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写作资料——风俗习惯
阉党
明朝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明朝宦官专权十分严重。明英宗时的宦官王振,明宪宗时的宦官汪直皆曾树有党羽,但至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阉党势力始形成,刘瑾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号称"八虎”。刘瑾掌管司礼监,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大学士焦芳、刘宇、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锦、锦衣卫指挥杨玉和石文义等皆为刘瑾心腹,他们排斥异己,广取贿赂,权擅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勋戚以下忤意者,谪斥有差;并屡兴大狱,冤号遍道。
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形成明代最大的阉党集团。其成员,内监有王体乾、李朝钦、王朝辅等三十余人。外廷有大学士顾秉谦、魏广微等,其中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号“五彪”;其他又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号。此外,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均置死党。魏忠贤也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打击反对派,扩大权势。顾秉谦、魏广微协助魏忠贤兴起杨涟、左光斗大狱,又以明宫三大案为题,残酷镇压东林党。著名东林党人高攀龙、杨涟、周顺昌、魏大中、顾大章等均被迫害致死。阉党崔呈秀等更劝魏忠贤定《三朝要典》,企图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崇祯初,魏忠贤被诛,诏定逆案六等,阉党主要人物自旧辅以至庶僚,入逆案者凡两百六十余人(见明代宦官)。
廷杖
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惹得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如果
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用心打”,可能会导致残废,而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着实打”,则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大宦官刘瑾就曾在午门杖死过23个大臣。万历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最后万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60。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了。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国本之争”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直到福王赴洛阳就藩才算告一段落,但万历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让爱子离京而去。
就像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敕封
chì fēnɡ
【释义】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
【出处】当代·殷谦《天廷秘传》:“逾三日,天斗取其左锁骨,亦复如是,造三男,天斗称其为„轩辕昊‟、„笪殷昊‟、„伏羲昊‟,敕封为„三昊‟,敕号曰:轩辕王、笪殷王、伏羲王。”
【示例】
1、当代·殷谦《天廷秘传》:“初始,天斗於芃树下以芃果裹腹,思之,一思三年,恍如梦寐,觉身边有异物蠕动,遂起视之,群蛇满地也。因己乃蛇之身,神之首,见蛇遂恶之。天斗试取其右锁骨,吸元气之精,时呼时入,如是周而复始。次日,果造二女。视之,云鬟雾鬓,纡青佩紫,风姿绰约,姿容秀美。天斗悦之,称其为„女娲‟、„女姬‟,视为弟子,敕封女娲为左玉使,女姬为右玉使。逾三日,天斗取其左锁骨,亦复如是,造三男,天斗称其为„轩辕昊‟、„笪殷昊‟、„伏羲昊‟,敕封为„三昊‟,敕号曰:轩辕王、笪殷王、伏羲王。”
【延伸】明、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与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参见“封赠”。
盐引
盐引本是封建政权的财源,但而当政者“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既掠之于商。”
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由来
盐引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复杂货币”,它一身兼具“债”与“仓单”的所有性质与相关的“交易”特征。盐引有价,因为盐业的买卖与运输,都不能没有盐引。盐引的用法关键在于如果商户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称为“引纸”,前卷存根称为“引根”。
盐业专卖就是国家实行垄断经营。这种做法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始作俑者是管仲,但到秦朝和西汉初年,盐业专卖实际上是废除了。汉武帝想增强国力征服匈奴,于是采用大盐商东郭威阳的意见,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8年)起在全国实行盐业官卖制度。在产盐的28郡和36县设置盐官(均由原来的盐商担任),招募百姓由政府提供“牢盆”(煎盐之锅)等工具制盐,成品盐由政府定价收购、设官贩运,实行专卖。唐肃宗宝应六年,盐业进行了“改革”,政府把生产和零售权都交给商人,政府只控制批发这一环节。宋代之后又逐渐形成了“盐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到了明代,由于边关缺粮,执行“开中法--盐引代币”∶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事实上,不同朝代盐引的“引法”并不完全相同,由此形成了财富的集中或者分散。
明代盐引
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明史·盐政议》指出,当时的盐业内资本非常集中,“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这还不算“私盐”的交易额。
要知道,明王朝每年全国的税收总额平均不过“一千万两”。盐引“一本万利”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盐引引来商屯的明代开中法
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洪武四年(1371)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一小引(二百斤)盐引。此例以后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宪宗成化年间停
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当时,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明世宗时,杨一清又请召集商人开中,实行商屯。后经多人奏请,穆宗于隆庆二年(1568)以庞尚鹏为右佥都御史,管理盐政、屯田,督办九边屯务,他与陕西三边总督王崇古详细规划在边地推行屯田开中,但因此制败坏日久,已难收得实效。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明自英宗后,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亦称票旨、条旨或调旨。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当时叫做“批朱”)。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所拟的“票拟”,万历前期,张居正所拟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批朱”的蓝本,阁权之重、阁职之隆,自不待言。但在正统以后,诸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大权也交给司礼监的宦官头子代行,内阁的职权自必受宦官的钳制。实际上存在着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使其互相制约。明中叶以后,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们得势时无不压抑和控制着内阁。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量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由于票拟要比以往各朝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制度更加细致、周到,特别是过去(如唐宋)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机构,有中书,有门下,有翰林院,比较分散,明代全都归口于内阁,这就给大多数中主单纯倚靠内阁票拟,自己可以不怎么关心政事,提供了极大方便。其结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如果说儒家的“君逸臣劳”要找一种理想模式的话,那么明代内阁票拟便是这种模式。《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孝宗时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武宗即位,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谓„……所拟四疏,(自信正确),不敢更易,谨以原拟封进‟。不报,居数日又言……(表示既不批准票拟,便求退休)。帝优旨慰留之。疏仍不下。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请。帝不得已,始下前疏,(仍未批准,而是)命所司详议。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李东阳、谢迁继之,帝皆不许。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这是内阁经过斗争,终于将自己意志强加诸皇帝的例子。明武宗是个十分任性的人,为什么他不行使至高无上的皇权,迳直否决刘健等的票拟呢?就因
为发展到明中叶,一般情况下如同孝宗那样,照批票拟已成惯例,要想否决,便得提出理由;武宗又提不出理由,于是便只有拖。拖来拖去,被迫批准。《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入阁。“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票拟)”。为什么景帝更易太子要向阁臣行贿,而不迳直行皇权决断呢?正象武宗一样,就因为缺乏理由,所以害怕阁臣不同意,拒绝拟旨。现在景帝虽达到了目的,但那是由于阁臣腐化怯懦,未尽到职责,属于另一问题;而行贿本身,却正足以说明内阁和票拟确是对君主的独断专行,胡作非为,起着很大限制作用的制度。明末冯元飙曾针对一些阁臣自称只供票拟,不是宰相,以推卸责任的话,批驳说:“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明史》本传)。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符合事实的。第二,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当时一般的做法是:各类文书全归口于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但必要时皇帝也可在禁中主动提出自己关于政事和用人的意见,通过手诏、中旨(或宦官传口谕)下内阁票拟。对于这类手诏等,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全都合法。《明史》卷一八一《徐溥传》:入内阁。孝宗弘治五年,“中旨”给一革职者复官,溥等言:陛下“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意即全都通过正常途径由内阁票拟),幸门一开,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诏”。八年溥等又言:“数月以来,奉中旨处分,未当者封还,执奏至再至三,愿陛下曲赐听从……”。“奏入,帝嘉纳焉”。同上卷一九○《杨廷和传》:世宗以孝宗侄、武宗堂弟身份嗣位,欲崇亲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已死)为“皇”,群臣反对。帝召阁臣杨廷和等,“授以手敕,令尊父母为帝后”。廷和退而上奏说明理由后曰:“臣不敢阿谀顺旨”。“仍封还手诏”。世宗坚持己见,“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廷和因乞退休。继任者蒋冕、毛纪继续不肯奉行旨意,毛纪且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即崇兴献王事),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确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同上卷一九○《毛纪传》)。这是指斥世宗口头上表示与内阁商量,实际上拒绝众议,独断专行。清初沿明制,凡奏章皆由内阁草拟谕旨,称票拟,再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纸签上,称票签,再以票签附奏章内呈送皇帝批示,得旨后,批本处满族翰林中书批录满字,再交内阁汉族学士批录汉字。自设置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渐废。平妻
自古道“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这就是三妻四妾了。明代纳妾之数早不受限制了,可是平妻却仍受限,位极人臣者,最多也只能有一个发妻、两个平妻。
富有者最多一妻多妾,有双妻一般是要受刑的,但是新兴的贵族阶层发达之后常常出于政治需要搞联姻、或者上官为了笼络得力的下属赐婚,无论是联姻还是赐婚,这女子自然都是自己的亲人,不能让人以妾待之,而他们联姻或笼络的对象也大多事业有成。不是还未娶妻的毛头小子,这样渐渐便兴出了新的规矩:平妻。
但是平民则不可,哪怕你富可敌国,有钱纳上一万个侍妾、婢妾,也只能有一个正妻,这就叫“匹夫匹妇”。当然,平妻之中还是有区别地,发妻是正妻、嫡妻,社会地位和丈夫是相等的,无论地家里还是外边。服制,车制等礼仪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平妻则稍逊,但不必向正妻行妾礼。家庭地位基本相同。
兔相公
即脔童。未成年的男宠,一般被达官贵人买来供取乐所用,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最早的记载是《杂说》,书中说:「娈童始於黄帝」。娈童的意思,就是供成年男同性恋作为性行为对象的少年男子。因此,同性恋的历史可以说与中国的历史一样的久远。成年人将儿童作为性对象,被称为“娈童癖”或“娈童症”(Pédophilie),希腊语的“儿童”(Paedo)既是娈童。
大明宝钞
简介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相关介绍
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以失败告终。
弘治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版式为小平钱,光背。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不精,文字粗拙。从“治”字的三点水旁不同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大版别,其中“分水治”较少见,价格较普通明朝钱币高。
第二篇:藏族风俗习惯资料
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约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历史】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番”。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喇嘛(1653年)和**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
【宗教习俗】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节庆】
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2012年3月3日
C243 刘珂钰
第三篇:小说写作格式
小说并没有一定的写法和固定的写作格式。一般情况下的步骤为:
1、制定写作计划,定题目,论证成功的可行性。
2、要明确通过小说透露作者什么立场,是悲观消极还是乐观豁达。是忧伤的还是幽默搞笑的,是揭露还是赞美,是教诲引导还是指责阻止,等等。
3、决定要第一人称写还是第三人称,还是其他格式口气。
4、看点与将要写的小说有关的书籍。多看一些与将要写的小说相关的成功之作,积累词汇,培训语言特色。
5、打算每天写多少字,一般1000到3000。下定决定何时要完成。最好看点成功的学习和创作资料,增加做一件事的信心与决心。
6、小说的结果要确定好,是喜剧还是悲剧或生活情景剧。
7、每看一本成功之作都要记下情节或一些佳句,以及读后感。
8、补充自身营养,要自己有饱满的精神,坚持到底。中途写不下去时,可暂停一段时间,再积累一些资料后续写。
第四篇:小说写作流程
结构化小说写作流程
小说的意义:
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的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这就叫做戏剧性。要善于处理和读者的关系,要善于在小说中交际,一个作者其实就是一个小饭铺的老板 用文风和语言为作者建立形象,让卖者认识作者
一个作者就是一个企业家,不过它经营的是一个事件过程和一群人物,这些东西开始在他的心里酝酿、成熟,然后他把它生产出来,让他们在读者那里获得生命。
要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个别角色的命运,让作品有征服力。
小说需要新的形式,需要革命。文学是用来表情达意向。
创作就是表现冲突,突破表面现象,看到一个未知的现实。必须怀疑表面现象,搜寻显而易见之下的反面。不要停留在表面,要剥开表面,找出隐藏的、出乎意料的、似乎不合时宜的东西:真理。
大的冲突,深刻的冲突,很难解决的冲突,永恒的冲突
小说反映人类的存在形式,探讨存在的新形式、存在的理由,自己的小说应该反映知识是如何改善人类生存的。
小说就是一个解决方案,事务的、情感的、心理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使命的,一个接一个的解决方案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解决方案不是专门展示不足和丑陋的,又有出路和积极的东西,要相信人类的智慧 冷静的理性精神,要找准社会问题的根由,不要只描述一些表面现象,梦的召唤,思想、知识的召唤,高妙、灿烂的智慧 前卫性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荒诞的前卫是弱智的表现 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而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价值生态圈 揭示人类的终极意义,人生的困惑一定是具体的困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也一定是具体的关怀 写正常情境下的正常人,而不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人,一定要有普适性 不写传奇、古怪的东西,即使写科幻作品,也一定要有现实性和科学感
不要故作深沉,矫揉造作,不要玩小说形式,以内容取胜,对人物的把握要准确
要向巴尔扎克学习,系统化地建筑大厦,要先有思想体系
如果你看一部小说而且尝试着去确定它的基本特性时,你会发现那种戏剧性行为动作、故事线等,时常是发生在主要人物的头脑中。我们(读者)是在偷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言语、行为动作、记忆、梦幻、希望、野心、见识和更多的东西。如果出现了另外一位人物,那么故事线则随着视角而变化,但时常是又返回到原来的主要人物那里。在小说中,所有的行为动作都发生在人物的头脑中──在戏剧性行为动作的“头脑幻景”之中。
在戏剧(舞台剧)中,行为动作和故事线则发生在舞台前拱架下面的舞台上,而观众是第四面墙,偷听舞台人物的秘密。人物用语言来交谈他们的希望、梦幻、过去和将来的计划,讨论他们的需求、欲望、恐惧和矛盾等。这样,戏剧中的行为动作产生于戏剧的对白语言之中,它本身就是用口头讲述出来的文字。
电影则不同。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把一个基本的故事线戏剧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一小片和一段拍好的胶片;一个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一个窗子正在打开、一个人在看、两个家伙在笑、一辆汽车在弯道上拐弯、一个电话铃在响等等。一个电影剧本就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
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它指的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去干他或她的事情。所有的电影剧本都贯彻执行这一基本前提。一部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如果我们拿来一个电影剧本,把它象一幅画那样挂在墙上来审视,那么它看起来就象下面那个图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开端(beginning)中段(middle)结尾(end)
│ │
A──•───┼───•───────┼─────Z
│ │
建 置(setup)对抗(confrontation)结 局(resolution)
第1~30页 第30~90页 第90~120页
情节点Ⅰ(Plot Point)情节点Ⅱ
第25——27页 第85——90页
所有的电影剧本都包括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
小说应该按什么来划分节奏呢,不是电影中的分钟,不是戏剧里的幕,那是什么,是读者的一个阅读习惯长度。一章或一段
一部小说应该有多少个段?一个段应该有多少个字呢? 长篇小说150-250个段,每段1千5到2千5百字
每个段有自己的核心意义,又有一些次要意义。小说就是段与段的连接,核心内容:70 次要内容:20-25 次要内容太多,则主题不明确; 上下连接:10-05 每个段都有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
描写、交代段:没有什么核心事件,只是展开画面
情节进行段
:有核心事件,人物关系或整修开展有质的变化
头十页一定要把人抓住,并有一个强大的情节点,使故事向前推进。
主题:
先要有重大的人生意义,才去组织题材,由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生活背景,矛盾冲突,再去进行事件选择,情节安排。而不是先有一大堆素材,才去从中提炼主题。
用主题将所有的材料照亮,主题要有历史性,对当前有重大历史意义,能长期参与社会进程 主题要多样化。
反对权势、陈规陋习,永远都有市场。(进行方案)
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剖析,永远深刻的剖析,直至灵魂深处,无障碍的剖析
不写涉及共产党的东西:赞扬的不写,否定的也不写,因为不能意识形态的东西,不能永恒。现实的爱情小说:人性美、人情美,上升的故事。
警世小说,博大、雄浑、壮丽或悲壮、深沉的交响曲,形成民族的心理沉淀 基本观念不能陈腐,让人贻笑大方,要有战略眼光
要对事实进行艺术提炼,现实主义不是自然主义,在认识、评价、把握事实和生活时,应准确、深刻,把小事和整体、性格、命运相联,什么都是根子上长出的果实和枝叶
认真塑造困境,不要怕问题,要大胆地面对问题,问题就是机会,就是对自己水平的挑战。文学感染力
人物:
刻画人物在厄运中的抗争 主动的同流合污 概括描写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要给每个稍重要的人物编写个人简历,有回顾的语气叙述出来
各级人物的数量,出现的频度,在重要场合中的作用,性格变化的次数,心理描写的幅度,对人物的介绍和描写详略度,对人物社会关系和历史的叙述详略度,一级人物: 二级人物: 三级人物: 配角和群众
人物的世界分为三层:
人物内心,一个人物在世界上最核心的一部分,他的情绪、思想、身体; 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交往圈子,朋友、亲人、师长等; 人和社会的关系,更大的圈子,广泛的社会。
一定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要创造出有启迪意义的人类反应,要用自己的内心去体味人物的内心。每一个人物的反应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不要问我的人物处于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而是问如何我处于这种情况下如何做?我就是人物。作家就是演员,他在打字机前表演他所有的人物,让人物的感情、心理在自己的血液中流淌。作品一定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的。
你就是你的宇宙中的上帝,你了解你的人物,他们的头脑、感情、心理、关系和世界。一旦你创造了他们,就得在这个宇宙中为他们的生活创造所有的一切。然后把值得说的东西表述出来。
优秀的写作总是强调反应。不太强调发生了什么,而是强调发生于谁身上、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要聚集于事件导致的反应,以及人物从中所获得的见解上!!
切忌“千人一面”,一定要有独特性,如果在大的方面难以制造独特性,那么一定要在小的方面“生造”一个或几个出来,独特性就是人物的品牌和他的标记,也是他的DNA中特殊的东西。
“人物性格丰满”,是指要给他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完整是由小说能给他的篇幅决定的。小说给人物的篇幅,就是人物的生存空间和表演舞台。
人物是用来表现事件和思想的。能反映最本质的思想,性格独特可信,就是一个典型人物。这种思想代表了一种共性,而人物的性格则是一种个性,要让共性和个性在一个人物身上有机统一起来。只表现性格,而没有思想,那只是给人看热闹;只有思想而没有性格,那是理论书籍。
把矛盾的个性和使命集于一身,特别要谨慎从事,不要乱来,集中正面或反面材料,事实、现场感,富有生活底蕴,民俗的生活场景 信息量巨大,视野广阔,反映及时,分析人的精神寄托,对心灵世界的勾勒,找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不分析太局部的东西,给人看整个的生活道路,生命历程,人的命运和国家、历史的命运相联 对人生的困惑,探索,怀疑论者,中国人不象欧洲人那样对个体的命运感兴趣,不太对个体的人生经历的戏剧性变化感兴趣。人是次要的,而事情是重要的!
主人公必须具有意志,有自觉的欲望,或者有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他必须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欲望,至少有一次实现其欲望的机会,必须不让读者想象出另一个最后的结果(把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封杀)
一、靠什么为生?
二、履历表
三、价值观
四、特别的嗜好
五、为何要有这个人物?设置目的?
一个人的样子的形成,一来是靠着天生来的长像,二来是靠着环境和职业。一个人的眼睛大是天生来的,可是因为环境不好,或长期收拾钟表或作校对工作,他的大眼睛就容易变成了近视。我们须把这两样结合起来,教人一看就看清他是什么样子,和他是作什么的。一位大眼睛的教师就跟一位大眼睛的壮士不大相同。一位工人和一位农民也不相同,尽管二人的身量与模样都差不多。这须经常地留心观察,而且千万别写您不知道的人。
可是一个人物不能专靠样子支持着,他还必须有自己的性格。性格比样子更重要。李逵长得并不怎么好看,可是我们喜爱他,因为他有个好性格。我们爱他的性格,也就爱他的样子了。一个漂亮的人而没有好性格并不见得可爱。一个人的举止行动多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怎样使性格与样子配合起来呢?一个人的样子不一定跟他的性格表里一致。一个豹头虎眼的汉子可能胆子并不很大,一个白面书生可能浑身是胆。不过,初学写作的人顶好教人物里外一样,简单一些就容易写一些。虽然这么写有时候使人物不够深厚,可是保险不会写乱了。形容一个笑里藏刀的人,模样满漂亮,脸上老带着笑容,可是嘴里说好话,脚底下使绊儿,的确比形容直筒子脾气的心口一致的人更有意思,可是假若技巧不高,就不容易写到好处,反会令人莫名其妙。一个人的外形与性格一致呢,我们就不会写走了样子。一个人的性格复杂还是简单,我们也要量力而为,不可一上来就找个性格顶复杂的人来写,那很容易把咱们自己绕胡涂了。写外形最好三言五语就交代清楚,不要拖泥带水地说上没完。读者希望很快地看见一个人物的面貌,而且容易记住。我们也就应当满足读者这样的要求,不可只抓住人物的耳朵形容上一大车话,那会使读者感到厌烦。我们须把一个人物的外形特点看透了,而后用最简单有力的形容写出来,教读者一下子记住。比如说,有那么一个奸商,他的外形特点是脖子很细很长,我们就抓住这特点,说他的脖子像一根鸡腿,而后略略道及他的眉眼,读者便容易记住他。
同样地,写性格也要干脆,不要拉不断扯不断地多扯。更要紧的是前面怎么交代,后面怎么发展。这就是说,写东西要不错眼珠地老盯住人物。介绍的时候已说过,某某的细长脖子像鸡腿,隔不远就再顺手儿提一下,使读者再看见这特点,就加深了印象。对于性格也是这样,介绍之后,人物不是要作点什么吗?好,老顺着他的性格去写,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正和他的性格相合。一个性格强的人遇到困难必不肯轻易低头,一个性格软弱的人遇到困难就马上皱眉。光说他性格强或弱,空口无凭,我们必须教他遇见点事情,看他到底是强还是弱,怎么强和怎么弱。所以,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是结合在一块儿的,而不是人干人的,事干事的。包公的性格正好配合上铡美案的事情,假若咱们教秦香莲没遇见包公,而遇见一个软弱无能的官儿,可是结果也把陈士美铡死,那就不能令人信服了。眼睛盯住您的人物,教事情一次再一次地考验他的性格,人物的性格就越来越明显,越突出。
您得老惦记着您的人物,想着他,看着他,直到他成为您的最熟识的人。一闭眼,他就能立在您的面前。他怎么说笑,怎么思想,怎么行动,您都知道。这样,您就会随时地用行动、举止、言笑烘托他的性格,越来越明显。他说的话一定是他说的,不会是第二个人说的;他作的事一定是他作的,不是第二个人作的,这才能教读者看着对劲儿,不住地点头称赞:写的真对!
假若您写的是个假貌为善的伪君子,您会教他的手心上老出着凉汗,跟人家握手的时候,使人感到像摸住一条又凉又湿又滑的鱼似的那么不好受。他这么一伸手呵,就露了点原形——他心虚呵,所以手心上老出凉汗。而后,您教他说话了。他的话总是那么过度的谦卑,一会儿一个:请您批评!请您提意见!或是:您看,我还有什么缺点?其实呀,他一点也不喜欢人家批评他!而后,他作事了——只顾自己的利益,绝对自私,甚至于盗窃国家资财,可是嘴里不住地说“为人民服务”。您看,读者能够不记住这位伪君子,不恨他吗?谁能愿意跟他握手、交谈、共事呢?读者愿意把他送交法院呵!您也真那么办了,在故事的结尾,您确是因为他盗窃国家资财,把他送到法院去,这怎能不大快人心呢!
写反面人物是这样,写正面人物也是这样,都是先简单明确地介绍了人物,而后用事情考验他,使他的性格越来越突出。情节进展了一步,人物性格也更显明了一些,故事才会合情合理的发展。光说人,而不给他事作,一定摸不着边儿。您看,我们记得武松,因为我们记得他杀嫂和打虎那些事。若是《水浒传》中只泛泛地说了武松的身量多么高,力气多么大,而没有具体的事情表现他的身大力不亏,我们一定不会记得这位好汉。我们不大记得关胜,因为他没作过多少事情,性格也就无从充分显露出来。光说事,而忘了人,也一定不行。那是事实的报道,不是小说或戏剧。假若您决定写一篇关于一件事的报道,您可以源源本本地写事情,不必多管人。您若是想写小说或剧本,就不能只管事,不管人。写出人物才算好的创作。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就会写出不同的人物,不至于大家都是一样,不至于人物可以彼此替代,叫他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不,张三就是张三,一定不是李四。只有张三一定是张三,李四一定是李四,我们才能使读者特别注意这个人物,同情或憎恶这个人物。这就是说,咱们的作品才有了感动力。反之,咱们的人物若只是“有那么一个人”,姓什么都可以,作什么都可以,读者便不会对他发生兴趣,而且把咱们的作品扔到一边去了。抓住性格,我们就抓住生活的根儿——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阶级、教育、经历、环境等等培养成的。我们必须多知多懂,把一个人物的生活咂摸透了,才能创造出有突出性格的一个张三,或一个李四。
我们无须在这里多分析性格与思想的关系,因为那或者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只须这么交代一下:假若一个人对一件事的作法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我们就可以说,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是由他的思想来决定。因此,我们必须经常留心观察,不但看大家怎么行动,也要找到支配着行动的思想。设若我们只看行动,我们就不易找到根儿,摸不着思想问题。比如说,这儿有两位工人同志同时作了干部,为说着方便,咱们就叫他们老冯和老丁吧。老冯作了干部,还舍不得从原住的工人宿舍搬走。老丁呢,刚作了干部,就端起架子,坐在办公室里不肯出来。为什么呢?这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假若咱们追究追究,咱们就会明白:原来老冯一向热爱弟兄们,心里没有一点升了官儿的思想,虽作了干部,还愿意和弟兄们在一块儿。老丁就不然了,他有把干部看成官儿的思想,所以一作了干部就端起架子来。而且,他以前的积极可能并非单纯地出于为人民服务的真心,而是一种手段——好赶快地受到提拔,去作干部。您看,一个人说什么话,作什么事,不都是他的思想情况的具体表现么?我们若是摸到人的思想情况,就摸到他的底,然后才能设法解决思想问题。我们若能摸着人物的底,我们就能抓到矛盾,看出为什么一件好事会变成坏事,一件不太难办的事为什么出了大岔子。抓住思想问题就抓住一件事的根儿,不至于东碰一头西捞一把地乱抓了。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咱们描写人物可别光知面,不知心。咱们必须把人物的心翻出来,弄清他的思想,然后咱们才能说到事情的根儿上。
在一个人物的性格没有安排好之前,不要让他出现,即不要让人提他或让他自己出来。要调遣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临时的小角色,也得让他有个性,有头有脸,这样才能把故事讲下去。
塑造人物有四种方法:描述、对话、动作及带有个人特点的人物思维。缺一则可能呆板。
对话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使情节得到开展;提供信息;用准确的语言、语气描绘场景。
小说中的统现实生活通常有很大的差距,平时我们的统不会有什么结果,但在小说中可没时间去摆弄这些废话。每一次对话结束时,都必须有新的进展或变化,不然就是无效对话。
可以用动作来衬托对话,使人物更生动鲜明。但不要用“他评论说,她呻吟道,那人尖叫着说”
揭示资源不足时的矛盾,人的选择,通过事件来反映人的价值体系,但不要直截了当地说出他的价值体系
性格发展一定要有生活的依据,内在的逻辑,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大起大落,从而自相矛盾。虚拟真实的感受:虽然未曾有过,但在心神中先自去体验一番,然后想象有了。不塑造人物,但要塑造精神,但偏离了精神时,情况就不妙了。只分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选择,不塑造偶象,艺术形象单薄,缺少艺术魅力,干巴巴的,苍白无力的,不真实的,图解式的人物,理想化、概念化,人物语言绝不可雷同,吃透人物,对其思想性格的弱点深深把握住,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没有简单的好人、坏人,只有平常的人,结构:
如何安排生活事件,怎样建立人物关系,情节如何发展,故事的主干和分枝如何穿插,在故事的演进中人物如何出场,人物的动作如何贯串,恢复描写哪些人物,强调哪些生活侧面,哪里用环境烘托,哪里用人物对话,哪里用作者描写,哪里倒叙,哪里插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哪里伏笔,哪里照应,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哪里虚写,哪里实写,以及这些内容如何联结
布局,剪裁,联结,精巧完美,用结构来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注意把握事物的阶段性,一个阶段主要处理一个矛盾。但更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联结和过渡。把握好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用冲突引出人物,并带出更大的冲突,情节:
先设置一些目标和路径,再根据这些目标和路径去提问:如何达到这些目标,行走这些路径,这样就可以给出恰当的关节和结构,不断地问下去,提示矛盾,然后用自己的滤网留下值得留下的冲突,以此来编制大纲。
再根据大纲来细化情节,编制网络图。
小说是一个正叙的过程,而构思则是一个倒过去反省的过程,不断地向上追溯,然后再想哪里要实写,哪里要虚写,哪里设置伏笔,哪里进行照应。
在构思时,要命令自己的审判系统闭嘴
作家就是展现对抗的力量,不断设计把主人公打倒,但最后再让他站起来,最后一次。
小说的情节就是价值主义的一个价值活动,有价值生态圈,有价值个体,有博弈规则,有价值提升路线,有价值目标。
序幕: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关系、营造氛围、开端:第一个冲突
发展:冲突展开、人物性格关系表现、思想体现、高潮:决定重要人物的命运、主要矛盾的解决,气氛紧张揪心,情感冲突白热化 结尾:打扫战场,冲突解决后的结果 尾声:展示前景,意味深长
情节不怕编造,只怕编造得不好。所谓的提炼,实际上就是编造,编造的艺术在于: 极端化;随心所欲;
戏剧片;让事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其实记住的都是事件,而人物都是通过事件才记住的。即使是充满了刀光剑影,也要收放自如,叙述从容,让最简单的意象,负载最繁复的思想 打动人心的力量,不要依赖巧合、误会来使故事延续,而是要让一切看起来象自然发生的,必然发生的。
过份追求情节上的离奇,变成了一个滑稽戏,求奇不应失真,不要离开正常人过日子的前提,如果一篇小说不象过日子了,那它会变成一个传奇。
结构平淡,缺少递进,平均用力,缺少高潮
不要无聊的浪漫和感伤,不要刻意铺排那些关系不大的所谓知识,引用知识需要克制 在知识和大众之间找到契合点,小心思想大于形象,不要用意念支配自己,而是以情节来支配 情节和哲理并重,但一定要让情节抓住读者。
场景:
一定时空内,人物行动的生活画面
细节:
故事好编,细节难找。一个典型的细节能画龙点睛
生活背景:
就是价值生态圈,周围关系
超越传统的道德意义,但也不妨有些陈旧的东西,瑕不掩瑜
文风: 全景扫描 风格是征服读者的手段
充满知识感,文化感,易读,用平常事说出大道理,用平常话分析复杂事,社会责任感
清丽明快、淡雅质朴,浑然一体,集中凝炼,小说版的教材,要生动有趣,写活了整个教义。
不用给读者太多的思考余地,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
不要神秘感,那种东西留给科幻小说去写,要现实感,现场感,语言:
形象化,用语言对事物的特质给出具体的描绘,能被人们的五官感受到。
用实物来形容、描写不可触摸的东西;用具体的事物和动作反映思想、感情的变化; 精确化,个性化,文学语言是文学家鼻子的语言,它用来激发别人的思想、情感,组织别人的行为,创造出新的世界观。
明喻和暗喻
把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把难以言说的东西言说出来!
文学家要善于通过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我们复杂的内心活动。追求独创,不要用陈旧的语言,有一股霉味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的出身、经历、职业、性格、价值和心理状态、教养、地位 富于感情色彩,选用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富有音乐美,韵律好,看起来悦目,听起来动人 “避复”用同义词来避免单调,让词面出现错综,审美化
模糊,错觉,虚喻,夸张,多自创新词,要新鲜热辣,也不要总重复自己,优美,带动美好生动的想象,绘声绘色,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情感:
在写作中以真实可信,来建立自己的权威。注意:其实中国人是没有什么情可以抒的!如何控制读者的感情投入:
一、让读者移情,认同主人公,这将会把读者拉入书中。
二、必须营造真实可信的世界。但真实可信,并不等于现实。一个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比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现实,更为可取。真实可信取决于“对细节的描述”。
三、用少量精选的细节,留出空间让读者去想象,以完成一个真实的整体。不要给读者怀疑的理由。
四、不仅要有真实的社会、物质,还要有真实的行为和情感。
五、独创性存在于对真实可信的刻意追求,而不是标新立异的猎奇。
在一切表现中,第一是实体,即字、形象、事物,而另一项是暗示的东西,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在人们心里形成的形象。一个硬,一个软。
把作者根据作品当时当地的情感固化在作品里,不再飘忽、模糊不定,情感虽然复杂,但仍然要用有限的语言去大致地、粗糙地表达出来。实在表达不出来,也可以意犹未尽地留空。
抒情就是表达情感,重视公共情感,但也要为大家开拓新的情感和表示方式。既讲究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追求有策划的流露方案,情感是受价值体系支配的。感觉是反应,也情感则是更长久深远的东西,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以动作表达情感,在情节的发展中描写情感。描写场景为抒情服务。抒情和情节的发展应一一对应,而且双方的份量要大致对等。
抒情策略:语法上是用散文、诗词、日常、叙事、议论各种语言进行选择,注意形式主义的力量,要用适合市场的语言。
第二是修辞策略,修辞:
帮助读者介入小说的手段和技巧,劝说读者和作者持相同的观点,让读者沉浸在虚构的现实中,如痴如醉。
控制读者的反应
选择视点:一定要注意自己选择的视点。能做到内外视点交替使用,运用自如最好。
知识:
用见识打动人,但要注意见识如何表现出来
解说:解说的关键在于无形,要展示不要告诉,千万不要将话语强行塞入人物的口中,让他们告诉读者有关世界、历史和人物的一切。
展示诚实和自然的场景,间接地将事实传递给观众,将解说戏剧化。要一点一滴地将解说融入整个故事之中。不能有硬伤:常识性错误,行文粗疏,不能发挥得不准确,要恰到好处,所有的书中要加入现实的经济分析、性格分析、思想分析,以避免书生谈兵,如何讲故事:
故事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个思想来演绎。
故事是要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有意义的一瞬间,一个人物在那一瞬间采取行动,期望世界作出一个符合其预想的反应,但其行动的疲困却引发出各种对抗力量。
主人公欲望和现实的冲突,不断地发展欲望,不断地诱发冲突,高烈度的和低烈度的。
聚集于日常工作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堆流水帐。作家应该充当读者的导游,带领他们超越事物的表象,探究事物的真象。
一定要先有故事,没有故事,一切是空谈。要让故事活起来,使人物、关节、场景都真实可信。你膻应该是“故事”,那个最主要的事件。问问自己,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个故事的?故事的核心是什么?故事中的冲突、力量、弱点、目的、动机都源自何方?故事是否脉络清楚?人物是否立体化?前后的行为是否一致?一些作家总是先把总部小说写出来,然后回过头来补充需要的事实。
头脑空白,主要是因为没有故事,这时一定要从故事处找思路,而不是一味地寻找灵感。当你写不下去时,就闪电般地把这部分弄完,哪怕用一小时完成也行。
身为作家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用寂寞和孤独换来的。你身处一个由你来建立规则、法律的国度,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被人领空过的国度,要靠你来绘图、建设。即使在将来,世上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重复你所做的这一切。
作家的工作就是讲述真理,这是作家的真理,绝不是别人的真理。表现自我才是作家们最强有力的激励。
作品来自于你知道的东西,你所思考的东西,你所想象的东西,而灵感来自于你的信息储备。想象问题发展的鳘结果,及人物的动机和解决方式。尤其要写下那些让你忧虑、害怕的事,不要抗拒它们。
最好的构想,就是进行一个个场景设计,因为小说是由许多大型的场景片段组成的。
在你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后,你还要通过不断地夸张,做“拔高”的工作,这样读者才能知道你要说的内容。
所有的事情,只与作家怎样操纵对话、使它听起来更真实,并能推动故事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创立兴奋点,并时时抓住。在动笔之前,就把它们设计出来。
要去掉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任何偏离可可树未经琢磨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无效内容。你可以介绍一些专业的常识,但一定要做到不动声色,让知识作为一种填充材料,而不是主菜。
小说的关键是让你的读者参与想象,迫使咐附党的政策 一些联想和感到自己也策划着某种阴谋,紧张和刺激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本质,想知道下一步发生了什么的欲望是吸引读者读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小说的关键是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相互碰撞,越时发生碰撞,小说就越具有感染力和新意。利用场景提示冲突,把人物纠合在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象记者写报道一样,写小说。对人物了解越深,人物就塑造得越好,故事也就越有力量。
要问自己:故事是否出于独创,还是被人用过?如果被人个过,你的技巧是否高人一筹?除了亲戚朋友,是否还令别人感到有趣?你塑造的角色是否能充分演绎你所构思的力度?
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相交之处
一个人的欲望、追求和社会限制、资源约束之间的冲突
故事应该描绘那些人们作出行动后,世界的反应并不和人们的预想相符合的一瞬间。如果世界的反应和人们的预计相符合,那么这只是正常生活的细节,不应受到重视。
不仅要在心里有故事,而且要让这故事有栩栩如生的场面,并反复在脑子里演练
一个故事是由五部分组成的:
一、激励事件: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二、进展冲突:生活中充满了冲突,因为生活中总是有欠缺,幸福平静的时候,缺少刺激和浪漫,而刺激的时候,则缺少稳定和宁静,要为主人公制造冲突,最终的冲突是:如何去爱和得到爱?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让冲突伴随着主人公的求索之路,直到故事的终点。
个人内心冲突:意识流,心理活动 人际关系的冲突:肥皂剧
个人和外界的冲突:动作片、探险
一个作品可以同时发生在三个冲突层面上,设计一个有合理限制的人物阵容和世界,并将精力集中于创造一个丰富的复杂型故事。
三、危机:危机必须是真正的两难之境。主人公必须作出一个决定,要么采取这一行动,要么采取那一行动,为赢得自己的欲望对外付出最后的努力。主人公如何选择将表现出他的深层性格,人性的终极表现。在这时刻,主人公的意志力受到最严峻的考验,其价值体系赫然展现在台前。
危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事件,它会带出高潮。让主人公在二恶之中不得不付出选择。危机决定最好是一个有意为之的静态时刻。
四、高潮:如何拉长高潮?高潮必须充满意义,而不只是一味的紧张和惊险。
五、结局:将主情节和次情节都交代明白。要善于设计假结局。所有故事结局的关键就是给予读者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不是通过他们所期望的方式给予。它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出乎意料的。
如何有自己的观点: 不要担心是否会半途而废
不要为自己的道德观念担心,自私一点,带一点偏见,发自内心地写你的看法。写的速度要快,接下来你就不会忘记接下来要写的是什么 命令你脑子里的判官闭嘴。
挖掘得深一些。动笔之前先安静地坐上片刻,记下你真正关心的事情。
一篇小说除了有迷人的背景和紧凑的情节外还不够,它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内核,必须有激情。倾听你周围的声音,倾听你自己你的心灵,倾听编辑们一直对你提出的批评。写作的秘密:象写事实一样写小说,象写小说一样写事实。你可以利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在其它领域里驰骋。
小说就好比按照常规来画画,你不要把主题思想一开始就画上,而要在过程中中慢慢地渲染。不是所有的好的标题都适于写小说。在小说的世界中,只有那些富于展开情节的主题,富于戏剧化的素材,才适于写小说。
要为每一个人创作出特点突出、与众不同的语言模式。
在修改的时候,对那些常用的对的模式,如说话/外表反应/,内心反应,说话的形式进行修整。要写读者喜欢的人物,这样他们就不会希望他消失,要时时琢磨:赋予人物哪些品质。不要刻意追求“迫在眉睫”,那些也许是表面的描写而已。
人们读小说是为了感情,而不是为了知识。如果他们在受到感情感染的同时,获得了一些知识,那是好事,但感情永远是第一位的。
修改不是创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起点。修改是一个机会,不只是去粗取精和编辑重组,而是开辟和发现。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拟提纲、打草稿、修改再修改,反反复复、杂乱无章的过程。
每个情节都是必要的吗?这样写是否能够增加读者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住他们?这个情节是一连串因果关系中的一环吗?我的主人公的思想和性格前后有变化吗?如果变化了,那他是怎么变化的?他的改变过程瓮中捉鳖略长吗?每个人物的形象是不是都鲜明?小说的主题是否新颖?
当人的活动与情感、态度、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时,它们才是有意义的动作,这是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和使对的富有活力。
要确定你想传达的信息不会被淹没在乱糟糟的一大堆动作中。过多的看、叹气、耸肩,都会来事实起一种干扰作用。为了调动情绪,应该把这些有目的的动作限制在一段对话的开头或结尾。如果你想让这种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最关键的就是要使用不同的动作,让读者看出变化了的姿势、感情,或态度。
没有缺点的故事人物是没有市场的,因为他或她不能变化或发展。完美的就是不可信的,语人物自己去活动,成败由其自己负责。
描写忌讳:无论文笔如何优美,都不要让描写使你的叙述陷入中止。与你的叙述无关的任何说明、解释和描写都是无效的。它们犹如截流的堤坝一样阻挡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要描写生动,而又服务于主人公的各种行动。
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不要将故事重点放在无足轻重,只在故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上。
不要概括,要具体。对于自然的真正描写,应该简略并与标题存在相关性,应该避免落入俗套的描写。在描写自己时,要抓住细节,而且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使闭上眼睛,也仍能看到所描写的场景。在细节中进行具体化,使读者可以看、听、摸、尝、闻到。
自以为是的描写最败人胃口 紧张的时刻用词要少而精。
历史小说讲叙一个部落的历史,它总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它讲叙人人皆知的著名人物或著名事件,它往往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它的尺度很广也很深。注意:
选择哪种视角,如果你真的有与著名人物一样的意识,你可以深入到主人公的头脑中去。情节必须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它可以因为不能改变历史而获得悬念。可以给一些次要的人物增加一些情节以吸引读者。
要设想该领域的专家正在阅读你的文章,以便使你的书取信于读者。
对背景的定义:、时代 期限 地点 冲突层面
伏笔:当观众第一次见到它时,它们具有一种意义,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发展,它们却能被赋予第二层意义或更多的意义。伏笔必须埋设得足够密克罗尼西亚,能够让观众回忆起它们,不要过于微妙,也不要太明显。利用分晓来把伏笔结束,但分晓又可以是另一个伏笔。
场景:一个场景不是只为这一场景而军的,它应该带出更多的东西。
场景虽然小,但必须能让作家的想象力渗透它的每一个空间,使它生动真实起来。
故事的世界必须小到单个的艺术家的头脑可以包容它所创造的虚构宇宙,并对它了如指掌,就象上帝了解他所创造的世界一样。必须对这一世界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以致没有人能对这一世界提出质疑。从人物的饮食习惯到天气,又每一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
第五篇:小说初级写作
【写作宝典】 ゅ 小说初级写作培训(精装)
第一章 好的文笔基础包括一下几项
【1】错字。错字率低于千分之五,也就是一章三千字不超过十五个错别字。
【2】标点。标点符号应用规范,没有超长句子(一个句号前面有连续五个逗号的句子)。
【3】排版。段落不超过300字,以一行80个字为例,就是不能超过4行,排版科学,连续字数差不多的段落。
【4】对话。以对话推动情节,对话形式单调,大量的引号开头,没有采取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
【5】简洁。文章简洁不拖沓,章节前后没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情节,名言警句之类的东西。
【6】逻辑。无逻辑错误,没有不符合情节,作品的合理性可以推敲,没有那种无法用合理理由解释的问题。
【7】没有补充性文字,作者语,作者旁白。例子:某某吃了个蛋糕(用鸡蛋和面粉做的)例子:(作者张牙舞爪的对主角说:再不老实我把你写死)。
第二章 为什么要强调好的文笔基础?
【1】这些基础都是作者马上就可以修改,并且马上可以见效的。
【2】我想要作者体会及感悟到,已读者为中心的制作。是除天才外,最适合大众的一个成神之路。
【3】作者必须要想办法给读者制造一种比较舒适轻松的阅读环境。小说不是作文,作文中的所谓文笔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指的是词汇量和语言通顺,是的,不是文笔通顺,而仅仅是语言通顺。文笔基础重要吗?网络小说以情节和速度为主,实话说,基础不重要。但是,基础好的作品,印象分会增加,基础差的作品,印象分会减少。
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有超长的句子?
什么是长句子? 句子分单句(分句)和复句。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的分句组成。简单的说,单句就是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句子,复句就是用标点符号把单据串在一起的复句。超长句子有两种:一种是没有逗号的超长单句,一种是用逗号很多的超长复句。为什么不能有超长句子? 答案很简单:用正常语速,念出句子。如果发现念到一半气喘不过来,是不是很难受? 单句超过二十个字,复句超过五个以上逗号的,都属于超长句子。如果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有超长句子的,请找个单句超过三十字,复句超过十个逗号的句子读一遍。
第四章 为什么不能有超长段落?
【1】从心理学上,人类都是一种密集物恐惧症,大段落,特别是从电脑上看,密集堆积在一起,会让人有恶心感。
【2】从生理上,我们电脑银幕上的字,由于电脑辐射和显示器散光的原因,会有些微的眼睛疲劳。超过五行,至少有一行我们会用扫的扫过去。
【3】错行。超过五行的段落,我们看完一行的时候,有时候会跳过第二行,直接看到第三行。因此,五行以下,最好是三行左右,是比较符合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而现在,因为电脑阅读的原因,大部分读者习惯了那种一句一个段落的写法,看到多行段落,会有强烈的不适感。有人会说:如果硬生生的把文章分段,那么文章的整体和谐性会下降。是的,可能会破环文章的整体,但是如果段落太过于密集,你的读者略过不看,那么文章的整体和谐性,不是照样会破环? 不管以什么理由,只要你的文章,让读者感到累,感到可以忽略过去的东西,那你写再完整也是徒劳。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看屏幕会反光,反光对读者的眼睛容易累。
第五章 为什么不能有引号开头?
对话流其实没错,以对话推动情节其实没什么错误,大部分人都用。错的是,作者不会应用多种方式,只会很单纯的用引号开头,让读者感觉作者是对话推动情节。就好像是大部分人其实都在抄袭,到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高手抄袭人家看不出来。“···”甲对乙说。甲对乙说:“···” “···”甲对乙说,“···” 只不过是对话了一下,把甲对乙说移到前面,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这甲对乙说,还可以扩展开来穿插表情,小动作,场景,细节,描写、利用这些描写,增加对话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甲摸着鼻子对乙说: 甲心中一动,高兴的说: 甲狠狠的一巴掌扇过去,愤怒的说: 为什么偏偏要引号开头呢? 对话流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灌水的最好时机,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灌水,却留下一个严重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文章章节布局 一章多少字合适?
如何安排伏笔?怎样布局? 布局是要分大家、大局,中局和小局。一本书,六万字作为一个分界点,至少要有一个中局,两个小布局以上。也就是说,至少三万字内,要完成一个情节的布局完整,给予读者一种近期获得阅读快感。在六万字,要完成一个中等布局的情节,该清洁能够让读者感觉到主角在这六万字里面,获得一些东西。二十万字左右,要有一个中大布局,把前面的东西收拢起来,并且铺垫下一部分的情节。每章节的字数,一章3000字(2500--3500),这个是读者看书看得最舒服的字数,低于2500,看不爽,高于3500,看得太累。
1、读者看书,最少的一章,3000个字,可以让读者不停追看下去。
2、两涨6000字,是作者更新速度和读者阅读速度以及满意度三者均衡的字数。
3、三章9000多字,是读者进入了追看状态的字数。
4、四章一万二,是读者最容易沉迷的状态。
5、五章一万五,读者爽了,但是作者基本上承受不住,在往下更是不用说了。
我们的故事呢?前期铺垫,中期发展,后期高潮。这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刚刚好,或早或晚说小的高潮,他的频率应该是三章左右就能完成。简单说,主角吃饭,和人冲突,在解
决,大概呢,也是需要一万字左右的篇幅。如果少了,这个情节偏小,读者看的时候会觉得意犹未尽,对了呢,读者就骂你灌水。中等情节和高潮,大概就是三个左右的高潮,三万字左右。中大的,六万字左右,一个完整的大高潮,大概是二十万左右。当然了,我要说的情节的发展速度,主要是哦针对中小情节的发展速度。人物的成长,机遇,磨难,都是小说中组成文章主线的分文中小情节。这些情节的发展速度,决定了读者阅读的心理状态。
第七章 怎么样写开头才吸引人?
凤头猪肝麒麟尾,已经培训了好多次,但是很多人的新书,一看都是长篇累积,一个屁大的小事节写五六百上千字。
要知道,如果能够开头五百字,一万字,三万字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那么你的成功的机会,至少是那些需要几十章铺垫的书好几倍。
脸蛋长得漂亮的女人,总会比脸上长满痘痘的女人,吸引力强。
对于那些设定很多,喜欢在开头写的作者,我的建议是:先用最简洁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主角的印象后,在去写设定和背景。
没有人会慢慢看完你的设定和背景之后,在认真的看下去,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网络上书多的是。而当他们,因为你的写作,对主角产生了很好的代入感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计较你字接下去的情节里面,加入设定和背景。
在这里想问下作者:有没有让你的主角配角,成功的刻画出来,在读者心里面产生印象,甚至成功的代入到人物的角色成长之中呢? 说完人物刻画,我们谈谈出场人物数量。
很多人喜欢大场面,一出来几十人,十几个名字。
窃以为这种行为不妥。并不是这种写法不好,而是有如一下两个问题: 第一,作者有没有那个能力在开头就掌握十几人物命运走向? 第二,读者有没有办法记住那么多名字?一万字,读者顶多十分钟内看完。
十分钟能记住多少东西?
所以说。在开头一万字,最好不要让你的人物名字超过十个。
无关系的酱油党,我们甚至可以不给他们名字。
作者有没有在开头一万字的地方,进行整体文章主要线索伏笔铺垫呢?
在开头前三章就已经确立整个主线。
一个拥有明确主线,以着重刻画一刀三个人物为基础,埋设好开头的伏笔,并且在在六万字
内读者马上可以看到伏笔所呈现的情节。这样的文章是不是比那种开头全是背景,几十个人物出场。没伏笔也没有悬念的作品好呢? 当读者记住了某一个角色的时候。那就是你成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