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唐山-李峰-关于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制度的调研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调研报 告
标题:关于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制度的调研报告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姓名:李峰
考号: 220112100356
完成日期:2012年9月13日
关于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研报告
一: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科学发展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启动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但在发展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二:调研的目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以资料调查为主,以访问调查为辅,在农村发放问卷调查,其主要侧重于60岁以上人口的居民对当前农村养老制度的看法和反映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四:调研内容
(一)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河北省人口已达到7,000万人,居全国第六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平均年龄的增长,河北省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这对社会保障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截至2009年7月份,河北省21个县(市)区政府出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文件,其中15个县(市)启动了试点,82.57万农民参加新农保,26.56万农民已经领取养老保险金。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虽有进展,但整体上参保覆盖面仍较窄,参保人数仅占农村人口的4.7%。从参保人员构成看,主要是富裕地区农民、教师、村干部和外出经商农民。
(二)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特别是新农保试点推行情况,我查阅资料对,唐山、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等地进行调研,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农民养老保险意识缺乏,新农保宣传力度不够
河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宣传不够,农民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想认识不统一,有的认为是加重农民负担,有的认为是超前行动,有的认为农民养老是自家儿女的事,因此没有认真落实。据网络上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1000位受访者有80%的农户知道新型养老保险这项新的惠民政策,但大多数人不是很了解,甚至有20%的农户根本没有听说过。
2.农村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总体而言,河北省农村居民养老方式实行的仍然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社会养老保险对普通农民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农村养老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日趋凸显和严重。首先,家庭养老职能弱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加之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在逐步弱化;其次,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种地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市场需求严重失衡而导致价格下跌,使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上升。在有的地方,农民种地不仅不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甚至出现亏损。
3.农民收入偏低,城乡差距大
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04.41元增加到2005年的3,481.64元,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12.5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2.48元增长到9,107.09元,增长了21.63倍,年均增长13.88%,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扩大化趋势。
4.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
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实行捆绑式。中央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是每人55元,年满60周岁的,符合相关参保条件的可以领取养老金。而事实上所谓的相关条件必须是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发放,同时其子女必须参加新农保之后才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即养老金的发放是与子女个人参保缴费捆绑式进行。而不参保的多是一些年轻人,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没到参保的时候,因此持消极态度,但他们若不参保,自己的父母将无法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发放。
5.新农保面临管理和操作难题
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性大,居住分散,再加上部分群众对户籍意识淡薄,造成“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等现象。部分参保人员户籍信息不准确,无法在代办银行办理开户手续,无法参保。另外,子女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老人也因无法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等而无法参保。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入伍人员、外出打工人员、婚嫁未办理户籍转迁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等不同情形,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做到应保尽保,避免历史遗留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它的艰巨性。
五:调研结论及建议
新农保试点工作应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原则,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坚持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村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
(一)立法先行
纵观国外成功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经验,无疑不是依靠法律做保证,法律的强制性对于一个政策最终效果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易忽视的。我国除了1992年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外,相关法律体系呈现碎片化格局,且多以地方性政策出现,法律位阶较低,对保险对象、资金来源、基金管理运营等方面都没有明确。建议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同时,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依靠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各项内容,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较稳定后,颁布更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法律,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立的社会意义。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地方财政预算每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出专项资金,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并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这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要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均衡。在实践中,应根据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健全保障项目、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可以通过税收和相关金融优惠政策来支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基金运营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与一般的基金运营不同,它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规模大的等特点。目前,农民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执行标准暂定为中央人民银行一年储蓄存款利率。就社保基金其他运营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发达,缺乏适合社保基金风险小、回报率高的投资渠道。建议日后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的公开招标方式来选择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进行多元化组合投资运营,防止政府机构在投资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四)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必须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成立专门机构保证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各监督部门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使养老保险基金置于法律监管、行政监督和基金持有人监督的多重监督之下;同时,可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自觉性
针对农村人口养老保险意识不强的现象,政府及各部门要广泛宣传新型农村
养老保险政策,让农民放心投保;还可以组建文艺宣传队、设立乡镇政策咨询点、组织干部走村入户等方式,深入宣传试点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大政府组织引导的力度,“群众自愿”不等于放任自流,各级政府应把推进农保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来抓。
六: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齐伟娜,郑伟,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
第二篇: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 000多万职工和2 000多万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2)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3)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缴费和实施的使用三权分离,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过程更加顺利,使基金的运营更加畅通;但就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却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制度和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从现状来看,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和法规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为中心的正规保障。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涌入城镇,使得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其次,新型的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障模式仅仅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存在,很难推广普及。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老年人比重达7.51%的农村老龄化压力更加不言而喻。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范文的延伸阅读——调查报告的特点与作用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调查报告的作用
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关于创建新型农村家庭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由于农村家庭供养意愿和供养水平普遍较低,老人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附近。
一、农村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困境
目前在农村,由于代际关系“轻老重幼”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家庭物质资源的代际间分配严重扭曲,老年人处于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另一方面,老人在家庭
和社区中的话语权也在迅速失落,他们不但缺乏与子孙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且连表达个人意见和不满的权利也经常被剥夺。老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反映了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并在不断扩大。
第一,家庭养老的制度基础已经改变。一般认为,家庭养老是在长辈对知识和家庭经济具有控制权威的社会中形成的制度性传统,父辈对财产等资源的控制地位是其赖以获得子孙赡养的主要制度基础。我国农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流动与交往范围的扩大,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长辈对家庭经济和其他资源的控制性地位已不复存在,他们可用于与子女交换赡养的物质基础亦非常有限。在农村,儿孙对老人的赡养意愿和赡养水平,通常与老人的财产和收入状况密切相联。由于父权基础的普遍衰落,除亲情约束之外,养老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力和保障,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内在道德的支撑。
第二,家庭养老的支持性文化正在衰落。有研究认为,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即“孝”文化可以成为当今家庭养老制度的主要依托性资源。但调查表明,“孝”文化的支撑作用并不乐观。在农村,对赡养内涵最具共识的看法是“给老人吃饱”,这种基本义务也成为普遍的标准赡养行为。例如,兄弟几人每年合供每位老人500斤谷子或300元钱后,对老人其余衣食寝饮、情感悲欢不闻不问,以“供”代“孝”,有“养”无“孝”。虽然农村目前还能普遍接受家庭养老制度,但是在养老的制度基础逐渐瓦解后,作为其文化基础的“孝道”观念也已逐渐式微。
第三,人口流动背景下的老人照料资源短缺和血缘关系弱化。调查显示,贫困农村家庭的养老仍然主要依赖子女数量。农村劳动力在地理上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因计划生育和家庭小型化而出现的老人供养及其照料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重。流动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家庭养老所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紧密的血缘联系。地理间隔使得农村老人从儿孙方面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变得不现实。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公民化”过程的开启将会导致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逐步降低,人们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认同程度也会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削弱家庭养老的基础。
第四,养老行为的规范资源消失或功能减弱。作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家庭养老制度还包含一套规范人们养老行为的制度维护机制,如法律、社区行政组织、宗族制度和公共舆论等,对不赡养行为予以规范和惩戒。但农村的现实情况是,除法律外,其他传统的制度维护机制作用都在显著消退,家法族规和公共舆论曾经是农村最重要的规范资源,但是这项制度资源的功能也在弱化中。村干部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一些赡养纠纷通常持消极态度,“民不举官不究”,“管不了,没法管”。一旦发生不赡养或其他虐待事件,老人能够从制度渠道获得的救济非常有限。
第五,新的制度资源开始进入,但是远远不够。一些新的支持性制度资源正在进入农村并且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如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资源目前还存在着资源量小、覆盖面窄等问题,总体而言,还只是杯水车薪。
二、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政策思路
农村养老制度目前面临两难选择,所谓资源困境实际折射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因其制度化基础改变而难以为继。对此,首先要改变对农村养老方式的自然主义态度,加强国家对农村养老行为的积极干预、扶植和管理;其次,要创造新的资源形式,立足农村资源的开发,鼓励探索和实验新型养老方式。
第一,政府主导在农村兴起尊重、关怀老人的风气,以政府的威望代替老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日益没落的权威。除必要的大力倡导和宣传工作之外,还应考虑采取一些制度措施,如成立老年人协会等,并规定其在村庄相关事务决策中的一定地位,以提高老年人在社区中的话语权来带动老年人其他权利地位和权利意识的提升。
第二,强化村级组织在社会风气、道德建设方面的规范、监管职能。在养老制度以道德自律方式难以充分维持的情况下,应补充以行政手段,建立新的尊老敬老的村规民约,以及群众投诉和举报的受理责任制,切实解决不赡养和其他虐待老人的行为。
第三,倡导移风易俗,鼓励女儿赡养,挖掘农村新的养老资源。在多数老人看来,儿子供养是出于义务,女儿赡养则是出于亲情,女儿的重要性在精神和物质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黄阳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9期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2005年开始启动试点的一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淮安市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大市,以97.07%的覆盖率走在了全省新农合制度推行的前面。本次对淮安市涟水县黄营乡开展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意在了解新农合制度在该乡的推行与落实情况、农民的参合情况与满意程度,并通过农民的反馈,整理分析出一份反映当前淮安市涟水县黄营乡新农合实施情况的研究报告,为政府完善新农合制度、改进制度执行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了解程度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调研报告
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调研报告
摘要: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制度同时也是未来时间里我国农村养老的重要发展形势。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巨大助力。对此,本文以笔者家乡青岛市为对象,对该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制约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调研;养老保险;青岛
调研目的:分析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促进青岛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调研时间:2014年5月23日
调研地点: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青岛市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尤其是新农保试点的推行现状,调研人员分别在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地做调研。调研人员:王丽云,檀迎运,孔艳玲,赵耀
调研手段: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调研地点的农村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发放总数为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
相关背景:
截止到2012年12月,青岛市人口数已经达到了766万人。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平均年龄的增长,目前的青岛市人口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即老龄化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未富先老”。在这种背景下,做好社会保障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现今,青岛市多个区政府出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文件,其中多个区域启动了试点,26.57万农民参加新农保,14.56万农民已经领取养老保险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启动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不足之处。
1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养老保险意识缺乏,新农保宣传力度不足
从整体上看,青岛市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偏低的,而且大部分农民在参与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宣传力度较小,所以农民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上的思想仍然没有达到统一。主要表现为有部分村民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只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压力,还有一部分群众认为是一种超前行动,更有少数村民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归结到自家儿女身上,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村民都没有认真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460位受访者有76.22%的村民都听说过新型养老保险,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对它的了解还比较浅薄,更有23.78%的农户从未听说过这一惠民政策,如下表1所示。
1.2农村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现今,青岛市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依旧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由此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对很大一部分农民来说都没有
起到明显的作用。而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加恶化,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家庭养老职能弱化。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的结构,使得家庭规模逐渐变小。与此同时,年轻一辈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都极大的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另一方面,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逐步弱化。站在大的范围的范围来讲,青岛市的整体现状就是人多地少,尤其是最近几年种地成本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农产品收益大幅度下滑,导致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上升。
1.3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
目前为止,青岛市的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实行的是捆绑式。中央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55元,年满60周岁的,符合相关参保条件的即可领取养老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相关条件为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发放,并且其子女必须参加新农保之后才能够领取基本养老金。这实际上是将养老金的发放和子女个人参保缴费做了捆绑。现今不参保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普遍所持有的观点就是现今年龄仍然比较小,没有参保的必要,所以对参保抱着消极的情绪。然而如果他们选择不参保,那么双亲将不能得到养老保险金。
1.4新农保面临管理和操作难题
最近十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使得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增加,居住比较分散。除此之外,由于不少群众没有认识到户籍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 “户在人小在,人在户小在”问题的出现。有些参保人员的户籍信息准确度不高,不能在代办银行办理开户手续,也就不能参保。不仅如此,部分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时间外出工作也不能顺利的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等,最终也不能参保。除此之外,在参保工作中,必须要对入伍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婚嫁未办理户籍转迁人员等多种情形的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工作质量,杜绝历史遗留问题,而这极大的增加了新农保工作的难度。
2制约青岛市新型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
2.1法律因素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早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到一点,即几乎所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由该国政府部门实施推行的,它们具有法律强制性与保障基本性两大特点。反观我国,目前为止仍然还未出台出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而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与实施都是依赖于当地的相关部门,包括基本方案的确定以及相关指导性文件的颁发等。由此可见,制约青岛市新型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国家的法律支持,进而使得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性。
2.2经济因素
纵观西方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我们不难得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完善该制度的重要性。从某一角度来讲,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影响。现今全国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用的基本现状为:城市居民人均455元,农民人均仅15元,相差很大。而站在社会保障覆盖的角度来讲,城镇已经超过了90%,但是农村却仅为4%。在过去很长一段以来,青岛市实行的都是二元经济体制,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社会保障体制实施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区别对待农村与城市的负担比例,而且在财政投入方面也明显厚此薄彼。因此,有限的财政投入也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3制度因素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我国农村原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延伸,而这一延伸的重要对象就是一些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因此,无可避免的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然会存在原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某种不足,也可以说前者在时刻面对着多种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以总结为两大问题,其一为基金运营与保值增值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及银行增值。但是近几年的银行利息普遍偏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农民忧心基金的实际价值小于支付保费,最终不再信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其二,则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在青岛市刚刚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时,县以上政府就已经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指导并监督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工作。然而最近几年的机构调整与人员变动比较明显,“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价值已经少之又少。
3完善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坚持几大原则,包括保基本、有弹性以及持续性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始终以农村实际现状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扩大保证每个个体与集体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3.1立法先行
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法律是有效完善与顺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障,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在实施某一政策中所代表的重要意义是无可厚非的。1992年我国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之后其相关的法律体系并没有进行统一,而且大都是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的缺点主要表现为法律位阶偏低,未对保险对象、资金来源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过程中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这样一来就合理的借助了法律的援手实现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财政支持方面,各个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专门支出资金,以此来支撑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而这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必须要向农村方向倾斜,之后再逐渐寻求城乡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均衡。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部门要从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从某一处着手,之后在逐渐向外扩展,同时还要保证工作质量。除此之外,有些国家采取用税收与金融优惠政策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另一大财政支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此,我国可以引入到国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中。
3.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自觉性
尽管近几年农村人民对参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总体上看他们的养老保险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对此,各地政府部门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有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文艺宣传队伍到各个村落宣传,并设立乡镇政策咨询点,为农民讲解他们所不了解的政策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引导作用,将更多的农村群众引导到农保工作中。
4结论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针对青岛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情况作了调研,并得出了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结论,如农民养老保险意识缺乏,新农保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基础养老金发放存在制度性缺陷等。对此,本文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等,以此来加快青岛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伟娜,郑伟.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05):33-3
4[2]李宗时,黄永盛,应稚等.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专题调研报告[J].2010(05):55-66
[3]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4(32):
52[4]刘婷.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业.2009
(14):164-165
[5]刘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农村发现.2009(0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