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论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随着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金融业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不断被引入我国银行内部管理活动中,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开始成为银行整体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内审部门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与此相应的就是内部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一、金融机构内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违规操作风险,即没有遵守上级行的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实施审计活动而引起的所谓上诉风险。形成原因部分属于制度体制层面,部分属于内审技术层面。目前阶段,银行系统均就内审方面制定了若干规定,大多是以“制度”、“操作规程”、“办法”等形式存在,这些规章制度是内审部门行使职责时必须要遵守的,但实际工作中受诸多情况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实际偏差,这些偏差使内审部门“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如在现场审计活动中,应该就查出的问题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意见,但有些内审人员却忽视了这点,由此带来了被审计单位最后并不认可这种问题的存在,或上级行虽然下发内审结论,但被审计单位又提出复议要求等。
2.取证不当风险,即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是不恰当而形成的风险。这是在现场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一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按照现行内审操作一般规定,对查出的问题必须要有证据予以证明,即内审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证据证明这是个问题,即查证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如果不取得足够的证据予以说明,容易引起这样两个后果,一是没证据下结论,不符合内审的一般操作规定,从而转化为违规操作风险;二是没证据就下结论使内审结论没有说服力。同时也不利于各级领导进一步思考这一违规问题。同时,由于没在现场及时取得相关证据,为少部分人篡改证据留下隐患。
3.查证不实风险,即对重要的审计事项查证不实、揭露不力而形成的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中央银行,内审风险在查证不实方面具有明显的银行业特点。银行内审主要是审计检查银行的业务,尤其是侧重检查潜在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由于银行业务的行业特征,若干业务的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如联行业务,随着近几年银行联行资金被盗或挪用案件的不断发生,有关各方对内审监督的力度和作用提出了质疑,并且认为内审部门应该在联行资金安全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公平而论,就目前银行内审部门来说,单纯从事后检查的角度要确保银行联行资金的安全,确实是勉为其难。但是,无论是本行管理层,还是一般员工,对本行内部发生的案件,尤其是业务方面的案件,总是要问内审部门查没查过确是不争的事实。
4.定性不准风险,即引用法律规定、业务规章不当或者是定性措辞不尽规范而导致的风险。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也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风险形式。定性不准包括三种可能:一是定性错误,内审人员对查出问题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如在对贷款进行分类时,没有依据借款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依据贷款的担保对象或抵押物的保证程度来判断其被归还的可能,将本来应该划分为次级的贷款,划分为正常,就属于定性错误;二是夸大错误的程度,如对主管会计行长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从有关各方得到的信息是主管行长第三季度进行了检查,有检查书面材料,但在相关登记簿上没有行长的签名,定性为登记簿记录不全比较准确,而定性为主管行长没有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就属于夸大错误事实;三是缩小错误程度,检查发现某支行将贷款利息收入部分退还原借款人,应该定性为截留利润而定性为低于国家规定利率发放贷款,就属于缩小了错误的程度。
二、防范内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内控建设,降低控制风险。由于控制风险的存在,加大了内审风险的总体水平。因此,首先从降低控制风险入手就成为防范内审风险的首要选择。控制风险的存在形式决定必须从加强内控建设开始防范控制风险。
一是要弄清楚内审部门在本行内控建设中的地位或作用,银行的内控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内审是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监督职责使内审部门在整个单位的内控建设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内审部门既是全行内控的一环,同时又较其他业务部门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从内审可以行使“管理咨询职能”的角度,内审部门在整个内控建设中可以发挥规划、咨询、协调、督促的作用。二是银行的内控建设一定要突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特点,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风险对银行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银行内控建设涉及到的所有内控要素,都要从这个方面考虑,只有在充分控制好可能的风险的前提下,银行才能够考虑盈利和发展。内审部门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作用也要强调这点。三是内审部门要加大对内控要素的监督评价力度,不但要在一般性的业务活动中突出对内控要素的监督,而且要制定专门的内控要素监督评价办法,把对内控要素的监督评价纳入内控建设的整体框架之内,以通过科学有力的内控监督活动,促进全行内控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达到降低控制风险的目的。
2.强化内审自身建设,降低技术因素造成的检查风险。虽然内审部门可以通过督促全行的内控建设,达到降低控制风险,进而达到降低内审风险的目的,但结果如何不是内审部门可以控制的。内审部门能够控制的和对降低内审风险最有意义的还是在内审部门自身。
(1)加强内审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各家银行总行内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把内审部门自身制度建设纳入全行内控建设整体框架中思考,按照内控制度的基本要素检查、规范和完善内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审专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把内审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分监督对象或专业制定内审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内审操作规程在内审检查活动中的重要性。
(2)尽快识别和界定内审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审监督活动既不是业务部门的即时复核,也不是事后监督。一般情况下,内审部门不可能对所有的监督领域和所有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监督,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对这些业务内容实施监督,尽管从审计种类上存在全面审计或跟踪审计,但这仅仅是相对的。因此,从节约内审资源、提高内审效率和效果的角度考虑,就是必须找出内审部门必须要监督的内容,即我们通常说的检查重点。这项工作应该由各家银行总行内审部门负责,分别不同类别的行处和业务种类,集中业务专家,按照业务流程逐项分析判断内审监督的关键点。
(3)树立项目管理理念,加强现场内审管理。从我们对银行内审项目档案的检查分析来看,属于事故性项目的(体现出一定的内审风险特征)一般与现场操作有关。许多基于内审人员技术成分造成的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加强现场操作来予以防范。另外,从多家银行的内审操作规程分析,在银行内部已经开始把内审查处活动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随之而来的就是按照项目操作要素组织实施内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科学计划项目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审人员,确定现场实施的时间、具体检查的重点和抽样比例等;二是明确现场项目操作管理岗位责任制,组长、主审人、小组长和其他成员分别代表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的责、权、利都要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立,现场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坚决落实这些规定;三是确立项目整体操作的概念,从发出内审通知书到进入现场、调阅资料、抽取样本、实施检查、记录底稿、起草事实确认书、撰写初步意见、形成内审报告等所有的内审行为,均是围绕一个整体,即高质量地完成本次内审任务,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偏差都有可能加大检查风险。
(4)建立健全必要的内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银行内审作为本行内部的一项管理监督行为,必须坚持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即确立适合本行的内审行业标准,这对充分发挥内审的“管理咨询”作用是必要的。哪些内审项目需要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应该确立怎样的标准和指标,这些都是内审部门要研究和思
考的问题。行长离任审计(稽核)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种监督形式,按要求需要对行长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就需要确定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指标;上面也分析到了对内控进行监督评价,从纵横比较的角度分析,也应该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5)加强内审人员素质训练。从审计员水平决定审计工作水平的角度,加强内审人员素质训练是防范内审风险的措施之一。如何训练是重点。首先必须确保内审人员拥有基本的文化素养,这可以从内审人员优化和鼓励在职学习提高来解决,这是训练的基础。其次是确立各自银行内审工作的职业文化和现代审计工作理念。只有拥有具有显著行业特点的内审职业文化,才能为培养合格的内审从业人员打下牢固的职业素养基础。现代审计工作理念,可以引导内审人员确立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从管理学的角度认识内审活动,在坚持审计学基础理论地位的同时,借鉴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内审检查活动。再次就是教授内审人员基本的审计技术知识。实践证明,看似非常简单的一般审计技术知识,在内审人员中还是有一定障碍的。最后就是培养提高内审人员的分析、判断、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实践、集中案例讲解,在“学习——实践——学习”中提高内审人员这样的能力。
第二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一、什么是内部审计
1、概念
u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u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u
最新准则,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核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的目标
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内部审计的职能
监督(检查)、评价(或监督、评价、咨询)
关系: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是基础,是咨询职能的前提;咨询职能是升华,是对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的利用和发展。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职能的实施,获得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的基础上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实现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4、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
目标
差异(与实际对照)
建议
5、内部审计的具体方法
审核、观察、询问、盘点、访谈、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6、内部审计的责任
u
找出差异,发现问题,并报告当局,提出改进建议。
u
内部审计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7、内部审计最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独立性
u
机构、人员、经费独立
u
没有独立性,审计目的就无法实现,审计结论就无法达到客观公正。
二、什么是内部控制
1、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
u
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u
资产安全;
u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u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u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3、内部控制五要素
u
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
力资源政策、内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u
风险评估——目标设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u
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记录控制、分析与报告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u
信息与沟通——内控各要素的相关的信息应及时被获取、加工整理,并
在企业内部传递,u
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检查与评估活动。
内控体系五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核心是人,人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构成了企业的内控环境,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分析影响因素,即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内控活动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同时与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和内控活动相关的信息应及时被获取、加工整理,并在企业内部传递,这就是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系统围绕在内控活动周围,反映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转情况。为了保证内控体系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对整个内控过程进行监督。
4、控制的基本方法
目标
风险
控制
5、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
u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u
授权批准控制
u
会计系统控制
u
财产保护控制
u
预算控制
u
运营分析控制
u
绩效考评控制
u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6、内部控制的责任
找出风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7、内部控制的三大控制系统
u
会计控制
u
管理控制
u
业务控制
8、内部控制最大的受益者——管理层
u
内部控制正是用来促使公司向着盈利目标和实现自身使命迈进,并减少这一进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u
内部控制为多个重要目的服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系列潜在问题和风险的解决方案。
u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u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9、内部控制能做什么
u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业绩和盈利目标,防止资源的损失。
u
可以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u
它有助于确保企业经营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其声誉的损害。
总之,它可以帮助企业向着盈利目标和实现自身使命迈进,并减少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但是,内部控制并非万应灵丹,因内部控制体系都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10、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也许有人会认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万无一失,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多好,它也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保证,这是内部控制系统固有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判断失误——判断是指人在事情发生时依据现有信息的所做出的,个人的判断不能保证绝对正确,并且难以避免主观性,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于错误判断的管理层决策也会导致失误。
2、执行偏差——任何“完美的”内部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也都可能使内部控制系统陷于瘫痪。例如:代替缺席或生病雇用的临时职员,可能不能正确地执行控制的职责。
3、管理层的越权——内控制度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但任何内控最终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单位或部门的经理,或者高级管理层成员会出于各种目的而愈越内控制度。例如:虚增报告中的收入来掩盖市场份额始料不及的下跌;虚增报告中的赢利以符合无法实现的预算。
4、合伙同谋——两人或更多人的合伙同谋行为,会使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作用丧失,从而导致内控的失效。(内部牵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①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②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实践证明这些设想是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因此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5、成本收益原则——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效果可能会越好,但控制成本也会越高。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在设置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在控制失败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建立控制所需相关的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区别:
u
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的职责,属于企业经营层面;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层的职责,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属于独立的审计监督层面。
u
内部控制依存于管理体系,服务于管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业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u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但不仅仅局限于内部控制。
联系:
u
两者的目的统一。都是为了保证公司财务信息正确完整,增加公司管理的经济型、效益性和效率性。
u
两者相互需要。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甚至可能无法开展审计工作;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检查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u
两者互相促进。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之一,内部审计的结果,需要得到公司管理的改进并反馈,这种改进往往在内部控制措施上得到体现。
作用: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检查与评价的活动。
u
可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u
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和运行中的缺陷;
u
没有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就失去了持续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外在压力,很容
易流于形式,或干脆成为一纸空文。
(二)区别:
u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由于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大控制系统。无论是内部会计控制,还是内部管理控制,都是作为管理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u
而内部审计则是指部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其目的是协助单位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监督各项管理措施地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组织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业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联系:
u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u
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
u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素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u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u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u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u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
END
—
第三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控制之探讨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自身设置的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它是各单位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主要监督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与改进,但由于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部人员所完成,其独立性相对较弱。审计也如同绝大多数职业一样,是一项需要依靠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的经济活动,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审计风险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形成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但是,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还是可以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和表现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1)风险后果的间接性。由于事业单位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加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但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比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人的任用,从而影响被审计人甚至其所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又如,审计建议影响到单位对某些方面或领域的重大决策,从而影响单位的改革、发展,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是间接的。(2)风险表现的隐蔽性。内部审计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对事业单位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直接的数据可用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本人都未觉察到。(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原因,也有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原因,但更多地表现为内部审计自身的原因,如审计风险意识不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能胜任日益广阔的审计领域等等。(4)描述现状,不进行评价,不表示意见也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一个特征。随着事业单位各种环境的改变,事业单位遇到许多以前未曾出现过的事项。一方面,由于许多事项本来就在发展变化中还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暂时还看不清孰是孰非;另一方面,有的内部审计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对所审计事项不敢定性,甚至不敢揭露,对所见的事项只就事论事,或罗列事项、数据,或描述现状,不进行评价,就更不要说提供一些处理意见或为领导提供建设性决策意见了。这样的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自身的生存风险。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1)评价失误,误伤人,影响积极性。作为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相对企业较少,内部审计更多的是对单位各部门执行国家政策和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如果评价不实,就会伤害人,影响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建议决策失误,误导政策的制定。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局限在查错防弊,更多的是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建议,内部审计部门接触的各种信息,对各管理环节都比较熟悉;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更多地对单位的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如果提供的决策意见失误,就会误导政策的制定,造成隐性损失。[!--empirenews.page--](3)错弊不能有效查处,充当保护伞。如果通过审计,重大错弊不能有效地发现,如果长期以往,就会被个别人所利用,从而客观上成为其达到个人目的的保护伞。(4)审计质量低下,影响审计权威和自身进步。审计质量低下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失实、重大错弊未能有效发现、提出的审计建议无法实施或实施后造成巨大损失等。审计质量低下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审计方法和程序问题,但不管什么原因,后果均会使广大的职工特别是领导对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认识降低,影响内部审计的威信和权威。同时,如内部审计人员不提高审计质量意识和审计风险意识,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自身的进步。(5)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表面上看,事业单位没有太多的经济活动,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经济效益;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内部管理,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建议,甚至提供一些决策方案,漏洞不能发现,建议、决策失误,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6)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内部审计的建立是为组织的管理提供服务的,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就存在价值危机,最终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单位领导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创造成绩,给单位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在人员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开展。2.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但是,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各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3.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随着会计操作的电算化、网络化,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的知识和能力。同时,随着单位知识资源、信息等无形资产比重的增长,有针对性地扩大对这部分资产的抽样范围,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还应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予以充分重视,结合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的特点,正确地评价其内控制度,从而准确地把握审计测试的重点和范围,获取应有的审计证据。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其它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empirenews.page--]5.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审计。加强相关法律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因此,建议尽快制定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审计人员只有严格执行法定的工作程序,规范操作,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第四篇:试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试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作者:lyw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时间:2006-5-23 15:36:15 阅读:625次]
[字体:]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表现形式
近年来,由于发生了不少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社会审计风险已得到了审计界的重视,审计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人们对内部审计风险的了解和认知还不够,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作为银行内部的监督部门,有必要了解银行的内部审计风险。
根据国内外理论界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结合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远不止财务会计报表),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和虚假的经营信息未能充分揭示,而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这里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审计部门对违规行为和虚假的经营信息未能充分揭示;二是审计部门对违规行为和虚假的经营信息,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违规操作风险,即审计人员没有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进行审计而导致的风险。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操作规程,银行系统均制订了内部审计的准则、操作规程、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是内审部门履行职责时必须要遵守的,但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偏差,这些偏差使内审部门“执法”行为的“合规性”受到影响。
2.取证不当风险,即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不恰当而形成的风险。这是在现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一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按照现行内审操作一般规定,对查出的问题必须要有证据予以证明,即内审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证据证明这是个问题,即查证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如果不取得足够的证据予以说明,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3.查证不实风险,即对重要的审计事项查证不实、揭露不力而形成的风险。银行内审主要是检查银行的主要业务,尤其是侧重检查潜在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由于银行业务的行业特征,对若干业务的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如内、外部勾结盗取银行资金或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有关各方对内审监督的力度和作用提出了质疑。就目前银行内审部门来说,单纯从事后检查的角度要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确实是勉为其难。除内、外部勾结发生的业务风险外,同样可能存在查证不实的情况,这与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着紧密联系。
4.定性不准风险,即引用政策规定、业务规章不当或定性措辞不尽规范而导致的风险。这是目前较多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也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风险。
定性不准包括三种可能:
(1)定性错误。内审人员对查出问题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对被审事项中某些尚未最终实现的结果,审计人员作出了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并与实际严重背离的推断。如在检查贷款分类业务时,没有依据借款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依据贷款的担保对象或抵押物的保证程度来判断其归还的可能,将本来应该划分为次级的贷款,划分为正常,就属于定性错误。
(2)夸大错误的程度。被审事项中存在差错,但程度上不及审计报告所陈述的严重。如对主管会计或行长是否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问题,从有关各方得到的信息是主管会计或行长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了检查,有检查书面材料,但在相关登记簿上没有主管会计或行长签名,定性为登记簿记录不全比较准确,而定性为没有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就属于夸大错误。
(3)缩小错误程度。当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性质较严重,被审计单位存在多种重大违规和错弊现象,而审计报告中只反映了其中一部分或避重就轻,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定性不准,有大事化小之虞,缩小了错误的程度。如检查发现某房地产企业将贷款全部用现金方式提走,应该定性为未按贷款用途使用资金,而定性为贷款未实行封闭式管理,就属于缩小了错误的程度。有时甚至发现被审对象或被审事项中存在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规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现象。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导致的风险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上仍未完全独立,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经济关系一般都隶属所在行,不少银行虽已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体制,实行“派出“或“交流”制度,但审计人员仍有后顾之忧。主要是在审计人员竞聘、部考核、考评、绩效分配等环节中,审计对象参与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以致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后不愿或不敢毫无保留地报告。且由于目前各分支机构统一法人的观念尚未真正树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害怕查出问题,更怕反映问题,因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干扰内审工作,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得到下级行审计部门具有完全真实的或比较重要的审计信息,存在着受各级分支行不同程度的影响。审计成果的共享度不高,内部审计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形成的审计报告未能达到客观公正的要求。
2.由于商业银行现行内部审计体制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审计人员“责、权、利”不匹配,各级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业务处理权限与所承担的责任不清晰,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制约机制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能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的虽然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但真正落实到个人的却很少。久而久之,易形成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松懈情绪,潜伏了较大的审计风险隐患。此外,银行内部审计业务规章制度的建设也较为滞后,许多银行普遍缺少全行统一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审计规范体系,造成审计项目程序、审计计划、审计证据搜集、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编制等不科学、不规范,加大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二)审计方法手段导致的风险
1.审计手段落后。近年来,金融业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业务信息处理的电子化,使传统的手工帐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大量集中存储会计数据的磁性介质,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完全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审计介质的改变,相应地要求改变审计手段。但目前,大部分银行内部审计的手段,主要还是通过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来取得审计资料。这种传统的审计手段,无法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基础工作,审计的效率、质量、覆盖面等受到限制。用落后的手段去审计先进的介质,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更无法对实行电子化的业务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实施监督。先进的业务处理手段与落后的审计手段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酿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2.非现场审计滞后。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主要有两种方式: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现场审计是一种传统的审计方式,就是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以有关政策、规章制度的规定为依据,对审计对象的审计事项进行现场查证的过程。非现场审计是借助计算机手段,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对所有分支机构和业务进行持续监测的过程,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疑点。不仅可以扩大审计的覆盖面,提高审计的时效性,弥补现场审计的不足,还可以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地选择审计样本,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疑点进行检查、核实,从而提高审计效率。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还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虽已对非现场审计做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受非现场审计工具、审计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非现场审计还未完全实现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因而,审计的工作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由于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现场审计只能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抽取样本的数量是否合理,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依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评价被审单位,发表审计意见等,都增加了审计结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证据质量导致的风险
1.审计证据质量不高加大了审计风险。按有关审计规范要求,审计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可靠,取证的方法和手段、证据的鉴定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证据风险的是客观性方面,证据未能客观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有的凭主观臆断,靠“听说"、就“大概”;相关性方面,证据与审计事项、审计发现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甚至出现搜集的证据与审计发现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对搜集的证据材料没有作认真分析、判断,并根据证据材料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要求进行取舍,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合法性方面,取证不符合审计法规规定的手续和程序,如审计证据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或提供证据人员的签章认可,对拒绝签章的,也未注明原因和日期;充分性方面,证据不足以证明审计问题的真相,形成或支持审计结论,从而带来审计风险。
2.在内部审计中,往往忽视搜集环境证据。环境证据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状况、管理层和职员的素质以及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环境证据虽不属于基本证据的范畴,但若没有其支持,就无法了解被审单位所处的环境全貌,更无从判断内控制度的优劣,得出的审计结论就可能与事实不相符,加大了审计风险。例如:某单位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即使审计中没有发现违纪违规及风险隐患问题,也不能轻易作出其内部管理完善的结论。相反,某被审单位有较健全的内控制度,虽然审计中发现了违纪违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得出该单位内部管理不完善的结论,而要分析其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四)人员素质导致的风险
1.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的大小。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和改善,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均衡,合力优势不明显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一是内审人员的审计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虽然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是原工作岗位上的业务骨干,但经过正规审计培训的却不多,宏观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够。二是人员知识结构搭配不尽合理。熟悉财会、信贷和个银业务的居多,全面了解计算机、国际业务和其他新业务的较少,能够独立从事各项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旦遇到上述审计业务,审计风险就会加大。三是知识更新不够及时。审计业务培训次数少、范围小、时间短、效果不佳,有时缺乏针对性。四是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由于审计人员不参加具体的业务经营管理活动,对操作上的细节把握不够,导致审计效果欠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2.部分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够强。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与己无关,因为它不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或带来其他损失,因而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够强。具体表现为:审计态度欠客观公正,未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独立性,缺乏职业道德,审计深度不到位,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成员之间的合力不够强,团队精神欠佳等。这些人为因素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控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
(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建立一套与商业银行管理原则相匹配,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保证,更是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各行应建立由总行垂直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由内审机构代表统一法人对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实施审计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在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只对统一法人负责,不受各分支机构的领导,其领导关系和经费开支与被审机构相分离,内审人员的人事任免权、机构设置权上收总行,在组织关系和经济利益上不依附于驻地行,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与超脱性,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敢说真话,发现的问题能真实体现在审计报告中。此外,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应推行审计工作回避制度和异地交叉审计制度,以充分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正在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建立独立和垂直的新型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各分行审计人员在组织关系、经济利益上与被审行的彻底分离,保证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二)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尽快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及审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建立全过程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对审计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即对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从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对审计风险加以防范和控制,全面建立审计作业与质量控制体系,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其次,建立配套的工作考核、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加大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力度,注意从审计工作的及时性、效率、质量、风险等方面来考核审计人员的业绩,使审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并警钟长鸣;最后,要完善审计工作内控机制,如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审计底稿三级(项目经理、组长、主审员)复核制度、项目督导制、后续追踪制等一套完整的控制制度,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审计风险能从制度上得到有效控制。
(三)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努力规范审计行为
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审计法规和银行业自身制定的审计章程和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审计工作各个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材料,及时编制科学的审计方案;在审计的实施阶段,要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严格审计测试和取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做到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记录准确、措词精当、结论明确;在审计报告阶段,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事项,报告的定性要准确,揭示的问题要明确,整改的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报告的表述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应只在审计范围内发表审计意见,对非审计事项不作评价;并在适当的间隔期应进行审计追踪,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及时分类整理具有保存价值的审计项目资料并移交归档。整个审计业务流程均应严格遵循审计章程、准则,把握尺度,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目前国外审计界已广泛采用风险导向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考虑审计风险,并对各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其审计过程是依据“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首先设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总体水平;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估和分析,确定检查风险;再根据检查风险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控制,从而达到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在制定全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领域风险状况的基础上,对审计客体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确定审计对象、审计事项、审计期间和工作重点;在审计项目选定和力量配置上,重点向风险高的业务单元、营业机构等倾斜。各一级分行则要围绕总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区域业务、风险的分布特点,制订短期工作计划,识别潜在的审计客体,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确定适宜的审计频率和审计顺序,保证高风险的审计客体能够优先得到审计。
(五)改进审计手段方法,大力拓展非现场审计
大力拓展非现场审计业务,积极开发审计系统软件。为保证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是要建立涵盖全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数据模型,根据有关数据对审计对象进行适时监控,通过问题查找和风险评估,找出风险程度较高的经营机构或业务领域,据此科学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合理调配审计资源,使审计监管工作逐渐趋于日常化,提高非现场审计工作效率;二是要大力开发审计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代替手工审计手段,这样既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审阅业务事项档案,查找满足指定条件的记录,又可以对众多业务事项进行统计抽样,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详细测试,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要建立审计信息共享系统,使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项目前能充分利用以前的审计成果,尽快找到审计重点,增强审计的针对性,避免重大审计疏漏。
(六)规范审计证据搜集,提高审计证据质量
在审计取证时必须注意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注意审计证据客观性和合法性。审计证据所记录的审计事项必须客观存在,有据可查;必须经合法的程序和方式取证。如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审计人员应有两人在场,全部证据须经当事人认证、签名、盖章。对于凭主观想象、推测或与审计事项无关的材料,均不能作为审计证据。二是注意审计证据充分性和相关性。充分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审计意见”,要有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来支持,特别是报告所涉及的违纪违规事件,不仅要有准确的证据而且要有充分的说服力。在现场审计结束之前,该取得的资料一定要素取到,包括谈话记录、录音等。相关性则要求审计证据应与审计事项之间有实质性联系,能支持审计发现和审计意见,并与审计目标一致。此外,还必须注重搜集包括内控制度在内的环境证据,确保审计证据要素齐全,证据内容完整,取证方法得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人员全面客观的发表审计意见,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减少审计风险。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高素质、高层次的审计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要努力建设和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审计队伍。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内审人员首先要学习好内部审计基础规范、业务规范和实务规范,这是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的权威性标准;其次,要及时熟悉和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发展、变化,这是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的业务基础;第三,要全面掌握本行系统各项业务产品的操作规程和控制制度,这是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的手段;第四,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谨慎观念,树立审计风险意识,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第五篇:企业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高级培训班
培训时间:
2012年04月14-15日/05月18-19日深 圳
2012年04月21-22日/05月25-26日上 海
培 训 费: 26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专家演讲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咨询电话: 0755-611921000755-23107800汪小姐范小姐
课程对象: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负责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经理、主管;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税务经理、税务主管、总帐会计、税务会计相关人员等。
资格认证:认证费用:中级600元/人 高级800元/人(参加认证考试的学员须交纳比费用,不参加的学员无须交纳)备注:1.凡希望参加认证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参加考试合格者,颁发(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财务管理师>>国际国内双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国内认证/全球通行/雇主认可/官方网上查询);
2.凡参加认证的学员须提交本人身份证号码及大一寸数码照片;
3.课程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证书快递寄给学员;
4.此证可申请中国国家人才网入库备案。
课程收益:通过系统学习使学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有效规避风险,提高企业运营的安全性,同时深刻理解内部审计、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员建立对内部控制制度完整而系统的认识
二、掌握快速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并进行改进
三、掌握内部审计的具体实施程序以及关键操作要点
四、掌握财务风险评估方法,并有效采取措施控制与防范风险
五、深刻理解内部审计、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打造系统“防火墙”
课程提纲:
内部审计篇
一、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
一、引言:解开你对内审的困惑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1)概念2)目的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比较
(二)设置内审部门的考虑因素
1)企业规模与经营的复杂性2)业务特点与风险控制3)提升内审部门的独立性
4)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的方法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1)控制2)控制结构3)企业风险
4)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四)内部审计的角色
1)监督者2)检察员3)协助者4)咨询师
(五)内部审计的先进理念
1)在审计内容上,强调以管理审计为重点2)在审计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
3)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良好机会
(六)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从回顾历史到着眼未来2)从强调控制到关注风险3)从强调独立到注重价值报名咨询:0755-8622241513510936819 公开课部:敖老师在线 QQ:476304896
4)从会计、审计知识到复合知识结构5)从经营审计到战略审计6)从强迫接受到自愿进行
二、从内审流程的角度关注内审的实务操作
(一)审计计划阶段
1)了解被审计单位2)确定审计范围以及审计重点
3)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4)拟定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
(二)审计实施阶段
1)符合性测试的目的、方法及其实施2)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方法及其实施
(三)审计报告阶段
1)结果汇总与试算平衡2)审计结果的沟通3)撰写审计报告的具体要求与写作技巧
三、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与实战技巧
(一)审查书面材料的方法1)顺查法与逆查法2)详查法与抽查法
(二)客观实物证实法1)盘点2)调节3)鉴定
(三)审计调查方法
1)观察、询问、函证2)创造互相理解的氛围3)学员倾听的技巧
4)“快”与“准”是关键5)别被审计对象对象牵着鼻子走
(四)实施有效抽样,保证审计质量
1)经验抽样的实施步骤与实施要点2)随机抽样的实务操作3)系统抽样与随意抽样
(五)分析型复核
1)分析型复核的概念2)分析型复核在审计全过程中的运用3)运用分析型复核时的注意事项
四、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导
(一)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获取审计证据必须考虑的因素2)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3)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4)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点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1)内部控制审计2)风险管理审计
(三)年报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1)年报审计的操作要点2)收入与支出的审计
(四)经济责任审计1)责任的涵义以及关注点的演变
2)关注结果3)关注过程
(五)三大常见管理类审计的实施1)效果性审计2)效率性审计3)经济性审计
(六)遵循性审计1)遵循性审计的概念与遵循性审计的重要性
2)遵循性审计的遵循性标准3)从会计信息与相关资料切入实施遵循性审计
财务风险及防范篇
一、财务风险的一般概念、种类、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一般概念
1)财务风险的概念2)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区别
(二)财务风险的种类
1)筹资风险2)投资风险3)资金回收风险4)收益分配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2)全面性3)不确定性4)激励性
(四)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环境影响2)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不合理3)财务决策失误4)管理人员认知偏差
附件二:
二、财务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评估(Z-SCORE模型)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1)承受法2)规避法3)降低法4)分担法
一、内部控制概论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1)内部控制的一般概念2)COSO报告的定义3)内部控制的种类
(二)内部控制的属性
1)职责分工2)实物接触控制3)内部核查4)充分的书面记录5)恰当的授权
(三)内部控制的种类
1)按控制性质分2)按控制内容分3)按控制地位分4)按控制功能分5)按控制时序分
(四)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
1)相互牵制2)协调配合3)岗位匹配4)成本效益5)整体优化
总结: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二、内部控制规范总揽
(一)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总则2)内部环境3)风险评估4)控制活动5)信息与沟通6)内部监督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1)总则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标准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4)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评价报告
(三)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1)资金2)采购3)存货4)销售5)工程项目6)固定资产7)无形资产
8)长期股权投资9)筹资10)预算11)成本费用12)担保
13)合同协议14)业务外包15)对子公司的控制
16)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17)人力资源政策18)信息系统一般控制19)衍生工具
20)企业并购21)关联交易22)内部审计
三、业务流程重组
(一)流程重组的症状
1)市场份额下降2)交货期延长3)竞争能力降低
4)生产率降低5)客户满意度降低6)环境剧变
(二)流程重组的步骤及各步骤的操作要点
1)制定重组策略2)流程设计3)实施4)效果评估
(三)流程重组各步骤操作要点(最佳管理实践)
1)了解市场和客户 2)制定愿景和战略3)设计产品和服务4)市场营销5)财务管理
6)生产和配送产品及提供服务7)向客户开票收款及提供服务8)人力资源管理
(四)业务流程图
1)业务流程涉及的部门2)工作内容及步骤3)部门间的相互关系
4)业务文件5)业务流程图操作手册示例
四、内部控制实务
(一)常见的舞弊类型
1)虚报冒领2)阴阳发票3)无中生有4)侵吞不报5)模仿签字
6)假公济私
7)瞒天过海8)里应外合9)暗渡陈仓 10)混水摸鱼11)偷梁换柱
12)张冠李戴13)监守自盗
(二)内部控制的设计步骤
1)确定控制目标2)整合控制流程3)鉴别控制环节4)确定控制措施
(三)内部控制实例详解
1)资金内控实例2)采购内控实例3)存货内控实例4)销售内控实例
5)工程项目内控实例6)固定资产内控实例7)无形资产内控实例
8)长期股权投资内控实例9)筹资内控实例10)预算内控实例11)成本费用内控实例
12)担保内控实例13)人力资源政策内控实例14)内部审计内控实例
(四)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写
1)内部控制手册的结构2)内部控制手册编写重点与难点
3)内部控制手册编写案例分享与讨论
(五)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控制环境2)内部牵制3)内部审计4)财务内控
报名详情:
培训费26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专家演讲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