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传媒角度看《楚门的世界》(范文模版)
《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记录了主人公楚门的真实经历的电影,反映的媒体及其大众传媒的力量。但此种做法,引来了众多的舆论。、楚门是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在三十年前收养的一个孤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但是这些楚门却一直蒙在鼓里。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这个理论在楚门的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纪实电影对外界已经有非凡的掌控力。三十年来,外界对这部不停播的电影一直关注着,片场中一切东西,尤其是楚门用的东西,都是强大的赞助商。这一切都是一场安排而已,安排了一岛的公民。而外界的关注,是因为有了这个纪实的安排才被熏染而关注的。这是大众传媒的作用。首先通过独特的拍摄方式吸引大众眼球,进而去影响人们的想法。这也是这部电影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楚门的世界》中,从一开始放映这部片子,就已经打了个真实的幌子,让外界的人们一直关注着这场历时三十年的片子。
楚门的好奇心很强,在这个拍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地想要离开桃源岛。但是都被导演用深刻的戏剧化情景给克制了。
这是典型的构造事件,吸引眼球的方式。这样一来楚门的生活在肥皂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些趣味。同时构造的父亲死亡,是为了可以困住楚门。送走对他有真情的初恋情人,同样是为了避免事端,为了维持影片的拍摄。
影棚外面世界的人们,一直关注着这部影片,他们关心楚门的一举一动,或许他们也想过让楚门出来,不然实在太残忍了。但是剧中的楚门的生活,情感,看似几乎完美。只是存在着那么一些好奇心。于是人不会作过多的舆论。知道楚门拼命想要逃离这个为他虚拟的世界之时,大家都被感动了,这是摄影公司和导演不能掌控的。
议程设置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最后楚门成功逃离这座影棚,而导演还企图通过劝导的形式来让楚门留下,结果可想而知,一个人太需要回到真实的并充斥着虚假的世界中去了。这事儿在过后会引来很大的非议。但是最终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第二篇:楚门的世界 观后感(美学角度)
镜头里的“世界”与世界里的“镜头”
——从美学角度看《楚门的世界》
有这样一段话来评述一部电影,不知你是否听过:
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一部颠覆人们世界观电影
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
激励人心、发人省思的黑色喜剧
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它就是在上个世纪末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1998),该电影用艺术的夸张手法影射了当代人真实的生存状况。电影中,楚门是一个被全球观众关注的真人秀节目的主角儿,他生活在一个由节目制作组“创造”出来的世界中,当他终于发现了真相时,他不顾一切地逃离美丽的“桃源村”。在这部24小时不间断且实况播出的电视影集,主角楚门从呱呱落地开始的三十几年生活,他居住的理想小镇-桃源岛是个超大的摄影棚,而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每天碰到的人全都是职业演员。他生命中的一举一动,分分秒秒都曝露在隐藏在各处的5000多架摄影机镜头前,这个摄影棚中唯一不知道有摄影机存在的人就是楚门。
我猜想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构思。影片的主人公楚门是一个在小镇生活着的年轻人,有一份还算轻松的工作,看起来和普通人无异,而他却不知道从他出身起他就被电视制作公司作为肥皂剧《楚门的世界》的主演,从他出身起到现在的几十年里他都被无数的镜头包围着,并且他的一生也是被安排好的。他周围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是演员,他生活的小镇也是由一个巨大的影棚。所有所有的一切,只有自己是真实的。然而这些楚门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一个女演员爱上了他,在剧中打破剧情告诉了他真相,这时楚门才意识到身边的一切都是计划好的,于是他开始了反抗。最终尽管肥皂剧导演百般劝说,楚门仍毅然离开了这一世界,走向了远方的自由之路。
电影尽管情节上有些荒诞,但其所引发的人生思考却是耐人寻味。随着电影的进行,观影者都会情不自禁的将自己想象成楚门,原因一是自己与楚门都是人类中的一员,在个体上是接近的;二是现实中的自己很难面临这样的情况,将自己化身楚门而达到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也正是一种内模仿。当最后楚门面临抉择的时候,我想此时的楚门,已经不只是一个人了,所有的人或许也在做这样的一选择。社会是多彩的,同时也是冷酷的,是多元化的世界;而
回到剧本中的世界,却是平稳有序的,只是少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我相信,每个人的选择可能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体验,有人满足于现状,同样也有人对现实失望。这也就是在审美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一是外在的美,二是内在的美。
外在的美的现象是直接诉诸感官的,是可以被看到和被听到的。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讽刺。金凯瑞,活灵活现地将一个男人的成长,无论是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能被人发现的小细节都陈列在了观众们面前。当然,这观众包括我、也包括电影 里的那些个“我”。一个男人历经多少冷清、惆怅、快乐、疯狂、欲望的生长与消散、理想的破灭与重生,这一切我们全看到了,而你、金凯瑞,却浑然不觉。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的巧妙吸引人之处,也是在它满足了我们想了解另一个人的好
奇,很多时候,我们想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实的也是做我们平时不常表现出来的事情。媒介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我们感受过却已经消失的美好重新回味,因此有了楚门的学习走路、入学、恋爱、成家、工作,看到这时的他,我们会心地一笑,他的这种神情分明是我们脸上曾经一闪即逝的啊。
电影编的如此巧妙:楚门从小对航海极其感兴趣,但却是外面的上帝最害怕他有的,因此可以制造了灾难,让楚门失去了父亲,从此惧怕水。看到这里,电影里面的观众为楚门捏了把汗,殊不知,电影外的我,也为楚门和那些观众捏了把汗。电影里面另一个爆点,就是楚门对罗兰的爱,罗兰借口去东南亚并没有挡住楚门执着寻找爱情,他用杂志上美女的图片拼凑出心目中女神的模样,作为一名普通的女生,自然对这执着唏嘘不已。以上种种因为这部电影产生的情绪,不论是对过去的回忆,对爱情执着的感动,都是美的另一种呈现。我所给予美的解释,都仅仅是建立在本人观点上的,每人各有不同,但同样具有价值。
内在的美当然也通过外在的美表现出来,是间接的,是心灵的。当男主角绝望地问出那句:“Who am I ?”的时候,电影中楚门的“上帝”克里斯多夫的嘴脸瞬间变得丑陋了起来。但是,却又让人们深深感到无奈,我们不仅将自己带入到了这个角色当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生活的一切,是否也是被人安排好的,这所有我们遇到的不可思议、巧合、命运是否是设定的?这个问题正如“缸中的大脑”这个假设,我们无法回答,也不敢再去回答。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我的心却咯噔了一下,那追逐自由的时刻,似乎才是最简单、最能让人会心微笑的,那时的楚门明白自己的所求,向着内心认为正确的方向行进着。但当船触到了“海天交接”的地方,他心目中的“自由”是否从此刻起,便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由”了。当楚门最终踏出了那个世界的大门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是否表示,我们已经有些相信了自己与楚门这个角色的共通之处,是否楚门的身上背负了我们自己的希望,渴望真正的自由,尽管我们根本就不确定这个自由究竟存不存在,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当他真的走出来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和他原来的世界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恐怕只有他才能品味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楚门”。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于是,大众媒体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形式决定内容,尼尔・波兹曼早在多年以前就告诫人们,不同的媒介将产生不同的社会话语与认识论。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往往高于生活。这是一部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的作品,反思了媒体的介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警告。我们在充分享受媒介带来的好处时也应思考随之而来的种种后果,究竟人类正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又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现今我们的生活脱离不了媒体这个媒介,我们很多生活上的资讯,都是媒体告诉我们的,但在这个媒体世代,我们能分辨这些资讯的真伪吗? 在媒体世界哩,什么是真实呢? 《楚门的世界》中大众媒体通过营造媒介现实塑造受众,用“娱乐”迷惑受众,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大众媒体。透过《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反思现代人的传媒化生存状况,被发达的大众媒体包围的受众们已渐渐成为了新的“楚门”。
博尔赫斯在他的一首诗《镜子》中写到:“做梦是奇怪的,照镜子同样奇怪;�那里面,普通的陈旧的日常生活节目,�会包含着反影所精心制造的�一个虚幻而深刻的世界。”电视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今天,我们都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认识世界,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我们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影片中的节目制作人基斯督向观众解释为什么楚门到现在都一直没有发现自己在被拍摄时说“因为我们都接受现实”。是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都接受现实,习惯于通过传媒接受信息,了解世界,于是我们都接受传媒提供的这个媒介现实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客观现实。鲍德里亚说:“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生活在这样一个媒介现实之中,人们没有直面周遭的世界,而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所以想要真正去认识这个世界是徒劳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使虚拟世界向真实世界逼近?
生活在这个时代,看1998年的《楚门的世界》,感慨良多。十二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传媒的介入也越来越广泛,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不可避免地与传媒接触,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传媒的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是数字化的,但同时也是传媒化的。在这样一个由比特构成的信息世界中,我们传统的价值体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渐渐发生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但是在大步向前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慢下来,回头看看我们有没有把什么重要的东西落下了。
第三篇:楚门的世界——哲学角度观后感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今天自己在宿舍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觉这对我后来对于人生、世界、价值的看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楚门的世界里,所以无所谓逃不逃离。或者更大胆地说,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楚门的世界就可能时常围绕着我们。试想一下,从出生到成长,我们的行为举止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受别人的影响?
楚门的世界与其说是楚门对于摄影棚的突破,不如说是对于个人世界的突破。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其实从反向证明是无法判断到底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构,或者更深层次去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当我们无法分辨的时候,其实也就无所谓真实或者虚构。所以 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一直对世事会看的轻淡,既无所谓真假,又何来执着。
假设我们可以分辨真实与虚构,那么人们对于未知的好奇与恐惧将会并生,楚门从细节感知到世界的虚构,放弃看似稳定简单的生活,去追求未可知的真实时,其实更多的来源是在于自己对于欺骗的不能容忍以及对真实的未知的向往,而在这个时候他其实是有意无意去缩小对于虚构世界的依恋的,这种依恋或许在他经历过真实未知世界之后将会放大,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比里面的世界美好,但是外面的世界一定比里面的世界精彩。
楚门在那么多的阻碍和困难下依然坚持下去,连死也不怕,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强大,因为这不亚于寻死。从小,他的世界就被别人划定好了边界。他想成为探险家,可是权威告诉他这个世界已经没什么可以探索的了。他生活的地方简单美好,可他对外面的世界日思夜想。他不仅仅是跨过了这个边界,而是仅凭着自己对那个世界的想象,就要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去重塑一个自我。虽然他走到这一步确实已经无路可退。
有人说christof就是现实中的父亲,这也和我认为的上帝差不多,不过在想象christof是他的父亲的时候真的挺心酸的。他一路胸有成竹,觉得楚门会按他的期待一步步走过去,就连接下来他会跟谁上床都轻而易举的说出,可是当楚门一次次想闯出他的世界时,他开始慌了,最后明白事情没有转机,他只想和楚门谈谈,告诉他,这个世界其实是完美的,是我给你创造的,最后还故作轻松笑着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快说话呀,你上电视了,我们在直播呢,他可能多希望这只是一场闹剧,楚门还会回到桃源,继续他们的生活。从前他只懂得控制和命令,当楚门想走的时候,他只是慈爱地说,你属于这里,和我一起吧。某种意义上,christof创造了楚门的一生,如同上帝创造了每个人。他可以操纵楚门的生活,甚至可以操纵楚门的心境(利用父亲的死留住楚门),因为他控制着楚门从出生开始碰到的一切事物、人、知识观点和情感„„当然了,这一点大家都清楚,这就是人和社会的互助、对抗关系的反映。
电影吸引我们的是他何时识破真相,会不会离开,离开以后呢?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核心,通过那句“你无法在我脑内装摄像机”表达出来。思想或许是人存在于社会中最伟大的东西了。有次我拿西瓜喂猴子,因为怕他抢的时候抓到我,所以直接朝他丢了过去,西瓜掉在地上,猴子一下子抬起头冲我摆出十分愤怒的表情,然后才去捡西瓜。当时心里确实一震,想象他脑里每天究竟在想些什么,突然感受到了人类的自私可怕和猴子的悲哀。自由受限,常年累月被禁锢在有限的空间里。之所以觉得可怕,是因为意识到了他也有情绪。不过更可怕的是christof在影片中那句大实话:“听我劝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什么也不用怕。”另外,truman真的不是隐喻true man吗?
阿尔贝加缪在《西绪福斯的神话》中写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在这条道路上,孤独、恐惧„„都是哲学家在替我们潜入的深渊。不管是谁,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闪现对人生的哲学性思考,这些思考可能会带来无尽的孤独和自我矛盾,也有不少的人,在这样的矛盾中毁灭了自我,也实现了自我。
第四篇:我看《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这是一部叫做《The Truman Show》的电影,影片的主人公叫做楚门。初看这部电影是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看前大部分的时候,我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包括它的情节,拍摄手法都很独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回味一下。
影片的开头即是给位主演的自述,当然,除了楚门。除了他每个人都知道他才是“真正的主演”,在那个被称作桃源岛的小镇上。楚门生活在自己周围有5000部摄影机的世界里,“The Truman Show”实际上是一档真人秀节目,从楚门的出生到其而立之年一直被全球200多个国家的人们关注着。到那楚门并不知道。剧中,包括他的妻子,他的发小都是由导演安排在其身边的演员。就像他的妻子在开始自述的时候说的“我的生活不分公私,‘真人表演’是我全部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周边的人都会用熟悉的眼神去看楚门,而楚门却用好奇,疑问,甚至恐惧的眼神去看待周边的一切。
当你未看到结局之前,你会以为这里有很多人处于病态。楚门,总是在怀疑些什么,包括妻子,所有事情都发生的让他难以置信;他上学时遇见的罗兰,她说的话很奇怪,在她和楚门约会的时候,一个自称罗兰父亲的人强行带走了罗兰,并说他女儿是精神分裂,要带他去斐济。最终,这算并未开始的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楚门却没有忘记罗兰,即便在结婚以后,还是寻求机会去斐济找他心爱的人。
楚门为了拼凑记忆,每天从报刊亭买一份杂志,然后从中撕下画面上女生的五官,最后拼出了罗兰的照片。
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让楚门开始怀疑:出现在马路上的流浪汉,正是曾经扮演他父亲的那个人,楚门认出了他,但很快流浪汉呗一群人带走了;有一天,楚门在翻相册时,忽然发现,在他和妻子的结婚照中,妻子的结婚戒指是戴在右手上的;罗兰曾经对他说的话:这一切都是假的,人人都清楚你的一切,这一切都是为你设计的„„这种种细节让楚门开始怀疑,怀疑周遭的世界,怀疑妻子对他的爱。但楚门对罗兰的爱还是那么的执着,这一切都让他下定决心逃离这个桃源岛,去斐济寻找他的真爱。
但离奇的事情接踵而至,当他决定坐飞机离开时,旅行社告诉他一个月后才有座位,当他买完车票,登上汽车时,司机告诉他机车故障。不过,最后聪明的楚门还是逃离了众人的监视,独自一人乘船,带着心爱女孩的照片要前往斐济。
导演为了阻止他,在海上制造风暴,试图让楚门屈服,在回到他们的视线中继续以前的生活,但惊涛骇浪之后,楚门虽然已被他们折腾的狼狈不堪,但是他并没投降,楚门战胜了导演,海上的一切恢复到风平浪静。楚门踏出了导演为他设计的那道墙,迈向了自己的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心情总是沉重的。因为人生就如一场戏,每个人都是这场戏的主演,片中的导演就像是命运,命运时不时的给我们惊喜,又时不时的让我们悲伤。楚门被导演控制着,我们被父母、朋友、社会控制着,时常想逃离,却又走不出那枷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我们有追求自由的权利,所以我们竭尽全力去摆脱束缚,即便前方有风暴,有海浪。
楚门身后的那扇门是黑暗的,也就是说桃源岛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不平坦的。我们现实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是因为他未知,我们才去努力的探索者。
楚门向导演鞠躬谢幕的那一刻,正是他被禁锢生活的结束,自由生活的开始。
同样,我们也应向过去谢幕,为我们的生活掀开新的一页。
第五篇:从《楚门的世界》看新型传播模式
从《楚门的世界》看新型传播模式
——新媒体传播
杨红 广电1201班 2012111602 摘要:《楚门的世界》是一部黑色喜剧,是对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巨大的暗喻,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人们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醉生梦死。然而在互联网占据着人们生活的每一秒的今天,这种媒介的“黑色恐怖”越来越加深了其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无时不刻被第三只眼所监控。
关键词: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楚门的世界
一、关于《楚门的世界》
影片的英文名《The Trumen Show》可能更加方便我们去理解电影的内容,是一档24小时播出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主人公楚门从出生、成长、甚至死亡,24小时被全球的人监视着。这世界上唯一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就只有他自己。所谓的桃源岛只是个巨大的摄影棚(影片末尾当楚门决心逃出,到了海岸线,也绝望的发现蓝天和大海也是摄影棚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一切都变了,父母是假的、爱人是假的、朋友是假的、邻里是假的。唯一真实的如它的名字,只有他自己。如果说楚门是悲剧性人物,那么更悲剧的是那些离不开楚门的人们。在影片中的演员离开了楚门将无以存活,失去了收入的来源;广告商们离开的楚门也没法推销产品,看看那些衣服,汽车,家具,甚至楚门小时候用的尿布吧;观众离开了楚门更没法活,当你已经习惯几十年如一日的死守在电视前观看一档节目的时候,你已经被它牵住,一秒不见就魂牵梦绕。
娱乐兴奋了你也催眠了你,当真人秀连番上演的时候,你看到被设计过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而你此时也正被设计着坐于电视前共同完成这档节目。
“在强大的电子媒体面前,人看起来像毫无反击能力,但他们中最孱弱的,也始终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拔掉电插头。”[1] 尼尔 · 波兹曼在上个世纪就对电视媒介产生了预言,也是重新提起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言的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的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这些预言如今都成真的。《楚门的世界》也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黑色喜剧的方式)隐喻了媒介对人们造成的巨大影响。信息控制者为了获取种种利益,一场娱乐盛宴拉开帷幕,大众在这场宴会里歌舞升平,不知日上三竿,不知被愚被嘲,不过无所谓,因为每个人都玩的开心着。
显然,尼尔 · 波兹曼的时代还是电视占主导的时代,但他也已对可以预见的电脑时代提出了警告,但如果他见证了电脑和互联网在今天的无可替代,他一定更加悲观,后悔自己的预言不够深刻。
二、新媒体的发展
何为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不知何时,新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新词,到处充斥着,纸媒消亡论,新媒体崛起论等。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以电子产品为信息载体的传播模式。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新媒体对人感官的延伸达到了极致,不仅局限于视听了。然而,新媒体并不会取代旧媒体。迄今为止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所以新的传播方式继承了以往并加以发展,而不是取代旧媒体。[2] 如今,每个人都沦为了电子产品的奴隶,其表现是当你离开手机一秒钟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而过度使用机器的后果就是我们自己成为了机器。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纸上的长篇文章,都失去了全神贯注阅读的能力。我们不断的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其实获取的只是醒目的标题而已。收藏夹里收藏了一个又一个的网址,却再也没有打开看过。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家弗里德曼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自己的思考具有”断断续续“的特诊,其表现形式就是他总是从许多网上资源中匆匆浏览短文。他承认:”我再也读不下了《战争与和平》,我已经丧失了通读长篇文章的能力。甚至连三四段以上的博文,都觉得太多。”[3] 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正在被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取代,这种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简短、杂乱而且经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发信息,其遵循的模式是越快越好。一家网络广告公司主管这样描述自己再不同网页之间匆匆掠过时经历的心智震颤:“在网上游荡了几个小时之后,当我正在东拼西凑地完成任务时,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腾空而起,感觉自己在变得聪明起来”我们大部分人上网的时候都体会过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陶醉,让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殊不知,这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后果——即思维模式的改变。
如麦克卢汉预言“我们似乎已经抵达到人类智能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头,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思维模式急剧转型的关键时刻。”
三、第三只眼
此刻,我们已经不需要为楚门感到悲哀,因为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人都是楚门,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
我们为《一九八四》里的集权监视而感到惧怕,然而,2007年,英国的一家报社曾讽刺地报道,在乔治·奥威尔创作《一九八四》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伦敦公寓外60米范围内,起码有30多架摄像机在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互联网出现之前,如艾可飞和益百利这样的专业数据收集公司就采集、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大约几百万人口的数据,而它们提供的每个人的个人数据就多达好几百份。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监视变得更容易、成本更低廉也更有用处。如今,已经不只是政府在暗中监视我们了。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Twitter窃听到了我们心中的“TA”,Facebook似乎什么都知道,包括我们的社交关系网。
由于各种技术的发展,已经由互联网时代转化为大数据时代。目前通过互联网所采集的大部分数据都包含有个人信息,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因,让我们想尽办法去采集更多、存储更久、利用更彻底。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人可以轻松地看到大数据的价值潜力,这极大地刺激着他们进一步采集、存储、循环利用我们个人数据的野心。随着存储成本继续暴跌而分析工具越来越先进,采集和存储数据的数量和规模将爆发式地增长。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隐私受到了威胁,那么大数据时代必然会加深这种威胁。[4]当你的信息被二次利用的时,你已经成为了受害者,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要被用到什么地方。
四、楚门后传
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楚门如果真的离开了摄影棚会发生什么后果?
鲁迅先生所作《娜拉出走之后》来论证过娜拉即使离开了家庭,也依旧无法逃离社会对他的影响。同理,楚门就算离开了摄影棚也无法逃离信息大时代对他的洗脑。接受记者采访,参加各种访谈,自己的事迹将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甚至要出一自传来哭诉自己的悲惨人生或者写成楚门大冒险之类的畅销小说。当适应了被众人关注的人生后,楚门已经不能甘心忍受当一个平庸之辈。说不定,在见识到世道艰难后,楚门毅然决然地要选择重回剧组。
正如在社交网络兴起之后,人们不能忍受不把自己一日三餐曝光在众人目光之下,渴求在朋友圈中寻找稀薄的存在感,以为获得了赞就获得了大家关注的目光。获得关注已经成为了人们的需求之一。你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刷一次朋友圈或者微博,仿佛一刻也不能离开周围人的动态,事实上,你不是国家总统,也不需要二十四小时批阅奏折。
不管楚门最后能不能走上“最佳男演员”之路,最大的赢家还是导演。他一点都不希望得知真相之后的楚门留下来,他只是在为他的杰作创造一个完美的故事高潮与结局,主角红与否,楚门被不被炮灰,不是在导演所关心的范畴内,导演只是关注他的节目卖不卖座,盈利多少而已。正如,当今很多媒体放出不实或者炒作新闻都无所顾忌,把新闻道德束之高阁,归根到底为了利益二字而已。
把楚门放到今天——这个新媒体主导的社会,楚门回归真实后,未必会火,因为每一秒钟就有无数的新闻涌出又消亡。这一秒楚门的事迹被微博转载上万条,下一秒娱乐圈的某明星出轨新闻又引起轩然大波。
到了第二天,“楚门事件”已经成为过去式,没有人去关心了。
参考文献:
[1]《娱乐至死》美·尼尔 · 波兹曼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3]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美·尼古拉斯·卡尔 [4] 《大数据时代》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