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0309
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人民日报】2012年03月09日
今年两会的一个关键词,是“共识”。
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说,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把凝聚共识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代表委员在发言中说,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共识,在严峻挑战中深化共识,在科学发展中坚定共识,我们的事业就能一步步推向前进„„这一切说明,上上下下都在关注国家的发展进步,都渴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展和进步,民主与和谐,需要一个坚定的共识,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动和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凝聚共识并非一句口号,它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比如在政治制度上,我们建立了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中,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将改革事业推向前进;在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中,党和政府将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事情放进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快解决;在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党中央又及时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期盼,形成上下互动,变成大家共识,保证我们的事业如长江之水,奔腾向前。
凝聚共识是两会的话题,也是现实的需要。它不仅要在政治上落实、思想上共鸣、感情上沟通,更需要在行动上体现。代表委员在大会上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为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贡献聪明才智,是共识;代表、委员认真履职,监督政府的工作,据理批评政府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也是共识。会前调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是共识,会上递交议案提案不辱使命也是共识。与中央领导共商国是是为了达成共识,为百姓尽职尽责代言反映还是为了寻求共识。
当前,最需要的是凝聚共识,最迫切的是凝聚共识,最难得、最不易的也是凝聚共识。有担当有责任才会去寻找共识,有智慧有追求才会去深化共识,有信心有成果才会坚定共识。有了共识,我们就能开好一个利国利民、富有成果的两会;有了共识,代表委员和会场外边的干部群众,就能齐心协力、求真务实、面对挑战,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建达)
第二篇: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尊敬的党组织:
人心齐,泰山移,改革攻坚正当时。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认真真阅读《决定》全文,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我们看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看到了改革开放在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落实好《决定》的各项部署,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上来,切实做好《决定》以及有关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改革合力。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更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35年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想一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低,“大锅饭”之“困”,人民生活之“穷”,粮票、布票、肉票之“贵”,农民进城之“难”,谁不说“包产到户好”,谁不说“改革开放好”,谁不说“小平,您好”!再看一看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谁不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喝彩,谁不为“全面小康”自豪,谁不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憧憬!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承担改革开放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 “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和胆识,更要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回首35年的改革历程,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正如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总结改革开放35年的宝贵经验,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股份制,从“民工潮”到城镇化,从农业产业化到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创造力在基层,最根本的动力在群众。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不断深化;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的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共识所在、合力所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高高举起改革的旗帜,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凝聚改革共识,汇聚优化合力
凝聚改革共识,汇聚优化合力
——全力打好全市地税系统“放管服”改革攻坚战
“放管服”改革,是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市局党组积极响应总局、省局号召,全市地税系统上下联动,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导向、目标导向,集中查找和解决一批影响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地税部门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有目共睹。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纳税人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税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全市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全局思想共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系列部署,结合开展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和金税三期全面上线等改革“回头看”,继续加大地税系统简政放权力度,一体化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充分释放税收信息化潜能,推动“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我们要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最大限度地服务纳税人”为工作理念,在“放管服”改革中,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非同寻常的耐心、细心、恒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持续优化办税环境,激发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一是坚持放要彻底且有序。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取消税务行政审批和前置性审核事项,注重合理简化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切实解决“应放尽放”的问题,从思想上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充分信任和尊重纳税人,从“诚信推定”出发,全面梳理不应设置的管理要求,做到“放”的彻底有序,真正为纳税人减负。二是坚持管要规范且有效。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设立意见簿、投诉箱,开通咨询热线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清权、确权、晒权工作的监督。出台系列工作规范,树立诚信推定、风险监控、信用管理等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依托金税三期系统加大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制度建设,推动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管理体系。三要坚持服务优质且有感。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扩大“同城通办”范围,推行“一窗一表一证一照一码”一体化服务模式,深化融合国地税合作,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和辅导,增强了纳税人获得感。调整关键环节,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让纳税人办税更便捷、更贴心、更舒心,切实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第四篇:发扬民主凝聚智慧加强团结形成合力专题
发扬民主凝聚智慧加强团结形成合力
以迎评促建为契机奋力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
――院党委书记王元珑同志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2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体与会代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本次大会确认了学院《2007—2008学年财务预算报告》;审议通过了学院《2007—2008学年财务决算报告》的决议、《2007—2008学年学院行政工作报告》的决议、《学院08—09学财务预算报告》的决议;听取了招生情况的通报。这些成绩凝聚了全院教职工的智慧,凸显了与会代表从关心学院的角度出发所具有的大局观。其结果有利于学院发展,令人满意。回顾历程,时间虽然漫长了一点,过程虽然曲折了一点,个中耐人寻味的酸、甜、苦、辣、麻五味值得总结和反思,这也许就是我院建设与发展的缩影,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通过教代会这一民主形式,统一了全院教职工的思想、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学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不足的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得以解决,要正视历史,抓住当前,放眼未来,有了统一的思想和团结一心的意志,就有了学院发展的前提,就让我们大家看到了学院的希望。在此,我代表学院党委,对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代表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过去的一学年,学院又有了新的发展。全院教职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思想大讨论的荡涤,在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院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办学思路进一步明晰,步调进一步统一,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实干精神进一步凸显,信心进一步增强,生源进一步好转,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校园进一步和谐,教职工福利进一步改善。所有这些“进一步”协奏出了学院科学发展的和谐乐曲。
在新一学年里,我们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新校区建设增加开支、现有基础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和老化、师资结构性紧缺、人员素质不够 1
高、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开拓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水平较低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压力下,承担既要打胜新校区建设、迎评促建、人事制度改革等攻坚战,又要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打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持久战。这些既多且难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的这一届班子、这一代眉职院人的身上了。为此,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职工的生存靠学院,学院发展靠办学质量,办学质量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靠什么来建设呢?学习这一现成的答案即使不是唯一答案,无疑也是诸多答案中的最佳选项。从这一意义上讲,“生存=学习”这一式子就不奇怪了。如何用行动来书写式子中的等号,用什么样的汗水浸润这一纯天然真理,对我们这所处于关键时期的高校及每一位教职工而言尤为重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曾多次提到我们离高等职业教育的正规化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全院教职工务必要进一步真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讲学习的理念,形成讲学习的风气。做到人人讲求学习、时时狠抓学习、事事体现学习。把学习变成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单位的强制行为,集体的形象所在;用学习来提高思想觉悟、统一认识、提升素质;用学习来提升能力、增强信心,用学习来内树气质外树形象。学习要有计划性、要讲方法,要务必刻苦、务必要持之以恒。
二、团结一心,确保迎评促建工作顺利开展
当前,学院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尽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并已下了很大决心,拿出了许多办法和行动来建设新校区。但眉山市的财政大家要有清楚的认识,如此巨大的开支,对市财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此,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预测的。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大家要有信心,要团结一致,与学院党委、行政保持一致,用行动来展现苦干兴校的信心和决心。在迎评促建工作中,也会有许多问题,同样也要相信学院党委、行政,要有誓与学院共存亡的思想准备。迎评促建工作正处于最后冲刺阶段。“评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确保评估合格。
一是要全员共识。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每个师生员工明确评估的重要意义事关学院生存和发展,事关教师的事业成败和切身利益,全面掌握评估的内容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内容,深刻认识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学院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要全员动手。迎评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量之大是学院前所未有的,要求高是自然的。因此,只靠领导、靠少数人是不行的,办不成的,必须要全员动手。学院已将迎评工作落实到各处、室、系,各部门要进一步将迎评工作落实到每个员工。只有全院上下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凝聚力,才是真正理解评估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评估的过程对每个人都是一场考验,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树立敢于吃苦、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品质。对评估工作,要视为己任,服从安排,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使之事事有落实,件件成亮点,用点点的微光汇成耀眼之星。
三是要团结协作。学院党委、行政领导班子要作好高层设计,把握好大局,创新机制,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举全院之力来为评建工作服务。各部门各教学系要在保质保量完成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前提下,积极支持和配合其它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关工作。无论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教辅工作、后勤保障工作等都要服务于、服从于评估。学院的各种考核奖励要重点考核和体现评估工作。每个员工都要以评估为大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相互协作,相互支持。
四是科学管理。要通过评估加强学院各项管理。每一项工作都要既看结果的同时,也要监管过程,注重细节。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四个环节都要抓落实。计划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要加强调查研究,周密思考,反复推敲,制定出最佳方案。执行计划要抓落实。比如教学工作,一定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切实抓住备、教、批、辅、考和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逐项落实;检查是必要的手段。现在存在问题是检查落实不够,检查不深入、不细致。要认真搞好各项管理、各项工作以及各个阶段的检查。要善于总结。通过检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对下一步工作作出新的部署。
三、质量为本,凸显以教学为中心地位的办学思想
教学质量仍然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学院的所有工作,必须凸现教学的中心地位,任何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陈规旧律必须淘汰。
一要认真抓好专业建设。当前,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加快。许多过去的热门行业现在已成了夕阳产业。作为职业院校,必须把专业建设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经常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建立专业建设的研究队伍,使专业建设研究形成制度化,从开拓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开办,如何建设等进行富有成效的研究。
二要进一步规范管理。管理是提高质量的保障,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学院要正常运行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在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既注重过程的管理,更重绩效管理。要用规章制度来规范过程,用责任制来强化执行力,用奖惩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工作中,要扎扎实实的搞好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成绩在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充分带动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干事创业。
三要大倡教研之风。高校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学院要做大做强,必须强化科研工作。为此,全院教职员工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养成思考的习贯,在思想上重视科研工作,在行动上参与科研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或独立承担课题,或组成科研小组;或著书立传,或撰写小块文章。不要求全求大,否则就会裹足不前,迈不出步子,总之要有动作,要有成效。教研活动应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改充分服务于教学,避免与教学的脱节;要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开展,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过程、有结论;今后的科研活动,要体现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发扬民主,加强校园和谐建设
要把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起来,按照“以人为本,以德立校;责权明晰,依法治校;发扬民主,构建和谐”的理念来管理学院,要进一步研究加强沟通,统一思想的方法;要在完善和落实党务、院务公开制度上下功夫,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副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学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纪委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五种会议议事规则,凡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都要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该征求意见的务必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该教代会审议通过的,必须经教代会审定后才能执行。充分发挥相关激励手段的作用,坚持“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的原则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为广大教职工努力营造健康、和谐、开心、顺心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干劲,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努力。今后,学院将竭尽所能,让同志们有安全感,有依靠,最好能有幸福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和舞台,要让同志们生活在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教职工的生活质量,努力追求教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双高质量。希望老师们也能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建设者、实施者和自我教育者。学院将积极创造条件,使同志们的职业生命得到不断补充,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心理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用我们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去创造学院的美好未来!无论未来充满多少艰险,我们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各位代表,同志们,“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求发展务当以质为本”。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可以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团结力量,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不竭活力。质量是学院的生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学院永远不变的话题。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发展全局,团结广大教职工,凝聚智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的高职学院再建新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论改革共识的凝聚深化
论改革共识的凝聚深化
王洲洋
2014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共识是人民群众与整个社会对于改革的总体看法、基本观点和共同态度。改革共识能否凝聚深化,关系到改革开放大业是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要求我们下大功夫凝聚改革共识,确保在新的改革征程上,继续保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思想意志、共同的实际行动,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大任务如期完成。
一、保持改革意志的坚定性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伊始,我们不能不佩服邓小平同志改革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有一段精辟的讲话:“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由此可见他改革的意志何等坚定。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必须不惧风险、不畏艰险,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胸怀中国梦,一路克难行。
二、坚定改革目的的人民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非常鲜明地凸显了一切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这也非常明确地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态度作为改革的指挥棒,人民高兴的事情全力去做,人民希望的事情设法做好,人民不满的事情主动改掉,人民反对的事情坚决不做。坚决反对假借人民名义进行改革实则谋取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及个人私利的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深入反对“四风”,始终保持良好作风,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增强改革推进的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制,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决定》特别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对各项改革的系统性、关联
性、耦合性研究。如,《决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但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相配合。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积极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
四、强化改革步骤的有序性
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从而确保各项改革协同、有序地向前推进。要注意遵循认识发展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把握大局、扎实推进。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紧研究提出方案适时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对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需要修改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加强研究、尽快启动。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好路线图和时间表,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的程序不乱、步骤不乱、秩序不乱。
五、扩大改革参与的社会性
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等,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群众作为推进改革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只靠少数精英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凭主观愿望拍脑袋行事。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改革建议。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协商,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
六、增进改革角色的互换性
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以科学理论武装而进行的自我革命。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必须革陈旧观念的命,革不合理制度的命,革利益固化的命,这些都是在革自己的命。这就要求我们既当好改革者,又当好被改革者;当好改革的促进者,不当改革的阻碍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担历史重任,服从大局,敢于牺牲,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自身做起,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始终坚持从全局看问题,出台重大改革举措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不是只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有利。坚决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七、适应改革创新的无限性
《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是靠创新驱动的,创新从来不会止步。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改革创新能力,尤其要大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
改革创新的能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创新思维的力度,决定改革开放的空间、深度和广度。要深入到文化层面解放思想,深入到灵魂深处转换思想,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发展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把那些党性强、改革意识强、创新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学习和实践,争做改革的表率、创新的表率,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家里手。
八、保障改革环境的宽松性
《决定》指出:“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创新支持创业、服务主体的各类措施,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广大干部营造宽松、宽容的工作环境。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改革人才,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力倡导容错意识,更好地激励干部在改革中勇于探索,攻坚克难,使改革在探索中前行、在容错中求进。各级党委要一身正气,做到有胆识骏马,无畏护良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旗帜鲜明地支持干事者,保护改革者,警戒庸懒者,惩治腐败者,形成人人争着抓改革、个个自觉比贡献、万众一心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九、确保改革风险的可控性
总书记指出,“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同时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排除各种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切实增强战略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又坚决守住底线思维,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掉,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减少改革失误带来的风险,降低改革成本。
十、落实改革评价的群众性
《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改革是否成功,只能由群众来评判。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要由群众来认可。进一步强化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举措。群众不满意的改革方案不能实施。改革的过程要由群众来监督。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向群众公开,让改革在阳光下进行、在大庭广众下操作,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改革的成果要由群众来共享。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聚焦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要“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仔细考虑群众利益如何保障。改革的得失要由群众来评说。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时,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工作的重要尺度。干部的优劣要由群众来评价。尊重群众的话语权,让干事者有机会,改革者有舞台,不让空谈改革、投机取巧的人得好处,不让锐意改革、群众满意的人受委屈,真正把善于推动改革发展的好干部选拔上来。■(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建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