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机化学-V(四年制)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V(四年制)课程简介
一、有机化学-V(四年制)课程的现状
有机化学-V是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有机教研室承担的本科四年制必修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医学类四年制本科生而设置的基础课。参加本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师资的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又有梯度。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都有独立的科研方向和在研的省级以上的纵向课题,因此科研水平和能力都较强,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给学生介绍新兴交叉学科、新知识和新领域。
二、教学内容
近年我们采用自己主编的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陈洪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进行教学。该教材的内容更符合该类学生的要求,教学内容较以往教材有较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大胆删除了陈旧内容和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其次根据四年制48学时的课时特点,把各章内容分成了精讲、泛讲和自学辅导三个层次。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新知识上(如反应机制等),结合化学知识解释生命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也是我们的任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结合医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还增加了医学生物材料专章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研室坚持每年修改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分讲授内容和自学内容。教学大纲 和进度表做到学生人手一册。教师随时总结上课的经验,为下一次讲课准备新教案提供依据。有关教学档案和教学计划任务书、试卷、成绩册、集体备课记录、试讲记录、反馈信息记录等收集、保存完整。
四、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计划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调整,加强三基、强调五性,部分章节采用启发式提问、自学、给出综合练习题验收、讲评,达到教学目的。争取2005年恢复原来进行的在2/3教学时间后进行过关考试,过关者进入专一的选修课学习,未过关者继续完成余下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2004年初步完成了电化教学或音像教材的制作,争取2005年在新校区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篇:《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31100033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 课程名称(英文):Organic Chemistry 学分数/学时数:3学分、72学时 开课单位/开课学期:化学院有机教研室、2年级上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专业: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 课程负责人: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是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它系统地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相互转化方法及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日后继续深造、从事生物、农学和材料学科的教学、科研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绪论:了解有机化学产生与发展;
了解一些基本有机理论,如分子轨道理论,酸碱理论。
2. 烷烃 :掌握烷烃的结构、命名、物性、主要的化学反应 3. 立体化学:
掌握手性和对称性的概念;
了解手性合成 4. 不饱和烃:
掌握不饱和烃的结构、命名、物性、重要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共轭效应 5.芳烃 芳香性:掌握苯的结构;
掌握苯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及机理;
了解稠环芳烃,芳香性 6. 卤代烃:
掌握卤代烃的结构、制法和主要反应(取代:SN1,SN2;
消除:E1,E2);
7.有机波谱:了解红外、紫外、核磁、质谱的基本理论,掌握简单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8. 醇酚醚:掌握醇酚醚的制法、反应;
9. 醛和酮醌 :
掌握醛和酮的结构、制法;
掌握醛和酮的反应:羰基亲核加成;
α-氢原子反应;
还原和氧化;
了解醌的化学性质 10羧酸及衍生物:掌握羧酸的制法、物性、酸性及主要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 11.含氮化合物:掌握胺的分类、制法、性质、反应(酰化、重氮化),硝基化合物的性质,掌握芳香重氮化合物的合成应用;
了解偶氮化合物 12.杂环化合物:掌握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芳香性;
了解杂环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13.碳水化合物:掌握单糖的结构、构象和性质;
了解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三)教学时数 72学时(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Organic chemistry is a fundamental academic course.This course is opened for those major in biology and relative specialty.It mainly introduce the basic organic theory, such as the structure , property and 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It give background knowledge for the future courses such as biochemistry.1. General Chemistry Review: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 Covers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acid and base strength, functional groups.2. Alkanes: Covers properties and reaction of alkanes 3.Alkyl Halides: Covers formation and reactions of alkyl halides.SN1and SN2 reaction.4.Stereochemistry: Covers basic stereochemical concepts such as R/S and D/L configuration, as well as enantiomers, diastereomers, and meso compounds..5.Unsaturated hydrocabon: Covers reactions of alkenes,alkynes, degrees of unsaturation, and Conjugated Systems.6.aromatic compound and aromaticity:Covers the concept of aromaticity , electrophilic aromat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7.Organic Spectroscopy: Covers the basic theory of UV,IR,NMR and MS, resolution of spectra of simple organic compounds 7.Alcohols, phenols and ethers: Covers classification and reactions of alcohols,phenols and ethers 8.Ketones and Aldehydes: Covers nomenclature, properties, and reactions of ketones and aldehydes.9.Carboxyl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Covers properties, common nomenclature, and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boxyl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10 Amines : Covers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basicity, and reactions of amines.11.Aromatic Heterocylic Compounds: Covers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basicity, and reactions of aromatic heterocylic compounds.12.Carbohydrates: Covers properties, nomenclature, and reactions of monosaccharides, knowledge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sugars.
第三篇: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 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2)学分:6分(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4、教材
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第5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2011
5、主要参考书 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3版,高教出版社,2005 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袁履冰主编,《有机化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 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4版配套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裴伟伟、冯骏材,《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题解及水平测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L.G.Wade, Organic Chemistry,5th Edition(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考核方式
作业成绩、平时成绩、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分别占10%、20%、70%。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的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
2、应用价键理论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结
构,定性理解分子轨道理论、芳香性概念。
3、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掌握特性官能团的转换及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5、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6、了解过渡态理论,理解反应的势能曲线图、速度控制、平衡控制和酸碱理论
等
基本概念。掌握重要的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的结构、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7、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代和自由基反应的机理,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8、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静态立体化学为主,理解取代、加成、消除等重要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9、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基本原理,熟悉主要类型的有机化合 物的谱学特征,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并应用于简单的结构测定。
10、掌握或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11、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二)教学安排:
根据课时要求,建议第一学期安排前10章内容(54学时),第二学期安排后10章内容(54学时)。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了解有机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
2、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共性
3、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属性 基本内容:
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肖莱马有机化学的定义
2、有机化学产生和发展 Kelcule、Couper碳四价学说,Von’t Hoff、LeBel碳四面体学说,Baeyer张力学说
3、有机化合物特点
4、有机化学重要性,与工、农、医等的关系
二、共价健的一些基本概念
1、共价健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及成键三原则
2、共价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矩
3、共价健断裂
均裂、异裂
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分离提线、纯度检定、实验式和分子式确定、结构式确定
四、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官能团(1)、按碳架分(2)、按官能团分
六、有机化学发展和前沿研究及发展趋势简介
第二章 烷烃(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掌握烷烃,同分异构象轨道杂化SP3杂化等基本概念
2、掌握烷烃的命名方法
3、了解烷烃的性质及卤代反应的历程
4、掌握烷基自由稳定性的判别标准及解释
5、了解烷烃 的来源制备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结构,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烷烃的结构, 构像的产生及稳定性,过渡太理论,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碳自由基 基本内容:
一、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现象
1、同系列
2、同分异构
3、伯、仲、叔、季碳原子
二、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普通命名)
三、烷烃的构型
碳原子正四面体和SP3杂化轨道、σ-键
四、烷烃的构象
乙烷、正丁烷
五、物理性质
六、化学性质
稳定性、氧化、热裂、卤代
七、卤代反应历程
链反应,游离基稳定性,过渡态理论
八、甲烷和天然气
第三章
单烯烃(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烯烃C=C双键的结构
2、掌握烯烃的重要反应种类及鉴别方法
3、掌握烯烃亲电加加成反应的历程,以氏规则及解释
4、掌握马氏规则的解释及碳正离子稳定性的比较
5、了解自由基加成反应
6、掌握烯烃的制备及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烯烃的顺反异构及其命名
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诱导效应
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 基本内容:
一、烯烃的结构
sp2杂化、平面结构
二、烯烃的同分异物和命名
1、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碳干异构、官能位置异构、顺反异构、Z、E异构
2、烯烃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
四、烯烃的化学性质
1、催化氢化
2、亲电加成
(1)与酸加成 Markorinkov规则(2)卤化
(3)与乙硼烷加成氧化
3、自由基加成
4、氧化反应 KMnO4和OsO4氧化顺式产物,臭氧化,催化氧化
5、聚合 聚乙烯、聚丙烯
6、-氢的自由基卤代
烯丙氢活性
五、诱导效应
六、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1)溴翁离子中间体,反式加成
(2)Markorinkov规则的解释和碳正离子稳定性、诱导效应和σ-π共轭效应,活性中间体稳定性、过渡态
七、烯的制备
八、石油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炔烃结构、重要反应及鉴别方法
2、了解二烯烃的种类及结构特点,掌握共轭二烯烃的重要反应
3、理解共轭效应产生的特点,掌握共轭效应在反应历程及规律解释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炔烃的结构及性质
2、二烯烃结构及性质
3、共轭效应
教学难点:
1、炔氢酸性的分析
2、共轭效应概念及影响
3、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基本内容:
一、炔烃
1、炔的结构
sp杂化 线型结构
2、炔烃命名,异构现象
3、炔烃物理性质
4、炔烃化学性质
1)加成、加H2、加X2、加HX、加H2O、加醇、加乙酸 2)氧化
3)≡C-H反应 炔化物生成 4)还原 5)聚合
5、炔烃的制备 二、二烯烃
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2、二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
3、化学性质
狄尔斯-阿德耳(Diels–Alder)反应,1,2和1,4-加成
三、共轭效应
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
四、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第五章:脂环烃(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脂环烃的种类及命名
2、学习掌握小环烷烃的反应特点及规律
3、了解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掌握环已烷的构象及取代环乙烷构象稳定性的判别
4、了解环状化合物异构和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
二环烷烃的命名、脂环烃的基本反应、环已烷及衍生物的构象 教学难点:
脂环烃结构与稳定性、环已烷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分析 基本内容:
一、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命名法、螺、桥环化合物的命名法
二、脂环烃的性质 小环似烯 大环似烷
三、脂环的结构
四、环己烷构象
椅式和船式构象、a键和e健、二取代环己烷顺反异构
五、多环烃
十氢化萘、金刚烷
第六章 对映异物(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
2、掌握分子结构与对映异构现象的关系
3、掌握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的对映异构及命名
4、了解不含手性C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外消体的拆分方法及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5、掌握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的概念。教学重点:
1、物质旋光性和结构的关系
2、含水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构型标记
3、费歇尔投影的写法及使用规则、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教学难点:
1、分子的对称性
2、构型的R./S标记
3、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异构形式 基本内容:
一、物质的旋光性
平面偏振艺和施光性、旋光仪、比旋光度
二、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对映异构现象
2、手性和对称因素
手性、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对称因素
3、产生旋光性的原因
三、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对映体、外消旋体
四、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体
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施体
五、构型的R.S命名规则
S.R系统命名的次序规则
六、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化学
七、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异构
联苯型、丙二烯型、螺型
八、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反式加成
第七章 芳香烃(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苯的结构及苯系芳烃的概念
2、掌握苯的异构现象、命名及要求反应和应用
3、掌握取代基定位效应,定位效应的解释及定位效应的应用
4、了解多环环芳烃的种类,掌握苯的反应
5、了解芳香性及其判断的休克尔规则
6、了解芳烃的来源和主要用 教学重点:
1、苯的结构及基本反应,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2、定位效应及应用
3、芳烃衍生物的合成
4、休克尔规则及芳香性的判别 教学难点:
1、苯结构特点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2、定位效应的应用
3、芳香性与结构的关系 Huckel规则 基本内容:
一、苯的结构
Kelcule式、价键观点、分子轨道、氢化热
二、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三、单环芳烃的性质
1、亲电取代
硝化、卤代、磺化、傅克烷基化、酰基化
2、加成加氯、加氢
3、氧化反应
四、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 两类定位基、超共轭效应、定位规律解释
五、几种重要的单环芳烃
六、多环芳烃
萘、葸、菲的结构、性质
七、非苯系芳烃 休克尔规则
八、芳烃来源
煤焦油、石油芳构化
第八章
现化物理实验方法的(5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现代物理方法的种类及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
2、了解红外光谱的产生及在有机物
3、了解核磁共振的概念,掌握HNMR产生的原因及化学位移的概念,能利用HNMR谱图或数据分析确定简单有机物的结构
4、一般了解质谱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IR光谱 HNMR 教学难点:
1、结构和IR的对映关系
2、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3、自旋偶合和峰的裂分 基本内容:
一、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和类型
2、郎勃特-比尔(Lamber-Beer)定律
二、紫外光谱
1、基本原理
电子跃迁方式、谱带类型、发色团和助色团、红移和蓝移
2、各类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峰
3、紫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
结构判断、杂质的检查
三、红外光谱
1、基本原理
分子振动方式、吸收频率与原子质量及键强度的关系
2、红外光谱的分区
特征峰和特征频率、各类有机物的红外光谱
3、红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
定性分析
四、核磁共振谱
(一)氢谱
1、基本原理
磁性核与非磁性核、核磁共振的条件
2、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磁各向异性效应
3、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峰裂分的规律
4、磁等同和磁不等同
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
5、核磁共振谱的解释和应用
(二)碳谱简介
五、质谱简介
1、基本原理
质谱仪、质谱图、质荷比、基础峰、分子离子峰
2、质谱的应用
分子量的测定 六、四谱联用
第九章 卤代烃(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卤用烃的概念、结构、种类及命名方法
2、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3、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主要历程及影响因素
4、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主要用途
5、了解卤代烯烃、卤代芳烃、氟化烃的结构及性质 教学重点:
1、卤代烃的结构及基本反应
2、亲核取代反应的SN1、SN2历程
3、影响SN1、SN2反应的因素
4、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
1、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判别
2、SN1和SN2的立体化学问题 基本内容:
一、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二、卤代烃
1、物理性质
2、光谱性质
3、化学性质
(1)亲核取代 水解、醇解、氨解与NaCN、AgNO3的反应(2)消除反应 消除方向 扎依采夫规则(3)与金属的反应 与Mg、Na、Li的反应(4)还原 LiA1H4还原、NaBH4还原
三、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两种历程 SN1和SN2(1)SN2 构型转化(2)SN1 外消旋化
2、SN1和SN2的立体化学
(1)SN2 伴随构型的翻转(转化)
(2)SN1 外消旋化、部分构型转化、离子对历程、邻基参与(构型保持)(3)影响亲核取代活性的因素
烷基结构对SN1、SN2的影响、离去基团性质、试剂性质、溶剂影响 四、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1、分类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烯丙式卤代烷、乙烯式卤代烷
五、卤代烷制法
1、由烃制备
烃卤代、不饱和烃加成、氯甲若化
2、由醇制备
醇与HX、PX3、PX5、SOcl2作用
3、卤代物的互换
六、重要卤代烃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氯乙烯
七、有机氟化物
1、有机氟化物的特性
2、氟化物
二氟二氯甲烷、四氟乙烯
第十章 醇、酚、醚(10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2、掌握醇、酚、醚的制备方法及主要应用
3、掌握消除反应的历程,取向及影响因素
4、了解α消除的特点及环多醚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醇、酚、醚的反应和制备
2、β-消除反应 教学难点:
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基本内容:
一、醇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法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的光谱性质
4、醇的化学性质
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氢卤酸反应、与卤化磷反应、与H2SO4、HNO3、H3PO4等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多元醇反应
5、醇的制备
(1)由烃制备
硼氢化-氧化反应
(2)由醛酮制备
醛酮的格式反应、由醛酮还原
6、重要的醇
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
二、消除反应
1、β-消除反应
(1)消除反应历程(E2和E1)
单分子消除E
1双分子消除E2(反应消除与SN竞争)(2)消除反应取向
扎依采夫规则(3)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反式消除(4)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竞争
反应物结构、试剂碱性、溶剂极性、反应温度
2、α-消除反应
卡宾产生、卡宾反应(和烯加成、插入)
三、酚
1、酚的结构和命名
2、酚的物理性质
3、酚的光谱性质
4、酚的化学性质
(1)酚羟基的反应
酸性、成醚、与FeCl3显色(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卤代、硝化、亚硝化、缩合(3)氧化反应
5、重要的酚
苯酚制备方法(磺酸盐碱熔、氯苯水解、异丙苯氧化)
四、醚
1、醚的结构和命名
2、醚的物理性质
3、醚的化学性质
盐的生成、醚链的断裂、过氧化物的形成
4、醚的制备
醇脱水、Williamson合成法
5、重要的醚
乙醚、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冠醚(相转移催化剂)
第十一章 醛和酮(1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醛、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掌握醛、酮的重要反应和鉴别方法
3、掌握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
4、掌握不饱和醛、酮的主要种类、重要反应和应用
5、掌握醛、酮的制备方法和重要化合物的反应及应用 教学重点:
1、结构及基本反应及应用
2、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及特点
3、醛、酮的制备 教学难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立体化学 基本内容:
一、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二、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三、醛酮的化学性质
1、亲核加成
与氢氰酸加成、与格试剂加成、与亚硫酸氢纳加成、与醇的加成、与氨基衍生物的加成、与磷叶立德的加成、与西夫试剂加成
2、还原反应
催化氢化、用金属氢化物加氢、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直接还原、Clemmensen还原
3、氧化反应
4、歧化反应
5、α-H酸性
互变异构、卤代反应、羟醋缩合反应
6、醛酮的其它缩合
四、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1)简单的亲核加成历程(空向因素、电负性因素、试剂)(2)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克拉姆(Cram)规则、不对称合成
五、醛、酮的制法
1、氧化或脱氢
烃的氧化、醇的氧化
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
3、偕二卤化物水解
4、Friedel-Crafts反应型反应
六、重要的醛酮
甲醛
乙醛
丙酮
苯甲醛
环已酮
七、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1、乙烯酮
2、α、β-不饱和醛、酮
麦克尔(Michael)反应、插烯规律
3、醌
第十二章 羧酸(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羧酸的结构、种类及命名
2、学习羧酸的物理及光谱学性质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结构对羧酸酸性弱弱的影响和判别方法
4、掌握羧酸的制备方法及二酸取代酸的重要反应
5、了解酸碱理论及羧酸强弱的判别方法 教学重点:
羧酸的性质及制备方法,羧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路易斯酸碱理论 基本内容:
一、羧酸的分类命名
二、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三、羧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羧基上的OH的取代反应
成酯、成酰卤反应、成酰胺反应、成酐反应
3、脱羧反应
4、α-H卤代
5、还原
四、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氧化法、水解法、羧化法
五、重要的一元羧酸
甲酸
乙酸
苯甲酸 六、二元酸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个别二元酸
七、取代酸
1、羟基酸
2、羰基酸
八、酸碱理论
1、布伦斯特酸碱理论
2、路易斯酸碱理论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8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
2、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及重要反应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方法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4、了解油酯、合成洗涤剂的概念及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解拔应的历程、特点及活性
5、掌握光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反应
6、学习并了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
1、羧生物的基本反应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和制法 酯的水解机理、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
2、三乙及丙二酸酯的合成应用
3、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重要反应
4、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及重要反应 教学难点:
1、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反应活性顺序、酸性强弱
2、酮式结构和烯醇结构稳定性的判别
3、合成路线的设计及合理性的分析 基本内容:
一、羧酸衍生物
1、分类和命名
2、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
二、酰卤和酸酐
三、羧酸酯
1、酯的物理性质
2、酯的化学性质
(1)水解醇解氨解(2)与格氏试剂作用(3)还原(4)酯缩合
3、个别化合物
4、油酯和合成洗涤剂
(1)油脂
水解
干性
加成(2)肥皂和合成洗涤剂
肥皂
合成洗涤剂
(3)磷脂和生物膜
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在有机合生上的应用
1、乙酰乙酸乙酯(1)互变异构现象
(2)在合成上的应用
酮式分解、酸式分解、亚甲基的取代
2、丙二酸二乙酯(1)制法
(2)在合成上的应用(合成酸)
3、C-烷基化和O-烷基化
六、酰胺
1、酰胺的物理性质
2、酰胺的化学性质
酸碱性、水解、脱水反应、还原、Hofmann降级
七、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历程
1、酯的水解
碱性水解、酸性水解
2、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
八、碳酸衍生物
碳酰氯、碳酰胺
九、有机合成路线
1、碳胳的形成
2、官能团的引入
3、立体构型要求
4、合成路线选择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10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的主要种类及命名
2、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重要反应
3、掌握胺的种类、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4、了解苏炔制备胺的反应及特点
5、掌握结构及合成应用
6、掌握重氮化合物的制备及重要反应及合成应用
7、掌握分子重排的种类重要反应、反应未规律及合成应用 教学重点:
1、硝基化合物的制备和重要反应
2、胺的结构及重要反应
3、芳香重氮盐及重氮甲烷的制备和重要反应
4、亲核重排 教学难点:
1、苯炔历程
2、分子重排的特点、规律及应用
3、芳香重氮盐在合成上应用 基本内容:
一、硝基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命名和结构
2、硝其化合物的制备
3、硝其化合物的性质
(1)脂肪旋硝其化合物的性质(2)芳香族硝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胺
1、胺的分类和命名
2、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胺的立体化学
4、胺的化学性质
碱性、酸性、烷基化、酰基化、与亚硝酸作用、氧化、芳
胺的特性、季铵盐和相转移催化
5、胺的制法和苯炔
氨的烃基化、还原、还原氨化、Gabriel合成法
6、烯胺(在合成上的应用)
7、个别化合物
三、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芳香族重氮化反应
2、芳族重氮盐的性质(1)取代反应(2)偶联反应
3、重氮甲烷
4、偶氮染料
四、分子重排
1、亲核重排
(1)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2)重排到缺子电的氮原子
2、亲电重排
3、自由基重排
4、芳香族重排
第十五章 含硫、含磷有机物(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有机硫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硫醇、硫醚、硫酚、亚砜和磺酸
2、了解有机磷的基础知识
第十六章:元素有机物
本章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做具体要求
第十七章:周环反应(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周环反应的概念、各类及特点
2、了解前轨道理论对周环反应的解释
3、掌握电环化、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及立体化学特点
4、了解σ迁移反应种类、规律及特点 教学重点:
1、基本概念
2、电环化、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前线轨道理论、σ迁移反应 基本内容:
一、电环化反应
含4n、4n+2π电子体系的电环化反应
二、环加成反应
[2+2]、[4+2]环加成
三、σ键迁移反应
[1, j] H迁移、[1, j] C迁移、[3, 3] σ-迁移
四、周环反应的理论
1、电环化反应机理
2、环加成反应机理
3、σ键迁移反应理论
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杂环化合物组成特点、种类及命名方法
2、掌握五元杂环、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及性质
3、掌握α-呋喃甲醛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4、掌握吡啶、喹啉的结构及重要反应及喹啉的制备方法
5、了解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和提取方法 教学重点:
1、呋喃、吡咯、吡啶、喹啉的结构及重要反应
2、糠醛的结构、反应及合成应用
3、喹啉的制备Skraup合成法 教学难点:
1、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芳香性
2、各类反应的条件 基本内容: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五元杂环化合物
1、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
2、呋喃噻吩吡咯的性质(1)光谱性质
(2)亲电取代反应(3)加成反应
(4)吡咯的弱酸和弱碱性
3、糠醛
4、呋喃 噻吩 吡咯的制法
5、噻吩和咪唑
6、吲哚
7、卟啉化合物 三、六元杂环化合物
1、吡啶
结构、碱性、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氧化和还原反应
2、嘧啶
3、喹啉
4、嘌呤
四、生物碱
1、一般性质(旋光性、弱碱性、颜色反应、沉淀反应)
2、提取方法
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掌握单糖的种类、构型及环状结构
3、了解单糖的链式结构与环状结构的转变及变旋光现象。
4、掌握单糖的重要反应及鉴别方法
5、了解单糖、双糖、多糖组成、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单糖结构及性质,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还原糖和非原糖的特点及区别 教学难点:
单糖的差向异构化及概念,结构测定 基本内容:
一、单糖
1、单糖的构造式
2、单糖的构型
直链式和氧环式、D/L系列、α、β-构型、环的大小、构象
3、单糖的反应 构型测定(1)单糖的反应
变旋现象、差向异构化、成脎、成糖苷、氧化、还原、羟基的反应(2)构型测定
4、单糖的环状结构
5、主要的单糖和它的衍生物
二、双糖
1、非还原性双糖
蔗糖
性质(水解、成醚、成酯)结构测定
2、还原性双糖
麦芽糖、纤维二糖
性质(水解、成醚、成酯)结构测定
三、多糖
1、纤维素
结构、性质(水解、酯化、醚化、铜氨化)
2、淀粉
结构
性质(水解、碘淀粉反应)
第二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种类和命名
2、掌握氨基酸构型、基本反应和制备方法
3、了解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各类、结构特点,性质和在生命现象中的重要性
4、酶、核酸是一般介绍内容 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及基本反应
氨基酸等纯点和存在形式的判断 教学难点:
氨基酸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基本内容:
一、α-氨基酸
1、结构、分类和命名
2、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化学性质
两性和等电点、与亚硝酸的反应、与茚三酮显色反应、氨基和羧基的反应
4、制备
二、多肽
1、多肽结构的测定
分子量测定、氨基酸定量分析、端基测定法
2、多肽的合成氨基和羧基的保护、羧基的活化
三、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
二级
三级结构
2、蛋白质的性质
等电点、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和颜色反应
3、酶
四、核酸
1、核酸组成和分类
核糖
碱基
核苷
核苷酸
核酸
DNA和RNA
2、核酸的结构一、二、三级结构
3、核酸的生物功能 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萜类、甾族化合物的概念
2、了解萜的分类及异成二烯规律及代表物的名称
3、了解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代表物 基本内容:
一、萜类
1、萜的涵义和异成二烯规律
2、萜的分类、命名
3、单萜
4、倍半萜
5、双萜
6、三萜
7、四萜
二、甾旋化合物
1、甾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2、甾旋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3、甾酸类
4、胆酸
5、甾型激素
第四篇:普实工作简介v
青山乡中心小学“普实”工作简介
青山乡中心小学“普实”工作简介
我校建校于1981年,坐落在距县城东南18公里的商南县青山乡,毗邻商郧路,面向朝阳山。学校占地4500平方米,校舍57间,教职工20人,本科学历4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合格率100%,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数217人,辐射全乡7 个行政村,是一所全日制乡镇中心小学。
“普九”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 “两基”复验之东风,狠抓校园建设,办学条件得到了空前改善,先后投入6万余元创建了实验室、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体音美器材实等“六室一部”建设,实现了模Ⅰ模Ⅱ网线连接,创建了光盘播放“班班通”工程,建立了校园网,并按农村Ⅱ类小学标准基本配齐了小学科学、自然、数学课程的仪器设备,在此基础上,发动师生自制教具学具达50余种,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普实”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实验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了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修订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强化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扎实推进实验教学校本教研,成立了实验教研组,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检查考核力度,使实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有兼职实验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4人,其中大专毕业2人,中专毕业2人,其中有两人参加了市级培训,目前,实验教师的技能基本达到了“五会”要求,并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实验课表开齐开足实验课程,仪器室管理“三帐”齐全,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5%,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4%,试验及时率95%,实验成功率达99%以上,实验覆盖率达100%,各种实验教学档案规范齐全。
实验教学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师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兴致浓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并不能满足现状,将借“明德”项目学校建设标准化实验室、仪器室,不久的将来,我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定会创造新的辉煌。
第五篇:《有机化学》课程自评报告
《有机化学》课程自评报告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相关性质,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及构象关系,目标有机分子的合成等内容。教学内容为理论课100学时,实验课36学时。主要内容为绪论,烷烃和环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醇和醚,烯烃-亲电加成,炔烃和二烯烃离域键,芳烃-亲核上的亲电取代反应,醛和酮亲核加成反应,酚和醌,羧酸和取代羧酸-亲核加成-消除反就,羧酸衍生物,碳负离子的反应,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的化学,糖类和核酸,萜类和甾族化合物,周环反应等内容。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换位式教学、探论式、辩论式、直观式教学与科研兴趣小组相结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采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表,以有机化学官能团为主线,同类结构进行比较;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和主动学习,做到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注意章节小结,强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教学中使用英语专业词汇,逐步向双语教学过渡。实验课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课中,逐步加入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一、师资队伍
1.1师资结构
课程负责人于2007年评为教授,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1
毕业后一直在赣南医学院从事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教学效果良好。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曾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发表教学论文和科研论文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多篇论文被CA收录。
本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硕士3人,博士1人,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队伍中既有有年龄较大的教授,又有年轻的硕士和博士,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梯队合理,并具有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的集体。
本教研室具有完整的师资培养计划,按学校要求每年计划派人外去进修,在教学过程中,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老带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氛围。高级职称教师均参与任课,分别从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高级职称教师任课比例为100%。
1.2教学研究和改革
本教研室人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改革,近两年来申请获批的省级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教学改革的成果正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1.3科研与学术水平
本教研室人员锐意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近几年来申请获批的省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15项,项目总经费超过12万元。近三年来发表各类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论文引用率均较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近三年来,本教研室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教材编写3部,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教材编写2部,其他教材编写2部。
二、教学基本条件
2.1教材建设
本课程本科«有机化学»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权威教材,专此教材在全国各药学专业使用,反映良好。本教研室人员参与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医用有机化学》教材及其习题的编写,使用效果良好。
2.2教学文件建设
有机化学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本教研室有完整的教学文件与教学档案,教学制度完备,执行情况好。
2.2实践教学
有机化学学科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具有整套的有机合成,结构鉴定,成分分析等仪器设备300余万元,完全满足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实验均能正常开设。近年来,本教研室把教研成果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研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管理
3.1教学手段
本课程均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有完整的本教研室制作的多媒体授课教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3.2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增强,本课程主要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些章节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前续知识的迁移,在课堂中穿插讨论法进行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课堂生动,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元认识水平。
3.3双语教学
在教学中,凡涉及到专业名词和专门的反应,均使用英文标注。对于重点的知识点,采用英文和中文同时标注的双语教学,教学中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学习,有利于后续课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药物化学中有机物质的学习。
3.4课堂教学
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5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中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有机化学课程的实验主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有官能团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光谱特征等,所开设的学生实验均能成功,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并根据需要开设了研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新知识,并使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中。
3.6课外
本课程每期均有辅导答疑安排,学生可以集中时间询问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作业有批阅。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进行
课外科研,本教研室教师指导学生的课题有3项。
3.7考试
本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与往年试卷的相似度,有利于本门课程的考核。阅卷采用集体阅卷的形成,考试结果和试卷均有完整的成绩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3.8教研活动
本课程所有授课内容均有集体备课记录,有集体备课的安排。按照赣南医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分结果,自评得分为9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