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_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稳定发展的基本社会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行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承担的重大责任。开展农保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特困户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对东平县梯门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行和落实反馈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1、多数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识不足
我国大多数农民依赖于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安全的、可靠的、保险的个人储蓄存款养老。农民对于几十年以后能否领到养老金一般均持怀疑态度。所以,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农民明明知道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并不是最为理想,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是常常采用诸如减少日常消费、减少风险投资、增加安全有保障的储蓄存款等方式,以此来防范今后可能面临的养老风险。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必要的 法律 基础
法律是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障。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部成文法规,只有一些地方行政规章及条例。不但如此,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几易其稿,没有统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也就没有强制性、严肃性,广大农民对此缺乏依赖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的现状与这一要求有一定距离。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素质较低,未经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即开始从事业务活动。他们对社会保险原理不很了解,对社会保险的常识也知之甚少。法律、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二、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出的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农保专业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提供人才保证。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一些懂法律、懂保险、懂金融、懂投资的专业人才充实农保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农村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农保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业务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农保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适应专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管理的需要。
2、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 法律 地位。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有力的法律、政策保障
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目前正在起草《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这将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 发展。农村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其法律地位。应当从法律中明确,不仅城镇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农村也可以搞养老保险。应当允许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并成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要稳定。如果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农民就会产生政府“政策多变”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树立稳定的形象,对今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3、加大宣传、解释力度,增强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必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结合 农村 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情况,抓住农民养老心态,做好示范、总结 工作,使农民真正清楚参加养老保险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从根本上讲,农民如果不知道养老保险对自己有利,决不会由衷地参与和拥护。要充分考虑农民养老的文化背景、敬老养老心态等等,当前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与缴纳各种集资费用的性质完全不同,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让农民像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那样明白缴纳养老保险金的预期收益,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
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就将进入老龄化时代,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时代的要求。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第二篇: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5日到2011年8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新郑市
调查的内容:利用暑假在家里待的周时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一起调查了各自村里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并通过网络查看了河南省各地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了解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情况,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稍微合理的建议和改善办法。
经调查发现,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同时出现了集体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现在河南各地80%以上的符合投保条件的农村村民都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90%以上的符合养老金领取条件的农村老人每月都能领取到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的数额各地因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而不同,我们新郑市农村村民每月养老金是60元。
近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问题的热点,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根据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在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始不久,河南省也开始了新农保的实施工作。自2010年1月1日起,凡河南省农村村民年满60周岁,只要其符合新农保投保条件的子女投保新农保,即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由各地政府财政及中央财政共同拨款,根据各地生活水平及经济水平给予不同数额的养老保险金。
家庭养老以血缘为纽带,由子女及其他亲友向年老的长辈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受几千年来儒家“孝”文化的影响,赡养老人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一种道德责任和意识,再加上在农村盛行的“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建立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家庭养老似乎必然会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但是,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四二一”家庭及无子女家庭,这更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保险的压力。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在老龄化冲击着整个世界的今天,解决好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也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关键。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建立和完善覆盖我国全部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的当务之急。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展开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家庭养老都不能彻底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
现行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由于缺少经济条件的支持,必然不能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模式的对象毕竟只是少数人,而且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扩大,不少农民的耕地都被征收征用,这也冲击着土地养老模式的推行。相较于老农保而言,新农保更能满足我国农村养老的客观需求,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但是任何一项制度不经过实践的验证都难以完善,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变动,新农保试点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新农保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体系不健全,与其他相关法律不能衔接;新农保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新农保规定的起始参保年龄为16岁,年满60岁后方可领取养老保险金,交保年限过长,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新农保没有规定参保档次,各地参保档次落差很大,造成保险金的明显差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仍以县级统筹为主,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入银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而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都比较低,债券的利率也不断下调,再考虑到这些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因素,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利用银行利息来获得保险金的收益其实很低,甚至可以说已经出现了缩水贬值,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的的实现——保障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生活需要上的资金供给,所以也就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由于新农保制度本身极为复杂,农村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要在总结近年来开展新农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现有的体制本身去寻找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的新农保制度不断完善。针对新农保现在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来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法律体系
我国近年来对新农保制度的探索研究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依靠社会政策的形式来实施。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制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
(二)完善新农保制度的不足
首先要拓宽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可以广泛争取社会的意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比如发行新农保福利彩票、允许农民以农保基金作为担保贷款用于农户发展生产、子女教育、基本
医疗等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重大事项。其次,做好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工作,为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的转保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简化转保手续。最后,修改关于起始投保年龄的规定,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减轻农民的压力。
(三)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建立家庭与社会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几千年来传统的、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相对农村现行的其他几种养老模式而言,家庭养老模式有着极其的优越性和无可替代性。而且家庭养老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因此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加强对我国居民的道德宣传,提倡敬老养老思想,并表彰和鼓励在敬老养老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还应该提倡商业保险,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商业养老和集体经济组织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宏大的关系到社会民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牵涉到很多方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已有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确保农村老人和城镇老人一样“老有所养”。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081
姓名:刘飞
学号:08106129115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报告
我对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寨子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是新农保的简单介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此外,不同于老农保主要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的模式,新农保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不过胡晓义强调了即将启动的新农保仍处试点阶段,“新农保政策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根据规划,将于20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
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对这次的调查进行了总结
1、“新农保”“老农保”的区别
新农保和以前一些地方实行的老农保几点区别:
第一,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第二,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参保人群: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参保手续及流程:
1、参保办理以村(社区、居委)为单位,参保单位办理登记手续,首次参保时应填写《参加养老保障(险)单位登记表》。
2、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随带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寸免冠照片一张,到村(含居委、社区,下同)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站提出参保申请,由村负责初审参保资格并填写《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公示单》公示一周,无异议的人员填写《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参保人员若为现已军人或退伍军人,提供人武部出具的从军证明,填写《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役士兵政府补助申请表》,报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所。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 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 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 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新农保缴费标准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
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也就是说,只有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并且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才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这既是政府组织引导下的农民自愿参加,又是“待遇享受”的必要条件。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认真选择试点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4、怎样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决定》精神,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我认为寨子村的村委委员会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寨子村的村委委员会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参保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寨子村的村委委员会应该和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5、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6、寨子村村民对于新农保的看法
一、是部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缺乏认识,对这项政策也不了解,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要自己交了钱以后,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保障;
二、是部分群众认为,参加新农保,老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领“退休费”,大家都感到很高兴,但问题是这项惠农政策刚刚推行,好制度能不能落实好,才是大家最关注的部分。
针对群众的看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寨子村领导班子要相互配合,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形式多方法,把新农保政策宣传到农村、农户、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尽可能降低收缴标准,创新筹资工作,拓宽渠道,对特殊困难的农民,可以从民政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同时,要不断提高补偿金额,提高群众参保率。
我相信对于新农保是给人民带来切身利益的,我们寨子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王帅龙
2012年4月14日
第四篇:浅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目录
一、引言················································1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1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3
四、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措施·················4
五、结论················································6
六、参考文献············································6
【摘 要】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部分人户分离人群难以参加农保,个人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设计缺乏调整机制,政府财政补贴低,补贴机制不完善,已年满60 周岁、未参保的农村户籍老年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存在困难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障的配套衔接政策制度缺失的问题。文章认为,应该尽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缴费、政府补贴机制;规范集体、其他组织、个人对参保人补助和资助行为;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保与其他社会群体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参保意识。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2009 年9 月1 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通过各地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2009 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8691万人,比2008 年增加3096 万人;全年共有1556 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比2008 年增加1044 万人;年末有27 个省、自治区的320 个县(市、区、旗)和4 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 年末试点范围扩大到24%的县,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 亿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民生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我国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以来,为农村解决老有所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人户分离人群难以参加新农保
《指导意见》规定年满16 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做法以是否是本地农村户口为参加新农保的条件,农民必须在自身户籍所在地参保。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人户分离现象很普遍,造成有的地方农村户籍人口规模很大,农民参保积极性也很高,但参保率却很低。据调查,这主要是农村大量适龄参保居民都外出务工,虽然户口在农村,但人离开农村,在城市务工的有的参加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有的已在城市买房定居,但户口仍在农村,其中一部分人既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不愿意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农保。另外,调查还发现,有一些居住在农村或成建制近郊城区的非农村户口的居民,他们既无法参加城保,也无法参加新农保。从生活和劳动方式看,他们和农民完全一样。这种现象主要是被征地农民,一部分被征地农民是城市建设规划区、工业用地内的农民,这部分农民户籍属于非农村户口,有一些人就地进入企业就业,还有一些人没有就业,生活保障仅靠征地补偿;一部分被征地农村居民是城市规划以外的居住在农村的非农村户籍人口,如高速公路建设被征地农民,有的地方在征地时把被征地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把他们在将来没有收入来源时纳入为城镇低保对象,但这些人一般没有条件进入城市,仍在农村居住,生活方式也依然是农村的生活方式,但不是农村户口,他们既没有条件参加城保,也没办法参加新农保。
(二)个人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设计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指导意见》规定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和500 元,总共5 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 元由中央政府确定。这种绝对额标准设计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同时参保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的缴费档次缴费。然而,这种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设计的动态调整性不强。虽然参保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缴费,但随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了增加更高的缴费档次,而且怎样增加、增加多少却没有一个较科学的依据,因而可能会出现增加的缴费标准档次不一定适合农民实际需要,基础养老金的调整存在同样的问题。此外,这种缴费档次的设计对增设的标准高低界限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财政补贴低,补贴机制不完善
我国新农保目前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进行补贴,中央政府补贴主要是全额支付或部分支付基础养老金,地方政府主要是对参保人个人缴费进行补贴。目前,政府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不低于每人每年30 元补贴,激励性不强。每年30 元的地方财政补贴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有一定的鼓励作用,但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很小。二是政府补贴在新农保基金中的比例低。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政府补贴,如德国、奥地利政府补贴为70%,希腊、波兰为90%,农民缴费所占比例非常低,一般为10%~30%。目前,我国新农保试点,大部分地区是按照最低标准30 元进行补贴,就算参保人选择最低年缴费档次100 元缴费,个人缴费在缴费中的比例为77%,政府补贴在缴费中的比例为23%;有的地方对选择最高缴费档500 元缴费的最高补贴为50 元,政府补贴在缴费总额中的比例为9.1%,不到10%,补贴比例明显偏低。三是政府补贴机制有待完善。调查发现,农民参保时,在进行定补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少缴,参保的目的是为了能拿到政府补贴。采取多缴多补方式,会出现“补富不补穷”的困境。另外,没有完善的补贴规定、调整机制和方法。四是基层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基层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较重。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中央财政承担的责任一直不足,新农保试点中央财政只承担全部或部分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其他财政支出均由地方政府承担,随着新农保的开展,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会越来越重,将影响新农保的持续发展。
(四)村集体、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和资助不规范,缺乏激励机制
新农保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新农保这个规定对集体补助没有硬性要求,只是有条件的村集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就目前来看,我国只有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有条件对新农保进行补助,而绝大多数村集体没有能力对新农保给予补助。据调查,有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区和革命老区新农保的集体补助基本空缺,只有极少数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补助。由于对集体补助没有强制性要求,加上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农保的了解不够以及宣传不到位,有的地方村集体即使有条件也不会对新农保给予补助,把富余的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或集体分红。另外,调查还发现,有的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对缴费困难的参保人给予补助时完全代缴,有的还一次性为参保人代缴了几年保险费甚至全部缴清,这种有经济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对参保人的代缴从理论上说是好的,既使缴费困难的农村居民参保了,扩大了新农保的参保率,又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但这也弱化了参保人的自我保障意识,有的还会引起其他参保人和困难人群的心理不公,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
(五)新农保实施时,已年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年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存在困难
新农保规定:新农保实施时,已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交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对于这个联动(有的叫“捆绑”)机制,在实施中普遍存在一些困难。调查发现,由于对新农保政策的不了解,很多子女都以为是替父母缴费,以为是子女缴费父母享受养老金待遇,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经济困难的子女没有能力参保,也不会另想办法参保,也有的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不融洽,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参保缴费。各地对这个规定的精神领会也不同,做法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地方规定满60 周岁的老人要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符合条件的子女必须先参保缴费,子女参保在前,老人享受在后,这种做法往往很难开展工作;也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子女参保缴费在《指导意见》中是一个后置条件,并且规定是“应当”而不是“必须”参保,前者较后者在要求上要缓和,在做法上也采取较柔性的方式,先让老人享受基础养老金,再劝说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做法各地并不多。
(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障的配套衔接政策制度缺乏,各地衔接办法“碎片化”现象严重
国务院《指导意见》中关于新农保与老农保制度衔接规定比较明确。只是在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 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时的方法各地有所不同。国务院《指导意见》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财政部和有关部门制定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办法。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统一的衔接实施办法之前,绝大多数地方按照原制度政策执行,新农保参保人已经享受的其他社会保障待遇不变,待国家出台新的衔接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由于衔接工作滞后,一些地方出现了重保和漏保的现象。另外,有的地方也开始探索适合本地区的衔接办法,如果国家不尽快出台统一的办法,各地没有国家的基本衔接依据,就会出现各地的衔接办法各不相同,衔接方法将会出现“碎片化”,这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老农保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它完全由个人缴费积累,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实在是微乎其微,长此以往,农民也就失去了投保的积极性。新农保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尽管各不相同,但即便是在发达地区,新农保的实施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养老保险资金严重缺乏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基金筹集机制,但事实上很多地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并无政府的补贴,即便有,国家的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实质上还是主要来源于集体和个人两种渠道。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组织也是资金紧张,根本没有办法给予农村养老保险补助;与此同时,农民在我国还属于低收入群体,部分人群用于生产和生活资料方面的资金往往都会面临困难,根本就没有闲钱来参加养老保险。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严重缺乏。
2、农保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不科学、不合理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应该一般都是实行“三权分离”的原则,即征缴、保管和使用分离。从而保证农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养老保险金都是由地方的民政部门一手征缴、保管和使用的,而且也没有相关的监督部门监管,所以就出现了民政部门和政府挤占、挪用甚至挥霍、侵吞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然而,就算有的地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基金管理权仍然在财政部门手中,还是没有完全独立出来。
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管理,各县(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为了防止风险,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不能直接用于投资。但是,近年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说是贬值的,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农保以养老的目的,因为这根本无法保障农民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生活需要上的资金供给,所以也就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4、养老金有限,无法保障农民养老的生活需求,农民积极性不够
现行的新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以及消费水平不太适应,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退休后他们每月拿到的养老金是有限的,大部分地区的养老金水平是在100 元以下,即便是少部分发达的地区,养老金水平也就在100—300 元之间,而这点养老金只能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一小部分生活补贴而已,这也大大地打击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四、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措施
(一)进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尽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针对部分人户分离的人群难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又参加不了或不愿意参加新农保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城乡居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保。目前,这些人户分离的人们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难,主要是参保人须是本地农村户口。那些离开农村但户口还在农村的居民,有的在城市务工的参加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有的已在城市买房定居,户口仍在农村,其中有一部分人既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不愿意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农保。如果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部分人可以就地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同理,那些居住在农村的非农村户籍人口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参加新农保。
(二)改进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确定方法,完善缴费和基础养老金发放机制
针对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设计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的问题,应该采用相对标准(费率)的方式缴费,借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方式,以职工的工资水平作为缴费基数,按照一定的缴费率进行缴费,这种缴费方式内含了部分调整机制,因为随着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缴费基数相应地提高,从而缴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村居民可以上年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按照一定比例缴费,并规定一个缴费率的范围供不同经济水平的参保人选择。这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比目前的确定方法更符合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和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另一方面使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更有利于统一规范、统一管理,有利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转续。待遇调整机制也可以借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缴费每满1 年,就按照当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一定的比例发放基础养老金(具体比例根据当时收入水平、生活消费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
(三)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完善政府补贴机制
针对新农保政府财政补贴低,补贴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要调整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保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有财政困难的市、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新农保政府补贴机制。笔者认为,在进行缴费补贴设计时,既要设计补贴的最低标准,也要设计补贴标准最高上限,超过了最高标准上限不再予以补贴,同时要设计好不同缴费档次之间补贴增加的幅度,要达到既能鼓励参保人积极参保缴费又能把补贴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新农保试点初期,主要任务是要在农村建立新农保制度,扩大覆盖面,在此阶段可以定额补贴为主,浮动补贴为辅,而且浮动幅度可以小一点。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深入开展,其主要任务从扩面转入提高保障水平,加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保的缴费补贴可以浮动补贴为主,定额补贴为辅,此阶段的浮动补贴的浮动幅度可以大一点。三是要建立各级政府合理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笔者认为,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补贴比例分配可以采取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三三制”模式,即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的缴费补贴的比例基本均衡。这种模式适合地方经济发展较平衡的地区。第二种是“高中低”或“高低低”模式,即省级政府对新农保补贴占总补贴的比例较大,县(市、区)级政府补贴的比例次之,乡(镇)级政府补贴比例最小。这种模式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地区。第三种是“低中高”模式,即省级政府对新农保补贴占总补贴的比例较小,县(市、区)级政府补贴比例略高,乡(镇)级政府补贴比例较大。这种模式适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的省级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财政用在“出口补贴”即提高基础养老金上。中央政府财政目前只是对基础养老金进行全额或部分支付,随着财力的增强,中央财政也可以对新农保给予两头补贴,但也要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补贴,对发达地区补贴标准可以低一点,主要倾斜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四)规范集体、其他组织、个人对参保人补助和资助行为,增强参保人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和自我保障意识
对于新农保集体、其他组织、个人对参保人补助和资助的问题,国家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加以引导鼓励,即使在目前情况下不能像政府补贴那样采取强制性规定,但也不能完全放开,应该对新农保给予补助的村集体或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对经济组织的税收减免、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补贴等。同时,也要规范村集体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提供资助的行为,防止发生为参保人包揽包办的现象,要增强参保人自我保障意识,尽可能让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对集体补助和其他组织提供资助法制化。
(五)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与其他社会群体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
完善新农保配套政策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统一的制度衔接办法,只有制定了合理的衔接办法,认真做好了新农保与老农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制度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才可以解决农村居民在流动时养老保险转续问题,才可以防止重复参保或漏保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在制定新农保与其他社会群体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养老保险基本模式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在我国主要是要考虑各社会群体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之间的衔接问题,这就要求规范和完善各社会群体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构成,使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衔接关系。
(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参保意识
针对新农保实施时,已年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存在问题等有关农民不了解的政策内容,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使他们了解新农保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参保缴费实际上是为自己缴费,是为自己的养老做打算,将来本人可以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回并且享受政府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父母享受的基础养老金是在他们参保缴费的情况下政府无偿提供的。再者,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就是不考虑父母养老问题,有条件的也应该参保。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宣传解释大部分子女都愿意缴费参保。因此,在试点过程中要灵活把握政策规定,吃透政策的实质精神,扎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制度的意义和优越性。
五、结论
中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期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生活基本保障,是中国政府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改革措施之后的另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上世纪90 年代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长久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强调个人自助,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新农保的试点在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各地的开展情况各不相同,但是要想让新农保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养老依靠,各级财政进行必要的投入是核心;同时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关键。增强新型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其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其降低业务运行成本和风险,实现县乡联网,业务网上运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新型农保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系统化。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新型农保队伍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政策知识、微机操作应用、财务和基金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新型农保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适应新型农保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为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3-14.[2]温家宝.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6]陈树文/王刚义.社会保障学.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2011.[9]许亚敏.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政策取向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 2009,(06)[10]赵晓强.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1]彭希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人口学刊, 2002 ,(5).[12]林源.家庭养老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体[J].改革与战略,2010,(12).
第五篇: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好范文,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呢?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张晖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马利敏认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账户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
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
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D.盖尔•约翰逊1999)。
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王国军2000),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1998年以前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一地的民政部门又直接受制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都已明确规定不从保险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仍然要靠这一渠道来解决工作经费。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群众一般一年仅补助3-5元,而干部补助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彭希哲等1996)。这样大的差距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村社会不公平,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
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吴云高1998)。在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开展得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养老保险形式:有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有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办理的,有社会保障局办理的,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在其他地区,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田凯2000);有人认为,“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王国军2000)。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区域研究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范围还十分有限。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研究不同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文献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王海江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农民所在省份对其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解释性(王海江,1998)。薛兴利等的调查也表明集体经济越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村领导越强的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越好(薛兴利等1998)。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显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已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困难。
但几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其对老年农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发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会化养老。
1.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农村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集体有能力对社区成员的养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里也有较高的覆盖面,但在资金筹集上,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个等级,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实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区的实际操作中,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3档:240元、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则按企业不同性质区分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三资”企业,按上月农方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私营企业按上计税工资标准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户主按上计税工资标准的10%,为本人和农民帮工缴费。
2.山东模式。整个山东省的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它是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投保绝对人数最多的省区。在资金筹集方面,该地区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来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纳保险基金的约15%。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助给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的人口。山东省农民的投保标准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广东模式。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社区保障模式。它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所谓年龄股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股份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老人总能拥有较多的股份。集体股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所有者所有,集体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执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许多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均提出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3.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效果比较好。
另外,王国军主张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起炉灶,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刘书鹤等199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几个: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这个“力度”应当有多大比较合适,即既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又能承担得起?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这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学的指导,难以落实。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
3.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王国军提出了“‘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仍无法解决。比如在基本保障中,国家是否给予补贴?如果给,给多少比较合适?如果好范文,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不给,较富裕的农民是否会感觉“吃亏”而不愿参加?因此关于这个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