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皇岛市提出八项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秦皇岛市提出八项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1)高标准编制实施旅游发展规划。整体开发海岸线、临海、近海和沿海腹地,优化“两带六区”空间布局,构筑滨海度假、国际田园、长城(山地)生态、葡萄酒文化体验四大旅游产业集群。(2)高水平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借鉴海南、坎昆及国外先进经验,打造游艇俱乐部、邮轮旅游产业和高尔夫球场、高星级酒店产业集群,在全市开展旅游项目大拉练活动,全力推进旅游立市“百项工程”。(3)高站位引进旅游战略投资者。大手笔对外招商,在市场准入、土地、税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港中旅、深圳东部华侨城等战略投资者。(4)高强度推进旅游宣传促销。投入1000万宣传促销资金参与全省央视捆绑宣传,拓展国内市场,塑造“长城海滨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品牌。(5)努力破解旅游淡旺季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北戴河暑期办公地政治和人脉资源优势,以发展会议会展旅游为重要突破口,把秦皇岛建成中国会议、会展之都,最终实现会展与旅游的良性结合,以会展促旅游,以旅游兴会展。(6)营造良好的旅游软硬发展环境。制定出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办法》,保护海洋生态和浴场水质。实施旅游基础设施7项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对标推标活动,培育和树立旅游服务品牌,健全旅游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7)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同文化融合。以秦皇岛港、耀华、山桥、华夏和朗格斯等知名企业为核心,发展工业旅游。利用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奥体中心等现有条件和设施,以及协办奥运的知名度,把体育赛事打造成为体育旅游产品。(8)积极申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学习借鉴海南、桂林等省市发展总体思路和改革措施,制定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创新旅游经营模式,转变旅游管理方式。(邢台市提出五项举措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1)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工业聚集区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原则上每个工业聚集区明确1-2个主导产业。(2)加大对工业聚集区的支持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帮助6个省重点培育的工业聚集区列入省级序列,力争逐步形成一个县(市)一个省级工业聚集区的园区建设布局。(3)加速产业聚集,提升工业聚集区产业发展水平。(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建设步伐。(5)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工业聚集区发展活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凡是有利于工业聚集区发展的改革创新都积极鼓励,凡是有利于工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充分利用,凡是有利于工业聚集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都大胆尝试探索。同时,该市明确提出,要结合开发区(园区)建设,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深入落实好今年出台的加快园区建设的四个专件,力争到2012年,全市园区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20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10家。(张家口市打造“三大基地”对接京津错位发展。(1)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瞄准京津市民菜篮子,着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先后与北京市签订了《蔬菜产销合作(2008年—2012年)框架协议》,合作实施了蔬菜种植膜下滴灌示范项目,年供应京津市场蔬菜达到80多万吨,肉、蛋、奶6万多吨,销售旺季占京津蔬菜市场40%以上份额。(2)运动康体休闲旅游基地。加大与京津旅游市场对接,与北京市签署了《京张旅游合作、构建京西休闲旅游区域的框架协议》,重点发展滑雪健身、消夏避暑、温泉养生、始祖文化等特色旅游,拓展京津市场。目前,在京津已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旅游业客源市场。(3)物资供应基地。推进商贸、空港、南山、京西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在其中规划实施京津创业园。同时,推进工矿机械配件物流中心、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煤炭市场转运中心等建设。目前,园区起步区已达到“十通一平”标准,已有30多家企业入园建设,总投资达到200多亿元。
承德市建设四大文化休闲旅游区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带。(1)皇家文化休闲旅游区。重点建设市博物馆、台北故宫二馆、酒吧一条街等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发挥现存世界最大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效应。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一期将完成投资20亿元。(2)佛教文化休闲旅游区。项目以普宁寺及周围分布的7座寺庙为载体,加大佛教文化礼品、旅游纪念品营销力度,拓展佛教文化产业链。(3)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区。保护恢复一批小街古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扩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玩店、手工作坊,再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4)滨水文化休闲步行旅游区。对分布在市区内的武烈河、滦河两岸及旱河沿岸进行绿化、美化,打造绿色景观长廊。(平山县四项措施强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1)重规划。制定了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实施方案,全力实施总投资100亿元的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特色营造、设施配套、品位提升、精细管理六大工程200多个项目,为建设西柏坡市奠定坚实基础。(2)抓改造。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善县城居住环境。到6月底,全县完成拆违拆迁63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60万平方米,建设冶河明珠、文昌苑、中天神韵等20多个居住小区,主城区面积由67平方公里拓展到114平方公里。(3)强基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36亿元的12项路网建设工程,县城新增道路62公里,形成“七纵七横”城市路网框架;完成西柏坡电厂余热集中供暖一期工程,供热面积334万平方米;总投资2890万元的首座大型水厂已动工。(4)提品位。紧扣平山历史脉络,突出革命老区特色,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当中,公开向社会征集公园、道路、桥梁名称20处,对冶河县城段7公里范围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了绿化广场、生态公园、音乐喷泉、人工湖等特色景观,新增主题公园4个,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平山县政府)县域经济
尚义县打好“三张牌”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1)打好新能源牌。把风电产业作为实施生态经济强县第一战略支撑,在全县总装机容量552万千瓦的基础上,今年启动10处风电建设工程,新增风电装机557万千瓦,累计达到1109万千瓦。同时积极推进光电产业新领域开发。(2)打好生态旅游牌。全面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实施了以张尚公路为主轴,以南部北部为两翼,以五台蒙古营、套里庄石人背等景点为五区的“一线两翼五区”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总投资5亿元的北京九汉天成、金鑫两个生态旅游项目正式落户,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一期和桃卜山生态旅游开发一期工程正在实施。(3)打好商贸物流牌。编制了牲畜交易、蔬菜交易、建筑建材交易等各类专项规划。引进了总投资208亿元的小蒜沟物流储运中心建设项目等。(尚义县政府)
唐县实现“三个转变”做强产业支撑。(1)注重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布局由“散”转“聚”。依托石灰石、高岭土、耐火材料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基地;以精细加工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对具有群体规模的产业,通过引导退村进园、租赁兼并、集团化生产等方式,吸引企业聚集。(2)强化内涵发展,实现产业层次由“低”转“高”。目前,该县的22座传统石灰窑改造成新型环保窑后,日产石灰由20吨增长到500吨,GDP能耗下降35%。(3)突出培大扶强,实现企业规模由“小”转“大”。坚持每个产业都培育1-2家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唐县政府)对接京津
怀来县对接京津强化“四区”建设。(1)京津产业拓展区。先后引进中粮集团、北京龙徽酿酒公司、北师大等50余家北京企业和高校参与该县的葡萄基地建设、生态旅游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累计引进项目252个、资金19亿元、技术65项、各类人才170名。(2)北京绿色农产品供应区。已建成京西果菜批发市场等38家农副产品销售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44%。每年向京津销售各种蔬菜、干鲜水果,活畜产品等占全县农副产品生产总量的50%。(3)京西北现代商贸物流区。建成土木煤炭交易市场、沙城建材大市场等专业或集贸市场22个,年成交额达45亿元,初步形成了服务京津、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市场中心。(4)京畿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从温泉疗养、葡萄观光、果品采摘、古驿名山及影视基地等方面进行开发。年观光游客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80%以上游客来自京津地区。(怀来县政府)农业产业化
霸州市三种组合推进农业产业化。(1)链状组合。实施农业产业化“111”工程,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壮大梅花、六必居等20余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2)块状组合。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8万亩,优质高产玉米种植基地30万亩,蛋鸡、生猪、特种养殖等养殖小区22个,形成了多个特色种养块。(3)网状组合。充分发挥30多个农业科技服务站、2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行情等信息,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霸州市政府)三河市三项措施抓好工业园区建设。(1)出台扶持政策。根据全市四大园区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潜力,分别确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推进举措,并在产业发展、财税金融、服务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出台具体扶持政策。(2)完善园区规划。燕郊开发区结合功能分区规划思路,制定各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工业新区依据总体规划,编制核心区城市设计和产业布局规划;福山新区完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各镇依托自身特色,编制工业小区规划,打造特色园区。(3)加强项目建设。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参加了国家和省一系列的大型招商活动,重点加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的督导和调度,确保项目抓紧建设、尽早投产;积极争列省重点项目,目前成功申列省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03亿元,总占地5510亩。(三河市政府)县域经济
宣化县以“抓、建、优”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1)“抓”项目。今年以来组织8批招商团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新建、续建项目达到95项,总投资17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共计30个,总投资15676亿元。(2)“建”园区。累计投入资金916亿元,对东山、望山和沙岭子三大园区实施了“十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东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全市功能最完备的园区之一。(3)“优”环境。投资160多万元,组建了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审批、限时办结和超时默认制度。同时,精减行政审批程序6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2项。(宣化县政府)促农增收
肥乡县实行“四型”模式加快农民增收步伐。(1)结构型增收。发挥紧邻市区、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瓜果和畜牧业,全县无公害圆葱年产量达305万吨,食用菌总产达6万吨,瘦肉型猪出栏达295万头。(2)劳务输出型增收。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建立了十几个劳务输出基地,今年以来,输送劳务人员13万人。(3)龙头型增收。发挥心果食用菌、生物柴油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的保值增值。(4)流通型增收。大力发展棉花、圆葱等特色种植经纪人队伍4000人,实现了由单一种养向种养与销售结合、由传统小农经济向大市场经济的转变。(肥乡县政府)赵县用好“四化链条”促农增收。(1)社会化链条。大力扶持懂市场、会经营的经济能人创办、领办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突出小区域经济特色,并鼓励支持直销大户把自己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直接运销到全国各地。(2)信息化链条。通过农业快易通、农业信息网络和“三电一厅一中心”等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信息采集、整理、发布及反馈平台,并在县电视台开设《三农天地》栏目,及时提供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方面内容。(3)产业化链条。依托小麦、玉米、梨果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抓好兴柏、利民、旭海等10个县级标志性项目建设,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组织化链条。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累分配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16个,专业协会50个,吸纳农户3万户,覆盖全县11个乡镇,今年已累计为社员增收6000多万元。(赵县政府)
安全生产
承德县县长胡光远提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关系”。(1)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抓安全生产要有原则但不能教条,能灵活但不能没有把握。安全生产条件合格达标也是动态的,不能一劳永逸,因此,要加强动态监管,时时处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2)处理好解决问题与加强服务的关系。对于共性的问题,要特别强化服务、强化支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资源优势,为企业接洽关系、领办代办,尽量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减少费用。(3)处理好加强监管与支持发展的关系。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企业要坚决、及时的关停整改;对安全达标、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政府要加大力度,净化生产环境,打击违法阻工行为,保证生产要素供应,确保企业生产。(4)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抓住关键环节,关注重点对象,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突破口选定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把企业的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的监管责任与利用各种资源统一起来,形成推进安全生产的强大合力。(承德县政府)工业聚集区建设
徐水县突出“四方面抓手”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1)抓组织建设。成立推进工业聚集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咨询服务组、群众工作组、土地报批组、维护稳定组、基础设施建设组和督导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落地环境。(2)抓项目落地。举全县之力,支持长城汽车年产5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巨力集团扩建及风帆工业园项目建设,做好总投资162亿元长城整车项目用地征迁占工作,确保7月20日如期开工。(3)抓集群效应。立足保定市一主三次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重点发展索具、汽车零部件、石油物探装备、储能设备工业主导产业,扶持巨力、俊峰、宏业、首创、风帆等支撑型骨干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4)抓园区建设。将保定·中国电谷(大王店)产业园区打造成保定高新科技产业园和现代科技新城,县城工业园区发展为索具、汽车零部件、石油物探装备等行业为重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徐水县政府)城市建设
栾城县坚持“三个理念”加快城市建设步伐。(1)以绿添彩理念。打造地标性精品力作,投资2亿元完成樱花公园、人民公园建设,共栽植乔灌木155万余株;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庭院创建活动,推广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全县现有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小区56个。(2)民生为重理念。投资近亿元,高标准实施县中心敬老院、县医院病房大楼等工程和5个住宅小区开发,促进县城扩容增量;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能建设,完善供热、供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3)城区融合理念。畅通城乡道路,构建“省会东南一刻钟快捷交通圈”;按照省会产业规划布局,调整和完善县域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实施医药工业区规划建设、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确保与省会主城区在发展特色上“融合”,在产业优势上“对接”。(栾城县政府)
邯郸县“拆、建、绿、管”齐力创三年大变样新高度。(1)创造“拆”的速度。加大拆迁力度,在全县选调3000余精兵强将,集中攻坚。累计拆除各类建筑230万平方米,涉及3139余户,刷新了和谐拆迁新速度。(2)加快“建”的步伐。加大总投资792亿元十大精品工程建设,目前春风小区、明珠花园、星际美高等工程已先后竣工;总投资2257亿元的新兴物流、红星美凯龙、欲佳玻璃等118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3)提升“绿”的水平。高标准实施“五路、两河、一湖、一环、一屏障”绿化工程,共完成植树420余万株,全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构建了环市绿色屏障。(4)加强“管”的细节。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建成了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投资15亿元,完成了7条主要街道两侧236栋既有建筑楼体包装改造和夜景亮化,从细节上提高了城区品味。(邯郸县政府)新民居建设
泊头市“四轮驱动”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1)政府推动。该市明确提出“新民居规划到哪里,部门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共召开新民居工作调度会4次,录制新民居建设专题片3期。(2)政策撬动。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测绘、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的奖补;除国家明令禁止不能减免的项目外,一律予以减免,服务性收费按50%收取;出让土地收益的90%主要用于新民居建设。(3)产业拉动。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完善村庄功能分区,发展集中养殖小区、种植基地、工业商贸园区和乡村旅游等,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新型工业产业园区。(4)社会互动。除农户自建、多户联建和村委会统一组织建设外,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私企老板、社会能人介入和参与。目前,该市1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的建设已全面启动。(泊头市政府)低碳经济
抚宁县围绕“三种模式”发展低碳农业。(1)“沼气纽带”模式。将农村沼气池与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余个,实施大型沼气工程7处,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67余万吨。(2)“节能利用”模式。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验实施面积已达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节约成本400余万元;加快北部山区集雨水窖建设,变夏冬“闲”水为春秋“忙”水,全县已累计建设完成集雨水窖2万余座。(3)“立体种养”模式。盘活林地资源,探索“林、畜、草”一体化立体分层种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利用林下土地面积2000余亩。(抚宁县政府)民营经济
阳原县四项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1)优化环境,打造“孵化器”。制定民营企业准入、立项、注册等优惠政策,加大融资、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施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等制度。(2)大上项目,夯实“动力源”。加大项目跑办力度,实行“上项目不分先后,谁有规模支持谁,谁有市场保护谁”的工作机制。今年新上民营企业项目26个,改扩建项目17个,总投资达53亿元。(3)提质增效,激活“反应堆”。鼓励企业加速工艺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今年以来完成技改项目42个,总投资23亿多元。(4)择优扶强,培育“大龙头”。突出抓好重点企业的扶持,着力培植飞龙家具公司、三义庄铁锌矿等一批营业收入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的龙头企业。(阳原县政府)劳务经济
邢台县将实施“五大工程”促进劳务经济发展。(1)信息管理工程。健全县乡两级劳动力资源库、人力资源市场和县乡村三级用工信息发布平台,做到劳动力资源底数、技能特长、就业意愿、用工需求“四清”。(2)品牌培育工程。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免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根据参培人员就业情况,按照引导性培训5元/人、技能性培训300-1000元/人的标准补贴培训单位。(3)中介扶持工程。扶持发展5家劳务中介机构和百名劳务经济人,对年输出30人以上且输出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按100元/人的标准给予奖励。(4)维权保障工程。强化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组织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积极帮助务工人员做好劳动合同签订、保险关系办理、土地(林权)流转等工作,解除其后顾之忧。(5)创业激励工程。建立资金、人才回流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向带项目、资金返乡创业的人员提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该县提出到2012年底,全县农民劳务总收入达到11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以上。(邢台县政府)就业工作
枣强县巧打“组合拳”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1)招录设岗安置一批。针对该县北部乡镇师资力量薄弱、医技水平偏低的状况,采取公开招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先后从近年来毕业未就业的学生中招录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290余名。(2)项目增岗吸收一批。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先后组织实施大有锂电池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25个,为毕业生对口提供技术性岗位580个。(3)市场觅岗解决一批。充分发挥县人才资源市场桥梁纽带作用,自办并参加省、市及京、津等周边地区组织的人才交流洽谈会55次,采集、发布用工信息3800条,帮助毕业生签订就业意向书1600份。(4)创业上岗消化一批。聘请专业教师,分6批对800名毕业生进行免费创业培训,鼓励其创办企业。目前已有13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枣强县政府)
主题词:
河北沽源生态园区培植产业多点开花
2010-07-01 14:35: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3
3次 评论:0条
河北沽源县为扎实推进“产业兴县”战略,按照草原水城和现代商贸物流城总体规划,启动建设了占地5000亩的生态产业园区。目前,已完成征地1231亩及“四通一平”工程,现有4个超亿元项目入驻,成了培植全县产业多点开花的重要载体。
沽源县不断夯实项目落地基石,优化园区环境。规划建设占地5000亩的生态产业园区,加强征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多万元,在1231亩起步区完成“三纵一横”砂石路2800米,铺设污水管道500米,铺设引水管道1500米等“四通一平”工程。此外,全力做好帮办服务,在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诸多方面为入园企业提供便利,树立围绕项目抓开工、在建企业抓投产、投产企业抓扩产的思想,为园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改善园区环境的同时,沽源县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亿元大项目落户园区,精心培育。今年,组建招商团队,先后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9次。目前,投资1.6亿元的“鑫华”马铃薯加工项目,建设7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和年产马铃薯精淀粉2万吨的加工厂,年可实现产值1.1亿元,实现利税800万元,解决300人就业问题;投资2.6亿元的“天水”沸石深加工项目,年生产具有国家专利的鱼缸洁水球、冰箱除味剂等沸石环保产品6万吨;投资1亿元的年产1000吨不锈钢纤维和投资1亿元的“塞上源”獭兔深加工4个超亿元项目相继入园,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生态改善等多重社会效益凸显。预计到年底,正在积极洽谈的复合肥生产,免烧砖、彩钢瓦生产,塑料制品生产等项目均能入园,园区企业总数将达到10家。有效促进县域旅游服务、新型能源、生态农业和矿产综合开发等产业多点开花,强势升级。同时,借助“三高一铁”交通网络优势,全力加快占地2000亩,以加工、仓储、集散等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让朝阳产业更具文化魅力
今年,我市特别是张北的文化旅游开发大手笔不断: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草原摇滚音乐节如期和即将举行。炎热的夏季,一“凉”一“火”两大国际性文化活动,为我市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进一步丰富了张家口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地理、历史资源优势,更好的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张北县作了精细的思考,也用创新的精神、开放的勇气和大手笔的实践让我们聆听了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共同敲击出的鼓点。与当前国内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的模式不同,张北不再限于用一台台豪华包装的明星演唱会喧嚣城市的夜空,也不再单纯的依靠“原生态”来包装旅游,而是将文化活动市场化运用,将自身的传统资源与京津的文化内容资源、市场运作资源、媒体人脉资源等现代资源相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打造出地域特色文化的新品牌。张北做法启示我们,作为京畿之地,我们在形成张垣古朴厚重、重礼尚义的风气的同时,更需要以先进的观念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让朝阳产业更具文化魅力。我市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东方人类在泥河湾诞生,中华三祖在涿鹿会盟,张库商道的阵阵驼铃犹在耳边萦绕,大境门、堡子里、古长城、鸡鸣驿等一批古迹以及近年来在国内知名度逐渐提升的蔚县剪纸、崇礼滑雪等旅游项目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如何叫响“草原文化”、“长城文化”、“商旅文化”、“冰雪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是壮大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深入挖掘多元文化,并融入到旅游当中,让旅游有新的内涵、新的样式、新的附加值。当旅游套上时尚和文化的光环,放射出的一定是别样的光彩,特色品牌也会进一步形成。
文化代表着品位,发展地域经济,必须做大文化,提升品位。壮大旅游产业更是如此。当然,以文化节庆为媒、以比赛活动为载体带动旅游发展,只是将文化与旅游结合以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方面。让我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在先进现代文化包装下,实现更大进步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转变发展观念,扩大开放步伐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牵手文化旅游 夯实建设基础 桥西建新民居拉动城郊经济发展
桥西区在推进新民居建设中,以开发张库古商道为契机,按照 “打生态之牌,寻古道之情,走旅游之路,创北方名城”的发展思路,牵手文化旅游,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突出特色抓规划,扩延城市做大新民居。该区围绕村居布局、产业定位、旅游发展,聘请国内顶级资质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精心编制 《西沟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元宝山石匠窑修建性详细规划》和 《西沟旅游专项规划》,重点以大境门为起点,依托张库古商道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旅游服务带;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在近郊村建设 “卫星城”,加速 “同城化”;拓展城市向农村延伸,建设 “生态苑”,打造风景优美、景观多样的生态长廊。以石匠窑村为突破口,并村建居,建设高标准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医院、活动中心等,打造我市一流的现代化小区,年内将土井子等9个村整合到石匠窑村,建设 “石匠窑社区”;拓宽西沟公路,沿张库商道建设通往坝上草原的立体式、园林式、景观式生态长廊,打造市区的 “后花园”、“天然氧吧”。
挖掘资源抓开发,做强旅游提升新民居。该区充分挖掘大境门、张库古商道、北魏长城、安家沟、西太平山等历史遗存和生态景观,整合资源,延伸文化旅游链条。重点打造军事遗址、历史文化、生态景观 “三大旅游主线”;形成军事文化、历史场景、健身娱乐、休闲度假、绿色观光、天文气象、宗教文化 “七大游”,构建起以张家口堡为中心,以大境门、西太平山、云泉禅寺、八角台山为节点的城区环状旅游带。同时,辐射赤城温泉、崇礼滑雪、坝上草原等各县旅游景区。
搭建平台抓产业,夯实基础助力新民居。该区把新民居建设与改善群众生活、促进产业发展一并考虑,把产业园区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统一规划,在建设新民居的同时,大力调整完善产业园区规划,重点在永丰堡区域规划建设 “文化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现代物流园,优先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力争使西沟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达到6500元以上,2018年达到1万元以上。促进民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与新民居建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在统筹城乡中推进新民居建设,拉动城郊经济发展。
第四屯村富民脚步迈得欢
本报讯(郭光 李经纬)过去,怀安县第四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近年来该村在“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富民”的拓富思路指导下,村民们过上了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
传统农业富民。该村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全村光稻田就有2006亩,户均5亩。村两委立足这一实际,一方面积极从外地引进高产、抗病力强的优质新品种,对水稻进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大上水利设施,新打机井1眼、配套3眼,建成蓄水量36万方的二库,保证了稻田的充足用水。该村对田地浇地用水全部免费,村两委还与草帘生产厂家联系,帮助村民将水稻桔梗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售出。在一系列水稻种植鼓励措施的推动下,水稻亩均增产300多斤,增收700元。
新兴产业助民。2008年该村建起16个蔬菜大棚,全部都是钢筋混凝结构,内部采用节水滴灌;采用“蔬菜+育苗”的方式种植:冬季种植蔬菜,春季育苗、育完后再种蔬菜,每棚年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养牛小区全部是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小区内每户奶农养殖区1.5亩,可同时圈养30头奶年,配套2间住房,既方便喂养,又利于管护。目前,该村已有40多个奶农入住小区,三个小区共入住养牛业主80多户、2000多头奶牛。
外出务工强民。该村不但扶持村有产业,还通过举办技能培训、成立维权组织和外出与企交友等活动,让不愿意守在本村的年轻人到外面“挣外快”。先后成功向新东阳、三北拉法克、安力矿业、长城水泥等厂矿推荐管理人员、技术员工和青年劳力300多人,去年该村外出务工共创收152万元。
高新区32家单位捐赠5.6万元爱心款
本报讯(记者 荣洁)7月21日,由市扶贫办、市邮政局、高新区联合举办的“爱心包裹”捐赠仪式在32家单位浓浓爱心中拉开序幕,他们捐赠的5.6万“爱心款”将以捐购爱心包裹的形式为贫困地区的小学生送去殷殷关切之情。
4月,爱心包裹项目全国贫困地区学生系列关爱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作为一项全民公益活动,我市爱心包裹项目关爱行动已于5月26日正式启动,高新区积极响应此活动,制定了爱心包裹项目关爱行动的实施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极力推进“爱心包裹”捐赠活动。一时间,该区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捐购爱心包裹方式来传递对贫困地区及灾区小学生的关爱之情。凡是愿意奉献自己一片爱心人士只需要通过邮政网点捐购爱心包裹(统一的包裹内容和捐赠标准)并选择捐助对象,就可以一对一地将自己的关爱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我市市政府依托邮政已在全市100个邮政网点开通了爱心捐赠站,均可以办理爱心包裹的捐赠。
第二篇:解放思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解放思想,做强旅游产业
——赴湘赣粤学习考察体会
肖 乐平
(2007年10月26日)
国庆前后,我随县党政代表团到江西萍乡、新余、湖南浏阳、广东韶关、深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每到一处,一路所见令人眼界大开。这次考察学习,学到了发展的经验,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也看到了发展希望,特别是韶关市丹霞山旅游区,其旅游发展的思路、管理体制、保护与开发等诸多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对照标准找差距,该怎么加快发展?借这次赣湘粤之行,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旅游发展 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是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趋势,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的。他们抓住世界级丹霞地貌,做特色资源文章,树名牌意识,创名牌景点,以名牌景点为龙头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与升级。首先,在丹霞山风景区,我们最深的感受不仅是特异的丹霞地貌,还有其清澈碧绿的环山湖水,表面上是游山,实际上还可以玩水,其景点规划包括旅游线路设计非常科学,让游者一不小心就掏腰包消费,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暗花明又
一村”。那里的山水旅游规划设计得十分和谐。其次,就是景区景点设计的对称性。如果说我们在丹霞山看到的印象最深的阳元石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那么,阴元石无疑是人工雕琢完成。正因为阳阳对称,才显得天衣无缝,更增添了旅游景区的神秘感。回头再用旅游战略眼光审视通山的山水资源,现阶段,我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九宫山、隐水洞、闯王陵、太平山、太阳山、富水河等众多景区景点比丹霞山强百倍。如何搞好整体性的科学规划和设计?我认为无论是九宫山还是富水湖、隐水洞、太阳山,首先要做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克服“小、散、全”的思想,形成整体旅游大格局;要对全县分散的景点设施统一协调,有机组合,使资源优势得到集中体现,大小景区共享产业规模效益。其次,旅游规划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着眼于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统一组织领导,全面权衡旅游业同经济发展中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发展关系,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旅游发展规划,按先后、缓急、快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源开发和景点设施建设;要加强旅游景点、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尽量少走弯路,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乱铺摊子和搞外延扩张建设,使以九宫山为中心的各个旅游景区特点和优势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优势互补。
二、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结构优化,打牢旅游基础 在旅游业发展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不可少。从国际旅游业看,“食、住、行”和“游、购、娱”
科学的结构应是各占50%,丹霞山的六大要素结构就比我县合理、科学。其“食住行”方便、快捷,“游、购、娱”有特色、内涵丰富。目前,我县的旅游业“食、住、行”占80%左右,“游、购、娱”的比重仅占20%,明显偏小,尤其是“购”的环节薄弱,没有打造出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产品,让旅游者有钱无处掏。因此,要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必须在“购”字上做文章,力争在短期内在“购”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充分利用绿色生态名山的优势资源,开发九宫山的绿色产品,尽快上品位、上规模,形成特色产品优势;二是大力设计和制作九宫山作为佛道两教宗教名山所具有地方特色工艺品和纪念品,让旅游者情不自禁购买。三是大力开辟九宫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所具有的特色纪念品,围绕闯王殉难,开发其宝剑、铜像雕塑等工艺品,让游客购娱。同时,对所开发的产品实行统一征集商标、命名、评定、注册,采用定点生产,定点销售,使我区旅游商品在质量、品牌、包装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新的突破,带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发展。
三、做强旅游行业必须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实现和谐协调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韶关市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科学协调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例如他们始终不破坏原始的丹霞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型,其山下河水碧绿、清澈,山上生态植被良好,每处景点的建筑物错落
有致,井然有序,显得宽松大器。而九宫山则不同,这几年,见缝插针,盖了不少高楼,破坏了不少原始生态韵味,许多游客一上山就颇有拥挤和压抑的感觉。今后,九宫山必须切实履行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职能,凡不符合规划的建筑屋只准拆,不能建。凡破坏原始地貌、生态的景点设计一律撤消。确保和谐发展。
四、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坚持一流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档次 在广东韶关丹霞山,无论是风景区管委会主任还是导游乃至一般工作人员,一谈到丹霞山地貌传说,人人如数家珍,个个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尤其是导游小姐,泼辣、开放、又不失大雅,让游客始终围绕她们转,上她们的当去消费,体现了她们较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现阶段,要迅速发展我县旅游业,就必须尽快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业人员队伍。目前,做好旅游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建立旅游教育体系,可依托省内各院校筹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对导游人才进行定向培训,择优录用;二是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旅游工作者进行轮训,提高在职员工素质,以此来促进我县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做强旅游产业必须加大促销力度,做好宣传推介 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就是财富。在电子信息到来时代,旅游信息的传播无疑是旅游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次党政代表到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区去考察学习,纯是偶然,是通过网上浏
览临时决定的。但凡广东的旅游网页都可找到丹霞山翔实的旅游宣传资料,其宣传力度之大,传媒之广,语言之热烈不由你不动心。丹霞山打出的旅游品牌不止是国家级,而且世界级丹霞地貌、旅游名山。实际上其旅游景区景点不足九宫山的1/4。正因为通过网络信息的重型轰炸和炒作,使丹霞山越来越被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所青睐,萌生出不到此一游心有不甘之感,其门票收入每天是九宫山的数倍以上,经常有外国人成群结对光顾。因此,要做大做强九宫山的旅游产业,当务之急一是做好宣传,特别是做好网络传媒的推介宣传。要把九宫山的旅游产业融进大型网站,不仅打开咸宁旅游网有九宫山,而且打开湖北旅游、中国旅游网都能醒目地看到九宫山,从网页上品读这座生态名山、历史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来不来九宫山旅游是他们的事,让不让更多的人了解九宫山是我们的责任。二是积极与武汉、九江、长沙、南昌、黄石等周边大中型旅游导游团结盟,制订营销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将九宫山的旅游融入湘鄂赣大型旅游团体中,形成资源互补、信息互通、经济互利的良好格局。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茶叶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近几年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提升快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全省经济作物中的骨干品种和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是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增加。据省统计年报,2008年全省茶园总面积18.4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13.4万hm2,茶叶产量13万t,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出口2046t,出口额946万美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超过安徽、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
第二是茶叶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近几年,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各地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一批茶叶大县市、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省茶园面积0.33万hm2以上的县市(区)有18个,其中12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过0.66万hm2。形成了“四座茶山”优势产区:即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1%和总产量的94%,这些优势产区已纳入农业部全国茶叶生产优势区域规划。
第三是茶叶产品质量大提高。近几年来,全省各地都很重视无公害茶叶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源头控管和全过程监管,使全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一是全省目前达到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园12.87万hm2,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6%,其中经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3.66万hm2。二是全省已有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通过QS认证的企业近200家。英山、鹤峰和五峰三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三是2008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到117万担,产值25.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和总产值的77%,被农业部称为全国名优茶生产后起之秀。
第四是品牌建设大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打造知名品牌,培植龙头企业”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省农业厅把整合茶叶品牌作为全省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于2006年5月组织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全省300多个茶叶品牌进行了评估论证,采花毛尖被专家一致推荐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当年又被农业部授予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今年已获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打造湖北名茶品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成为全省农产品品牌率先实现整合的成功典范。根据省领导的指示,2008年7月,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科研、教学、农业、工商和流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审论证委员会,对恩施市人民政府和“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共同申报的打造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进行了评审和论证,专家们一致同意推荐认定“恩施玉露”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竹溪龙王垭茶、竹山圣水茶以及鹤峰翠泉茶等具有湖北特色的十大名茶名牌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也愈来愈大。第五,产业化经营大提升。近几年来,全省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茶叶企业有2家,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包括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近30家,一大批“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壮大,发展势头强劲。如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2007年已跨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成功引进宜昌国贸集团,实行增资扩股,去年在五峰渔阳关镇征地147亩,目前正在兴建五峰采花科技园一期工程。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引进日本全程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和浙江鲜叶水洗生产线,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茶业加工的转变。今年又启动建设“中国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占地20 hm2,与日本知名加工企业合作,将建设茶叶初、精、深加工以及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清洁化设备、科技研发等综合性产业集群。
第六是茶叶科技大进步。一是近几年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二是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大普及;三是高效茶园建设快速发展;四是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省茶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比较优势突出,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茶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还必须努力解决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全省有大小茶叶企业5000多家,进入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有500多家,但真正上了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不到100家。总的看来,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
二是品牌资源仍需整合。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多达300多个,只有采花毛尖、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恩施玉露、竹溪龙王垭茶、竹山圣水茶、武当道茶等品牌有些影响,但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湖北名茶品牌很少,加上规模不大,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茶品牌。因此,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和做大做强大品牌,任重而道远。
三是良种推广覆盖率低。由于湖北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投入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33万hm2左右,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2.5%,大大低于福建90%、浙江50%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成为影响全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将影响全省名优茶生产的发展后劲,制约茶产业的提档升级。
四是初制加工厂急需改造提升。据调查,在全省现有5000多个初制茶叶加工厂中,九十年代后建厂的约占三分之一,普遍存在厂房老化,加工厂规模偏小,厂房设计不科学,设备陈旧落后,机具不配套等问题,亟待优化改造提升,以尽快适应茶叶质量安全提高的需要。
五是茶叶出口数量少。叫做产茶大省,出口小省,2008年,全省出口茶叶2046t,出口额946万美元,居全国第9位,与湖北产茶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三、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资源优势突出。目前全省已有3个茶树品种被审(认)定为国家茶树优良品种,鄂茶1号等12个系列品种被审定为湖北省级良种。湖北茶类多、内质好。全国六大茶类中,湖北省都有,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砖茶)、黄茶(鹿苑茶)、青茶(乌龙茶),绿茶是湖北省的主要茶类,占总量的82.2%。宜红工夫茶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咸宁赵李桥砖茶厂的“川”字牌砖茶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2、增产增收潜力大。目前全省茶产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阶段,投产采摘茶园只占茶园总面积的72.7%,茶园单产64.7公斤/亩,2000年以来新发展的茶园约占30%,还没有完全进入盛产期,茶叶生产发展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今后如果增加投入,在加强茶园管理和加工等方面再下功夫,茶园单产和亩产值将大幅提高,向内部挖潜增产增收的潜力空间很大。
3、消费需求市场大。现有116个国家进口中国茶叶,有利于中国茶扩大出口,特别是中国绿茶、乌龙茶和特种茶品质优良,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我国绿茶占国际市场绿茶销售市场的80%以上,主导世界绿茶市场。湖北省绿茶自然品质好,极具竞争优势。据专家预测,今后全球茶叶市场消费每年将以3-5%的速度增加,茶叶将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第大一饮料。
4、精深加工空间大。茶叶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能解决中低档茶出路,增加茶农收入。茶叶含有500多种营养和功能保健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辐射、增强抗病毒能力、抑制突变和癌变、减低胆固醇和血糖等多种作用,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分。有关专家预计今后我国精深加工茶叶市场空间将达30%以上。
四、做大做强湖北省茶产业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第一,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建设大板块。今后,茶叶板块基地建设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即以茶叶为重点的鄂西武陵山20万hm2茶果药大板块建设、鄂东大别山6.67万hm2桑茶药大板块、鄂西北秦巴山3.33万hm2高香绿茶以及鄂南幕阜山1.33万hm2边销茶板块。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全省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名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重点抓好高效茶园建设,通过改造提升,力争到2015年,建设高效茶园6.67万hm2,亩产值4000元左右,把高效茶园建设作为优势茶叶板块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推动茶叶板块基地提档升级和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快形成大基地大板块。
第二,大力推进现代茶业加工,提升加工制作水平。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业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做到“三个一批”,即: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关闭淘汰一批管理粗放作坊式卫生不达标的小厂。二是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
第三,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和其他违禁物质,加强茶区农药销售监督管理,坚决把好源头关。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物理、生物等控制病虫草害综合措施,提倡发展生态茶业、休闲茶业和旅游茶业。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质量认证步伐,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不断制定和完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
第四,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萧氏绿茶等知名品牌。经过几年努力,培植出2-3个在全国叫得响和覆盖面大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为了整体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今年,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湖北日报联合举办首届“湖北绿茶”高峰论坛暨“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推介活动,向社会隆重推出“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整体推出“湖北绿茶”形象,打造“湖北绿茶”大品牌。
第五,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规模、有潜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3—4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家,超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收购、参股、控股、联合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企业改制重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
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素质大提升。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启动6.67万hm2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坚决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三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茶、机械化耕作、机械化喷药和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第七,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商贸、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湖北茶叶专业市场体系或展示中心,真正使其成为提高湖北茶叶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销售宣传的窗口;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提高宜红茶、有机茶、绿茶等产品在欧美等国外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强全省企业自营出口创汇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第八,大力弘扬茶文化。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文化底蕴深厚,要把弘扬茶文化纳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省茶叶学会和省茶业协会、炎黄茶文化研究会、三峡茶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社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茶事相关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茶文化、宣传湖北茶产业,积极支持和发展旅游观光茶园和茶艺馆建设。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内涵,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
第四篇: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中心工作
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中心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法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持促销势头,开展旅游科普,发挥旅游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
3.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要适应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加快利用科技创新成果的步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尤其要建立宽带网,开展网上促销,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要把南岳旅游网站建成一个高水准、高效能的专业旅游网和政府网,并与全国知名综合网站、精品旅游网站链接,实现旅游网络化。
二、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百塔寺、天梯山、海藏寺、莲花山、亥母洞、雷台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古建文化;以皇娘娘台、高沟堡古城、张清大槐树为代表的根祖文化;牛鉴、李铭汉、贾坛等几个大院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东关烈士陵园、四十里西路军战斗遗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及各个景区(点)的个性文化内涵。这是不同于一般自然风光景区的凉州旅游的最大特点。但是如果我们不很好地挖掘研究整理,多数游人是不会透彻了解的,就失去它本来的魅力。文化是文物景点的灵魂,是发展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内容,而我们往往重视建筑等有形的硬件,轻视文化这无形的软件,至今,各景区出版的介绍凉州文化的书籍、光盘、宣传品很少,层次高的作品就更少。优秀的文化功底深的解说词、解说员也很少。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把凉州文化的魅力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当前的一个繁重的任务。
三、重视历史、社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配套利用。
凉州民乐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中国贤孝之乡美称。凉州的民间艺术更是丰富多彩,也有民歌海洋的美誉。还有剪纸、绢人、皮影、面塑、泥塑、砖雕等备受推崇。凉州民风淳朴,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过年过节都有很多传统的讲究,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些都可为旅游所用。增加游客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使静态的景点中加入动态的表演,鲜活起来。云南、海南、内蒙古等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凉州也作了尝试,比较成功。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作更多的研究,花更大的气力。
四、搞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结合。
凉州区的旅游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既有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丰富人文资源,更兼有雄厚独特的自然资源。但是,多年来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缺乏休闲观光的旅游项目。适量地开发一些自然风光的景区,与人文景区(点)结合起来,满足多数休闲观光度假型游客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五、走出重资源产品开发、轻人才开发的误区。
六、宣传方式多样化,努力营造大宣传氛围
七、加强对自然景观的宣传
八、树立宣传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名牌战略是市场竞争取胜行之有效的方略。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形象策划设计及其实施得以实现,旨在突出特色,造就名品精品,树立美好形象。我市推出的“四大品牌”,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是与这相配套的旅游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宣传意识,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设施和促销为媒介,从产品到服务全面参与国际、国内竞
4.加大对会展旅游的宣传力度,消除人们的认识误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会展经济的魅力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会展旅游这一新事物,大多数人还是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观念误区。因此,政府和从事会展、旅游的相关人士要大力宣传会展旅游的特点、优势和国外会展旅游的发展状况,引导大众特别是旅游企业的领导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旅游的作用,并提高普通群众的会展旅游意识和参与度。
5.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会展旅游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将发展会展旅游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重视其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会展的招徕、管理、接待和售后服务工作。据悉,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其旅游管理机构下设会展局,专门负责发展会展旅游。我们也可参照这种做法,在旅游局下设会展处或类似机构。
6.加强会展旅游促销力度。
由于会展旅游的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单靠会展企业的实力往往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这时特别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广,有关领导要充分重视并身体力行,宣传、促销城市会展旅游产品,并尽可能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此外,还可邀请影视明星或文体界名人担任“凉州会展旅游形象大使,推广、宣传中国的会展旅游产品。
第五篇: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仅是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更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两大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就新郑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新郑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推动新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另一方面,新郑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大优势。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现在拥有黄帝故里、具茨山、郑国车马坑、郑韩故城、郑风苑、好想你工业园等一大批知名景区(点),被誉为黄帝故里、民族圣地、红枣之乡、中华第一古都。近年来,新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总基调,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其次,新郑应如何发展旅游业。新郑发展旅游业,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大新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大做强新郑旅游产业。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高起点、高品位做好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为先。没有科学规划,旅游业发展壮大将无从谈起。我市要加强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在科学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前提下,制定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行动指南。去年以来,我市邀请同济大学对《新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至2030年)》进行修编,对黄帝故里二期扩建工程进行规划,对郑韩故城遗址近期实施保护区《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启动段城墙遗址保护及景观工程实施性方案》完成了编制,当前要做好三个规划的评审工作,努力编制出一部起点高、操作性强的新郑市未来20年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一旦确立,要科学推进,分步实施,建一处成一处,资金不到位,宁可停一停,等一等,也决不能改变规划,制造垃圾工程。同时,各景区也要结合当前实际,编制相应的景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指导各景区的旅游发展。二要大手笔、大力度搞好旅游宣传。重点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大推介力度,打造新郑旅游品牌,使新郑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具体来说,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将新郑旅游形象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
机结合,统筹安排;第二,加强旅游宣传平台建设,打造更新及时、信息全面的新郑旅游网站,制作质量精美、通俗易懂、吸引眼球的新郑旅游的宣传光盘、书籍、地图等宣传品,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节庆活动等所以能使用的形式和手段进行大力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第三,加强合作,多方联动,充分借势,形成合力,增加名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淮阳、卫辉等具有姓氏寻根资源县市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寻根品牌。总之,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最大力度地使新郑这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韩故城、红枣之乡、中华第一古都等旅游名片远近闻名、世人皆知。三要全方面、全角度营造旅游大产业发展态势。新郑旅游业要形成大产业,必须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努力形成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态势。第一,要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程。近期,要加快推进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黄帝故里景区二期修缮工程、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升级改造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坚持依靠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引进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本、民间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引进大型企业和外资,鼓励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特色旅游项目。第二,要大力推进交通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继续进行旧城改造和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积极搞好景区绿化及厕所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改善旅游环境。第三,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对旅游企业要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服务力度,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以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展现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实力,促使旅游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要多题材、多措施开发旅游商品。要加大新郑本地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地方名优旅游商品品牌。一方面,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大要素,充分利用新郑特独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黄帝文化、红枣文化等旅游资源,深入研究、挖掘和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征、题材独特、款式新颖、别具一格、有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地方产业化,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名优旅游商品品牌,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争取在我市境内建设河南省最大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土特产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集散地,使新郑成为广大游客“中原之旅”必到之地,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旅游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五要严要求、严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对新郑旅游行业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新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不仅是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过程。因此,必须努力克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积弊,更加重视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化和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视提高服务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这方面,首先要严要求。景区要严格对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旅游星级饭
店和农家乐饭店要对照星级饭店标准和服务标准,开展微笑服务、人性化服务,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从业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业管理人员要围绕“作风正,业务精,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加强培训,着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其次要严管理。旅游主管部门要严格规范旅游市场,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对旅行企业定期进行行业标准、服务质量、旅游投诉、旅游合同及保险、管理档案等行业规范检查,坚决打击违法经营、旅游购物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价格监管,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实行明码标价。
我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有各级各部门及全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新郑旅游业发展一定能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