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19-05-12 19: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篇: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

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营运能力持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地域环境、服务对象和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农村信用社仍面临很多突出问题,既面临外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同时又存在着内部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如何控险防案,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人为本,围绕思想、制度、监督、激励、约束几条主线,协调联动,是构建农村信用社控险防案的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剖析合作制缺陷的原因

当前农村信用社合作制缺损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内部资源的低效运用,也有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1、所有者缺位

就目前而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远比一般的国有企业复杂而困难。因为,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存在严重的所有者缺位问题。所有权应该归属谁,是社员、存款者、全体职工还是国家?50多年前分散而小量的社员入股相对于整个信用社资产体系已微不足道,近年的增资扩股因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日益严重的经营亏损又进展缓慢,股金存款化已成事实。所有者缺位,使民主管理难以坚持,同时直接导致内部监督不力。监督不力常常被仅仅局限于一个技?问题,但事实不尽如此。不少风险的形成并非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而是由于既定的内控制度得不到落实。那么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为什么缺乏积极性来落实与强化内控制度呢?就在于其自身缺乏来自外界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整体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单一化,农村居民的信息和知识结构整体匮乏,虚弱的民主管理无力改变基层信用社的控制权结构——农村信用社必然控制在少数略有金融知识的人手中。

3、行政与管理干预

从现实来看,广大社员对民主管理的要求和意识并不强,同时,再强的民主管理也抵挡不住行政干预和行业管理。在行政干预和行业管理的双重作用下,民主管理只能是空谈。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地处一方,从未摆脱过行政干预和管理干预之苦,其业务开展、人事安排、收益分配等领域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干预。

4、人员素质的限制

如前所述,当所有者缺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成为关键因素。这里先撇开松散的制度约束对道德风险的诱发不谈,至少有一点无可质疑,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这有其历史原因,主要是漫长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期冻结了农村信用社的人员,使其无法及时补充优化员工结构;也存在现实因素,主要是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欠佳,对相对优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农村信用社的人力的主要来源一是子弟就业、近亲繁衍,二是行政干预、安排关系。长此以往,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库。

5、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是法律支撑的长期缺失。我国现有的关于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正式制度,主要是中央银行、银监当局制定并实施的一些规定,以及信用社参照中央政策拟订的样本制订的章程。这些规定和章程的法律效力与《商业银行法》相比,法律效力较低,权威性较小。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是不同金融形式,应当有独立和强力的法律保障,但我国至今未能出台这样的法律,未能对合作金融的产权界

定形成权威的法律支撑。

二是信用环境的示范。当前普遍低下的信用状况为农村信用社管理层豁免自身不规范行为带来了理由。农业的弱势产业、农民的弱势群体和农村的弱势环境,不良的履约制度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安全,导致了当前农村信用社诸如所有权、法人治理、管理技能、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突出。

三是历史包袱的掩饰。不仅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还为其持续漠视经营管理提供了借口。

二、浅谈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营运能力持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地域环境、服务对象和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农村信用社仍面临很多突出问题,既面临外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同时又存在着内部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如何控险防案,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围绕思想、制度、监督、激励、约束几条主线,协调联动,是构建农村信用社控险防案的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论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论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选修《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是有初衷的。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看起来貌似不可一世,但实际上是懵懵懂懂,一窍不通。学习这门课,不求能够从中得到多少东西,只望能够从中可以了解到现今企业或单位在人事运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想不论任何人进入任何单位都会面临着关于人事方面的问题。那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至少学得在应聘的时候以及个人简历的书写等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还可以为考得这方面的证书而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我对如何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相配套或者是说相对应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比较感兴趣,我认为这两者是当今企业或单位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和环节。

下面,我就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这一题为中心,谈谈我的认识。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结构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或者状态,以求用最小的人力来创造尽可能大的利润(其中所说利润包括对人力配置结构不够科学而形成冗员现象或者相互之间协调性差而支出的更多的费用,还有人力结构配置优化以后所产生的高效率所带来的更多的效益)。它存在的条件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尽可能低的降低成本,从而能够尽可能高的带来利润。

“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并加以激励”,这通常就是人力资源所涉及并处理的事情。看似简单,实则不是。

如何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于中上

1层的人事安排和调动可能会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业绩由董事会来决定,或者也会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中下层人事安排一般分层次由具体分部门而决定。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算是我的疑问:一个企业或单位中,它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怎样行之有效地对口各个部门而进行人力配置的?还是各个经理部门自己决定呢?但是这样一来,人力资源管理不就达不到最优的效果了吗?

就中上层人事安排,如果是从企业内部进行人事调动和安排,或者说提拔有能力的人才到相应岗位,但是就如老师所讲的,这样容易产生岗位松懈现象,对岗位工作相对比较熟悉,则失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但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对企业情况及岗位工作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从而不利于立刻对企业产生效益。而我的看法是,可以尽其所能将同行业所需人才“挖”过来为其效力,当然这也是比较理想的,也是比较流行的做法。但是各种各样的做法都需要相应的激励措施来进行衬托。

我认为,现行的大多数激励措施都是以强制性或者诱惑性而使从业人员进行“主动”的工作。或许这正与老师所讲的关于人的“善恶论”有深刻的关联吧!无论怎样,这样的激励措施只能是从业人员被动的接受。当然,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认为某一种激励措施对某一个人(工作人员)产生作用,那就会被选择。当然,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这也会由市场价值和潜在规则所决定的,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是矛盾的,但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现象还是每个人能尽最大力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不只是为集体,也为个人!

当然,激励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得体的人力配置和运用得当的激励措施都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人们表现出来的现实能力仅占其能力的30%,还有70%的潜能未发挥出来。各级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人们的潜能,这就是所说的激励。激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又以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①

激励可以帮助管理者在拟订激励制度时,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现状和想达到的目标。从而使众多的激励措施、方案和制度之间相互衔接、补充和支持,赢得整体的激励效果。②

诚然,最需要进行激励措施的应该是企业,而员工应该居次。因为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多的价值,就得想尽办法使从业人员产出最大的效益,这就不得不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措施,故激励。

作为员工个人,也需要有一定的规章或者制度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或被认可的外在表现。这样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并且也会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不但为自己,而且会对企业有心存感激或归属感等等情结的存在,故而会更加努力。

我认为在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今天,任何企业都离不开一个行而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个部门不应该是形同虚设,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完整体系。当然,企业激励措施面对的是整个企业上下,员工的个性的需求使“众口难调”成为其大展身手的瓶颈。还有,组建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小企业能够承受的起的部门。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也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恰当的运用和实践,则还需要不断的观察研究和学习。①

② “研究表明„„某些需要为条件”为引用。本节内容为引用。

第三篇: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42更新时间:2004-6-

2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提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它认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获得并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它包括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前者以员工为中心,其关键职能是能力管理和行为管理;后者包括人力资源战略匹配和战略弹性管理与人力资源效益管理。

一.从人事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正愈来愈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作为一种新观点、新思想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形成并日益成为企业、乃至所有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历史地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二次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Randall S.Schuler, Susan E.Jackson, 1999)。

20世纪上半叶,在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指导下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人事管理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对组织中涉及人与事的关系进行专门化管理,使人与事达到最佳匹配,同时运用激励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人事管理活动是通过专门人事管理部门和人员按照确定的程序开展。它作为辅助性或参谋性的职能,活动范围被限制在行政事务方面,很少参与组织高层战略决策。20世纪50年代,彼得·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并指出“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后来,巴克(Bakke)、迈勒斯(Miles)等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将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首先认为员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第一资源”,从资源的角度来认识组织中的“人事管理”;其次,这一理论扩展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也是直线部门(生产、营销)的重要职责,并且参与组织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第三,把人力资源管理

1的目标与组织的竞争力、利润、生存能力、竞争优势和劳动力的灵活性等联系起来,不仅注重开发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而且更注重人力资源对组织和经理人员的影响,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81年戴瓦纳(Devanna)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Beer)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Wright, McMahan, 1992)。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讲:(1)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2)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3)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4)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5)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全球日益激烈竞争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特征、政府政策、法律和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组织在反应速度、产品或服务质量、组织结构形态、技术创新等方面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需要,以此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集中于改变组织结构和文化,提高组织效率和业绩,开发组织特殊能力,以及管理组织变革。确保组织能够获得具有良好技能和具有较高激励水平的员工,进而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去建立竞争优势和依靠员工实现战略目标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是在这个系统中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活动如招聘、培训等应该充分地导向组织的竞争优势,在组织战略形成中做出贡献。因此,笔者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

管理。在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导向于组织的竞争优势,即组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以获得优势的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导向于组织的经营战略,即组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以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并在其互动过程中发展组织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下面从两个层面分别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三.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员工个体为中心展开的。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个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阶段——招聘前的管理、招聘中的管理和招聘后的资源管理。招聘前,管理工作主要是工作分析、工作设计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中,管理工作主要是招聘和挑选;招聘后则有培训开发、激励、领导、沟通、绩效评估、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等。通过上述管理活动,达到两方面目标:(1)能力目标,即使 员工拥有其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2)行为目标,即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程度,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根据这两方面的目标,可以把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职能——能力管理和行为管理(赵曙明,1999,154)。表—1是对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职能和三个阶段的简单描述。

能力管理要求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充分利用组织一定数量和类型的有利条件为目的,以形成组织的优势资源。能力管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能力获取管理,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组织获得某种优势资源;能力保持管理,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能力转换管理,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去除组织中某种不必要的资源;能力使用管理,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保证组织中各种必要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能力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使组织获得和保持某种核心能力,为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它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大部分活动之中。

拥有优势资源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它并不能保证这些优势资源的利用能够为组织带来良好的绩效。这需要行为管理来加以控制。行为管理强调拥有一定能力的个体在工作中的动机和努力程度。各个个体可能具备了所需要的能力,但无法保证他们的行为能够很好地发挥这些能力。正因为如此,行为管理的功能就在于要努力通过行为控制和行为合作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导向,使员工个体工作行为及其努力程度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提高个体的激励水平。

应该注意的是能力管理和行为管理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任一环节都要围绕能力目标和行为目标来进行,从而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竞争优势密切联系起来。

四.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经营战略展开,其目的就是在个体层面已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确定组织的经营战略,提高组织效率、效益和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的战略匹配与战略弹性管理;二是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与战略弹性

表—1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

附图

外在环境的变动和组织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战略匹配管理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和组织内部结构之间的协调一致性。战略弹性是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保证组织战略与结构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匹配是指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一致性,而弹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一致性。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很少被认为是组织经营战略所依据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组织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仅仅被当作确定或选择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只是单向的关系,而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是让人适合战略,而不是使战略适合于人力资源(赵曙明,2001,12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承认组织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获取。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组织战略的形成与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信念、行为。因此组织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应该考虑环境和人力资源现状,把人的因素是作为第一位的因素。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经营战略之间保持的高度协调一

致(包括战略匹配和战略弹性)。此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与战略弹性还反映在它与组织结构的一致性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其外在功能取决于内在的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与组织结构相互匹配,应该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保证组织结构的灵活性。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之间的一致性也是战略匹配与战略弹性管理的重要内容。

附图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的相互依存关系

2.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

组织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这也是当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的。这样就必须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经营战略的贡献程度。这种贡献程度就是人力资源的效益,即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贡献份额和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赵曙明,2001,54)。根据效益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指: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有计划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以及相关的各种活动。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相互影响。归纳起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四个层面(或阶段,见下表5-1):

表5-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篇: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历程,人口红利的优势资本也逐步完结,近几年的民工荒现象也日益加剧,沿海很多地区从用工不足导致开工不足,订单不敢接,到劳动力成本急剧大幅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以至于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歇业。就目前发展较好的企业来说,不单是一线员工日益紧缺,而且中高层管理人才也面临着跳槽频繁,难以找到满意人才的窘境。

在改革开放短短的30年间,中国的所有企业经历了大刀阔斧,波澜壮阔的改革,从大批的国企破产兼并重组,到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再到垄断性国企,央企雄起。这期间国内中小企业一面经受着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企业的不断冲击和蚕食,另一方面面临着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

近些年,中国的大学扩招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于经验和阅历来说,离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毕业于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中,有真才实干的人才都集中在国家机关、大型央企、民营上市公司,成为这些企业的顶梁支柱;中小民营企业所处的地位和资源先天不足,无法吸引住顶尖的高级人才。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企业发展之源,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资源,人力资源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肩负着为公司实现战略目标,为员工创造丰富人生的重要使命。由此创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符合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尤显重要。

企业靠什么留住人,第一是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地位,第二是良好的福利待遇。靠什么提升人,靠完善的培训体制。与此同时注重绩效考核的可量化、有时间、有价值、可考核,可以制定日工作计划和总结,争取做到日事日清,以此为考核内容。这其实,是一个工作计划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工作的结果,必须的是工作所得(到什么),做好记录。通过这些可以看到你本做了多少事,年终奖的时候打开,你干了多少,他干了多少,调出来,一清二楚,员工也没话说。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下来,不管是谁,他的工作都是可替代性的,可以迅速复制,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种危机感,不是少了谁就不行,所以大家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工作。同时为企业稳定了合适的人才,做到真正的优胜劣汰,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万科董事长王石说,善待客户从善待为客户服务的员工做起;美涂士集团总裁周炜健说,经营企业就是经营员工和客户。经营员工就是要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先有员工的满意度,才有客户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人的问题,是企业最大的问题,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从解决人的问题开始的。

在人力资源总监的基本职能和工作职责中,编写、执行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招聘程序、组织社会招聘和学校招聘、安排面试、综合素质测试;制定考评政策、考评文件管理、考评沟通、不合格员工辞退;制定薪酬、晋升政策、组织提薪、晋升评审;制定福利政策、办理社会保障福利;办理员工各种人事关系转移、办理职称评定手续;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协助办理培训进修手续;与员工进行积极沟通,了解员工工作、生活情况。这些工作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第五篇: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

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

目前,绩效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其包含的内容也愈来愈多。并且它现在已成为了企业日常计划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普及和扩张存在着多种原因。如: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促使电力企业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水平提高的重视;让个人的目标同组织目标能够更加清楚地紧密联系;组织的重构或授权促使企业将任务与责任下放给组织的基层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电力事业得到了飞速地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放在关系着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现结合电力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如下探讨。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

绩效管理,简单地来讲,就是有关部门通过对员工实行差别化的劳动报酬来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员工的有效管理,这实质是部门根据员工不同的劳动成果和水平而制定的量化、评价标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生产经营。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建立之后,有利于促进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了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工作懒散、玩忽职守的现象发生。如果要保证工作任务的质量,必须要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那么一个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

评价体系的建立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以来,电力企业被人员冗杂、管理困难的问题困扰着,倘若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并且有所完善,那么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地解决,而且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来明确与之相应的薪酬标准,从而有利于制定因人而异的设计发展培养计划,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该体系的建立通过提供比较优秀的人才储备,促进了电力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使电力行业有进一步地发展。不仅如此,该体系的建立在帮助企业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的同时,还可以为员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员工在这样的绩效评价体系下,其对于学习新知识、钻研技术和劳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也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使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不断地完善。

二、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人员总数过大,闲杂人员较多

从我国电力企业来看,主要是在计划体制下进行粗放式管理经营。一是在这种体制下,电力企业在人才引进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人员指标大大增加。二是电力企业为了使内部职工子女能够顺利就业,实行了内部职工子女内部招聘制度,大量的职工子弟的加入导致电力企业人员总量严重超标。三是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和当地其他企业单位相比,其福利待遇要丰厚得多,因此,各个地方上的各种人员纷纷借助各种渠道进入电力企业,从而导致了电力企业人员总量大大地超标。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紧缺

从总量上来看,电力企业人员是超标的,但是从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来看,却是匮乏的。近年来,随着现代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普遍实施,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电力装备更新迅速,电力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力生产运行人才、电力检修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因为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生产经营模式陈旧滞后,人员引入制度存在诸多疏漏,人员分配不尽合理,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员工竞争体制不完善,能者不能上,庸者不能下的局面仍不少见,专业技术培训没有求真务实,存在着搞花架子、走过场的弊端。尤其是非主体性管理岗位,如后勤管理岗位出现了较多的冗余。不少员工的专业素养远远难以满足岗位需求。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背景下经营模式的影响,致使其思想因循守旧,很多员工都是应付式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工作上的创新。

(三)绩效考评机构设置有待改进

从当前电力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评价的考评机构来看,主要是由相关职能部门独自承担,对员工进行类别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按照层级身份进行的,然后,根据相关的标准予以考核。这种考核模式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规划,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是采用两种方式,即:民主测评及领导决定。从领导测评方式来看,主要是凭印象打分,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及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从民主测评的方式来看,主要考核标准存在着片面性的问题,容易导致考评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同时,极易使员工之间产生不和谐因素,不利于整个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四)绩效考评存在着疏漏

一是没有注重工作分析。电力企业的说明书的职责描述不够精细化,比较粗放化。二是岗位职责没有纳入绩效考核的细则中,工作分析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我们知道,岗位不同,其工作价值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绩效考核评价中却没有得到明显的区分。三是考核结果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因为岗位不同,性质不同,没有可比性,考核结果难以让人信服。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改善

(一)设计恰当的绩效指标

恰当的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一。它可以形成有效的战略目标分解体系。完整、有效、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所以可以将组织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员工,明确绩效责任主体。

通过绩效指标的确立,可以使员工明确工作重点,关注绩效,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也使管理者抓住管理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绩效指标明确了什么是对组织有效的绩效行为和结果,以及企业鼓励的是什么和企业不鼓励的是什么。明确企业管理的导向,从而引导员工正确的绩效行为。

(二)重视能力考核

一个人的能力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能力是产生绩效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力愈加受到关注。所以,绩效考核体系中能力是员工考核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能力是预测绩效水平高低的有效依据,利用关键事件访谈,结合个人需求量表、个人行为量表等工具,对员工让你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评定,同时,将评定的结果与先前建立的素质模型进行对比,作为判断员工是否胜任岗位工作以及员工绩效水平高低的依据。

通过工作结果考核只能发现员工的绩效薄弱环节,并不能反映问题的根源,能力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果考核的不足。

(三)不同职位的人员绩效考核标准也应不同

绩效评价就是为了让员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同职位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不同,自然应该使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及方式。人力资源经理应该针对员工职业的不同来挑选或设计不同的项目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比如销售人员适合的考核方式是目标考核,行政人员应该重视素质考核等。

(四)合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

实践证明,绩效评价的结果的运用是,绩效评价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如果运用不合理,会造成绩效考核对员工的绩效改进和能力提升的激励作用就得不到充分体现。一般,绩效考核的结果的运用分为三种:

①用于薪资的调整。对于绩效不良的员工降低绩效工资,对于绩效优良的员工提高绩效工资,以体现对其的激励。

②用于分配培训需求。对绩效考核的结果和一些重要的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发现员工的表现能力与所在职位要求的差异,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培训,以及需要哪方面的培训。

③用于人事调整。对于一些绩效成绩连续优良的员工,可以考虑晋升。但那些成绩连续不良的员工则要考虑降级或辞退。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并且坚定不移地将这一策略执行下去。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电力企业在很多方面做的不到位,致使不同程度的问题时有发生,给评价结果的质量和效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优化电力人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充分发挥其对于电力企业的特殊作用。相信电力企业在执行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双管齐下的策略下,其管理工作水平必定会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面性的发展。

下载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5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兴起,各种高新技术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对企业的人才要求......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大全)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现状和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对管理人员、企......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5篇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如何互融互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与灵魂,它渗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过程中,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

    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摘要:公共部门不同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本文在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问题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问题摘要:近几年来,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重视,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

    人力资源管理

    《摩登时代》观后感 学号:10902010116 姓名:李小平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但其内涵绝不是其表面所表达的那样。这部电影的意旨在于从一个批判者......

    人力资源管理

    一、多选题 下列属于面试中应聘者目标的是( )(创造融洽的会谈气氛;充分了解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有充分的时间向考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决定是否愿意到该单位工作;希望被公平对待) 下......

    人力资源管理

    冯氏超级市场 斯蒂芬,《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P311苏珊·查普曼是美国西部一连锁店企业——冯氏超级市场(VBLL’SSUPER-MARKET)的南方地区分部经理。苏珊手下有5位片区主管人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