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
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2005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2005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2005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十一五”末期,全省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5~10个,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二是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个。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开发与培育。要支持和帮助龙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村官/三支一扶考试复习资料 更多考试资料欢迎详询QQ:907208006 OR exam163 QQ:962468996 Y2012村官/三支一扶考试复习系统电子书.exe系列之农村政策专项 欢迎详询.QQ:907208006 or exam163 QQ:96246899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本系统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向“三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兴农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三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和奖励机制。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构建适应我省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整合卫生资源,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第五,创新保护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寻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过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达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是要切实改变农民工就业环境。要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工资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农业保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分保和再保险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机制,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减免税政策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扶持手段,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要具体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十五个方面。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农业特
产税和牧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国家这些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同时,我省也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力度。要加强各部门、各方面资金协调和整合力度,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集中投入新农村相关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发展实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1.是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继续提高粮食直补资金规模,确保及时兑付;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力度,要把这些资金用好、落实好,尤其是要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2.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大力采取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投入等办法,加快对原有项目改造升级,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扶持,使之尽快提高经济效益。
3.是大力发展高效精品畜牧业。要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4.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要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
三、强化支撑保障功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素质,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
2.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3.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方式,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选择部分乡村进行化解债务试点。
4.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5.是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6.是继续探索多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此外,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搞好征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合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共同责任,必须形成合力,协同动作,齐抓共管。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带县、城帮乡”活动,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六、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能力。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放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2012村官/三支一扶考试复习系统电子书.exe系列之农村政策专项 欢迎详询.QQ:907208006 or exam163 QQ:962468996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xxx”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
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xxx”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xxx”末期,全省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xx“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xxx”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5~10个,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二是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到“xxx”末期,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个。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开发与培育。要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开发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到XX年,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力争达到10个。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本系统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向“三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兴农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三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和奖励机制。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构建适应我省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整合卫生资源,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第五,创新保护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寻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过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达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是要切实改变农民工就业环境。要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工资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农业保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分保和再保险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机制,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减免税政策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扶持手段,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
~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始年,也是“xxx”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的新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总的要求是: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新村改造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农业总产值实现11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要具体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十五个方面。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国家这些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同时,我省也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力度。要加强各部门、各方面资金协调和整合力度,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集中投入新农村相关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国外和我国一些省份乡村建设的实践,初步匡算,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资金大约需要200亿元,按15年计算,平均每年需投入13亿多元。实际上,我省目前各方面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总量不是很少,比如: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三下乡”、劳动力培训、农村“六小工程”、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改水改厕、民政慈善、村部建设等等,每年30亿左右。现在这些资金都由各部门分散使用。如果把这些资金进一步整合,集中力量、重点投放,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同时,省里从今年起安排1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启动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多方面投入,尤其是调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发展实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要确保453万公顷以上。其中,玉米面积要达到290万公顷,水稻稳定在67万公顷以上,大豆保持在67万公顷左右。粮食总产量要力争实现26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亿公斤。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今年全省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要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并确保在“五一”之前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力度,去年全国用于产粮大县“三奖一补”资金155亿元,今年又新增30亿元,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这些资金用好、落实好,尤其是要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大力采取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投入等办法,加快对原有项目改造升级,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扶持,使之尽快提高经济效益。今年省里要统筹规划建设2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区,省里新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要重点向集中区摆放,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重点向集中区倾斜。省政府决定安排1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按照省里扶持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资金的50%进行配套,长春市要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通过努力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同时,乡镇企业要积极开展“创业杯”竞赛活动,省里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精品畜牧业。要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切实巩固我省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要加快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步伐,全省牧业小区要达到3500个,其中省级标准化牧业小区要达到15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要达到80%,推进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畜牧业总产值实现480亿元,增长8%。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要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今年省里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个高效园艺特产示范园区和12大类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全省新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要达到450个,监测面积达到187万公顷。
(三)强化支撑保障功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抓好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的同时,今年省里多方筹措水利建设资金5亿元左右,重点推进中部引松、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和四湖沟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启动“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同时,重点加强对松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深入推进东部山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83亿元,改培天然次生林6万公顷;中部粮食主产区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全年完成4.85万公顷;加快西部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要狠抓各项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确保连续2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努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4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5万人。通过努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330万人。要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进一步打响“吉林保安”农民工品牌。为此,在国家加大“阳光工程”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省里将增加配套资金规模。同时,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投入额度。
四是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科技创新重点是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超级稻、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等20项农业实用新技术。为此,省里将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生物防治玉米螟“三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的补贴工作,扩大推广面积,增加补贴规模,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额度。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要在重点规划建设好粮食、果品、蔬菜、长白山特产、道地中药材等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内需。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今年要重点组织办好第六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国内外展洽活动。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等四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依托“金农工程”,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交换服务平台。
六是进一步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今年起,省里将启动实施67万公顷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为此,在中央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省里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购置、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和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七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年进一步扩大“两免一补”扶持范围,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4个县。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二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选择部分乡村进行化解债务试点。四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五是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六是继续探索多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此外,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搞好征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共同责任,必须形成合力,协同动作,齐抓共管。省委、省政府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明确责任,统筹运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具体负责情况综合、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督查指导。各地要参照省里做法,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的组织领导,从今年起,省里将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带县、城帮乡”活动,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同时,省里也决定从~年起连续几年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抽调大批干部,派驻村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的是:宣传政策,落实项目,协调资金,调处矛盾,化解纠纷,锻炼干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六)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重点抓好30个乡镇、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内容包括规划布局、改造内容、建设标准、相关政策、组织领导、实施步骤。总体时间要求是:3月底前,完成方案制定,搞好布局选点,确定建设内容,明确相关政策;4月底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5月底前启动实施试点;10月底基本完成100个村阶段性改造任务,2年内完成30个镇改造计划。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能力。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放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华图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通关课程5折优惠啦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个国情又主要凸显在“三农”之中。所以,“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因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都还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上得当,把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好,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自治建设,建立农村民主管理的新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目标要求。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以下总体思路。
(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
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其目标内容主要有:
(一)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业生产发展必须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央明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生产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在农业科技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可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定期不定期地深人到村、户,将更多的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切实送到户,教到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未来的农业发展将突出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内外结合”,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也要下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生活宽裕的日子。
1.农民生活宽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首先,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2.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
一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在内的,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三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使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协调发展,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积极开拓公共产品投入渠道,全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保障体系。
3.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要进一步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中能够有工可务,有钱可挣,挣了钱能拿到手、带回家。
4.农民生活宽裕,必须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机制。国家农业资金的投入,要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以下,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如小型道路、小型水利、小型水库、小型电力、小型沼气,让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直接受惠。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外在体现,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反映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农村的“软件”建设。
1.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着手,逐渐树立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崇尚科学不迷信、移风易俗不浪费等良好风尚。根据农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的思想状况,不断对农民进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尽快建立有农村特色,适合基层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
2.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组建文艺队伍,创办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科技培训室、文艺辅导室等宣传文化站,有条件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要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乡风民俗焕然一新。
3.让乡风文明起来,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随着多年来在农村开展普法教育,特别是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农民的法制意识在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的还为数不少。有的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有的又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阻挠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从而触犯法律。因此,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并自觉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协调稳定。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反映。“村容整洁”,一般来说应包括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排水、清洁能源户使用率、垃圾收集处理、农村改厕、公共照明、绿地率等项内容。村容整洁的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1.实现村容整洁,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农村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2.实现村容整洁,要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在进行村容整治的过程中,要把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按照“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要求,加强对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理论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从改善人居环境人手,集中精力抓好硬化道路、净化街道、绿化村庄这三件实事,逐步解决村庄建设散乱和“空心村”问题,引导创建活动健康、有序、良性发展,推进创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3.实现村容整洁,要发挥村委会以及县乡(镇)政府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村委会为主体,因为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村容整治作为农村事务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参与作用,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推进。村容整治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村民意见,调动村民参与村容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是解决农村饮水难、走路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以及村庄建设中的硬底化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困难问题。
4.实现村容整洁,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各地当前的重点,首先是抓好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
(五)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就是民主管理,由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重大事务,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或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村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
加强民主管理,要做好村民自治即由农民群众对村里的重大事务实施民主管理。而村民对村务民主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村务公开,以保证村民对村务有知情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参与权、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公民直接参与民主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农村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
——以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示范村为例 内容摘要:中国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据60%,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均匀发展,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使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增收的实际问题,以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方可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便凸而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一份子,按照先前的策划,我和同学于2010年8月4日-12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此过程中对镇、乡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部进行了主题采访;走访大部分的村民及农户。走访的同时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实践调研,了解到了华石村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新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等。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变化建设方案舆论宣传
2010年的暑期,在外求学的我一回到家乡——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便
感受到了政府推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可喜变化。
首先,最明显的变化是村道路宽敞了,刚铺好不久的水泥路上已有不少的车辆在运行。道路堪称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农村的经济要发展,那么道路拓宽带来的便利就显得格外重要。其次,娱乐活动丰富了,村民每到夜晚便可到附近的小公园里下棋、健身、唱小曲、跳舞,这些变化在侧面反映 了村民的生活宽裕了,生活质量随之提高了。最后是村容的整改,现在村中每五户人家便建有有一个垃圾堆放处,各家的生活垃圾便投放在这些规范的垃圾堆放处,每隔一定时间便有工人来清理。这使得村容整洁不少,整个乡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坚信,作为福清市东张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家乡的改变绝不仅仅只是我眼中见到的这些,而作为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我,在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宣传的同时,也有义务为村民了解乡村目前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借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是对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考验,我和同学以记者的身份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自从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出台后,农民更是实实在在的尝到了新村建设的甜头。在减负开源,让农民增收之后,我国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现在,大家开口谈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是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从国家的下发文件来看,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
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而此次我们的华石村新村建设调研也是围绕着这五个方面展开的。
在家长的帮助,让我们有了与镇政府干部面对面的机会。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关于深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张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实施方案。现将采访内容总结如下:
在指导思想方面,东张镇华石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紧紧围绕“树信心、保增长、争先行、挑大梁”这一主题,在认真总结,持续开展“四大新家园”建设的基础上,以“学先进、求突破、争先行”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富裕农村、文明新农村、生态新农村、平安新农村为目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努力促使农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此外,新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一)在试点村中开展“学先进、求突破、争先行”主题活动。
1、树典型、学先进。以农村建设水平的精品村三星村作为样榜村为先进
典型,深入总结该村的建设经验,结合华石村的实际情况,编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材料》同时利用宣传栏、宣传车突出专题宣传,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
2、抓建设,求突破。继续推进华石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华石村
“三网”建设。在建设经济林种和村庄绿化林带,继续完善农村下水道、农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以重点扶持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3、多引导,争先行。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有效加强试点村班子建设
引导试点村在农村基层党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方面争先行。深入引导试点村围绕率民致富、为民解忧、保民有权、与民同乐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开展党员服务工作,严格新农村建设考评制度,在村工作层面上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掀起工作新高潮。
(二)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
1、继续通过土地整理,整合农村土地资源。2010要完成华石村农村
综合开发整理项目,建成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商品粮土地整理开发基地,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土地流转利用新机制,继续引进蔬菜、花卉种植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对实施土地整理的周边村庄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主导产业。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深入开展融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做大做强华石村绿野农业开发公司千亩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奥必佳农产品加工。
3、扶持龙头企业,引导村企联动。继续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
“订单农业”促进企业与种养专业村结成利益联结体,深入开展村企联动,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村企共赢。争取在5年内
培育完成5个章程健全、行业突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在甘薯、果蔬、枇杷、茶业等农产品领域,培育具有推广意义的村企联动农民合作社的典型。
(三)发展农村文体事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创建文明乡风。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力争实现每个试点村都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有1套健身路径,有一个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丰富活跃农村文体生活,以“创五好文明家庭”、“邻里节”、“读书月”以及村内各类榜样评比活动为载体,组织举办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2、普及科技知识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科人员
进村入户,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继续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结合“阳光工程”计划,全年新增培训人员300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0人。
在采访华石村村干部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2010年华石村新村建设的方式与方法:
1、典型示范。深入总结各类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树立不同类
型的成功典型,加强推广宣传,鼓励试点村因地制宜,学习先进经验,发挥带动作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把华石村建设工作向更大范围铺开。
2、干部参与。做好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及服务队、服务分队的下村服务
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政策、综合资源、思路方法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现场推进。根据建设进展情况,不定期举办现场办公会和现场观摩会,帮助试点村现场解决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各试点村在“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中推动工作上新水平。实施镇、村两级新农村工作例会机制,镇、村两级领导小组每个月底或次月初分别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例会。
4、资金投入。根据上级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镇配套专项资金,积
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争取库区移民资金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渠道。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支农资金,集中财力支持较大项目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另外,在走访过程中以及问卷调查的书面反馈可知,华石村村民对于新
农村建设的内容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不是非常了解,但很多村民都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和发展潜力充满信心。当谈到若新农村建设中大家义务出力怎么办时,大多数村民都积极的表示愿意接受。此外,还了解到村民最希望对
农村进行改造的是进村和村内道路,这在华石村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村民表示对村干部以及镇政府表示非常满意。而在经济方面,有82%的村民表示生活以及孩子学费方面的经济负担并不重,生活也越来越宽裕了。
至此,我们的调研实践基本结束。而这次实践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家乡建设的新动向,在专题采访以及群众走访的过程中,更为自己的专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结合了传播学在实践中的优势,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典型、先进的优选法和经验以及此次调研的成果进行深入宣传,让农民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