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规模 重特色 求创新 隆化调结构做大做强农牧产业
上规模 重特色 求创新 调结构 隆化县荒地乡做大做强农牧产业
隆化县荒地乡围绕“养牛、蔬菜、林果”等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内容,抓调整,上规模,求特色,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2011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吨,年增长率达到10.7%。
养牛产业快速发展。该乡始终把发展养牛业作为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在规模养殖上作文章。坚持“以发展养牛专业村建设为核心,以培育养牛大户为重点,以巩固基础母牛、品种改良为基础,以建设养牛规模小区为突破口”的工作总体思路,全乡筹建万头以上养牛小区2处,规划千头以上养牛小区3处,建民等3家养牛专业合作社已办理了有机认证,全乡累计投资5130万元,新发展养牛大户16户,重点培育和扶持了烧锅营等6个千头养牛专业村,全乡牛饲养量达到5.5万头,牛存栏3.5万头,建成百头以上规模养牛18户,50头以上的达到56户。该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养牛工作先进乡镇”。
致力发展蔬菜产业。实行“农民分户小规模种植,种菜大户承包,蔬菜合作社统一订单”等多种形式,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56亩。其中:设施蔬菜300亩,蔬菜有机认证200亩,订单蔬菜种植达到1550亩,创办了两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百亩设施蔬菜园区1处,总产量可达1.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400万元。在此基础上,抓好林果产业调整工作,全乡老果园改造达到6600亩,改造山楂园3477亩,新建果园7313亩,全乡果品总产量达到6450
吨,建成4个果品专业村,全乡有林地面积由2006年的31万亩,提高到现在的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8.4%提高到57.8%。
第二篇:发挥闽北特色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
发挥闽北特色优势 做大做强茶产业 副标题:
作者:黄智源 文章来源:市农业局党委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9-5-2
2我市是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又有一批历史名人的传承,颂扬,形成了“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茶历史文化,包含了北苑茶文化、武夷岩茶文化、小种红茶文化等,成为我市独有的特色文化。闽北是多茶类产区,茶类之全居全省之首。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全市形成了4大茶区,即武夷山、建阳、建瓯的乌龙茶区;松溪、政和、邵武、浦城绿茶区;政和茉莉花茶区;建阳、政和的白茶区,及武夷山、政和的红茶区,各茶区优势产品突出,布局日趋合理。闻名国内外的茶叶产品有大红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闽北水仙、白牡丹、正山小种、政和工夫。但总体看,茶叶产量的增长高于消费的增长,供大于需的局面近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虽然我市茶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腾飞基础,但与闽南、云南、浙江等茶叶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费群体,特别是海外华侨,对家乡的茶叶情有独钟,这对茶叶出口的稳定增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推进深加工开发
茶类突出“特”:在现有乌龙茶、绿茶各半的情况下,加大特种茶的比例,调整优化茶类结构,调减绿茶比例,增加乌龙茶等特种茶比例,红、白茶产量从6%上调至 15%,乌龙茶产量上调至50%以上。增加名优茶比重,名优茶产量从现有的20%增加至45%以上,产值从30%提高到75%。从乌龙茶占43%、绿茶占51%、红、白茶占6%,调整为乌龙茶占50%、绿茶占35%、特种茶占15%的格局。
品种突出“早”:茶树品种从中晚熟品种为主,调为加大早熟、特早熟品种的比例,选择适制性强、早芽、高香型品种。绿茶以九龙大白茶、元宵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台茶为主;乌龙茶以丹桂、黄观音、茗科1号、白芽奇兰、肉桂、水仙、黄奇为主,并选用兼制性强的品种,如黄旦、奇兰、毛蟹、梅占、台茶等。要 加大茶树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的力度,加快良种化茶园建设,进一步完善茶苗良种繁育体系。可以在武夷山、建瓯、松溪、顺昌、邵武建立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培育适合闽北种植的优良品种,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品质。
产品突出“深”:开发茶产品深加工,组织科技攻关,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开发特种茶、特色茶、茶饮料、保健茶、茶食品、茶用品等系列产品,延伸茶加工的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建立质量监测体系
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农业、质监部门要依托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制订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的步伐,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目前“政和工夫”已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松溪绿茶”也正在申报之中,让标准化贯穿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加快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茶园的建设,目前我市已在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建立2万亩的标准茶园基地建设(其中:武夷山7700亩、建瓯6500亩、政和4600亩、松溪4500亩)。通过建设茶园机耕道路、种植茶园遮荫树、行道树与茶园防护林等林业措施,在茶园梯壁及园面种植绿肥、日本草等草业措施,通过增施专用有机肥,平衡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调整土壤PH值等土壤改良措施,以增强茶园水土保持能力和增加土壤肥力。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茶叶主产区建立和完善产地检测机构,即: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邵武各建立一个茶叶农残检测中心,购置从终端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过渡到“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我市茶叶产品安全、卫生,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农残超标。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在政策上,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工业的决定》,在企业征地、税费、信贷等方面为其创造宽松环境。
在基地建设上,扶持龙头企业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茶叶产品种类,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采取股份合作、承包、出让等方式,建立高标准、有规模的茶叶基地,推进茶叶生产集约化。
在加工能力上,扶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如:自动化精制生产流水线、色选机等,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
在企业扩张上,鼓励通过采取控股、收购、兼并和联合等形式,扩大现有规模,增加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打造知名品牌 加快消费市场开发
近几年,我市十分重视茶叶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明确了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它地方优势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净化市场环境、挖掘茶文化内涵。
强化品牌的策划、推介。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大红袍”“松溪绿茶”“正山小种和政和工夫”“白牡丹”为代表的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品牌格局,但在品牌的知名度上,“大红袍”是一枝独秀,要做到四大茶类齐头并进,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品牌、产品的策划。围绕大武夷的品牌,涵盖闽北四大茶类,使生态、文化、卫生与茶叶融为一体;同时,要开发、创新相结合,突出产品的个性,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如鼓励茶农、茶商到国内大中城市去开设茶庄,建窗口,通过参加各种茶王赛、擂台赛的形式,把闽北茶叶品牌打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
联合同类企业,共同打造品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类企业逐步走向联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的必由之路;例如:武夷山符合条件允许生产“大红袍”的厂家已近百家,可以学习“铁观音集团”的做法,整合资
源,规范产品,组建“大红袍集团”,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强化市场整规,维护品牌信誉。武夷岩茶知名度提高、价格攀升,市场上也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大红袍等岩茶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分阶段、有重点地对茶叶市场开展清理和整顿。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要加大茶叶加工、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武夷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取缔无照经营企业,严历打击生产经销不合格产品、掺杂使假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茶叶生产经营秩序。
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把大武夷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茶产业的发展与品牌树立、茶文化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茶叶对人类健康的功效,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
第三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做大做强机床产业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做大做强机床产业
——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发展调查
张晓丽
机床工具产业是我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机床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既是提升机床行业整体实力、促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宝鸡的根本任务,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实现“三个率先”的关键举措。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川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一个国营厂矿型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省内外知名、在本行业领先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川特色的自主创新新路子,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和谐发展的新楷模。为了认真研究总结他们依托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经验,我们深入秦川公司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自主创新推动秦川实现跨越发展
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精密数控机床龙头企业。其前身秦川机床厂,1965年8月由上海机床厂分迁至陕西省宝鸡市建成,1996年10月,根据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需要,在原秦川机床厂的基础上,组建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设立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秦川发展”)。2006年,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与汉江工具有限公司、汉江机床有限公司进行体制重组,成立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至此实现了从公司到集团的新跨越。秦川公司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秦川集团在董事长、党委书记龙兴元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自主创新和国际化两翼齐飞的新路子,企业实现成功扩张,成为一个在全省乃至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不仅入选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销售100强,而且荣登中国机械500强排行榜,名列第259位,被评为 “2006陕西经济十大创新企业”,荣获“2006宝鸡工业强市功勋企业”称号,是我国西部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基地。目前,秦川集团是集汽车零部件铸造、精密机床生产、工具制造等多产业于一体的集团企业。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使企业效益显著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综合收入迈上新台阶。2007年,集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23.04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工业增加值6.02亿元,同比增长45.9%;实现销售收入24.38亿元,同比增长44.1 %;是全市9户规模以上机床工具企业中产值和销售上10亿元的2户企业之一。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2007年公司注册资本达到7.82亿元,资产规模超过25亿元。全年共计出产齿轮磨床236台,较上年增长71%,相当于2001年产量的4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对社会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实现利税2.85亿元,同比增长79.3%;实现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30.3%。
(二)发展规模迅速扩张。1965年秦川机床厂仅有员工630人,总投资为727.58万元。止目前,陕西秦川集团共有员工7000余人,是1965年的11倍。不仅是省政府确定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企业之一,而且也是带动我市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更是我市装备制造发展领域的核心企业之一。2007,公司荣获“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称号。
(三)产品开发成果丰硕。秦川机械不仅专注生产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致力于研发即将上市和未来10-15年的市场潜在产品。目前,秦川机械已经成为国内机床行业核心技术的大本营,拥有43项专利,负责或参与制订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65项,开发出200多项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承担国家和陕西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是国内最早研制中空机、发泡机、注塑机产品的企业,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SCJ230塑料中空成型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秦川坚持走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技术道路,形成了一块国内精密机床制造领域的知名品牌。其中,精密高效磨齿机产品形成了七大类上百种产品格局,数控化率达100%,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际上齿轮磨床品种最多、规格最全、产量最高的生产厂家,也是我国唯一能够与德国、瑞士、美国等世界顶级磨齿机制造巨头抗衡的民族品牌。秦川机床的齿轮磨床和外圆磨床,汉江机床的螺纹磨床,汉江工具的复杂刀具,宝鸡机床的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陕西省名牌产品”。公司“秦川”牌数控机床当选为国家商务部2006“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秦川发展荣获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中国组织委员会颁发的“2006世界市场中国(机床)十大品牌。
二、主要做法
秦川集团依托自主创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了工厂、公司及集团三个发展阶段,成功实现企业改制及转型,不断地走向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认识创新,凝聚发展合力。统一认识,创新认识,为自主创新的实践打好理论基础,是秦川人进行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创立之初,他们就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转制成为公司之后,市场经济使秦川高层和员工普遍感受到了生存、发展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意识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地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能打败竞争对手,抢占制高点。党的十七大后,秦川公司更是积极主动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三大战略之一,将企业发展方向主动转入自主创新轨道。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龙兴元说,只有加强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认识上的主动创新,促进了发展合力的进一步形成。
(二)抓管理创新,搭建发展平台。管理创新是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秦川公司从三方面抓好公司管理创新,力求使自己成为科学管理的典范。一是实施战略管理创新。2001年,公司在对国际、国内机床市场做出认真研究之后,大胆地对秦川进行了战略上的调整,确定了企业发展“有限多元,联强攻强”的新战略,并制定了“三高”(即高端技术与管理、高端市场、高市场占有率)发展目标。国际化战略的稳步实施,使秦川从过去对精密机床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拥有,发展到对整个国际机床产业链最具核心技术与市场(或部分)的相对掌控,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二是实施体制管理创新。坚持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与跨国优势资源并购双管齐下,不断创新公司管理体制。2002年6月,秦川和陕西机床厂合资成立了陕西秦川格兰德机床有限公司,使秦川获得了外圆磨床业务,强化了“大磨床”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影响力。2003年11月,秦川开展跨国并购,与UAI(联合美国工业公司)达成协议,秦川以控股形式收购UAI公司,成功控股世界拉削成套装备最大制造商。2006年11月,通过国资委的主持,以强强联合为手段,吸收合并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的国有股权,参股宝鸡机床厂,成立了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与跨国优势资源并购的双管齐下,不仅提升了公司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层次,而且嫁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研发、制造、销售、采购途径,进而使企业趋于全球精密机床产业链的中高端。三是实施营销管理创新。采取“先国外,后国内”,通过“走出去”带动国内市场。2006年9月,公司通过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的形式,首次实现首台YK7236磨齿机销售,让中国自己制造的高端机床产品首次进入美国。2007年公司又有6台齿轮磨床进入美洲市场,并有1台进入欧洲市场。国际高端市场的成功,树立了公司高端产品的良好形象,带动大众汽车、比亚迪汽车等国内企业对秦川齿轮磨床的选择,国内高端市场大门也随之打开,成功破解了产品进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难题。
(三)抓技术创新,打造发展优势。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和重点。作为一个有重要技术优势的企业,秦川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以秦川发展技术研究院为核心、以各专业研究所和生产厂为基础平台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院主要负责技术归口工作,各专业研究所和经营厂则负责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研究和商品性开发,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围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公司先后进行了合并工艺所、整合研究所成立研究院等组织和体制改革,逐步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探索技术创新模式。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协作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的技术创新模式。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总参56所、重庆大学和杨凌绿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所等60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关系。
(四)抓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秦川公司一直非常注重公司机制创新,以机制促活力,以机制增效益。一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公司运行机制。秦川公司建立了在董事会四个专门委员会领导下的“六大协同”运行机制,即:研发(含规划技改)协同,销售(含市场开发)协同、制造(含采购供应)协同、财务协同、人力资源协同和审计协同。并以“六大协同”机制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聚焦核心产业,充分发挥了产业整合的规模优势,体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效应。二是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机制,重点通过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重大科研课题公开招标、企校联合培养、外派出国与国外专家技术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技术资格评审等途径培养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目前,秦川公司硕士以上学历1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国家级专家10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是建立了促进激励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他们积极推行产品(或技术)开发课题组责任制、技术经济风险责任制、新产品开发津贴、新产品效应奖、专家津贴、聘任技术专家和特聘技师等,工资收入与责任指标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充分调动了大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2007年,公司首次设立了“秦川进步奖”,拿出20万元对包括数控成形磨齿机软件系统等39个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热情,有效发挥了薪酬激励的导向作用。
(五)抓服务创新,打造发展后劲。秦川公司坚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第一”的经营理念,着力打造“服务型”秦川,高度关注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努力成为“创造有价值的未来”型企业。2008年,公司以精密机床维修和改造业务作为主要抓手,以秦川设备厂、秦利公司、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秦川格兰德公司及相关销售公司为支撑,在西安注册成立了“陕西秦川数控精密机床服务有限公司”,从而使“服务型秦川”实现了从理念的提出到建设工作的实质推进,吸引和增强了用户对秦川品牌的信任和依赖,强化了公司的行业地位。同时,公司在对外进行资本运作和兼并重组过程中,重点考虑能够为公司产品提供售前售后技术服务的对象,在对方自身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嫁接”公司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将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使秦川的国际化形式由单纯产品出口向全面构建海外渠道、生产和服务支持体系转变。
(六)抓投入创新,夯实发展根基。投入为发展提供保障。秦川公司注重多渠道争取投入,积极推动投入创新。一是争取上级投入。2007年,公司获批为 “中国机械工业复杂型面数控磨床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得省财政“技术中心建设”拨款。二是加大研发投入。秦川公司重点加大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把资金投入重点用于自主创新,把获得利润更多投向技术改造和创新。2007年,公司在新产品研发方面投入7353万元,重大新产品主要有系列磨床9个品种、加工中心和钻机3个品种、塑料机械2个品种和数控系统。其中,YK7236A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二等奖,YK7332A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今后他们还要将研发投入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使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6%到7%。三是加大技改投入。2007年,集团公司本部开始了建厂以来投资强度最大的技改行动。全年技改投入约1亿元,完成征地320亩,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厂房约15700㎡。
三、秦川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和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推动一个企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先导条件。要实现实践创新,首先必须进行认识创新。只有在认识上“先行一步”,才能在实践中“先行一步”。秦川集团立志成为所涉及领域的技术领先者,行业领导者,高端市场占有率的追求者, 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一次又一次自主创新的机遇,企业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和腾飞。
启示之二,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适应市场、调整战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前提。对企业而言,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企业,只有当它弄清了自己的使命和远景,明确了目标,做出有利于发展的战略规划后,才能健康发展,永续经营。秦川公司确立了自主创新战略,并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立志追求“三高”目标,不是盲目做出的选择,而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和机床产业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自身产业布局的正确定位。它促进了秦川在国际化道路上对自身产业结构、市场品牌、技术水平,以及运营效率和经营模式上的一次“脱胎换骨”,有利于对外实施快速整合上游机床产业资源,建立具有核心技术与市场品牌的产业链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快发展。
启示之三,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广纳贤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是一个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纵观秦川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才兴企的历史。公司始终把建设一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作为企业的崇高使命,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为每一位加盟公司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也因此造就了公司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使公司充满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为把秦川打造成为百亿元大企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锐意改革,建设制度。“破旧立新、建章立制”是保证企业获得健康有序发展的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秦川人始终坚持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启示之五,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企业要创新,投入是关键。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是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秦川公司一直都很重视加大投入,把资金投入重点用于自主创新,并且随着企业效应的增加,加大投入比例,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从而使公司能够顺利创新,获得发展。
第四篇:以建设四基地五产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群
平远县以建设“四基地五产业”为突破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群
2007年9月16 日
梅州日报
本报讯平远县努力在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升实力、增强后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上下功夫,以建设“四基地五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特色工业产业群。平远作为欠发达的资源型经济县,如何在实践中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与“快”两者的辨证关系,推动“生态经济县”建设,成为县委、县政府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乡村、厂矿调研,结合实际,经过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重新科学定位,即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石、石正、河陂水三个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建设“四基地五产业”。“四基地”就是以恒明汽车底盘公司和时汇五金为龙头,着力打造精密铸造基地;以宜华汇胜木业为龙头,着力打造高档家具制造基地;以广晟富远稀土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以广东新大地、南台药业、飞龙果业、梅州金穗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该县以此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木材资源等,培育做大新型磁性材料,稀土机械制造,木材,建材,电力等“五大产业”。为做大这“四基地五产业”,该县采取资源整合,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内涵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外延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上半年这五大产业实现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七成以上。
第五篇:掌起镇发掘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慈溪掌起镇发掘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近年来,慈溪市掌起镇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赏花摘桃•怡情山水•感悟历史”旅游主题,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古窑浦桃花基地、任家溪度假村、地中海垂钓中心、浙东抗日根据地等旅游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形成了以古窑铺村、任佳溪村和沿山精品线为核心的“两村一线”旅游线路格局,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该镇拥有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特色农家乐4家,标准化农业观光园8家,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文明镇”、“省文化强镇”、“省旅游强镇”等荣誉称号。今年1-6月,该镇累计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2和10.3%。该镇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政府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业态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结合“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市域总体规划、市南部沿山精品线(区块)专项规划和特色村详细规划,大力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等资源,基本形成以古窑浦水蜜桃精品园为特色,任佳溪度假区和陈家古建筑群区为核心,车子屋、洞山教寺、灵龙宫、沙湖庙、白云洞等特色景点为辅助的“一园两区多点”旅游空间格局。同时,编制《任佳溪村特色村建设二年行动计划》,力争将任佳溪度假村打造成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旅游风情村。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该镇每年出台扶持政策,重点对农村经济、现代服务业、生态建设进行奖励补助。如对发展葡萄、桃子等特色产业家庭农场的,按规定给予2000元/户的资金补助;对创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星级村的,给予一次性1万元奖励;同时,积极鼓励当地企业、农户等参加各类旅游节庆活动,由镇财政按实际支出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沿山精品线掌起段、任佳溪特色村沙湖庙区块、树滩湿地公园等进行绿化景观及环境改造提升。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改造沿山精品线掌起段两侧外立面1000平方米,在横筋线和村级主要道路两侧墙面完成墙绘8000余平方米,建设停车场2个。
二、深挖特色资源,做大乡村旅游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该镇在依托当地水蜜桃、杨梅、葡萄等特色产业种植面广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果蔬采摘型、生态观光型等特色农业旅游,投资280万元对中横线现代农业精品线、粮食生产功能区、古窑浦桃子观光园进行建设规划,深度整合农业特色资源和亮点,以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截至目前,该镇水蜜桃、杨梅、葡萄等三大果业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值达1.29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化农业观光园8家,每年吸引农业观光游客50万人次。二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利用镇域范围内的洞山寺、呼童庵、灵龙宫、车子屋、明代抗倭遗址、清代古建筑群、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等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当地浓郁的历史文化,加快推进“一村一景”建设,并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成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如古窑浦村的浙东抗日根据已成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车子屋经修缮已作为掌起镇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三是倾力打造特色景观。整合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积极打造任家溪度假村、长溪岭古道、树滩湿地公园、地中海垂钓基地等多个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其中,任佳溪度假村以灵湖、沙湖庙、灵龙宫等特色景观闻名,是省旅游特色村、韩国任氏发源地,每年吸引游客达3万人次;长溪岭古道,为翻越翠屏山脉的一条古官道,其岭墩为长溪关,素有“浙东屏障”之称;地中海垂钓中心,投资500余万元、占地面积76亩,为国家级垂钓场地,并已创建成为省级旅游特色经营户。
三、强化宣传推介,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用好宣传平台。利用慈溪市“一报两台”进行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宣传平台对当地的人文历史、特色旅游等进行宣传推介。同时,借助央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加大对当地的特色旅游的宣传,有效提升掌起旅游的知名度。如央视四套《中华情古典情怀》系列节目之一的《诗意桃花》曾在古窑浦村进行拍摄,收看观众达500万人次。二推出精品线路。该镇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精心包装特色旅游线路,推出以任佳溪为主的沿山精品线“美丽乡村”一日游线路,线路景点包括掌起洞山寺、任佳溪村灵龙宫、沙湖庙,陈家村文昌阁、车子屋,古窑浦村桃花基地,通过“游古寺、看古村、赏桃花”的形式,丰富旅游内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该线路自2014年初推出以来,已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三是举办节庆活动。从2007年开始,该镇在古窑浦村举办每年一届的桃花节和水蜜桃采摘节以及“桃花仙女评选”、“相亲大会”、“桃王、果王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并在节庆期间推出摄影、书画、征文比赛,丰富节庆活动,以此打响古窑浦水蜜桃的知名度。今年桃花节期间,该镇吸引游客达25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2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