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统计数字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市政协常委市统计局副局长
(2006年5月11日)
研究和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分析农民的生存状况,分析农民生活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的差距,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实现社会和谐。
一、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差距
最近,我们对400个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出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从消费支出看,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29元,比城市居民的7632元少4103元,低53.8;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251元,比城市居民的2742元少1491元,低54.4;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5.4;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78元,比城市居民的660元少382元,低57.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636元,比城市居民的954元少318元,低33.3;人均购买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为107元,比城市居民的418元少311元,低74.4;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为320元,比城市居民的843元少523元,低62;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315元,比城市居民的728元少413元,低56.7;人均教育服务支出为373元,比城市居民的622元少249元,低40。
从生活质量看,城市居民住的是楼房,独用自来水和卫生设施的居民家庭达98.55,拥有暖气设备、使用管道煤气或天然气、液化气家庭达100。农民、户均楼房面积3.7平方米,主要居住的是砖瓦房;使用旱厕农户占94,无厕所农户占5。使用暖气的农户占4,使用火炕农户占96。饮用自来水农户占35,饮用深井水农户占54,饮用浅井水农户占11。使用液化气作炊事能源农户占20,使用煤炭农户占3,使用柴草农户占77。农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二、造成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主要原因
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低,增速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九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为11.3,而“十五”时期农民年均收入仅增长5,增速明显减缓,低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457元,而2005年扩大到471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以农民的收入为1)2000年为1.68:1,2005年扩大到1.99:1。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村这种社会财富向高收入户不断集中的趋势,造成农村消费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的现状,掩盖了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
第二,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使农民的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情况与其生活实际有较大出入。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2.4下降到35.4,减少7个百分点。按恩格尔系数鉴定标准,__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实现了小康,而且实现了富裕,并据最富裕的标准也仅差了5个百分点,这显然不完全符合当前我市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而发达的美国、英法或日本等国,已经形成了与经济相对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抗风险能力都经历了发展的检验,其恩格尔系数反映比较实际。而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被长期置于社会保障之外。近年来的医疗、教育改革,农民的医疗、教育等福利被大幅度削减,农民被迫将收入大笔投入教育、医疗消费和储备。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支出比2000年增长2.7倍;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2000年的增长1.5倍。如果35.4的恩格尔系数加上农民支出的10.6的教育和8.9的医疗保健,其结果为54.9。
第三,农民住宅和生产工具依靠自身储蓄来解决,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农民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经营者,这决定了农民收入除用于消费外,还必须为生产经营进行必要的投资。同时,农民又难以或很少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生产经营投资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储蓄解决,这无疑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
第四,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身投入,加重了农民负担。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修建相当大一部分通过农民集资或投劳的方式筹集;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也基本上依靠农民集资兴建。这些资金实际最终来源于农民自身。
第五,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价格上涨,使得农民预期支出提高。近年来,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支付能力,大大增加了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三、__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入点的选择
通过上述统计数字和农民生活现状的分析,应把农村落后的社会事业问题,作为__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下面就如何发展__农村社会事业提几点建议: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点。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以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是大力发展集约化的城郊型和园区型农业,集中力量培育支柱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工业。使劳务输出的多元化,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第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议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贫困农民家庭学龄儿童的学杂费支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争取达到高中教育,真正实现“直接面向穷人”的扶贫目标。
第三,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各级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通过5至6年时间的努力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争取达到90
第四,调整财政投入结构与方向。改变重城镇居民轻农村居民的投入模式,建立各级政府相互分工、各有侧重、互为配套、城乡一体的投入体系。对农业的转移支付,通过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从事粮食生产农民的补贴,保障其收入水平。对特殊阶层的投入。即通过建立相关社会基金,对失业者或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者给予救济或补贴。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散和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在这个过程里,必须强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绝对不能搞一刀切。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起点可以高一点,步子可以快一些,统一规划建设新村;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可以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路等农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抓起。
第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了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的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用20年时间实现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事业呈跨越式发展,目标达到60农村养老金发放社会化。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篇:从华西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华西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观《鲁豫有约》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书记吴仁宝”有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是新农村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而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当属“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了。华西村从当初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贫穷的小村一跃成为如今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村。“在这里生活的500多户农民,每户住着300至600平米不等的别墅,拥有1到3辆小轿车,存款少的有100多万元,多的超过1000万元”(《鲁豫有约》)。一个个的数字充分证实了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华西村的经验必将对如今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经济发展方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华西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华西村党支书吴仁宝带领农民将农业生产从小农模式带入规模经营。他以集体经济来会聚资源,规避农民个体的薄弱与落后。而现阶段大多数农村仍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就说我们村吧,现在依然是家庭分散的经营模式,不仅不能做到整体规划,实现土地的最大利用,生产力也比较落后,生产
出来的农产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真的很有必要借鉴它的发展经验。其次,华西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成立了华西集团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发展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靠创新,率先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品牌合作,这对现今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乡风建设方面,新农村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更要求精神文明发展。华西村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设施;开展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传统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吴仁宝曾说:“虽然人的思想提高了,但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既要教育提高,又要用制度来约束他,激励他,使他提高。”因此,为了整顿华西村村民规范,华西村曾登报,100万检举村干部赌博,摘花罚款1万元。我们知道,现在精神文明素质在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农村风气并不乐观,赌博之风等仍旧盛行,这是新农村建设应当大力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能像华西村这样制定如此“疯狂”的制度,但其整顿风气的本质值得所有新农村建设者的借鉴。
领导管理方面,吴仁宝曾说:要始终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也就是要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也就是同各族人民保持一致;做一名干部,只要“两头”保持一致,就是一个不太差的干部。做干部,不要做最好的干部,做不太差的就行了。的确,作为基层的干部,上要听领导的下要体察民情,当好确实不易。但是不管怎样,领导就应该以群众的利益为重,创造条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一味地讨好上级。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让老百姓富起来,他就是好村长。这一点,我想所有新农村的建设者都应该向吴仁宝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堪称典范。华西村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我想如果我们认真借鉴其发展经验,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努力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既然华西村能够创造如此奇迹,为什么不能有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更多的“华西村”呢!
第三篇:从观察点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新桥冯村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多年来全面系统的跟踪调查,真实地记录了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认识目前农村的形势,努力推进社会主新农村建设,本文着眼新桥冯村这一个体的发展现状,提出一点看法。
一、五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新桥冯村是一山区,以农为主,经济发展程度居于**县中上等水平。全村315户,1263人,706个劳动力,土地总面积为12864亩,其中:耕地1084亩、林地6650亩、园地155亩、水面945亩、其他土地4030亩。新桥冯村1999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至今已连续调查了七年。分析历年常规调查资料,新桥冯村五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5年全村经营总收入为465.10万元,比2000年增加228.76万元,增长了96.8,年平均增长率19.4。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09.69万元,比2000年增加110.25万元,增长了1.1倍;第二产业收入121.57万元,比2000年增中95.17万元,增长了3.6倍;第三产业收入133.84万元,比2000年增加23.34万元,增长了21.1。
2、企业发展有了较大成效。2005年村内企业个数达到13家,其中集体企业2个、股份合作制企业3个、合伙企业1个、私营企业7个。这些企业都属工业型企业,其中红砖制造2家、石英砂加工7家、大理石加工2家、大型玻璃厂1家、粮食加工1家。目前,一家大型养殖企业正在投资建设。2005年全村工业总收入达到97.34万元。企业个数与企业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6.5倍、4.5倍。
3、农民职业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全村劳动力的职业分布为:农业劳动者212人,占30;非农业劳动者494人,占70。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之比由2000年的1︰0.55变为1︰2.33。在农业劳动力中,纯务农者为97人,占总劳动力的13.7,这一比例比2000年下降了25.5个百分点。在非农劳动中,外出务工者330人,占总劳动力的46.7,比2000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本地务工者120人,占总劳动力的17,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5倍;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经营者31人,占总劳动力的4.4,是2000年的4.4倍。
4、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全村人平纯收入为2631元,比2000年增加1208元,增长了84.9,年平均增长率为17。随着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60户调查资料看,五年来,恩格尔系数由0.53下降为0.42,副食与主食之比由1.36上升为2.27,人均衣着支出由77.34元增加到158.04元,人均住房支出由44.44元增加到621.64元,人均用品支出42.05元增加到333.46元,年末人均货币资金由128.58元增加到460.42元。
5、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新桥冯村坐落在106国道两旁,组组通路,户户通电。全村83的家庭使用煤或燃气做生活燃料,78的家庭用上安全卫生水,73的家庭拥有电视机,30的家庭住上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屋,1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有240人持有手机。
二、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五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建设新农村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从60户调查资料看,2005年新桥冯村粮食减产11.9,农业减收1.2,农业人均纯收入减少73元。农业始终没有走出徘徊的局面,甚至出现下滑的势头。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仍然是传统的“种粮、养猪”二元结构;种植业上,稻谷、玉米、红苕三个品种的播种面积占80以上;养殖业上,生猪生产占95以上。②生产条件差,农业抗灾能力低。干旱是今年粮食减产的直接原因,粮食靠天收的成份大。全村机耕机播面积仅为9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③农业比较效益降低、非农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下降。④分散、“小而全”式的农户家庭经营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个家庭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只有合作、联合,才有出路,才能发展。而现在的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很难组织起来。从农民自身来说,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民思想观念参差不齐,集体观念淡薄,对基础设施和公益福利事业不关心、不热心。从外部环境看,重要的一条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和民间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新桥冯村集体一无企业,二无经营收入,集体负债18万余元,既无力兴
第四篇:从旧村改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旧村改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今年 “中央一号文件”又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⑴,在开局起步时必须把握好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旧村改造,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一、旧村改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这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也包含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这二十字方针是目标、内涵、途径的统一,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关系。其中,村容整洁是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生活富裕的要义之一,是乡风文明的载体,又是管理民主的实践过程(2)。
要做到村容整洁,就必须进行村庄整治,而村庄整治同时又关系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拉力和推力的均衡,并不是越快越好。健康的城镇化需要富裕劳动力有序地从农村移民到城市,这个过程应当是一个自然和谐的过程。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既定方针,关键是要进行村庄整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过农民辛勤劳动,从村容整洁抓起,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2),让城市的文明和活力涌到农村,明显改变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整体面貌。
从北京市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郊区在环境状况、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据市农委调查统计,全市还没有专门的农村规划编制导则,在全市3978个行政村中,约有40%的村庄没有做过村庄规划,在村庄建设上缺乏对农民的指导,村庄建设缺乏特色。村内道路硬化、厕所改造、垃圾集中清运、集中供水、供热等方面与“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作为村庄整治的一种类型,旧村改造工作涉及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大事。首先,旧村改造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需要。当前郊区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不足,突出问题就是增长方式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通过旧村改造,逐步盘活存量土地,扩大城市发展空间,转变增长的方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通过旧村改造、迁村并点,能够节约40%到60%的土地。其次,旧村改造能够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首先是要破除二元结构。通过旧村改造,把农村基础设施搞上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推进郊区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达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第三,旧村改造能够促进农民非农化。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旧村改造,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在解决北京未来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解决郊区城市化问题以及农民非农化问题。因此,旧村改造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
二、旧村改造应该避免的误区
我市郊区旧村改造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定的指导性政策和意见。从试点村以及其他村庄改造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产业支撑、资金支持以及自主开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要避免政绩工程。旧村改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启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决不能仅凭领导意识进行决策,从而产生急功近利的不良后果。有些村庄经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村庄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才开始进行旧村改造。这种改造与村庄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一种自然发展的选择,最终能够实现旧村改造的目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也存在搞突击运动的不良习惯,任何事情都喜欢跟风,再加上有些干部缺乏正确的政
绩观,往往有着急出政绩的强烈欲望,很容易犯冒进的毛病,致使不符合改造条件和缺乏底蕴的村庄也进行旧村改造。这样改造的后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还会使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使得村庄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另外,农民要改变长期坚持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要有一个过程,决不是住上楼房和别墅就等于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这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过程,这正是我们实行试点村所要达到的示范效果和作用。此外,旧村改造决不可超越自身实力而进行攀比,一定要在从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逐步发展。
二是要避免“一刀切”。旧村改造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实现集约用地,只要符合这个条件,完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开展旧村改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村庄都要搞大拆大建以及迁村并点来达到节约土地指标的目的。村庄的形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那种土地的浪费在大部分村庄并不存在。现在,郊区部分村庄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达到致富的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进行迁村并点的村庄,一般来说是在城市化发展比较接近的近郊区以及交通以及自然条件不适应继续居住的远郊区,其他地方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人为迁村并点,通过合理的村庄环境整治就能达到改造的目的。另外,在做村庄规划的时候,许多村庄都是另辟新区,建成风格相识的别墅型住宅。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比以前的状况好多了,但实际上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和特点,丢掉了农村独有的特色,这对于目前大部分靠搞民俗旅游为产业的村庄来说,从长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老宅大院经过简单的返修整治,完全可以改作活动室,一些石板、石子道路,也没有必要全部改成水泥路面。因为村子本身的自然禀赋和基础条件就不相同,这些差异性也正是农村多样性的体现。因此,我们在进行旧村改造时,一定要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本村改造的方式,创出自己的特色,坚决避免“一刀切”。
三是要避免盲目开发。旧村改造的必须考虑本村的经济基础、就业环境以及改造后的发展,决不可不切实际,一哄而上。在村庄改造过程中,要杜绝贪大求洋,盲目追求村庄的外在形象,建别墅,修广场,铺草坪,盲目照搬城市建筑风格的现象发生。在把先进昂贵的技术以及住宅搬到农村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甚至超过了自己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就会出现盖了别墅没人住,修了广场没人逛的现象,严重浪费了农村资源。韩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就是由于过于注重农村住房的改善,超越了当时农民的承受能力,导致农民开始负债经营和生活,把好不容易消除的城乡收入差距又拉大了。以致到目前,韩国农民的负债率还很高,虽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成为限制农民收入增长和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障碍之一(4)。这些教训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和避免。另外,一些村庄为了平衡改造所需资金,把改造节余的土地拿来搞房地产开发,这种做法明显与旧村改造的目的相违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由于进行盲目改造产生的结果。因此,旧村改造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与城市错位进行改造建设。
四是要避免大包大揽。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旧村改造同样也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只能引导和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决不能起包办和替代的作用。在村庄改造的过程中,从规划涉及、建设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按照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进行,防止出现拍脑袋的现象发生。我们还要防止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要求村庄的改造,避免出现城不象城、村不象村的结果,也不能拿城市的标准去要求农村,那样很可能会破坏村庄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我们进行村庄改造,要经常采取换位思考,从农民、农村的角度审视村庄的规划以及制定的措施、采取的扶植政策,要以让农民得到实惠为根本出发点作为各项措施评判的标准。要坚持农民自愿,使农民成为旧村改造的主体。
五是要避免背离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从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个层面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旧村改造同样不能背离城镇化进程的轨道。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以此作为旧村改造的前置条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郊区的村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近郊和区县新城周边的村庄会逐步被城市化,而村庄就会成为新城中的社区。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村庄会有不同改造模式,只有先做好规划,才能减少投入的盲目性,避免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甚至阻碍城镇化的进程(5),使今天的新村成为明天的“城中村”。
三、旧村改造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做好旧村改造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旧村改造的有关规划。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传统,要充分考虑市、区县、镇的有关规划情况,根据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村庄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生态优先,节约用地的原则,突出重点,明确建设时序,并且简单明了,让农民看得懂,倡导和鼓励农民自治。规划要适当超前,建设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来改造(2)。二是坚持农民自愿。旧村改造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来表决,政府要适时引导和扶持,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使农民自愿成为旧村改造的主体。村庄基础设施等公共部分由村集体负责,房屋建设等以农民自身投资为主,村集体出资为辅。要充分利用已有基础,量力而行进行旧村改造。
三是形成部门联动。旧村改造涉及面广,需要各个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在规划的统一协调下,形成部门上下联动支农的局面。在改造过程中,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旧村改造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扶。通过试点村的示范效应,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四是做好配套政策研究。旧村改造后节余土地的合理使用,目前来说没有明确的理论和法律依据。对于用地周转和用地取得方式、农村房屋土地产权以及节余土地使用方式和收益分配问题,涉及到我国的根本法律,在这方面,还需要尽快的加强研究,及早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旧村改造提供依据。
五是发展产业支撑。没有产业作为支撑,旧村改造不可能取得成功。要根据村庄的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寻找除风俗旅游以外的其他产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发展产业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走符合农村特点,尤其是适合区位特色的农村经济。
备注:
(1)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瞭望新闻周刊.2006,2,20.(2)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城市发展研究.2006,1.(3)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文件.2004,2005.(4)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探析.光明观察.2006,2,17
(5)刘喆.新农村建设不要背离城镇化进程.中国建设报.2006.2.7
(北京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文活动获奖论文)
第五篇: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个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一直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会议都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门论述和讨论。结合各方报告和这次寒假回家乡的亲身见闻感受,我想谈一下自己就这个问题学习的认识和收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从2007年开始,要全面推行在农村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中央这一对农村地区的重大支持举措无疑又将是我国贫困农民的一大福音。而国家发改委也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可见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已经卓见成效,“三农”工作得以继续加强。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农民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6.2%。在过去的一年里,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45万人。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一些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民教育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解决。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已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当中。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这次回家我就亲眼目睹这一工程给农村生活带来的福音。水泥路能铺到自家门口曾是我淳朴的乡亲们不敢企及的梦想。现在,一切居然成了现实。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再也不用犯愁下雨天的泥泞黄泥而不敢出门了;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也不再为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伤神了;道路状况改善了,乡亲们甚至纷纷买上了新的交通工具,尽情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沼气等新兴农业生态设施也在一村一村普及开来,这一生态循环的模式对农村经济,能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能低估的。而这些应用型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和传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农民们的知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另外,农村
教育改革也是造福广大农民的重大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免费的决定给广大农村孩子带来了福音,从此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而不能上学了。此举也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是扶农,助农,富农的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说,对农村长远发展和农村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此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是农村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为广大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基础。一粒沙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家乡的巨大改变让我感受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需要我们认真处理和对待的,因为倘若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我们整个建设的大局和已取得的成就。
根据两会中各界代表和委员的讨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大拆大建或形象工程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偏颇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才是我们各项改革和建设的目标,而并非一些政绩形象工程的展示。投入给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该真正用在农民身上,重点用于提高农民收入。要提高收入,就一定要发展生产,而不能将精力着重放在形象工程的建设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中央的引导和督促,更需要基层政府和干部正确认识,加强自身学习,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真正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发展“涉农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当地实现就业和致富,同时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实现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当前农村地区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主要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民风建设问题,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切实下决心努力来改善解决。除此之外,在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耕地面积问题及其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各方利益和意见,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步向前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科学领导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农村,依靠农民主体,发掘和实现农村自身的发展潜力,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应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引导农民改变陈旧观念和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