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和表达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的深化而异。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类社会劳动)
农业资源的概念: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农业生产四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地域性和节律性、多用性和有限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工艺,新农艺,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有利于提高 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
1972年,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标志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静茹了一个新时期。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农业物质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性能、农业抗灾保产能力等五个方面。
第二章
气候:一个地区或地点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具体地通过气象要素(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量、风等天气现象)的各种统一计量来表达。农业气候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即农业气候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以及对农业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
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性(2)适度性和非线性(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区域的差异性(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特点:(1)由气候资源类型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2)由多样的气候类型决定的种植制度多样性(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农业灾害频繁发生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目的:为了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依据。任务:揭示农业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于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定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方法:采用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布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按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3个等级的农业气候区域群,在高级区域之间农业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低级区域之间差异小些,各区都有农业气候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它是在假定一定时期内、一定土地面积上,作物品种、土壤性状、耕作技术等能充分满足和发挥最大效能的情况下,现今气候条件所能允许的作物单位面积的提高产量。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农业中除了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林、牧、渔等行业)对气候资源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2)农业资源气候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违背气候规律的现象比较普遍。
(3)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上,比较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和改善农业资源气候则重视不够,并对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及是否导致气候环境恶化、气候资源衰退等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4)一些地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上,未能科学的分析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充分发挥本地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5)防御气候灾害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在防御气候灾害方面比较重视工程措施,对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抗灾保产方面的作用及研究不够重视。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必须从三方面进行:(1)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的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力(2)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抗御能力(3)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a.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c.调节、控制盒改良农田小气候d..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e.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的防御能力
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有:(1)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环境,营造防护林,大力种草种树。扩大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养护和改善气候资源。
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指已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利用的土地;或土地资源就是指具有价值的土地。一个国家利用土地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标志着这个国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土地资源的特征:
一、特性(1)土地资源的原始性和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资源的动态性和可更新性
二、特性(1)地报酬的递减性(2经济供给的稀缺性(3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
三、社会特性
土地资源进行分类的目的:为了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从而对其合理、科学地利用、保护、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分类的任务:是在千差万别的土地总量中研究各部分的特点,找出相互的区别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依据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运用的要求,对整个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并划类,把基本性状相近的归并在一个类里,而把有显著差异的相互分开,各归属于不同的土类。
土地资源评价: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
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生产规划服务。评价目的:(1)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基础;(2)为制定土地税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是土地估价的重要依据;(4)是评价土地经营效果的主要手段;(5)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控的手段。
土地资源开发:是人类通过以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土地资源开发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另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综合开发的原则(3)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一种是对未开发利用土地及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布局,称综合开发。二是从某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目的与需求出发,或对某一开发个体如地块、地段所做的具体设计,成为项目开发。
土地资源保护:指人类为了自身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保持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防止土地破坏和退化所采取的措施,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的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的工作。
土地保护的内容:(1)保持土地资源符合人类需求的存在形式不被随意改变;(2)保证土地质量部被下降;(3)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保护土地资源的特殊价值免遭破坏。土地整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即防和治两个各方面。
第四章
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部分组成。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者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水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的特性:(1)循环性(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多用性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我国农业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3)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4)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5)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作物布局,提高水的经济效益
(2)扩大可利用的水源(3)减少输水损失(4)提高灌溉技术水平(5)实行节水农业措施
水资源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工作。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为了保证农业水资源的供应,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凡需开发利用新水源修建新工程的部门,都必须向水行政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发证后方可开发。
农业水资源保护:为防止农业水资源因不恰当的利用而造成水资源污染或破坏水源,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对农业水资源实行积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方法。
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1)第一条红线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2)第二条红线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3)第三条红线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四项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第五章
农业生产的实质:以生物为中心,人们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进行直接和间接的积累、转化和利用,提供人们所需的各种农畜产品。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对策:(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生物资源(2)加强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科学经营管理(3)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4)加强生物资源的集约经营,促进农业发展(5)加强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6)强化生物资源专业教育和国民教育
种植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商品率不高(2)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还需进一步调整(3)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4)大部分地区农田生态受到破坏,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草地资源的基本功能:(1)生产功能(2)防护功能(*3)环境功能
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草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商品率相对较低(2)草地载畜量过高、利用管理不当(3)盲目开垦草地,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失衡(4)基本草牧场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水产动物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捕捞生产结构长期失调,部分区域渔业生态失衡(2)外海水产资源利用徘徊不前,进展缓慢(3)浅海滩涂利用率低,养殖产品结构不合理(4)内陆养鱼苗种不全,饲料缺乏,种类比例不协调(5)大中型湖泊的开发利用进程缓慢
微生物肥料: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的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制品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
微生物肥料功效的发挥必须具有独特的性质:(1)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人工选育出来的,起特定作用的微生物,菌种必须不断选育、更新、纯化和复壮。(2)微生物肥料活的微生物数量和纯度是衡量微生物肥料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微生物肥料有一定的有效期。(3)微生物肥料的特定微生物必须是经过鉴定对人、畜、植物无害,凡所生产的菌种未经鉴定或没有标明其分类归属和无害鉴定的微生物肥料,不允许生产和使用。
第六章
森林资源的作用:(1)森林能够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神态环境。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陆地水分循环和小气候,增加区域性降水;能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土壤温度和湿度,改良土壤,保障农牧业增产;能净化空气,消除噪音,吸尘灭菌,美化环境,维护和促进神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2)森林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和各种动植物林副产品等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可缺少的物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价值及保持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
中国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3)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4)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森林资源发展的对策措施:(1)加快营造绿化步伐(2)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3)立足国内增强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4)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5)大力增强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6)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野生生物濒危的原因:(1)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3)环境污染(4)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5)外来物种的引入
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1)食用植物资源(2)药用植物资源(3)工业用植物资源(4)保护、美化和改造环境的植物资源(5)植物种质资源
第七章
有机肥料的特点:(1)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和体积较大,植物性有机肥具有再生性。(2)可就地或就近积制和使用,积制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低。(3)养分全面且平衡,养分浓度低,主要为缓效养分,一般需腐熟施用,宜做基肥,只能满足稳定且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需要。(4)富含有机质,含有微生物和多种酶类,长期、大量施用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水平,其作用大大优于化学肥料。(5)对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1)农田有机养分投入比例低(2)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直接还田比例小(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4)加工业和城市有机废弃物肥用资源化发展不平衡(5)矿物有机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合理
化肥区划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养分状况、作物布局、当前化肥施用水平和历年的化肥施用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地区化肥的肥效规律为主,进行分区划片,提出各类地区氮磷钾化肥(包括微量营养元素肥料)适宜的种类、术力量和比例。
化肥区划的主要依据:(1)农田土壤类型及养分状况。(2)化肥肥效反应规律。(3)土壤肥力平衡所需的化肥数量。(4)种植业布局。
区划的分区原则:(1)化肥用量、氮磷钾比例和肥效的相对一致性;(2)土壤类型和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对统一性,尽可能同土地利用方向和种植规划相协调;(3)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一级区照顾省界,二级区保持县界,以利国家合理分配化肥;(4)尽量保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化肥区划中一级区的界线,使全国与各省区划相衔接。
化肥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质检标准:(1)有效养分含量(2)产品外观
(3)游离酸含量(4)水分(5)杂质
化肥区划与规划:化肥规划一般系化肥生产发展规划,属计划工作,着重于化肥生产发展的指标、步骤和措施,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原料、资金、市场、技术水平等条件,有较大的可变性。而化肥区划在于探讨化肥使用的地区间的差异规律,有相对的稳定性。化肥区划可作为制定化肥规划的参考和依据。此外,化肥区划从宏观上之处不同地区化肥合理使用的方法和原则,而不是具体指导具体地施肥的大比例尺农化图。
第八章
三化规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过程中,提取了所需成分之后弃之不用的剩余物和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
第九章
进行农业资源开发的目的:把农业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行的产品。一方面,农业资源利用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与之相伴的是农业资源功能的不断被改变;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的转化过程中,人类建立了相应的资源产业部门,而资源产业部门发展有促进了农业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竣工验收考察的内容有:新增固定资产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的增产量,提供的商品量;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项目区农民增收的情况;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资源评价: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呢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资源评价的基础
第十章
农业资源管理是指管理者在资源承载力的允许下,以资源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人类活动所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其目的就是运用行政、法律、教育和技术等手段,对危害和破坏农业资源的人为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农业资源管理的意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外部经济性与降低外部不经济性;有利于减少农业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管理的手段: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教育手段
第二篇:2014年中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考试复习题-学生
考试注意事项:1.复习资料不得带入考场;2.本门课程考试时间充足,请答题书写清楚,不得快速交卷。中药新药1-9类的定义和要求:
一类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二类药:“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三类药:“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四类药:“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五类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六类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中药复方制剂;
6.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主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七类药:“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是指不同给药途径或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八类药:“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九类药:“仿制药”是指注册申请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
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分期及内容
临床试验分为I、II、III、IV期。
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最低病例数(试验组)20-30例。
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最低病例数(试验组)100例。
I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最低病例数(试验组)300例。
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最低病例数(试验组)2000例。
新药注册管理法规
1.中药新药的研制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注重临床实践基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均一,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应关注对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国家鼓励研究创制新药,对创制的新药、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实行特殊审批。
3.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
4.药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5.中药注册申请,应当明确处方组成、药材基原、药材产地与资源状况以及药材前处理(包括炮制)、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工艺,明确关键工艺参数。
6.中药复方制剂除提供综述资料、药学研究资料外,应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对不同类别的要求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和临床试验资料。
7.药物临床前研究应当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其中安全性评价研究应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8.药物临床试验批准后,申请人应当从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中选择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机构。
9.药物临床试验应当在批准后3年内实施。逾期未实施的,原批准证明文件自行废止;仍需进行临床试验的,应当重新申请。
10.申请人完成临床试验后,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统计分析报告以及数据库。
11.未按照规定时限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申请人修改试验方案、暂停或者终止临床试验。
12.临床试验期间,根据研究情况可以调整制剂工艺和规格,若调整后对有效性、安全性可能有影响的,应以补充申请的形式申报,并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
13.临床试验用药物出现质量问题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责令申请人修改试验方案、暂停或者终止临床试验。
14.申请人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药物研究或者进行单项试验、检测、样品的试制等的,应当与被委托方签订合同,并在申请注册时予以说明。申请人对申报资料中的药物研究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中医基础知识
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又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而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概括,包括病因(如风寒,风热,湿热等),病位(如表,里,脏,腑等),病性(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的概括。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呕吐等。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即疾病的全过程,如感冒,肺炎等。
病因:即致病因素,中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根据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中医学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致病三大类。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皮肤,口鼻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疠。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
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机体而发病,故六淫所致之病统称为外病。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3.兼挟性:六淫在自然界不是单独存在的,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侵袭机体而发病,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机体而发病。如外感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等。4.转化性:一年之中,四季六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久雨生晴,久晴多热,热极生风,风盛生燥,燥极生火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辨证”就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问题思考(参考书:生药资源学)
1、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依据: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依据:1.临床的需要:凡是临床需要、市场紧缺或未饱和的药
物,可以立项研究、开发,同时必须按临床需要选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2.药物的状况:药物成分的性质、作用,资源状况;3.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包括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和其他中药新药研究的各类技术要求等。
2、保健食品的定义和要求: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可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两大类。概括的说,保健食品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经必要的动物和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2.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有剂量要求,但没有不良作用;3.配方的组成和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4.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3、保健食品研究技术资料的一般要求:1)对受试物的要求:提供受试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纯度、稳定性等)有关资料。受试物必须是规格化的产品,即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配方及质量标准。提供受试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资料。受试物必须是已经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确认为安全的物质。2)对实验动物的要求: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实验动物。常用大鼠和小鼠,品系不限,推荐使用近交系动物。动物的性别不限,可根据试验需要进行选择。动物的数量要求为小鼠每组至少10只(单一性别),大鼠每组至少8只(单一性别)。动物的年龄可根据具体试验需要而定。动物应达到二级实验动物要求。3)给受试物的剂量及时间: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必要时可设阳性对照组。剂量选择应合理,尽可能找出最低有效剂量。在3个剂量组中,其中1个剂量应相当于人推荐摄入的10倍左右。给受试物的时间应根据具体试验而定,原则上至少1个月。
4、中医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涉及到的主要产品:中医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危害永续利用,即最大持续产量的原则。中医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多层次、多途径的。主要涉及原料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开发、也可有保健食品、化妆品添加剂、甜味剂、色素、香料、油脂、花粉、生物农药、鞣料等的综合开发,要求做到物尽其用,最充分、有效、科学的利用资源。
5、中医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保健食品等研制产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
1)急性毒性实验: 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2)遗传毒性试验: 对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行筛选(3分)。
3)致畸试验:了解受试物对胎仔是否具有致畸作用。
4)短期喂养试验: 对只需进行第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30d喂养试验,进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并可初步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
5)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 观察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期喂养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作用剂量;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仔代的致畸作用,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6)代谢试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以及蓄积性,寻找可能的靶器官;为选择慢性毒性试验的合适动物种系提供依据,了解有无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
7)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了解经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
第三篇:《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定稿)
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农业的地位尤为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l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各项科学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了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由以往传统的粗犷式管理、人式操作实现了向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科学转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地产量的被动式管理模式,而形成了一种高度科学、自动化的崭新农业管理体系。在该模式中一切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环境因素、作物生长规律等全过程信息均在其全天候的计算机监测进程中被详细记录,人们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及气候环境进行干预,有效实现了对农业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化监控与宏观调配管理,使农业朝着科学、有序、高效的良性管理方向不断迈进。
1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我们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农业发展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和自控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二是农产品的储存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三是畜禽栅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运作完全实行自控或遥控。
(2)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化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料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3)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区域农业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模拟决策;二是通过进入乡、县、省、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益;三是通过信息网络,广泛地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主要包含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数据的处理、相关图像画面处理及网络共享处理等。另外还可包含一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并行、容错计算与农业信息安全处理等。
2.1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科学构建数据信号的采集模式
每一种农作物均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及规律,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采用专项农业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分项测量,同时辅助应用计算机综合视觉处理系统工具,对监测农业信息进行分层次、实时、定量的可视化图像数据采集。在传感器测量中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相关 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传感模拟信号进行转换处理,使之成为计算机系统可识别的数字化电信号,例如将专业农业传感器中的电阻、电压数值、频率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电压信号等。计算机的视觉处理功能主要利用其对光谱的敏感大范围反应及精度测量处理特点进行对农作物各类图像信息的直观优势采集,而后再利用计算机相关图像处理功能将采集到的视觉信号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图像,从而进行高效的图像算法处理等。
2.2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信号的传输
首先我们应将需要处理的农作物参数录入计算机芯片处理器中,而后进行信号的传输。该传输网络可通过有线的虚拟专用网搭建,同时也可利用无线卫星或移动通信网络构建。接着我们将完成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信息汇总于相关决策计算机中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对作物的生长模拟处理、对其信息的监测处理以及完善的决策处理等。以上过程便是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构建的硬件处理系统,当然该系统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处理系统,还需要多功能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持,也就是需要计算机对农业数据细化处理过程的科学支持。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
面对快速更新的市场信息环境,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与高度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定、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等高效数据处理问题迫切的需要集中解决。然而在构建精细化农业体系的实践进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研究却始终处于滞后发展状态。为了有效提升农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准确率与便捷性,我们应科学采用高效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与系统完成由农业信息的采集到农业数据的高效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在采集信号的数据处理中我们应依据农业信号较分散、种类繁多、需要进行图像的信号监测、传送数据量较庞大且需要完成并行处理及网络支持等特征采用具有诸多优势的Oracle数据库完成各处理过程。该数据库具有处理数据集中统一、跨平台集成性强、扩展性及数据处理性能高端等特征。同时为了有效简化数据处理任务及上级节点承担过重的负载压力,我们应采用对数据信号逐级传递、逐级处理与汇总的分布式数据控制系统,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在分布式处理进程中我们应完成对时空坐标变化有限的信号处理以及变化较大信号的处理。前者主要包含对农业土壤结构的分析、对作物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及病虫害等信号信息的处理,可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采集器进行综合处理。后者的信号处理主要包括对宏观山地、河流及水池中农作物的处理,我们可采集用基于遥感思想的RS技术及卫星定位GPS
技术完成跨时空的农作物变异信息处理,充分反映其农田土地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变异特征等,并准确获取农作物的时间序列特征图像与具体地理位置等信息。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中我们以具有稳定系统特征的UNIX内核构建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为各网络节点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同时为了有效呈现农业监控的实时平台信息处理功能,且完整描绘各作物的农业状态图像信息,我们可科学的引入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处理,集中完成对农业土地的管理、土壤数据的处理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苗情、病虫害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农作物的信息统计、图像转化与合理表达等。该方式有利于准确、高效的将各类农作物信息汇集于虚拟网络计算机系统中,从而成功构建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综合农业管理体系。
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信息化建设正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增强针对性,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握工作方向,以推进为农民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建设数字农业,实现服务创新。
4.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激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愿望,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4.2培训农民,提高农民使用信息能力
要注重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技能,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了解和收集国内外农业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农民利用互联网能力的提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
民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4.3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则,增强信息的有效供给。
4.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 形成农业信息主渠道
农业信息化要以建设信息资源网为核心,搞好重点数据库项目及大型信息处理中心项目的建设,建立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搜集处理网络系统,形成农业信息主流渠道。当前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割裂、信息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要建立以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疏通国家、省、市农业信息中心的联系渠道,完善乡、村信息联系网络,一方面将信息收集、汇集于县级信息中心,并迅速向上传递。另一方面,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传递给农民。同时要求各农业信息中心之间要形成互相开放、互相协作、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把城市和乡村、乡村和乡村联络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提供可靠保障。
4.5完善农村信息市场,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市场,切实地加强信息采集、整理、传播、扩散、采用工作,充分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信息覆盖面的要求。一是创办信息载体,建立农业信息网,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载体,以无偿或微利形式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以改变当前农民获取农业信息难的状况,让农民通过利用信息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是开展信息咨询业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原始农业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性意见,或接受农民委托,进行市场调查,为其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传输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市场发展。四是要加强信息法制建设,坚决制止信息
垄断,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五是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应根据当地条件先搞试点,待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后铺开,并且应该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结语
总之,农业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需要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科学支持,因此我们只有将大量监测的农业数据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管理中构建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使各项科学农业信息涵盖于其中,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合理的监测与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进行跨时空的完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管理的精细化、便捷化与数字化,并促进各项农业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电大资源与运营管理机考复习题
资源与运营管理 试题 判断题
1.资产一定是有形的、具有实物形态的。(X)2.成本中心的责任要求成本必须是可控成本。(√)3.标准成本既可以是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也可以是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4.健康和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补充部分。(X)5.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只可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或将风险转移,不可能将风险终止。(√)6.一个企业除了有充分的资源以外,还必须对资源进行很好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7.工作模式安排就是安排职工的工作时间或制定工作班次,所以无论那种组织,工作调度都是很简单的。(X)8.投资回收期越短,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低。(X)9.价格是争取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X)10.IS09000:2,000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它能够鉴定组织是否有资格将这套质量管理标准运用到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0 11.影响变革的因素有很多,它一般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灵感。(X)13.分布图是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图。(√)14.客户的需求只有一种,就是能够满足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X)15.工作描述主要包括工作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的范围。(√). 16,招聘计划主要包括招聘数量、招聘基准和招聘经费预算等内容。(√)17.资源限制是指资源管理受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种种限制。(√)18.使用多个资源供应商可以避免供应突然枯竭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以通过竞标的形式压低价格。(√)19.为了应对需求的变化,存货越多越好。(X)20.所有者权益是指在某一时期所有者拥有的净资产价值,是他们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减去他们的全部负债。(√)
二、单项选择题
34.设备维护不仅是使资源使用达到最大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它也是(相关法律)的要求 35.关于风险分析的计算公式,表述正确的是(风险值=风险影响x风险概率)。36.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监督和控制的依据是项目的(计划和目标)。
37.对于项目进展的情况,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需要尽快地(对项目的计划采取必要的行动和进行调整)。38.我国现在实行质量管理的现状是基本上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不属于这四个质量管理层次的是(提高技术)。
39.国际标准化组织(1SO)负责协调全世界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中有一套IS09000.2000系列,它是通用管理标准,它包括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属于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范畴的是(员工参与)40.在做分布图时,首先要画出典型的x/y坐标图,然后根据观察标出若干点位置,从点的分布得出的结论是(愈接近于线性,x、y的关系愈密切;反之,不能确定!)。
41.公司预测销售人员每月能够卖出20件产品,而实际上他们只卖出了18件。这属于(销售效率)造成的预测逆差。
42.某公司通常通过收集以往的历史数据,并且按照时间序列排列,然后进行分析,预测将来的需求水平。该公司采取的这种方法被称为(时间一序列分析)。
43.某生产型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它的产量总是能够随时满足需求的变化,该企业采用的资源计划的类型是(需求跟随)计划。
44.某企业采购部门小王定了一批货,这批货的订购量比较大,那么企业可能得到的好处有(得到供应商的折扣)。45.某团队想与另外一个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对项目的范围 进行了界定,该团队目前处于此项目的(启动)阶段。46.数码相机甲和乙的质量特性具有几个共同的方面,但不屈于甲产品和乙产品共同的质量特性是(款式)。
47.某企业一直强调持续改进,并把它作为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企业在改进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是处在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中。该企业这种前进的方法被称为(PDCA循环 48.“低利率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种情况说明,(经济)是影响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49.管理者需要关注市场中的供需因索,这样他们才能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下提供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库存增加和损耗的原因是(高产量和低需求)。50.一个行业通常被定义为带有普遍兴趣的集合体。这个普遍兴趣来源于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在需求方面,公司可能生产被消费者认为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供给方面,厂家可能生产有相同技术的产品。公司运营有相同的决策团队,这表明公司之间有最直接的(竞争威胁)。51.“税收是收集公共财产和控制经济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描述了(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概念。52.一位年轻大学毕业生投资办了一家公司,不久就倒闭了。他认为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经验,并急于期待再开办一家公司,他最大的损失是(资金损失)53.(弹性预算)方法是依据业务量、成本和利润来编制财务预算的。
54.假设你召集下属开会,研究解决领导所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结果其中有位比较罗嗦的人大讲特讲与主题无关的教条理论,耽误了很多时间。应付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是(有策略地打断其讲话,指出时间很宝贵)55.“多米诺比萨饼公司”在英格兰地区的一家分店,由于生面团用光而出现断档,致使该公司"30分钟以内送到”的供应保证落空,失信于消费者。为此,地区经理买了一千条黑纱让他手下的全班人马佩带以示哀悼。对该地区经理的这种做法正确的看法是(商场如战场,企业失去顾客如同失去生命,这种做法顺理成章)56.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在周末下午下班后,公司某位重要客户给你打来电话,说他向公司购买的设备出了故障,需要紧急更换零部件,而此时公司的全体人员均已下班。对于这种悄况,比较好的做法是(亲自打电话找有关主管人员,请他们设法马上送货给客户)。57.某企业前两年投入巨资承担了一个项目,该项目在运转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但是后来公司停了这个项目,转投资另外一个项目,投入的成本无法回收。企业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各种议论,该企业停止这个项目所付出的成本属于(沉没成本)。
58.某企业如果雇佣一名新工人的话,企业的工资成本每月将增加1000元,假定这名新工人所能带来的利润增加量为1500元,则企业雇佣这名新工人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59。某零售企业在训&26;算机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通常利用传统的采购方法进行采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促使该零售企业采购类型多样化,(在线)采购类型对该企业影响最大。
60.某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与客户,提出“以顾客为中心”的口号。但是在下层人员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对顾客的需求反应很快,对顾客的服务并不是那么好。这种现象说明该企业提
三、案例题
案例(一):下面的这段对话发生在一个星期四的上午,是在某制造分公司经理郑东和财务主管小李之间进行的。郑东:谢谢你提供这些数字,小李,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为什么不在总部所要求的星期一准备好呢?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61~65题。
61.在这家制造公司里,小李是属于(B)。' B.参谋职能人员
62.认定财务部门已经超编,不让补员,这是(D)管理职能的体现。D.组织 63.小李对马玉和张灵拥有(C)权力。C.职能职权
64,作为分公司经理,郑东应该明确自己所领导的单位(C)C.不是独立法人单位,因而无需办理任何工商注册登记
65.郑东对小李的批评是因为(D)。
D.郑东要小李从拖延交报表事件中明白管理者的职责及授权的必要性
案例(二):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伺:开发的公司,公司目前有员工50多人,公司有销售部、软件开发部、系统网络部等业务部门。。。根据以上案例,回答66~70题
66.王伟在进行项目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是(D)。D.其他答案都正确
67.在2月17日,王伟检查工作时发现详细设计才刚刚开始。发生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A)。A.没有按照时间段来检查和监督工作的进度
68.王伟规定此项目组的成员需要全程参与。这对该项目进展的影响有(D)。D.人力资源的浪费 72.从对约翰逊的招聘过程来分析,这个公司在具体做法上比较值得学习的地方是(A)。A.对于招聘非常慎重,有顾问人员面试和专门的测试 73.招聘中最关键的步骤是(A)。A.面试
74.该组织在招聘过程中使用了小组面试的方式,其优点是(A)。A.更加客观
75.约翰逊先生以往的工作经历对于他的这次应聘非常不利,其根本原因是(A)。A.他工作转换太频繁
案例{四):2v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原则,在人员、资金、设施根据以上案例,回答76—日0题 76.中国石化公司在健康和安全管理方面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其中对于健康安全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即(A)A.公司的各级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
77.中国石化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规定,对一些重要的现场作业,如用火作业、进入设备作业、高空作业、设备检修等,实行严格的作业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矾认制度。这些制度和规定能够确保(A)A.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78.中国石化在其各级组织中经常开展一些事故预案演练,这体现了健康和安全管理中的(A)A.健康和安全培训
79.(B)是中国石化公司在健康和安全宣传方面所做的工作B.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 80.这些做法体现了()的原则。
A.防患于未然 B.责任落实到人C.安全人人有责 D.宁缺毋滥
案例(五):取得IS09000质量系统认证,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国际趋势。对于香港的许多公司,取得IS09000质量认证也是与欧盟开展贸易的客观需要。由于欧盟成员周之间经贸密切合作,使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欧盟的许多大公司以及他们的子公司和下属工厂,已经按IS0900l或9002质量保证标准注册。因此要求他们的供应商也以相应的IS09000标准注册,----------(省略)。其成功实现IS09000认证的主要经验如下:----------(省略)。他们应该真正了解企业中质量系统的运行情况,内部审核是保持认证质量体系有效活动的关键;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81~85题
81.从TB香港分公司成功实施IS09002的经验中可以看出,该公司能够成功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在于(A)。A.领导重视和人员的高素质
82,该公司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得到了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赞同。这表明在质量管理过程中(A)。A.拥有充分的资源和支持
83.通常质量文件涉及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其中第三层次的内容是(A)。A.工作指令,用以细化说明每一任务是如何执行的
84.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拟定一个实施计划。该计划可以不包括(A)方面的内容。A.说明质量箐理重要性
85.质量管理中建立内部审核系统的意义在于(A)A.进一步改善质量活动
案例(六):40年代三星主要从事贸易,50年代是食品、纤维,60年代是保险,?o年代是家电、零部件,80年代是半导体、机械,90年代化学。根据以上案例,回答86~90题。
86.三星的经营特点是(A)。A.多样化经营 87.在三星的发展战略中,从设备和技术等投资额分配来看,当前其重点发展的产品是(A)A.电子和化学
88.三星优化经营结构中的一个尝试是组织 结构小型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A.克服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充分发挥各小型集团的灵活、应变能力 89.为了在新的时期能够更大发展,三星开辟了一些新的经营领域,其中不包括(A)。A.制药
90.从三星公司的经营决策可以看出(A)A.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多样化
案例(七):
一、概况神州摩托车自行车专营商店,是一家批发和零售各种型号摩托车、自行车及其零配件的商店,每年销售各种类型摩托车约7000辆,自行车30000辆….根据以上案例,回答91~95题。
91.按照经济订购批量计算,该企业的经济订购批量为(A)辆 A.448 92.根据经济订购批量,该企业的订购次数为(B)次。B.7 93.根据经济订购批量,该企业订购间隔为(B)天。B.52 94.如果订购提前期为25天,安全库存量为40辆,那么根据经济订购批量,该企业的订购数量为(C)辆。C.250 95.根据经济订购批量,该企业的年库存成本为(C)元。C。199400 案例(八)旭电公司是美国硅谷的一家计算机企,董事长为美籍华人陈文雄。这家公司成立于!1979年,比起IBM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电子训•算机巨人”来,只能说是个小弟弟。可就是这位小弟弟却在1992年一举夺魁,获得了美国企业的最高荣誉——国家质量奖。陈文雄本人因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96—100题。
96.旭电公司在质量上的改进属于(A)。)A.持续性改进 B.激进式改进 C.企业外部环境改进 D.自上而下的改进
97.旭电公司不仅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A)A.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
98.旭电公司的成品的合格率规定100万件产品中只能有3—4个焊接点上的缺陷,这种情况说明它符合(D)的质量要求
99.(D)是在质量改进过程中不能增加任何价值的事情D.其它选项都正确 100.对于持续改进来说,(B)是持续改进的理念之一。B.零缺陷 案例(九):库存管理的背景
库存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叉车生产连续和均衡地进行,就必须管理好物资,从而改善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叉车制造行业,由于材料费用在叉车的生产制造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占75%以上),所以做好库存管理工作,降低物耗、加快资金周转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省略----------2.软件实施
厂1994年建立库存数据,1995年初开始试运行,几年来,A厂先后分别实施了钢材库、橡胶库等仓库,实施了TCM-EMS库存管理的仓库占库存占用资金的85%以上。在实施TCM-EMS系统的库存管理时,首先是数据环境的建立。A厂采取了责任到人,抓住中心,省略-------------除以一年的工作日,即可得到全厂每天般点物资的数量。根据盘点数量来提取盘点物资进行盘点,经过周期盘点,产生一份周期盘点 报告,从而保证库存管理数据准确性达到95%以上。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101~105题。101。该公司更换库存系统的好处是(ACD)A.可以减少库存量C.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产品的需求量D.提高了发出订单的效率 某项物料的数据不准确,不会影响其他物料籍求的数据
102.库存控制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AC)A.需求有波动性8 n1 N+ S: B;C.能够降低库存成本103.库存控制系统的快速有效能够带来的好处有(ABCD)。
A.减少存储成本 B.减少折旧成本C.减少组织成本 D.减少管理成本 104。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库存控制,(ABCDE)方法可以利用
A、分类法 B,条形码 C.POS终端 D.自动订货系统/ h p5E.经济订购批量105.我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购方通常会利用(BCDE)方法进行采购
B.定期采购相同的量C.不定期采购相同的量 D.定期采购不同的量E.不定期采购不同的量
案例(十): 在经过大范围的斟选之后,我们选择了五十五个人来分别领导自己所在地区的变革。这支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在悉尼市中心最豪华的一家酒店举行的。一些路程较远的人星期四晚上到…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106~110题。106.会议以讨论的形式开始,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结果,这种情况说明(AC)A.会议主持人的风格有问题 C.会议讨论的主题不明确
107.在第五次会议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解决问题。其中他们用了(AE)方法,取得了效果。A.创造性思维E.头脑风暴
108.在开始的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当中,他们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问题,但第二次会议中明显违反了头脑风暴法(BD)的原则。B.不能对他人的想法做出批评 D.对他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辩论 109.此后新的会议方式达到了好的效果。其原因是会议人员(ABCE)A;明确了解决的问题 B.利用了正确的方法 C.找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E.转换了思维方式
110.五十五个地区的领导者在开始的会议中,之所以没有达到会议的效果,是因为(BD)B.他们每个人试图命令和控制会议上的其他人a8 W2 k.[D.他们还处在传统的命令一控制型会议中,认为他们是领导者
五、多项选择题
111.下面计人直接成本的科目有(ABCDE)。
A,原材料 B.元件 C.易耗品 D.生产工人的工资 E.其他直接成本
112.全面预算体系包括的预算有(ABC)。A,销售预算4 jB.生产预算C.财务预算
113.如果你是一家小型企业的高级经理,为便于工作,想买一台新型的计算机,并派人员去取,该员工将包装打开,抱着计算机上楼。但是不慎在楼梯上跌倒,滑下楼梯,摔伤膊,严重损害了计算机。这种情况可能会给你的企业造成的代价有(ABCE)。fA.修理计算机的费用B.人员的医疗费用9 C.受伤人员的赔偿费用0 n)E.企业可能招聘新员工的114.(ABCDE)可以有助于提高库存的效率。
A.ABC分类法 B.条形码库存控制数据收集 C.批号跟踪 D.商品的摆放形式 E.自动订货系统
115.项目成本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人们经常用到的方法有(AC)。A.成本一效益分析C.盈亏平衡分析
116.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变更,项目经理必须确保这些变更对项目的(ABC)方面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A.绩效B.成本C.时间
117.雇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有助于员工更好的参与的方法是(ABCD)。A.工作丰富化 B.工作扩大化 C.岗位轮换` D.团队工作
118.如果一个公司要进行变革,它必须要具备(ABC),才能称之为好的变革。A.合理的理由B.明确的目的C.正确的方式
119.(ABC)是为检查变革的再冻结阶段而做的准备。9A.如何控制变革的情况B.巩固成果,确定变革C.复查变革的实施情况 120.能够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有(ABCDE)。A.时机 B.资金 C.人员 D.政治 E.突发性事件
第五篇: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课程论文
江西农业大学2011级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课程论文
姓名: 聂小清
学号: 0212011008
成绩: 论述家乡所在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农业资源的内涵和模式,并以曲周县为例,对其农业资源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模式 ; 曲周县; 农业资源 0 引言
中国21世纪议程6中指出: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 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试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资源的内涵与基本特性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存在的, 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 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 主要包括: 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¹农业资源形成的特定长期性。除土地资源外,所有农业资源皆以活体的形式存在。农业资源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 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特定的、有利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的资源种类, 人们在后来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 并在数量上不断扩大,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º农业资源的不可逆转性。特定的生态条件产生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 人们合理地享用和辛勤劳作,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若过量消耗或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会使农业资源失去平衡, 则产生退化、不良变异、衰退、甚至灭绝。某一农业资源一旦灭绝, 就不可逆转再生。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 保护好农业资源, 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农业资源的发展可变性。农业资源通过人们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 能使某一资源品质和产量得到改良和提高。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 都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有益活动, 从野生原始状态改良而来。这种长期的有益活动, 不仅增加资源总量供给人类的消 费需求,且在其中也创造出很多新的物种资源,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业资源价值含量是永恒的。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有序整合, 它以逻辑的和简洁的方法去解释复杂的系统现象。将其应用于农业资源利用领域, 界定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为: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 农业产业为主线, 由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耦合而成的具有空间层位性的产业经营过程系统。该定义包含了两层涵义, 一是系统的要素组成, 即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容;二是系统的层位性, 是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结构。内容与结构互为条件, 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框架。(1)模式的要素组成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众多因素, 根据模式的运作状况, 可以概括为5个关键要素, 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保护-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其中, 农业自然资源特征概括了不同地区的资源潜力与优势, 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基础, 属于地域单元要素;而农业主导产业(品)是模式的核心, 在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动力因素的推动下, 通过“保护-产-加-销”农业产业链联结模式的整个运作过程, 这4个要素属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要素, 其在长期的作用过程中又对地域单元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响应的关系为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间各要素的模式整合提供了条件。(2)模式的层次结构
模式的层次结构是对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层次性的表达, 也就是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在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的合理组织形式。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的模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划分四个层次:
国家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战略功能去定位, 主要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制约因素。如我国
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战略、国际石油合作与竞争战略、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等。
二级模式主要是在国家内部省际、省级范围, 根据主导功能划分, 重点考虑国家内部区域发展平衡, 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 如流域资源合作、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珠三角资源整合等。
三级模式主要适应在地级、县级范围, 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该级模式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 积极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四级模式主要适应在乡、镇村级范围, 根据主导产品进行划分。该级模式要根据区域特色资源, 开发特色产品, 形成专业镇、乡、村。
各层次模式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层次划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要注重模式层次之间、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协调, 实现整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3)案例分析
曲周县处于冀中南平原中部交接洼地以下的冲积平原, 因受漳河、滏阳河及古黄河等冲积泛滥的影响, 县境内形成了故河道、二坡地、决口扇形地、河间洼地、缓岗缓坡等复杂地貌。全县土壤以潮土为主, 有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三个亚类, 占总面积的95.96%。曲周县农业经过1980~1990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消除了旱、涝、碱、盐等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综合危害, 改变了曲周县盐渍化土地景观。经过1990~2000年的科技攻关, 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 农业的发展步入综合发展阶段, 但是, 目前仍然是以粮棉油为主的传统种植, 农业发展缓慢。
经过对全县的调查走访, 曲周县第三级模式基本以村为单元, 规模较小, 且分布零散。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模式即轻壤质底粘潮土决口扇形地-农牧结合型、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故道-粮棉油种植型、轻壤质盐化潮土二坡地-农林结合型。
轻壤质底粘潮土决口扇形地-农牧结合型模式概括了曲周县中南部的里岳乡王庄村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该村土壤为轻壤质底粘潮土, 具有上松下紧的土体构型, 有利于保水保肥, 耕性良好, 但土壤养分水平较低, 历史上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随着人口的增长, 该村人均耕地减少, 且水资源紧张, 为此, 该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养殖业, 目前近一半的农户从事畜禽养殖业,其余农户种植玉米提供饲料, 形成了粮牧结合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的雏形。
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故道-粮棉油种植型模式处于曲周县东南角的依庄乡, 根据土壤沙质、少水的特点, 重点发展棉花与油料作物的生产。
轻壤质盐化潮土二坡地-农林结合型模式处于曲周中部槐桥乡小弟八村,近年来, 该村实施速生林与粮经作物的间作, 并与公司签订合同, 重点发展经济林木的生产。
曲周县模式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 规模小, 除少数乡(镇)村具有主导产品与市场的优势外, 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种植, 生产与销售以农户为单位, 没有形成完整的“保护-产-加-销”
参考文献:
[1]刘彦随, 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2): 119~1241 [2]刘巽浩.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3): 216~2241 [3]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8, 19(5): 261~2641 [4]徐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40~2461 [5]杨映红.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福建农业科技, 2001,(1): 30~311 [6]曾尊固, 熊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作经济组织地域模式探析[J]经济地理, 2000, 20(4): 67~711 [8]M a rthaG1Robert s, 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11~211 [9]王静, 郭旭东1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J]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216~2221 [10] 历伟.试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国土经济, 2000(5): 21-23.[11] 周小萍, 陈百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案例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417-425.产业链, 规模效益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