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

时间:2019-05-12 18:5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

第一篇:《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

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农业的地位尤为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l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各项科学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了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由以往传统的粗犷式管理、人式操作实现了向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科学转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地产量的被动式管理模式,而形成了一种高度科学、自动化的崭新农业管理体系。在该模式中一切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环境因素、作物生长规律等全过程信息均在其全天候的计算机监测进程中被详细记录,人们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及气候环境进行干预,有效实现了对农业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化监控与宏观调配管理,使农业朝着科学、有序、高效的良性管理方向不断迈进。

1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我们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农业发展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二是农产品的储存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三是畜禽栅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运作完全实行自控或遥控。

(2)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化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料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3)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区域农业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模拟决策;二是通过进入乡、县、省、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益;三是通过信息网络,广泛地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主要包含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数据的处理、相关图像画面处理及网络共享处理等。另外还可包含一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并行、容错计算与农业信息安全处理等。

2.1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科学构建数据信号的采集模式

每一种农作物均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及规律,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采用专项农业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分项测量,同时辅助应用计算机综合视觉处理系统工具,对监测农业信息进行分层次、实时、定量的可视化图像数据采集。在传感器测量中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相关 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传感模拟信号进行转换处理,使之成为计算机系统可识别的数字化电信号,例如将专业农业传感器中的电阻、电压数值、频率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电压信号等。计算机的视觉处理功能主要利用其对光谱的敏感大范围反应及精度测量处理特点进行对农作物各类图像信息的直观优势采集,而后再利用计算机相关图像处理功能将采集到的视觉信号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图像,从而进行高效的图像算法处理等。

2.2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信号的传输

首先我们应将需要处理的农作物参数录入计算机芯片处理器中,而后进行信号的传输。该传输网络可通过有线的虚拟专用网搭建,同时也可利用无线卫星或移动通信网络构建。接着我们将完成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信息汇总于相关决策计算机中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对作物的生长模拟处理、对其信息的监测处理以及完善的决策处理等。以上过程便是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构建的硬件处理系统,当然该系统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处理系统,还需要多功能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持,也就是需要计算机对农业数据细化处理过程的科学支持。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

面对快速更新的市场信息环境,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与高度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定、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等高效数据处理问题迫切的需要集中解决。然而在构建精细化农业体系的实践进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研究却始终处于滞后发展状态。为了有效提升农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准确率与便捷性,我们应科学采用高效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与系统完成由农业信息的采集到农业数据的高效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在采集信号的数据处理中我们应依据农业信号较分散、种类繁多、需要进行图像的信号监测、传送数据量较庞大且需要完成并行处理及网络支持等特征采用具有诸多优势的Oracle数据库完成各处理过程。该数据库具有处理数据集中统一、跨平台集成性强、扩展性及数据处理性能高端等特征。同时为了有效简化数据处理任务及上级节点承担过重的负载压力,我们应采用对数据信号逐级传递、逐级处理与汇总的分布式数据控制系统,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在分布式处理进程中我们应完成对时空坐标变化有限的信号处理以及变化较大信号的处理。前者主要包含对农业土壤结构的分析、对作物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及病虫害等信号信息的处理,可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采集器进行综合处理。后者的信号处理主要包括对宏观山地、河流及水池中农作物的处理,我们可采集用基于遥感思想的RS技术及卫星定位GPS

技术完成跨时空的农作物变异信息处理,充分反映其农田土地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变异特征等,并准确获取农作物的时间序列特征图像与具体地理位置等信息。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中我们以具有稳定系统特征的UNIX内核构建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为各网络节点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同时为了有效呈现农业监控的实时平台信息处理功能,且完整描绘各作物的农业状态图像信息,我们可科学的引入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处理,集中完成对农业土地的管理、土壤数据的处理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苗情、病虫害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农作物的信息统计、图像转化与合理表达等。该方式有利于准确、高效的将各类农作物信息汇集于虚拟网络计算机系统中,从而成功构建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综合农业管理体系。

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信息化建设正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增强针对性,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握工作方向,以推进为农民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建设数字农业,实现服务创新。

4.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激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愿望,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4.2培训农民,提高农民使用信息能力

要注重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技能,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了解和收集国内外农业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农民利用互联网能力的提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

民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4.3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则,增强信息的有效供给。

4.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 形成农业信息主渠道

农业信息化要以建设信息资源网为核心,搞好重点数据库项目及大型信息处理中心项目的建设,建立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搜集处理网络系统,形成农业信息主流渠道。当前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割裂、信息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要建立以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疏通国家、省、市农业信息中心的联系渠道,完善乡、村信息联系网络,一方面将信息收集、汇集于县级信息中心,并迅速向上传递。另一方面,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传递给农民。同时要求各农业信息中心之间要形成互相开放、互相协作、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把城市和乡村、乡村和乡村联络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提供可靠保障。

4.5完善农村信息市场,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市场,切实地加强信息采集、整理、传播、扩散、采用工作,充分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信息覆盖面的要求。一是创办信息载体,建立农业信息网,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载体,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信息难的状况,让农民通过利用信息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展。四是要加强信息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

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五是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应根据当地条件先搞试点,待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后铺开,并且应该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结语

总之,农业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需要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科学支持,因此我们只有将大量监测的农业数据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管理中构建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使各项科学农业信息涵盖于其中,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合理的监测与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进行跨时空的完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管理的精细化、便捷化与数字化,并促进各项农业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浅论新疆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农业 2007 年第 1 期(总 246 期)

摘 要: 通过对新疆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推广先进灌溉技术与生物技术、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方面提出了实现新疆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年降水量约400mm,而蒸发量达 3000mm,干旱少雨,每年 6 月~7 月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遥感普查统计,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 103 万㎞

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 28.1%。同时,新疆地表水资源量 794 亿 m3,由于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河流径流占全年 10%~20%,夏季占年径流的 55%至 70%,所有地表水灌区都存在着春旱缺水问题。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352 亿 m3,实际可开采量 152 亿 m3,现已开采 94 亿 m3。而且随着区内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量加大,以及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一、新疆水资源形成及分布的特点

㈠大气降水是新疆水资源形成的总来源 新疆地形封闭,外部河流入量少,大气降水是水资源形成的总来源,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大气降水的转化。新疆年降水总量 2429 亿 t,每年由降水形成的水资源总量为 878 亿 m3,其中 793 亿 m3为地表水资源,85 亿 m3为独立的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如果加上由国外流入的水量 91 亿 m3,则新疆的地表水总径流量为 884m3。地表水资源的组成为:冰川融雪补给占22.5%,山地下水转化占 34.4%,山区降水直接补给占43.1%。新疆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252 亿 m3/ a[1]。

㈡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首先,新疆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新疆各地降水从时间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 4月~9 月份,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 4 月~9 月的降水占年总降水量的 75﹪~90%,盆地南部地区占 80﹪~90%,阿尔泰地区占50﹪~55%,伊犁地区占 55﹪~60%。阿勒泰和伊犁地区 10月~3 月降水比重较大,且以降雪为主,阿勒泰地区降雪占年降水量的 30%以上,伊犁地区约占 20%,积雪对地面具有保温保墒作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从空间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于山区,平原区很少。新疆年降水总量为 2429 亿 m3,山区降水占84.3%,平原区占 15.7%。新疆降水总的分布情况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其次,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从时间分布看,大部分水量集中于夏季,6 月~9 月水量占年径流量的 70﹪~80%。

这使作物生长期供水较充分,但由于春季径流量少,约占年径流量的 17%,影响作物早期需水供应,造成春旱减产明显。从水资源分布看,南疆约占 /2 3,北疆约占 /1 3,但从单位面积所拥有的水量或者用平均年径流量来比较,则北疆比南疆大 1 倍。从河流发源地的分布看,北疆有大小河流 337 条,东疆 89 条,南疆 144 条。所以新疆河流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西北部多于东南部。若以策勒-焉耆-奇台划一线,分新疆为西北和东南面积大致相等的两半,则西北部占全疆产水量的 93%,为 737 亿 m3,而东南部仅占 7%,为 56

亿 m3。这造成一些地区水多地少(,如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而有相当部分地区则水少地多,水土平衡矛盾较为突出,对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是不利因素,需修建跨区调水工程才能发挥其潜力。

㈢地下水从属于地表水, 二者相互转化, 具有多次重复利用的可能性 总的来讲,新疆地下水不是独立的水资源,它是从属于地表水的。新疆独立的地下水资源量不大,只有 85 亿 m3,绝大多数地下水是地表水的入渗,并转化为地表水补给河流。除此之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具有稳定性,这对灌溉农业十分有利。

二、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严重,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管理 由于缺少全面的整体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同时存在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综合效益差。在一些用水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密集区以及农业用水高峰,由于缺少水资源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用水无计划,无定额,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新疆农业作为用水大户浪费严重,由于灌溉技术落后,部分灌区采用大水灌溉,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形成渍水,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㈡水质污染加重新疆河流、湖泊自净能力差,在人类活动区易受污染。一般而言,山口以上河流水质良好;河流进入农区后,农药、化肥残留物、城市垃圾、厂矿废水、废渣等使河流水质受到污染。据估算,新疆每年大约有 46 亿 m3农田排水。这些高浓度盐碱水本不应排入下游河道或蓄水体造成灌区盐分的恶化转移。但由于重灌轻排,或排水工程投资高、管理难等原因,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可以说农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是环境劣变的敏感因素。另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废”排放量增加造成了水污染,如乌鲁木齐每天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近郊河流, 使该地区浅层水体大部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剧了城市用水困难。主要污染行业有石化、冶金、电力、造纸、机械、纺织等,这些行业废水排放量约占 53%,严重污染了水资源。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新疆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40%,森林和草地被破坏,加剧了山地侵蚀,大量泥沙下泄带来水库被淤、库容减少、调洪能力降低,洪患日趋严重。近四十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灾 166 次之多,冲蚀草场耕地约 450 万 hm2,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水土流失更加恶化了新疆的生态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成大面积的干旱,导致生态脆弱,沙害严重。干

旱的气候,疏松的土壤表层与强大的风力相结合,形成了严重的风沙危害;灌溉农业形成的绿洲区面积 2.9 万 m2,仅占流域面积的 2.8%,盆地内沙漠面积达 36 万 m2,沙漠每年向南移动 10m~30m,和田地区被流沙吞没的农田达 2 万 m2,沙化形势严峻。㈣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及配套差, 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疆地区有不少水利工程修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或更早,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仅考虑单一目标,综合利用率差,致使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大型灌区缺乏调蓄引控能力,工程设施老化,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全疆水库总库容 58 亿 m3,已淤积 11 亿 m3。全疆农用机井 3 万多眼,完成配套的只有 2.5 万眼,一大批劣质井需要更新。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力,长期未能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都低。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也给新疆农业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从新疆各地州产水模数来看:最多是伊犁地区;最少是哈密地区。巴音格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两地州水资源总量虽分别列全疆第二、四位,但因行政区广大,其产水模数均较小,分别为

2.334 万 m3/km2、3.699万m3/km2,这两个地州因水资源不足而引起的生态境问题较突出。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和哈密是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考虑跨流域调水。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

㈠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以河系划分,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二是按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对水资源统一管理;三是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应体现在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在分级和分部门开发利用时,必须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㈡加强水资源保护治水要治本,要有明确的方向。应加强从上到下水环境的意识,把治水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制订治水计划和远景目标。加强水文水质及污染源调查监测工作,根据该区的特点,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除调整和完善现有水文水质监测站外,还应展开各种水文水质及污染源综合调查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密切监视一些市(县)水环境及污染源变化情况,全面掌握该区河流水质状况和排污情况,为提出主要污染物总体控制目标,有步骤地削减污染物入河排污量和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奠定基础。

㈢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对涵养水源、降低土壤中的盐分、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新疆现有植树造林 166.7 万 hm2,其在境内流水系中可降低由流水带来的盐分。据《 新疆土地资源》一书介绍:林木可净化空气,每公顷林木可吸收灰尘 3.6 万 kg, 吸收 CO21000kg、SO2720kg,放出氧气 730kg 事实证明,林木具有抑制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功能[3]。总之,生物系统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所以要倡导人人种树,年年造林,利用生物系统工程改善环境条件、保护水源,提高水环境质量。

㈣ 推广应用先进灌溉技术和生物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滴灌、喷灌、低压管道输水、覆膜灌溉等灌溉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功效。改大水灌溉为水畦灌和沟灌可节水 20%~50%,喷灌可节水 50%~64%,滴灌可节水 34%~74%。此外,应推广运用先进生物技术,培育耐干旱、盐碱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野生植被,以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应实施灌区实施水利枢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渠系防渗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加大灌区改造工程的力度,实施水利枢纽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排水工程的建设,降低灌区地下水位,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发展,逐步减少盐渍化面积。㈤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 由于新疆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北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应以地表水开发利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天山北坡经济带、吐-哈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应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建立节水型农业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机制;南疆重点是合理调整灌区灌溉系统,加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实行渠灌、井灌相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另外,针对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保证下游有充足用水的基础上,应该制定出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不同地区适用的用水、取水量定额,经过论证之后使之法规、条例化,以此来约定各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全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无序化和严重浪费,缓解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张趋势。

参考文献

[1]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编写组.新疆水土资源开发研究.乌鲁木齐: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1.[2] 冯国华, 尤平达, 刘涛.新疆年降水量多年变化分析.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4, ⑵.[3] 张捷斌.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干旱区地理,2001, ⑶.

第三篇:试析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市场机制的迅速改革,网络资源与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资源,为满足我国农业推广和科研需求,应建立农业综合信息物联网示范平台,实现农作物产前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监管的各种功能,保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和流通安全,带动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管理。本文讨论了农业综合信息在纳入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现状,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农业发展中以运用现代信息处理的各种技术和科技信息,形成信息资源采集、输出、分析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信息进行管理体系。它可以全方位反映农业各种资源环境和各处与农业相关的信息动态,使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并通过系统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数据形式及时地传播,达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

一、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

网络科技与信息的利用是农业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和支撑点,随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不断推广与深入,促进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将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农业信息系统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载体,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对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增强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保证了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流通配套机制与体系,保障了农产品食品安全,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

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可为农业人提供农村相关经济和农业生产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多种智能统计分析及预测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农业人员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所采用的一般是以流程化客户界面设计为主,这种设计操作十分简便,用户可以直观进行相关农业信息的浏览,它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极大地促进农业在科技领域的发挥。

3.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在防卫和预警性得到应用

这种防卫和预警的应用能有效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降低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农业生产采取防卫措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平台,根据气象信息测算农业收成,再推测到市场对农产品供求的趋势,从而在调整生产经营的基本战略和改变农作物布局方面,该系统的种种方面表现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管理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全国整体规划,乡镇的农业信息依旧比较闭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功能不完善、共享能力差

在系统开发上,不少信息系统只按软件开发人员确定的思路和流程处理信息,系统缺乏弹性和扩展性空间。在使用上,统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上下层缺乏信息交流,各信息用户界面风格不一,操作复杂等原因,造成了农业资源信息分散,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2.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农业综合信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水平良莠不齐,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

3.限于硬件制约,网络化程度不高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全球各个领域广泛接受。但目前只适宜于单机作业,应用软件面临严峻的挑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普通度还尚未全面形成,绝大多数在信息管理上只是单机系统,在网络应用软件方面发展水平不高。

三、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具体问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寻找一条适合当地、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综合应用农学、生态学等各种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指导,通过广泛收集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和农业科技信息的数据,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地研究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农业资源数据拟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唯一性。方便数据共享。

2.农业生产过程的多因素决定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资源信息库必须具有贮存大容量农业信息的能力,在设计数据库和系统框架时充分考虑数据不断增长的趋势,满足系统大量数据的存贮和智能分析能力,因此,应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地区特有的复杂性、季节性与各种系统对农业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建立农业数据库的基本雏形,提供尽可能多的咨询内容和多方位的查询途径,实时提供生产实践中需求的大量统计分析信息,智能生成各种用户需要的农业基础数据,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各种信息的需求。

3.农业网络综合信息系统的良好发展,需要技术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来实现,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指标,并加强该系统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使农业网络成为应用广泛的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第四篇: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

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

廖允成 王立祥 温晓霞

(西北农业大学 农学系,陕西 杨陵 712100)提 要 从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实际出发,

分析了本区农业地域资源优势,进而对地 域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问题进行 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①黄土高原丘陵 山地及沟壑区甚少现代环境污染,生产环 境洁净,发挥这一地域资源优势,组建绿 色食品农业基地,应是本区农民脱贫致富 的良好抉择;②紫花苜蓿在黄土高原旱区 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的生产力,又是高蛋白优质饲草,以扩大苜蓿种植面积为突破口,组建苜蓿草业基地,是发展本区效益型农 业的基础。关键词 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化;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F323.2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1-0051-05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黄河中游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讫太行山,北衔于长城一线,南抵秦岭,包括陕、甘、宁、青、晋、豫等 6 省区的 232 个县市,土地总面积 62 万 hm2,1996 年全区人口 8504.5 万,耕地统计面积 909.1 万 hm2[ ],普查面积约 1900 万 hm2。该地区 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光热资源,广泛分布的深厚疏松的黄土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小麦、玉米、苹果、烤烟的优良适生区,具有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和实施粮食规模经营的潜在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制 约这些优势发挥的劣势因素,致使黄土高原农业增产的潜力尚未发挥出来。应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关键在于自然生态条件是否与农业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及其工程措施的要求相匹配。对黄土高原而 言,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当地的特殊资源优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商品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对 不利因素的研究,力争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着手组建富有地域特色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型产业等,将是今 后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战略问题。1 地域资源优势概念的理解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气候条件为依据,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大的产业带,如玉米种植带和小麦种植带。70 年代后期,在我国农业与资源区划中,也将果树生产划分为 8 个果树带。产业带,实际上就是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的最早配置形式。近年来,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地域资源优势 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逐渐完善。王青认为[ ],地域资源优势即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优势
2 1

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且覆盖面积大,在一个区域中能使多数农民致富。陈国阶认为[ ],区域优势资源是指 那些具有特殊地位,具有开发价值,又具备开发条件的自然资源。可见
,地域资源优势就是指地域资源中 那些在数量、质量、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上具有区际和区内优势的资源,它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同时又 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概念上理解,优势资源应具有 3 个基本特征:一是综合性,优势资源不仅指资源的 质和量的优劣及多少,还包括人类的需求情况和技术条件,既包括现状的优势资源,也包括未来潜在的优 势资源,因而要综合考虑。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资源优势的选择要有大商品、大市场观念;二是主导 性,优势资源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相对于资源优势中的其它资源来讲,它是优先开发的资源。优势资源 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动态性,即优势资源随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技术 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 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剖析 2.1 洁净的生产环境——黄土高原丘陵山地、沟壑区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 黄土高原地貌复杂,地势高亢,从西向东分布有日月山、陇山、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吕梁山、太岳山和太行山,多为南北走向,构成了本区地形的基本骨架。全区土地面积 90% 左右为丘陵山地和丘陵 沟壑,其中,0~5°的平地仅占 10%,6~15°的坡地占 58%,25°以上的陡坡地占 32%。特别是在丘陵沟 壑区,地面坡度一般为 15~30°,地面支离破碎,坡陡沟深,这是长期水土流失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剧 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水土流失使有限的降水连同土壤养分化为径流非目标性输出,付诸东流,成为 “地瘠民贫”之区,这是丘陵山地、沟壑区贫困症结所在。然而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年复一年的土壤侵 蚀造成山地、高原农区沃土损失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使土壤中毒害性物质连同径流不停顿地向沿河、沿湖、沿海的平原、盆地区聚集。加之传统的自给性生产方式,区域经济落后,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甚少使用 农用化学物质,又远离工矿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尚末形成现代环境污染源。从而使丘陵山地、沟壑区及 条件类似的山旱地区成为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困扰之外的一片净土,具有诸多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呈现 出贫困山区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 ]。我们对宁南山区的研究表明,本区大气、水、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 0.73、0.80、0.84,明显低于 宁夏黄河灌区,处于尚清洁水平。其中水质悬浮物含量由清水河河源,经由清水河中段到清水河与黄河交 汇口,从 61.63mg/L 变化到 703.43mg/L,呈规律性增加[ ]。黄河水中毒害性物质氨态氮、硝态氮、氯化 物、砷、铅以及总磷量均高过清水河。农产品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 0.44,处于清洁水平;综合环境

境质量指 数为 0.68,处于尚清洁水平。2.2 紫花苜蓿——黄土高原旱区高度耐旱的高蛋白豆科牧草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系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原产中亚,喜冷凉耐酷暑,更耐干旱。西汉张 骞出使西域引种长安。经过 2 千多年风土驯化和人工选择,苜蓿在黄土高原已经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和稳 定生产力,成为西北众多优良畜禽品种上好的营养物质基础,并有力地推动了高原农区的农牧结合。研究表明[ ],苜蓿可以充分利用全年降水及一年生作物难以利用的一次性小于 5mm 的无效降水,加之 苜蓿的收获对象为无性的绿色体而不是对水分敏感的有性器官,从而使苜蓿成为旱区高度耐旱型栽培植物。宁南山区 1982、1987、1992、1995 年遭遇 4 个严酷干旱气候,许多旱作农田禾苗枯蔫,而苜蓿依然青枝 绿叶傲视旱魔。据研究[ ],紫花苜蓿在黄土高原最适宜生态区为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适宜区为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适应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区(表 1)。王立祥等多年持续定位试验与定点调查表明[ ],在黄土高
6 7 6 5 4

3

原范围内,苜蓿现实生产力水平大致为 6750~9750kg/hm2(干草产量),可望实现的降水生产潜力值为 1.35~1.65 万 kg/hm2(干草产量)(表 2)。这种潜力值在磷的投入量增加和已有的旱作技术条件下,将 能得到有效地开发。按干草 18% 粗蛋白质含量计算,该区没有任何其他饲草的蛋白质产出量可以赶上苜蓿。此乃黄土高原旱区又一地域资源优势所在。宁南固原县陶庄 14 年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在于 25% 耕地种植 苜蓿形成的“草—畜—肥—粮”结构体系。

表 1

黄土高原紫花苜蓿适宜生态类型区的划分 Plateau

[ 7]

Table 1 Suitable ecological regions and their indicators for Medicago Sativa in the Loess

≥10℃积 年降水 ≥10℃积 类型区 最适宜 区 适宜区 适应区 量(mm)>500 >400 >275 温(℃)>3000 >2500 >2200

初级生产量
2

水分利用率
2

(kg/(mm·hm)[kg/(mm·hm)] >11250 >6750 >1500 表 2 >22.50 >16.50 >12.00
[ 6]

栽种地区 关中、晋东南、晋中、延安、陇东、天水、豫西 榆林、晋北、陇中、宁南 宁中、海东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苜蓿生产力

Table 2 Field productivity of alfalfa on dryland of the Loess Plateau 年降水 气候区 量(mm)半干旱偏旱 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偏旱 区 半湿润区 200~ 300 300~ 450 450~ 550 550~ 600 降水生产潜力 降水生产潜力 耗水系数 [mm/(kg·hm)]
2

现实生产力(kg/hm)
2

干草产量(kg/hm)
2

蛋白质产出量(kg/hm)
2

4500~5250 5250~9750 9750~12750 12750~15000

0.037 0.033 0.030 0.027

6300~8400 9000~13650 14250~ 18000 19500~ 24750

1125~1500 1620~2400 2550~3150 3450~4350

3 黄土高原农业地

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 地域资源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能否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经济优势,则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取 决于 :①资源能否变成区域独有或独特的产品;②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品相比,产品数量是否具有无可 比拟的优势;③产品质量、成本是否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力。只有具备这些条件,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 程,才能真正完成地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3.1 绿色食品农业基地组建与产业化
[ 8]

安全无污染、优质富营养利健康类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绿色食品决不应局限于 少量的现在超级市场上展现的特高价的绿色标志的食物精品,还应考虑富裕起来的广大人民一日三餐生活 必需的洁净的“粮—豆—油”、“瓜—果—菜”、“肉—奶—蛋”。既应是无污染物质的干净食物,同时 在价格上也应是广大消费者可以承受得了的。当然,为了满足高收入阶层的需求,高档次的绿色精致食品 也是必要的。至于大众化的绿色食品农业原料来自何处,正是我们工作所致力的方面。洁净的生态环境和 安全无污染的生产过程是绿色食品的基本保证。前已述及,黄土高原丘陵山地、沟壑区独具洁净的生产环 境,依照“土壤—植物—动物”物质系统规律,其生产的农产品是无污染、干净的绿色食品。本区所产的“粮豆油、肉奶蛋、瓜果菜”,将能成为经济发达、但深受环境污染困扰之苦地区的人们 返朴归真、追逐时尚的绿色食品原料源。主要包括马铃薯、荞麦、谷糜、燕麦、豌豆、扁豆、蚕豆、胡麻、枸杞、苹果、牛羊驴肉及蕨菜、沙棘、发菜等。以宁南山区为例,年可提供的杂粮及制成品约 3~4 亿 kg,杂豆及制成品约 0.8~1.3 亿 kg,胡麻约 0.5~0.8 亿 kg,枸杞约 200 万 kg,肉类 1300~2300 万 kg。清 水河流域所产的胡麻、荞麦、蚕豆、豌豆、扁豆成为城市消费者的抢手货。南华山、月亮山、云雾山天然 草场的菜牛、肉羊品位之高为周围产区所不及。野生蕨菜由于抑癌作用,受韩国、日本客商青睐。独特的 苦水灌溉所产的枸杞,素有“宁南枸杞甲天下”的美誉。据此,发挥黄土高原这一地域资源优势,组建绿 色食品农业基地,发展杂粮、杂豆及甘草、枸杞等名特药材生产,将是增加区域经济活力,实现脱贫致富 的良好出路,有希望成为本区农业的新兴产业。对于绿色食品需求将盛行于 21 世纪初。由于山旱之区生产水平低下,组建后的绿色食品农业基地的 产品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与日俱增的需求,这种供不应求的态势将长期持续下去,依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 律,山区产品则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优

势。据此,加速山区绿色食品农业基地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实 施多层次加工,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变农业资源优势为现实的农业经济优势,将是黄土高原丘 陵山地、沟壑区农业产品跻身国内外市场,确立效益型农业的一种新模式。3.2 苜蓿草业基地组建与产业化 苜蓿在黄土高原旱区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的生产力,其蛋白质产出量为本区其他任一饲草或 粮食作物所望尘莫及,在当今国内外饲料工业急速发展,欠缺植物蛋白质的情况下,苜蓿是不可多得的北 方旱区饲草作物,更是旱区农牧结合,控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植物种群。据此,以扩大苜蓿 种植面积为突破口,促进畜牧业发展。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牧结合与土地用养结合,使农业系统 中有限而宝贵的降水资源化为系统生产力,以利农业持续能力增进并奠定效益型农业发展基础。在苜蓿草业基地组建同时,促进产业化,多种渠道拓宽国内外市场,使富含蛋白质的苜蓿及其制成品(草捆、草粉、草块、草颗粒及叶蛋白等)独树一帜,跻身国内外市场,以补饲料工业蛋白源之不足。在 苜蓿草业产业基础上,组建优质畜禽商品基地。这样集资源、技术、资金于一身,融高产值、高效率、高 效益于一体,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扩大市场空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和 群体优势,从而使苜蓿产业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上,在黄土高原山旱之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化不利为有利,突破传统生产方式 与经营思想,组建新型农业产业,将能有效地发挥本区水、土资源的生产潜力;把握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建设和经济战略西移这一机遇,确立富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效益型农业建设方针,将是加速黄土 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和增进农业持续能力之所在。4 讨论

黄土高原农业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纵向比较取得的显著成就并不能弥补横向比较存在的巨大 差距。自然条件差,经济区位空间不佳的客观制约难以改变,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低,加工环节少且 落后的实际,又进一步增加了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难度。在绿色食品农业基地及苜蓿草业基地组建 与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基地组建形式、市场开拓、资金筹措、产品贮运及营销活动等方 面有难度,关键在于期货加工、贮运需要资金,市场开拓需要魄力。而且,随着本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确 定,能源开发与绿色食品农业基地建设互相矛盾。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倡导,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扩 大开

第五篇: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

3、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

4、不可逆的发展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

5、可培育性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

1、气候资源 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

2、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3、土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

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2、地域性 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宏观全局。

3、远近兼顾。

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1、光、热条件优越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

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

1、河川径流总量大。

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

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

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我国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具世界第三。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

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

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

3、农业现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

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方面:

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

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

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

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

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

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

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

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

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

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

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

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

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

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

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

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

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

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

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贵在综合、重在协办。

2、战略性和超前性。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满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匹配性。

4、长期性与阶段性。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3、人类关系理论。

4、农学生态经济理论。

5、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

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

怎样搞好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1、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2、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项长期战略任务。

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

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

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

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

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

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

1、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

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

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的性质:

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

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

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

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

农业发展预测理论。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农业区位论。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

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合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可能多的产出。农业区划的内容:

一、分诶农业区划

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

二、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

三、分级农业区划。

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

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

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

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试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式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

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手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国外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1、动态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2、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3、定量农业区划研究。

4、农业不利因素整治区划研究。

5、农村功能分区研究。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可以分几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

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地貌、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差异。

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南到北分9个温度带:北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农业生产布局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以致农村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在种类和数理上的地区安排。

为何以及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

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主要依据,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若干原

则,种植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1、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改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

2、主攻中部地带、中产田,从地区不平衡性中挖掘耕地的内部潜力。

3、分区、分类实现粮食商品化,以前设商品粮基地位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何瑶布局,建设好一批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础。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国情,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饲料生产淮海平原、新疆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

2、油料作物:我国油料作物生产。

3、糖料作物:我国长期不能自给,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

4、麻类作物:黄红麻是我国主要麻类作物。

5、烟草:烟草生产包括考验、晒烟、琼烟。以烤烟为主。提高饲料转化率上增加畜产品主要途径:

1、发展优质饲料,提高饲料的蛋能比。

2、建立饲料工业,发展配合饲料。

3、合理调整畜禽结构,我国弄去牧业以猪为主。草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利用,主要变现在:

1、按照气候、土壤、草场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想结合的原则。

所谓生产要素的创新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改良,和新兴生产要素的输入两个方面。农业区域开发包括:智力开发、科技开发、资金开发、农用工业建设、农业工程建设、交通开发、农村能源开发。

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1、有利于充分利用各个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4、有利于建立生产、加必须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1、保证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总产量的增长,2、保持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

3、兼顾饲料作物质量的改进和数量的增长。根据这些原则,西北农业大学初步研究了山西饲料三个主要粮食产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统销压迫定购,议价冲击评价,退回同构和地区封锁现象在各地相继出现,进一步加剧矛盾,陷入进退威固的困境,正对这些问题对策:

1、分区、分类逐步实现粮食商品化,通过国家客观控制下的市场调节,改变粮食借个背离价值状况,使农民种植粮食有利可图,增加争产的内在动力,并使粮食社会消费量有所节制。

2、实行粮食分区调整,并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3、加强国家对粮食供需的宏观控制,建立各自范围内的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稳定粮田面积,调整粮食内部结构,要掌握“三保”原则。实行粮食“三保”原则:

1、保高产作增长。

2、保细粮作物。

3、保豆类作物。经济作物的共同点: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严格。

2、绝大部分属商品性生产,要求高、优质。

3、技术性要强。

4、市场需求和粮食供应状况的反映比较敏感。

发展经济作物集中的基本原则:

1、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2、要考虑社会条件,尽量向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比较好,建设容易、投资小、见效快。

3、集中地区要考虑粮食自给的保证程度,或调剂的可能性。

4、比较大的面积上尽可能相连成片,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一批主要经济作物的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先有几种主要大田经济作物如下:

1、棉花: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生产波动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是黄

惊醒畜种和瓶中区域划分,充分发挥不同牧区的各自优势。

2、根据草畜平衡原则。

3、根据草场季节不平衡的特点,发展季节性畜牧业,提高草、料的幼小利用,扭转“冬瘦、春死”的状况。

4、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可以成倍、十几倍提高价格。渔业生产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天然水面,进一步发展人工养殖。

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投资效益,一定的地域单元为对象,有重点、有不足的利用开发区域资源、整治区域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写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区域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成为农业区域开发。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农业区域开发是指以农业区域而不是以行政辖区为单元,是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而不是单向开发。

农业区域开发的内容包括: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广度开发是指开发尚未经人类利用的资源,发掘资源利用的外延潜力。

深度开发是指对已经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不合理的资源,实行集约经营,深挖资源利用的内涵潜力。

资源保护是指对超负荷利用而导致衰退的资源要加强保护和进行人工资源增值,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

环境整治是指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加强整治。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程序:调查、规划、评估、试验。

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原则:

1、统筹安排,择优开发,坚持效益领先的原则。

2、按照“补偿原则”,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

3、生产要素创新与配套开发的原则。

4、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工、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5、有利于集中连片建设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黄淮海区平原。我国粮、棉、油的主要产区之一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大部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整,水土流失严重。

2、气候属北温带向中温带及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光温条件较好,干旱威胁很大,3、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

4、农村经济贫困,温饱尚未完全解决。

农业生产基础特征与存在问题:

1、早作农业为主,夏粮比重高。

2、坡耕地比重大,粗放经费,广种薄收。

3、农业结构第一,商品经济不发达。

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1、始终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实现并保持农村粮食稳定自给。

2、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建立具有优势的农村产业结构。

3、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开发治理的重点和目标:

1、汾清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2、渭北陇东早原的农业开发。

3、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水平高,总量大,商品率高。

2、以水田为主的 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特点,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种植业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体。

3、林木渔业比较发达,与农区关系密切。

4、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5、农业生产发展尚不能适应本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多方面矛盾。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热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好,农林用地少。

3、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水严重不足。

4、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林生态环境脆弱。

5、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锋不变,农村经济比较贫困。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1、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建立自给性与商品生生产协调发展的高度集约化农业。

2、节流为主,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建立节水农林体系。

3、以提高单位为主,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荒地资源。

4、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保护山区资源环境。

下载《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利用“三资”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农业利用“三资”工作总结 来 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利用“三资”工作的总体要求,农业系统各部门、单位、各级干部继续坚持“融资为本、......

    农业利用“三资”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年初我们就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系统招商引资工作,将全年招商引资指标和任务向全体党政负责人和各直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制定了与市政府一......

    农业水资源利用论文

    浅谈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指导老师:杨新民姓名:孙晓凤学号:20108315班级:国经10级02班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全球人口的增长,农业水资源利用不仅要实现节水目标,更重要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法律录取2个人去年最低524分(这个你或许可以考虑)我看了一下你所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开设的院校 省外的有录取的很少,而且都要理科生财经类的大部......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

    主任: 姜锦虎 E-mail: jiangjinhu@mail.xjtu.edu.cn 系办电话 82667829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由信息管理系和电子商务系于2004年合并而成,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副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管专业概述及就业前景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信管10-2 姓名:王彬 学号:201008071060 时间:2013.3.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况和就业前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我的信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么一听感觉就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专业,没错,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填报志愿时,我就选填了这一专业,可是当我来到学校开始接触学习这个专业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范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新的专业(1998年设立的专业),目前国内有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