体现企业的核心控制观念,评价标准的选取主要是公认的控制评价标准,比如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控制职能的制造企业,评价标准就可以选取ISO的认证标准,在审计中应当查明:企业售前服务、产品定位、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控制程序能否保证质量控制标准的实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系统是否统一于企业质量控制的目标。4.3 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审计评价
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对于内部控制系统整体性的评审,重点在于查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既包括价值流控制分系统,又包括物流控制分系统,还包括反映物流、价值流控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既包括会计控制系统,又包括管理控制系统;会计控制系统是否按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筹资与投资等业务循环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由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保证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控制程序组成;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建立了战略计划、预算控制、绩效计量、绩效报告、管理者补偿等子系统;当然,企业类型及规模各不相同,对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的要求也不一致,内容控制子系统以及各项内部控制程序的建立不一定面面俱到,而应当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突出控制重点,完善控制手段。
4.4 内部控制子系统适应性审计评价
主要是评价内部控制各子系统是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利于整体内部控制系统效率的提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控制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适应性,生产控制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会计控制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会计控制系统内部分系统的相互适应性以及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分系统的相互适应性等方面。比如,适时制作(生产)为一种基于过程的生产控制系统,不仅对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的限定,还要求发展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沟通、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都可能由于存货供应中断,使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这时,会计控制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就要充分考虑生产控制的特殊性,会计控制系统的采购循环应加强供应商评价与选拔的授权和控制程序,管理控制系统的绩效报告与业绩计量系统也应从“事后型”向“过程型”转变,例如“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系统,将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与成长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这种注重经营管理过程的绩效计量和评价系统,恰好适应了适时生产控制系统对员工持续改进工作能力的要求。4.5 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审计评价
在测评内部控制科学性、健全性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实际执行效果,通过检查证据、穿行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测评,发现失控点。而且,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改进,能够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充分的反应,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分析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第三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
[摘要]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已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但是目前对领导干部如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审计难度大。本文从内部审计的特点、内容、评价指标等多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界定 审计评价 审计结果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也可以从狭义上界定。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我国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经营成果、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与经营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企业领导人应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为和责任,不是任期内发生的经济责任,证据不足或评价标准不明确的经济责任事项不应列入评价内容。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单位的性质及其特点,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数量不宜过多,要选择最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与责任目标有关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为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的总称我们称为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账目检查法、实物盘点法、汇总分析法、个别座谈法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单位内部和外部调查方法的使用对经济责任审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建立各项经济责任审计配套制度
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对现有的《审计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再次,各行各业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行业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六、经济责任的界定及评价
界定、确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审计人员做出审计评价的关键。经济责任的界定主要是涉及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往往相互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大。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认真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责任主体分清责任归属,对于前任的责任在审计评价时应剔除或作附加说明;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要正确判断是否受上级领导的指示,是属于集体决策失误,还是个人盲目决策、失职、渎职等行为造成的,要全面分析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划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七、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也是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整合各个监督部门的力量,形成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纪监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群众举报相结合,要密切关注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的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信访,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国家没有做出明确可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对经济责任者在任职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弄虚作假,虚报政绩以及违反财经法规和经济犯罪问题,要从严处理。并针对所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九、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了防止出现“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李英姿:浅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工业审计与会计
第四篇:内部控制审计(定稿)
关于……公司的审计报告
(一)审计概况:为了……,我们对公司……进行了专项审计,旨在自我评价,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及财务核算,使之符合相关法规准则及公司内控制度的要求。我们的审计目标是测试……内部控制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各关键控制点在实务工作中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审计涉及的期间是20 年 月 日至20 年 月 日。审核的范围包括……等方面。
第五篇:试析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与经济责任审计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检查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也成为审计的重要方法。众所周知,任何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都需要相应的支持环境。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对会计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一、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监督、控制和规范决策者的行为,优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会计内部控制关系最紧密的监督形式。从审计实践来看,领导者法制观念淡薄和追求局部利益而有意违法违纪,会计人员在其授意下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仍占一定的比例。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支持环境,除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领导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和规范。
随着审计监督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中绩效评估体系已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对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客观上促进了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提高依法理财和管理经济的能力。同时,改变了某些领导干部认为会计责任与己无关的想法,加强了领导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意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在加强权力制衡与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会计内部控制营造系统的监督环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有力工具。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受托经济责任,哪里有权利委托和受托关系,哪里就有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正常的日常监督,并不是有线索、有问题就审;没线索、没问题就不审。基于此,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相比,有更多的监督空间,能为纪委和检察等部门提供可靠的线索与证据,配合其揭露和打击贪污腐败行为。而审计部门也能充分利用这些部门所掌握了解的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能细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会计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权力具有两面性,当权者既可以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也可以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对象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其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一种综合的经济监督,是实施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各专业监督后的再监督。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由政府审计机关实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部门经济利益和当权者偏好的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审核检查,及时揭露国有资产运营中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反映国有资产的流向、变动以及使用效益情况,能针对问题从体制、制度和管理上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并可建议和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惩处。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审前公示制度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会计内部控制营造可信赖的公众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前公示制度能充分发挥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的相互监督作用,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对领导者的评价、监督的积极性,制衡领导者的权力。因而,经济责任审计将促进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者加大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力度,促进内部各个部门有效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负其责,各施其能。会计内部控制的公众环境得以优化,从而降低控制风险。同时,也促使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洁身自律,谨慎合理地运用手中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