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12:1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

皖政〔2012〕2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我省是茶叶生产大省,产茶历史悠久,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传统名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由于我省名牌茶叶生产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近年来全省茶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下降,与周边产茶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为充分发挥我省茶叶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

2.主要目标:在进一步提高茶叶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名优绿茶、红茶优势,加快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加工品。力争“十二五”末,全省茶叶一产产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1 达10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翻一番,茶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提升。

二、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名牌茶做大做强

1.加强四大名茶建设。加大扶持和统筹协调力度,构建名牌茶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推动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四大名茶做大做强。各茶叶主产区也可结合实际,选择1-2个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的名优茶重点培育。

2.建立健全名茶标准体系。切实强化标准意识,四大名茶要按产品系列化开发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的品牌,要加快制定标准。要强化标准的延伸,加快制定名牌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的标准。大力推进QS等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

3.规范品牌使用范围。对传统历史名茶主产区已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的,在尊重历史、科学合理、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规范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品牌的行为,对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品牌使用范围由省农委牵头,联合省工商、质监等部门依法划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相邻产区有扩大产区范围要求的,本着产区相连、自然生态环境相似、历史文化相近、质量标准统一、权益人协商许可的原则,在市域范围内的由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属相邻市的由省人民政府牵头协调,合理划定产区范围,严格按标准、按程序规范使用品牌。鼓励品牌商标持有者发挥品牌商标作用,品牌商标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政府给予适当补贴。4.严格品牌管理保护。要充分认识茶叶品牌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加强茶叶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管和依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加强品牌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申报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对品牌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企业管理实行标准化,做到品牌质量有标准、程序有规范、销售有标识、市场有监督。

三、以四大名茶为引领,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1.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聚集要素,重点扶持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进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省内企业通过联合、股份合作、并购和重组,组建大型龙头企业。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担保、贷款、上市模式,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和国内、国际品牌龙头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1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3个超5亿元、10个超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培育2个茶业龙头企业上市,2个茶业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2.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方式。支持茶叶行业协会发挥服务、协调、自律、维权作用,鼓励生产同一品牌茶叶的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做大做强品牌。3.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营销主体。支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重点产销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茶叶购销交流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连接和高效运转,大幅度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

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夯实品牌茶发展基础

1.组织开展茶产业科技攻关。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机构在茶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名茶,开展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茶树良种的选育和繁育、栽培技术综合配套、茶叶采摘、加工机械化和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叶精深加工、茶食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和夏秋茶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促进我省茶产业转型升级。

2.增强龙头企业科技竞争力。茶业龙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支持茶业龙头企业构建研发体系,推动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企校(院、所)共建。鼓励和支持名牌茶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包装、创造市场需求和茶文化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支持名牌茶生产、加工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完善茶业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4.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加强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农药,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安全关。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在茶叶生产企业全面推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进产地标识、条码制度。瞄准国际市场质量标准,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充实检测力量,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5.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的标准茶园,力争“十二五”末,无性系良种比重达到40%,新增标准化良种茶园50万亩。加强茶叶技术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农的培训,提高茶叶科技队伍素质。强化基层公益性茶业农技推广服务,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农户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承担茶叶科技推广项目,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培育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社会化服务有效方式。

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茶产业发展 1.努力拓展名牌茶国内市场。引导企业更新营销理念,发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茶业龙头企业在省内外构建茶叶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在国内一类城市设立 5 品牌茶销售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等,加快提升我省名牌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2.努力扩大茶叶出口规模。在巩固和扩大大宗红绿茶、名优茶对欧美、独联体,大宗绿茶(眉茶)对非洲、中亚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祁门红茶对欧洲、北美的出口份额。支持茶叶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不断扩大名茶国际知名度。通过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茶博会、贸易洽谈会等方式,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新的国际市场。

3.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高标准的出口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单产水平、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能力水平。支持出口基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支持按照进口国和地区的安全卫生标准建立生产监测控制体系,支持建立和完善茶叶出口质量可追溯、检验检测及安全监控体系。

4.提高茶产业招商引资水平。强化交易会平台和政策导向,以名茶建设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茶产业。鼓励国外企业、大型茶业企业新建生产加工基地。对引进的大型企业,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充分消化、吸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做强茶叶品牌,放大品牌效应。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专家咨询、社会参与”的茶叶品牌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省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茶叶品牌 建设及产业化发展的统筹协调。重点产茶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加以推进。

2.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将茶产业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扶持范围。积极整合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茶产业发展专项、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支持茶叶名牌建设。省财政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招大商及培育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与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及老茶园改造、高标准现代茶园建设等。各茶叶主产地财政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茶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引导金融资金向茶产业投放。

3.强化宣传推介。搭建品牌茶宣传推介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介会、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加强品牌茶叶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鼓励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文化表演交流及茶乡游、生态游活动,形成全社会“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

4.落实工作责任。各茶叶主产市、县(市、区)要将做大做强茶产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快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与相关配套办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xx茶叶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

(一)地理环境优势

xx茶叶基地位于海拔1400-2700米的百灵山腹地,自然生态得天独厚,为茶叶生长和品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无工业企业,人居疏远,植被丰富,群山屏蔽,保证了茶叶的优质性和安全性。茶农环保意识较高,园区原有生态保护良好,能源清洁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平衡发展。

(二)基础优势

茶园基地道路基本通畅,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基本健全,良好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发展xx茶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百灵山旅游的开发,为xx茶走出去,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如茶文化旅游)发展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品质优势

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特殊,使得xx茶叶内含成分中可溶性糖、氨基酸、小分子儿茶素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所以鲜叶原料持嫩性较强,用它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外形紧细秀丽、滋味鲜醇爽口、香气高长和独特的兰花芳香等品质优势,具高档名优茶类的基本特征。

(四)品牌优势

xx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越,赋有深厚的历史、地方和民族文化底蕴。经过政府的着力打造,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茶农的辛勤耕耘和茶叶企业的奋力打拼,传统的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制作出的xx茶以其绿色生态和独特的高品质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十年来,已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并且是我市第一件国家级地理保护产品。

(五)xx茶发展现状

xx产茶历史悠久,但xx茶的人工种植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兴办手工茶厂只有3家。2000年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才开始规模化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已初具规模,基地分布于xx、红宝、箐河、永兴、温泉等五乡镇,种植面积达1.8万多亩,可采茶叶1.2万亩。茶叶加工迅猛发展,现有证件齐全的茶厂12家,小作坊20余家,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2011年,全县茶叶产量73吨,实现产值38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支撑不足

我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少,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部分生产厂家还停留在传统生产工艺上,或是简单的学习别人的技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品种单一,竞争力不强。

(二)企业规模小,成本高

xx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有12家,除百灵山茶业公司和二滩茶业公司外,其它厂家年产量均不足10吨。另外还有小作坊20余家,各公司的经营模式趋同,产品也趋于一致,竟相抢购原料(鲜叶),造成原料(鲜叶)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产品市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加上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产量少,成本高,致使市场份额不大,运行成本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突出,制约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

(三)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目前,我县茶叶的安全和质量,茶叶的制作加工工艺,茶叶及鲜叶的等级价格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管理水平低,导致茶叶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市场只局限于本市,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仅成为地方产品。

(四)加工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我县茶叶公司、初制所共有三十余个,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相

当一部分生产单位很难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三、做大做强xx茶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一个规划。

xx茶品质独特,但规模太小,成本偏高,抑制了xx茶的发展。因此,要将xx茶的品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加大基地建设,扩大xx茶种植规模。我县北部适宜发展茶园的坡地有5万余亩,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领导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做好xx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实施步骤等内容,用规划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出台一项政策。

茶园种植一次性投入大(每亩投入4000元以上),农户一般承受不起,建议研究制定一项促进茶经济发展的政策,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予以扶持。建议县政府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按比例“切块”用于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必要经费。具体操作方面,建议采取政府出钱统一采购茶苗,免费发放给农户,并请相关专家按照绿色、有机茶标准指导种植和管理茶园。同时,对新建茶园每亩补贴人工费1000元,肥料补贴每亩300元。通过上述措施,快速增加xx茶种植面积,为xx茶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好一批基地。

用5年左右时间,在xx、新坪、红宝等乡镇打造一批高山生态茶叶基地,逐步达到50000亩以上规模。引进福鼎大白、巴渝特早、名山名毫等国家级良种种苗,加大茶农的种植管护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茶农的科学种植技术,大力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做靓一个品牌。

建议发挥县农牧局茶叶技术支撑作用,并加强与省茶研所的交流与合作,搞好优良茶树新品种、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以“xx茶”、“二滩云雾”为全县共公品牌,进行重点打造,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创立驰名中外的品牌。

(五)搞好一个带动。

建议充分发挥二滩茶业公司、百灵山茶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指导,分户采摘,集中加工,统一营销,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在发展中建立起统一和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体系,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六)发挥一个作用。

建议要大力发挥茶叶协会作用,充分调动其在农民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茶叶协会牵头,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加工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制定xx茶标准化加工工艺,普及到各企业,并根据xx茶加工工艺要求,定制专用设备,实现xx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保证和稳定xx茶品质。

第三篇:县工商局做大做强茶产业经验交流材料

“××茶”、“××”先后在200*年*月*日和2011年*月*日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为××仅有的四个“地标”产品中的两个。今年以来,我局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职能,按照××局长提出的“三个再先行”和“四个强化”的要求,结合实际,以提高执法效能、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重点围绕“服务发展助导制、执法办案疏导制、巡查监管劝导制和依法维权引导制”四项机制,特别是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运用服务发展助导制,积极向当地政府进言献策,扩大“地标”影响力,并及时从五方面规范使用“地标”,保护地方特色品牌资源,做大做强茶产业。

一、积极与政府领导沟通,促成政府与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我县品牌发展工作。*月*日上午,县委书记××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研究“××”争创驰名商标工作。会议要求,一是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争创驰名商标的重要性;二是经强化领导。成立了“××”争创驰名商标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策划组、产品推介组、历史文化组、地标管理组。三是要全力以赴。要将争创工作作为“打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发展思路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实行挂点联系制度,指导“××”、“××白茶”发展壮大。我局实行自局领导到股级干部挂点联系××、××白茶生产企业,从指导两地标正确使用入手,为逐步壮大我县茶产业服务。

三、多方面宣传,扩大我县证明商标的影响力。我局与县教育局联合主办、××茶叶有限公司协办“××杯”××白茶××中学生征文比赛,征文活动收到征文*篇,初评入围*篇,通过初评、复评,已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名,现已编印完成《××杯××白茶××中学生征文优秀作品选》。

四、利用我局工作职能,规范地标使用。一是严把申请关。申请使用者必须是市场准入主体,须统一向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单位××县茶叶技术推广总站申请,审查同意后,签订使用许可合同,领取使用证后方可使用。许可合同须报县工商局存档,报国家商标总局备案。目前,××县共有三家白茶龙头企业和三家红茶龙头企业分别获得“××白茶”和“××”证明商标使用权。二是严把生产关。使用该商标的企业必须落地在××县行政区域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原料必须产自××县域内,确保货正源清;质监等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产品进行不定期检测,全方位跟踪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三是严把印制关。印制和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应严格按证明商标和专用标志的样式要求,不得擅自改变商标或标志的文字、图形和颜色,要突出“××茶”和“××”文字、图形及其组合,企业自有商标或产品品名的文字字号不得大于证明商标。四是严把包装关。地标产品包装设计制作须先向工商部门报备样式,经审核同意后,方可使用。包装必须标注企业名称、地址、电话、保质期、质量认证、企业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证明商标标识和产品专用标志不得挪用,不得流失,不得转让、出售、馈赠。五是及时处理旧有包装产品。2011年*月*日前,经营者向县工商局报备旧有包装产品库存数量和样式;2011年*月*日起,经营者不得销售旧有包装产品,违者以侵权行为处理。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近几年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提升快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全省经济作物中的骨干品种和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是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增加。据省统计年报,2008年全省茶园总面积18.4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13.4万hm2,茶叶产量13万t,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出口2046t,出口额946万美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超过安徽、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

第二是茶叶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近几年,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各地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一批茶叶大县市、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省茶园面积0.33万hm2以上的县市(区)有18个,其中12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过0.66万hm2。形成了“四座茶山”优势产区:即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1%和总产量的94%,这些优势产区已纳入农业部全国茶叶生产优势区域规划。

第三是茶叶产品质量大提高。近几年来,全省各地都很重视无公害茶叶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源头控管和全过程监管,使全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一是全省目前达到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园12.87万hm2,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6%,其中经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3.66万hm2。二是全省已有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通过QS认证的企业近200家。英山、鹤峰和五峰三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三是2008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到117万担,产值25.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和总产值的77%,被农业部称为全国名优茶生产后起之秀。

第四是品牌建设大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打造知名品牌,培植龙头企业”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省农业厅把整合茶叶品牌作为全省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于2006年5月组织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全省300多个茶叶品牌进行了评估论证,采花毛尖被专家一致推荐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当年又被农业部授予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今年已获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打造湖北名茶品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成为全省农产品品牌率先实现整合的成功典范。根据省领导的指示,2008年7月,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科研、教学、农业、工商和流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审论证委员会,对恩施市人民政府和“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共同申报的打造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进行了评审和论证,专家们一致同意推荐认定“恩施玉露”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竹溪龙王垭茶、竹山圣水茶以及鹤峰翠泉茶等具有湖北特色的十大名茶名牌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也愈来愈大。第五,产业化经营大提升。近几年来,全省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茶叶企业有2家,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包括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近30家,一大批“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壮大,发展势头强劲。如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2007年已跨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成功引进宜昌国贸集团,实行增资扩股,去年在五峰渔阳关镇征地147亩,目前正在兴建五峰采花科技园一期工程。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引进日本全程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和浙江鲜叶水洗生产线,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茶业加工的转变。今年又启动建设“中国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占地20 hm2,与日本知名加工企业合作,将建设茶叶初、精、深加工以及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清洁化设备、科技研发等综合性产业集群。

第六是茶叶科技大进步。一是近几年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二是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大普及;三是高效茶园建设快速发展;四是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省茶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比较优势突出,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茶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还必须努力解决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全省有大小茶叶企业5000多家,进入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有500多家,但真正上了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不到100家。总的看来,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

二是品牌资源仍需整合。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多达300多个,只有采花毛尖、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恩施玉露、竹溪龙王垭茶、竹山圣水茶、武当道茶等品牌有些影响,但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湖北名茶品牌很少,加上规模不大,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茶品牌。因此,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和做大做强大品牌,任重而道远。

三是良种推广覆盖率低。由于湖北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投入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33万hm2左右,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2.5%,大大低于福建90%、浙江50%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成为影响全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将影响全省名优茶生产的发展后劲,制约茶产业的提档升级。

四是初制加工厂急需改造提升。据调查,在全省现有5000多个初制茶叶加工厂中,九十年代后建厂的约占三分之一,普遍存在厂房老化,加工厂规模偏小,厂房设计不科学,设备陈旧落后,机具不配套等问题,亟待优化改造提升,以尽快适应茶叶质量安全提高的需要。

五是茶叶出口数量少。叫做产茶大省,出口小省,2008年,全省出口茶叶2046t,出口额946万美元,居全国第9位,与湖北产茶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三、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资源优势突出。目前全省已有3个茶树品种被审(认)定为国家茶树优良品种,鄂茶1号等12个系列品种被审定为湖北省级良种。湖北茶类多、内质好。全国六大茶类中,湖北省都有,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砖茶)、黄茶(鹿苑茶)、青茶(乌龙茶),绿茶是湖北省的主要茶类,占总量的82.2%。宜红工夫茶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咸宁赵李桥砖茶厂的“川”字牌砖茶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2、增产增收潜力大。目前全省茶产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阶段,投产采摘茶园只占茶园总面积的72.7%,茶园单产64.7公斤/亩,2000年以来新发展的茶园约占30%,还没有完全进入盛产期,茶叶生产发展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今后如果增加投入,在加强茶园管理和加工等方面再下功夫,茶园单产和亩产值将大幅提高,向内部挖潜增产增收的潜力空间很大。

3、消费需求市场大。现有116个国家进口中国茶叶,有利于中国茶扩大出口,特别是中国绿茶、乌龙茶和特种茶品质优良,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我国绿茶占国际市场绿茶销售市场的80%以上,主导世界绿茶市场。湖北省绿茶自然品质好,极具竞争优势。据专家预测,今后全球茶叶市场消费每年将以3-5%的速度增加,茶叶将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第大一饮料。

4、精深加工空间大。茶叶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能解决中低档茶出路,增加茶农收入。茶叶含有500多种营养和功能保健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辐射、增强抗病毒能力、抑制突变和癌变、减低胆固醇和血糖等多种作用,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分。有关专家预计今后我国精深加工茶叶市场空间将达30%以上。

四、做大做强湖北省茶产业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第一,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建设大板块。今后,茶叶板块基地建设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即以茶叶为重点的鄂西武陵山20万hm2茶果药大板块建设、鄂东大别山6.67万hm2桑茶药大板块、鄂西北秦巴山3.33万hm2高香绿茶以及鄂南幕阜山1.33万hm2边销茶板块。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全省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名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重点抓好高效茶园建设,通过改造提升,力争到2015年,建设高效茶园6.67万hm2,亩产值4000元左右,把高效茶园建设作为优势茶叶板块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推动茶叶板块基地提档升级和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快形成大基地大板块。

第二,大力推进现代茶业加工,提升加工制作水平。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业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做到“三个一批”,即: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关闭淘汰一批管理粗放作坊式卫生不达标的小厂。二是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

第三,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和其他违禁物质,加强茶区农药销售监督管理,坚决把好源头关。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物理、生物等控制病虫草害综合措施,提倡发展生态茶业、休闲茶业和旅游茶业。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质量认证步伐,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不断制定和完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

第四,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萧氏绿茶等知名品牌。经过几年努力,培植出2-3个在全国叫得响和覆盖面大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为了整体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今年,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湖北日报联合举办首届“湖北绿茶”高峰论坛暨“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推介活动,向社会隆重推出“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整体推出“湖北绿茶”形象,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

第五,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潜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3—4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家,超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收购、参股、控股、联合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企业改制重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

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素质大提升。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启动6.67万hm2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坚决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三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茶、机械化耕作、机械化喷药和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第七,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商贸、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湖北茶叶专业市场体系或展示中心,真正使其成为提高湖北茶叶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销售宣传的窗口;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提高宜红茶、有机茶、绿茶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外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强全省企业自营出口创汇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第八,大力弘扬茶文化。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文化底蕴深厚,要把弘扬茶文化纳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省茶叶学会和省茶业协会、炎黄茶文化研究会、三峡茶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社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茶事相关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茶文化、宣传湖北茶产业,积极支持和发展旅游观光茶园和茶艺馆建设。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内涵,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

第五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郑政〔2006〕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加快我市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特制定如下支持意见。

一、支持对象

当年实现投资总额达到一定规模的重大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和新建投资项目;销售收入和纳税大幅增长的支柱企业;获得国家或省认定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产业化建设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市重点企业和市政府认定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企业创名牌项目。

二、支持方式

财政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主要通过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和土地出让金返还、城建规费减免,对重大项目进行贴息、补助、补贴和专项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同一项目不重复贴息补助、补贴和奖励。对已享受其它特殊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本《意见》所规定的优惠政策。

三、对做大做强工业企业的政策支持

1.重大项目贴息补助

(1)对工商注册和纳税(主要指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在我市的企业,同一新建项目连续3年累计投资在7.5亿元以上或当年实现投资总额在2.5亿元以上,且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按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3%对企业实行贴息补助,每年单一新建投资项目的最高贴息补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当年实现投资总额在1.5亿元以上的扩能建设和技改投资项目,且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按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3%对企业实行贴息补助,每年单一扩能建设和技改投资项目最高贴息(补助)额不超过500万元。

郑州市市区内企业由受益财政原则按现行体制进行贴息补助,对县(市)的企业分别由市财政和县(市)财政按3:7比例贴息补助。

(2)对获得国家或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化投资项目贴息或补贴资金的投资项目,由市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按3:7比例给予配套贴息或补贴,最高配套贴息或补贴额不超过上级贴息或补贴额。

2.扶优扶强及科技创新补贴

(1)企业税收增长补贴。从2006年起,对工商注册、纳税在我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且年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2005企业实际交纳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三项合计作为考核基数,以后每个均以上的考核基数增长15%作为当年的考核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由受益财政按超基数部分的50%计为该企业投资补贴资金,实行累积制。企业实际发生投资时,经本级政府批准后,把累积投资补贴资金一次或分次拨付给企业作为扩能、技改或新产品研制开发奖励资金。

对当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建工业企业,其当年考核基数参照同水平现有工业企业。

(2)对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

(3)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项目,自认定之日起,前3年按其每年实现利润总额的15%补贴,后两年可减半补贴。对新认定的国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认定之日起,前两年按其每年实现利润总额的10%补贴,后3年可减半补贴。以上两项每年单项最高补贴额不超过500万元。

对重点行业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攻关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含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和国家新设立的其他信息产业化专项)和倍增计划项目,由市财政给予30-100万元的资金补贴。

(4)对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新产品和软件产品,自投产之日起,两年内所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受益财政按50%的比例对企业实施补贴,用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3.专项奖励

(1)税收贡献奖。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以纳税总额和纳税增长率(纳税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为考核指标,各排出前5名,分别给予企业主要经营者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2)名牌创取奖。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形成成果转化达到一定规模的国家工业专利项目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3)上市投融资奖。对上市成功企业的奖励,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发展的意见》(郑政〔2006〕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

1.以前经“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工业园区,继续享有以前的优惠政策。

2.对列入市重点产业园区,财政对城建规费给予政策优惠。对于入驻园区项目上缴的市级财政契税、土地出让金、征地配套费、建设配套费、绿化费等费用,属于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应上缴的部分,由市财政核算入库;属于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地产集团进行实质性收购、储备开发、出让的项目,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郑政〔2004〕63号)规定提取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补充资本金,其余部分用于支持园区(企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入驻园区的易地改造企业、市属改制企业(包括省、部属企业),易地建设新征土地的出让金、征地配套费、建设配套费比照上述办法执行。

3.国有改制企业、易地改造企业原有土地出让,属于市土地储备中心实质性收购的,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郑政〔2004〕63号)规定提取必要的工作经费,其余部分按省经贸委等12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第27条“企业净资产优先用于安置职工,不足部分用划拨土地处置收益安置职工”的规定,返还企业用于安置职工和易地改造。改变土地用途性质形成的土地收益,视企业职工安置情况、易地改造资金需求,报市政府批准给予适当补助。

4.对入驻园区企业的税收地方分成部分,从2006起,市财政分成部分全额留归项目所在地政府,时间为5年,专项用于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及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

5.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来享受的市财政分成的收入增量部分全额返还时间由3年调整为5年。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郑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

2006-9-26

表格下载(点击下载)

填 表 说 明

一、本申请所列各栏目务必认真填写,文字叙述和数据应准确、可靠,数字一律取整数,正文打印,“郑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及附件装订成册。

二、申报程序:申请单位填写“郑州市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表”,经各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一式三份报送市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附件要求:

(一)企业做大做强

1、企业申请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经中介机构审验的企业最新审计报告;

4、需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的项目申请,附企业所在县(市)区财政配套承诺。

5、申请贴息补助的企业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文的复印件;

(2)工程项目决算报告、生产或工艺设备清单、土建工程付款凭证或合同的复印件;

(3)消防验收意见;

(4)环保验收意见;

(5)新建项目提供项目建设用地批复手续;

(6)需要许可证的产品须附生产许可证或证明文件;

6、申请税收增长补贴和奖励的企业,提供企业申请和上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凭证复印件;经中介机构审验的申请和上连续两年审计报告;

7、申请技术中心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级新产品和软件产品补贴的企业,提供有关部门认定的最新相关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别外,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补贴的企业,提供经中介机构审计的项目利润总额审核报告;申请高新技术补贴的企业,提供经中介机构审验的企业审计报告;申请国家级新产品和软件产品补贴的企业,提供该产品申请增值税纳税凭证复印件;

8、申请上市奖励的企业,提供证券交易所与之签订的《上市协议书》及复印件;

9、申请名牌、驰名商标和专利项目奖励的企业,提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二)产业园区建设

每年7月和元月分别申报当年上半年和上一下半年的市级财政支持资金。

1、产业园区申请报告;

2、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及专家论证意见;

3、产业园区环境评价意见;

4、产业园区工作总结。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闽北特色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

    发挥闽北特色优势 做大做强茶产业 副标题:作者:黄智源 文章来源:市农业局党委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9-5-22我市是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又有一批历史名人的传承,颂扬,形成了......

    做大做强职工服务品牌

    做大做强职工服务品牌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组织的最大优势。几年来,辽阳市白塔区总工会牢牢把握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这一工会工作的生命线,找准工会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职工群......

    做大做强##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做大做强##世界地质公园品牌2005年2月11日,##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了##历史上第一块世界级旅游品牌。##世界......

    做大做强##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2005年2月11日,##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了##历史上第一块世界级旅游品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对##旅游业......

    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意见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旅行社发展的意见(送审稿)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黄冈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旅行社的综合优势,带动关联产业协调发展,推进我市旅游业全面振兴,现就扶......

    秦皇岛市提出八项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秦皇岛市提出八项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1)高标准编制实施旅游发展规划。整体开发海岸线、临海、近海和沿海腹地,优化“两带六区”空间布局,构筑滨海度假、国际田园、......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访问次2009-11-16信息来源:山数:东省食用菌工10作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