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努力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努力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眉县人民政府
(2009年11月6日)
眉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9镇1乡,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近年来,在省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共完成投资3亿元,新建通村水泥路180条791公里,实施县乡公路改扩建工程171公里,提前三年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084公里,全县公路交通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我县牢固树立“公路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建、管、养”一体化的要求,不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大胆创新,狠抓管理,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养管水平,初步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的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发展,县乡公路好路率达到了84%,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群策群力,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 1
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及时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全县十个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眉县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眉县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工作机构。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将原县公路管理站更名为农村公路管理站,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5人,内设一室三股,新增设了工程管理股,隶属于县交通局。在各乡镇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村级公路的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三是强化宣传教育。由县政府统一部署,县交通、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结合“五五”普法宣传教育,通过设立宣传牌、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公路管理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在全县营造起了知法、懂法、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
二、管养分离,明确责任,努力构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格局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管分离”。对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实行招投标管理,每年初,由县农村公路管理站负责拟定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日常养护计划,按照相关程
序和优胜劣汰、公开竞聘的原则,组织进行养护工程招投标,通过竞聘确定公路养护单位,组建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将全县所有县、乡、村公路统一纳入养管范围,全面推向市场进行养护管理,较好地解决了村道和大部分乡道失养失管问题。县农村公路管理站与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为合同关系,不再直接从事公路日常养护,而是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检查、考核、工程招投标及路政管理等工作,真正体现管养分离。二是全面落实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县交通局是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县农村公路管理站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工作,组织进行养护工程招投标、发包、检查、验收和考核,负责路政执法管理工作;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实行企业化运作,自负盈亏,具体承担县、乡公路的日常养护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本乡镇村道养护管理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各村委会是村道养护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每季度由各乡镇对各村通村公路养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县农村公路管理站逐条进行检查验收,并根据验收结果兑付养护经费。在全县构建起了县、乡、村、交通主管部门、公路养护机构五级齐抓共管,广大干部群众和专业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养护管理新机制,确保了县、乡、村三级公路,级级有人管,路路有人养。三是足额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经费。从2007
年开始,根据省市有关要求,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标准,每年由县财政足额预算全县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121万元,由县交通局根据每季度实际考核情况逐季拨付。今年1——10月份,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费110万元已足额落实到位,从资金方面保证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方法。针对我县水泥企业、矿山企业较多,通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难度大,群众意见较多等具体问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鼓励企业出资领养公路,通过运作,目前已有4户企业领养通村公路4条17公里,较好地解决了部分重点路段养护管理难度大的现实问题。
三、典型示范,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加强农村公路示范路建设。从2007年起,要求每个乡镇结合通村公路建设,每年重点抓好2——3条通村示范路建设,并纳入县上统一考核,对工作开展好的乡镇,由县上在年终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通村示范路23条55公里,树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的典型和样板。二是认真开展农村公路专项整治活动。按照“畅、洁、绿、美、安”的要求,在每年的4月——5月、10月——11月,集中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整治活动。今年,先后投资142万元,集中对全县42条105公里通村公路的水沟、路肩、边坡、错车道、减速带、标志
牌进行了集中整治。投入248万元,对通村公路出现的断板、路基沉陷、路面起砂等公路病害进行了工程处理,恢复和提高了通村公路的通行能力。三是提高公路养护机械化水平。先后购置装载机、养护车、割草机等12台机械,特别是新添了路面清扫车4台,促进了路面日常养护及保洁、保畅工作,提高了养护工作效率和机械化水平。四是全面加强工作考核。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眉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眉县村级公路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对农村公路按照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公路绿化、养护员出勤、路政管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逐项实行百分制考核,坚持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并严格根据考核结果兑付日常养护经费,对考核不合格的路段暂缓拨付经费并限期整改。同时,逐级签订农村公路养管目标责任书,落实养管责任,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
近年来,虽然我县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上级领导要求和兄弟县区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现场会的召开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努力开创我县农村公路养管工作新局面,为服务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努力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强化政府职能落实养护责任
努力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眉县人民政府
(2010年4月)
眉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9镇1乡,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近年来,在省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共完成投资3亿多元,新建通村公路180条791公里,实施县乡公路改扩建工程171公里,提前三年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080公里,公路交通面貌显著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2007年,我县按照“建、管、养”一体化和“有路必养、养必优良”的要求,全面实施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全县1080公里农村公路全部实现了列养,农村公路好路率达到了84%,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胆改革,落实责任,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体制 2007年底,根据《陕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我县先后制定下发了《眉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对县政府、交通部门、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在公路养护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界定。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以落实各级责任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一是落实 1
县政府责任。县政府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在原县公路管理站的基础上组建了县农村公路管理站,由过去的差额事业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同时,严格按照标准,每年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二是落实交通部门职责。县交通局全面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指导和监督。县农村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县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养护工程招投标、发包、检查、验收、考核和路政执法管理。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按照公路养护的有关质量标准和要求,具体承担县、乡道公路的日常养护任务,实行企业化运作。三是落实乡镇政府责任。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本乡镇村道养护管理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机构编制、办公设施、经费预算全部到位。四是落实村委会责任。明确了各村委会为村道养护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落实养护人员和养护方式,做好村道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同时,针对部分路段企业厂矿较多,车流量大等具体问题,鼓励企业出资领养公路,目前,全县已有4户企业领养通村公路4条17公里,较好地解决了部分重点路段养护管理难度大的现实问题。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路,级级有人管,路路有人养的工作机制。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示范路创建为抓手,带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整体迈上了新的台阶。交通部门按照绿化、净化、美化的原则,制定了示范路创建标准。县政府年初向每个乡镇下达2-3条示范路创建任务,纳入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
县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万元,对通过验收达标的示范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一定补助,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成胡汤路、新蒲路等高标准农村示范路88条270多公里,为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树立了典型和样板。通过示范路建设,既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又起到了安保、畅通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
三、突出重点,主攻难点,不断开创村道管养新局面
村道养护资金不足、养护难度大、公路破坏严重,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难点。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村道管养作为重中之重,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努力破解村道管理养护难题。一是整合资金,提高养护人员待遇。整合农村公益岗位,将123个行政村养护人员全部纳入农村公益岗位享受补贴。同时,将征收的农村每人每年6元的卫生费用于养护人员补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养护人员待遇,调动了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开展集中整治。按照“畅、洁、绿、美、安”的要求,在每年的4月——5月、10月——11月,集中开展以路面三堆、路肩培臵、路边杂草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养护集中综合整治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加强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超限超载车辆是破坏公路建设成果的直接“杀手”,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公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我们一方面是结合养护工作,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沿线群众中采取聘请路政信息员的方式,一旦发现大型超限超载车辆通过时,由信息员及时向县农村公路管理站报告,迅速处臵。同时,鼓励各村结合情况,在村道设臵限高门、限宽墩等,严禁大型超限超载车辆通过,杜绝因超载而引起的交通事故。另一方面是整合力量,实行交警、路
政联合执法,集中整治,严管重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村道管养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达到了养必优良的效果。
近年来,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我们感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一定要领导重视,落实经费,加强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农村公路“畅、结、绿、美”,为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地架起一条条安全路、致富路。
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干任何工作,只有各级在认识上形成共识,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抓出实效。2007年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它作为新时期交通工作重中之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公路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立了抓农村公路管养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每年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每季度对全县农村公路管养情况检查一遍。县人大、县政协坚持定期组织代表、委员视察督查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每年交通工作会上,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重点宣传、重点安排。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流动现场会和座谈会,分析问题,议定措施,探讨提高。同时,强化公路管理养护宣传教育。结合每年的“五五”普法活动,深入乡镇、村组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陕
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知法、懂法、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全县上下对抓农村公路管养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形成了共识,举县一致抓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氛围已经形成。
二是资金落实是关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量大,资金需求多,只有落实资金,才能推动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县财力十分紧张,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6453万元,仅是一个吃饭财政。但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方面,县政府始终做到足额预算。从2007年开始,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标准,县财政每年列支15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足额按时拨付。财政资金的足额投入,有力地保障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009年,先后投资142万元,集中对全县42条105公里通村公路的水沟、路肩、边坡、减速带等进行了集中整治。投入248万元,对通村公路出现的断板、路基沉陷、路面起砂等公路病害进行了及时工程处理,确保了通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三是严格奖惩是保障。一套完善的奖惩体系是推动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奖优罚劣可以激励人、鞭策人,能够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局面。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和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交通工作重点的转移,逐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在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交通方面的分值。按照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公路绿化、养护员出勤、路
政管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出台了《眉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眉县村级公路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各乡镇对各村通村公路管理实行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各村年终公路养护考核的主要依据,与养护经费挂勾。县农村公路管理站对各乡镇和养护中心负责的县、乡、村道每月检查一次,每季度考核一次,将检查考核情况报县政府,并下发通报。县交通局、公路站、督查督办室、考核办不定期对各乡镇通村公路管理养护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将明查暗访情况纳入乡镇年终考核。年终,县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并在交通项目上予以倾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滞后的乡镇,第二取消交通方面的建设工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考核促工作落实,用实绩保建设任务的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良性运行。
总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刚刚起步,任务艰巨,困难很多,经验不足,与先进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交通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抢抓机遇,自我加压,知难而进,比学赶超,努力开创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崭新局面。
第三篇: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相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非常薄弱的现实,高校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一、健全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合理划分各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夯实教学管理责任,实现教学管理资源各要素有效配置,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行为,从严治教。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面对当前教师普遍承受着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的现实,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研究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两促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西安石油大学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度,引导、激励、约束教师行为,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针对中青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教师培训制度,将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记入其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教师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作为对院系和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老教师对年青教师“一帮一”活动,将指导讲师、助教工作作为评价考核教授、副教授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对新上讲台的教师,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考核,实行上岗“准入”制度。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室活动或支部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学校先后制订了《教师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等多项教学管理及相关约束制度,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明显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连续7年滚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师德师风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目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适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的教师管理机制和政策保证体系。
规范教学管理人员行为,从严治管。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在工作实践中,把校、院系、教研室以及具体的管理岗位作为教学管理整体链条上的一个个重要支点,共同组成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每个支点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承担的任务是整体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互相衔接、互为支撑。将教学管理人员分成三级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并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汇编了一整套教学文件,制订了不同层次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细则,明确了责任:教务部门工作人员为一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指导协调作用;各院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为二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承上启下、组织实施作用;各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为三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起着具体执行作用。2003年在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学院全部独立设立了科级建制的教学办公室,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担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专职教学秘书。对没有单独设立教学办公室的院系也都重新调整配备了学历高、素质好的专职教学秘书。定期把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组织起来,研究和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坚持每学期初工作有布置,每学期末工作有总结,同时积极开展调研和培训活动,重点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规范学生行为,从严治学。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学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研究性学习”转变。学校建立了德育综合考评规范制度,制订了《班主任工作规范》,为全校一、二年级235个班全部配备了班主任,对部分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班也配备了班主任;实
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创新,设立创新学分,建立了23个学生实习和创新基地;建立科技活动激励机制,对在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记学分或工作量。通过修订《学籍管理规定》,设立年级“门槛”,严把出口关:对一年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方面设立黄牌警示;对二年级学生设立新的“门槛”,严格淘汰;对省级名牌专业及省部级重点学科所属专业制定专门规范与要求,不达标者不能毕业;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两项基本要求:会游泳、长跑3000米必须达标,否则不能毕业。修订了《学分制实施办法》等教学文件,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人性化、人本化管理制度,实行多元化、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6%以上,被教育部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二、建立有效运行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制度
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系统,使制订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贯彻于实际管理活动中,使教学管理活动能够有序高效运行。
学校将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监控作为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将课堂教学质量和毕业设计(论文)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聘任、考试和考风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列为全程监控的关键环节,将制度化的检查、督导和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每学期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日常教学状态检查等专项教学检查,随时向全校通报检查信息;学校教学工作专家组定期对全校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督查、指导;各院系建立了有效的自评估制度,不定期对本单位教学工作进行自评估。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上,重点制订了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与评定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从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物质保障质量、工程设计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建立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评估制度、网上校长信箱制度、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毕业设计(论文)随机抽查校级答辩制度、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了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状况,开发使用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体系。坚持开展专家评教、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学校教学工作咨询专家组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听课,校领导每月至少听一次课,院系领导两周至少听一次课,评价教师各个教学环节,并填写“听课意见表”;建立“教师库”和“课程库”,每学期期中向学生发放“评教卡”,在全校范围内由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采用计算机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评价报告。
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开放化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开放化和现代化是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我校以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在校园内设置了大屏幕显示屏等多个信息采集点,学生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在教学楼,都可以通过信息采集点的计算机网络查找需要的教学信息。研制开发了学籍管理系统、排课系统、教室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证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查询系统、教学管理网页、网上教学系统等,各院系也都建立了自己相应的教学管理网页,使全校教学管理工作初步做到了自动化、网络化、开放化、现代化。
三、强化系统学术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强化系统管理。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强调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外,要重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我校党委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教学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重视发挥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夯
实院系教学管理责任。推进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明确校、院系两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承担的管理职责,逐步实行学校以目标管理为主、院系以过程管理为主,构建了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评估体系,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强化学术管理。教学管理既是行政管理,又是学术管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重行政、轻学术,由此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随着高校民主意识和学术观念的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学术管理上。首先,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专家教授不仅是学术上的权威,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智囊团”和“裁判员”,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决策咨询系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作用;同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建教学评估专家组等,吸纳专家教授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经常征求骨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行评教及评学活动,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及时传播到教学第一线。其次,改变过去少数人“拍脑袋式”的决策机制,把学术研究方法引入教学管理。特别是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做出改革或调整前,进行立项研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政策、措施或改革方案,用以指导实践。
强化科学管理。我们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要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管理教学与服务教学的关系。管理就是服务。对于管理者来讲,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原则,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对教学活动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二是教学思想活与教学管理严的关系。教育思想活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上。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和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制订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又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依法促管,依法治校。教育思想活是教学管理严不可缺少的基础。三是宏观管理与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教学的关系。从性质上讲,教学管理属于宏观管理范畴,但是宏观管理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实际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准确掌握教学一线的情况,宏观管理才能避免失误,实现既定目标。四是处理好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宽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抓重点工作,抓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四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亟需加强
近年来,随着“村通工程”实施,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依然滞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一是道路损毁严重。县道多建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超过服役年限,损坏严重;乡村公路设计标准低,油路面不宽,油层薄,路肩窄,随着运输业快速发展,承载的运输量和重载车辆增加,加上近两年雨涝严重,加速了道路损毁,很多路段水毁掏蚀严重,甚至塌陷。二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县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有限,加上当前沥青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目前虽然从道路托养费、财政、道路绿化权拍卖等渠道筹集部分资金,但只是杯水车薪。县道由政府交通部门统一养护管理,还能进行一些维修养护,而多数乡村公路基本上处于无养护状态。主要是乡镇财政资金来源少,无能力拿出资金养护,多数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部分村经济状况较差,在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的大背景下,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现有“筹资筹劳”和“一事一议”又有严格限制,还要用于其它很多方面。导致多数公路得不到及时修缮,更无法进行中修、大修。三是路产路权不明确。很多乡村道路建设时没有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特别是村道用地边界不清楚,沿路庄稼树木栽植混乱,路权绿化权拍卖难以操作。四是公路养护体系不健全。部分乡镇村养护管理机构还没有真正建
立起来,没有养护管理制度标准、措施和队伍,缺乏有效管理,人为损毁路面、物料占压路面、公路打场晒粮、路肩取土、违章建筑等现象屡禁不止,加速了道路损毁,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的有效措施,切实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延长使用寿命,发挥最大效用。一要强化公路养护意识。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建养并重,加强交通公路法律法规和养护管理意义的宣传,营造全民护路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管养主体,落实责任,促进管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农村公路点多、面广、量大,管理难度大。应实行县政府集中指导下的“分级管理”。要成立道路养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制定分级管理养护办法,成立养护专职队伍,制订规章制度和标准,落实承包责任制,达到养护人员工资有保障、建设路段养护全覆盖。从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辖区县道的养护管理工作。对乡村公路,应由县交通部门指导,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县交通局设立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列农村公路养护计划、检查验收、保护路产,并对未列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业务指导,乡镇设立专职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三是拓宽渠道,保障管护投入。目前三年村村通油路目标基本实现,道路养护成为关键,上级应象鼓励支持农村公路新建一样,制定养护资金补贴政策。特
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给以资金补助倾斜,地方政府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资金筹集办法,采取交通收费返还、财政预算列支、对农用机动车辆适当收取道路养护费用、路权绿化权拍卖、乡村发展经济、知名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捐资、群众自愿出资等措施,加强养护基金积累。四是对全部农村公路用地确权,界定路产路权,为路权拍卖和养护管理提供依据。
第五篇:如何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如何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近年来,在我省村村通水泥路政策的推动下,我市的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路面等级和通达能力不断提高,四通八达的地方公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有农村公路1008公里,其中乡道800公里,沿省道两旁的村委会至自然村村道有208公里。我市309个村委会已全部通达硬底化公路。农村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市的交通状况,缩短了城乡距离,改善了村容村貌,拓宽了致富渠道,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加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型车辆的频繁通行对原本承载能力较差的农村公路的破坏作用不断增大,路面龟裂、坑槽等病害现象严重,并呈现蔓延趋势。同时由于一直以来受“重建轻养”观念的影响,大大缩短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三分建,七分养”,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籍着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从科学层面探讨我市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难题。
一、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落实存在操作性困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村道建设及维护”。我市农村公路一直以来都是镇、村为养护职责主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的镇、村为养护主体已明显不适应养护工作的开展。镇级人民政府管护辖区内的农村公路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调动乡镇、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镇管理模式的不统一,管理水平高低不平衡,养护机构不健全,经济较薄弱的乡镇资金很难落实等一系列原因,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很多操作性的难题,导致农村公路养护难以达到日常化、规范化的要求,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社会交流的需要。
(二)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认识不足。在农村公路建设之初,各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公路建设完毕,却没有把养护工作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巩固建设成果的高度来认识,“重建轻养”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乡镇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职责认识不够,在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绝大多数的乡镇政府虽设置了机构,安排了人员编制,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考核管理机制,所以部分乡镇养护管理机构不能发挥养护管理应有的功能。部分镇村养护态度不积极,线路常年处于无人管养状态。杂草丛生、水毁塌方未能及时得到清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村民缺少主人翁的责任感,没有意识到保护路产路权是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多沿线村庄把农村公路当成垃圾场、晒场、建筑淤泥堆场,有效行车路面越发收窄,大大影响了行车安全。
(三)经费没有落到实处。在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来源上,我市在本级财政预算中以及市交通局每年各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平均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农村公路养护款已基本达到常养要求。但从目前养护情况来看,乡镇普遍存在失管失养现象,仅在每年交通部门检查前,才组织人员对所管辖农村公路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专项经费没有最大限度地作用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管护质量。
(四)客观原因加快了乡道路面坏烂。农村公路除养护不到位等主观因素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加快了路面的坏烂。一是附近主干线公路改造加重农村公路交通流量。农村公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但随着我市县道、省道的升级改造,部分农村公路承担起临近线路的通行责任,超负荷的承载给农村公路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二是大型重载车辆频繁通行。由于我市经济发展,边远山区矿山开采、山林开发,导致沿线重载大型车辆通行频繁,这给农村公路带来很大的压力,部分路段在建成后的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的坏烂。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又未能得到及时的清理或修复,加速了路面损坏,也影响了正常通车。
(五)养护队伍不稳定。近年来我市种植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种果种树上,导致工价上涨。由于养护工人的报酬太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稳定养护队伍,进而导致养护质量达不到要求。随着农村公路等级的提高,需要专业的养护技术工人,这需要增加工人报酬来稳定养护队伍。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工作措施
为做到“有路必养”,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一)进一步明确职责主体。为尽快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实行农村公路统一管护,规范化管理,根据我市实际应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职责主体:市人民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交通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筹集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检查、监督公路管理养护及质量等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协调交通部门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职责,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积极投入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二)采取有效的管养模式。在对农村公路管养模式的探讨中,根据各镇实际切实推行以下养护模式:一是“定点专员”养护模式。每条农村公路根据线路的长短和工作的难易程度,配备一名或多名固定养护人员专职养护。二是“循环式”养护模式。成立专门的养护队伍,统一作业,以循环模式对全镇农村公路进行循环式养护。三是采取“承包养护”模式,将辖区内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承包给沿线村民,并与其签订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承包合同,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对养护人员的工作按月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年终对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定。四是“双月养”模式,资金相对紧缺的农村公路,可以采取隔月对农村公路进行养护。
(三)资金筹措和使用。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每年已达1000元/公里,该专项资金能基本满足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需求。但由于雨水多等特殊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公路水毁塌方严重,靠有限的补助资金无法保证养护质量。为此,需结合实际,积极筹措探索养护经费的新举措新途径,对于养护中不足部分资金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补足,例如和当地山林、矿产合法开发相结合、动员外出乡贤积极赞助等形式。
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的拨付以及使用应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完善的拨付程序,让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落到实处。一是市财政预算资金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市交通局。二是市财政预算资金、市交通局补助资金由市交通局拨付到地方公路管理站后,再由市地方公路管理站按工作实际安排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支付日常养护经费支出,三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四)加强对乡道养护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除了专人养护外,沿线群众的养路护路意识也直接关系着农村公路养护的质量。为此,必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农村公路养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和浓厚氛围。
在日后的工作中将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完善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