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做大做强做优绵阳畜牧产业思考
对做大做强做优绵阳畜牧产业思考
2004年,是我市畜牧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严峻形势,全市畜牧系统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一手抓禽流感防制,一手抓畜牧业发展,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解放思想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为突破口,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突出抓好畜牧经济,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全市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畜牧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养殖全面升温,畜产品价格逐步上升,畜牧业产值快速增长,畜牧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2004年,全市生猪出栏501.2万头,比去年增长3.8,牛出栏16.2万头,比去年增长7.5,禽出栏8451万只,比去年增长10.3,羊出栏123万只,比去年增长9.9,兔出栏668.3万只,比去年增长14,牛奶产量1.72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13.5万吨,比去年增长
8.1,肉类总产量51.5万吨,比去年增长6。畜牧业产值达到74.03亿元,新增18.12亿元,同比增长32.4,占农业总产值的46.18,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84元,占农民增收的23.93。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回顾一年的工作,可概括为“六坚持,六突破”。
1、坚持以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为核心,畜牧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重点龙头企业、养殖基地迅速发展壮大。2004年,我市畜牧业坚持走“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畜牧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全市畜牧业区域化特色日益明显,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发展亮点频现,养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雪宝新区建成并顺利搬迁,五条新生产线全面投入使用;东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万头良种奶牛胚移工程全面启动,奶源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全市优质奶牛存栏量达5500余头。以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川PIC公司为龙头的200万头优质肉猪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优质肉猪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绵阳双汇、梓潼长林、三台斯坦瑞、绵阳东方、绵阳长安五家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工能力增强,全年共屠宰加工生猪近200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 65.9,出口创汇达4000余万美元,是去年的2.7倍。涪城关帝土鸡养殖基地在受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的冲击之后,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生产,大力实施年初的发展计划,使该镇土鸡养殖仍实现了大幅增长,全年出栏土鸡 174.3万只,较去年同期增长60.2,新投入养鸡户21户,其中,年出栏1.5万只的就有6户。兔业发展步伐加快,江油蒲军獭兔养殖场、游仙富民獭兔养殖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翔风兔业启动了兔业养殖小区建设—保姆行动计划,贵丰兔业在三台和盐亭建立了獭兔养殖基地乡、村,并通过基地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獭兔养殖,快速推进了我市养兔业的发展,全市兔出栏达668万只。
二是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异军突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抓好专业养殖基地、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市场的建设。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共发展各类畜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64个,在畜
牧业发展中起到了内联基地外连市场和龙头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今年5月,省委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经验交流会在绵成功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4个现场,畜牧业就有雪宝乳业公司、龙门奶牛协会和关帝土鸡养殖协会3 个现场,省委张学忠书记对他们在树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典范、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争效益”的指导思想,着力抓好产业化销售服务组织工作,发展壮大运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充分发挥他们内引外联的带动作用,规范各地畜禽专业交易市场的运作,提高了交易能力,使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畜禽产品货畅其流,市场占有份额大幅增加。如:江油市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对外销市场的积极开拓,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仔猪顺利销往10余个省、市,“江油仔猪”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今年,该市仔猪外销达100万只,实现产值2.2亿元;游仙魏城的“仔猪超市”名声远播,交易十分活跃,已成为我市商品仔猪的主要集散地,有力推进了200万头优质商品仔猪基地建设。
2、坚持以大力提升牧业经济质量为目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突破
2004年,我局结合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突出发展高品质、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提升牧业经济质量,使畜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生猪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生猪品质明显提高,养猪大市、加工大市、外销大市已经形成。奶业生产强势发展,奶业产值以每年26的速度快速增长,奶业大市已具雏形;种草养畜步伐加快,年增长速度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以川北畜禽有限公司、关帝土鸡养殖协会、江油蒲军獭兔养殖场、游仙富民獭兔养殖有限公司、翔风兔业、贵丰兔业为龙头的规模化禽兔养殖发展迅猛。全市肉类总产量中,猪肉、牛羊兔肉、禽肉之比为64.4:10.3:25.3,与2003年相比,非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非猪产值比重快速增长,已占牧业总产值的56。
3、坚持以动物防检工作为基础,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取得有效突破
(1)动物防疫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动物防疫以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重大疫病防制为重点,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初,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的严峻形势,我局及早安排,措施果断,争取市政府召开了紧急防疫工作会议,我局也多次召开了动物防疫工作专题会议,下发文件,安排部署了全市动物防疫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加大落实动物春、秋两季防疫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的力度,同时,加强了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检查督促,使动物防疫工作得到扎实开展。全市共免疫注射口蹄疫苗1043万毫升,猪瘟疫苗498 万头份,鸡新城疫苗 3456万羽份,禽流感疫苗116万羽份,兔瘟苗347万头,羊三疫苗46万头,免疫耳标412万套。使全市猪瘟、新城疫、种禽禽流感以及猪、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分别达到99.45、90.5、100、100、100和93.8。成功地将禽流感疫情防堵地市外、省外,有效地防止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疫病死亡率明显下降,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分别为0.22、0.06、0.13和1.84,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自98年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在我市分期建设以来,项目区各级畜牧部门十分重视,通过几年的努力,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6月19日至6月25日,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
公室受农业部委托,组织对我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盐亭县、三台县、安县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组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档案、查资金账务管理、现场检查实验室建设情况、检查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落实情况,一致认为6个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安全、账务管理规范、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落实、档案资料整齐规范,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已开始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达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的。至此,我市6个县级无规疫病区已建成,为我市动物防疫及防疫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动物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来,我局结合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放心肉、放心奶” 工程,规范检疫秩序。一是突出抓以产地检疫为基础的驻厂检疫、屠宰检疫、城区奶牛检疫和市场、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检疫监督入手,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全年共检疫家畜586.1万头,禽类2443.6万只,生皮6.94万张,种蛋123.4万枚,肉类25.2万吨;检出染疫畜禽4.5万头(只),染疫肉类58.96吨,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二是为了确保奶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我局积极开展了奶牛结核病、布病的年检工作,对3065头奶牛进行了逐头检疫,并按国家规定对查出的阳性牛进行了淘汰处理;三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期间,加强了机场、车站的检疫工作,严防疫病的流入,有效保护了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净土。
(4)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畜产品品质,进一步加大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一年来,通过积极申报认证,四川圣迪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斯坦瑞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四川雪宝乳业有限公司、绵阳长林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涪城关帝土鸡养殖协会、平武养鸡生态园、绵阳高新区艺园养殖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畜产品。
4、坚持以强化种畜禽管理为突破口,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取得显著突破
深入贯彻绵府办发[2004]30号文件精神,广泛宣传《种畜禽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大了种畜禽管理力度。一是要求各县(市、区)全面开展种畜禽市场检查,并严格按照《条例》,对不合格的种畜禽场进行取缔,全市淘汰劣质种公猪312头、母猪24482头,进一步规范了种畜禽市场秩序,切实提高了种畜禽质量;二是大力实施200万头优质肉猪基地建设工程,以此为载体,狠抓生猪品改工作。全市存栏能繁母猪30.19万头,其中内二杂母猪21.9万头,外种母猪3.9万头;出栏三杂肉猪390.4万头,比去年同期327.8万头,增长19.1其中,出栏外三杂猪65万头,较去年同期42万头,增长54.8,生猪三杂面达78,较去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外三元达1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
5、坚持以快速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帮扶工作取得巨大突破
(1)帮盐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今年是帮助盐亭县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第二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帮扶领导小组的领导、指导和督促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帮盐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昌隶同志任组长,副局长谢东同志任副组长的帮盐领导小组,带领帮盐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多次深入到东方肉联厂、汇源牧业公司、永隆清真食品公司、川北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大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云溪镇海门村、黄溪乡、林山乡林园村等龙头企业和养殖重点地区了解情
况,制定规划,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年来,通过积极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等一系列发展措施的落实,使该县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实效。2004年,全县生猪出栏68万头,较去年增长1.1;牛出栏4.15万头,增长1.2;肉羊出栏39万只,增长8.3;鸡、鸭出栏1070万只,增长4.1;肉鹅出栏230万只,增加59万只,增长34.5;兔出栏90万只,增长11.8;禽蛋产量达2.4万吨,增长4.3;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畜牧业产值10.5亿元,较2003年增长1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4,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70。
(2)支持三台县丘区经济发展卓有成效。根据《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三台县实施绵阳市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方案〉的通知》(绵委[2004]7号)、《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绵阳市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协调小组的通知》(绵委[2004]22号文)的精神以及实施帮助三台县丘陵地区经济发展工作的要求。我局确定了2004年帮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昌隶任组长,副局长庞海鹰任副组长,并由6名专业技术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认真制定了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一年来,通过对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优质生猪、肉牛等发展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全县出栏生猪145万头、牛4.52万头、羊24.34万只、兔203.61万只、禽1492.65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38、19.02、21.56、45.23和14.75,实现畜牧业产值2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0,占农业总产值的49.7,畜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10.43元。
6、坚持以继续实施“四个一”工程为重点,优化工作作风取得突破
坚持“深入实际,抓示范、树典型、搞调研、勤服务”的工作思路,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把工作精力集中到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和专业大户,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帮扶工作,切实优化工作作风,全市畜牧系统形成了下基层、送技术、抓指导的良好工作作风。今年以来,我局在去年“四个一”工程取得明显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扩展帮扶面,全局共抽调了专业技术干部25人,围绕我市优质肉猪基地、奶源基地、肉牛肉羊基地、肉鸡和獭兔基地以及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工作,参与36个畜牧业重点企业、养殖基地的策划与发展,帮扶带动一批畜牧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通过扶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加强综合服务,科技示范,典型带动,做大做强生猪、奶牛等畜牧主导产业。如杨昌隶同志继续联系雪宝乳业和圣迪乐村绿色蛋鸡养殖基地建设,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在养殖生产的第一线,指导企业新产品开发,解决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杨昌隶同志还负责帮盐工作和帮扶三台县丘区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高级畜牧师王强同志、杨全德同志分别被派驻北川PIC公司(任副总经理)和澳大利亚展易公司,具体负责技术工作,积极推进全市优质肉猪基地和奶源基地建设;这些干部的深入指导,切实加强了对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服务,有力推动了他们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我市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畜禽生产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现在虽然有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基地和畜禽场,但总体来看仍然以农民千家万户的饲养方式为主体,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因而产品市场竞
争力不强,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冲击。
(二)安全形势仍然很严峻。由于畜产品交易呈大流通格局,我市是畜产品交易较活跃的地区,许多疫病源仍有可能由此而入,给全市动物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和环境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仍然严重,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三)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力度不够。生猪品种改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有一个较完善的良繁体系来实施和推动。然而,现阶段由于我市对生猪品改工作的投入不足,良繁体系基础十分薄弱,致使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力度不够,进展缓慢。
(四)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薄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难以适应生产高速发展的需求。
三、2005年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及主要工作
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突出工作重点(生猪),抓好产业亮点(龙头加工企业),加强工作难点(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做优畜牧八大产业(生猪、奶牛、肉牛、肉羊、鹅、兔、鸡、鸭等),强力推进绵阳畜牧业快速发展。
发展目标:结合我市畜牧业发展态势,预计2005年可实现目标为:生猪出栏512万头,肉牛出栏18万头,肉羊出栏135万只,家禽出栏9000万只,肉兔出栏750万只,肉类总产量54万吨,奶产量2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 80亿元以上,增长10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畜牧业助农增收贡献值达40元以上。
1、大力推进优质生猪产业发展。以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种畜禽管理条例》为依据,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集中制种、分户饲养、良种良法、适度规模、扩大加工、争创品牌、优质优价、订单农业”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企业带动、机制创新、先予后取、整合资本、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在江油、梓潼、三台等地大力推进优质生猪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外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猪的生产比重,力争实现全市生猪三元杂交面达85,外三元达20,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猪生产,提高我市生猪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市生猪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2、加快奶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雪宝乳业、东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努力提高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用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奶源基地建设,严格执行无公害生鲜牛乳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奶牛养殖园区,力争全市奶牛存栏达6500头;快速推进奶牛养殖园区建设,充分行使市乳品管理站的职能,发挥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逐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能力。建立保护机制,大力推广“订单奶业”。
3、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一是在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制的同时,加大基础防疫工作力度,提高整体防疫水平,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二是加强动物免疫质量监测,依据监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督促防疫工作,针对防疫工作中还存在免疫耳标管理混乱、扰乱防疫秩序的现象,加大集中整治力度,维护正常的防疫秩序,确保防疫
工作的有效率和畜牧生产安全。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动物检疫工作力度,为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提供有力保障。
4、积极发展小家禽。以川北畜禽公司、关帝土鸡养殖协会、绵港兔业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小家禽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对小家禽孵抱和加工的投入,延长产业链;大力推进小家禽畜集约化养殖和良种普及,力争实现全市集约化养殖达30,良种率达98,出栏家禽9000万只,出栏肉兔、獭兔750万只。
5、强化技术服务,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养殖基地建设。围绕畜牧业工作重点,积极推广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规模化养猪技术、肉牛育肥技术、奶牛高产饲养管理技术、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山羊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小家禽畜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巩固“四个一”工程取得的成果,深入开展送牧业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觉运用科技的能力。进一步搞好信息服务,广泛开展生产和市场调查,办好市级畜牧科技信息网,及时向农民传递产销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和进村入户率。坚持“龙头带动、重点扶持”原则,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以及信息服务,提高规模养殖整体水平。帮助养殖大户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主动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搞好经营管理;为养殖大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确保场址选择和栏舍建设合理、引种质量可靠、饲养管理科学、疫病防治规范,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并协助养殖大户搞好产品销售。在抓大户的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养殖小区,鼓励养殖大户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建养殖协会、合作社、联合体等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2005年,力争通过抓大户、建基地,使全市规模养殖比重有明显提高,规模养猪提高3-5个百分点,规模养禽提高3-4个百分点,规模养牛羊提高2个百分点。
第二篇: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思考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发展竹业生产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壮大经济总量的捷径。长宁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竹业开发基础。2008年底,全县竹林面积45.8万亩,竹产业总产值16.2亿元,创财政收入4500万元,竹产业已成为带动长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全县生态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宁县竹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长宁竹产业总产值为16.2亿元,其中竹业收入7.2亿元(第一产业占1.31亿元、第二产业占4.69亿元、第三产业占1.2亿元),竹生态旅游业收入9.0亿元,竹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初步形成了竹浆造纸、竹食品、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竹地板、竹胶合板六大系列产品。
(一)竹林资源。2008年底,全县竹林面积45.8万亩,占森林资源总面积的69%。其中:楠竹18万亩,蓄积量3268万根,年产楠竹120万根(其中农民自用材部分40万根),平均每亩产量不足7根,产值不足200元;以硬头黄竹、绵竹、慈竹、西凤竹、杂交竹、麻竹为主的杂竹22.7万余亩,蓄积量145万吨,年产杂竹14万余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250元;苦竹笋用林5.1万亩,蓄积量23万吨,平均每亩产值不足400元。由于全县竹农对竹林实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只重采伐而轻培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竹林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不够,造成竹林单位面积产量低,竹农经济效益不高。而且现有的产量同未来几年县内竹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量比较,县内竹(笋)原材料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竹食品。长宁县竹笋除部分鲜销外,其余大部分用于加工,主要产品有:清水笋、盐渍笋、即食笋、冬(春)笋干,年产量8000余吨。全县现有竹食品加工企业10余家,08年总产值1.3亿元。多数厂家机械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种类少,且受原料供不应求的影响,均是实行季节性生产,年生产60—100天不等,资源利用效率低。
(三)竹材加工。长宁县现有生产竹制品、竹工艺品和竹造纸的厂家和业主70余户,主要从事造纸,以及生产竹凉席、竹地板、竹空腹门、竹编工艺品、竹筷、竹椅等竹制品和竹根雕、竹簧工艺等旅游产品,08年总产值为32875万元,其中造纸类企业产值为11915万元。从目前长宁竹材加工的整体状况看,在销量和质量上虽都有提升,但市场依旧以本市县为主,产品仍属于粗加工品,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有部分竹制品加工仍是手工作坊式,工艺水平低下,档次不高,经济效益较差,而且企业的品牌意识差,附加值较低。
(四)竹深加工。竹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竹棉纤维、竹纤维纺织等竹纤维类和筒炭、竹炭日用品等竹炭类以及竹沥、竹类黄酮等竹化工、竹药品、竹保健用品。长宁县的竹产品加工基本都处于初加工阶段,在竹产品深加工开发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只在特种竹纤维上有所涉及。08年特种竹纤维总产值为13180万元,涉及程度虽低,但产值相对其他竹产品而言较高,但碍于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在竹深加工上始终涉及不深。
(五)竹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竹产品市场的完全放开,竹产业社会服务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长宁却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竹产业批发交易市场,竹制品与竹笋的加工利用与市场建设、基地建设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尚未真正形成贸工竹一体化、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链条,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厂家和农户对竹制品和竹笋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信息了解不多、不及时,行动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各自为战,四面出击,相互竞争有限的资源,限于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力量,收效往往不大,客观上制约了全县竹产业的发展。
二、长宁县竹产品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主要目标。
1、到2011年,竹产业系列总产值48.5亿元以上,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其中:第一产业4.3亿元,第二产业24.4亿元,第三产业19.8亿元(其中竹生态旅游收入16.8亿元),竹产业助农增收1500元以上。
2、到2011年,全县新增竹林面积10万亩以上,竹林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年加工消耗楠竹原料650万根,纸浆竹90万吨,带壳鲜笋10万吨,年产竹笋系列产品5万吨。
3、培育竹食品特色企业;培育一批竹制品初级加工集中发展区;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个以上;培育竹产业知名品牌,形成竹文化特色,打造西部竹产品第一县。
(二)主要思路
按照“党政推动、县乡联动、部门互动、科技驱动、龙头带动”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加快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为目标,以扩大竹林资源总量、发展特色竹加工业、竹纤维为重点,以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林业生产要素流转改革为手段,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投入竹产业发展,鼓励竹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竹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形成完整的产、加工、销售、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竹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长宁县竹产品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竹基地建设。
1、创新机制,扩充基地规模。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培育要以提高现有竹林的林地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重点,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加速改造低产竹林,加强对一般竹林的经营力度,扩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竹林的比重,建立一批丰产、高效、优质的竹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行承包、租赁、合作、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稳定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竹农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以竹、笋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建立定向培育的丰产竹林基地。结合长宁县森林资源现状,计划到2011年新增造林10万亩,改造低产竹林32万亩,重点发展楠竹、苦竹、硬头黄竹、绵竹、杂交竹、麻竹、巨竹、甜龙竹等优势竹种。造林密度楠竹为4×4米,即每亩41株;慈竹、黄竹为3×4米,即每亩56丛。造林后抚育2—3年,进行除草、松土、补植等工作。到2011年形成年产楠竹400万根、杂竹30万吨、带壳鲜笋10万吨的生产能力。
2、加强竹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竹林经营效益。一是加强竹区公路建设。规划2008年—2011年建设竹区公路100公里,公路宽度为4米,级别为县道三级,逐步改善竹区运输条件,降低竹农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二是加强竹林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竹林灌溉设施对竹林增产增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二)竹产品开发。
1、竹食品。竹食品加工主要得攻破保鲜技术难关。目前,长宁竹笋保鲜主要采用化学保鲜法或制作传统的盐渍笋、制酸笋,在保存竹笋原有风味及营养品质方面均存在缺陷。竹笋保鲜技术重点应放在无毒处理和生物方法研究上,尽量减少防腐剂和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朝着安全卫生、食用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符合不同口味的调味笋方向发展。如五香笋、辣味笋、佐餐笋等系列产品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重组现有竹笋加工企业,规划融资5000万元,改进生产工艺和保鲜技术,并开发系列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打造“竹海”品牌,建成双核5万吨竹笋加工集中发展区,培育万吨竹笋加工龙头企业2个,实现竹食品产值2亿元以上,企业建笋用林基地10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竹林8万亩,新发展苦竹等笋用林2万亩。
2、竹材加工。一是改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企业要以全新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引进、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培育、扶持升达竹业、长江造林局长宁竹制品加工厂等企业做大做强,并充分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坚决淘汰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竹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做强品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技术方面的投入。全面推行标准化机械生产,并倡导进行相关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衔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并依据市场需求,努力搞好竹材加工的综合开发利用、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创建一个绿色的商标品牌,对打开市场,稳定销路等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企业要围绕在“竹海”这一大品牌,注重发展壮大品牌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3、竹工艺品。竹工艺品是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密集、带动面大的产业。因而要加大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能工巧匠,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新产品,打造独具竹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竹海景区为中心的竹旅游工艺商品集中发展区,并充分利用好景区客流量大的优势,在本地形成稳定市场的条件下,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竹工艺品专业大户的力度,竹工艺品开发从业人员达5000人,产值达2亿元。
(三)科研支撑与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与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推进竹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目前,长宁县已聘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长宁县竹产业的发展做了科学规划,并依托“世纪竹园”有限公司、蜀南绿化种苗场,拟成立长宁县竹类研究所,开展竹类科研示范。依靠科技,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有效提高竹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竹产业专业人才。一是加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提高对竹产业的领导和指导能力。二是加强竹制品加工企业主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生产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三是培育壮大竹制品流通贩销队伍,鼓励广大农民大胆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四是教育、引导广大竹农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引导广大竹农自觉参与竹产业建设中去。现计划在重点竹乡镇逐步建立竹业培训技术学校5所。通过竹业技术学校无偿地、分期分批地开展对竹农的培训,提高竹农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增强技能,推进竹业产业升级,努力提高长宁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市场开拓。
拓建竹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一要加强农村竹业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和升级改造笋竹产品市场,促进入市笋竹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笋竹产品流通业。二要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笋竹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大市场促进大流通。三要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壮大营销队伍,鼓励企业在各大中城市、各口岸、旅游点设立经营窗口,切实加强销售网络平台建设,规范笋竹市场管理,不断提高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长宁计划以龙(头)双(河)为中心,拟融资1000万元,建设四川第一家大型竹产品交易市场—川滇黔竹木交易市场,吸纳云、贵、川等省的笋、竹资源,实现交易楠竹1000万根、纸浆竹料100万吨、竹工艺品1000万件、竹笋系列产品5万吨,贸易总额达20亿元。
(五)建立健全竹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要进一步完善、规范竹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打造品牌、协作互助、信息服务、价格指导等方面的作用,防止恶性竞争,推动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改组长宁县竹业协会联合会,整合技术、管理、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合作社联农户、联基地、对接市场的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支持竹业合作社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即:联系1万户竹农;帮扶1千户种竹大户;建设1百个竹料示范基地;帮助十个竹业加工企业组织工业原料;组建一所竹业技术学校。从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三是要建立健全竹林流转机制。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林业配套体制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竹业开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竹业,允许各种所有制的单位和人员包括机关团体的职工参与竹业开发,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竹产业经营水平。鼓励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建立竹原料林基地。
(六)政府政策。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竹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促进企业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鼓励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力争在深度开发和提高竹子的利用率方面有所突破。
二要统一经营政策。经营政策是影响竹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资金、信贷、税收、价格等政策,直接影响竹业的投资导向。因此,林业、税务、工商、技术监督、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充分发挥经济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和协调发展,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向竹产业。
三要建立竹产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从竹产业新增税收以及一体化经营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竹产业风险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竹产业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生产。
四要建立和完善竹产业技术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生产素质,加速竹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建设。同时,完善竹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成果转让、技术推广普及的良好运行体制。
第三篇: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思考
摘要:要做大做强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搞好疫病防治和饲养、调动、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张掖百万头肉牛产业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张掖 发展 肉牛 产业
要把张掖百万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张掖肉牛产业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形成产业链,形成河西走廊的肉牛集散地,在做好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治的同时,还必须经过长期的投入、引导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争把张掖市建成河西走廊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发展百万肉牛产业过程中,现在还存在过多地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急于求成的思想;在饲养、调运和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不严,畜产品药残检测不到位,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也削弱了我市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的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了发展肉牛产业的瓶颈。同时,随着养殖场的建设,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与治理也成了迫在眉睫的矛盾。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2.1首先要做好引进过程的检疫检验。引进肉牛种畜必须过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要调查了解该地在六个月内否有疫情发生,查验该种畜的养殖、免疫档案,经当地检疫机构临床健康检查合格及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调运。到达目的地后经本地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并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做好肉牛引进过程的检疫监督,是保证肉牛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把关不严,带来疫情,将给畜牧业和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
2.2日常消毒和疫病防制不可忽视。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畜产品安全制度,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消毒、兽药、饲料使用等环节都由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指导,饲养管理规程由专业人员把关,确保饲养环节科学安全。同时对场址的选择与布局要利于防疫,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宽阔之处,位置要远离交通要道、医院、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办公、生活区要分开,各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要保持有规定浓度的消毒液。贮粪场、病牛隔离舍要设在牛舍200米以外下风向偏僻处,以利于环境卫生和阻断传染。牛舍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氨气。饲料搭配要科学、合理、安全,不得添加任何违禁药品。在养殖中发现肉牛患病,要请专业兽医诊疗,不得私自用药。要按时做好疫苗注射,必须完成国家强制预防接种的项目,并按要求佩带耳标,建立养殖免疫档案。
2.3产地检疫要到位。国家对产地检疫实行报检制度,肉牛在出售或调出前,畜主须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供屠宰或育肥的肉牛提前3天,种用肉牛提前15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随报随检。乡镇检疫人员要做好疫情调查和查验耳标、查看免疫档案等工作。把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及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作为重点进行检疫,经临床检查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
2.4要严把屠宰检疫关。屠宰检疫必须把好三关,即宰前检疫关、屠后检疫关和病害肉处理关。在屠宰前要查验耳标和产地(运输)检疫合格证明,经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合格的方可屠宰。宰后检疫要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标准与屠宰流程同步进行,对胴体、内脏及头蹄逐项严格检查,必要时做实验室检验。同时做好肉品品质检疫,并对产地检疫证明的回收保存、屠宰检疫、病害肉的处理进行详细登记。对屠宰车间、设施、运输车辆、刀具等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严防二次污染。对经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合格检疫印章,开具产品合格证明,方可出场销售。屠宰检疫是肉牛流通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全市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肉牛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2.5严把投入品和畜产品药残检测监督关。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禁用药、休药期制度,加大饲料兽药企业的监管,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为了逐步提高牛肉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对畜产品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目前滥用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药物蓄积残留在肉品中,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我们的产品要打出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必须加大对药残的检验和监测。
2.6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市的肉牛产业还在起步阶段,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努力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强调特色和重点。我市畜禽加工业基本上还处在“工业依附型”的被动发展期,产业链延伸不够,附加值不高,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初级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较低,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远期生产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我们要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制品高原绿色畜产品,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打开市场,创出品牌。
2.7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达的畜牧业需要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我市是畜牧大市,但70%畜禽养殖还是分散饲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引导千家万户散养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虽然有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养殖基地,带动了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但作用不太明显。要提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牛肉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2.8 大力推动畜牧业投入和良种引进。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差,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要加大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良种肉牛,依托杂交优势,淘汰质量退化的老品种。同时要开展种畜良种登记,畜禽系谱档案建立工作,对将来肉牛种畜后裔测定打下基础。
2.9不能急于求成,不忘环境保护。肉牛产业不属于短、平、快的产业,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这个培育期至少要五年以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政策扶持。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短期内数量的膨胀,因为有很多肉牛养殖贩运户他们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和获得有关政策补助,还不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队伍,一旦由于市场或政策变化,就会转向其它行业。所以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同时要对新建规模户和养殖小区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消除粪便对环境的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空气无异味、室内无蚊蝇、废水达标排放、粪便生物发酵利用”的要求,建设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
畜牧业。
第四篇:鼓足干劲真抓实干 做大做强做优烤烟产业
鼓足干劲真抓实干
做大做强做优烤烟产业
中共XX镇委员会XX镇人民政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烟草部门精心指导及县直各挂点单位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全体镇、村干部、烟技员和烟农的齐心协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我镇烤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1年种植烤烟面积4618亩,比上年扩增面积1218亩,种烟农户222户,交售烟叶16222担,比上年增长77%,总产值1329万元,比上年增长94%,创税292.4万元,比上年增长94.2%,人均增收427元。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我镇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烤烟生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分析,科学规划种植。
做大做强烤烟产业,种植面积是基础。我镇在规划种植面积时,按照集中连片、方便管理、有利轮作的原则,重点发展种烟大户,2011年,我镇有8个村种植面积超300亩以上,2个村种植面积超200亩以上,剩余10个村种植面积均在100亩以上。由于规划合理,全镇共有8个千担村,其中1个双千担村——红光村,59个百担村小组。
二、科学育苗,提高烟苗素质。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今年,我们吸取了往年缺苗的经验教训,在育苗计划上,安排各村在计划种植烟叶面积上增播15%的基础苗,并在红光现代农业示范点的育苗基地加播200亩机动苗。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专人专棚,实行村干部和烟技员双重管理机制,镇主要领导以及镇烟办工作人员对各村的苗棚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管理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并落实好整改。在技术上,突出解决好苗棚选址、装盘、播种、营养液配制、温湿度管理、剪叶炼苗、间苗补苗、卫生操作等关键措施。通过以上措施,我镇今年在烟叶种植面积增幅达36%的情况下仍然确保供苗质量,为大田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狠抓落实,加大田管力度。
田间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烟叶的质量和产量,今年遭遇团棵期干旱、产中多雨的恶劣天气,我镇克服困难,狠抓田间管理。一是坚持“控氮降碱增香”的肥料运作原则,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加强烟农使用肥料的全过程监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平衡配方施肥落实到位;二是有条件地实施稻草还田,耕整机直接翻耕起垄,重点抓好烟田前期排水和成熟期合理灌溉,突出抓好中耕大培土,促进烟株发育和稳健增长;三是加强烟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对症农药品种,有效防治病虫害,控制农药残留;四是加强灾后自救,针对团棵期干旱少雨的情况,我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动员烟农手提肩挑,配备硝酸钾进行点蔸灌溉,使烟叶正常生长。
四、真抓实干,提高服务水平
烟农是烟草事业的基础,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今年我镇烟叶种植面积增量大,烤房也要相应
增加,今年新建密集型烤房169座,并且全部要求在4月中旬完工。时间紧,任务重,为打消烟农顾虑,我镇统一购置烤房电线、变压器等设备,并请专业电工限时安装,将电接至烤房,为顺利烘烤奠定坚实基础。
五、适时烘烤,加强保管措施。
一是尽早安排,为了顺利烘烤,我镇对烤前工作做到早准备,烟用物资做到早调运,烤房进行早检修,并做到所有烤房,特别是新建烤房烤前试火,以便及时发现情况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二是及时烘烤,对下部叶子做到适熟采摘、中部叶子做到成熟采摘、上部叶子做到充分成熟采摘,统筹安排时间及时烘烤,同时,烟技员指导烟农准确把握关键温度点,促进内在物质转化,将各个部分的烟烘烤到最佳状态,提高烟叶品质。三是合理储存,从烟叶出烤到烟叶收购的时间很长,合理保管尤其重要,为督促烟农做好保管,每周都组织镇、村干部和烟技员到烟农家中检查其分级扎把和烟叶保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种好烟的同时卖好烟。
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还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回去后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在确保面积的同时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力争2012年烟叶税收突破300万元,着力把烟叶生产的各项工作抓早、抓细、抓实、抓好。
2011年11月20日
第五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