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调研材料
一、基本概况
(一)农田分布情况
包河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城区”,南靠巢湖、东临南淝河、西至派河,位于合肥现代化滨湖新区的前沿阵地和核心区域。全区农田主要分布在大圩、义城、烟墩、淝河、骆岗五处,其中大圩3.8万亩、义城2.5万亩、烟墩2.5万亩、淝河5000亩、骆岗5000亩。
近年来,随着滨湖新区建设的发展,义城、烟墩两街道部分农田已被征用,实际上真正可以发展都市农业的区域主要位于三片圩区内,总面积6.5万亩:一是大圩镇东大圩片区,农田总量3.5万亩,规划为都市农业公园,以发展无公害瓜果菜基地为重点。二是义城镇大、小张圩片区,农田总量1.5万亩,规划为以林果苗木为主体的湿地公园。三是烟墩镇牛角大圩片区,农田总量1.5万亩,主要以现代农业开发为主。这三个片区均为农田保护区,是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绝佳建设之地。
(二)水利设施情况
三大片区内有泵站48座73台套2939千瓦,其中排涝泵站16座26台套1120千瓦,抗旱泵站32座47台套1819千瓦。东大圩片区经过几轮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治,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比较完成,沟渠路林涵闸配套齐全,水流通畅,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圩内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大小张圩片区的沟渠也较为通畅,灌排水基本配套,排涝标准也为10年一遇。牛角大圩片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排涝标准约5年一遇,目前该片区正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仅水利投资一项就占到整个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60%左右。
(三)林业产业情况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区以增加绿量绿荫、提升绿化品位为出发点,大力实施城市森林、湖区公园、水岸绿廊、景观大道、生态社区五大重点林业工程。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达4.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6.9%和39.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44平方米,生态环境日趋良好。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乡村都实现了“村村通”和“路路通”。但三大片区的水系、道路、林网标准还比较低,圩内的水利灌排设施陈旧,排涝标准低,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林地和绿地养护管理不到位,公共绿地还存在档次不高、面积太小等问题。
(二)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要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支撑。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纷纷在供水、供电、政策性农业保险、良种补贴等方面给予了众多优惠。但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等原因,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知识老化、思想不定、人员不稳等问题,在技术服务时,与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上农业生产效益普遍偏低,许多农民自身认识不足,也纷纷外出务工,造成了全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都市农业难以快速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仅有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少、高度分散等问题,这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等方面存在的显著的不适应性。
(四)农业水利设施陈旧老化
三大片区内许多水利设施都已运行了二三十年,超出了一些设施的使用寿命,加上管理和维护工作机制不健全,管护经费又常常得不到落实,造成了部分水利设施重用轻管,老化严重。如大圩农业综合开发中建设的村级灌溉站已全部报废,8座抗蛙泵站的机泵设备被盗,仅余下一栋空泵房。
(五)三大片区水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近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给三大片区内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东大圩抗旱季节从南淝河放水入圩灌溉,由于南淝河水系污染严重,加上圩内农药、化肥及农村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污染,造成圩内水系水体负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违背了都市农业倡导的“有机”、“绿色”的发展主题,水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区都市农业上水平、上台阶的严重障碍。
三、思路与举措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为统揽,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滨湖新区、发展都市农业”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主线,以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在3~5年内创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都市农业品牌。
在功能定位上,以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主,努力把三大片区建设成为最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达到市民“百玩不厌”的效果;在选择品种上,重点引进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新品种,且栽培方式多样化,陆生与水生作物共存;在生态模式上,要合理布局,作物涵盖苗木、花卉,农产品等各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展示区和湿地公园观赏区,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二)具体对策
按照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 “五个化”要求: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为进一步提升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特提出以下对策:
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限制发展数量,重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绝“遍地开花”。二要搭建科技服务、产品认证、流通物流、会展经济等服务平台,构架起与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三是利用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途径,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四是充分打造旅游观光农业,规划好一批新的生态旅游点、休闲垂钓园、名贵花卉观赏园等旅游观光点,充分发展旅游经济,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2.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的必备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针对目前全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等现实问题,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增加农业经费投入等方面,落实积极的举措。对片区内供排水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和整修,加强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世行加灌等重大农业项目规划建设的衔接,力争在3~5年内全面改变片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相对滞后的现状。
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逐步做到集约化、规模化
按照“2年内实现土地流转率50%,5年内实现土地流转率90%以上”的土地流转目标,一要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和中央、省、市各级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全面提高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二要强化依法管理的理念。严格土地审批权限,以村民自愿为基础,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依法流转,保护基本农田。三要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建立和完善区、镇街、村居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让农民意识到土地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化的生产要素,流转后既能拥有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土地租金收入。
4、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面积
以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化转型为方向,一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一方面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加强与省内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联系,进行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采取聘请、授课、派员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全区的农业技术力量,为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要充分利用秋种换茬之机,广泛宣传,在引进优新、高产、高效的农业新品种上下功夫,力争完成每年传统粮油种植面积平均压减1万亩,农作物秸秆产量减少XX吨,新增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5000亩的工作目标。
5、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存在着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一些高度分散、超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很不相适应。为此,应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特点,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与改革。一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生产,通过规划的运作机制将更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企业的产业体系之中。二要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操作规范,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经营权通过入股、租赁、契约等方式实现流转和集中经营,多创建些“内生型”的农业企业,如成立专业公司、社区农庄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三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对外开放度。积极吸纳外来企业发展企业化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与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扩大规模,逐步实现分散到集中,形成整体优势。
6、保护生态环境,控制面源污染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水环境是发展都市农业、建设滨湖新区的前提要求。为此,一要宣传到位。使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施肥;二要统筹联动。区级农业、水务、环保、建设、经济发展等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片区内生态环境治理。三要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通过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区农技推广部门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四要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与处理。加大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并逐步与城市污水管网对接。五是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3年内片区内所有农民群众都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六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打造生态园林区、以“生态型现代化滨湖新区”建设为统揽,致力于“城湖相映、绿意盎然、自然和谐、良性循环”的绿地系统建设,以三大片区的湿地为面,以环城公园、高压走廊绿化带、十五里河、外环高速公路、包河大道、徽州大道等林带为线,以望湖城公园、绿色港湾公园、市义务植树基地、董城生态农庄、新民葡萄农庄为点,按照点、线、面全方位扩张思路,充分利用湿地治污,努力建成“人在景中、城在林中、宜游、宜居、宜乐”的生态城区。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农民自有的资本是很难迅速发展的,这就需要从多方面积极动员。一是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来投资。二是可采取“市场运作、合作开发”的经营模式,积极引进外来工商资本投入我区现有的农业园区,增加其市场竞争力与知名度。三是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家回乡创业,政府可出台一些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家回家乡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决心,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8、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提升都市农业建设水平
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标志,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一要根据全区都市农业发展功能定位,抓好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做大、做强、做好几个知名品牌。二要以现有的品牌产品为依托,提升其科技含量,建立一整套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三要加大与其他农业发展区域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借鉴现代农业发达的中心城区的发展经验,全面提升我区都市农业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竞争力。
9、增加政府扶持资金,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都市农业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其发展离不开的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扶农、支农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工商企业等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新体系,让政府投入的资金起到催化剂作用,不断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进驻,打造全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第二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第三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XX4个城区中,包XX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XX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XXXX旅游节、XXXX节和XX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XX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XX省生态建设示范点”、“XX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X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XX、XX、XX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XX土地整理、XX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XX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XX现代化XX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XX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XX河、XX河、XX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XX土地整理项目、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XX、XX、XX以及XX等4个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区的产业特色,XX着力打造“XX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XX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XX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XX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XXXX旅游节、XXXX和XX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第四篇:关于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调研材料(精)
关于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调研材料
一、基本概况
(一)农田分布情况
包河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城区”,南靠巢湖、东临南淝河、西至派河,位于合肥现代化滨湖新区的前沿阵地和核心区域。全区农田主要分布在大圩、义城、烟墩、淝河、骆岗五处,其中大圩3.8万亩、义城2.5万亩、烟墩2.5万亩、淝河5000亩、骆岗5000亩。
近年来,随着滨湖新区建设的发展,义城、烟墩两街道部分农田已被征用,实际上真正可以发展都市农业的区域主要位于三片圩区内,总面积6.5万亩:一是大圩镇东大圩片区,农田总量3.5万亩,规划为都市农业公园,以发展无公害瓜果菜基地为重点。二是义城镇大、小张圩片区,农田总量1.5万亩,规划为以林果苗木为主体的湿地公园。三是烟墩镇牛角大圩片区,农田总量1.5万亩,主要以现代农业开发为主。这三个片区均为农田保护区,是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绝佳建设之地。
(二)水利设施情况
三大片区内有泵站48座73台套2939千瓦,其中排涝泵站16座26台套1120千瓦,抗旱泵站32座47台套1819千瓦。东大圩片区经过几轮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治,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比较完成,沟渠路林涵闸配套齐全,水流通畅,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圩内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大小张圩片区的沟渠也较为通畅,灌排水基本配套,排涝标准也为10年一遇。牛角大圩片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排涝标准约5年一遇,目前该片区正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仅水利投资一项就占到整个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60%左右。
(三)林业产业情况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区以增加绿量绿荫、提升绿化品位为出发点,大力实施城市森林、湖区公园、水岸绿廊、景观大道、生态社区五大重点林业工程。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达4.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6.9%和 2 39.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44平方米,生态环境日趋良好。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乡村都实现了“村村通”和“路路通”。但三大片区的水系、道路、林网标准还比较低,圩内的水利灌排设施陈旧,排涝标准低,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林地和绿地养护管理不到位,公共绿地还存在档次不高、面积太小等问题。
(二)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要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支撑。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纷纷在供水、供电、政策性农业保险、良种补贴等方面给予了众多优惠。但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等原因,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知识老化、思想不定、人员不稳等问题,在技术服务时,与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上农业生产效益普遍偏低,许多农民自身认识不足,也纷纷外出务工,造成了全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都市农业难以快速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仅有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少、高度分散等问题,这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等方面存在的显著的不适应性。
(四)农业水利设施陈旧老化
三大片区内许多水利设施都已运行了二三十年,超出了一些设施的使用寿命,加上管理和维护工作机制不健全,管护经费又常常得不到落实,造成了部分水利设施重用轻管,老化严重。如大圩农业综合开发中建设的村级灌溉站已全部报废,8座抗蛙泵站的机泵设备被盗,仅余下一栋空泵房。
(五)三大片区水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近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给三大片区内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东大圩抗旱季节从南淝河放水入圩灌溉,由于南淝河水系污染严重,加上圩内农药、化肥及农村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污染,造成圩内水系水体负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违背了都 市农业倡导的“有机”、“绿色”的发展主题,水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区都市农业上水平、上台阶的严重障碍。
三、思路与举措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为统揽,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滨湖新区、发展都市农业”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主线,以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在3~5年内创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都市农业品牌。
在功能定位上,以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主,努力把三大片区建设成为最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达到市民“百玩不厌”的效果;在选择品种上,重点引进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新品种,且栽培方式多样化,陆生与水生作物共存;在生态模式上,要合理布局,作物涵盖苗木、花卉,农产品等各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有地 5 方特色的农业展示区和湿地公园观赏区,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二)具体对策
按照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五个化”要求: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为进一步提升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特提出以下对策:
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限制发展数量,重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绝“遍地开花”。二要搭建科技服务、产品认证、流通物流、会展经济等服务平台,构架起与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三是利用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途径,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四是充分打造旅游观光农业,规划好一批新的生态旅游点、休闲垂钓园、名贵花卉观赏 6 园等旅游观光点,充分发展旅游经济,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2.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的必备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针对目前全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等现实问题,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增加农业经费投入等方面,落实积极的举措。对片区内供排水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和整修,加强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世行加灌等重大农业项目规划建设的衔接,力争在3~5年内全面改变片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相对滞后的现状。
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逐步做到集约化、规模化 按照“2年内实现土地流转率50%,5年内实现土地流转率90%以上”的土地流转目标,一要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和中央、省、市各级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全面提高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二要强化依法管理的理念。严格土地审批权限,以村民自愿为基础,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依法流转,保护基本农田。三要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建 立和完善区、镇街、村居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让农民意识到土地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化的生产要素,流转后既能拥有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土地租金收入。
4、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面积 以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化转型为方向,一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一方面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加强与省内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联系,进行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采取聘请、授课、派员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全区的农业技术力量,为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要充分利用秋种换茬之机,广泛宣传,在引进优新、高产、高效的农业新品种上下功夫,力争完成每年传统粮油种植面积平均压减1万亩,农作物秸秆产量减少XX吨,新增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5000亩的工作目标。
5、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存在着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一些高度分散、超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 都市农业的发展很不相适应。为此,应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特点,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与改革。一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生产,通过规划的运作机制将更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企业的产业体系之中。二要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操作规范,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经营权通过入股、租赁、契约等方式实现流转和集中经营,多创建些“内生型”的农业企业,如成立专业公司、社区农庄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三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对外开放度。积极吸纳外来企业发展企业化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与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扩大规模,逐步实现分散到集中,形成整体优势。
6、保护生态环境,控制面源污染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水环境是发展都市农业、建设滨湖新区的前提要求。为此,一要宣传到位。使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施 肥;二要统筹联动。区级农业、水务、环保、建设、经济发展等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片区内生态环境治理。三要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通过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区农技推广部门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四要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与处理。加大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并逐步与城市污水管网对接。五是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3年内片区内所有农民群众都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六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打造生态园林区、以“生态型现代化滨湖新区”建设为统揽,致力于“城湖相映、绿意盎然、自然和谐、良性循环”的绿地系统建设,以三大片区的湿地为面,以环城公园、高压走廊绿化带、十五里河、外环高速公路、包河大道、徽州大道等林带为线,以望湖城公园、绿色港湾公园、市义务植树基地、董城生态农庄、新民葡萄农庄为点,按照点、线、面全方位扩张思路,充分利用湿地治污,努力建成“人在景中、城在林中、宜游、宜居、宜乐”的生态城区。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农民自有的资本是很难迅速发展的,这就需要从多方面积极动员。一是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来投资。二是可采取“市场运作、合作开发”的经营模式,积极引进外来工商资本投入我区现有的农业园区,增加其市场竞争力与知名度。三是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家回乡创业,政府可出台一些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家回家乡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决心,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8、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提升都市农业建设水平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标志,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一要根据全区都市农业发展功能定位,抓好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做大、做强、做好几个知名品牌。二要以现有的品牌产品为依托,提升其科技含量,建立一整套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三要加大与其他农 业发展区域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借鉴现代农业发达的中心城区的发展经验,全面提升我区都市农业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竞争力。
9、增加政府扶持资金,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都市农业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其发展离不开的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扶农、支农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工商企业等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新体系,让政府投入的资金起到催化剂作用,不断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进驻,打造全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第五篇:长春:现代都市农业情况
长春:现代都市农业情况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幅员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6城区、4(县)市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人口753万,其中农业人口423万。长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东北平原腹地,农业在全市经济中举足轻重。从200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举措,有力地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一、主要做法
1、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布局。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机遇,从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制定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致力于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各城区、开发区都结合各自
1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编制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计划,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优势产业带。近年来,重点建设了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围绕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了长白西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30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长营高速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促进了都市农业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在优势区域内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全市整体提升。
2、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城市近郊实施了退出普通粮食生产和传统畜牧业的“双退出”战略,适应当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重点培育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一是做大蔬菜产业。启动实施了“万顷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建有规模以上蔬菜标准园区(50亩以上)511个,500亩以上大型蔬菜标准园区20个,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总产量96亿斤,市场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蔬菜生产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蔬菜生产产量、生产季节、生产品种、生产质量的多重突破。二是发展君子兰产业。把以市花君子兰为代表的新兴花卉产业作为城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重点建设了城区五个“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区”,目前,我市君子兰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个,养兰1.5亿株,建设有3个大中型交易市场,创建了花卉高科技科研区,同时也带动了
2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三是壮大经济作物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我市重点扶持和打造了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优先发展专用玉米、瓜果、烟叶、杂粮、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形成了一批具有北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四是开发食用菌产业。发挥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利用玉米秸标等副产物进行培养基生产加工,实现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长春的科研优势,鼓励在长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适用技术上寻求突破。二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城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投入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智能”化大棚设施,研制和引进了多功能园田、棚室管理机械,推广大棚喷、淋、滴、渗灌与温控技术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
4、抓好示范工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长春实际出发,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城”的发展目标,依托长春“森林城”、3“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基地;扶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完善一批生态餐饮服务点;开发了森林生态旅游、水上旅游、莲花山滑雪旅游景区、吊水壶风景区、龙湾山庄、世界风情园、民俗大观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到去年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企业已发展到95户(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2户),资产总额22亿元,年营业收人7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从业人员7200人,年接待能力32万人。同时,会展农业也发展较快,多次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君子兰节等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会。
5、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举措,实施重点推进。从2010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加快君子兰产业发展的意见》、《扶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去年,我市又下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都市农业合理流动。
二、存在问题
我市现代都市起步较晚,尚处于处级阶段,水平不高,发展不快。一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模式,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开发比较滞后,层次较低,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发挥得有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亟待改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一定的制约。土地仍然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都市农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用地紧张。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较多,但是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城乡二元格局没有打破,城乡融合度不高,要素没有得到合理流动配置。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没有对周边农村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近郊农村仍然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中摆脱出来,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全局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
三、今后打算
按照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设想,今后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围绕建设生态、和谐、绿色、宜居城市,打造绿色食品名城。依托中心城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探索以城市生态保护、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以农业高科技武装
5的园艺化、设施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集生产、服务、观赏、消费为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坚持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促进劳动就业、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政策引导,运用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发展,根据地域特点,规划发展具有北方特色的特别是适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现代都市农业聚集。
到2015年,城区全部退出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生产,特色、精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维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区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