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国上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政策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温暖着全国百姓的心灵。可是为什么党的好政策到安广苗圃就改变了呢?我们林业工人为国家的防护林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是现在却面临着老无所养、无所依的境遇,对此我们表示万份痛心,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工人的工资也在不断的晋升,而我们的养老金却只有430元,依然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这未免太不符合国情、社情了吧!属于我们的养老金哪里去了?既然我们是林业局的直属单位,那为什么局里各部门能够开工资而且工资标准还远远高于430元而到我们这却是没钱增加养老金呢?我们的养老金标准到底是由谁规定的?为什么与我们退休工资表上的核定工资不相符?请有关部门拿出相关书面文件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二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读
【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着如何制定“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精心的擘画。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认“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次部署的大会、共识的大会、动员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品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的《公报》,其三大亮点,熠熠闪光,意蕴隽远。
一、“六大原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方向
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六大原则。这六大原则,是我们党首次对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来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不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离开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终将一事无成;如果不讲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做到科学发展,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也不可能达到它所预定的目的。至于改革和法治、国内大局和国外大局,则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那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武器,须臾不可缺少。而坚持党的领导,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是为荦荦大端、重中之重。
原则,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认识和总结,它将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准绳和规范。“六大原则”的总结和提炼,深刻反映和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保证。
二、“五个发展”:输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创新:在我国以资源要素和资本投资分别作为发展的驱动力遭遇困境之后,选择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态势。今天,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前途;唯有创新,才能加速发展。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需要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协调发展,等等;协调的好不好,决定着发展的成败。绿色:这是全面小康自然环境的基本色彩,决不能让黄烟滚滚、沙尘飘飘、雾霾漫漫。全面小康,不只是GDP的增长,更需要的是山清水秀、云淡天蓝。开放: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开放是立足于更高水平的开放,使开放更加丰富,更为深化,更具力度。共享:这最得人心和最使人民满意,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一定要使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是我们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对策,是我们化解各种矛盾的正确选择,是我们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的合理安排。
三、“七大要求”: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举措
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谋划,堪称一次完美的顶层设计。它不但宏观地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和思路,而且具体地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要求”,有了贯彻落实的可操作化的工作路数。
五中全会规定的“七大要求”:一是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二是要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四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五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遵循“七大要求”,是我们决胜阶段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行程的胜计良方,是我们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成功举措。
【二】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阐明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发展理念和主要举措等,勾画了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提供政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高举思想旗帜。全会公报阐明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强调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为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思想旗帜,这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行大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遵循六项原则。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其渗透着强烈的人民主体地位精神。把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基本原则,这有助于防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走“岔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政治治理体系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会公报不仅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目标要求,例如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等,而且也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就为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将引起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从理论上看,从“矛盾发展观“到“发展是硬道理”,从“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新发展。
政治方向决定前途命运。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方向,这有助于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努力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第三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要全面把握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多元(现价,下同),按汇率折算,迈上10万亿美元的大台阶,占世界经济份额13.3%,一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94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居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1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从这个起点出发,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时,初步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发展将开始向更高水平迈进。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不仅现在如此,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如此。目前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
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我们在第91位。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和人才红利,努力把经济潜在增长率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即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相当长时间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经济长期停滞,结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提出“双中高”,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双中高”是两位一体、互促共进的。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空间,为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好的条件;只有迈向中高端水平,才能既扩大需求、又创造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超过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要实现“双中高”并不容易。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推动经济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不少有利条件。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孕育形成,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近两年多,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增速仍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增量比过去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而且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民生不断改善。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也增强了各方面的发展信心。
实现“双中高”,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和释放发展新动能。我国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产业装备亟须升级改造,有效投资需求有很大潜力。同时总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社会资金充裕,扩大有效投资也有条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铁路和公路、水利、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投资,增加对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资,提升投资效率,更好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60%左右,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能力等举措,着力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双中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增长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服务业较快增长,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要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开放,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的强盛之道。要依靠“双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变革生产经营方式、提升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这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一直保持稳定,已很不容易。“十三五”时期,就业压力依然不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其他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使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得到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是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应合理区分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兜底线,非基本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要创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及外商投资参与,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增强。按照保基本、建机制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筑牢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让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们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渠道增加投入,确保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动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既关系效率也关系公平。城乡收入差距大是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出现了由过去低于城镇居民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的重大变化,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趋于缩小。《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完成这一任务,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很重要的在于推进“双创”,让更多的人富起来,畅通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与文化密不可分。《建议》要求,要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可以说是规模宏大的社会创业创新行动的结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更好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要积极倡导创业创新文化、理念和社会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建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市场、社会要共同参与,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政府主要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围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持续扩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为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双赢,是亟须破解的难题。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
《建议》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预计可以如期实现。但目前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仍然偏高,节能减排潜力很大。“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多措并举,促进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同时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这不仅是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我们已制定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产业发展格局。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资源环境的地方不吃亏、能受益。“十三五”时期,要使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六、依靠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建设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开放既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按照《建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近年来,这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减少行政审批1/3的目标提前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特别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使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又能保障公平竞争,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外贸发展机制、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动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转变,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内陆开放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制度建设。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支撑国家安全发展能力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已经明确,关键要积极作为、真抓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将这一目标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
关键词: 目标;要求;高度把握
一、小康社会的向往和建设
众所周知,“小康”原本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而借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十年**中走出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第一步是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 1990年到 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则是从21世纪初到世纪中叶,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这一历史概念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化总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三步走”战略提出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将其付诸实施。到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是否就算是进入小康社会了呢?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回答。十六大报告首先肯定了已有的成就,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与此同时,报告又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十分清醒的判断,认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根据进入新世纪后的新的形势,十六大正式
Bocker
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具体论述,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等具体指标。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2007年,根据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确立的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并将经济发展指标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012年,党的十八大总结了过去5年以及十六大以来10年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又根据新的实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方面,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新的发展指标。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此,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楚地展现出我们党在小康社会建设问题上的认识脉络。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从侧重强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包括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从而使小康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阶段。这里的关键在于“全面”二字,它不能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而必须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这便需要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社会结构体系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做出分析。
Bocker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基本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些领域不是相互隔绝和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内在地联系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应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不是各个领域孤立发展的过程,而是各个领域在相互联结中的统一发展进程。同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也是相互制约和联系着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因此,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其中的某个领域,而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体系内部和外部的有机联系中去,从整体的高度去研究;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建设,正是这样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整体高度。
进一步说,既然我们将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来对待,那么就应该遵循现代化进程本身的内在逻辑。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技术社会形态视角内的一种深刻转型,其实质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是在经济社会形态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条件下推进现代化,由此便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进程。从基本内容来说,所谓现代化同样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还应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这些不同领域和方面同样是有机地联系着的,只有从整体的高度将它们协调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加以推进。而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也必须符合这一进程的整体性要求,与各个领域和方面的现代化进程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正是体现了这样一个整体高度。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论述,这一目标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里,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领域里,要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在文化领域里,要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社会领域里,要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生态领域里,要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建设目标,都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和统一着的。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就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片面地加以对待,而必须着眼于它们之间
Bocker的有机联系,将各个领域的建设协调起来加以推进,使这些目标从整体上得到实现。
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时,还突出强调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并具体阐述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生态领域的改革任务和要求。而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有关改革的这些论述都是在“全面深化”的主题下进行的,对此也同样应从整体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由于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采取了渐进式战略,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入手,各领域改革逐步推开。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重大成果,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都在不断深化。如今,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中国改革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各领域的改革更好地协调和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向前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之间本来都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从整体高度配套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才能真正攻克难关,取得突破。
Bocker
第五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doc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高度评价了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实践,总结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主要基本经验,为我们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基本的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一个2.0版的改革路线图,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效益,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公平,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作为一个基本的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基本的制度更加完善,也更加具有活力,能够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是一次重大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现代化的概念,使我们的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也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不仅需要物质的现代化,而且更需要国家制度现代化,就如同提供新鲜空气。有了这个新鲜空气,所有人都受益;没有这样一个新鲜空气,所有人都受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是“五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包括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体制改革,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体制保障,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而且首次涉及到军队体制改革。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党中央亲自统筹、设计,在全党、全国来推进改革,在体制上有助于保证我们能够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据2013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
两大亮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很多,其中一个就是界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是共识,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去丰富它的内涵和外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个表述,在中央文件中还是首次,意义重大。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这次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现了整体全面推进的特点,比如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改革作了安排和部署,各项改革之间也有一种内在的相互呼应。新一轮改革既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改革前景值得期待。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6、“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7、“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8、“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9、“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已经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了,在35年前,中国共产党曾召开了改变中国和人民命运的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样这次会议也牵动着千万国人的心,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的切实利益保障有着重要意义的会议,也是一场相当鼓舞人心、指引改革方向的成功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会议主要是对制度的变革,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入手,改变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为改革的深入增加动力,为市场经济的繁荣注入活力。世界媒体以中国自己“拿起手术刀”来表达了中国改革的决心和程度,本次会议在其公布的全文中提出了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建设法治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人口计划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作为一个法律研究生,我们更多关注了与法律相关制度的变化。首先会议明确提出了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会议提出的问题是切中时弊的,法院和检察院独立行使权力是我国司法改革必由之路,也是最终实现社会真正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现实中,审判权和检察权面对行政权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常常发生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况,使司法得不到独立,失去了其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性,并在人民大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一个个案的产生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倒退,导致人们对司法公正性的怀疑,并质疑法律的权威,最终会疏远党和人民群众那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其次,会议又提出了关于惩治腐败的问题,这也是当下人们非常热谈的一个话题,自从习总书记履新以后,有十几位高官落马,体现了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本次会议中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最后,作为一个有志热血青年,我们相当关注国家的安全形势,心系我国在亚太的生存状态。当前我国海疆地区屡屡发生争端,东海日本蠢蠢欲动,南海地区越南和菲律宾也成为好事者,当然这些跳梁小丑的作为少不了美国的影子,可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很严峻的,单靠外交部一个部门的显得层级不够,权威性有效,因此本次会议我国决定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是相当令国人鼓舞的信息,这也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从发展趋势和大国背景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是集公安、外交、军队、国防、经济安全甚至包括海洋这一块,内外兼修,不局限于内政。如发生安全威胁,会比原来单一部门处理层次高,将从整个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而非单独处理那样有局限性。只有综合整治,更高的领导层级,更强的协调机制,更好的整合资源,才能有效应对我国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
作为一名新时代研究生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关注,积极学习该次会议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让我看到国家实现“改革”的曙光正越来越亮,而我也希望能够与这光亮一起行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这力量很微薄、渺小,但我相信,万千小流汇集大海,千千万力量的汇聚会让世人看到属于中国人民的力量,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推广我国文化。努力和专心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做一名迎合时代精神,迎合国家政策的合格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