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质量安全认证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

时间:2019-05-15 06: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推质量安全认证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推质量安全认证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

第一篇:强推质量安全认证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

强推质量安全认证 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

屏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程培光

茶叶产业是屏山县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已成为支撑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台柱子”,数以万计茶农茶商脱贫致富的“命根子”,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牛鼻子”。茶叶产业发展事关广大茶农茶商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2005年1月起,国家对包括茶叶在内的13类食品实施质量安全(英文缩写为QS)市场准入制度并发布了相应的审查细则,按照有关规定,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对茶叶等13类食品生产,必须标有QS标识,否则均不能在市场上销售,销售无QS认证茶叶的企业,将会受到质监和工商部门的严肃查处。如果茶叶企业不能顺利取证,将波及大批茶农利益,势必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看待茶叶QS认证,变挑战为机遇,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让广大茶农茶商分享QS认证带来的积极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的重大意义

茶叶QS认证是国家强制实施的法律制度,就我县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茶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饮用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益身体健康、有质量保证的茶叶产品,那种生产工艺简单、质量低劣的茶叶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可以说,实施茶叶QS认证,既是满足农产品消费需求,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对待,必将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二)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提高茶叶企业综合实力的现实需要。全县现有茶园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茶场(厂)188个,制茶机具763台(套)。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限制,我县大多数茶叶企业的生产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检测手段落后,有些企业根本不具备茶叶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QS认证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它包含了世界先进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核心内容,不仅对生产企业的“硬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还对茶叶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投入等“软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这就要求生产条件较差的企业主动整改,使之达到认证的要求。因此,通过QS认证,茶叶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根本提高,茶叶产业将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改善茶叶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茶叶市场比较混乱,有不少流动商贩、“简易上马”的小作坊销售质量低劣的茶叶产品,或在本地茶叶市场低价购买外形相近的普通茶叶,直接分装出售,扰乱了茶叶市场,对正规经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就是采用技术安全的标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所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政府只是制定安全、可靠的制度标准,同时监督这个制度的执行,起到“市场警察”的作用。因此,实施茶叶QS认证,对规范市场和政府行为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屏山正面临移民迁建大好时机,在各类经济要素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必然之时,茶叶作为代表屏山形象的龙头产业,具有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回报快、提供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目前加大国民经济调整力度、培育经济后发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实施茶叶QS认证,将全面促进屏山茶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这对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强县、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茶叶QS认证,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可有效提高屏山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引进,又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效推动整个屏山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茶叶市场准入的具体要求,我县大多数茶叶企业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不愿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国家从2005年1月出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到现在已有三年多时间,对于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申报质量认证,但由于大多数茶厂负责人对国家政策认识不够,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始终持等待观望态度。全县除龙湖翠、水中韵、林峰公司等26家茶叶企业已办理QS认证以外,其他企业均未获得QS认证。目前春茶已全面上市,质监和工商部门也正在对茶叶产品进行检查,对未获证的生产企业进行查处,这一举措势必造成茶叶“卖”难现象,茶农利益受损,影响茶叶产业发展。

二是企业设备条件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茶叶加工企业主要以小户为主,分布分散,没有垄断企业;多数是集鲜叶生产、茶叶初制和精制为一体,自产自销,生产规模小而内容全的小型茶厂。如果申报茶叶QS认证,企业的加工车间和生产设备需要更新改造,工艺需要改进,检验设备需要添置,技术人员需要培训,发证产品需要检验费用,这对于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茶叶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之目前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甚至保本生产。因此,认证所需资金问题将是绝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是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标签标识不够规范。我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88家,取得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季节性务工的农民,在茶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办法,理论水平不高,对制茶要领掌握不全,各个环节的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由于采摘标准、制作技术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不同茶厂之间生产的同级茶叶差别很大,口感、外观、内质、整齐度良莠不齐,很难收购到同一标准的批量产品,导致很多企业在经营包装上大做文章,大肆倒卖包装,不管茶叶质量是否合格,市场上只要有包装,就能装茶叶,外地茶充本地茶、陈茶充新茶、低档茶充高档茶,扰乱了市场,影响了品牌,丢失了信誉。

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行业资质人员缺乏。目前,全县相对固定的茶叶从业人员有近15万人,但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廖廖无几;季节性工人2万多人,初中以上学历人员不足30%。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而茶叶QS认证不仅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要求产品出厂时要有具备国家“评茶员”资质的专业检验人员自检后才能出厂,这无疑又给绝大多数茶叶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

三、对策与建议

应当看到,实施茶叶QS认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QS认证带来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因此,面对眼前的困难,既要抓住根本,通过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又要抓住关键,整合企业资源,增强人员技能,塑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宣传,正确引导。要坚持把宣传作为提高茶农茶商认识,促进茶叶QS认证的有效途径,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增强生产经营者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让广大消费者知晓,学会识别,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县茶办、质监、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下乡宣传、集中培训、印发资料等方式,认真讲解QS认证的有关知识,让农民和企业了解QS认证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主体主动进行QS认证的自觉性。同时,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茶叶产业升级换代,使产业分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做到“采茶不制茶、制茶不销茶、销茶不种茶”,使市场准入制度的影响集中在制茶环节,不影响广大茶农和经销商的利益,促进QS认证得以良性发展。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我县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薄弱,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技术力量,无论是资金保障,还是人员资质,在短期内都难以达到QS认证的要求。因此,建议茶叶加工企业要量力而行,灵活采取合并、合作、挂靠等多种办法,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共同应对QS认证。一是申报一批。鼓励和支持企业规模大、经营理念好、技术力量强、厂房设备优、人员素质高的茶叶企业抢抓机遇,严格对照QS认证的具体要求,加大投入和整改力度,确保年内获得QS认证,避免对企业造成大的损失。二是合并一批。对有一定基础的小型加工厂,可由数家或数十家茶叶生产企业整合成较大的企业,配备一套与QS认证相适应的设备,联合申报QS认证,待企业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后再独立申报QS认证。三是挂靠一批。对目前尚未获证且一时难以获证的企业,可以在质监、工商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改善条件,挂靠到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作为获证企业的初制车间,与获证企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通过获证企业的检验后投入市场。总之,要通过实施茶叶QS认证,整合我县茶叶加工企业,改造一批基础条件好、产品质量高、运行机制活的企业,淘汰一批证照不全、基础条件差、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或小作坊,促进茶叶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彻底改变以前“千家万户搞加工,千军万马跑市场”的落后局面。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实施QS认证,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人才是支撑,技术是保障。县农业局、茶叶产业协会要结合QS认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在培训对象上,主要侧重于长年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挖掘现有的技术人员,不断增强本领,提高专业技能,为企业乃至生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培训方式上,一方面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优势,利用自身生产设备,聘请专家现场讲解、现场操作,提高从业人员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使企业本身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从业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外出深造学习,并在专业院校和管理部门取得相应资质,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在培训重点上,要根据茶叶加工环节需要,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型管理人员;根据茶叶出厂自检需要,培养一批具备产品检验资质的检验人员。

(四)加强监管,严肃查处。由于我县大多数茶叶企业达不到QS认证的要求,这些企业将面临着产品无处销售的困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难免

出现,劣质茶叶可能假冒认证产品,混入市场。因此,在对茶叶企业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茶叶行业要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诚信经营”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质监、工商等职能部门要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出台茶叶品牌、包装、质量、市场等具体管理办法,重点加强质量检测管理,严格执行抽样检查,规范产品标签识别,严禁未经QS认证的茶叶进入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扰乱市场的行为,净化茶叶市场经营秩序,维护我县茶叶品牌形象和声誉。要通过加强监管,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食品安全条件的企业,最终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中共靖边县委 靖边县人民政府

2011年,我县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工作措施,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全年共投入10亿元扶持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全面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实现总产值25.2亿元,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7.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9元,位居全市第三,比2010年净增加2090元,增长27.5%,分别高出全市、全省、全国水平3169元、4661元、2712元。据统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乡镇达10个,占全部乡镇的45.5%;全县214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达到90个,占全乡行政村总数42%,其中突破2万元的乡镇5个。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立足实际,高点起步,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为了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我们抽调全县涉农以及有关部门骨干,由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级领导带队,组成靖边县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组,深入全县22个乡镇开展了多次农业发展大调研,经过仔细研究,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制定了靖边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了生产区域,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产业发展兼顾规模与效益,按照“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马铃薯产业围绕“鲜薯商品化、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加快脱毒新品种推广改良步伐,努力开发高淀粉、专用薯品种,实现以商品薯生产为主,专用薯、种薯生产为辅的协调发展格局。蔬菜产业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提高效益”的思路,坚持高标准大田和拱棚、温棚建设并举,推进东坑镇、红墩界镇“万亩万元”设施农业示范田建设,带动宁条梁、张家畔等有条件的乡镇大面积推广。小杂粮产业由传统种植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方向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规划,对工作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投入,把握关键,夯实特色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为此,我们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来抓,不断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是继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和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中、省、市专项资金,并与我县项目建设捆绑、配套使用,加强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单打一的弊端,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2011年,解决了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和80个自然村农网改造问题;全县通村油路达到75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13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打机井383眼,发展节水灌溉8.31万亩;完成了6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任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切实加强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强力推进马铃薯良种基地建设,加快脱毒新品种推广改良步伐,走种薯、专用薯、食用鲜薯“三薯”协调发展的路子,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夏马铃薯达到10万亩,建成原原种繁育基地50亩,原种繁育基地500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8000亩。稳步推进蔬菜产业,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在北部和中部滩涧地区进行规模种植。在种植结构上,由传统蔬菜生产向“精细蔬菜”生产发展,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在种植方式上,坚持了以大田生产为主,拱棚、温棚生产为辅,走大田、拱棚、温棚蔬菜生产相结合的路子,真正形成了“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的生产格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5万多亩,蔬菜温室大棚达到8350个,大、小拱棚达到16114个。大力发展羊子、生猪养殖,羊子饲养量达到175万只,生猪达到48万头。小杂粮产业以榆荞-4号荞麦、伊选红糜、伊选黄糜、晋谷

29、秦谷5号、英国红芸豆等小杂粮优良品种为主,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15万亩,产品很受欢迎,效益也很可观。实践证明,“基础强则农业丰,农业丰则农民富”。只有把基础打好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三、依靠科技,推广科技,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 我县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从长远看,仅靠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只能是短期的,不能长期站稳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科技,才能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加大了羊子、生猪、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的科技投入,全年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多项,推广各类新品种40多种,推广应用新技术16项,全力提升了特色产业的品质和效益。一是实施了良种工程。发展特色农业,良种要先行。2011年,全县推广脱毒紫花白马铃薯新品种40万亩,总产值3亿多元。推广种植的紫花白马铃薯亩产可达5000斤,而南部山区种植的虎头、山杂等老品种平均亩产仅为600斤。选育推广的紫皮高桩洋葱,1995年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获“后稷金像奖”。推广的保加利亚、万丰系列、海丰系列等辣椒新品种具有色泽好、品质好、风味独特的特点。推广的龙洲葱、杨虎台蒜具有口味浓、品质优、保健性强的特点。王则镇闫米洼村引进榆荞-4号荞麦优良品种种植,亩产达400多斤,而老品种亩产仅为100多斤。二是实施了新技术推广工程。我们把特色产业的规范化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作为科技兴农的关键来抓,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作业、立体化种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以及垄作栽培等新技术,着力提高了特色产业的产量和质量。2011年,全县推广旱地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种植3.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833.2公斤,在农技部门指导下建立的靖边夏马铃薯生产基地,亩收入1700多元,加上回茬秋菜1000多元,亩收入可达2800元。东坑镇伊当湾村仅夏马铃薯一项户均收入逾万元的就有300多户,该村村民殷海彦种植夏马铃薯100多亩,年收入在20万以上。积极推广10大类40多种新型农机具5511台,农业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是实施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以杨桥畔、红墩界、高海则高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创建特色产业无公害生产基地。认真执行质量生产认证标准,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建设,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靖边县高海则、涌泉居专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种植的马铃薯,平均亩产9000多斤,最高的突破10000斤,年纯收入达300多万元。全县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5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3万亩。马铃薯远销广州、长沙、武汉、太原、上海、济南、青岛等大城市,更是西安市场的抢手货;辣椒、洋葱等被山东视为珍品;小米、杂豆极享盛誉,特别是龙洲小米以色泽金黄、颗粒均匀、营养丰富以及能解渴消暑而享誉陕北,荞麦由于品质优、无污染而成为出口创汇产品。席麻湾马铃薯己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并注册了“统万牌”商标。成功打造了鸿丰牌蔬菜、万丰牌辣椒、华兴牌羊肉等十大名优农产品品牌,新田源集团的荞麦淀粉己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科技,才能真正实现与市场对接,农民才能增收过上好日子,否则靠勤劳、务实只能解决温饱。

四、做强龙头,狠抓营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业产业化,根本出路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们用抓工业的方法来抓农业,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产业。一是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把分散的专业户、专业村,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带领农民闯市场。目前,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己发展到197个,促进了各项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一批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目前,己兴起了榆林新田源食品厂、神源淀粉加工厂、涌泉居马铃薯生产基地等一批优秀企业,与种养大户、生产基地有机的链接起来,延长了农民增收链条。为调动农民种养积极性,我们对发展“一村一品”的乡镇、村和种养大户进行大奖。三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将农业信息网络向种养大户和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延伸,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我们在开发、建好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同时,还注重开发了境外销售市场,重点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交易网点,使它们成为我县农产品的宣传窗口和销售平台。不断强化品牌建设,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从几年的实践来看,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抓好农产品的营销,是农民增收又一主渠道,也是推广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成为打造我县农业品牌的窗口和平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尽管我县特色农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与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农产品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力争使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有新的突破。

第三篇: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xx茶叶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

(一)地理环境优势

xx茶叶基地位于海拔1400-2700米的百灵山腹地,自然生态得天独厚,为茶叶生长和品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无工业企业,人居疏远,植被丰富,群山屏蔽,保证了茶叶的优质性和安全性。茶农环保意识较高,园区原有生态保护良好,能源清洁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平衡发展。

(二)基础优势

茶园基地道路基本通畅,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基本健全,良好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发展xx茶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百灵山旅游的开发,为xx茶走出去,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如茶文化旅游)发展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品质优势

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特殊,使得xx茶叶内含成分中可溶性糖、氨基酸、小分子儿茶素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所以鲜叶原料持嫩性较强,用它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外形紧细秀丽、滋味鲜醇爽口、香气高长和独特的兰花芳香等品质优势,具高档名优茶类的基本特征。

(四)品牌优势

xx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越,赋有深厚的历史、地方和民族文化底蕴。经过政府的着力打造,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茶农的辛勤耕耘和茶叶企业的奋力打拼,传统的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制作出的xx茶以其绿色生态和独特的高品质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十年来,已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并且是我市第一件国家级地理保护产品。

(五)xx茶发展现状

xx产茶历史悠久,但xx茶的人工种植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兴办手工茶厂只有3家。2000年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才开始规模化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已初具规模,基地分布于xx、红宝、箐河、永兴、温泉等五乡镇,种植面积达1.8万多亩,可采茶叶1.2万亩。茶叶加工迅猛发展,现有证件齐全的茶厂12家,小作坊20余家,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2011年,全县茶叶产量73吨,实现产值38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支撑不足

我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少,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部分生产厂家还停留在传统生产工艺上,或是简单的学习别人的技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品种单一,竞争力不强。

(二)企业规模小,成本高

xx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有12家,除百灵山茶业公司和二滩茶业公司外,其它厂家年产量均不足10吨。另外还有小作坊20余家,各公司的经营模式趋同,产品也趋于一致,竟相抢购原料(鲜叶),造成原料(鲜叶)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产品市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加上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产量少,成本高,致使市场份额不大,运行成本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突出,制约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

(三)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目前,我县茶叶的安全和质量,茶叶的制作加工工艺,茶叶及鲜叶的等级价格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管理水平低,导致茶叶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市场只局限于本市,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仅成为地方产品。

(四)加工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我县茶叶公司、初制所共有三十余个,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相

当一部分生产单位很难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三、做大做强xx茶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一个规划。

xx茶品质独特,但规模太小,成本偏高,抑制了xx茶的发展。因此,要将xx茶的品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加大基地建设,扩大xx茶种植规模。我县北部适宜发展茶园的坡地有5万余亩,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领导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做好xx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实施步骤等内容,用规划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出台一项政策。

茶园种植一次性投入大(每亩投入4000元以上),农户一般承受不起,建议研究制定一项促进茶经济发展的政策,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予以扶持。建议县政府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按比例“切块”用于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必要经费。具体操作方面,建议采取政府出钱统一采购茶苗,免费发放给农户,并请相关专家按照绿色、有机茶标准指导种植和管理茶园。同时,对新建茶园每亩补贴人工费1000元,肥料补贴每亩300元。通过上述措施,快速增加xx茶种植面积,为xx茶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好一批基地。

用5年左右时间,在xx、新坪、红宝等乡镇打造一批高山生态茶叶基地,逐步达到50000亩以上规模。引进福鼎大白、巴渝特早、名山名毫等国家级良种种苗,加大茶农的种植管护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茶农的科学种植技术,大力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做靓一个品牌。

建议发挥县农牧局茶叶技术支撑作用,并加强与省茶研所的交流与合作,搞好优良茶树新品种、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以“xx茶”、“二滩云雾”为全县共公品牌,进行重点打造,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创立驰名中外的品牌。

(五)搞好一个带动。

建议充分发挥二滩茶业公司、百灵山茶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指导,分户采摘,集中加工,统一营销,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在发展中建立起统一和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体系,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六)发挥一个作用。

建议要大力发挥茶叶协会作用,充分调动其在农民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茶叶协会牵头,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加工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制定xx茶标准化加工工艺,普及到各企业,并根据xx茶加工工艺要求,定制专用设备,实现xx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保证和稳定xx茶品质。

第四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

第五篇: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发展竹业生产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壮大经济总量的捷径。长宁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竹业开发基础。2008年底,全县竹林面积45.8万亩,竹产业总产值16.2亿元,创财政收入4500万元,竹产业已成为带动长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全县生态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宁县竹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长宁竹产业总产值为16.2亿元,其中竹业收入7.2亿元(第一产业占1.31亿元、第二产业占4.69亿元、第三产业占1.2亿元),竹生态旅游业收入9.0亿元,竹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初步形成了竹浆造纸、竹食品、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竹地板、竹胶合板六大系列产品。

(一)竹林资源。2008年底,全县竹林面积45.8万亩,占森林资源总面积的69%。其中:楠竹18万亩,蓄积量3268万根,年产楠竹120万根(其中农民自用材部分40万根),平均每亩产量不足7根,产值不足200元;以硬头黄竹、绵竹、慈竹、西凤竹、杂交竹、麻竹为主的杂竹22.7万余亩,蓄积量145万吨,年产杂竹14万余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250元;苦竹笋用林5.1万亩,蓄积量23万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400元。由于全县竹农对竹林实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只重采伐而轻培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竹林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不够,造成竹林单位面积产量低,竹农经济效益不高。而且现有的产量同未来几年县内竹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量比较,县内竹(笋)原材料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竹食品。长宁县竹笋除部分鲜销外,其余大部分用于加工,主要产品有:清水笋、盐渍笋、即食笋、冬(春)笋干,年产量8000余吨。全县现有竹食品加工企业10余家,08年总产值1.3亿元。多数厂家机械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种类少,且受原料供不应求的影响,均是实行季节性生产,年生产60—100天不等,资源利用效率低。

(三)竹材加工。长宁县现有生产竹制品、竹工艺品和竹造纸的厂家和业主70余户,主要从事造纸,以及生产竹凉席、竹地板、竹空腹门、竹编工艺品、竹筷、竹椅等竹制品和竹根雕、竹簧工艺等旅游产品,08年总产值为32875万元,其中造纸类企业产值为11915万元。从目前长宁竹材加工的整体状况看,在销量和质量上虽都有提升,但市场依旧以本市县为主,产品仍属于粗加工品,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有部分竹制品加工仍是手工作坊式,工艺水平低下,档次不高,经济效益较差,而且企业的品牌意识差,附加值较低。

(四)竹深加工。竹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竹棉纤维、竹纤维纺织等竹纤维类和筒炭、竹炭日用品等竹炭类以及竹沥、竹类黄酮等竹化工、竹药品、竹保健用品。长宁县的竹产品加工基本都处于初加工阶段,在竹产品深加工开发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只在特种竹纤维上有所涉及。08年特种竹纤维总产值为13180万元,涉及程度虽低,但产值相对其他竹产品而言较高,但碍于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在竹深加工上始终涉及不深。

(五)竹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竹产品市场的完全放开,竹产业社会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长宁却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竹产业批发交易市场,竹制品与竹笋的加工利用与市场建设、基地建设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尚未真正形成贸工竹一体化、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链条,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厂家和农户对竹制品和竹笋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信息了解不多、不及时,行动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各自为战,四面出击,相互竞争有限的资源,限于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力量,收效往往不大,客观上制约了全县竹产业的发展。

二、长宁县竹产品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主要目标。

1、到2011年,竹产业系列总产值48.5亿元以上,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其中:第一产业4.3亿元,第二产业24.4亿元,第三产业19.8亿元(其中竹生态旅游收入16.8亿元),竹产业助农增收1500元以上。

2、到2011年,全县新增竹林面积10万亩以上,竹林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年加工消耗楠竹原料650万根,纸浆竹90万吨,带壳鲜笋10万吨,年产竹笋系列产品5万吨。

3、培育竹食品特色企业;培育一批竹制品初级加工集中发展区;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个以上;培育竹产业知名品牌,形成竹文化特色,打造西部竹产品第一县。

(二)主要思路

按照“党政推动、县乡联动、部门互动、科技驱动、龙头带动”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加快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为目标,以扩大竹林资源总量、发展特色竹加工业、竹纤维为重点,以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林业生产要素流转改革为手段,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投入竹产业发展,鼓励竹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竹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形成完整的产、加工、销售、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竹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长宁县竹产品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竹基地建设。

1、创新机制,扩充基地规模。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培育要以提高现有竹林的林地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重点,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加速改造低产竹林,加强对一般竹林的经营力度,扩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竹林的比重,建立一批丰产、高效、优质的竹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行承包、租赁、合作、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稳定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竹农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以竹、笋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建立定向培育的丰产竹林基地。结合长宁县森林资源现状,计划到2011年新增造林10万亩,改造低产竹林32万亩,重点发展楠竹、苦竹、硬头黄竹、绵竹、杂交竹、麻竹、巨竹、甜龙竹等优势竹种。造林密度楠竹为4×4米,即每亩41株;慈竹、黄竹为3×4米,即每亩56丛。造林后抚育2—3年,进行除草、松土、补植等工作。到2011年形成年产楠竹400万根、杂竹30万吨、带壳鲜笋10万吨的生产能力。

2、加强竹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竹林经营效益。一是加强竹区公路建设。规划2008年—2011年建设竹区公路100公里,公路宽度为4米,级别为县道三级,逐步改善竹区运输条件,降低竹农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二是加强竹林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竹林灌溉设施对竹林增产增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二)竹产品开发。

1、竹食品。竹食品加工主要得攻破保鲜技术难关。目前,长宁竹笋保鲜主要采用化学保鲜法或制作传统的盐渍笋、制酸笋,在保存竹笋原有风味及营养品质方面均存在缺陷。竹笋保鲜技术重点应放在无毒处理和生物方法研究上,尽量减少防腐剂和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朝着安全卫生、食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符合不同口味的调味笋方向发展。如五香笋、辣味笋、佐餐笋等系列产品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重组现有竹笋加工企业,规划融资5000万元,改进生产工艺和保鲜技术,并开发系列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打造“竹海”品牌,建成双核5万吨竹笋加工集中发展区,培育万吨竹笋加工龙头企业2个,实现竹食品产值2亿元以上,企业建笋用林基地10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竹林8万亩,新发展苦竹等笋用林2万亩。

2、竹材加工。一是改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企业要以全新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引进、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培育、扶持升达竹业、长江造林局长宁竹制品加工厂等企业做大做强,并充分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坚决淘汰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竹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做强品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技术方面的投入。全面推行标准化机械生产,并倡导进行相关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衔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并依据市场需求,努力搞好竹材加工的综合开发利用、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创建一个绿色的商标品牌,对打开市场,稳定销路等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企业要围绕在“竹海”这一大品牌,注重发展壮大品牌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3、竹工艺品。竹工艺品是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密集、带动面大的产业。因而要加大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能工巧匠,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新产品,打造独具竹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竹海景区为中心的竹旅游工艺商品集中发展区,并充分利用好景区客流量大的优势,在本地形成稳定市场的条件下,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竹工艺品专业大户的力度,竹工艺品开发从业人员达5000人,产值达2亿元。

(三)科研支撑与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与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推进竹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目前,长宁县已聘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长宁县竹产业的发展做了科学规划,并依托“世纪竹园”有限公司、蜀南绿化种苗场,拟成立长宁县竹类研究所,开展竹类科研示范。依靠科技,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有效提高竹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竹产业专业人才。一是加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提高对竹产业的领导和指导能力。二是加强竹制品加工企业主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生产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三是培育壮大竹制品流通贩销队伍,鼓励广大农民大胆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四是教育、引导广大竹农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引导广大竹农自觉参与竹产业建设中去。现计划在重点竹乡镇逐步建立竹业培训技术学校5所。通过竹业技术学校无偿地、分期分批地开展对竹农的培训,提高竹农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增强技能,推进竹业产业升级,努力提高长宁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市场开拓。

拓建竹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一要加强农村竹业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和升级改造笋竹产品市场,促进入市笋竹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笋竹产品流通业。二要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笋竹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三要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壮大营销队伍,鼓励企业在各大中城市、各口岸、旅游点设立经营窗口,切实加强销售网络平台建设,规范笋竹市场管理,不断提高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长宁计划以龙(头)双(河)为中心,拟融资1000万元,建设四川第一家大型竹产品交易市场—川滇黔竹木交易市场,吸纳云、贵、川等省的笋、竹资源,实现交易楠竹1000万根、纸浆竹料100万吨、竹工艺品1000万件、竹笋系列产品5万吨,贸易总额达20亿元。

(五)建立健全竹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要进一步完善、规范竹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打造品牌、协作互助、信息服务、价格指导等方面的作用,防止恶性竞争,推动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改组长宁县竹业协会联合会,整合技术、管理、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合作社联农户、联基地、对接市场的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支持竹业合作社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即:联系1万户竹农;帮扶1千户种竹大户;建设1百个竹料示范基地;帮助十个竹业加工企业组织工业原料;组建一所竹业技术学校。从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三是要建立健全竹林流转机制。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林业配套体制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竹业开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竹业,允许各种所有制的单位和人员包括机关团体的职工参与竹业开发,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竹产业经营水平。鼓励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建立竹原料林基地。

(六)政府政策。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竹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促进企业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鼓励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力争在深度开发和提高竹子的利用率方面有所突破。

二要统一经营政策。经营政策是影响竹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资金、信贷、税收、价格等政策,直接影响竹业的投资导向。因此,林业、税务、工商、技术监督、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充分发挥经济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和协调发展,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向竹产业。

三要建立竹产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从竹产业新增税收以及一体化经营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竹产业风险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竹产业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生产。

四要建立和完善竹产业技术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生产素质,加速竹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建设。同时,完善竹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成果转让、技术推广普及的良好运行体制。

下载强推质量安全认证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推质量安全认证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屏山茶叶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放思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5篇)

    解放思想,做强旅游产业——赴湘赣粤学习考察体会肖 乐平(2007年10月26日)国庆前后,我随县党政代表团到江西萍乡、新余、湖南浏阳、广东韶关、深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每到一处......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近几年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提升快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快......

    夯实协会党建 做大做强潭溪烤烟产业(范文大全)

    “支部+合作社”——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平台 我乡烤烟产业从2004年起步,经过7年的时间不断发展、成长、壮大,已从当初的1600亩发展到了今年的5000余亩,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烤烟产......

    (扶贫济困为民解忧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夯实基础3.4

    区委调研第三分组调研材料之四 扶贫济困 为民解忧 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夯实基础 区民政局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

    如何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如何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屏山县政府课题组 屏山县烤烟产业独具优势,如何利用移民迁建的机遇将烤烟产业做大做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通过对中......

    坚定信念不放松做大做强蔗产业

    坚定信念不放松、做强做大蔗糖业 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材料 (2013年11月25日) 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国家、省、市、县关于开展非公有制......

    做大做强奶山羊产业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做大做强奶山羊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刘集镇位于富平县城以东15公里处,全镇下辖23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9973户,4.2万人,耕地面积6.4万亩,是一个以奶山羊饲养为主的农业大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