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群众看到改革的好处就能凝聚共识
尊敬的党组织:
共识是改革向前的推进器,改革的好处则是凝聚共识的共鸣点。《决定》准确地把握住了社会关切点,有针对性地回应了群众最关心的诸多现实问题,符合人们对改革的期望,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的改革共识。目标共识正在达成,重要的是转化为行动共识。在推进过程中,每一步怎么走、为什么这样走,都要让群众知道,让群众理解。让群众看到改革的好处并形成共识,我们就能汇聚起更大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19日在京召开,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推动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讲全、讲透、讲实,才能理解全面、准确,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从全会前后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改革共识正在达成,改革的合力正在汇聚。人们热切地关注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一轮航程中,将如何体现今日中国的改革共识,又如何释放今日中国的改革“红利”。
共识是改革向前的推进器,改革的好处则是凝聚共识的共鸣点。近些年来,人们对改革的期盼空前高涨,各种讨论和争论层出不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但往往都是各陈己见、交锋激辩,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不可否认,今日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达成共识难度不小,统筹兼顾更为不易。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拨云见日,从多元多样多变的环境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越需要把庞杂的民意诉求最大程度转化为广泛共识。改革开放35年的成功实践离不开这一点,如今全面深化改革仍要坚持这一点。
让群众看到改革的好处,这首先是一个目标共识的问题,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改革的进程中找到关切点,发现归属感。而这就需要一个针对今日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当看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甫一公布,便得到了各方赞同和好评。从《决定》内容看,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无论是单独二胎,还是延迟退休,无论是户籍改革,还是社会保障,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废除劳教,都准确地把握住了社会关切点,有针对性地回应了群众最关心的诸多现实问题,符合人们对改革的期望,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的改革共识。
目标共识正在达成,重要的是转化为行动共识。可以说,如今在为什么改、改什么的问题上,大家已经比较清楚,但在怎么改、往哪改的问题上,仍不乏争议,仍需要在实际推进中不断探索和磨合。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硬骨头、硬茬子为数不少,险滩暗礁无法预料,无论哪一项都有可能触及固化的利益格局,甚至有时还需要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改革要向前推进,少不了利益博弈,更少不了各方妥协,关键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推进过程中,每一步怎么走、为什么这样走,都要让群众知道,让群众理解,让群众形成共识,我们就能汇聚起更大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改革的好处要让群众看得到,更能摸得着。正所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只有尊重人民、为了人民,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凝聚行动共识。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要稳中有进,哪些改革要惊险一跃,这些都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发展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来科学研判。只有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老百姓充分参与进来,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只有始终做到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汇聚民智,让老百姓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方能回应期盼、激发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革越往前、越深入,面临的矛盾也越多、难度也越大。刚健日新。改革目标已经明确,改革共识已经汇聚,改革航程已经开启,只要13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强大的共识力量推动改革,以坚定的国家意志一起打拼,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越不过的坎,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尊敬的党组织:
人心齐,泰山移,改革攻坚正当时。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认真真阅读《决定》全文,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我们看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看到了改革开放在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落实好《决定》的各项部署,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上来,切实做好《决定》以及有关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改革合力。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更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35年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想一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低,“大锅饭”之“困”,人民生活之“穷”,粮票、布票、肉票之“贵”,农民进城之“难”,谁不说“包产到户好”,谁不说“改革开放好”,谁不说“小平,您好”!再看一看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谁不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喝彩,谁不为“全面小康”自豪,谁不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憧憬!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承担改革开放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 “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和胆识,更要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回首35年的改革历程,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正如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总结改革开放35年的宝贵经验,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股份制,从“民工潮”到城镇化,从农业产业化到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创造力在基层,最根本的动力在群众。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不断深化;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的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共识所在、合力所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高高举起改革的旗帜,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凝聚改革共识,汇聚优化合力
凝聚改革共识,汇聚优化合力
——全力打好全市地税系统“放管服”改革攻坚战
“放管服”改革,是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市局党组积极响应总局、省局号召,全市地税系统上下联动,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导向、目标导向,集中查找和解决一批影响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地税部门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有目共睹。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纳税人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税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全市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全局思想共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系列部署,结合开展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和金税三期全面上线等改革“回头看”,继续加大地税系统简政放权力度,一体化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充分释放税收信息化潜能,推动“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我们要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最大限度地服务纳税人”为工作理念,在“放管服”改革中,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非同寻常的耐心、细心、恒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持续优化办税环境,激发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一是坚持放要彻底且有序。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取消税务行政审批和前置性审核事项,注重合理简化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切实解决“应放尽放”的问题,从思想上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充分信任和尊重纳税人,从“诚信推定”出发,全面梳理不应设置的管理要求,做到“放”的彻底有序,真正为纳税人减负。二是坚持管要规范且有效。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设立意见簿、投诉箱,开通咨询热线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清权、确权、晒权工作的监督。出台系列工作规范,树立诚信推定、风险监控、信用管理等现代税收管理理念,依托金税三期系统加大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制度建设,推动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管理体系。三要坚持服务优质且有感。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扩大“同城通办”范围,推行“一窗一表一证一照一码”一体化服务模式,深化融合国地税合作,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和辅导,增强了纳税人获得感。调整关键环节,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让纳税人办税更便捷、更贴心、更舒心,切实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第四篇:论改革共识的凝聚深化
论改革共识的凝聚深化
王洲洋
2014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共识是人民群众与整个社会对于改革的总体看法、基本观点和共同态度。改革共识能否凝聚深化,关系到改革开放大业是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要求我们下大功夫凝聚改革共识,确保在新的改革征程上,继续保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思想意志、共同的实际行动,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大任务如期完成。
一、保持改革意志的坚定性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伊始,我们不能不佩服邓小平同志改革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有一段精辟的讲话:“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由此可见他改革的意志何等坚定。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必须不惧风险、不畏艰险,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胸怀中国梦,一路克难行。
二、坚定改革目的的人民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非常鲜明地凸显了一切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这也非常明确地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态度作为改革的指挥棒,人民高兴的事情全力去做,人民希望的事情设法做好,人民不满的事情主动改掉,人民反对的事情坚决不做。坚决反对假借人民名义进行改革实则谋取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及个人私利的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深入反对“四风”,始终保持良好作风,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增强改革推进的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制,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决定》特别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对各项改革的系统性、关联
性、耦合性研究。如,《决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但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相配合。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积极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
四、强化改革步骤的有序性
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从而确保各项改革协同、有序地向前推进。要注意遵循认识发展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把握大局、扎实推进。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紧研究提出方案适时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对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需要修改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加强研究、尽快启动。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好路线图和时间表,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的程序不乱、步骤不乱、秩序不乱。
五、扩大改革参与的社会性
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等,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群众作为推进改革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只靠少数精英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凭主观愿望拍脑袋行事。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改革建议。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协商,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
六、增进改革角色的互换性
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以科学理论武装而进行的自我革命。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必须革陈旧观念的命,革不合理制度的命,革利益固化的命,这些都是在革自己的命。这就要求我们既当好改革者,又当好被改革者;当好改革的促进者,不当改革的阻碍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担历史重任,服从大局,敢于牺牲,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自身做起,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始终坚持从全局看问题,出台重大改革举措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不是只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有利。坚决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七、适应改革创新的无限性
《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是靠创新驱动的,创新从来不会止步。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改革创新能力,尤其要大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
改革创新的能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创新思维的力度,决定改革开放的空间、深度和广度。要深入到文化层面解放思想,深入到灵魂深处转换思想,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发展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把那些党性强、改革意识强、创新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学习和实践,争做改革的表率、创新的表率,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家里手。
八、保障改革环境的宽松性
《决定》指出:“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创新支持创业、服务主体的各类措施,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广大干部营造宽松、宽容的工作环境。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改革人才,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力倡导容错意识,更好地激励干部在改革中勇于探索,攻坚克难,使改革在探索中前行、在容错中求进。各级党委要一身正气,做到有胆识骏马,无畏护良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旗帜鲜明地支持干事者,保护改革者,警戒庸懒者,惩治腐败者,形成人人争着抓改革、个个自觉比贡献、万众一心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九、确保改革风险的可控性
总书记指出,“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同时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排除各种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切实增强战略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又坚决守住底线思维,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掉,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减少改革失误带来的风险,降低改革成本。
十、落实改革评价的群众性
《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改革是否成功,只能由群众来评判。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要由群众来认可。进一步强化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举措。群众不满意的改革方案不能实施。改革的过程要由群众来监督。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向群众公开,让改革在阳光下进行、在大庭广众下操作,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改革的成果要由群众来共享。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聚焦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要“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仔细考虑群众利益如何保障。改革的得失要由群众来评说。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时,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工作的重要尺度。干部的优劣要由群众来评价。尊重群众的话语权,让干事者有机会,改革者有舞台,不让空谈改革、投机取巧的人得好处,不让锐意改革、群众满意的人受委屈,真正把善于推动改革发展的好干部选拔上来。■(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建办副主任)
第五篇:发挥智库重要作用,凝聚全面改革共识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改革实践问题,描绘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熟悉政策理论和专业学科集中的优势,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前沿,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理论、咨政服务、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
围绕改革新任务,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伴随着新一轮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迫切需要研究,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解疑释惑。社科研究机构需要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专家学者集中的理论研究优势,积极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一轮改革实践,围绕“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为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围绕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社科理论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理论研究,通过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思路,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服务,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二是紧紧围绕政府决策的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研究。把理论研究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社科理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最前沿,才能获得鲜活的理论研究选题,只有通过理论研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充分体现。
聚焦改革新实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的艰巨工程,需要不断从第一线总结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科研究机构需要发挥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集中的优势,积极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前沿,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试验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及时对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举措做出科学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在榜样示范、典型引领方面独特的作用。二要将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的调查研究,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基础。
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有效发挥调查研究在开拓思路、预判形势、把握规律、科学决策中的应有作用。三要把调查研究的重心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方面。围绕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等重点民生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运用社会科学舆情调查研究方法,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诉求和期盼。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梳理社情民意,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和决策参考。
围绕文化体制改革新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支撑,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社科理论工作者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投身于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要充分利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元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二是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途径与表达方式。
通过文化研究、文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现在文化研究成果、文艺作品和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围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