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2 18:1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工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公路的需求和要求也变得迫切了。公路的建设是浩大的工程,大型机械设备必不可少。常见的公路建设专用设备主要包括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这些专用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公路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我国筑养路机械的发展与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一些关键的筑养路机械设备还要依赖进口,另外筑养路机械的研究开发与道路施工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脱节,不能满足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公路建设的特点,专家分析认为,以下几种产品将在今后公路建设中有较大需求。

一、大型筑路机械。由于目前国家加大公路建设的投入,所以大吨位的挖掘机、压路机、大型摊铺机乃至沥青搅拌设备都有待开发。挖掘机,又称挖掘机械,是用铲斗挖掘高于或低于承机面的物料,并装入运输车辆或卸至堆料场的土方机械。挖掘的物料主要是土壤、煤、泥沙以及经过预松后的土壤和岩石。从近几年工程机械的发展来看,挖掘机的发展相对较快。众所周知,挖掘机作为众多工程机械设备的代表性机种,其内部自身构造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并且对于配套用的液压件要求更高,从日常用户对于挖掘机故障的报修记录得知,关键液压件的质量问题成为决定挖掘机整机工作性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由于我国挖掘机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外厂商供货,但这正成为国产挖掘机企业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内企业也长期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受制于配套件供应不足的尴尬境地。

然而,目前国内一批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正在快速成长,部分企业已经研究出具有高精尖技术的变速箱、驱动桥及液压阀等产品,并且一部分国内工程机械主机生产商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配套件工厂,依靠自身雄厚实力共同推进配套件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初国务院审核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首次对工程机械用配套零部件提出了发展规划要求和政策支持,部分国外液压件企业纷纷在中国合资建厂,这给国内配套件企业拉近与行业先进水平的距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压路机,它是利用滚筒或轮子的重量沿土面滚动时产生的压力将土料压实的,光面碾(平碾),羊脚碾、格栅碾,凸块碾和轮胎碾等;压路机是具有动力装置及操纵装置的自行式碾压机械。压路机是筑养护机械化施工的关键设备,由于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速度,历来为公路施工单位所重视。

通过回顾压路机的研发历史和功能介绍,可以说明,目前压路机种类很多,功能单一,结构基本相同,存在重复设计、生产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如果一个施工单位参与工程施工,从路基填筑到路面压实,就需要重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静作用光轮压路机等多种机种,投资很大。根据公路施工工艺的变化和机械生产技术日益成熟及用户对压路机的要求,我认为:压路机的发展趋势为:1 液压-液力化 2 机-电-液一体化3 一机多用智能化。

二、公路面层维修养护设备。我国急需填补沥青路面加热再生修补设备的空白。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维护,许多道路的使用寿命缩短了一半以上,造成投资浪费。国外为了适应公路养护特别是日益增长的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在基础科学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研究开发节能。环保型的养护材料为着眼点,不断推出新的养护工艺和与之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以改性乳化沥青技术为基础,发展节能,环保型的养护材料(1)以提高乳化沥青质量和实用性能的沥青乳化剂、改性剂;(2)以改性乳化沥青为主、应用于各种不同用途(雾封层、石硝封层、各种稀浆封层、微表处及改性乳化薄层罩面等)的乳化沥青材料

及相应的生产机械设备--改性乳化沥青设备。国外的乳化沥青设备是以大功率的胶体磨和精确的油水配比装置为主体,配有水加热交换嚣、乳化沥青热交换器、皂液配制装置、电子控制系统、改性胶乳添加装置;可以选配计算机控制及显示;生产能力从5~40吨/小时几个不同的系列;形式有固定和集装箱式;生产形式有在线和间歇式;生产出乳化沥青的颗粒5um以下占95%以上,油水比例精度控制在0.5%以内;(3)专用途材料:例如应用于各种天气状况的坑槽填补材料和灌缝材料等;

--应用于各种路况、效率高、能保护环境的养护技术及其机械设备的发展

(1)路面预防性养护

路面预防性养护可以延缓由于交通和环境载荷的作用而引起的路面性能的恶化并延长它的寿命、减少路面周期养护费用,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根据路面等级、路况、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和设备。适合于高等级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有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和薄层罩面,与之相配套的机械设备有车载式、连续式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机及冷拌料摊铺设备。近几年来,随着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稀浆封层机正朝大型、机电液一体、连续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矫正性养护

矫正性养护是维修路面局部损害,主要是坑槽的修补和裂缝的维修。路面的坑槽和裂缝是路面的主要常见病害,需要的养护工作量较大、配套的机械也多。目前在国外,坑槽的修补技术有常规的热补、热再生修补、乳化沥青压力喷射修补和正在完善的专用材料修补。上述几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常用的是前2种,后2种正在推广之中。就技术含量来说.热再生技术含量较高,其特点是修补速度快、对气候环境要求不严,但不能有效地剔出不能再生的有害材料而影响修补质量。裂缝的修补采用的是橡胶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专用灌封材料,其设备是通用的,形式有自行和牵引式.但在使用时要配扩缝机、清缝机、热风镐等小型机械,这些机械生产厂家比较多,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实用性能,机械化的水平较高、劳动强度低。

(3)路面翻新

路面翻新技术除原有的就地热再生和冷铣削重铺再生技术外,还有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乳化沥青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冷再生技术。冷再生技术又分为就地冷再生和工厂冷再生,其共同的特点是节能、环保,深受各国公路行业的关注并具广阔发展前景。各种再生技术都配备了高效率、大型的现代化设备,其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程机械来说是一流的,代表产品是德国WIRTGEN的大功率现代化冷铣刨机(铣刨宽度3.5~4.Om、切深:250~300mm、功率:1000HP以上)和美国ASTEC的就地再生设备(配有计算机控制的再生料破碎、筛粉、计量、粘油的比例添加、搅拌、摊铺等配套装置)。

国内养护技术及机械设备的现状

由于我国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时间比较短,养护技术及机械设备与国外具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养护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养护材料的研发缓慢,材料生产设备工艺及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我国的乳化沥青改性剂、乳化剂的质量不稳定、使用范围小、生产批量小,生产的乳化沥青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预防性养护技术正处在重新认识和推广的过程。预防性养护技术虽然已经引起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但其使用和推广正处在起步阶段,与之相配套的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实用性能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不能满足预防性养护技术使用和推广的需要。

--矫正性养护目前应用最多,工作量最大是坑槽修补,其技术多为传统的热补,其机械设备是国产的、小型的机械和机具。近几年来虽然开发了一些新设备,但可靠性、实用性较

差,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养护的需要。裂缝也是我国公路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养护机械和所使用材料的种类也不多,机具简陋,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路面翻新技术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传统的冷铣削――摊铺技术,冷再生技术和机械设备基本是空白。仅有450马力中置式的冷铣刨机,其技术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

我国公路养护技术及机械设备的发展建议

加强环保型养护专用材料的开发,研制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使用性能的材料生产机械设备。引进技术提高国产乳化剂的质量稳定性,加快特殊乳化剂的研制,以提高乳化沥青的质量和品种;加快国内全天候坑槽冷补材料和裂缝材料的研制和推广速度,提高我国养护材料的技术水平;研制大功率高性能的乳化沥青胶体磨和各种形式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改性乳化沥青生产设备,以满足公路养护对各种乳化沥青的需要。

引进技术,推广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高等级公路上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提高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水平;加快研制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连续式和大吨位车载式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机,以提高我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技术水平及设备制造水平。

引进国外的粘油喷洒和石屑撒布控制技术,研制适合我国的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大型粘油喷洒机和石屑撒布机;推广石屑封层在城乡公路养护上的应用,提高城乡公路养护的技术水平和作业效率。

优化坑槽修补机械设备的配置,推广环保性的冷料修补技术;研制适合我国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热再生修补设备;提高裂缝修补机械的配套性和作业的实用性。

研制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大型冷铣刨机和就地冷再生设备,大力推广冷再生技术,提高我国的路面翻新技术。

三、大型道路标线画线机。道路标线是公路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统计资料表明,标线能提高运输效率30%。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完善公路的各项安全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道路画线首当其冲。因此,今后对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画线机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大型加热型及热溶性涂料的标线施工机械的需求更为紧迫。

四、路况诊断检测设备。建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包括各种公路信息在内的数据库,以便对公路的现状和使用性能做出正确的评价,预测公路的退化程度,从而制定正确的养护计划,这是我国公路建设必须走的一条路。为此,必须配备自动化性能很高的公路状况诊断检测设备,用这些设备迅速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

五、多功能养护用底盘车。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多功能养护底盘车在前、后、上各部位配有机械、液压、电力等动力输出接口,配有快速更换工作装置的悬挂机械,并具有0.1公里/小时到80公里/小时的行驶能力。有了这样的底盘车就给养护路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实现我国公路机械化养护非常有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筑路材料、设备、筑路技术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主路机械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施工技术手段,带领我国公路建设驶入快车道,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篇: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日趋完善与发展,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差距大, 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也不断的突显出来, 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 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 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 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 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 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 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 与此同时, 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 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 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 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 造成金融产品单一, 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 发展较快, 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 覆盖的地域范围小, 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 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 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而裨益乡民, 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 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 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 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 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 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 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 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 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 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 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 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 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 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 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 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 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 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 只能采取有效措施, 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 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 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 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

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 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 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 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 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 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6.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并以金融需求为导向,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适度地发展民间金融,通过各种渠道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对于民间互助型的借贷不要进行干涉,而对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金融要给予其合法的地位,并进行规范。

7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除了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之外,还要根据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对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是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以及各类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培育多元的农村金融主体,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效益。

第三篇:谈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也不断的突显出来,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2]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金融与发展, 1985,(2): 24-27.[3]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论文网在线

第四篇: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摘 要]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

[关键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机械制造业服务性思维。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规格生产产品,而是要求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特殊的需求。

(3)机械制造业全球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把我国的机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国际市场,并牢固地占有国际市场,有必要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清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工程师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21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

高质量、高生产率一直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四化”:柔性化——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应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灵捷化——使生产力推向市场准备时间缩为最短,使工厂机制可以灵活转向;智能化——柔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柔性自动化的新发展和延伸;信息化——机械制造业将不再是由物质和能量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产出的价值,而是由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的价值。因此,信息产业和智力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机械制造业也将成为由信息主导的、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合理方式的一个全新的机械制造业。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

近年来产品更迭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一些发达工业国的情况来看,这种产品更迭加快的步伐更加明显。例如美国、西德、瑞士等国的统计表明,1995—1998年机械零件的种类增加了约50%;80%的工作人员不直接与材料打交道,而与信息打交道;85%的活动不直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产品、工艺过程、组织管理日益复杂化;设计、工艺准备等占去的时间为完成用户订货总时间的65%以上。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货期与质量往往起着比价格更为重要的作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灵捷化又是摆在机械制造业面前的头等重大课题。在技术上要实现柔性化,在生产组织上要实现变革。

第五篇: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花卉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有一定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满足内需,组织出口。我国具有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二十年发展成就显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卉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以及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我国花卉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1990-2001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由4万多公顷扩大到24.6万公顷,年均增长17.95%;销售额由12 亿元增加到215.8亿元,年均增长30.04%;鲜切花产量由2.2亿支增加到37亿支,年均增长29.25%;盆栽植物由1.6亿盆增加到10.5亿盆,年均增长18.65%。花卉出口由1990年的2000多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8000多万美元。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1年,全国花卉从业人员已有195万,生产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300多家,大小花卉市场2000多个。从全国花卉生产布局看,云南鲜切花生产位居第一,2001 年年产鲜切花16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43%左右;广东、福建是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中心;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已成为绿化苗木和观赏树木的供应基地。从花卉销售看,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在短短20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发展中问题已引起重视2002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花卉协会秘书长会议。中国花协会长江泽慧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指出,虽然我国花卉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比,存在较大差距。荷兰花卉从业人员为9万多人,生产面积4.4万公顷,花卉年产值达55.2亿欧元,人均产值6万多欧元,每公顷产值12.5万欧元,远远高出我国花卉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是差距,也是发展潜力。2.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由于一些投资者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品种更新和技术引进,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走低,有的甚至没有销路。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产品却需要进口。3.技术创新能力弱。目前花卉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需要引进,种苗、种球大部分也靠进口,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当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4.生产方式落后。虽然各地花卉生产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国际竞争力。

上述问题是我国花卉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用发展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同时,这些问题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花卉协会和花卉企业的普遍重视,正在研究,并着手逐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是我国花卉业与花卉业发达国家缩短距离的过程,也是我国花卉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7月底,完成退耕还林164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72.4%;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53万公顷,为全年计划任务的57.4%。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要求提高。上海2002年扩建了1200公顷的绿地,到2008年,北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将从现在的34.9%,提高到40%以上。绿化和观赏苗木、各种适宜的地被植物、花坛花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度上升。鲜切花消费已由过去的特殊需要逐步成为日常消费。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三大鲜花消费城市,2001年上海鲜花消费量为4亿多支,人均30多支,较上年增

加一倍多。今年夏季,每天空运进京的鲜花超过30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的逐步改善,花卉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发展花卉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做到适时适地栽培,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收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目前世界花卉生产出现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花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这对普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花卉鉴赏水平,从而扩大花卉消费是十分有益的。“入世”后我国花卉业已经融入世界花卉产业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都最大限度地优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将信息资源和品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开拓花卉市场。这些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在被我国各有关方面普遍认识和重视的同时,也吸引了国际上知名的花卉企业来华考察、投资,想在全球这块最大最有活力的花卉生产的理想土地上发展业务。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势头也越来越猛。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种质、气候、劳动力等资源,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质量”的发展战略,应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不仅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经营管理者的自发要求,也是入世后更大的市场环境建设中带有强制性的规定性要求,以便顺利地与WTO的规则和惯例接轨,使中国花卉业的发展真正地融入到全球花卉市场的环境中去,积极参与竞争,寻求有利于我国花卉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在竞争中,使我国的花卉企业和花卉企业家们成长壮大起来,自觉地以科技来培植核心竞争力,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真正把我国的花卉业发展成为一个强势产业。实施这个战略,任务很重,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花卉企业应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下载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我国公路建设专用设备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

    我国航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定稿)

    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如何。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

    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花卉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花卉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有一定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满足内需,组织出口。 我国具有发展花卉产业得天独厚......

    浅谈我国汽车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汽车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的汽车保险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汽车保险之一。无论是保险制度还是监管 、保险种类,保险费率都具有代表性。 1.1无过失责任为基础的汽车保......

    论述包装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述包装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包装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觉得不能统而论之,因为国内水平和国际水平就不在一水平线上。 先说一下我们国内的现状。虽然几年的发展趋势还不......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

    毕业论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电子商务是经济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从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入手,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