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宾市翠屏区规划和建设局2007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
区规建发„2008‟4号
宜宾市翠屏区规划和建设局
2007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
2007年,我局的再就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市、区劳动保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开辟多种就业形式促进再就业。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一年来,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建立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局党委、行政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全面部署狠抓落实。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 1
案,召开专题会议,对再就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亲自抓、职能科室具体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
在再就业工作中,我局根据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相应制订出台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并抓好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大张旗鼓地开展政策宣传。为全面启动再就业工程,使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人人皆知,人人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我局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策宣传活动。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定向和约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民工开展了针对性强、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全年举办农民工培训班5期,培训农民工500人。
四、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工作
协助完成李端镇新联村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修建,入住农户48户;指导邱场乡桐梓园村改建川南民居60户;解决了160户农村特困户和受灾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做好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我局再就业在区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下,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局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再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矛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就业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再就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团结努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促进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根据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十二五”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主要成绩
(一)城镇就业形势成绩显著。
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6万人次,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工作成效显著。
(二)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
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农民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三)就业援助就业政策惠及城乡困难群众。
近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为我市城乡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是扩大就业援助范围,让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二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
(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
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12个乡镇(园区)已设立了保障事务所,10个居委会、224个行政村均已设立了保障事务站。形成了市、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三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五)失业保险征缴取得较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失业保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在此期间,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参保登记管理、保险费申报缴纳、保险金申领、发放等工作流程得到规范。截止12月,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19万元。
(六)各项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企业养老保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员21143人。累计征收保险费26640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全市所有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部参保,参保人数为422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7157万元。工伤保险:企事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513人。累计征收保险费607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计达到了2577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896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80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561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7355人。累计征收105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9570人。累计征收保险费167万元。
(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参加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共有5689人,其中企业4810人,机关事业879人。年发放养老金过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社会化发放率100%。为70周岁以上退休人员进行了免费体检;为高龄退休人员送生日蛋糕。并先后组织举办了离退休人员运动会、文艺汇演和摄影艺术展。
晋州市社会保险基金有一定积累,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工作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社会保险局连续多年被石家庄市评为先进单位。社会保险局被石家庄市评为“人民满意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企业养老保险科被石家庄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全市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求职与企业用工难以对接,还有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的期望值与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差距等。
(二)就业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既有在新产业发展中如何促使就业增长的问题,也有原有企业破产、关闭、退出,原有就业岗位流失的问题。
(三)就业形势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存在岗位流失率居高、困难企业较多、困难人员就业难等问题,新增就业中还有不少人员没有享受社保补贴。
(四)失业保险工作仍有不足。不但存在着困难、停产、破产企业逐年增多,亏损面增大,出现无力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而且还有部
分企业法人对社会保险政策缺乏正确、全面、长远的认识,造成近年来企业欠费屡屡发生,这都是不稳定因素。
(五)由于业务范围、工作量大幅增加,现有社保局工作力量已远远跟不上工作的需要,由于人员调整、借调、调出等原因,目前社保经办机构出现人员的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扩面工作依然严峻。目前
各企事业单位的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扩面工作主要针对个体私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造成扩面工作开展缓慢。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出现,社保基金的支出压力将不断增大。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实事实办、改革创新,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稳定充分,结构科学合理。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建设“和谐晋州”的整体要求和“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就业工作目标,着力打造“晋州就业新天堂”,树立良好部门新形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局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8.75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4万人以上。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0.3万人,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0.4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4万人以上,其中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主培训2万人,引导性培训1.6万人,技能培训0.2万人,农业科技技术培训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19万元。
到“十二五”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征缴5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征缴1.5亿元;企事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万人以上,征缴1亿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征缴1.5亿元;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征缴1亿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支付待遇8万人以上,支付3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保持100%,社会化发放率100%。
四、“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工作
(一)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建立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就业促进法》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以公平就业为原则,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引导、支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
(二)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功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建成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场网络,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每年深入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等就业的“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活动,增进求职者与企业的交流,促进就业。
(三)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重点采取七项措施:一是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划和管理,制订晋州市职业培训规划,对全市的职业培训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二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确保培训质量。建立对培训机构的质量考核体系,实行优胜劣汰。三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就业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工种和要求,达到以培训促就业的目的。四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采取自建实训基地与利用社会资源并举、自我培养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企业满意的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劳动者技能提升、素质提高改善就业结构、拉动就业增长,使职业技能培训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将从根本上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四)加大创业指导工作力度,以创业促就业。
建立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机制,帮助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落实创业促进政策,鼓励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一是积极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专家咨询、项目论证、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对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的人员,自筹资金有困难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从事微利项目经营的,给予两年贷款贴息。
(五)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做好乡村(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完善乡村(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以乡村(街道)为依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二是建立就业困难人员申报制度和定期回访制度,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就业需求、培训需求以及生活上存在的困难;三是积极为就业困难对象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服务。对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进行创业指导,给予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四是建立完善就业困难对象安置动态为零制度,对现有的就业困难对象及时给予就业援助。
(六)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及其职工纳入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劳动者的“保护伞”和“安全网”。一是加大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的力度,认真组织好扩面征缴责任制的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扩面征缴稳中有升。二是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市化管理服务工作,衔接好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市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完整的原始数据库,为退休人员社市管理走向信息化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社市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现代化。四是加强社保政策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在电子屏、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社保政策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政策、懂政策、了解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全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八)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全面启动我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第三篇: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1.稳定和扩大就业成效显著。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到2010年末,全省就业总量达到1499.56万人,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十五”末期的17万人增加到2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省完成农民工培训230.27万人,5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68.69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加1142.77万人次,增长111.39%。全省创劳务收入1441.8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47.26亿元。高校毕业生年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有100万人享受了职业培训补贴,76.5万人享受了职业介绍补贴,11.5万人享受了技能鉴定补贴。
困难群体就业得到有效援助。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50.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扶38914户零就业家庭的43599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十一五”末期,劳动合同签订率90%,其中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全省共有2851家企业实现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涉及用工70.5万人。全省14个市州、46个县区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保障监察进一步加强,重点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整治非法用工,共检查用人单位20.3万户,涉及劳动者944.1万人。
2.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从国有单位向多种经济社会组织、从单位就业人员向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居民向农村居民拓展。“十一五”末期,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2.5万人、589万人、164.2万人、130万人、82万人,比“十五”末期分别增长了22.28%、233.56%、2.63%、85.58%和104.9%。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不断提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468元,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工伤保险伤残津贴每月增加到1105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每月达到430元。80%以上的地区职工和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职工平均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60%。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截至2010年底,34个县被列为新农保试点县,覆盖556.4万人。全省被征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为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906.92万人,参合率为95.54%。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力度显著增强。城乡低保对象由146万人增加到405万人,共发放保障资金115亿元。农村“五保”供养方式实现由农村互助共济向政府财政负担转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310元和1640元,供养人数达12.5万人,共发放供养资金7.23亿元。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共发放救助资金15.3亿元,实施救助456万人次。
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各类养老福利机构达到693个,拥有床位2.17万张。全省共扶持51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对26万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安置6万残疾人稳定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为60万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12万人不同程度康复。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80%。
民生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761.1亿元,2010年的投入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5.8%。
3.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末,全省共建成1个省级和5个市州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人才市场104家、劳动力市场89家,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8家。142个街道、569个乡镇、1064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街道乡镇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体系。完成了省、市、县三级金保专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
4.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9元,较“十五”末增长60.76%,年均增长11.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08元,较“十五”末增长了67.07%,年均递增11.52%。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388.8万人,脱贫人口为53.6万人,贫困面为18.7%,43个国扶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4.4元。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民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民生优先、突出共享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予以倾斜支持。同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扶持青海甘肃等四省藏区发展等重大举措,都为加快我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城乡新增劳动力年均达44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50万人左右。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可新增城镇15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等,可安排就业25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人口供求缺口仍在2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压力加大,近4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我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大量人员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急需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承载着巨大支付压力。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低,保障能力需要尽快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难度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315万人,占总人口的11.88%。家庭保障能力也在急剧下降,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尤其是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骤然提升。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难度加大。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劳资矛盾突出,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较严重,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二、“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全省总体发展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就业优先。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衔接协调,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
2.坚持服务公平。
统筹城乡和区域,统筹各类人群,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全省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突出重点。
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战略意义,重点解决制约我省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适度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支持“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4.坚持政府引导。
各级政府必须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共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发展目标。
1.就业目标。
健全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创业培训20万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2200万人次以上;集中供养有劳动力的孤儿基本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左右。
2.社会保障目标。
完善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制度协调发展,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到“十二五”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4%,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5%,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8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3万人、171万人、152万人和116万人。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实现村干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并轨。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职工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由1249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左右。基本建立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城乡孤儿最低养育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使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略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财政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由占财政支出的16%提高到30%左右。
——建成与省情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与省情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省每个县市至少拥有1所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城乡社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张。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农村砖木、砖混住房比例达到80%以上。覆盖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3.收入分配目标。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末,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长12%。
——不断缩小城乡、地区、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大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扶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5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下。
——建立合理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月。
三、“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应对全省就业严峻形势,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机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争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就业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加大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力度。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落实鼓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打造兰白、酒嘉、天水等能源制造业基地,扩大就业岗位。
加强就业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大力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充分利用新的增长点扩大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乡生产生活服务业转移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税费减免、贷款支持、财政补贴等有效措施,制定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以吸纳就业的相关支持政策。同时为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营造公平、竞争、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进一步促进自主创业。
在全省确立并推行创业富民理念,积极改善创业政策环境,简化创业行政审批程序,支持和鼓励创业。加快构建创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中心和基层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基本服务。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中介机构,支持和鼓励中介机构为创业提供专业服务。各地应重点扶持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创业示范作用强的创业项目,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以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为契机,结合现有园区,实施农民工创业试点工程建设。选择1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农民创业促进工作试点,初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方便、及时、有效获得资源的创业平台。加快建设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作用,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快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及时的职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各类求职者自主择业。要加快建设县、乡两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尽量扩大覆盖面,发挥服务功能,促进充分就业。继续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培训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加强技工院校、农村科技培训中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的建设,积极创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技工院校引领作用,提高技工教育培养层次和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高中以上毕业生的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培养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产业的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全省东、中、西三个区域建设3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公共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同时,建设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设以兰州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核心的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
(五)突出重点群体就业。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坚持市场导向就业原则的同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民生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强化社会、政府和高校责任,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
切实支持农民工就业。继续实施劳务输出战略,加强有技能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在提高培训效果的基础上,拓展劳务输出区域,广开农民工就业渠道。组织实施劳务品牌工作,突出甘肃劳务特色,提高输出人员素质和技能。同时,随着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积极促进全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着力推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工作。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优惠政策,推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形成以扶持自主就业为主、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格局。
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大量适合困难企业职工就业的岗位。组织开发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招用企业就业困难人群就业。针对妇女、孤儿、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求职困难群体和人员,通过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加大援助力度,促进就业。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加快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引导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建立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帮助各类劳动者解决劳动纠纷,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利益。开展基层仲裁院试点建设,努力解决基层调解仲裁机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提高仲裁服务能力。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城乡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为重点,努力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解决“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等国有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中历史遗留问题,统筹推进城镇各种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和制度衔接。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缩小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别。提前完成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任务。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和并轨,全面开展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基本建立工伤补偿、预防和康复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较好发挥预防和促进工伤康复的功能。全面建立全省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实现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统一参保,分项管理。制定优惠鼓励政策,促进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满足参保人员多层次保障需求。
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参保范围和覆盖群体,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无业居民、农民工和农村居民为重点,将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着力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部分困难群体无力参保缴费问题。引导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稳定参保。“十二五”期间,力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农保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长5%、8%、18%和30%以上,参保缴费率达到90%以上。
巩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做好向全国统筹过渡的基础准备工作。继续规范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力争2011年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2013年前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2015年实现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省级调剂金,为实现省级统筹创造条件。
(八)建立民政综合保障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民政综合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紧急救援和应急反应能力。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和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保障资金筹措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全面改善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条件。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患病困难群众全部实施救助,建立健全“参合参保、住院救助、大病救助、门诊救助和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效果。建立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家庭收入核算、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基层民政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到2015年,全省城市社区全部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全省农村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50%以上的新建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着力建设社区服务设施,重点推进“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
建立和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居家养老、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和托管设施,实施“关爱老人一键救助”工程。逐步健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推进全国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和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项目建设,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福利服务标准化示范省份。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加强孤儿救助工作,落实机构供养和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与全省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九)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健全廉租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深入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引导各类企业、机构投资经营保障性住房。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的增长点,健全推进机制,扩大建设规模。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以县市为重点,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收入线标准,实现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准入标准的有效衔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筹集力度,提高实物配租比重。
四、重点建设工程
突出民生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加快实施一批基础性和示范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有力支撑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坚持项目建设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服务、为民生重点工作服务、为基层和群众生活服务的原则,实施一批关系基本服务和薄弱环节的公共服务项目,实现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有机结合,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
根据“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突出基层城乡居民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确定“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共10类,规划总投资规模约为135亿元左右。主要是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福利设施建设项目、防灾减灾建设项目、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创业实训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民政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仲裁体系建设项目等(详见附件)。通过扎实有效的项目建设,充分支撑和促进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修订完善我省劳动力市场管理、社会保险、军人优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与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相配套,能够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将其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政策、资金、措施到位。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对相关部门的监督考核。发展改革、人社、财政、税务、建设、民政、卫生、工商、农牧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相互配套、互相支撑的运作体系,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私营个体协会、残联、行业协会等组织都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的实施。
(三)加大资金支持。
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民生建设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逐步增加政府投资规模,建立与规划任务相匹配的政府投资规模形成机制。加大政府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支出存量结构,提高财政就业和社保资金支出效率。适应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建设需要,逐步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民生事业发展。
(四)加强项目支撑。
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促进民生事业发展。要想方设法实施好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惠民工程”和本规划提出的10类重点工程,增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实行评价考核。
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规划任务和发展目标细化分解到工作计划中,强化对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
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2篇
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1
市社会保障局于20xx年1月经市委市政府决定由“XX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更名而来,并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目前,社保局共有在编工作人员40名,下设办公室、社会保障科、基金监督科、综合业务科、待遇结算科、稽核科、信息科、退管科等八个职能科室,是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业务经办机构。我局在努力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档案建设工作。现将档案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自20xx年XX市档案执法检查组对我局进行检查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和自身的不足。我们深刻反思,这是一直以来社会机构轻管理重业务、档案意识淡薄所致。于是我们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保障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档案管理纳入了社会保障工作体系之中,要求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把有关社会保障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要求列入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与局有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岗位目标考核挂钩。局领导高度重视,逢会必讲档案,从而大大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同时确立了近期的工作目标:到20xx年底前,档案管理工作要达到省二级认定标准,并在资金、人员、时间上给予全力保障,使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迈开了步伐。
二、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工作网络
20xx年8月份,成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xx年又做了调整。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以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同时,挑选了一名责任心强、计算机技能好的同志担任专职档案管理员,各有关科室分别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本科室档案的搜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
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2
一年以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精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积极关注“三农”问题,坚持为民服务、为民解困、为民保障的工作宗旨,全面落实中央、省、地、管委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确保风景区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社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社会保险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工作对于我局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在机构不健全和人员偏少的情况下,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克服各种困难,部分保险正在有序启动。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我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秉着夯实基础,积极启动,稳步推进,逐步覆盖的工作思路,通过相当时间的调查和筹备,7月份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此以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成社保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社保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已于12月底主体安装完毕,主要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5月通过电信部门实现了中心机房与大方、黔西两地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联网。二是制定相关办法。根据全区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比例的“三统一”原则,我们参照地直机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办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风景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风景区大病医疗补助社会统筹暂行办法》《风景区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贵百管办通【×】50号)及配套政策,为启动此项作好了充分准备。三是收集录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和个人信息。我局下发了《关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事宜的通知》(贵百劳社通8号),目前正在对各单位提供的《风景区社会保险缴费单位基础信息统计表》、《风景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风景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基础工资统计表》进行审核录入,预计12月底完成。四是医疗保险基金征收。到底可征收医疗保险基金222.28万元,参保人数达2110人。
2、工伤保险工作。为了加快工伤保险工作,下发了《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毕节地区煤炭开采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实施意见(暂行)的通知》、《关于参加工伤保险有关事宜的通知》(贵百劳社通5号)。风景区37对煤矿企业,已录入30家企业的工伤保险信息。我局于5月28日开通工伤保险业务,到底可征收11578人工伤保险费175.99万元。
3、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工作。养老、失业、生育保险业务开展工作正在启动之中,原组织人事部门招聘的25名乡干部的养老保险补缴测算工作已结束,并提出建议报组织部,预计在12月份以后逐步启动。到底可征收失业保险基金28.75万元(委托财政代征),养老保险基金470.91万元,生育保险基金16.81万元。
(二)劳动监察工作开展情况。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就业促进法》、《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强化日常主动检查,加大对投诉举报案件处理力度。动态监管煤矿、非煤矿山等企业劳动用工情况,逐步将小型用工单位和个人纳入监察覆盖范围,形成覆盖城乡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一是搞好用工单位的基本情况的调查核实。经调查核实,目前本辖区内煤矿企业有37家:其中技改煤矿有5家,整合煤矿20家,生产煤矿6家,新建煤矿6家。其它企、事业大大小小单位23家,共有劳动用工15100人。二是强化对《劳动合同法》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实。我局把对《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常抓不懈。下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关于各企业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通知》以及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动合同法》,今年9月份我局组织37家煤矿企业83人劳资人员在黔金煤矿进行为期2天的培训,主要培训《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政策法规及监察案件工伤案件的办理程序。三是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1)主动预防。《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风景区劳动保障局,在没有劳动仲裁机构的前提下与大方、黔西两县劳动保障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动仲裁的作用,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三个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的预测、预警、预报机制,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
(2)以建立和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为重点,认真开展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下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各企业认真做好劳动用工合同鉴证的通知》(贵百劳社通[]01号)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劳动合同进行认真审查,特别是对有关约定事项进行认真检查,对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坚决予以纠正,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到目前为止,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用工人数13590份,签订率为90%,基本上未签订非全日劳动合同。各类期限劳动合同人数:其中固定期限12872人,无固期限718人,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为0。劳动合同文本基本上都交付给劳动者,所有煤矿都未签订集体合同。已受理工伤案件153件,其中:下决定书122件,中止的11件,正在调查的20件。我区内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率、仲裁率达90%,呈现出以调解为主,仲裁为辅的新格局。
(3)积极开展专项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制度。针对劳动合同的订立、流动就业人员的使用等企业劳动用工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安全大检查整治非法用工行为的通知》(毕署劳社局发28号),我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治非法用工行为”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贵百劳社通[]11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六月安全月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治非法用工行为进行检查的通知》(贵百劳社通[]15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合同法情况专项检活的通知》(贵百劳社通[]25号)等文件。开展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及农民工流动情况、社会保险费征缴执法、禁止使用童工、妇女权益保护、就业准入制度实施情况、劳动力市场整治等一系列的专项监察。及时认真处理群众对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我区劳动保障监察建立了对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处理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多次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截止目前,对22用工单位进行劳动保障监察,涉及职工3000人,纠正违反用工行为3件,解决劳动争议案件12起,补签劳动合同1250份,受理拖欠工资案件6起,涉及金额5.54万元。相当部分企业未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发现使用童工和未按规定招用未成年工的现象以及违反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
(三)以《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应对金融危机,全面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一是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本辖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培训,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任务,农民工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及返乡农民工技能创业培训。通过以上措施,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3人,占任务的113%;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1231人,占任务的`102.5%;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数102人,占任务的10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310人,占任务的125%;就业转失业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456人,占任务的114%,其中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百千万工程”培训54名技术人员;返乡农民工技能创业培训100人,占任务的100%;已建立健全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落实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地区劳动局和财政局关于做好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毕署劳社局字[]133号),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努力消除就业歧视。采取跟踪调度、督促检查等措施,推动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坚持城乡零就业家庭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动态帮扶城乡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实行“产生一户,消除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初高中落第生以及随军家属等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体系。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支持政策,将创业培训延伸到本辖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鼓励新增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创业培训项目支持、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措施,提高创业成功率。四是加强就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制度建设,推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全面开展。着力解决农民工生活压力过大的现实问题,营造良好的农民工劳动环境。加强和劳务输出地的热线服务机制建设,定时、定点、定人开展劳务协作、交流,有序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坚持本辖区内企业用工月报表制度。实施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查,风景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新“当家”,人员差数大。我局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编制28人(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机关9人,社会保险事业局为8人,社会救助局11人),现到位的人员只有12人(其中有1人属借调)。
(二)缺乏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社会保险工作和民政工作的专业人员,特别是社保网络信息平台所需技术人才,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业务较强的工作急需财会人员(按规定要建立社会保险事业局二级会计核算中心)、医师,网络维护管理员,目前我局急缺这些专业人员。
三、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搞好劳动监察工作。
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抗风险能。
(二)工作重点:
实施服务行业的工伤保险工作,实现参保率达80%以上。
完成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任务250万元。
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1250人。
完成农村劳动力400人的技能就业培训。
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城市“零就业”家庭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
就业转失业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力用工管理,做好工伤认定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生方面政策,完善操作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创建服务模式,推进效能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四是解放思想,转变职能,着力服务经济转型。五是关注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矛盾,认真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六是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创新管理、创建“六型”机关,提升机关效能上下功夫。
第五篇: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自查报告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自查报告
膏田乡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我乡就业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9年工作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1、加强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完善领导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把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继续完善领导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乡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体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了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使就业服务功能延伸到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乡劳动保障所,预计于明年年初落实人员并投入使用。
2、强化就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
继续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全方面、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工作,以促进和扩大就业为目的,努力增强培训的针对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实地考察,就地培训等模式有10 名人员实现了成功创业,带动了30 人就业。通过引导性培训,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
3、强化措施,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内转外输。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我乡把外出农民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把返乡创业农民与外商投资同等重视,同等对待,同等服务,为他们创业兴业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通过内转外输既活跃了当地经济,又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也加快了我乡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2009年全乡输出劳动力4720人,其中就地输出2500人,向外输出2220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
1、扎实推进征地农转非工作获成效
为进一步落实政策,完善措施,全面、扎实地推进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我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打消失土农民思想障碍和认识顾虑,形成积极参保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监管工作力度,确保基金的使用、运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增加基金的使用、运作透明度,让老百姓放心,并积极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解释工作,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向老百姓解释清楚,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保障问题。今年我乡共完成有指标有批文征地农转非人员46人。
2、多措并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开展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膏田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是宣传发动到位。为使我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深入群众,做到家喻户晓,我乡不断加大宣传投入,并利用社区作为首要宣传阵地,设立政策咨询台,印制和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共3千余份,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目前我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入保完成225867元,完成任务的92%。
3、督促有力,创建保障和谐劳务环境。
采取各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到企业要宣传、督促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积极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督促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培训任务与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转人员会逐年增多,同时农转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没有一技之长,使得转移就业任务加大。
(三)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抓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大量返乡,为了确保返乡农民工情绪的稳定和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膏田乡以鼓励自主创业和就地安置就业为措施,保证了返乡农民工的情绪稳定。一是鼓励创业,通过开展创业培训,鼓励部分有志青年自主创业,并为他们创业大开绿灯,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二是就地安置,农民工经过培训合格后,可以进入本地的厂矿企业工作。
(二)抓好基础实施建设,吸引农民工就业。中央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等积极的保增长手段,给乡镇提高了机遇。我乡通过积极开展基础实施建设,一方面刺激了外商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也给本地的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就业保障。通过财政的大力投入,我们对境内的矿区公路进行了重点硬化。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注入大量资金,保证了规划的顺利实施。通过村民自发集资和企业的支持,保证了我乡通组通村公路的建设。
(三)抓好劳务输出,保证剩余劳动力就业。通过加强与市外主要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及时掌握主要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需求情况,对返乡农民工和农业富余劳动力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开展有序的外出务工。培育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把膏田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四)做好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转移。
大力开展农村有组织劳务输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坚持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并举,进一步贯彻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抓出实效。同时积极鼓励外出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将组织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就业再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要增强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善于探索适合睢宁实际劳动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筑辉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