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案的办理情况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7:0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案的办理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案的办理情况》。

第一篇:关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案的办理情况

日蓝字[2010]第2号

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054号提案的答复

日照市工商联:

日照市工商联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市蓝色经济区办公室高度重视,并对提案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日照因港而立、依海而兴,海洋是日照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色,依海兴市是我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是我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区三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积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市发展临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为临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推介我市支持临港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优势骨干产业,构筑蓝色经济产业体系。产业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在《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中,我们充分发挥我市的综合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1全力构筑以钢铁、石化、造船、浆纸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基地,以粮油、食品、木材加工等为重点的临海传统优势产业,以海洋生物、海洋化工为重点的海洋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现代物流、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尽快构建以大项目为支撑、大企业为龙头、名牌产品为带动、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发展体系,培植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到2015年,使钢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化工、汽车、粮油加工等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三)加强鲁南临港产业区综合配套建设。今年2月,《鲁南临港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得到山东省政府的批复,标志着试点工作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在创新搞好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深入实施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按照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的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着力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临港产业跨区域集聚发展的新机制,构建现代化临港工业和高端产业基地,带动鲁南经济带及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地区发展;建立对外开放合作新机制,整合临港工业区、保税物流中心和临港物流设施等资源,以开放促开发,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建立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新机制,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促进制造业

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形成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区域产业分工制高点。尽快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以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完备规范的法制环境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试验区,切实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鲁南之路”,为全省、全国改革开放提供经验和借鉴。

(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创新载体与主体建设。加强日照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建成科技资源聚集、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鲁南临海产业区发展的领航区。抓住增强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施“125”科技创新企业工程,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建立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立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和增强我市在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建设综合性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区域性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到企业设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科研院所设立专业技术研究院(所),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联动的机制。重点抓好日照机械制造研究院、化工研究院、精品钢铁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院、虚拟科学研究院、农业科学研

究院六个研究院的建设。搞好清大华创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日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日照高新区科技孵化中心、日照综合技术转移中心的开发建设。打造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平台 “三个平台”,形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有效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字号、国字号和大型民字号企业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基地及外来人才创业园,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实行人才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和政府津贴制度,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社会优待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在医疗、购房、交通、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实施“251”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创新平台引进、专项支持、企业培养、健全激励机制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由200名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组成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5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10个科技创新团队。

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我们搞了三天的新材料产业调研,实地考察了十几家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加工企业。现召开有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继续进行研讨。

材料是工业的“粮食”。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是高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引领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发展新材料产业是面向新世纪竞争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的发展起步于国防和战争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进入21世纪以后,卫生保健、环保、能源、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信息处理和应用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据统计,到2006年全球新材料产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半导体专用新材料、磁性材料、激光晶体、锂离子电池、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工程材料等,都在以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速度发展。近年来我国新材料市场快速膨胀。据有关机构预测,包括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823亿元,在2012年将达到1300亿元。其中,光电新材料、电池新材料将“唱主角”,在新材料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欧洲是世界新材料生产的主要国家。它们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产业和科技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光电子计划、光伏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日本的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德国的21世纪新材料计划,欧盟的纳米计划等。发展的重点是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材料开发和研究的资金投入,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我国也非常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依托市场优势建立了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如江阴新材料产业带、宁波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等。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后,东北和西部也涌现了一批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基地,如营口的镁质材料、蒙西的稀土材料等。随着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内新材料基地内逐渐形成了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区域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煤、木、油等资源型产业占了全省工业很大比重。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林木、石油以及煤碳等资源都在衰减,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时机,抓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新材料如铝镁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硅基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在我省工业结构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依托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努力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可持续性强的新材料等产

业上做文章,不断降低采掘等传统产业的比重,促进全省更快地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李克强副总理来黑龙江,都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我们必须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形势,抓紧工作落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我省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是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矿产储量丰厚,可开发利用的物产众多。在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75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线石、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水泥用大理岩10种,全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万亿元。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截止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主要产品有铝镁合金材料、合金钢材料、石墨制品、硅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农药及中间体、油田化学品、新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等。有一批有实力、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有些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及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还有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省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同时,我省新材料企业中,还有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是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省外市场空间。

下大气力将我省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要用5-10年的时间,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服务现代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发展目标上,今后5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到2015年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在此基础上,下一个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要重点建设新型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硅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

二是制定和全面落实好扶持政策。抓紧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意

见》,明确提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指导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时,制定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对进入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企业或者人才,给予显著的优惠,鼓励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

三是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尽快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又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外流、企业不肯承担中试风险、科研单位没有实力进行中试等一系列问题。尤其要探索“股份制”和“捆绑式项目开发”等利益联结机制,使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心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

四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的资金支持,安排研究开发的长期专项计划,为新材料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保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费用,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要完善投融资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建立产业基金模式的风险投资机制。金融机构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企业信誉好、处于扩张期的新材料企业,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放贷规模、简化放贷手续等方面给与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黑龙江辰能担保公司等各级信用担保机构对新材料企业,要主动优先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五是促进军民科技与产业的资源整合。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军转民项目,在省科技创新专项和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额度,专门支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外部环境等方面工作,协调解决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民两大研发体系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

六是要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中小企业具有市场补充、特色鲜明、经营灵活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也包括在政府采购上,在税收优惠上,在贷款和担保上,都要一视同仁,并且予以倾斜。

七是要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新材料产业。要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吸引省外、国外资本进入我省开展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同时要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在明确区域合作的方向与目标的前提下,完善区域互动的协调领导机制,完善组织保障,摸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多种形式引导产业界、科技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广度,不断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范围。

第三篇:发挥闽北特色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

发挥闽北特色优势 做大做强茶产业 副标题:

作者:黄智源 文章来源:市农业局党委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9-5-2

2我市是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又有一批历史名人的传承,颂扬,形成了“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茶历史文化,包含了北苑茶文化、武夷岩茶文化、小种红茶文化等,成为我市独有的特色文化。闽北是多茶类产区,茶类之全居全省之首。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全市形成了4大茶区,即武夷山、建阳、建瓯的乌龙茶区;松溪、政和、邵武、浦城绿茶区;政和茉莉花茶区;建阳、政和的白茶区,及武夷山、政和的红茶区,各茶区优势产品突出,布局日趋合理。闻名国内外的茶叶产品有大红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闽北水仙、白牡丹、正山小种、政和工夫。但总体看,茶叶产量的增长高于消费的增长,供大于需的局面近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虽然我市茶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腾飞基础,但与闽南、云南、浙江等茶叶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费群体,特别是海外华侨,对家乡的茶叶情有独钟,这对茶叶出口的稳定增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推进深加工开发

茶类突出“特”:在现有乌龙茶、绿茶各半的情况下,加大特种茶的比例,调整优化茶类结构,调减绿茶比例,增加乌龙茶等特种茶比例,红、白茶产量从6%上调至 15%,乌龙茶产量上调至50%以上。增加名优茶比重,名优茶产量从现有的20%增加至45%以上,产值从30%提高到75%。从乌龙茶占43%、绿茶占51%、红、白茶占6%,调整为乌龙茶占50%、绿茶占35%、特种茶占15%的格局。

品种突出“早”:茶树品种从中晚熟品种为主,调为加大早熟、特早熟品种的比例,选择适制性强、早芽、高香型品种。绿茶以九龙大白茶、元宵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台茶为主;乌龙茶以丹桂、黄观音、茗科1号、白芽奇兰、肉桂、水仙、黄奇为主,并选用兼制性强的品种,如黄旦、奇兰、毛蟹、梅占、台茶等。要 加大茶树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的力度,加快良种化茶园建设,进一步完善茶苗良种繁育体系。可以在武夷山、建瓯、松溪、顺昌、邵武建立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培育适合闽北种植的优良品种,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品质。

产品突出“深”:开发茶产品深加工,组织科技攻关,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开发特种茶、特色茶、茶饮料、保健茶、茶食品、茶用品等系列产品,延伸茶加工的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建立质量监测体系

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农业、质监部门要依托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制订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的步伐,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目前“政和工夫”已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松溪绿茶”也正在申报之中,让标准化贯穿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加快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茶园的建设,目前我市已在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建立2万亩的标准茶园基地建设(其中:武夷山7700亩、建瓯6500亩、政和4600亩、松溪4500亩)。通过建设茶园机耕道路、种植茶园遮荫树、行道树与茶园防护林等林业措施,在茶园梯壁及园面种植绿肥、日本草等草业措施,通过增施专用有机肥,平衡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调整土壤PH值等土壤改良措施,以增强茶园水土保持能力和增加土壤肥力。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茶叶主产区建立和完善产地检测机构,即: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邵武各建立一个茶叶农残检测中心,购置从终端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过渡到“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我市茶叶产品安全、卫生,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农残超标。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在政策上,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工业的决定》,在企业征地、税费、信贷等方面为其创造宽松环境。

在基地建设上,扶持龙头企业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茶叶产品种类,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采取股份合作、承包、出让等方式,建立高标准、有规模的茶叶基地,推进茶叶生产集约化。

在加工能力上,扶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如:自动化精制生产流水线、色选机等,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

在企业扩张上,鼓励通过采取控股、收购、兼并和联合等形式,扩大现有规模,增加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打造知名品牌 加快消费市场开发

近几年,我市十分重视茶叶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明确了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它地方优势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净化市场环境、挖掘茶文化内涵。

强化品牌的策划、推介。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大红袍”“松溪绿茶”“正山小种和政和工夫”“白牡丹”为代表的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品牌格局,但在品牌的知名度上,“大红袍”是一枝独秀,要做到四大茶类齐头并进,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品牌、产品的策划。围绕大武夷的品牌,涵盖闽北四大茶类,使生态、文化、卫生与茶叶融为一体;同时,要开发、创新相结合,突出产品的个性,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如鼓励茶农、茶商到国内大中城市去开设茶庄,建窗口,通过参加各种茶王赛、擂台赛的形式,把闽北茶叶品牌打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

联合同类企业,共同打造品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类企业逐步走向联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的必由之路;例如:武夷山符合条件允许生产“大红袍”的厂家已近百家,可以学习“铁观音集团”的做法,整合资

源,规范产品,组建“大红袍集团”,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强化市场整规,维护品牌信誉。武夷岩茶知名度提高、价格攀升,市场上也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大红袍等岩茶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分阶段、有重点地对茶叶市场开展清理和整顿。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要加大茶叶加工、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武夷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取缔无照经营企业,严历打击生产经销不合格产品、掺杂使假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茶叶生产经营秩序。

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把大武夷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茶产业的发展与品牌树立、茶文化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茶叶对人类健康的功效,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

第四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访问次

2009-11-16信息来源:山数:

东省食用菌工10作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我国未来发展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保护国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众所周知,食用菌以其“天然、营养、保健、味道鲜美”而著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珍”,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继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来源。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其培养废料(菌糠)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在发展都市农业、效益农业的今天,食用菌产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秸秆栽培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问题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省是秸秆出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全省每年生产可利用的农作物鲜秸秆数量总计为9526.94万吨。若按照秸秆露天堆放储存时的平均含水率17%计算,作物秸秆总量为7036.15万吨,综合利用率在60.4%左右,另外,还有近40%的剩余秸秆资源得不到科学利用。大部分被焚烧,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利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为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最为有

效、持久的捷径。

我省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多用木屑和棉籽皮,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极大地节约了木屑与棉籽壳资源,避免了过度砍伐木材等问题,对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生产鲜菇后剩余的蘑菇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秆,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增加农民收益。如2005年,全省用于食用菌生产利用秸

秆221.3万吨,产菇后的培养废料(即菌糠)达110多万吨,如果全部用作肥料,肥效可相当于100%碳肥约190.4万吨,100%氮肥2.56万吨,22万公斤复合肥或800万吨的优质土杂肥。若利用出菇后的菌糠低温发酵技术,在配料时,适当添加尿素、麸糠等,利用大棚低温发酵,还可直接获得粗蛋白含量在18-20%的无污染的高蛋白饲料。菌糠饲料利用后再次进入新的生物循环,形成了多梯级循环、多层次搭配、多效益统一和生物多次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有效地延长了食物链和生态链,实现了大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秸秆种菇不仅生态效益显著,而且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根据近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半亩地的菇棚,每年将消耗15-20亩作物秸秆,产生1万公斤的鲜菇,形成2万元左右的产值效益。

二、我省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发展概况与主要成绩

我省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九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我省种植业中继粮、棉、油、菜、果之后蓬勃兴起的第六大产业,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指标,由2000年的全国中游水平已跃居目前的全国第3位,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30万吨,比2000年的72万吨提高了80.6%;总产值60亿元,比2000年的26.19亿元提高了129.1%,出口额1.2亿美元,比2000年的4863万美元提高了150%;消耗农作物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废弃枝条和木屑等农业废料221.3万吨,比2000年的109.1万吨,提高了102.8%;涌现出一批如莘县、定陶、惠民、新泰、邹城、武城、牟平、苍山、栖霞、淄川、利津、莒县、台儿庄、滕州、临朐、寿光、齐河、历城、文登、鱼台等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的食用菌主产县,建成了以烟台九发、聊城奥登、泰安天野、菏泽利得尔、济南奥利、济宁华源、淄博七河、滨州科力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了全省300万农民致富,菇农户均增收8000元。这一切,都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厅领导们的充分肯定,更是得到了行内同仁的普遍认可。2005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单位。2003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我省定陶县马集镇双孢菇生产基地时,对该县以食用菌为突破口,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在陪同胡总书记视察定陶双孢菇生产现场后,在山东会堂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也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食用菌在我国既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应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贾庆林、回良玉、俞正声、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指示。我们的辛勤、努力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信任,2003年

5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下达农业部第四批部级质检中心筹建计划的通知》(农市发〔2003〕5号),批准我站筹建“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全国第二处)。项目建成后,将负责长江以北十八个省市的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任务。目前,该项目的筹建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并将于今年8月份前通过国家验收。

三、秸秆栽培食用菌 “十一五”规划及今后工作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新突破,做大做强秸秆种菇产业,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新的力量,我们认真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具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出口量分别实现10%以上的年增长率,每年开发利用作物秸秆250万吨,“十一五”末,总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达100亿元人民币,出口量达20万吨,出口创汇3亿美元,开发利用秸秆1250

万吨。

2006年主要工作目标:产量力争达140万吨,产值65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利用作物秸秆250万吨。

要完成上述任务,实现宏伟目标。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政策配套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指挥与引导作用,使产业完成“十个转变”: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耗费林业资源向秸秆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使用传统的低产劣质菌株向优质高产菌株转变;由单

一、普通的栽培品种向传统品种与名优特品种共存的多元化转变;由一年单茬栽培向多茬栽培、周年生产、反季节栽培转变;由单纯地搞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转变;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由局限的地区市场向多元化国际市场转变。要根据全省发展实际和各地特点,制订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食用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引导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服务。在立项、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领导扶持力度。其次,要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普及。要通过立项实施、成果推广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研究和普及,不断提高食用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提高百万菇农的科技致富与创新意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食用菌品种由目前的6大主导品种发展到8个,每个主导品种选育、确立出当家品种2-5个,新引进并实现规模栽培珍稀品种4个,全省食用菌平均生物转化率水平提高10%以上,深加工出口级产品占加工总量的30%以上,攻克目前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10种,培训菇农10万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万人。第三,要强化菌政管理。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阻碍产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些菌种厂根本不具备生产菌种的条件,非法生产劣质菌种,制作虚假广告,坑农害农;有些单位或企业无证经营菌种,无质量保证,无售后服务;有些

民办科研单位或生产、经营菌种的企业,对菌种名称随意命名,制造假象,故弄玄虚,夸大其词,误导菇农,以致造成同种异名、同名异种,名称管理混乱;还有的生产单位或个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禁施用各种消毒剂、灭菌剂、添加剂、防腐剂,造成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劣质菌种给菇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省站每年都要解决几十起因食用菌菌种或生产引起的各种纠纷,以保护菇农及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政治稳定。为此,我们要依据《种子法》和新颁布的《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出台《山东省食用菌菌种具体管理办法》。实施资质审查与审批制度,严格产品生产程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菌品种保护专利制度等。第四,要加强龙头体系建设。在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培植发展壮大一批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不断升级。要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民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争取70%以上的菇农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管理综合指标体系,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样板。力争“十一五”期间,60%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培育省部级食用菌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20个,县级龙头企业40个,打造省级食用菌名牌产品20个。在继续抓好 “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的同时,通过项目扶持与引导,今后5年,再培植各具特色的30个“万吨县”、200个“千吨镇”、1000

个“百吨村”。

要做大做强我省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完成省委、省政府及省农业厅提出的全省食用菌产业“十一五”规划目标与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深入研究、探讨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再创佳绩。

第五篇:把中心镇建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把中心镇建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第一期青干班第五组学员苏卫哲

在长三角城市化与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研修班的教习中,专家们重点阐述了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理论结合实践,关于连云港中心镇建设的实际,如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谈几点想法:

一、制定中心镇发展的定位规划。一是所有的中心镇应该自身的区位、产业、文化、历史等特点,放在县、市甚至更大范围来找准位置,评估自己在连云港重要枢纽城市的功能定位中扮演什么角色。城镇规划应有多层次的规划组成,建议中心镇在编制规划时能把战略性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和重点区域招商意向设计等汇集成一个文本,不但节省成本而且实用性强。三是在规划评审中也尽量的邀请职能部门和周边县区规划局总工参与,适当减少专家的比例,提高规划的操作性。避免小城镇规划太像大城市,而应体现各自特色。

二、中心镇的产业集聚。一是要盘活存量土地。青湖镇通过腾笼换鸟,不到一年回收土地近200亩。二是要推进产业集聚。我们开工建设3万平方米的双层标准厂房,可以转移集中10家左右的作坊式小企业,并且有希望让毛绒玩具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三是要招商选资。要能守得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轻易落户企业,多方位考察,只选择最需要的项目。四是适当布局高效农业亮点项目。因为农业项目土地政策控制不是很严格,高标准的建设多功能性的农业项目在镇区附近,有利于做美城市拓展功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现代化规模

示范经营。

三、中心镇的建设管理。一是必须集中乡镇班子一半以上精力抓落实,要在城镇建设质量上下功夫,还要不断注重城市内涵提升,严格的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项内容。二是重点考虑公共设施、公益空间的布局和建设。三是要敢于突破村级管理的模式,加强党建创新、居委会自治和社会组织建设。

第一期青干班第五组学员苏卫哲

下载关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案的办理情况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案的办理情况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