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时间:2019-05-12 18: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第一篇: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多难强军。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人民军队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军官兵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同地震灾害艰苦搏斗中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英雄气概,用忠诚和血肉之躯又一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无愧于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合格答卷。回顾我军参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思想和精神营养,对于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根基,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性质规定,是人民军队参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根本遵循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支军队的性质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我军是中国共产党亲自缔造、领导和指挥的新型人民军队,其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既反映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军队同党、人民和国家的内在联系,也深刻揭示了其性质的本质内涵,为我军参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指明了方向。

党的军队,这是我军性质的核心。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中独立缔造的革命队伍。党领导这支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20多年的革命战争,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夺取了全国政权。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领导的这支队伍,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我军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执行党所赋予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目标为目标是我军与生俱来的固有特质。始终坚守党的军队这一性质要求,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军队成员如何更新换代,无论任务怎样转换,我们这支军队都要把听党指挥作为立军之本,牢牢熔铸在自己的旗帜上。

人民的军队,这是我军性质的实质。我军来自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服务人民,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自觉地与人民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是我军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显著特色。对于我军来说,除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也不允许有超越于人民之上的特殊利益;除了为人民服务,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特殊服务对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服务人民,始终是我军性质的根本所在。从人民的军队这一性质要求出发,不管社会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管利益格局出现什么样的变动,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我军官兵都要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是我军性质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成分,始终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本职能。在中国,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以后,我们这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便历史地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军队的性质,历来是同军队的职能作用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军作为国家机器所发挥的职能作用,是其固有性质在为国家服务上的直接反映。始终铭记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一性质要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军官兵都要不断强化职能意识,自觉把肩负的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视为生命,以报效祖国的赤胆忠诚,愈益当好党和人民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涵盖了我军性质的内在规定,三者构成了有机统一体,始终贯穿于军队各项实践活动之中。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中,我军官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救助被困群众,恢复基础设施,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维护社会发展稳定,谱写了人类地震救援史和灾后重建史上的新篇章。汶

川大地震以一种猝不及防的特殊方式再次证明,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是我们军队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

二、我军以勇当抗震救灾主力军、突击队和积极参与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能力和形象

面对特大地震灾难,人民军队衔命冲锋在前,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钢铁般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长城。人民军队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舍身为民的壮举,就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充分展现和生动证明。

一是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号召,一声令下,立即行动,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严重灾难发生后,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13余万大军突进灾区,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援行动。胡主席视察灾区,了解到分散在十余万平方公里内的数千个受灾村寨与外界失去联系亟待救援,立即发出部队尽快“进村入户”命令,各部队跋山涉水,多路挺进,按规定时间进入2400多个偏远山区村寨实施救援;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胡主席又对军队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作出明确指示,部队立即作出专题部署,调整救灾力量和工作重点,倾力帮助群众重建家园。人民军队积极贯彻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不畏艰难险阻,连续奋战,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困境中的受灾群众深情地说:“解放军来了”、“党的队伍来了”,我们有救了!

二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抗震救灾中全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灾情紧急,人命关天。人民军队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不抛弃、不放弃成为我军官兵的坚定誓言;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做出百倍努力成为我军官兵的自觉行动。时间就是生命,救人刻不容缓。广大官兵不顾个人安危,不怕任何困难,不惜一切代价,连续作战,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哪里有幸存者,官兵们就在哪里展开救援;手中有什么工具,官兵们就用什么工具进行抢救,肩扛手刨、竭尽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为及时救治伤员,军队医疗队紧急行动,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冒着余震和次生灾害危险,迅速展开医疗救治,成功挽救了大量危重伤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生活,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区人民动情地说:“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之时又见亲人解放军。”

三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中彰显军队新风采、塑造国家新形象。国家有难,舍我其谁!山崩地裂,壮士出征!灾难突袭而来之际,人民军队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第一时间突进“生命孤岛”,第一时间穿越“死亡峡谷”,摧艰拔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险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在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中,工程和防化官兵冒着被困的13节油罐随时可能爆炸、隧道内毒气弥漫、山体飞石滚落的危险,昼夜奋战,提前打通了通往四川灾区的交通大动脉。空降兵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高原地域复杂的气候条件下,于4999米高空实施了“生死之跳”,不仅改写了中国空军伞降的历史,而且创造了世界航空历史的新纪录。在灾后重战场上,人民军队与地方政府携手并肩,艰苦奋战,短时间高质量建成八一康复中心,创造了全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灾区重建家园奉献了又一精品工程。国外媒体评价说,中国政府让国际社会深受感动和鼓舞,中国军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战斗力!

三、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永葆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性质本色,努力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做出更大贡献。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但我国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很复杂。军队不仅要肩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历史使命,而且要承担不断增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人民军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所砥砺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为保持我军的性质本色、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要始终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切实打牢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思想根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既是我军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特有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广大官兵必须紧密结合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其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纲领的模范实践者和坚定维护者,不断坚定为实现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任务的思想意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和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化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官兵按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立身做人,保证人民军队在各种风浪考验中强化主心骨、筑牢精神支柱,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为人民、学人民、靠人民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增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力量资源。我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是我军的“上帝”。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军取信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本线”。广大官兵必须牢固树立根本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思想观念,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贯彻到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各项工作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服务和保障旨在强国富民的改革发展大局,而且要按照人民利益要求确立和贯彻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不仅要自觉弘扬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而且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抓紧部队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在危难关头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而且要积极利用国防经济资源多办造福于人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要按照亲民、爱民、为民原则正确处理军民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主动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不仅要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加强和改进工作,而且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只有这样,人民军队才能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才能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要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全局,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全面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素质。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既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繁重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既要靠精神和勇气,也要靠科技和智力。要大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切实把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不断提高官兵科技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战斗力提高的巨大作用。要立足最复杂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实际,建立科学、实用、高效地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部队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机动能力。要针对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加快推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所需装备器材的研制、配发和储备,提高部队遂行任务的效能。要在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的研究,组织部队搞好维稳处突、应急救援、抗震救灾等适应性针对

性训练,提升部队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磨砺顽强斗争、旺盛士气、过硬作风教育培养,始终保持官兵高昂的战斗意志,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让党和人民放心。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我认为,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党和国家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发生灾情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新闻媒体要积极发现并宣传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当发生灾情时,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三、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认清自己的现状,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合理的情况下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2、要有奉献精神,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不能麻木不仁。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面前要懂得舍弃个人利益,在心中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镇静、沉着。分析问题所在,不能畏手畏尾,要自己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困难。

4、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在生活中遇到困苦和磨砺的时候,不要一蹶不振。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坚强地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

1111审视天下,纵观古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要想昂首于地球群脉之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依靠一种振奋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事迹,无不振奋着她的民族精神。纵观中国历史,有着无数的民族英雄:在革命战争时期,忠贞爱国矢志抗日的将领吉鸿昌,热血忠魂为报国的民族英雄张自忠,为了人民牺牲的战斗英雄任常伦,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百姓装在心里的“田坎书记“邓平寿,鞍钢“高炉神仙“几十次抢险的老英雄孟泰,他们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巩固和壮大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攻克尖端技术的许振超, 天下第一村的领头人吴仁宝,带病援疆倒在讲台上的孟二冬教授,怀着振兴中华的崇高志向,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勉工作,创造了一流业绩,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那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人民的勤务员雷锋,爱国拥军好军嫂韩素云,高原邮路上的信使王顺友,他们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那些民族英雄的事迹不胜枚举,无不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精神素养!英雄事迹传达着民族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昂扬奋进的历史回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

首先,英雄多产生于自然灾害和民族忧患最严重的时候,他们身上往往担负着民族沉重的忧患和巨大的责任,他们的品德是激发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重要因素。

其次,英雄多具有鲜明的厚生爱民意识,如“神农尝百草”、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等,这种意识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精神的直接来源。

再次,英雄们在艰苦卓绝的自然或人文环境中,常常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凛然刚直的风范,对于中华民族历尽苦难,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的形成更有直接的影响。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热爱劳动,忘我献身,而这些品德正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弘扬英雄事迹有助于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到扭曲。有的人是事不关己,见死不救;有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价钱;还有的人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道德。英雄人物无疑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弘扬英雄事迹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经过千百年积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奋斗、诚信重义为主要特征的英雄文化是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

弘扬英雄事迹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扶危济困、厚情重义始终是英雄文化倡导的重要主题。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优秀品质。

近些年来,尽管西风欧雨向我们不断涌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是,经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还一直牢固地扎根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之中,人们依然尊崇、赞颂像后羿、夸父、大禹、花木兰、陈胜、岳飞那样的英雄人物;凡是为民解困、救人危难、见义勇为、勇于牺牲的人,都依然是人们心目中巍然矗立的英雄。

正因为这些,我们更应该弘扬英雄事迹,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得到振奋,使中华民族不断获得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的民族是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伟大民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所以我们要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继承和弘扬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我认为,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党和国家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发生灾情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新闻媒体要积极发现并宣传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当发生灾情时,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三、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认清自己的现状,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合理的情况下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2、要有奉献精神,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不能麻木不仁。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面前要懂得舍弃个人利益,在心中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镇静、沉着。分析问题所在,不能畏手畏尾,要自己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困难。

4、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在生活中遇到困苦和磨砺的时候,不要一蹶不振。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坚强地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

弘扬英雄事迹,振奋民族精神

审视天下,纵观古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要想昂首于地球群脉之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依靠一种振奋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事迹,无不振奋着她的民族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有着无数的民族英雄:在革命战争时期,忠贞爱国矢志抗日的将领吉鸿昌,热血忠魂为报国的民族英雄张自忠,为了人民牺牲的战斗英雄任常伦,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百姓装在心里的“田坎书记“邓平寿,鞍钢“高炉神仙“几十次抢险的老英雄孟泰,他们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巩固和壮大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攻克尖端技术的许振超, 天下第一村的领头人吴仁宝,带病援疆倒在讲台上的孟二冬教授,怀着振兴中华的崇高志向,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勉工作,创造了一流业绩,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那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人民的勤务员雷锋,爱国拥军好军嫂韩素云,高原邮路上的信使王顺友,他们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那些民族英雄的事迹不胜枚举,无不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精神素养!英雄事迹传达着民族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昂扬奋进的历史回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

首先,英雄多产生于自然灾害和民族忧患最严重的时候,他们身上往往担负着民族沉重的忧患和巨大的责任,他们的品德是激发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重要因素。

其次,英雄多具有鲜明的厚生爱民意识,如“神农尝百草”、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等,这种意识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精神的直接来源。

再次,英雄们在艰苦卓绝的自然或人文环境中,常常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凛然刚直的风范,对于中华民族历尽苦难,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的形成更有直接的影响。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热爱劳动,忘我献身,而这些品德正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弘扬英雄事迹有助于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到扭曲。有的人是事不关己,见死不救;有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价钱;还有的人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道德。英雄人物无疑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弘扬英雄事迹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经过千百年积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奋斗、诚信重义为主要特征的英雄文化是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

弘扬英雄事迹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扶危济困、厚情重义始终是英雄文化倡导的重要主题。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优秀品质。

近些年来,尽管西风欧雨向我们不断涌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是,经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还一直牢固地扎根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之中,人们依然尊崇、赞颂像后羿、夸父、大禹、花木兰、陈胜、岳飞那样的英雄人物;凡是为民解困、救人危难、见义勇为、勇于牺牲的人,都依然是人们心目中巍然矗立的英雄。

正因为这些,我们更应该弘扬英雄事迹,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得到振奋,使中华民族不断获得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我们的民族是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伟大民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所以我们要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继承和弘扬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篇: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使整个中国陷入了灾难,在这场特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奉献、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巨大热情,给了我深深的触动,面对残垣断壁的废墟,面对急待恢复生活的受灾的人们,我能做些什么?我又该做些什么呢?难道仅仅是捐一些款来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吗? 我有些迷茫和困惑,又有些有劲无处使的感觉。恰在此时,公司党委发出“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号召,倡导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灾区最好支持的理念,我精神为之一振,这不正是我们发挥自身力量、体现自身价值、支援灾区的最好途径吗?

作为一名通信设备维护职工,我觉得目前应该紧密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经营管理目标,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高标准的完成各项任务,切实改变工作作风,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故障,时刻保证我们的通信设备畅通无阻,只有这样才是自己对灾区人民表达关注和爱心的最好方式,才是对灾区最大的支援,才是报效企业、感恩企业的最好方式。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沈总在5月15日服务质量专题会议上指出: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基、收入之源、兴旺之本。作为一个设备维护员工,我们的工作性质直接影响到客户和企业的利益,是影响服务工作好坏的源头,因此,结合“解放思想找差距,转变作风促发展”活动,立足企业发展,将设备维护好,保持通信畅通,降低客户因为通信阻断或通信质量方面的投诉,是检验我们工作好坏的一项主要指标,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服务的问题就是经营、维护、支撑和管理的问题。没有一个畅通的网络,经营、管理都是一句空话,目前开展的“建立防障压障体系、提升通信质量、保障经营发展”劳动竞赛,更进一步明确了提高网络质量的重要性,结合“金牌服务迎奥运,服务社会尽责任”主题活动,应该从通信质量抓起,着力减少障碍发生,切实提升网络质量,这样才能降低障碍发生率,才能降低客户投诉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关键是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电信重组对于我们企业和员工个人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将我们畅通无阻、高效营运的网络参与到目前的电信业务重组当中,是我们每一个设备维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莫大的荣幸。通信业务融合后如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如何保持我们企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对运维人员来说,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要从提高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上入手,以点带面,步步推进。具体到我们来说:如何处理好处于网络末梢的接入网点的问题是关键的问题,如何推进接入网点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提高维护工作效率和网络运行质量,确保业务保障能力和业务支撑水平,是我们维护工作的重点,是难点,也是突破点。结合今年开展的机房达标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整治、优化、减负等工作,保证设备高效运行。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规范机房走线,明确机房、机架、线缆、尾纤等各专业设备标识;加强防静电措施和防鼠措施以及用电安全措施;确保机房照明完好和安全;确保机房设备和环境的监控系统高速、高效运行;目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加强对接入网点的防雷、防汛检查;及时处理设备上相应的告警信息,杜绝设备运行中的故障隐患和其它不安全因素;

2、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通信设备老化问题,要通过经常性的预检、预修来及时发现设备的隐患问题,避免因设备老化而出现重大通信障碍,为此,要加强对机房的环境治理,保证机房的温度、湿度符合维护技术要求,为设备的平稳运行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3、切实开展节能降耗、增收节支、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做到施工有预算,预算要科学,要有集少成多、集腋成裘的节约意识,节省的每一米线缆、每一度电,每一升油,常年累月的计算,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作为企业一个普通的员工,我觉得这是对企业负责的一个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对一些网上运行时间长、机型老、能耗大、功能少的设备,结合目前网络设备减负优化工作,逐步进行替代。进行整合资源,根据市场和用户数量的变化,及时调整设备资源,以利于降耗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强化基础维护工作,积极推行运维生产电子作业系统,提高运维生产效率,加强信息沟通,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运维基础工作电子化,实行日常工作、作业计划和维护记录等的电子化管理,可以极大的节约维护成本和人工成本,并能增强工作的监督检查功能和透明度。

4、对网络流量和各网点的话务量实时进行监测、汇总、分析,为相关部门组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网络拓扑结构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如合涧、临淇等乡的部分环网要进行局部的改造,使之提高抗风险、抗突发事故的能力,避免一个网点有故障而造成大面积用户全阻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运营能力。

事实证明,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也是中国人民空前团结、无私奉献表现最激烈、最具体的时候,是各行各业特别是我们通信员工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贡献聪明才智的时候,任何自然灾害在我们面前都无所畏惧。如果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能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的企业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林州网通公司赵祥生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摘要】2013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遥想五年前的那场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的确,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会逐渐积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一个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民族而言,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又一次延伸、拓展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博爱的高尚品质,荡涤着大学生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内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深化

灾难可以成为历史,抗震救灾行动也终究会成为历史,但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却不会停止与终结,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展示。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 汶川大地震是历史罕见的:震级高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地震波及四川、甘肃等16个省市,受灾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561万;余震频次多,救灾难度大,人员伤亡惨重,造成的损失巨大。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抗震救灾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支撑着神凝情牵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这一切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无价,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关爱生命、心忧百姓的博大情怀。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主义和个人主义,走出功利主义的樊篱。灾害中生命的逝去及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能引起学生重新定位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唤起大学生对青春和生命的尊重,从而使他们珍爱生活,珍惜青春,善待生活中的一切,学会感恩,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知遇之恩和国家的培育之恩。震灾中,全国人民“宽厚博爱、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直抵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引起其心灵的共鸣,使其扪心自问,深思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自立自强、不屈不挠、踏实努力的优良品质。

(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民族魂和国魂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区别于抽象空洞且流于形式的口头说教,它以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抗震救灾精神亦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既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让大学生志存高远,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又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盲动去爱国。

(三)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建构大学生鲜活的精神世界 著名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提出“同情的理解”,这里所指“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意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指向对人的教化,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与建构。受教育者只有身临其境,自我感受、自我把握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使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动。

抗震救灾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冲刷和洗礼着每个国人的精神世界。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是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我精神世界生动的学习教材。例如,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谭千秋——这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的善良和高尚,足以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根本利益奉献自我的完全展现,更是爱生如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同情的理解”,使他们接受着激励、熏陶和感染,或固化或确立或修正自己的情感走向和价值取向。

二、深化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逐渐积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充实和丰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过适时用抗震救灾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肩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重任的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珍惜“抗震救灾式”的伟大成果,利用它,发挥它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弥补灾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当然,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发掘抗震救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教育内容,坚持核心观念教育

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往往具有不断变更、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像“5.12”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具有不确定性。掌握与时俱进的思维钥匙和敏锐的洞察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实现发展,拓展有利条件,迅速弥补和扭转不利局面,最终实现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必备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代感,要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代同步。这就需要我们在挖掘继承传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现实为出发点,不断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它凝练升华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但是,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随意的任意联结,而是立足于核心观念教育的创新。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意识到大地震发生后所折射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更要意识到这更是党和国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现实体现。特别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国情教育、时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现代集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那就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内容,增加时代元素,但这一新发展是在与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增加什么样的时代色彩,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为基础的,都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即它的职责在于通过政治思想、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让人们了解所处的社会,实现价值的认同,从而“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 对一个社会而言,固然智育、体育、美育都负有育人的职能,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地位不能动摇;固然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诸育之中,实现诸育育德的综合效力,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根本目标不能动摇。

(二)创新教育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时效性强,人们却往往习惯于“讲座式”的教育途径,即一人主讲一人或多人倾听。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灌输,这种模式在历史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和资源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超越了时间、空间、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各个高校应积极抢占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应建立校级新闻网络主页,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事,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感染和激励学生;通过网络论坛,为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提供交流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由积极的发表意见和见解,以便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另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应注重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冲击力和渗透力强等优势,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三)创新教育方式,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是殊途同归。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方式正确与否、科学与否、有效与否,不能仅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观察、分析、思考,更要从教育对象的立场出发来选择。否则,教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从教育认知来讲,各种感知器官的最大整合与发挥是加深感知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充分利用教育对象的视觉、听觉和亲身感受,对深化思想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生成长的新一代能不能在重大事件面前坚强的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一直为社会所担心和忧虑。然而,在这次“5.12”大地震中,“80后”、“90后”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展现,青春魅力得到了挥洒,意志毅力得到了洗礼,为此他们赢得了掌声和尊重。世人对他们的偏见在消失,人们普遍认为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经受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肯定新生一代的成长与成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不能因为一次的考验就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面对这一代中国未来脊梁时,我们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灌输,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受教育者客体的主体化,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顿悟和自我提升。与显形教育相比,隐形教育具有内化的功效。隐形教育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标尺,教师的道德情操、行为准则和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隐形教育中,还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团结奋进、敬业博学、锐意进取、文明融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结语】

恩格斯于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汶川大地震的恒天而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灾难本身就是教育。举国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在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宝贵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弘扬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李卫红:《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6]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下载发扬抗震救灾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扬抗震救灾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抗震救灾精神

    浴火重生 ——汶川地震之所思最近几年我国发生许多令人震惊的大事,其中包括2009·5·12汶川地震,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

    5.30演讲稿(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做好国税工作)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做好国税工作 5.12汶川地震震惊全国,8级的强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苦难,灾难的突如其来,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总理第一时间来到前线,沙哑的声......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得这一刻。从这一刻起,灾区的一切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一时刻,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五万多同胞遇难,二......

    抗震救灾精神意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十三亿双手紧握的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铿锵有力的16个字,足以让地动,让山摇。它既概括了汶川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紧......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范文模版)

    机电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年月日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自强不息、顽强......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