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重点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

时间:2019-05-12 19:2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纪委重点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纪委重点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

第一篇:中纪委重点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监察部网站消息,2月24日,中央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在会上表示,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信访工作,重点关注和解决容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

吴玉良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积极开展学习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适时组织对《规定》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要切实加强村务监督机制建设,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务监督机构,加强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吴玉良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大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规范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和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做法,探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构建网络监管平台。要认真解决和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对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和扶贫开发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征地拆迁、“三资”管理、换届选举等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信访工作,重点关注和解决容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2012年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

第二篇:群体性事件问题

群体性事件问题

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群体性事件特点: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城乡群体性时间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趋向政治化;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贫富差距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还表现为财富占有,教育不公平等方面。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正原则,引起社会摩擦,导致矛盾增多;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3.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解决对策

1.明确定位政府角色,是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基础性条件;

2.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加快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解决,是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措施;

3.建立预警体制,及早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是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条件

5.建立健全利益协调对话机制。实践证明,很多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很多矛盾也不是到了非计划不可的程度,大部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源于社会情绪无处宣泄、信息暧昧不清、官民对话缺位。

6.提升公务员的善治能力,是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浅谈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利益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群体性事件在一些地区呈上升势头,在农村尤为突出,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容易使人民丧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甚至使群体性矛盾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演变为政治性矛盾。当前,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稳定面临着新的形势,及时解决好群体性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事件。

(一)因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主要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各种税费的征收、计划生育罚款的追缴、义务工的摊派等工作中,不注意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善于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遇到个别一鸣惊人对立升格,造成多数人参与,酿成群体性事件。

(二)因农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所酿的群体性事件

当前有相当部分群众认为二轮土地承包前村集体所发包的土地承包期过长,面积过大,价格过低,在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煸动下,认为可以随意更改合同,而乡、场一级政府无权解决从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因农村金融组织不规范经营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主要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大量吸收群众存入人股金,而基金会在经营中不规范或违法经营,导致股金单到斯不能兑付。群众手持股金单却不能兑付为现金,也存在强迫农户入股现象或变相强迫农户入股,即不入股者不发放贷款等手段,从而侵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群众则往往聚集在一起上访,甚至冲击基金会或有关部门闹事,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四)因企业转制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部分乡镇企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存活的能力,大量职工下岗,生活没有保障,特别是离、退休的老职工失去生活依靠,加上个别企业负责人违法乱纪、挥霍浪费,使得许多职工聚集起来上访,遇到煸风点火的或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化,也极易使工人集体上访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五)因行政执法不规范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中违背程序或滥用行政执法权,使本已趋于紧张的干群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应运而生。

(六)司法机关采取措施不当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司法机关在处理某些群众上访案件中,没有经过周密的组织和安排,盲目采取强制措施,也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

二、目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一)多发性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普遍重视预防群体性事件,但群体性事件前仍呈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

(二)组织性

从近几年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情况看,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这应归结于其组织性越来越强。

(三)利益性

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理由,极易引起社会同情,如农民负担过重、职工下岗、离退休人员无生活来源等。共同的利益目标把大多数人维系在一起,又极易吸纳相同利益者,使群体逐步扩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非政治性

尽管有些群体性事件表现激烈,但当事人的请求大多是与自身物质、经济利益有关,他们并不具有反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目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不及时处理,被敌对势力煽动、利用,也极易演化成政治性、矛盾。

(五)难处理性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大多由于矛盾没有得到化解而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处理解决难度较大。

三、农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

(一)基层组织工作薄弱

村队组织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约束能力削弱,少数村干部素质低、法律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群众中失去了信任,一旦群众对立情绪升格,极易引起共鸣,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二)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

近几年虽然通过“三五”普法等多种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但社会效果并不理想。在农村由于法律教育得不到及时普及,一旦遇到自身权益被侵犯的事情,群众不知道去用法律手段解决,只想一味蛮干,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聚集起来上访、闹事。

(三)群体性事件初期处理不及时

有关部门对群众的上访不够重视,对群众的过激行为,不能及时纠正和制止,失去了最佳处理时机,待到形成气候后,往往又束手无策,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四)政策宣传不到位

国家、地区的政策调整虽然影响了群众3当前利益,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整体利益的。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使群众产生抵触心理,遇到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煸风点火,很容易形成群情激奋,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执法机关执法盲日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在某些执法活动中,不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不注重执法的社会效果,盲目采取强制措施,虽然没有违背法律,但由于造成一些群众不能接受,也会发生群体性事件。此外,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民负担的隐性加重等因素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

四、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由于大多数农村群体性事件系人民内部矛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当多采取教育疏导,少采用强硬措施;多进行法制教育,少动用警力、警械。应按照“区分性质、讲究策略、严格依法、稳步推进”的要求,坚持“抓早、抓小、抓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

对群体性事件往往在事后才引起重视,给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了群众性事件的及时解决。因此,各级党委应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之中,要与各部门领导的责任制考核相联系,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开会发文件。领导要亲自动手,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政主要领导要直接决策指挥,带领有关部门到一线做工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对出现的问题党政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分头抓,要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使事件发展严重的,对部门解决问题力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而使事件发展严重的,对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坚决予以处理,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建立解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网络

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准备期和暴发期,如果在事件发生的准备期就把矛盾化解,就完全可以把整个事件在前期解决下来,这就需要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早发现、早警觉、早日掌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因此,要建立起迅速、灵敏、畅通的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网络。要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民调、治保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收集、寻找信息,把触角延伸到农村和各个角落。每年要进行两至三次的社会矛盾排查,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认真梳理,逐条研究,一旦发现不稳定因素或闹事苗头,马上逐级上报。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信息网络也要马上行动起来,迅速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状况,以便为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赢得主动权。

(三)司法机关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正确适用法律武器在解决群体性事件中,人民法院要依法行使民事、经济审判权,通过集团诉讼的形式化解纠纷,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以案释法,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打击少数、教育多数”的原则,对少数组织者、策划者,个别别用心的首要分子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对绝大多数蒙骗的群众要进行思想疏导、法制教育,对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般违法问题,要先掌握证据,待事件平息后再依法处理。检察机关除及时对个别打击对象移交起诉、做好法制宣传外,要对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干部贪污、受贿、滥用取权等问题进行深挖细查,要严格依法惩处犯罪分子,平息群众的不满情绪。司法机关在参与处理过程中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大多数群众是愿意安心生产、生活的,只要切实保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宣传违法犯罪的后果,他们是会由对抗、抵触转为理解和支持的。

(四)建立快速反应,控制有力的处置机制

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强、危害大、影响面广,因此,事件一旦发生,就要马上处置,把对社会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除要有正确的决策外,还必须要求参与解决事件和各部门要听从指挥,协作配合,整体作战。要在对以往群体性事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好处理群体性整体的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处理方案,以便解决事件取得明显效果。

(五)加大政策、法制宣传力度

多数群众参加群体性事件缘于对政策不了解、对法律不熟悉,一旦他们熟知了政策、法律,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他们也不会轻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司法行政机关、宣传部门、基层组织要大力宣传政策、法律,为彻底解决群体性事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篇:如何解决群体性事件(写写帮整理)

如何解决群体性事件

邹林文

当前,随着各项政策、法制宣传力度的加大,群众的政策意识、法制意识也相应增强,特别是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增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目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客观分析矛盾是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前提。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出现了“企业民营化、管理社会化、工作自主化、人群流动化”等新特点,群体性问题诱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不断地调整各方面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旧的平衡被打破,在所难免带来一系列矛盾。二是加快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征地、拆迁工作的深入,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情绪上容易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被动和失衡,难免带来一系列新矛盾。三是群众合法利益和正当要求因一些干部作风不实、方法不当,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致使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问题日趋增多。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二是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三是矛盾性质越来越严重;且出现了三个转化,即由自发性向有组织有目的成规模转化;有序性向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转化;逐级上访向越级群访转化。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

和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压力最大、最感头痛的问题。

二、找准着力点是做好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如何认识群众,如何面对群众,如何善待群众?是做好群体性工作的前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一要大力提高干部服务本领。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干部有电筒、雨伞、统统靴“三件宝”就能走遍天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三件宝”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群众的需要是信息、政策、法律、科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根据群众所需,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当好“六员”上下功夫,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二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精力应放在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上。广大基层干部,要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帮助农户找准项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各种渠道落实发展启动资金,切实帮助农户尽快富起来。

三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多是平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好坏,往往又是群众评价党组织和干部是否真心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尺度。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体现党的温暖,增进与党的感情。

四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优先依靠力量。因此要选配好基层领导班子,对于素质低,群众不拥护的要予以调整或撤换,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其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要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当前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宣传与入村入户宣传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克服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引导群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

三、掌握方法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抓手。

群体性事件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矛盾的根源上是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为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联系近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觉得应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解决群体性事件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一要坚持“三可三不可”总体原则。即:“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二要掌握“二十字”基本要求。即:“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三要建立“三早”预警处理机制。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四要遵循六项工作制度。包括情报信息网络制度、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五个一”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的重大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办法解决)、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度。五要采取经济、教育、法制“三种手段”。经济、教育手段是基本手段,法制手段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运作。

另一方面,解决群体性事件应注意几个具体环节。一是关于领导出面疏导的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群众的目的就是见领导,求得问题解决。领导出面疏导,是平息群体性事件最主要的手段。各级领导一定要把群众要见领导当成送上门来的思想工作,敢于面对群众,善于说服群众,带着感情、责任主动去做疏导工作。切记不能摆架子不见群众,不能和群众斗气,不能派不能答复和解决问题的人去应付群众,不能等到群众闹得不可收拾时才硬着头皮去见。二是关于消除事件诱因的问题。预防和平息群体性事件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消除事件的诱因上,靠压、靠哄、靠拖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涉及群众利益问题上,正确决策、落实政策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因此,要消除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三是关于防止事态反复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事态平息后的工作与事态平息工作同等重要,“重处置,轻善后”是酿成大事件的严重教训。因此,做好善后工作是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节。对在处置中承诺群众解决的问题,要兑现政策,尽快落实,取信于民,不要久拖不决又闹起来;对可能出现事态反复的不安定因素,要十分敏感,采取措施,及时化解。

作者: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邹林文

第五篇:浅析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现状及解决对策

浅析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现状及解决对策

摘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且发展趋势日益严重,事关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益、政府公信、企业形象、经济发展等问题。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与解决,从根源上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政府矛盾

前言:

7月2日,四川省什邡市市民因担心市内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陆续到什邡市委、市政府门口聚集,反对钼铜项目建设。

7月28日,江苏南通启东民众上街反对制纸企业污水排海工程。同日,江苏南通市政府发布消息称,永久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

10月中旬,因担心京沈高铁会带来电磁辐射和噪音污染,设计方案中高铁沿线的国美第一城、华纺易城等6个小区居民联名签字,发起抗议活动,抗议高铁经过家门口。

10月22日,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以该市一化工企业(PX项目)距离村庄太近为由,到区政府集体上访,并围堵了城区一交通路口,造成群体性事件。。。

短短的四个月中,就发生了4起影响较大的涉及环境问题的群体性事件。使得这一问题受到政府、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在1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月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中也指出:现阶段中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时期,且社会矛盾多样而复杂。而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以征地拆迁冲突、环境污染冲突和劳动争议为主。对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的分析表明,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30%左右,其他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20%左右。

正文:

一、概念:

群体性事件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由众多人员参与的,可能会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群体性事件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等。

其中,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递增迅速,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上文提及的几个事件,均为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二、原因

从我国多起群体性环境事件来看,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般都有一个矛盾长期积累过程。事故发生地政府是片面追求GDP,忽视环境保护。致使当地环境污染情况不断恶化,居民的生活环境、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侵害;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群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新的诱因。居民在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大都经历合理诉求、理性维权的过程,但这些诉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合法环境权益没有得到满足,加之受少数不法分子的煽动影响,很容易以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作为诱因而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其发生又有着历史和社会矛盾内在变化的本质因素,有着深刻的基础性、社会性、结构性根源,例如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区域利益的分配等。

三、影响:

1.影响社会稳定。当前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事件的发生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政府的控制。事实上,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仍然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和基本的生存环境。但是往往由于一些“非直接利益者” 的卷入,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导致相应问题政治化,由环境群体性事件演变成政治事件,这严重地破坏社会稳定。

2.引起政府信任危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民众能够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事件发生后则会更将影响到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尤其是在事件没有得到合理处理的时候,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可能采取激烈的措施。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群众很容易被诱导进而相信政府在充当企业后台,转而不相信政府,甚至发生冲击政府机关的恶劣事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的信任受到了严厉的考验,尤其是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使群众相信政府,以免造成群众的心理恶性循环,避免导致下一轮矛盾的爆发。

2.破坏经济建设环境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其他企业可能认为当地政府管理不力或认为当地群众民风彪悍,影响企业到当地的投资信心。一旦某地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可能在这个区域的其他地方也会引起新一轮的环境污染恐慌,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环境投诉和冲突事件。这使得该区域在一些正常项

目的建设时,也可能受到当地群众的阻挠。

四、解决对策十八大新闻中心11月12日举办记者招待会,十八大代表、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如何防止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谈到:

“要从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加强依法环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第二,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把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信息全部公开。第三,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力度,在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上下功夫。第四,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

而具体到地方政府工作上来说,又可以具体到以下八点:

1.着眼制度建设,健全环保长效机制。防范环境事件的发生,要从全局上解决问题,需要创造出常规化的、更为系统的制度,如建立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同时对于干部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把“绿色GDP”、“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纳入考核体系。政府应该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各级部门与企业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在开发过程中,严格落实,丰态补偿机制。加强国家与地方的环保制度建设,从而建立一个良好、健康、有序的环保长效机制。

2.加强环境风险排查。加强对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有利于将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概率降低,也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能使管理部门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也能使企业自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各级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风险预防政策与要求。

3.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常规的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地发现环境风险并排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特殊的企业,有目的性的环境监测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的产生。

4.强化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在环境事件发生时,各级政府及时、准确的应对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于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各地政府应该有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在处理环境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应该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开正的原则,在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要努力维护好社会稳定与和谐。处理环境事件的难度在于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责权不明,很难使事件得到及时圆满地处

理。所以须对现行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职能职责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5.做好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治理工作。环境污染发生后,对于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将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平息。污染发生后,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修复被污染的环境。对于已经毒害到当地居民人体健康的,应该组织环保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对居民进行对应的污染物排查,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污染企业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整改、关停或转移。很多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不是短时间的,其周期很长,这就要求政府与企业。起成立相关的处理小组,长期跟踪服务,直到事件得到圆满处理。

6.指导企业购买环境风险责任险。企业购买环境风险责任险,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也使受影响公民的权利更容易得到保障。

7.构建保障体系,增强农村环保后劲。环保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也是降低环境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与地方政府应重点指导,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环保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管理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政府与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当前农村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容易忽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当前的重污染企业越来越多地选址在农村。所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措施。

8.加强公众参与。公众有知情权,政府、企、和环评单位有义务让群众了解项目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于公众的意见,要严谨、实事求是地对待,不能规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建设方和当地政府也应该合理、准确地回答公众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让公众明确将来的环境问题,享受到环境知情权。但是我国环境公众参与的力度还不够,这与环保制度、公众的环保意识、环评单位的公众参与调查方式、政府的信息官传等有很大的关系。

下载中纪委重点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纪委重点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 ■事发经过■ 11月3日凌晨5:30,我市主城区部分出租车因受阻不能正常营运,少量出租车的顶灯和顶盖被敲打,出租车驾驶员由于担心自身和车辆安全得......

    群体性事件

    随着各项政策、法制宣传力度的加大,群众的政策意识、法制意识也相应增强,特别是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增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也引起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经......

    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及对策 文档 (9)

    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群体性事件工作总结

    华工发[2011]56号 华池县总工会2011年开展群体性事件 工作总结 今年来,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为及时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华池县总工会把应......

    群体性事件演讲稿(定稿)

    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思考 群体性事件在建国以来就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早些时期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由涉及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具体利益问题引发,基本能够为基......

    群体性事件及对策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政治学对策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综合反映,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代表性地揭示了......

    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

    如何看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特殊历史阶段,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

    群体性事件处置

    用新理念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 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不能仅用传统的方式去解决,而应该用全新的理念、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置。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