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如何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屏山县政府课题组
屏山县烤烟产业独具优势,如何利用移民迁建的机遇将烤烟产业做大做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通过对中都镇、新市镇、富荣镇和太平乡等烤烟生产重点乡镇认真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屏山烤烟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史
屏山县位于四川省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为300—1400米。屏山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4.9℃。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土为主,占幅员面积43%,其次为紫色土壤,占幅员面积26%,土壤PH值6.0—7.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和氯含量均属优质烤烟的土壤要求范围内,是生产优质烤烟的理想基地。
屏山县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所产烟叶有较好的烟叶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具备开发“焦甜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质量基础。屏山县自八十年代初引种烤烟成功以后,迅速在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河谷一带各乡镇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屏山烤烟生产发展进入高峰期,1997年烤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2.7万担。1998年以后,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烤烟生产大幅下滑,至2002年止,产量下降到8000担左右。2003年被取消种植计划。2006年,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北烟南移”的发展机遇,决定加快屏山烤烟基地建设,实现恢复性种植:2006年产烟1万担;2007年产烟1.6万担;2008年产烟3.5万担。
(二)发展现状 2008年,屏山县种植烤烟有7个乡镇,48个村,186个组,种烟农户831户,移栽面积15186亩,占市下任务的101.2%,收购烟叶35193.87担,占任务数的100.55%,产值 2474.07万元,均价 7.03元/斤,实现烤烟税544.29万元。2009年,屏山县烤烟主要分布在中都镇、太平乡、新市镇、富荣镇、夏溪乡、新安镇、锦屏镇、福延镇和大乘镇9个乡镇,共有61个村,种烟面积1.6万亩,产量有望突破4万担,现已基本形成屏山独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烤烟恢复种植以来并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动力
1、政策大力倾斜。仅2008年一年,屏山县在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2317.933万元,其中烟水配套工程718.734万元,在36个村进行规划设施,其中水池424口,新增蓄水容积2.9万立方米,使4510亩基本烟田受益;整治山坪塘10口,新增蓄水容积4.8万立方米,3520亩基本烟田受益;新建和整治二型沟渠35条为36.86千米,5180亩基本烟田受益;铺设管网202.9千米,控灌基本烟田面积3590亩。建密集型烤房433座,投入777.375万元,解决了10825亩烤烟的烘烤问题;新建和整治机耕道7条110.7公里。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烟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山区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已实现。
2、收购环节明显好转。一是在收购上把握好公开、公平、公正的量级原则,收购秩序不断规范;二是坚持以烟农为本,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随着烤烟价格的大幅提升和奖励政策的推行,烟农种烟效益好,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3、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是烤烟生产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全县烤烟面积的扩大,县烟草营销部已组建了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服务骨干队伍,出台并实行分片包干负责的考核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切实为烟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科技兴烟意识不强。烤烟生产的先进技术推广较慢,技术力量不足,技术人员数量与当前的烤烟生产技术服务需求不对应,烟技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烤烟行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不够密切,未形成整体的合力。少数烟农种植烤烟肥料投入不够,科学施肥和科学种植、田间管理不到位,打顶抹芽不彻底,严重影响烤烟的产量和质量。烤烟烘烤设施滞后,烘烤技术掌握不足,导致烘烤烟叶质量不好。致使屏山烤烟产业发展与现代烤烟农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一是相对集中连片的种植烤烟面积较少;二是烟区基础设施仍然滞后,烤烟烘烤用电困难,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极大地制约了屏山县烤烟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烟区劳动力相对紧缺。受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烟区劳动力严重不足,致使烟农队伍不够稳定。
(四)有少数烟农存在种“应付烟”的现象。少数烟农种烟的动机是为套取国家的烟水、烟路等配套项目,不拿好田好土种烟,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影响着适宜区烤烟面积的拓展。
(五)烤烟风险救助体系不健全。烤烟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是投资大、风险高的农业产业,风险体系不健全,很大程度制约着烟农的生产积极性。
(六)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尚未组建。烤烟基层站点功能不全、设施简陋,使屏山烤烟生产向规范化、科技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当前烟区群众的思想动态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烟农是发展现代烤烟产业的真正主体,是政府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助农增收的服务对象,是烟草公司发展壮大和赖以生存的基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广泛走访调研(中都、太平、新市、富荣三镇一乡适宜种烟区的20户群众:其中2009年已种烟有12户,未种烟的有8户),就烟区群众对发展烤烟产业的看法和意愿进行了调查,其思想动态表现如下:
(一)有意愿扩大种植规模的群众认为:发展烤烟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严格把握各个技术环节,不遇自然灾害,肯定比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效益更好。调查说明了我们值得思考:一是扶持烟农的政策和收购环境稳定问题;二是烤烟技术服务队伍、服务能力建设问题。
(二)自身意愿发展一个单烤房种植烤烟的群众认为:今年多数烟农经济收入高、效益好。调查中得知,自己想种植,但调土地困难,希望给予帮助和支持。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搞好烤烟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持观望态度的群众认为:今年烟叶赤心病较重,风险救助体系未健全,烟农亏损严重。调查中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应尽快完善烤烟风险救助体系问题。
(四)没有能力种植烤烟的群众认为:家里就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劳动力种烟。调查中得知劳动力缺乏的现实问题。
四、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的对策措施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必须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全县烤烟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
根据县委、县政府计划2012年全县发展8万亩、产烟20万担规划,需要扎实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着手打造重点烤烟基地乡镇、基地村组,培植一大批基本烟农,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县烤烟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好田好地种好烟”思路抓好烟田规划,切实做到“三个转移”,即烤烟种植由贫瘠土地向土质好、非灌溉区向宜灌溉区、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种植转移,不断巩固和发展基本烟田。具体应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
1、重点抓好老烟区的规划。老烟区有一定的人力、技术、基础设施等烤烟种植基础,只要规划科学合理,效果会相当明显。要根据烟区土地资源、宜烟土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烟田筛选划定、基础勘查、档案建立等基础性工作。要通过规划,将瘦薄地、斜坡地、沙油地等剔出,不再种植烤烟,转而种植其他耐旱农作物或者植树造林保护土地;将好田好地纳入烤烟种植地,种植优质烤烟,提高比较效益。
2、抓好新烟区的开发。注重挖掘最适宜种烟村组的潜力,着重开发宜种烟地区。
3、注重规划方法。抓好种植条件较好的100亩以上规模小区域规划,做好小区域内的烟田基本信息管理,抓好基本烟田的定界管理。
4、抓好面积规划。按种植面积二倍以上的比例来做工好基本烟田规划,以便科学轮作,科学统筹,打造集中连片区,提高烤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
(二)引进烤烟新品种,减少病虫害
由于云85、云87在屏山推广种植已多年,虽然具有较好品质,但是抗病害能力已明显下降。为此,县烟草营销部应根据烟叶市场的需求,合理引进二至三个适合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种植的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示范种植,积累生产技术,淘汰不适宜品种,然后在同一年度按1—2个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延长优良品种的种植时间,减轻病虫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烤烟规模化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转包、让包、土地置换和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土地流转工作中来,把宜烟耕地适度地转移到种烟能手、种烟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手中。如中都镇黄桷村全村、太平乡龙潭村、富荣镇玉峰村二组都是将所有农户的耕地按比例调整出来后,引进大户承包种植,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零星分散种植的问题,但工作起来难度还是较大。因此,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整合企业、农民、社会等各方力量,多途径、多形式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创新烤烟生产组织模式;引进卷烟工业企业建立烟叶原料基地,发展中介组织推进社会化服务,培养职业烟农承包土地发展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大户承包、专业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育一支基本烟农队伍
劳动者是生产关系的主体,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提高烟农综合素质,一是要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转变烟农思想,把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只有烟农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意识增强、种烟积极性高,种烟效益才能提高,烤烟发展才能实现规模发展;二是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使各项技术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特别在各生产环节中技术人员要进行到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农户真正依靠技术促效益、科技兴烟上水平。
积极打造一支基本烟农队伍,一是通过烟农、烟草部门双向选择,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通过积极引导,筛选确定与未来3年烟叶种植规模和产量相配套的基本烟农,为确保全县8万亩的种植目标,屏山应长期保持2000户左右的基本烟农,并建立基本烟农电子档案,加强对基本烟农的服务和管理。二是加大对基本烟农的培训力度:重点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得提高基本烟农素质,烟农知识化是烟叶生产现代化的关键,烟叶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烟农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因此要建立定期的基本烟农培训制度和召开基本烟农技术研讨会制度,拓宽基本烟农的知识面,达到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得引导烟农走职业化道路,积极探索烟叶生产新模式,积极创建职业化烟农队伍,打造一支有活力、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烟叶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化烟农队伍,使职业化烟农年烤烟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0%以上,年均种烟30亩左右。
(五)整合力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正确指导烤烟发展
烤烟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优化区域、优化农户、优化地块 “三优化”的原则,大力实施 “科技兴烟”战略,狠抓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创新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在稳定种植区域和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保证产量,主攻质量,实现烟叶亩产280斤以上,达到优质适产。为此,烟草部门一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技术人员真正懂烤烟生产技术。二是增加技术人员力量,解决烤烟收购期间无人指导生产的现象,具体做法可以将乡镇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这只队伍的作用发挥出来,县烟草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都要出台激励政策予以调动,从而解决技术人员紧缺问题。三是加强对技术人员从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正确指导烤烟生产;四是加强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建立烤烟生产技术培训和科研研发基地,加强对干部职工、基层烟技员和烟农的技术培训,以增加屏山县烤烟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烤烟的单产和品质,为屏山发展现代烤烟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六)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区群众生产条件
继续加大对烟区道路交通、生产灌溉、烤烟用电、烟地耕作等农业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对烤烟集中区域给予重点倾斜、重点打造,尽早、尽快改善生产条件,减轻烟农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七)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
大力培育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统一供种、统一供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分级,促进主要烟叶技术标准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主要业务操作专业化;完善烟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搞烟叶生产技术水平和烟叶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精准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完善烟叶业务管理模式,统一烟叶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全面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1、以烟点为基础,集中培植育苗工场。免费为烟农提供优质烟苗,以减轻烟农负担,调动烟农种烟积极性,更便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健全烤烟风险救助体系。规范烤烟保险理赔规程,提高勘验理赔工作效率;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风险防范体系是减少烤烟生产风险,保障烟农收入,促进烤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组建烟农协会,发展烤烟专合组织。以村为单位,烟农自发或村党支部发动成立烟农协会,在县级烟草营销部和基层站(点)负责协会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和信息咨询。按计划合同要求,明确对烟农的扶持政策、补贴范围。在烟农协会的基础上分别成立育苗专业队、农机服务专业队、测土配方专业队、病虫害防治专业队、烟叶烘烤专业队、烟叶分级指导专业队等,专业队由烟农协会统一安排指导工作,在烤烟生产不同阶段分别完成各自的功能和职责。从而实行统一调整和连片种植、统一品种和集中育苗、统一预整地和移栽、统一物资供应和配送、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统一采收和集中烘烤等,使烤烟生产各个环节得到集中统一指导和管理,推进烤烟规模化种植迈上新台阶。
以村为基础,成立服务烟农、进退自由、地位平等、管理民主的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烤烟专业合作社实行市场化运作,烟农以土地和劳动力折资入股,烟草行业对其进行指导,通过建立烤烟生产为主,其它高附加值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增加合作社最终收益,其收益由烟农按出资比例和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合作社发展烤烟生产应以现代烟草农业为指导,重点在烤烟种植布局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和生产水平上下功夫,最终实现烤烟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
(八)建立烤烟病虫害预报和综合防治网络
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一是要继续开展烟田主要病虫害的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二是要全面促进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措施和有效生态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要根据各烟区主要烟草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病虫调查情况,及时确定预防及防治的关键时期。四是要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指导烟农及时组织农药、器械对大田烟株进行统防统治。注意做到适时对症下药,并准确掌握用药量。
(九)严格基本烟田保护和合理轮作制度 确定为基本烟田的地块,建议以立法的方式划定、保护,规划保护区域和数量,明确界线,登记造册,编制图表,设立标志,予以公告,签订保护责任书,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已划定的基本烟田要确保不被挤占,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除轮作和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外,不得将基本烟田擅自改作它用。
通过大力宣传、积极引导以及配合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切实做好烤烟两年轮作,积极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合理轮作,为烤烟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烟田病虫害,提高烟叶质量和品质,加快扭转普遍连作的恶性状况,保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奖惩逗硬
为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加快推进屏山县20万担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将一批熟悉并擅长农业和农村工作、有奉献精神的干部充实到烤烟生产专业工作组,履行组织、协调、指导职能;县烟草营销部立足全县烤烟发展大计,切实抓好技术服务、物资供应,烟叶收购及站(点)建设等工作;农业、科技、财政、工商、气象、质检、金融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全力支持全县烟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体制,提高和扩大正激励奖励标准和范围,更多的体现具体参与烤烟发展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镇(乡)、村干部的劳动价值,激发全县烤烟生产战线干部活力。同时加大对在抓烤烟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村(社)、专合组织和个人给与重奖。
第二篇:鼓足干劲真抓实干 做大做强做优烤烟产业
鼓足干劲真抓实干
做大做强做优烤烟产业
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烟草部门精心指导及县直各挂点单位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全体镇、村干部、烟技员和烟农的齐心协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我镇烤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1年种植烤烟面积4618亩,比上年扩增面积1218亩,种烟农户222户,交售烟叶16222担,比上年增长77%,总产值1329万元,比上年增长94%,创税292.4万元,比上年增长94.2%,人均增收427元。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我镇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烤烟生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分析,科学规划种植。
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种植面积是基础。我镇在规划种植面积时,按照集中连片、方便管理、有利轮作的原则,重点发展种烟大户,2011年,我镇有8个村种植面积超300亩以上,2个村种植面积超200亩以上,剩余10个村种植面积均在100亩以上。由于规划合理,全镇共有8个千担村,其中1个双千担村——红光村,59个百担村小组。
二、科学育苗,提高烟苗素质。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今年,我们吸取了往年缺苗的经验教训,在育苗计划上,安排各村在计划种植烟叶面积上增播15%的基础苗,并在红光现代农业示范点的育苗基地加播200亩机动苗。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专人专棚,实行村干部和烟技员双重管理机制,镇主要领导以及镇烟办工作人员对各村的苗棚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管理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并落实好整改。在技术上,突出解决好苗棚选址、装盘、播种、营养液配制、温湿度管理、剪叶炼苗、间苗补苗、卫生操作等关键措施。通过以上措施,我镇今年在烟叶种植面积增幅达36%的情况下仍然确保供苗质量,为大田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狠抓落实,加大田管力度。
田间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烟叶的质量和产量,今年遭遇团棵期干旱、产中多雨的恶劣天气,我镇克服困难,狠抓田间管理。一是坚持“控氮降碱增香”的肥料运作原则,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加强烟农使用肥料的全过程监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平衡配方施肥落实到位;二是有条件地实施稻草还田,耕整机直接翻耕起垄,重点抓好烟田前期排水和成熟期合理灌溉,突出抓好中耕大培土,促进烟株发育和稳健增长;三是加强烟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对症农药品种,有效防治病虫害,控制农药残留;四是加强灾后自救,针对团棵期干旱少雨的情况,我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动员烟农手提肩挑,配备硝酸钾进行点蔸灌溉,使烟叶正常生长。
四、真抓实干,提高服务水平
烟农是烟草事业的基础,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今年我镇烟叶种植面积增量大,烤房也要相应
增加,今年新建密集型烤房169座,并且全部要求在4月中旬完工。时间紧,任务重,为打消烟农顾虑,我镇统一购置烤房电线、变压器等设备,并请专业电工限时安装,将电接至烤房,为顺利烘烤奠定坚实基础。
五、适时烘烤,加强保管措施。
一是尽早安排,为了顺利烘烤,我镇对烤前工作做到早准备,烟用物资做到早调运,烤房进行早检修,并做到所有烤房,特别是新建烤房烤前试火,以便及时发现情况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二是及时烘烤,对下部叶子做到适熟采摘、中部叶子做到成熟采摘、上部叶子做到充分成熟采摘,统筹安排时间及时烘烤,同时,烟技员指导烟农准确把握关键温度点,促进内在物质转化,将各个部分的烟烘烤到最佳状态,提高烟叶品质。三是合理储存,从烟叶出烤到烟叶收购的时间很长,合理保管尤其重要,为督促烟农做好保管,每周都组织镇、村干部和烟技员到烟农家中检查其分级扎把和烟叶保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种好烟的同时卖好烟。
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回去后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在确保面积的同时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力争2012年烟叶税收突破300万元,着力把烟叶生产的各项工作抓早、抓细、抓实、抓好。
2011年11月20日
第三篇:关于做大做强漳浦旅游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先导产业,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生活品位的大产业。我县处在海峡西岸旅游区核心位置,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融入海西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朝国际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迈进,把漳浦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县域旅游品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县旅游产业课题调研组在深入调查分析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这个目标,从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品牌带动,完善旅游配套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理顺领导和经营体制,建设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漳浦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2003年初启动了“三三九”旅游发展格局(即发挥滨海风光、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三大资源优势,完善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导游服务三项配套,建设九大景区),2005年提出了建设“生态工贸港口旅游强县”的发展定位,将旅游产业的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以来,全县新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全省3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省19个)。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游品牌”,赵家堡荣获“福建最美的十个乡村”称号,我县被评选为“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2002年到漳浦旅游的游客总数为65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7000万元;2007年到漳浦旅游的游客总数为158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3.3亿元,旅游经济总量五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7.4%。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旅游产业定位和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和乡镇领导把旅游产业当成“接待事业”,而不是作为“培植产业”来看待,发展旅游产业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
2、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较薄弱。县城没有旅游服务中心,没有星级酒店,难以把现有的5个国家级景区(火山、天福、石雕园、东南花都、赵家堡)串珠成链,整合成二日游线路,旅游业难以带动第三产业成规模发展。
3、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顺畅。旅游产业要素管理分散,难以协调,旅游项目建设(例如县城区两个星级酒店)存在扯皮问题。
4、生态环境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不到位。有的旅游资源山体被火烧后种经济林或被无证采矿所破坏,有的旅游资源被其他建设项目占用,小投资破坏了大项目,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畜牧业。
第五篇:关于做大做强荷藕产业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宝应县把培大培强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壮大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禽等“四水”产业。荷藕是我县农业的传统特色作物,在“四水”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既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又有市场营销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上独树一帜,发展前景喜人。
基本现状
一、发展了产业群体,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我县常年种植荷藕面积在20万亩左右,鲜藕产量20多万吨。荷藕种植呈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射阳湖镇种植荷藕近3万亩,望直港镇一个农户就种植5600亩,这是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好的基础。一批荷藕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射阳湖、望直港两个镇就有荷藕加工企业20多家,其中华贵、得宝、蓝宝石等一批企业初具规模。全县每年加工荷藕6万吨,加工产值近4亿元。荷藕制品加工品类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细,已有水煮、保鲜、盐渍、调味、饮料、藕粉、荷叶茶等七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其中水煮混合菜、调味食品等多种产品已直接进入日本等国超市。
二、培育了产业品牌,宝应荷藕知名度不断提升。我县种植荷藕始于隋盛于唐,清代“宝应藕粉”被誉为“鹅毛雪片”,成为朝廷贡品。近年来,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独特的荷藕资源等优势,我县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中国荷藕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宝应荷藕”已经取得原产地域产品名称保护。江苏省莲藕协会也已在我县正式成立。一批藕制品的品牌逐步叫响,被国内外消费者认同和接受。“荷仙”牌藕制品、“倾心”牌藕汁饮料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雨之荷”牌速溶藕粉、“倾心”牌藕汁饮料通过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的认定,为开发欧美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形成了产业市场,荷藕产品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全县有荷藕流通经纪人2500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辟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县镇政府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苏中、荷仙、水泗等荷藕批发市场。这些荷藕批发市场已成为县内外闻名的荷藕集散地,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近二三年,县农工办等部门多次组织藕制品加工企业赴上海、扬州、连云港展示展销,越来越多的藕粉、荷叶茶、藕汁饮料等产品进入了都市商场,进入了知名的连锁超市。同时,荷藕外贸出口不断扩大,全县共有6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藕制品4万多吨,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和地区。日本市场荷藕产品70%以上来自宝应。
四、重视了产业开发,集中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坚持把荷藕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常抓不懈。特别是近几年,围绕推进荷藕产业化经营,建设生产基地,推行标准生产,实行订单收购,制定保护价格,成立协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开发旅游资源等等,工作成效明显。县有关部门积极帮助望直港、射阳湖等镇以及荷仙集团,编制申报项目,争取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二是坚持把荷藕产业作为一大品牌招商引资。通过大力宣传推介,县内外的客商纷纷投入加盟,使我县荷藕产业在体量和质态上明显提升。八月初,总投资5000万元的椰风(扬州)食品有限公司也已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主要以荷藕为原料,生产藕罐头、藕汁饮料等产品。三是坚持把荷藕产业作为一大重点进行科技攻关。通过挂靠扬州大学、武汉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种植和加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为荷藕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县有关部门还编制了荷藕产业高科技项目投资指南,积极引导产学研、贸工农的合作,促进荷藕产业加快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技术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我县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传统的栽培技术,但一些技术难题例如“连作僵化”还没有完全解决;主栽品种“大紫红”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但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品种提纯复壮和更新步伐不快;荷藕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大多数企业仍然是“皮刨刨,水泡泡”的初级加工,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加强了荷藕生产标准化建设,已经建成了近4万亩无公害荷藕生产基地,由我县制定的“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莲藕”两个标准,作为省地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但由于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等原因,标准化生产推广落实难度较大。
二、经营市场管理不力,运作不够规范。全县荷藕30%靠加工出口,70%靠批发交易市场销售。但是,无论外销还是内销,总体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格局。外销上,在出口报价等方面还难以管理,加工企
业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往往打价格战,同一产品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内销上,荷藕经纪人惟利是图,荷藕产量低时,到田头抢购;荷藕产量高时,坐在藕行压级压价选购,藕农只好听斩听剁。市场管理部门往往只管收取管理费,对于市场秩序监督管理不够。
三、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有待完善和提高。2002年5月,我县引导支持相关企业和单位,成立了宝应县荷藕行业协会。两年以来,荷藕行业协会的作用已经显现。但是,协会的自身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对行业协会观望心理较强,参与加入的积极性不高;发育程度还比较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保护协会成员的利益;有关功能还不完善,在联合科研力量、组织项目攻关、提升荷藕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方面无能为力。
四、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荷藕产业虽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但是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特别是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民签定的订单难以真正落实,缺少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市场价格较高时,农户不愿意把产品卖给企业,而当市场价格较低时,企业又不愿意按保护价收购。加工企业多数通过经纪人中介收购原料,而与经纪人的关系往往是口头协议,订单协议更难落实。
五、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几年,我县上下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为荷藕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荷藕加工、流通企业对环保收费、环保管理以及农副产品运输管理罚款等意见仍然较多。县制定出台的有关荷藕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难兑现。上级扶持发展荷藕加工龙头企业的项目资金难到位。
对策建议
一、为产业发展壮大“一个龙头”,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一要建好组织机构。成立荷藕产业化经营工作办公室,抽调人员专司其职,强化对荷藕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建立荷藕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研究制定发展对策,协调处理荷藕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营造宽松有序的生产经营环境。二是抓好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荷仙集团进行改制改组,组建股份制公司,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和实体化运作的企业集团。并通过推介宣传,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开发,加速做强荷藕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老大。按照明晰产权、股份运作的思路,用好用活国家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有关项目资金。三是用好品牌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开发好荷仙集团这一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及“宝应荷藕”原产地域保护等品牌资源,以品牌为纽带,把相关的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和壮大企业集团;以品牌为资本,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扩张,促进荷藕产业的飞跃。
二、为产业发展完善“一套机制”,创新利益连接方式。一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连接模式。近两年我县采用订单的办法,连接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但由于订单大多是与行政村签订或与经纪人口头协议,因而履约率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如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的藕农联系起来,既可解决了企业难以直接面对千家万户藕农的问题,又可解决企业与经纪人关系不稳定的问题。二是鼓励企业直接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华贵食品公司2001年采取租赁的办法,在射阳湖镇油坊村建立了600亩的荷藕种植基地,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企业的原料、产品质量均有了一定保障,效果较好,值得借鉴。三是处理好荷仙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荷仙集团目前还是一个松散型的集团。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可以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实行股份合作;对加工产品进行合理分工,尽量避免抢搞同一产品,抢占同一市场;搞好前工后序的合作,形成彼此依存的关系。
三、为产业发展给予“一点关爱”,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一要调整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对已经出台的费用减免、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信贷服务、技改贴息等方面的政策,要执行到位。并根据荷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为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对租赁土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等问题,要加以规范以及明确政策方面的优惠扶持。二要切实用足用好扶持政策。要协调好条块关系,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切忌朝令夕改;要强化行政监察,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政府部门从上面争取下来的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完全用于扶持产业化发展,不能截留或挪作他用。
四、为产业发展开启“一路绿灯”,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切实转变作风。各级服务部门要转变观念,改
进作风,优化服务,多为基层着想,多为企业着想,形成促进荷藕产业发展的合力。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履行好应尽的责任。农林部门重点加强基地建设的技术服务,做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防止假冒伪劣农资、违禁农药坑农害农。工商部门重点加强流通市场管理,确保交易市场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坚决实行明价明秤,打击坑蒙拐骗,防止损农坑农。环保部门重点加强企业排污治理,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交通部门重点落实好“绿色通道”,切实为农副产品运输保驾护航等。规范管理行为。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操作,尤其要规范收费管理,在收费标准上,能免则免的坚决不收,能减则减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在收费方式上,继续实行扎口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对损害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和个人要严肃处理。
五、为产业发展提供“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开发水平。支持科技创新。要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加快专用品种的选育、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专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开发、到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的示范应用,着力在荷藕产量、品质、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强深加工技术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例如荷叶提取黄酮素等技术,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要舍得投资,委托或聘请国内外专家集中进行研究。要支持荷仙集团等企业建立藕制品研究开发机构,制定攻关计划,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贸易等形式,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题攻关,参与产业开发。强化科技投入。要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基金,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物质保证。帮助企业引进和培训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加快荷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促使好的产品较快形成生产规模。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切实开展好对藕农的教育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市场、法律、信用和质量标准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荷藕产业的科技水平。
六、为产业发展建好“一支团队”,积极发挥协会作用。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协会开展工作。研究和落实一些具体扶持措施,帮助协会引进和培训必需的人才,保证一定的工作经费投入;给予协会必要的协调管理的权力,如对于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资质等情况的监督考评,工商等部门在年检登记时应当听取协会的意见,等等。协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的职能。服务是协会的根本宗旨,协会不仅要为会员服务,也包括为政府服务,认真做好政府委托办理的事情。要从荷藕种植、加工、流通等生产经营的整体入手,做好单家独户想做而又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支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自律规则与管理,加强无公害生产、流通市场、加工企业管理等,并监督协会成员自觉遵守。增强协调能力,要协调会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要协调本行业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加强自身建设,要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代表农户参加协会,使行业协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协会的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和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健康运行。
——关于宝应县荷藕产业品牌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里下河腹地,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盛产荷藕等水生蔬菜,特别是荷藕全国闻名,以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荷文化被评为“中国荷藕之乡”。荷藕产业是宝应农业的传统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荷藕种植面积全国最大,年种植20多万亩,总产量30多万吨,县内常年种植10万亩左右,宝应藕农的足迹遍布周边十多个县市。全县建有三大荷藕批发市场,共290多个流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县享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4家,年出口藕制品4万多吨,年创汇3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藕制品占日本市场份额的70%以上,荷藕产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当前,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是提升荷藕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宝应
农业实现 “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迫切需要。近期,我们对该县荷藕产业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放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有效推动,促进了荷藕产业的发展。至目前,全县共注册荷藕产品商标99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件,市知名商标2件。获得名牌认定6个,其中省级名牌4个,市级名牌2个。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产品认证2个。这些品牌、商标涉及保鲜、水煮、盐渍、速冻、藕粉、荷叶茶、休闲食品、藕汁饮料等八大系列近百个品种。特别是2004年“宝应荷藕”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表明“宝应荷藕”像茅台酒、龙井茶、镇江香醋、蓝田玉等名优产品一样,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凭借良好的品质信誉,宝应鲜藕市场交易火爆,全县荷藕批发市场年交易量7万多吨,销往全国20多个县市。通过加强品牌建设,近年来荷藕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销售额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如江苏怡味莲朗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溶藕粉系列,2007年获得市知名商标后,销售额从2006年的500万元增至1500万元,增幅达300%,2009年销售额已达3300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5倍多。扬州天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莲藕方便食品于2008年底获得省著名商标,2009年销售额增长了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宝应县荷藕产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真正在国内具备很强竞争能力的品牌不多,“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情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品牌整体层次还不够高。目前,该县荷藕产品知名度高的品牌仅有7个,占注册商标总数99件的7%,其中省级名牌(包括著名商标)占4%,市级名牌占2%,中国名牌(包括驰名商标)以及国家级、省级出口名牌产品尚未取得。二是创牌意识还不够强。不少经营者认为创牌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不愿在品牌建设上过多付出。有的企业商标注册后甚至将商标“束之高阁”,不使用在自己的商品上,仅仅成为外地厂商的代加工车间。特别是企业境外注册商标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宝应荷藕产品出口。三是品牌特色还不够明显。大多数荷藕产品的注册商标相似度高,品牌名称过于通俗,缺乏特色;品牌图形设计粗糙,形象不突出、色彩不鲜明,多数品牌停留在体现产品特征上,未能借助“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如腌制、干制类注册商标已有48件,但真正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品牌并不多。四是品牌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宝应荷藕在市场上虽有一定的知名度,获得一批地域性品牌,但叫得响的不多,荷藕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三、推进荷藕产业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品牌对提升产品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据国家商务部抽样调查显示,消费群体中,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购买食品时看中品牌首选质量的占30%,这表明品牌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指标。面对国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发达国家不断设置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出口门槛的市场压力,如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宝应荷藕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该县荷藕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品牌资源,叫响主打品牌。目前宝应县已注册的商标和认定的品牌在数量上不算少,由于分属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各自为战、各打各的品牌的现象,导致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销售。通过对荷藕产品销售市场的广泛调查,并对现有品牌的影响力进行分析,目前迫切需要整合品牌资源,叫响主打品牌。综合分析比较,建议全县荷藕产品以“荷仙”牌为主打品牌。“荷仙”品牌早在2006年申报获得省名牌认定,已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同。何仙姑(八仙之一)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为“荷仙”品牌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宝应荷藕加工企业众多,荷仙集团跻身国家级龙头企
业,荷藕产品冠以“荷仙”品牌,有利于扩大荷仙集团的影响,有利于叫响品牌。县发改、农林等相关部门应帮助荷仙集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扶持,精心培育“荷仙”这一主打品牌。其他荷藕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在得到荷仙集团控制把关后,可由荷仙集团授权使用“荷仙”品牌,进一步扩大“荷仙”品牌藕制品的生产规模。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使用“荷仙”品牌的加工企业,应鼓励使用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具体为:鲜蔬菜加工类的“厚福”品牌,藕汁、藕粉类的“怡味莲”、“倾心”品牌,方便食品类的“天禾”品牌,荷叶茶类的“瘦脂莲”品牌。叫响主打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离不开市场的有效运作,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建议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对使用主打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补助,努力叫响主打品牌。县质监、工商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品牌的审定和保护,坚决打击“冒牌”行为,努力营造创树品牌的良好环境。
2、培育龙头企业,放大品牌效应。目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荷仙食品集团”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相互联系比较松散,生产规模总量不大,拉动能力不强,品牌效应得不到凸现。为此,应抓紧做好集团联合重组、规范运作工作。要按照明晰产权、股份合作的思路,积极寻求外来资本,进一步与中字头、国字号大企业、大集团深入接洽,加快实施荷仙集团重组。同时,积极争取国资投入,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集团要明确各企业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集团各企业要统一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和宣传,加快打造集团一体化的品牌形象。为使“宝应荷藕”地理标志商标发挥更大效益,应推行“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的模式,将“宝应荷藕”地理标志使用好。集团和农户密切联接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户解决卖难的问题,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3、坚持质量为本,增强品牌实力。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创树品牌的根本。一方面,要严格质量标准。积极实施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稳定。引导和支持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采用国际标准,按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要求,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提高出口份额。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认证,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品开发。根据消费者需求,加快开发新产品,始终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取胜。针对现有产品状况,新产品开发可在以下方面做好文章:开发利用藕渣膳食纤维素,藕渣经过加工形成膳食纤维成品,可用作果冻、饼干等多种食品的添加成份,具有药用、保健功能;以藕节制药,利用藕节止血、清火等功效,从中提取活性物质制成中成药胶囊;综合利用荷叶,将荷叶打成原浆可勾兑荷叶啤酒、荷叶茶饮料,杀青后可炒制荷叶茶;方便休闲食品的多样化,如即食方便藕片、膨化藕条、酱藕片等。
4、强化促销力度,扩大品牌影响。一要扩大媒体宣传。宝应拥有“中国荷藕之乡”、“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江苏省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省第一个出口荷藕示范区”等一批荷藕产业方面的品牌资源,要大力宣传这些品牌,可加大在中央和省级媒体上的宣传投入,塑造宝应荷藕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和经销者提起荷藕首先想到的是“宝应荷藕”。二要抓好品牌产品销售。组建品牌产品配送中心和直销中心,形成品牌营销模式,积极向各类超市经营延伸,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育品牌。精心组织品牌荷藕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会等产销对接活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形象。三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通过“烟花三月节”、“中国宝应荷藕节”等节庆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以荷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着力体现宝应荷藕“营养、保健、绿色、生态”的特色,加大品牌宣传,弘扬品牌文化。同时,把荷藕资源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完善和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荷文化生态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