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黄山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期待养老金并轨
2014黄山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期待养老金并轨
【背景链接】
2014年1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内容之一是确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并向其中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适当倾斜。下一步,要通过改革养老保险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还涨,这是让退休人员开心的好消息。自2005年至2013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年年在涨,已涨9年。2013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了近1900元,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9年增长了将近1200元。而今年继续增加养老金,连续10年提高待遇,无论频度幅度,都是史无前例。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企退人员养老金十连涨,正是分享的体现之一。
一方面,让退休人员更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有四千多万企业退休人员,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胼手胝足,风雨坎坷,继往开来,为国家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由于历史原因,企退人员养老金基数较低。尽管九连涨之后,养老金有了大幅提高,但整体水平还是不高。让退休人员更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养老金9连涨,也表明政府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领域,投入、维护和创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几年,舆论多有呼吁,期待养老金上调要制度化、经常化,做到与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增长相适应。而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下一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企退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正是对舆论的回应和对企退人员的承诺。
http://kc.offcn.com/general/114/4934/
另一方面,养老金十连涨带来了喜,但仍不足以化解养老金双轨制之忧。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养老金双轨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化不公在现实中被逐渐放大。双轨制以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相同,双轨制以,两者开始背道而驰。尽管企退人员养老金将要十连涨,但大多仍在两千元之下,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一个年龄相仿、学历同等的企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是两到三倍,诸如“两个企业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的情况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民众对养老金连涨带来的收益却感觉不大。原因大致有三,首先,九年连涨属于“人为调整”而非“机制调整”,这就使得养老金调整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退休职工在欣喜之余,也流露出对于“以后要是不涨了怎么办”的忧虑。其次,与养老金双轨制的巨大鸿沟相比,这种调整还停留在小修小补的层面,难以拉平差距。毕竟,在企业职工养老金上涨的同时,基数原本就高的公务员退休工资也在涨。更关键的是,由于涨幅不及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涨幅,在企业职工养老金九年连涨的背后,养老金的实际替代率自2000年以来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不足机关事业的一半,甚至低于50%的国际警戒线。
[启示]
“双轨制”已经成为养老制度改革绕不过的死结。一方面,不患寡而患不均,养老待遇的不公加剧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情绪对立,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双轨制迟迟不破,也羁绊了退休年龄、养老金管理体制等其他方面改革。近年来延迟退休每每提出都会遭遇一片反对声,广大普通劳动者除了担心自己负担加重,更不满公务员既能延长任职期限,又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的两头均沾。此外,由于我国公务员养老金保障水平在世界上几乎是最高的,财政负担公务员养老金的压力巨大,也间接影响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福利的提升。
[措施]
社会公认的收入分配改革主线是“提低、控高、扩中”。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养老制度改革,也不能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在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同时,必须对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开刀。养老金十年年连涨不如一次并轨。只有每个劳动者都按规定缴费和享受福利,才能在实现制度公平的同时,也为养老金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保值增值创造有利条件。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改革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废止养老金双轨制,让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同等退休待遇。即使改革难以一步到位,也须步步推进,要订出时间表和线路图,明确缩小差距直到并轨,在未来若干年要达到什么程度,使大家看到进展,更好地树立对解决“双轨制”的信心。
具体来说,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变“人为调整”为“机制调整。调整的参数可以参照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或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
第二篇:养老金并轨
(一)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 《南方周末》 一再错过时机之后,中国的养老金“并轨”改革,进入了不得不改却又极为艰难的复杂时刻。尽管这项改革在官方文件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要触动利益永远是做比说更难。
2014年1月1日开始,全国7400万企业退休人员迎来了一个福音——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他们的养老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依然大有差距。社会保障制度里的养老金“并轨”问题,尽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唤到现在,也一直未能让社会满意。
“并轨”一词来源于养老金的“双轨”制。在中国,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执行的是全然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后者是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运转,前者主要是由国家财政负担。
“双轨”制下,企业和职工需要承担养老保险缴费义务,退休人员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只是其退休前月工资的五六成。并且,他们还须面对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的风险。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则不需缴费,养老金直接由国库负担,退休收入也相对优厚,可达其收入的八成乃至更高。
这两个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落差状况,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的阶层矛盾,也正在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挑战。
十年:19个字到16个字
“应当从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为人民网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社会保险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
在这份决定里,写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6个字。在十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写的是“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个字。十年过去,“积极探索”变成了“推进”。
关于这件事情的最新进展,可以参见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2013年12月中旬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上届政府提出这个题目,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多部门组成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而且给了明确命题“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这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同时还组织了七家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平行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几份分报告,七家平行研究机构各自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正在进行全面的汇总和归纳……形成总体方案后,会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几个月前另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追问了“并轨”的“时间表”,胡晓义说,“没有办法回答”。
对于社会的焦虑,胡晓义给出的最新解释是,这牵动各类群体数以亿计人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全面综合平衡。
“减少职工矛盾”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说,如果最初改革时就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彻底改革,有这个离决策层更近的群体的推动,或许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能改得更好一些。
可惜,不论是1950年代,还是1980年代,中国都错过了时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国效仿苏联建立了一套劳动保险制度。这个制度从诞生起,就不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退休金由国库开支。
1950年代中期,国务院曾发文把这个人群的退休金约定为工资的50%-80%,“特殊贡献”者可更高。这总体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待遇水平,一度“在群众中造成影响”。
1957年,周恩来就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提出过,全国总工会建议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同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以“减少职工中的矛盾”,但“这个建议”只是“交由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决定”。而次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时,只是统一了两者的退休待遇标准,退休金都调整为工资的40%-70%。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待遇趋同,两个群体依然分属两套资金来源体系。
时任劳动部长马文曾在《人民日报》上说明,“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根据新的情况和经验,将《条例》(指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编者注)作适当的修改后,扩大实施范围,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同样实行。” 在中国随后的“大跃进”、反“右倾”以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等**中,此事再无下文,中国就此错失了第一次养老金“并轨”的机会。
不过,30年后原劳动部干部恽务生撰文披露了一个细节:在“文革”之前,劳动部曾把“并轨”方案纳入一份准备上报国务院的《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但遭到“有的部门”强烈反对而作罢。
“文革”结束后,为了解决“文革”混乱造成的260万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应退未退”等问题,国家出台多个文件,对两个群体的退休待遇作了重新安排。
从当时的政策看,在这个中国亟待凝聚人心的节骨眼上,两个群体的退休金发放标准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按照工作年限,退休金为工资的60%-90%。但这种表面趋同的政策,并未触及养老的资金运作体系——机关事业单位依然是财政开销,职工则仍是企业发放。
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体系,复旦大学教授封进认为,当时企业盈亏也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不管是哪种运行方式,并无本质差异。
“时机不成熟”
等到1980年代,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也“倒逼”着进入改革节奏。1986年,国务院下发多个文件,改革劳动制度,其中即包括建立和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目的是解决下岗企业职工的保障问题。
这个捆绑了企业改革的养老制度,自然也就和机关、事业单位无关。时任劳动人事部部长的赵东宛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1986年改革之前,理论界、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提出,为什么只在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不在干部中也实行呢?但他称当时“时机不成熟”。
在那个阶段,企业改革,而不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
但这个问题并未被官方忘记。1992年,时任人事部副部长的程连昌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要尽快建立和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养老保险费用从财政预算中分离出来,他还提出了要和企业养老水平大致相当等指导思想。
在那之后,上海、海南和辽宁等个别地方,开始试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并未被扩大至更高、更广的层面。
这个时候,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属人事部管,而企业的养老制度归口劳动部。
其实,对于改革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90年代中国曾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政界、学界大讨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在那个时期形成,但在这个议题上,代表政府的参与者,基本都是劳动部。而当时由人事部管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很少出现在讨论范畴内。
终于写进了文件
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停滞和失语,2000年以后,“并轨”问题越来越被官方提及,开始一次次出现在重要文件里。
2000年初,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的文件里,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还比较保守:“公务员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维持原来的养老制度”,以及原有试点地区要巩固成果、“不要退保”。
在这一年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写进政策方案,但未被采纳。
直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终于出现了19个字——“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这之后出现的进展,依然是个别地区的试点。
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曾在书里透露过这种试点的实质:“这些试点里,只有个别地区是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其他都是在另外一个盘子里,参照企业改革模式,但缴费率和计发办法完全不同,这个体系的运转差额,由财政拨款。”
好消息是,至少在2003年之后,十七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二五规划等多份统领全局的重要官方文件,甚至是公务员法,都把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写了进去。这也与近十年来,社会对“并轨”的强烈呼唤有关,每年“两会”,这都是必然出现的热门话题。
不过,实质性动作和操作性文件依然少有。直到2007年,国务院也只是通过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在广东、上海等五个地方试点,但以上海为例,其实1993年就已开始了试点。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试点并不算顺利,有的地方甚至引发摩擦。
而且,这种对事业单位的试点,往往还招来了就职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的反问:为什么不在机关试点?
在政府体系内部,反对声音也很大。一位参与过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的官员坦言,自己曾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反对“并轨”。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998年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和医疗改革已经展开,如若很快连养老也改革,冲击太大。
“如果缺乏深思熟虑而仓促上阵,就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胡晓义2013年年中在《人民日报》的部长访谈中也说: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六十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
也许是基于这种平稳过渡的考虑,最近新华社旗下《财经国家周刊》披露的接近人保部人士的这个说法,也引起了舆论哗然: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第三篇:养老金并轨
养老金并轨“七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会涨吗
发布时间: 2014-12-29 10:16:29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作者: 经济参考报 | 责
任编辑: 李嘉龙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过,由于改革细则尚未出台,如何改,改后什么待遇,改革的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尚存在诸多疑问。《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进行了相关梳理,并采访了有关专家,希望就舆论关切作出一定回应。
1问“并轨”并的是什么
2013年之前,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大模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本次舆论热议的养老金“并轨”指的是后两者的合并。
从历史沿革上看,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并轨其实早已启动。2009年,国务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2012年,上述两项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为做好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决策部门在今年初还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对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待遇衔接作了明确规定。
截至目前,已经有不少于15个省完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合并实施,制度覆盖人口约5亿。
而近日热议的“并轨”,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在此之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由财政统一支付养老金。
截至今年10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3.35亿人口,而公开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接近4000万。
2问目前“并轨”进展如何
日前,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然而,此次确定的仅是思路框架,具体改革方案尚未公布。专家认为,未来会有详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出台。事实上,此前已经有地区进行了“并轨”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广东深圳在适应公务员聘任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同时,先行先试,于2007年开始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0年5月,深圳市出台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全市所有新进公务员实行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深圳将该制度进一步推广到事业单位。据了解,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畅通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交流渠道,也得到了“新人”们的广泛支持。截至2014年6月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机关事业单位“新人”(聘任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聘人员)已超过7000人。
3问“并轨”后替代率会否趋同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有统计显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超过80%,个别甚至达到100%。而目前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则在50%以下。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西部某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一些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当时接受国家分配到企业工作,退休后养老金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干部职工的退休金,因此对双轨制很有意见,企业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退休职工意见更大。”上述调研报告称。
不过,实现替代率的“平等”并非一朝一夕之力。不少专家认为,有赖于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不会有明显下降。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优化结构和确立新的责任分担机制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公平,关键是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义务并采取同样的办法调整养老金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金肯定会减少,但加上职业年金,总体待遇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不过,长期来看,两者替代率终将趋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孙洁认为,目前应该做的是,继续适度提高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水平,并在理性提高公务员工资、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毕竟从理论上讲,当一个人不再工作、退出工作岗位以后,他的收入必然要比在职职工收入低。”他认为,最终应使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渐接轨、趋同,并通过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弥补不同群体间保障水平的差距。
可以预见的是,最终改革方案也会涉及这一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近日所作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建立兼顾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物价变动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并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延伸到待遇调整政策之中。
4问职业年金钱从哪来
按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表述,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基金由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和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改革之难,难在制度设计,更难在资金保障。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机关退休费用总额为59.5亿元,2005年达到1827.7亿元,增加30倍,年均递增25%。2006年到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也高达18.7%,明显高于同期在岗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
为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轨”后退休金不会出现大幅下降,职业年金就必须“做实”。简单来说,国家本来只需支付已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但现在还要想办法给在岗的公务员“存钱”,难度很大。有学者提出疑问:“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也在削减,那么凭空增加一大块公务员养老金开支,钱从哪里来?”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授熊晖认为,国家应该在制度转轨期间承担这部分转制成本,建立起职业年金最为关键,这部分钱应该会由财政资金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双重投入。
在这一问题上,深圳职业年金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根据《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各行政机关将本单位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缴费列入部门预算,按月划缴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职业年金缴费比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5问“并轨”后养老金能否投资运营
根据改革思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作为平滑养老金水平变动的一大支柱,职业年金“钱从哪来”至关重要。
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缴费,基金积累也将因此产生。那么,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是否应同步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而根据改革思路,“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那么,“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如若“做实”,必将产生体量不小的一个“资金池”。
不过,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机制尚不健全。结余基金绝大多数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比较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虽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累计资产总额已达4.7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高达8.3%。但由于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绝大部分基金作为财政专户存款“躺”在银行里“睡大觉”,购买国债和委托投资合计仅为711亿元,还不到资产总额的零头。
投资收益率方面,不但低于企业年金基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几何平均值8.35%),还低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收益率(年均收益率9.02%),更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20年来城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14.85%)。
从各地来看,养老保险基金实施投资运营的资产较少,且仅在两地实现。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曾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元养老金。有消息称,山东省也将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
“养老金要想实现保值增值,可以效仿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增加委托运营资金,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一位社会保障研究学者建议。
针对这一问题,马凯表示,下一步将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增强基金支付能力。
6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会涨吗
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后,将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对个体员工而言,工资上涨是保证缴费的必然结果。
根据改革思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这样的话,在全面实现养老“并轨”之前,公务员工资可能实现普涨。但是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主要是为了覆盖社保支出部分。”熊晖说。
熊晖指出,当前很多基层地区的公务员群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社保个人缴费的比例不低,对于那些月收入2000余元的基层公务员而言,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
郑功成则认为,实施养老“并轨”并不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必然上涨,但却是调整工资制度的好机会。国家应支付改革的初始成本,即适当增加一次工资,以消减改革初期带来的阵痛,促使制度平稳转型。
7问“中人”如何改革
改革的推进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养老保险“并轨”也不太可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若以入职年龄将员工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那么“中人”的改革方案必然最复杂。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也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的原则。根据当时的规定,改革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老人老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直接挂钩。
而深圳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选择了类似的路径,按规定,深圳新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职期间与企业职工一样,按照一定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
不过,对于此次“并轨”如何实施,一切尚待相关细则出台。
“通过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基本保持‘中人’养老金待遇,降低改革阻力。”有专家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有两条路,一是沿用企业养老改革时的视同缴费政策,这样对于财政资金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是今后也面临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的问题。二是由财政一次性将个人账户做实,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但这将产生巨大的财政压力。
郑功成也认为,这次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稳妥的“中人”过渡办法,让“中人”养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同时也应当解决好机关事业单位中编制内外员工的现实权益差距问题。
至关重要的养老保障进行并轨改革,就是取消身份特权。
1986年前,中国的养老制度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负责,1997年和2005年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过修改,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也就是国家出一部分,个人也交一部分基金。此前养老双轨制在中国运行了约20年,在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权宜之计”安排下,企业员工每月拿出工资的8%交养老保险,一直交到退休,最终却只能拿到原工资的50%左右的养老金。而公务员不仅每月不用出养老钱,退休后至少还能拿到原工资的80%至90%。
养老双轨制这一明显的弊病,官民双方对此也早有共识,但因改革涉及面太广,且牵涉到公务员群体自身的利益,因此总是“干打雷,不下雨”。此次“靴子终于落地”,中国官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以“壮士断腕”勇气推进改革的决心,更在推进中国整体改革方面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养老保障体系不建起来,将是国家之伤、国家之痛。并指出,一定要改变双轨制或者多轨制的养老体制问题,让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公平。我们国家过去由于身份不同、岗位不同、地位不同,实行多元化的养老。
第四篇:最新时政热点:养老金并轨倒计时
汕头中公教育
最新时政热点:养老金并轨倒计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对此,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的解读是,总理给出了养老金并轨的时间表。那么,并轨如何并?对养老金收益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多轨并一轨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虽然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全覆盖,但制度“碎片化”严重,如农村居民实行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城镇居民实行的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又分别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不同的制度下,筹资标准、筹资渠道、缴费方式等各不相同,以致待遇水平差距巨大。这其中,由于新农保、城居保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之间有衔接的办法,所以多轨并一轨的核心和关键,是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金待遇差距有多大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及其团队披露的信息显示,一般而言,公务员养老金每月在4000元左右,事业单位职工比公务员低20%~30%,企业员工养老金则大部分在1500元~2000元。
“事业编制的退休教师,除了养老金,每月还能拿1000多元的绩效工资,仅仅这一项就几乎等于工人每月的退休金了。”南京市鼓楼区云南路社区原书记兼主任朱金娣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对于养老金双轨制带来的待遇差距,有着最直观的体会。
“不同的养老待遇人为地制造了社会不公,现在老百姓对养老金双轨制反映强烈,不患寡而患不均。”朱金娣说,只有实现养老并轨,才能让所有退休人员平等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社会公平。
南京鼎燃科贸公司总经理王亚军也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是挺大的,高学历年轻人就业时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养老保险双轨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择业。”
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抱怨,人社部也在加快推进养老金改革的顶层设计,去年共有7家机构参与,并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养老金改革方案供人社部参考,另外人社部还收到了社会各界对养老金改革的意见。
与此同时,人社部采取边设计边推出的方式,哪些方面改革条件成熟,就马上推行实施。今年以来,人社部已出台“新农保、城居保合并政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等改革举措。如今随着“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养老金完全并轨进入倒计时。
如何并轨
汕头中公教育
目前,焦点和难题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并轨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企裁员增效,企业职工变成“社会人”,国家开始探索建立独立于企业的养老保险体制。机关事业单位则一直由国家财政负责,这种体制延续到今天,形成了“双轨制”。
这两轨之间差异巨大,如何并轨?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坚江认为,养老金并轨要进行顶层设计,有计划、分步骤地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改革。他建议,养老金并轨要走“大小步”,建立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全局平衡。
郑坚江认为,并轨过渡期间可按以下路径操作:对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大步走,逐年上调企业养老金补贴额幅度;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小步走,通过增量调整,逐步缩小待遇差距,为并轨创造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证监局局长芮跃华则表示,为顺利推行养老金并轨,国家应在基础养老金之外,完善公务员或公职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并将其作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员工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重要养老保障制度。
综合各方的意见以及人社部的表态,目前尽管并轨细节还不是很清楚,但改革的大体方向可以明确。
一是改变机关事业单位目前由财政负担养老金的现状,由单位和个人缴费进入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与企业总体一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这是并轨的关键。
二是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这项制度与市场化的企业年金制度相对应,主要是为了使公务员的养老金水平在改革后不至于出现大幅波动,以利于改革的推进。
总的来看,并轨首先解决的是不同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问题,并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逐步消除不合理的差距。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这样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
啃“硬骨头”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并轨是最难啃的骨头,改革者此时要‘割’的是自己的肉,要动既得利益集团嘴里的‘蛋糕’,岂是容易之事。”一位观察人士说。
2008年,国务院曾下发文件,在5个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各省市都没有实质性进展。文件下发后,一些单位还掀起过职工要求提前退休的风潮,原因就是害怕改革后退休待遇出现大幅下降。
汕头中公教育
此外,养老金并轨难以推进,也与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费率高、待遇差、缺乏吸引力”的缺陷密切相关。“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制度简单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和职工也难以承担。”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陈清华就此作过测算,机关事业单位若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总费率可能高达工资水平的44%,包括单位所缴纳的社会统筹费率20%,职业年金8%;个人缴纳个人账户资金8%,职业年金8%。这对于政府、单位以及个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杨燕绥认为,当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结构性问题,可持续性较差,机关事业单位如果简单向企业靠拢“走不远”,真正的并轨应该是建立国民基础养老金,人人有一份吃饭的钱,同时,完善个人账户,实现养老基金增值保值的目标。
胡晓义也表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胡晓义说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养老金并轨动真格儿 不会降低退休金
国家公务员养老金并轨动真格儿 不会降低退休金
昨日,参与养老金改革部分政策讨论和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外派采编组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关改革方案确实正在做顶层设计,但根本没有具体到是否要按工龄进行补交这份儿上。
公务员养老金怎么改?
主体将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构成对于养老金并轨,郑秉文表示,现在的改革原则已经确定,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主体将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
郑秉文说,职业年金将保证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会降低,也就是说改革后不会降低相应人群的退休金。
据了解,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相差悬殊,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可拿到在职工资的80%至90%,而企业职工退休后只能领到在职工资的40%至60%。
替代率相差悬殊如何破题?
国家已出台政策推进企业年金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相差悬殊的问题,郑秉文强调,实际上企业职工养老金也由两部分构成,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但“目前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依然很少,全国参保人数仅为2000万人”。
郑秉文表示,去年12月,由财政部、人力社保部以及国税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实施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这是国家为了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
郑秉文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企业年金之后,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也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看齐。
郑秉文说,改革后,无论从体系上、模式上还是缴费公式上,两大板块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将是一致的。
养老金并轨改革方案能否如约出台?
改革已写进政府今年工作总体部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经验分享:虽然自己在这帖子里给大家发了很多感慨,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
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对于改革方案在今年是否能如约出台,郑秉文很有信心:“我相信能推出来,今年政府确实是在动真格儿了!”郑秉文坦言,从2008年以来,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曾3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并且从未进入到具体出方案的进程中,“但这一次真不一样,楼梯响了,也见着人了,作为参与者,能感觉到事情在被努力推进中”。
内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历程
2008年初
国务院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2009年1月
人社部公布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这项改革路径给出勾画,但并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只笼统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没有具体细节和收入弥补措施。由于相关人员退休待遇水平会大幅下降,因此阻力较大,所以配套政策始终未出台,并轨也未实际启动。
2012年3月
双轨制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对当前的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高涨。
2013年8月
原人力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明确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将走向统一,目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双轨制”将并轨,在多年前对事业单位先行“动刀”之后,开始传递出机关、事业单位有关养老金的改革要“一勺烩”的信号。
2014年3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明确,“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此后,人力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表态,关于养老金并轨,“总理其实已给出了时间表”,让国民看到了养老金双轨制有望在今年破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