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等措施。在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品种品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一、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粮、棉经济向农、林、牧、渔、特经济发展。二是农业生产布局由“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向区域优势发展。三是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向种、养、加、销产业化发展。四是农产品结构由大路货、劣质品种向名、优、特产品发展。但在有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误区,应引起有关地区、部门,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误区之一--操作上的盲目性
部分地区在调整农业结构中,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及生产布局的调整上,思路不清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操作上,带有盲目性,他们没有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雷同和重复现象。另一方面在产品品种上没有特色,出现新一轮的品种结构趋同。再一方面在生产布局上,仍然还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格局。同时,更有甚者,由于盲目调整农业结构,超越自然,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误区之二--预测上的滞后性
当前,世界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也将分享高度发达的信息文明。市场经济就是“时间经济”,时间经济也就是“金钱(效益)经济”。但有的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意识淡化,对未来市场预测滞后,对信息和市场把握不准。不是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而是市场已经有了什么再发展什么。特别是极少数地区、部门是市长安排生产什么、农民及企业就生产什么。除信息滞后带来市场滞后外,科技也存在滞后的问题,有的地方产品品种单
一、质量低下,在市场上无竞争能力,科技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误区之三--发展上的波动性
在调整农业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与品种结构中,具有不稳定性,出现了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波动性的问题。如有的品种此年推广,在没有规模效益和市场认可的情况下,彼年淘汰;此年又推广、彼年再淘汰,造成恶性循环。真可谓是“年年调结构,岁岁换品种,仍然无市场”。
误区之四--行政上的干预性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工作方式和农民的思想观念虽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但有的地区行政部门对农业结构调整自觉地进行了干预,不是市场需要什么调什么,而是“市长”要求调什么就调什么,大轰大嗡跟风上,结果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农业结构调整的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市场经济内涵理解不深
部分地区及部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的内涵理解认识不深。市场经济是靠资源合理配置的完全自由贸易,而不是靠行政计划分配资源。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操作上的盲目性。预测的滞后性,行政干部的干预性等因素都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其原因是市场经济意识淡化,以及对市场经济的内涵理解认识不透彻。
(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够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就事与愿违,一事无成。少数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盲目性问题,就是没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一哄而起”到“不欢而散”而告终。同时,还有的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反而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三)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对利用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要求高,而且科技容量高,对科技投入要求也高。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的波动性,其实质是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品种的品质不优,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产品具有不稳定性,即波动性,波动性的产品必然被淘汰和灭亡。
三、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性举措。调整农业结构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农业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坚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四项基本原则,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经济,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进行贸易往来。农业结构调整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品结构调整,都必须坚持市场经济规律,具体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调什么,而不是“市长”要求什么调什么。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农
业结构结果背离市场经济,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重复生产低质量,低产出的农产品,对我国农业冲击更大。所以,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要具有超前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有市场、能赚钱,就发展什么。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一方面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要克服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的倾向。二是要克服行政干预,一刀切、大轰大嗡的倾向。另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调出特色,调出品味,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发展特色农业。再一方面,还要根据市场需要,调节农、林、牧、渔等产业及粮、棉、油、等产品的比例关系,生产规模不能超越市场承受能力,否则供求难以达到基本平衡,就会造成产业结构出现新的一轮趋同,产品出现新的积压。
(三)坚持区域优势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广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十分优厚。但在自然条件(如土壤、雨水、温度等)、种植习惯、经济基础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我们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必须坚持区域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要逐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旧格局,建立全国的优质粮、棉、油、经济作物及林、牧、渔等生产基地。二是要发挥区域优势,发展我国特色经济。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经济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本地区具有特色的种、养、加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要逐步形成农业区域化、分工专业化格局。重点要在生产布局上按照区域优势及发展专业上进行分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四)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必须为先导。要依靠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即无污染农业)。当前,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很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不够。我国目前农产品,一方面特色产品虽然是质量好、价格高、市场畅销,但产量低成本高、效益一般化;另一方面,大众产品虽然质量差、价格低、市场滞销,但产量高、成本低,而效益与特色产品趋同,严重地制约了名、优、特产品的发展。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先行一步,科研要走在调整前,要加大研究、推广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无污染、市场俏的名、优、特产品,促进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第二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七大误区2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七大误区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误区。
一、调整就是调减粮田面积
由于粮食连年丰收,粮价过低,一些地方政府便认为种植结构调整就是要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没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合理确定种植结构调整方向,致使可发展高效粮食生产的地方反而去发展了低效经济作物。
二、盲目求大求规模
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盲目求大,追求规模效应,要求××粮食品种要推广××亩,××林果要种植××亩,在当地或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形成一个产业,培育成龙头。而没有考虑到市场、环境、交通 等条件和因素,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不进行调查,盲目跟风
有的地方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时,不去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研究,不考虑气候土壤等条件,而是带着一批人马外出考察,见人家种什么赚钱,就跟着种什么,结果要么是有种无收,要么是有收难卖,落得个劳民伤财。
四、一步到位、一刀切,不考虑眼前利益
有的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不是循序渐进,逐步调整,而是搞一步到位、一刀切,没有考虑农民眼前利益,只看到长远利益,造成结构调整后把生活来源也调整掉了,致使农民生活困难,今年调整,明年迫于生计又恢复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农民不满。
五、没有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为了调整而调整,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今天这里栽树,明天那里种瓜;这里一块田推广某一品种,那里一块田推广另一品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没有形成结构调整后的种植优势。最 后是品系混杂,品质下降,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结构调整调
而不整。
六、违反农民意愿,统一规划,强行调整
个别地方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时,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向农民宣传,不搞示范,不引导农民去自觉调整,而是由政府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强行调整。例如某市政府在国道旁统一规划搞鲜花长廊,强迫沿线农民全部种植鲜花,最后鲜花无人问津,农民对政府怨声载道。
七、重结构调整,轻技术指导
农民对新调整种植的农作物缺乏种植管理经验,需要政府部门的跟踪服务,长期指导。而有的地方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时却出现了一头重一头轻现象,只重视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而不重视调整后的管理技术等跟踪服务,不能长期坚持指导。其结果是结构调整变了样,优势变劣势,早熟西瓜晚熟,日本大萝卜不如本地小萝卜,爆裂玉米不会裂,樱桃蕃茄变成大西红柿。
第三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存在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存在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充分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原则
一是充分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效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党内不同思想的矛盾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健康党的肌体。毛泽东曾经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和“打扫房子除灰尘”,“经常洗脸保清洁”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常开展党内批评的重要性。
二是充分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增强党的团结的基本手段。我们党是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由于受认识能力和阅历、经验的局限,党员之间在政治、思想、工作和作风上,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和分歧,这就是矛盾。党内有矛盾,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错误,提高觉悟,统一认识,党的团结就增强了。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通过不断解决矛盾,纠正缺点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党的团结也就日益巩固和坚强起来。
三是充分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党的组织生活会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主要阵地,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则是党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批评和自我批评搞不好,党的组织生活就缺乏思想性、原则性,党内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甚至名存实亡。
四是充分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提高素质,不断进步的条件。任何一个党员都难免犯错误,但关键在于吸取教训,使坏事变好事,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经常检查自己思想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大胆而负责地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开展批评,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党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二、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团结—批评—团结”,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方针和公式。毛泽东曾经这样解释过其含义“在一九四二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所以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一是它指明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把增强党内团结作为出发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达到团结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离开了团结这个出发点,批评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只有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才能对同志采取关心爱护、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以诚相见、平等待人,才不会把同志间正常的批评,当作个人闹意见,泄私愤、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方式;二是它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讲“团结”不讲批评、取消党内思想斗争的自由主义,反对互相批评不较真、自我批评不认真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只讲批评不讲团结,破坏党的团结的过火斗争。团结和批评是相辅相成的,必要的批评正是维护团结的需要;三是它明确了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达到在新的基础上增进团结的目的,经过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同志的缺点错误进行善意帮助,对工作上的分歧意见统一认识,沟通和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从而在新的思想基础上实现新的团结。
三、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惩前毖后”,是指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批评,以便做好后来的工作。“治病救人”,是指批评缺点错误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开展积极的批评,正确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同志,切实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能使本人受到教育,使大家引以为戒,又能增强党内团结。犯错误的同志对所犯的错误,也应当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帮助,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痛改前非,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结合实际工作,自我批评是否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不了解实情
第四篇: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摘要】:本文是对当前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农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研报告,通过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和动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郊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工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这六种新型农业为主的京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化生产,成功地找到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农村降级的增长点。但是,许多地方对结构调整缺乏有力的指导,农户之间,地区之间重复投入,既削弱地区经济互补性,又造成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入WTO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域优势,防止个地区出现结构雷同?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新一轮调整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结构的变动首先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在调整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和农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下文涉及的四个方面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对昌平、顺义郊区的调研活动的初步总结。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在村里与农民的个案访谈以及同村镇干部和区委领导座谈。在调查活动的准备前期准备、假设提出以及形成建议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最后提出的这些关键是围绕政府、农户在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有些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顺义地区基本资料:】昌平区,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业人口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1.8万人。昌平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围绕百里山前暖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以盛世富民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动物为主体,其他小品种为补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汤山农业园牧草加工厂为龙头,全区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面积达7万亩;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白羊沟、羊台子等6个休闲产业区,建成了21个休闲观光园,19个特色现代农业园。顺义区,全区总人口54万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95.7%,耕地70万亩,其中菜田16万亩,果林面积1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6%。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顺义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百强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XX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416元。顺义区依靠得天独厚后的地理优势形成了高价位瓜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饲草产业带、速生林和苗木产业带四大产业地带。各类养殖小区星罗棋布。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小区400个,其中种畜禽和食草家畜养殖小区已占总数的50%,养殖户1.6万户。1997年,顺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前鲁北京鸭养殖中心、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汇源饮料集团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果蔬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储运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厂、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至少要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一、结构调整的统一规划与农民的自主经营在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民间缺少完善的市场服务机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还是小生产的千家万户,在迈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过程中对政府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微观行为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决定经营品种、生产投入、管理维护、资金分配并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问题上,经营者享有绝对的决策权,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情况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从法律制度方面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升昌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结构调整也无法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条规定: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调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行。由于合同中给予农民多年的经营自主权,无法等到合同期满后,通过重新分配地块儿给愿意调整的农户而达到连片经营的目的,因此种植分散,喷施农药不便、收购难度增加,不利于集体统一调整、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是否还应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似乎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个人控制降低了结构调整的效率。但是如果连自主经营权都没有保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断被调整,使用权的实现就很不确定的,农民哪还会有经营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过来成了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如果30年的承包是稳定的,那么,土地上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农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虑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对于稳定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顺义地区的部门干部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在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伤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说到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的地位,还存在差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农民的使用权,生产决策权,自主经营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视农民违背管理者,农民不听从指挥是因为农民没有远见,只顾眼前,而再深挖原因,为农民解决调整的后顾之忧上,还缺少更进一步的考虑。因此,农民没有调整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给予调整的农户一定的补贴,突出调整的优势,以求达到调整的最大化。二 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市场变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地的资源情况,如土地、气候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本身的素质等;二是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引起了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结构调整的风险。过去过多的重视资源而轻视市场调研,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现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场需要的调查与预测。市场需求具有暂时性、预测性,因此更难把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个别劳动能否转变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规划风险。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销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查中有顺义区的农民向我们提起了一件事:前两年郊区农民看到市场上荷兰豆赚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上年几元钱一斤的荷兰豆,跌到几毛钱一斤,结果造成荷兰豆大量积压在农民手中,最后由于天气的原因使荷兰豆大量腐烂。为了农户在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和防范类似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大力维持市场秩序,完善流通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协调市场与规划的关系,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当然政府也分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产加销多个市场主体共同承担。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化解风险。生产之前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若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可以化解市场风险,解决初级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防范风险。农业企业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获得的信息丰富而全面,龙头企业更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规划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带给农民,是稳定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三 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如何变化,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顺义区XX年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能否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很大一部分农民仍保持着原来的生产模式来解释?是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未必能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关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组在XX年第8期《调研世界》发表《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一文,肯定了结构调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有关、人事也曾表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单凭结构调整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保证粮食等作物的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组合;第二,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同,价格调控机制不灵,优质专用粮食销售渠道尚未打通,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是价格从种植初期的优质优价到最后的一落千丈;第三,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本也较高,优质种子价格就高,对生存环境和以后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较高,风险也大,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手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的影响,最终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从种植面积受限、优质不能有优价和生产成本增加三个方面论证农业结构调整对现实收入的影响。可以说,除了京郊农民在种植品种上不受限制,粮经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调查中还遇到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昌平区崔村镇过去种水稻,一户承包二三十亩地,每亩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业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万三四千,现在由于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农业实用而改为种树,树本身没有收益,区里规定每亩地的管护费时300元,扣除其他费用,最终能到达农民手里的就200多块,承包二十亩也就4000块,加上不能在经营副业,这块损失区里有没有补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三分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加入到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还不是多数,因而很多地区的经济情况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见增长。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是现阶段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郊县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为配合“大桃一品”的战略,昌平区积极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为果园的配套设施。牛栏山镇出台了多项鼓励种果树的优惠政策,搞补贴、搞配套,给村干部发奖金。天竺镇薛大人庄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于种枣,枣苗给农户是只要一半的价格,重点扶植几户,让他们来传播技术,并为果园修路和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资金一部分来自统筹款一部分来自区农业专项资金。政府近3年每年组织一次讲习,来的人每人给5块钱。今年组织五个山区村到天津蓟县参观梨树种植,先集中放到几户,树苗5、6毛买的,2毛钱卖给这几户。XX年后沙峪镇镇号召各村拿出补贴给农民栽树,乡镇组织买树苗,每棵5毛,给村民不要钱,镇里还给执行好的村干部发奖金。张镇长99年冬到13个村逐村推广,说服村民种果树,最后种的只占百分之几十。那么为什么政府极大的调整决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调整后明显的高效益都带动不起农民调整的积极性呢?似乎对于农民的引导只要以利诱之,让农民看到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获该做养殖的种种好处,就不怕农民不行动起来,做出调整。但在农民眼里,保证收益的稳定比追求变动中的增值更现实。尤其是在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的同时,还在向中老年农民手中集中,而在这部分人中冒险精神更加难觅,他们的决策更趋保守,对于调整的相应更加消极。农民决策模式的形成被认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首先,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与此相对,农民的生产投入大,农药、种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纯收入本来就不多,调整经营品种后,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难说,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相信前一年的经营经验,产生不做变更的循环。其次,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过程,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而且农场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能否实现影响很大,一旦不能及时出售,它的性能和价值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气候的依赖性强,近期京郊农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几年所部遇到的风雨的影响。所以收入能否稳定、产品能否迈出、气候是否适宜,这些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决策保守,只要他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人批评信贷资金很少流入农村,这固然与金融机构的经营重心不在于此,各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向农村倾斜有关。但是农民对于自己的持续增长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到期时还不上款,因而对负债经营实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寻求贷款。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理性行为,但是农业的耕作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农民求稳保本的心态,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调整不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就是不积极响应政府的结构调整决策。那么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切实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继而实现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散,二是规模小。这两点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生产规模太小,则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融资地位上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农民组织承担的功能却成了政府的职责。这样一来,不仅政府无法兼顾和处理不断涌现的问题,而且极易造成对农民正当权利的侵害。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用股份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除了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外,还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相应收益。
四、城镇化、土地集约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里规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质量、分等级,导致坟地过于零散,地块儿小则影响农民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京郊部分乡镇并不是严格按照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的要求均分土地,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而是将全部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地两部分,口粮田人均半亩,抛出机动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体经营,像顺义区城关街道,农用地主要是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的较少。而北小营镇城区附近的岳各庄则只有一年一签的承包地,没有口粮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广的村庄,集约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像南口镇后洼村全村2800口人,90年开始发展果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XX年成为果品专业村,有的农户承包了村里40亩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要放弃手中的土地,开始多种渠道就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首先,只作为初级材料的农产品,在目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货涌价跌,农民就增收无望;再者,农地矛盾不解决,农民收入就不会太高。的确,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部分剥离出来,那么肯定不是所有农户的收入都能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解决出路在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分流作用不容质疑。据统计,XX年京郊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22亿元,占总产值的84.8%。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怎么能靠15.2%的产值增加收入?顺义地区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900余人,2.2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村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重点做到两点。一是要扶持乡镇企业和积极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沙河镇是北京的卫星城,随着城区的发展,周边农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当初收回土地转户时一个劳动力给一万五的安置费,还住上了新楼。然而工作难找,加上暖气费、物业费带来开支明显加大,很快钱就花光了,没有乐业,谈何安居,于是上访找领导的事情就增多了。农民们会想至少种地还能解决吃饭的问题。政策上要求“谁占用,谁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厂的速度赶不上开发的速度,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二是规范就业环境。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南口镇很多原来的良田都变成了建筑工地,可耕地越来越少,能分到土地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只是与大队签了一年合同。很可能明年就没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问没有可承包的土地后会不会去打工或做小买卖,几个农民却断然否定了,因为大队手里还有一部分集体经营的土地,雇用村民种植,他们更愿意去找书记,安排他们当雇工。而出去打工的风险太大,经常是不打满一定的工期,工钱就一分不给。一个村民被老板欠了5000多块钱,一年多了都要不回来,还在打官司。外边的环境更控制不了,农民更愿意当农业工人,给集体种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资正常发放,维持生计。因此政府必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环境,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参考文献:
1、龙方 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及其防范 《农业经济问题》XX年第1期
2、萧扬 农业结构调整:调什么?怎么调? 《中国改革》XX年第4期
3、张旭宏 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前景 《经济日报》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11月
5、王一娟 农业单靠结构调整迅速增收不实现 根本途径是使农业人口非农业化比重上升 《经济参考报》 XX年6月
第五篇: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摘要】:本文是对当前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农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研报告,通过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和动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郊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工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这六种新型农业为主的京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化生产,成功地找到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农村降级的增长点。但是,许多地方对结构调整缺乏有力的指导,农户之间,地区之间重复投入,既削弱地区经济互补性,又造成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入WTO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域优势,防止个地区出现结构雷同?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新一轮调整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结构的变动首先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在调整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和农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下文涉及的四个方面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对昌平、顺义郊区的调研活动的初步总结。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在村里与农民的个案访谈以及同村镇干部和区委领导座谈。在调查活动的准备前期准备、假设提出以及形成建议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最后提出的这些关键是围绕政府、农户在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有些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顺义地区基本资料:】昌平区,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业人口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1.8万人。昌平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围绕百里山前暖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以盛世富民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动物为主体,其他小品种为补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汤山农业园牧草加工厂为龙头,全区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面积达7万亩;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白羊沟、羊台子等6个休闲产业区,建成了21个休闲观光园,19个特色现代农业园。顺义区,全区总人口54万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95.7%,耕地70万亩,其中菜田16万亩,果林面积1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6%。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顺义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百强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XX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416元。顺义区依靠得天独厚后的地理优势形成了高价位瓜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饲草产业带、速生林和苗木产业带四大产业地带。各类养殖小区星罗棋布。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小区400个,其中种畜禽和食草家畜养殖小区已占总数的50%,养殖户1.6万户。1997年,顺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前鲁北京鸭养殖中心、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汇源饮料集团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果蔬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储运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厂、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至少要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一、结构调整的统一规划与农民的自主经营在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民间缺少完善的市场服务机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还是小生产的千家万户,在迈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过程中对政府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微观行为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决定经营品种、生产投入、管理维护、资金分配并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问题上,经营者享有绝对的决策权,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情况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从法律制度方面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升昌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结构调整也无法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条规定: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调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行。由于合同中给予农民多年的经营自主权,无法等到合同期满后,通过重新分配地块儿给愿意调整的农户而达到连片经营的目的,因此种植分散,喷施农药不便、收购难度增加,不利于集体统一调整、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是否还应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似乎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个人控制降低了结构调整的效率。但是如果连自主经营权都没有保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断被调整,使用权的实现就很不确定的,农民哪还会有经营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过来成了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如果30年的承包是稳定的,那么,土地上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农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虑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对于稳定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顺义地区的部门干部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在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伤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说到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的地位,还存在差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农民的使用权,生产决策权,自主经营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视农民违背管理者,农民不听从指挥是因为农民没有远见,只顾眼前,而再深挖原因,为农民解决调整的后顾之忧上,还缺少更进一步的考虑。因此,农民没有调整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给予调整的农户一定的补贴,突出调整的优势,以求达到调整的最大化。二 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市场变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地的资源情况,如土地、气候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本身的素质等;二是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引起了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结构调整的风险。过去过多的重视资源而轻视市场调研,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现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场需要的调查与预测。市场需求具有暂时性、预测性,因此更难把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个别劳动能否转变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规划风险。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销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查中有顺义区的农民向我们提起了一件事:前两年郊区农民看到市场上荷兰豆赚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上年几元钱一斤的荷兰豆,跌到几毛钱一斤,结果造成荷兰豆大量积压在农民手中,最后由于天气的原因使荷兰豆大量腐烂。为了农户在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和防范类似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大力维持市场秩序,完善流通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协调市场与规划的关系,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当然政府也分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产加销多个市场主体共同承担。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化解风险。生产之前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若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可以化解市场风险,解决初级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防范风险。农业企业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获得的信息丰富而全面,龙头企业更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规划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带给农民,是稳定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三 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如何变化,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顺义区XX年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能否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很大一部分农民仍保持着原来的生产模式来解释?是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未必能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关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组在XX年第8期《调研世界》发表《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一文,肯定了结构调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有关、人事也曾表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单凭结构调整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保证粮食等作物的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组合;第二,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同,价格调控机制不灵,优质专用粮食销售渠道尚未打通,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是价格从种植初期的优质优价到最后的一落千丈;第三,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本也较高,优质种子价格就高,对生存环境和以后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较高,风险也大,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手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的影响,最终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从种植面积受限、优质不能有优价和生产成本增加三个方面论证农业结构调整对现实收入的影响。可以说,除了京郊农民在种植品种上不受限制,粮经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调查中还遇到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昌平区崔村镇过去种水稻,一户承包二三十亩地,每亩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业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万三四千,现在由于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农业实用而改为种树,树本身没有收益,区里规定每亩地的管护费时300元,扣除其他费用,最终能到达农民手里的就200多块,承包二十亩也就4000块,加上不能在经营副业,这块损失区里有没有补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三分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加入到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还不是多数,因而很多地区的经济情况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见增长。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是现阶段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郊县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为配合“大桃一品”的战略,昌平区积极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为果园的配套设施。牛栏山镇出台了多项鼓励种果树的优惠政策,搞补贴、搞配套,给村干部发奖金。天竺镇薛大人庄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于种枣,枣苗给农户是只要一半的价格,重点扶植几户,让他们来传播技术,并为果园修路和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资金一部分来自统筹款一部分来自区农业专项资金。政府近3年每年组织一次讲习,来的人每人给5块钱。今年组织五个山区村到天津蓟县参观梨树种植,先集中放到几户,树苗5、6毛买的,2毛钱卖给这几户。XX年后沙峪镇镇号召各村拿出补贴给农民栽树,乡镇组织买树苗,每棵5毛,给村民不要钱,镇里还给执行好的村干部发奖金。张镇长99年冬到13个村逐村推广,说服村民种果树,最后种的只占百分之几十。那么为什么政府极大的调整决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调整后明显的高效益都带动不起农民调整的积极性呢?似乎对于农民的引导只要以利诱之,让农民看到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获该做养殖的种种好处,就不怕农民不行动起来,做出调整。但在农民眼里,保证收益的稳定比追求变动中的增值更现实。尤其是在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的同时,还在向中老年农民手中集中,而在这部分人中冒险精神更加难觅,他们的决策更趋保守,对于调整的相应更加消极。农民决策模式的形成被认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首先,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与此相对,农民的生产投入大,农药、种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纯收入本来就不多,调整经营品种后,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难说,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相信前一年的经营经验,产生不做变更的循环。其次,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过程,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而且农场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能否实现影响很大,一旦不能及时出售,它的性能和价值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气候的依赖性强,近期京郊农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几年所部遇到的风雨的影响。所以收入能否稳定、产品能否迈出、气候是否适宜,这些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决策保守,只要他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人批评信贷资金很少流入农村,这固然与金融机构的经营重心不在于此,各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向农村倾斜有关。但是农民对于自己的持续增长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到期时还不上款,因而对负债经营实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寻求贷款。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理性行为,但是农业的耕作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农民求稳保本的心态,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调整不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就是不积极响应政府的结构调整决策。那么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切实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继而实现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散,二是规模小。这两点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生产规模太小,则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融资地位上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农民组织承担的功能却成了政府的职责。这样一来,不仅政府无法兼顾和处理不断涌现的问题,而且极易造成对农民正当权利的侵害。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用股份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除了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外,还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相应收益。
四、城镇化、土地集约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里规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质量、分等级,导致坟地过于零散,地块儿小则影响农民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京郊部分乡镇并不是严格按照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的要求均分土地,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而是将全部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地两部分,口粮田人均半亩,抛出机动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体经营,像顺义区城关街道,农用地主要是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的较少。而北小营镇城区附近的岳各庄则只有一年一签的承包地,没有口粮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广的村庄,集约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像南口镇后洼村全村2800口人,90年开始发展果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XX年成为果品专业村,有的农户承包了村里40亩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要放弃手中的土地,开始多种渠道就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首先,只作为初级材料的农产品,在目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货涌价跌,农民就增收无望;再者,农地矛盾不解决,农民收入就不会太高。的确,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部分剥离出来,那么肯定不是所有农户的收入都能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解决出路在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分流作用不容质疑。据统计,XX年京郊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22亿元,占总产值的84.8%。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怎么能靠15.2%的产值增加收入?顺义地区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900余人,2.2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村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重点做到两点。一是要扶持乡镇企业和积极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沙河镇是北京的卫星城,随着城区的发展,周边农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当初收回土地转户时一个劳动力给一万五的安置费,还住上了新楼。然而工作难找,加上暖气费、物业费带来开支明显加大,很快钱就花光了,没有乐业,谈何安居,于是上访找领导的事情就增多了。农民们会想至少种地还能解决吃饭的问题。政策上要求“谁占用,谁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厂的速度赶不上开发的速度,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二是规范就业环境。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南口镇很多原来的良田都变成了建筑工地,可耕地越来越少,能分到土地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只是与大队签了一年合同。很可能明年就没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问没有可承包的土地后会不会去打工或做小买卖,几个农民却断然否定了,因为大队手里还有一部分集体经营的土地,雇用村民种植,他们更愿意去找书记,安排他们当雇工。而出去打工的风险太大,经常是不打满一定的工期,工钱就一分不给。一个村民被老板欠了5000多块钱,一年多了都要不回来,还在打官司。外边的环境更控制不了,农民更愿意当农业工人,给集体种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资正常发放,维持生计。因此政府必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环境,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