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做大做强机床产业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做大做强机床产业
——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发展调查
张晓丽
机床工具产业是我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机床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既是提升机床行业整体实力、促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宝鸡的根本任务,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实现“三个率先”的关键举措。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川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一个国营厂矿型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省内外知名、在本行业领先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了一条具有秦川特色的自主创新新路子,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和谐发展的新楷模。为了认真研究总结他们依托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经验,我们深入秦川公司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自主创新推动秦川实现跨越发展
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精密数控机床龙头企业。其前身秦川机床厂,1965年8月由上海机床厂分迁至陕西省宝鸡市建成,1996年10月,根据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需要,在原秦川机床厂的基础上,组建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设立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秦川发展”)。2006年,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与汉江工具有限公司、汉江机床有限公司进行体制重组,成立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至此实现了从公司到集团的新跨越。秦川公司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秦川集团在董事长、党委书记龙兴元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自主创新和国际化两翼齐飞的新路子,企业实现成功扩张,成为一个在全省乃至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不仅入选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销售100强,而且荣登中国机械500强排行榜,名列第259位,被评为 “2006陕西经济十大创新企业”,荣获“2006宝鸡工业强市功勋企业”称号,是我国西部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基地。目前,秦川集团是集汽车零部件铸造、精密机床生产、工具制造等多产业于一体的集团企业。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使企业效益显著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企业综合收入迈上新台阶。2007年,集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23.04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工业增加值6.02亿元,同比增长45.9%;实现销售收入24.38亿元,同比增长44.1 %;是全市9户规模以上机床工具企业中产值和销售上10亿元的2户企业之一。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2007年公司注册资本达到7.82亿元,资产规模超过25亿元。全年共计出产齿轮磨床236台,较上年增长71%,相当于2001年产量的4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对社会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实现利税2.85亿元,同比增长79.3%;实现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30.3%。
(二)发展规模迅速扩张。1965年秦川机床厂仅有员工630人,总投资为727.58万元。止目前,陕西秦川集团共有员工7000余人,是1965年的11倍。不仅是省政府确定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企业之一,而且也是带动我市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更是我市装备制造发展领域的核心企业之一。2007年度,公司荣获“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称号。
(三)产品开发成果丰硕。秦川机械不仅专注生产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致力于研发即将上市和未来10-15年的市场潜在产品。目前,秦川机械已经成为国内机床行业核心技术的大本营,拥有43项专利,负责或参与制订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65项,开发出200多项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承担国家和陕西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是国内最早研制中空机、发泡机、注塑机产品的企业,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SCJ230塑料中空成型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秦川坚持走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技术道路,形成了一块国内精密机床制造领域的知名品牌。其中,精密高效磨齿机产品形成了七大类上百种产品格局,数控化率达100%,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际上齿轮磨床品种最多、规格最全、产量最高的生产厂家,也是我国唯一能够与德国、瑞士、美国等世界顶级磨齿机制造巨头抗衡的民族品牌。秦川机床的齿轮磨床和外圆磨床,汉江机床的螺纹磨床,汉江工具的复杂刀具,宝鸡机床的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陕西省名牌产品”。公司“秦川”牌数控机床当选为国家商务部2006年度“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秦川发展荣获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中国组织委员会颁发的“2006年度世界市场中国(机床)十大年度品牌。
二、主要做法
秦川集团依托自主创新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了工厂、公司及集团三个发展阶段,成功实现企业改制及转型,不断地走向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认识创新,凝聚发展合力。统一认识,创新认识,为自主创新的实践打好理论基础,是秦川人进行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创立之初,他们就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转制成为公司之后,市场经济使秦川高层和员工普遍感受到了生存、发展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意识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地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能打败竞争对手,抢占制高点。党的十七大后,秦川公司更是积极主动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三大战略之一,将企业发展方向主动转入自主创新轨道。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龙兴元说,只有加强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认识上的主动创新,促进了发展合力的进一步形成。
(二)抓管理创新,搭建发展平台。管理创新是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秦川公司从三方面抓好公司管理创新,力求使自己成为科学管理的典范。一是实施战略管理创新。2001年,公司在对国际、国内机床市场做出认真研究之后,大胆地对秦川进行了战略上的调整,确定了企业发展“有限多元,联强攻强”的新战略,并制定了“三高”(即高端技术与管理、高端市场、高市场占有率)发展目标。国际化战略的稳步实施,使秦川从过去对精密机床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拥有,发展到对整个国际机床产业链最具核心技术与市场(或部分)的相对掌控,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二是实施体制管理创新。坚持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与跨国优势资源并购双管齐下,不断创新公司管理体制。2002年6月,秦川和陕西机床厂合资成立了陕西秦川格兰德机床有限公司,使秦川获得了外圆磨床业务,强化了“大磨床”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影响力。2003年11月,秦川开展跨国并购,与UAI(联合美国工业公司)达成协议,秦川以控股形式收购UAI公司,成功控股世界拉削成套装备最大制造商。2006年11月,通过国资委的主持,以强强联合为手段,吸收合并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的国有股权,参股宝鸡机床厂,成立了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与跨国优势资源并购的双管齐下,不仅提升了公司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层次,而且嫁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研发、制造、销售、采购途径,进而使企业趋于全球精密机床产业链的中高端。三是实施营销管理创新。采取“先国外,后国内”,通过“走出去”带动国内市场。2006年9月,公司通过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的形式,首次实现首台YK7236磨齿机销售,让中国自己制造的高端机床产品首次进入美国。2007年公司又有6台齿轮磨床进入美洲市场,并有1台进入欧洲市场。国际高端市场的成功,树立了公司高端产品的良好形象,带动大众汽车、比亚迪汽车等国内企业对秦川齿轮磨床的选择,国内高端市场大门也随之打开,成功破解了产品进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难题。
(三)抓技术创新,打造发展优势。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和重点。作为一个有重要技术优势的企业,秦川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以秦川发展技术研究院为核心、以各专业研究所和生产厂为基础平台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院主要负责技术归口工作,各专业研究所和经营厂则负责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研究和商品性开发,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围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公司先后进行了合并工艺所、整合研究所成立研究院等组织和体制改革,逐步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探索技术创新模式。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协作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的技术创新模式。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总参56所、重庆大学和杨凌绿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所等60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关系。
(四)抓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秦川公司一直非常注重公司机制创新,以机制促活力,以机制增效益。一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公司运行机制。秦川公司建立了在董事会四个专门委员会领导下的“六大协同”运行机制,即:研发(含规划技改)协同,销售(含市场开发)协同、制造(含采购供应)协同、财务协同、人力资源协同和审计协同。并以“六大协同”机制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聚焦核心产业,充分发挥了产业整合的规模优势,体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效应。二是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机制,重点通过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重大科研课题公开招标、企校联合培养、外派出国与国外专家技术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技术资格评审等途径培养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目前,秦川公司硕士以上学历1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国家级专家10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是建立了促进激励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他们积极推行产品(或技术)开发课题组责任制、技术经济风险责任制、新产品开发津贴、新产品效应奖、专家津贴、聘任技术专家和特聘技师等,工资收入与责任指标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充分调动了大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2007年,公司首次设立了“秦川进步奖”,拿出20万元对包括数控成形磨齿机软件系统等39个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热情,有效发挥了薪酬激励的导向作用。
(五)抓服务创新,打造发展后劲。秦川公司坚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第一”的经营理念,着力打造“服务型”秦川,高度关注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努力成为“创造有价值的未来”型企业。2008年,公司以精密机床维修和改造业务作为主要抓手,以秦川设备厂、秦利公司、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秦川格兰德公司及相关销售公司为支撑,在西安注册成立了“陕西秦川数控精密机床服务有限公司”,从而使“服务型秦川”实现了从理念的提出到建设工作的实质推进,吸引和增强了用户对秦川品牌的信任和依赖,强化了公司的行业地位。同时,公司在对外进行资本运作和兼并重组过程中,重点考虑能够为公司产品提供售前售后技术服务的对象,在对方自身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嫁接”公司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将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使秦川的国际化形式由单纯产品出口向全面构建海外渠道、生产和服务支持体系转变。
(六)抓投入创新,夯实发展根基。投入为发展提供保障。秦川公司注重多渠道争取投入,积极推动投入创新。一是争取上级投入。2007年,公司获批为 “中国机械工业复杂型面数控磨床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得省财政“技术中心建设”拨款。二是加大研发投入。秦川公司重点加大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把资金投入重点用于自主创新,把获得利润更多投向技术改造和创新。2007年,公司在新产品研发方面投入7353万元,重大新产品主要有系列磨床9个品种、加工中心和钻机3个品种、塑料机械2个品种和数控系统。其中,YK7236A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二等奖,YK7332A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今后他们还要将研发投入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使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6%到7%。三是加大技改投入。2007年,集团公司本部开始了建厂以来投资强度最大的技改行动。全年技改投入约1亿元,完成征地320亩,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厂房约15700㎡。
三、秦川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和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推动一个企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先导条件。要实现实践创新,首先必须进行认识创新。只有在认识上“先行一步”,才能在实践中“先行一步”。秦川集团立志成为所涉及领域的技术领先者,行业领导者,高端市场占有率的追求者, 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一次又一次自主创新的机遇,企业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和腾飞。
启示之二,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适应市场、调整战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前提。对企业而言,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企业,只有当它弄清了自己的使命和远景,明确了目标,做出有利于发展的战略规划后,才能健康发展,永续经营。秦川公司确立了自主创新战略,并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立志追求“三高”目标,不是盲目做出的选择,而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和机床产业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自身产业布局的正确定位。它促进了秦川在国际化道路上对自身产业结构、市场品牌、技术水平,以及运营效率和经营模式上的一次“脱胎换骨”,有利于对外实施快速整合上游机床产业资源,建立具有核心技术与市场品牌的产业链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快发展。
启示之三,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广纳贤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是一个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纵观秦川集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才兴企的历史。公司始终把建设一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作为企业的崇高使命,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为每一位加盟公司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也因此造就了公司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使公司充满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为把秦川打造成为百亿元大企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锐意改革,建设制度。“破旧立新、建章立制”是保证企业获得健康有序发展的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秦川人始终坚持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启示之五,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企业要创新,投入是关键。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是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秦川公司一直都很重视加大投入,把资金投入重点用于自主创新,并且随着企业效应的增加,加大投入比例,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从而使公司能够顺利创新,获得发展。
第二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
第三篇:加强战略创新 加快做大做强
加强战略创新加快做大做强
——一论企业创新
本报评论员
战略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灵魂,是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事实证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为维持其发展优势,必须不断地追求成长,而战略创新则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更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可以说,企业的战略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要实现跨越发展,更离不开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强力支撑。临沂大企业集团数量偏少,主要原因就在于战略创新不足。市政府提出“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最关键的路径是搞好存量支撑,把现有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当前,我市很多企业缺乏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在战略发展目标设计上普遍存在着境界不高、定位不准、模式不新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要完成“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战略创新至关重要。
加强战略创新,企业家境界要高。作为企业战略的关心者和制定者,企业家是战略创新的灵魂。可以说,企业家的创新境界高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家,必
1须具备创新性思维。如果说,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是“1”,金融、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0”。没有企业家的境界这个“1”,“0”再多还是“0”;只有“1”立住了,后面“0”越多,企业规模才能越大。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境界和水平,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底线思维,来谋划企业发展目标,把企业引向正确方向。要分层次、分领域抓好企业家培训,着力培养企业家洞察力、决策力和意志力,加快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加强战略创新,企业发展定位要准。企业定位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走向和命运,一个企业应有自己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战略定位。要对市场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找寻需求亮点,探寻发展趋势,立足挑战机遇,分析自身优劣,确定发展思路。要坚持顶层设计,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把战略目标转化成任务,一步步往前推进。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盯住世界产业发展最前沿,加快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抢占产业制高点。
加强战略创新,企业盈利模式要新。利润最大化
是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企业在寻找和创造利润时,关键是要设计一个高度有效的盈利模式。现在我们好多企业家没有很好研究自己的盈利模式,靠什么盈利,靠哪个环节盈利,一概不清楚。要认真分析自身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和屏障在哪里,研究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的盈利模式,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要选准盈利模式,抓住盈利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手段、经营体制和经营策略,实现企业效益爆发式增长。
战略无定式,战略创新无止境。只有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企业,才能敢为人先,做大做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勇立潮头。我们相信,随着“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的顺利推进,我们一定能够培植出一批骨干大型企业集团,支撑起临沂经济的“大厦”!
第四篇:关于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的调查报告
[按]近年来,潜江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的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将小龙虾实施产业化经营,已形成从苗种繁育、养殖、加工、消费、出口、深加工的产业链,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以华山公司为代表的龙虾深加工企业已成为全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该市正在向全国淡水产品加工第一市迈进。
一、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XX年以前,我省小龙虾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年产量一般只有5万吨左右。为促进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潜江市经过不断实践,于XX年在全省率先掌握了小龙虾的人工繁育技术,并探索出“虾稻连作”的小龙虾寄养模式,使全省小龙虾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06万亩,产量26万吨。而作为小龙虾人工养殖技术的发源地,潜江市2010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8.6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40%、38%和72%。小龙虾产值占农业产值的 30.7%,年出口创汇达6690万美元,占全市水产品出品总额的82.6%。龙虾加工产业每年吸纳农民工1万余人,15万亩养殖面积亩均增收1000余元,全市仅小龙虾一项每年增收15亿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潜江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目前潜江市小龙虾养殖主要有虾稻连作养殖、池塘养殖、油虾鱼养殖、藕田养殖等四种模式,农户散养与订单养殖结合,其中订单养殖约占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的80%,其经营形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两种。其突出特点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加工品种,实行区域养殖,产销对接,既解决了农户分散养殖“卖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实现了小龙虾的生产由野生捕捞向人工繁育控养、从作坊加工到现代化深加工的重大转变。
小龙虾深加工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二类,消费品指传统的满足国内外居民消费市场的食用品,工业品主要是对消费品加工废弃物进行再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过去小龙虾除加工虾仁、虾球、整肢虾外,还有70%到80%的部分(主要是虾头和虾壳)一直作为废弃物被抛弃,真正食用比率仅为20%—30%。自1997年开始,潜江市以华山、莱克公司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与武汉大学、华农、湖北水科所等高校院所合作,采用新技术将龙虾废弃物加工为甲壳素,产量已由XX年的500吨,提高到2010年的1000多吨,增长1倍以上。
据专家分析,小龙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有近百项,主要是甲壳素、蛋白质和碳酸钙。运用生化高新技术,每吨虾(虾头、虾壳)可分别制取200公斤蛋白质,12公斤虾青素、70公斤甲壳素和200公斤的碳酸钙,共计可生产出近500公斤的衍生中间品,而通过甲壳素再加工即形成壳聚糖,壳聚糖深加工主要生产成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国际市场价格3-4万美元/吨)、硫酸盐、壳寡糖(国际市场价格50万-200万美元/吨)、虾青素(国际市场价格7000美元/公斤),广泛运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化工等工业领域。通过深加工每吨虾壳比单纯销售鲜虾可增值10—100倍。目前我省虾蟹壳废弃物总量在10万吨以上,如将其三分之一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其产值将达到50—70亿元。
潜江市华山水产品公司在甲壳素初加工的基础上,与武汉大学联合研发“甲壳素深加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加工技术”,实现了小龙虾深加工的重大突破。2010年,该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甲壳素深加工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可年消化虾壳2.5万吨,提炼1000吨氨盐等高附加值产品,新增年产值3亿元,有望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水产企业,并可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带动30万亩虾稻连作养殖基地。公司二期项目环评、规划等也已完成,计划今年6月开工,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废弃虾壳能力将达到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莱克水产公司投资4000万的小龙虾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加工1.5万吨小龙虾的生产能力,可见发展的前景与潜力之大。
二、潜江市做大做强小龙虾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明晰发展思路,将龙虾定位为全市支撑产业。XX年,针对龙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优势明显的机遇,潜江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把发展龙虾产业纳入战略层面进行规划。首先是摸家底。全面深入了解潜江市龙虾繁育生产状况,进一步增强开发龙虾资源的决心。其次是谋发展。广泛学习考察江浙、合肥等地龙虾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增强发展龙虾产业的信心。在广泛调研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全市形成了“兴特色农业、抓龙虾产业”的共识,确立了“发展龙虾产业,建设出口基地”的战略思路,决定将龙虾产业作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来抓。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以龙虾加工企业为主体的潜江水产品产业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制定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水产品产业发展体系。
(二)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打造龙虾产业龙头企业。潜江市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龙虾产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潜江市相继出台了《潜江市鼓励市外客商投资优惠办法》、《出口创汇奖励办法》,明确提出,投资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享受与外商、企业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电力、信贷等各个方面对龙虾加工企业给予扶持。规定从事水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户每养一亩龙虾可获10-40元的政府补贴。同时,为了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该市成立了潜江市汇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由市财政担保,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每年为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企业提供贷款2亿元,有力促进了龙虾生产加工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设立了熊口、浩口、后湖三个以龙虾为主体的水产品加工园区,多方融资,先后投资近3亿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实行“七通一平”,建设标准化厂房,打造龙虾加工企业发展平台。三是开展优质服务。潜江市出台专门政策规定,龙头企业所在区域执行“两条隔离带”制度,要求所有部门、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只能通过招商局,不得直接干扰企业,严禁“三乱”,有偿服务以最低成本价收取,确保了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发展上。经过几年的政策扶持,目前潜江市已拥有华山、莱克、禾亿、宝龙、星发、昌贵、尝相思等10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建成熊口、后湖、浩口三个初具规模水产品加工业园。2010年,华山水产食品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莱克水产食品公司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莱克水产食品公司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外贸企业百强”称号,是全省唯一进入“湖北外贸企业百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三)培育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畅通市场渠道。由市政府和主管部门按比例奖励性出资,引导全市10家主要水产品加工企业成立了市场监测网,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变化随机应变。二是帮助企业实行自营出口,打通国际市场通道。由市相关部门对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在争取自营出口权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上全程服务。近几年共争取开拓国际市场扶持资金2800多万元。华山、莱克、禾亿、宝龙、星发等5家企业先后获得对美、欧、日、韩等国外市场的水产食品自营出口权,产品通过了国际质量监控体系认证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欧盟卫生注册。莱克公司和华山公司龙虾制品获得全球食品brc认证,产品可直接进入欧洲超市。上述五家企业深加工产品70%实现出口。
(四)加强技术引导,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一是引进先进技术,实行产品业精深加工。XX年以前潜江市实现了龙虾食品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潜江市积极为加工企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目前已有武汉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出了甲壳素、壳聚糖等10多种新产品。二是改造传统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在传统龙虾加工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的“三废”物质,这些废弃物往往是一排了之,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为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企业与有关部门专题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问题。促进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宝龙水产、星发水产等重点企业投资数百万元改进了生产工艺,新上了环保设备,实行清洁生产,净化了企业周边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潜江市积极培植壮大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对新注册水产品商标并取得国家商标局批复的,每个奖励3万元;获得湖北名牌、湖北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5万元;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每个奖励20万元;参加各类展销会并获将的,每个奖励1万元;对积极开展“两认”工作的,每认证1个产品给予XX元奖励。二是鼓励加工企业扩规上市。对荣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经过几年的发展,“良仁”、“楚玉”牌小龙虾、“闽鑫”牌鱼虾饲料被湖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认为湖北名牌产品,“楚玉”牌虾仁获武汉农博会金奖,“潜江龙虾”被确认为全省农民满意优质品牌,“小李子”、“何凤仙”油焖大虾品牌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目前,潜江市正在申报“潜江龙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潜江市将无公害水产品开发作为建设重点和主要考核指标,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推行无公害水产品牌建设。至2010年底,潜江市通过国家农业部群众基础认证的绿色水产品53个;通过湖北省无公害水产品地认证的17个,面积1278万亩;制订水产品养殖、加工质量标准14个。这些以龙虾为核心的水产品牌的培育与树立,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潜江水产品深加工的影响力,为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六)建设板块基地,确保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龙虾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潜江市十分重视龙虾板块基地建设,一方面出台各类奖励办法,鼓励农户发展小龙虾、鮰鱼和黄鳝养殖;另一方面把发展“三大产业”、“一鱼一虾”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范畴。从XX年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资金120万元,按照每亩10元和40元的标准分别对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的养殖户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自建养殖基地,如莱克公司自建养殖基地六个,跨潜江、仙桃、洪湖、天门等地,面积达15000多亩。在建设板块基地的同时,潜江市还十分重视健康养殖建设。按照“借鉴、创新、发展”的思路,结合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标准,制订和完善了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的相关技术标准。同时,建立了登记制度、处方制度、用药记录制度、休药期制度、渔药准入制度等5项制度,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入户工作。
(七)拓展中介服务,不断健全龙虾产业运作机制。潜江市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相继组建成立了水产品产销协会、龙虾养殖协会、特种水产养殖协会、荆楚渔业合作社等17家水产品中介组织,拥有会员8000余人。网络全市万余农户。初步形成了农户、中介、企业连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2010年,潜江市组织5家龙虾加工自营出口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建立了配套养殖的原料供应基地,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辐射面积3.5万亩,签约率达到80%以上。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潜江市水产资源在全省有优势但并不占强势,但通过几年的努力不仅使龙虾产业成为该市支撑产业,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潜江市在抓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不断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坚持科技创新理念,在“特色”上做文章,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科技引领、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将小龙虾发展成大产业的路子。
(一)龙头带动是关键。小龙虾能够漂洋过海,“爬”到欧美人的餐桌上去,收购价从每斤不到1元钱涨到最高每斤15元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龙虾壳变废为宝,附加值上升百倍,关键在于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1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达到位3.2亿元,2010年小龙虾加工量达6.7万吨,辐射潜江周边县市,带动80%以上的养殖户。莱克水产食品品公司XX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不到20万美元,2010年出口额3500万美元,连续四年摘得全省水产品企业出口桂冠。华山公司自1997年开始研发虾壳深加工技术,目前已达到批量生产的水平,二期工程投产后可形成年加工10万吨虾壳废弃物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省是水产大省,近年来通过实施水产加工“五十百”工程,已形成了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8家,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企业9家。全省水产产业仍应坚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实力发展路子,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3-5年内形成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1家,年产值过5亿元企业5家,年创汇5亿美元。
(二)基地建设是基础。2010年我国水产品加工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潜江水产品出口仍达到8100万美元,比XX年年增12.5%,重要原因是潜江拥有一批水产品养殖基地,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使国外消费市场态势强劲。跨区域的基地建设,确保了龙虾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实现了从单纯消耗资源到综合开发利用,从加快产品开发到提高产品质量的转变,为水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今后我省小龙虾发展要着力建设50个重点县市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优化区域布局,形成板块效应,形成潜江、仙桃、洪湖、天门、监利为核心的养殖圈,辐射带动全省300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小龙虾产45亿元。同时,要搞好苗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水产大县要实行1县1个苗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年繁殖25亿尾苗种的生产能力。
(三)利益机制是核心。小龙虾从野生寄养到人工繁殖,从河湖散养到稻虾连作,从满足人们的食用消费到产品深加工再到出口创汇,对于潜江市的农民来讲,过去闻所未闻,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从传统的种养产业转变为多种经营,能否带来高额回报,风险有多大,这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得到切实解决,农民才有积极性。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有市场,还在于有专业合作社,能帮助农民解决技术、苗种等难题。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真正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实现了与其他传统产品完全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我省在建设小龙虾利益共同体过程中应大力推广潜江经验,加快发展各类小龙虾养殖协会、产销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协调各方利益,力争2-3年全省建立各类管理规范、带动作用强的小龙虾合作组100家,网络农户1万户,实现小龙虾利益共亨。
(四)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小龙虾出口最早起源于江苏等沿海省份,但因为资源枯竭,出口锐减,整个产业迅速衰退。作为后起之秀,潜江市由单纯出口小龙虾发展到产品深加工,路子越走越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突破了小龙虾种苗关。潜江市莱克公司与武汉水生所、华农等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成功开展了小龙虾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可提供苗种1亿尾,对全省小龙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了养殖方式。早在XX年潜江市就通过科技创新成功解决了人工成片养殖龙虾技术,带来了龙虾产业的新飞跃,后来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抓了583户科技示范户,开展了新品种、新模式和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养殖规模、产量和效益,农民积极性高涨。其三,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自XX年开始,以华山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与武汉大学生等院校联合,开展产学研结合,开发出了甲壳素、何盐、壳聚糖等10多种新产品,并将相继上马,大大提高小龙虾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创汇能力及延伸小龙虾产业化的产业链。下一步我省小龙虾产业仍要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研发首先解决苗种不足的问题,积极创建“国家甲壳素与壳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小龙虾及甲壳素深加工产业基地”,与有关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全省小龙虾深加工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五)政府服务是保障。潜江小龙虾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和支持。在小龙虾规模养殖之初,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农户大规模养殖,发展一定规模以后,政府通过创办工业园、提供财政担保、减免税费、“一对一”服务等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现阶段主要工作是举全市之力发展小龙虾深加工产业,使之成为潜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小龙虾及其深加工产业是我省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朝阳产业”,尽管某些技术仍处研发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省应当作为农村重点产业来抓。为此,一是要出台全省小龙虾发展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尤其对华山公司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给予倾斜政策扶持;三是各级金融部门要给予信贷贴息扶持;三是对出口创汇型企业要适度降低收费。我省水产品检验费过高,政府又没有补贴。建议参照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办法对水产品出口企业实行政府补贴,以减轻出口企业的压力。
第五篇: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