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3

时间:2019-05-12 19:2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建设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建设3》。

第一篇:社区建设3

试论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

何宇

内容提要

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是解决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矛盾的抓手,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是提升三峡库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媒介,是三峡库区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工具,对于保证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分析了当前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建设问题调查对策

一、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三峡库区属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划定的18个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地区中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有贫困县23个,其中重庆市辖21个,湖北省辖2个,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共400万人,其中重庆市有360万人,其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峡移民迁建过程,是对移民利益的重新调整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矛盾。虽然大规模的移民安置工作胜利结束,但移民工程已进入到不可回避的震荡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露,触及已安置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外迁移民返迁、库区环境治理、地质灾害、移民弱势群体等问题或多或少地会对正在开展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建设和谐社区对于保证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是解决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矛盾的抓手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微观层面上的农村社会。每一个农村社区,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的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都是一个小社会。中国农村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由众多农村社区构筑起来的大社会。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是试图一下子解决整个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的问题,而是瞄准社区这个基础,脚踏实地的解决一个又一个社区的问题。社区的问题解决了,整个三峡库区农村社会的问题就趋于缓解了;社区的矛盾消除了,整个三峡库区农村社会就趋于和谐了;社区的活力激发了,整个三峡库区农村社会就繁荣了。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便是秉承了这样一种以微观推动宏观、以局部推动全局的工作理念。

(二)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

消除体制弊端,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三峡库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撤乡并镇、撤村建居等行政区划调整加速推进,为农村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的萌生,能有效搭建整合城乡资源的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合理流动;能完善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机制,为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反应诉求开辟渠道;能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传播,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果,改变城乡之间传统的相对分割现状。

(三)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是提升三峡库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媒介

随着三峡库区农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居有房、穿有衣、食有粮等基本消费层面上,而是逐步向人居环境追求舒心,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居民发展追求个性,社会服务追求便捷,精神文化追求丰富等现代文明需求层面转变。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的产生适应了农民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客观需求。建设社区居民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

生产生活服务,使农民生活得舒适、安逸;通过逐步把自发的、分散的群众文化、地方文化引导到有组织、有品位、有特色的发展轨道上来,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通过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切实为三峡库区农民提供公共安全的环境保障。

(四)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是三峡库区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工具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 三峡库区农村各类组织的发展“行政化”色彩较浓,其设置方式、活动开展、服务时效等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如何顺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需要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制度创新。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创造性的组建具有自治性质的农村社区组织,打破按行政单元设置基层组织的惯例,按区域、分行业、按类别设立党群组织,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群众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与时俱进的推动了基层组织创新。

二、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及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农村社区实现管理有序

管理有序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农村社会的有序管理,说到底,就是正确处理政府特别是县和县以下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政府一方,积极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村民委员会一方,搞好自我管理和依法自治。为了实现管理有序的目标,一方面,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责权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完善村民自治,改变目前村民自治的弱势地位,形成乡村之间的结合关系,这是实现管理有序的关键所在。

2、农村社区实现服务完善

服务完善,就农村社区来说,主要有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如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合作医疗、治安、社会救助等。二是大力发展村民之间的自助互助服务,如建立和发展各种群众组织,发展志愿服务。三是农村社区自身向村民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如建立慈善超市等。四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服务农民,如商业网点向农村社区的延伸,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销活动在农村社区的开展。

3、农村社区实现文明祥和

“文明”在此主要指精神,“祥和”的意思是吉祥、吉利、平和、慈祥等,也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文明祥和”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健全的村规民约,在我国当代农村社会,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公约”;发达的村民教育,毛泽东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又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八荣八耻”等灌输给农民,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整洁的村容村貌,包括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发展、农牧业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改水改厕等;健康的文化方式,包括移风易俗,摒弃赌博陋习,倡导理性消费等;活跃的文化生活,包括图书室、阅览室、村民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各种文体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等。

(二)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创建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创建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最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深层次内涵是:人应当追求一种人性化的生活,这种生活当然不能以饥寒交迫为基础,但也不能以奢侈浪

费为标志。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区救助服务,以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努力做到需有所应、困有所帮、难有所助。

2.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不仅是创建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的主要环节,而且也是创建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影响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社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各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体力、智力等差别所造成的自然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往往能够得到社区成员的理解和认同,它并不是造成三峡库区农村社区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为的社会的不平等,如一些人对于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垄断,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实施对他人权利和资源的压制,以及对社区资源的分配不公正等等。诸如此类,它往往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公平感,以及自己利益相对被剥夺感,从而产生各种不和谐因素。对此就要求在公平正义原则的指导下,平等地对待所有居民,不能借口整体利益来牺牲个人正当而合理的利益,要给不同的人赋予同等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要使他们产生最大限度的社区认同感,使他们的利益得到基本的保证。

3.社区居民自治原则

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灵魂是社区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社区自治主要包括:人事自治、财产自治、财务自治、管理自治、服务自治、教育自治和协调自治。要健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提高和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必须依法赋予社区自治权、社区协管权和社区监督权。社区居民自治应该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做到居民人人参与、人人分享资源和成果。坚持居民自治就要求由过去那种只有一两个人或少数精英人物为社区决策的情况,转变为依靠全社区居民共同决策的情况,从少数人的合作和参与转变为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合作,从而增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居民的心理认同感,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营造人民社区人民建,人民社区人民管的良好氛围。

4.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群众思想观念、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的不同,其推进不可能为一种思路或一个模式。加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找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突出本地特色,大胆创新,注重实效,不断探索适合于不同情况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当前建设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管理模式陈旧

一是三峡库区农村缺乏资源(或有资源未能很好的利用),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部分镇领导把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抓经济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只有把地方经济抓上去了,推行社区建设才有经济条件,存在着“经济在先,社区后行”的粗浅认识,究其根底,这是对社区建设的内涵没有深入了解。

二是一些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识,对社区政治表现出冷漠。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民主管理,对选举表现出一种被动和无所谓。一方面,欠发达的三峡库区农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小规模分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造成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意识相对较弱,习惯于传统的集权和统一的指导,加上经济的落后,农民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性较强,只要上级的有关政府能给村庄带来利益,大家就乐于做些事情。另一方面,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的甚至被地方恶势力把持。村两委领导班子把握全局、促进发展、协调利益、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差。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远没

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三峡库区农村贫困面积大,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社区建设

一是政府现有农村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才处于试点阶段,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尚不普遍,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新农村建设以来, 三峡库区农村社区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区域相比,发展水平低,贫困面积大,社区集体经济薄弱。许多由村集体出资修建的基础设施无法落实,进一步加深社区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

二是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建设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三峡库区村级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多数村庄处于无序建设状态,“空心村”现象大量存在,尽管有些村庄进行了规划,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老村建设格局,一时难以规范。受村民收入低的制约,农村道路建设比较落后,很多村在美化、绿化方面投入不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

(三)社区建设主劳力缺失,村民自愿从事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沿海城市或就近县城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成为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三峡库区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还使农村社区建设失去了主力军。同时,由于三峡库区农村社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空洞”,社区建设的希望值降低。

二是村居民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和心思去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特别是社区自治组织,认为又要做工作,又没有劳动报酬。当前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的程度,因而社区建设主要由政府组织由上到下的推动。在当前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不可能有很多农民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因而,政府在推动三峡库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四)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氛围,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

一是三峡库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文化站、馆设施陈旧落后,农民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村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因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区文化的形成。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三峡库区部分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显现,在一些农村,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宗族文化盛行,刮起了一股宗教的热风,缺乏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农民在致富的同时把空闲的时间交给了宗教,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于心灵的慰藉。而一度几近消失的巫婆,神汉也不知何时又走俏乡里,出门选吉日、建房看风水、有病跳大神,各种迷信活动在农村又开始频频“登场”。

二是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急需提高。首先,现任社区干部及工作者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解决社区建设各种问题的方法不活、招数不多,对市场经济在社区建设中产生的影响认识不清,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缺乏应对能力。其次,社区干部及工作者待遇太低,在职的社区干部积极性不高,年轻有为的村民不愿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造成社区干部和工作者后继乏人。第三,对社区干部及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够。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业务培训较多,为社区村民服务方面的培训太少。人员结构老化。社区中大部分仍是过去担任村组干部的老同志,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时期的社区建设工作概念模糊,区分不开村组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仍沿袭着应付宣传和检查上,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四、强化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对三峡库区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农村最基层;有利于调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转变乡镇、村的组织职能,把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三峡库区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站在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高度,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落实好、抓出成效。

(二)强化对农村社区服务领域的拓展

一是合理聚集生产要素。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在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过程中吸收农民资金入股参股,吸引企业、社会投入,加速农村民间资本聚集;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与企业、职业院校加强联系,组织技术专家、农村土专家、农村能人开展技术服务,加速农村人才技术资本聚集;发挥合作经济和专业协会的中介作用,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入股、转包等形式,改变土地资源在农户中平均分配的状况,促进土地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加速农村土地资本聚集。

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农民种养习惯和已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龙头作用,通过选准产业项目、强化技术培训、畅通销售网络等多种形式,把单个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订单农业、规模农业、特色产业,改变农村传统的无序化、分散化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契约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加速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形成特色农业产业。

三是改变农民弱势地位。以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为依托,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接机制,发挥合作组织与专业协会在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开拓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和代表农民参与价格谈判的问题,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保护农民利益,使得农民的产品产得出、卖得掉、价格高。

(三)强化农村社区服务

一是推进助农增收服务。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利用农村社区平台,向村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产品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与协调、经济信息咨询服务等各方面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生产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是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党员、团员、致富能人、驻社区单位代表、老干部、老农民、老模范、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的作用,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需要,成立社会互助救助、环境卫生监督、民间纠纷调解、文体娱乐活动、公益事业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生产发展服务、科技致富服务等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农村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为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促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服务。要繁荣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通过开办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普法班、科技班、农民夜校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进行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体质,陶冶村民情操,努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强化制度、经费保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及时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资金、场所、人员等问题。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定点联系乡镇、村制度,帮助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城乡社区相互交流制度,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城市社区的先进经验指导农村社区建设。

二是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各涉农部门要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政府部门交由农村社区组织办理的行政事务,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积极鼓励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等方式兴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形成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以各级涉农部门相关资金、各帮扶部门投入为辅助,以农村集体积累资金、农民自愿捐助和社会各界捐献援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五)强化队伍保障,着力提高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着力打造以村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队伍,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对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提高村干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能力。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及其成员的教育培训。按照选聘结合、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遴选农村社区工作人员,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鼓励和支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社区兼职,加大选派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力度,逐步实现一社区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实施从优秀农村社区工作人员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

2.《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渝委办发〔2008〕23.

3.娄成武:《社区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4.章 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探析》,刊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6.5.韩陵:《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

第二篇:社区建设

关于如何建立社区长效运行机制的探讨

2008-08-15

点击率: 924

黄梅县民政局赵攀龙

如何建立一个社区长效的运行机制,对于保障社区正常、健康、高效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梅县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但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县社区的服务平台已经搭建完毕,社区的各项功能运转正常,为了客观掌握我县各社区在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前段时间对黄梅镇各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各社区的运行基本正常,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断增加,社区服务居民的项目不断拓宽,但是,也反映出了不少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各社区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建立社区财力保障体系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各社区反映最大、也是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这些问题更加突出的反映在纯居民型社区,一般来说这些社区一无资金、二无土地、三无经济实体,建立一个长效的、稳定的社区财力保障体系显得犹为重要。

1、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建议将社区工作经费、人员生活补贴等纳入县、镇两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应单独列项,重点解决好社区道路、供电、供水等问题,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在住行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发展专项基金,以此引导扶持公益性、福利性社区服务事业发展。

2、拓宽社区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一是在群众自愿意的基础上允许社区居委会面向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筹集资金,用于社区的自治;二是鼓励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捐资捐物;三是抓好“费随事转”的落实;四是尽快出台《县直部门向黄梅镇城区社区转移、延伸部分职能的通知》。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各类资源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于一些微利的商业、服务业,应给予税费减免。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使社区服务项目不断拓宽的同时,还可以使财力得到有效保证。

二、加大社区制度化建设

1、制定和完善社区建设的规章制度。在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要着力解决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问题,要制订和完善社区建设的引导性政策和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

2、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为推进我县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党政领导各方参与的原则,把增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作为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着力点来抓。城市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的转变。既要坚持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切事务向社区居委会延伸,又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

3、制定社区“准入”制度。社区居委会职责以外的工作项目进社区均实行社区工作申请准入审批制度。实行政府职权下放,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明确社区职责,减轻社区负担,建立“政府部门指导,社区居委会承接,社区工作落脚,社区居委会自治”互动工作机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现责、权、利统一,人、财、物配套。以增强社区管理能力,促进职能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1、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道路。要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竟争上岗的办法、尤其要注意在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转业军人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队伍。

2、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社区工作要推行社区工作职业化与发展志愿者队伍相结合,动员社区内具有一技之长,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面向社区群众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帮助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发动离退休人员志愿参与社区综合治理的群防群治工作。

3、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只有社区干部不再为基本生活保障担忧的情况下,才能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的热情。应将社区干部以及小组长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

四、加大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的力度

1、坚持优势互补、服务社区。社区要将社区居民的需要同社区单位的需要结合起来,调动社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组织待力量,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开展诸如社区治安、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将社区利益和社区单位利益放进一个相互促进的范围内,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切实的服务。

2、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资源共享不是随便使用别人的资源,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是在合理地协商和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的共享。其内容包括社区治安资源的共享、社区服务资源的共享、社区环境资源的共享、社区活动设施资源的共享、社区医疗卫生保健资源的共享等。

3、定期开展联席会议。与驻区单位研究制订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社区与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及时传递和交流社区的服务、管理和驻区单位的建设、发展情况,互帮互助解决各自在发展建设中存在和各种困难,扩大工作的视野,沟通思想,增进与驻区单位友谊,促进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同发展。

第三篇:加强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在完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拓展服务内容等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行街道与驻街单位成立党建联席会、经济发展理事会等,整合各部门在社区中投入的力量,统一各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为,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升社区功能。建立和完善政府依法指导、社区依法自治、社会积极支持的社区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交给社区办理的事务性工作繁杂,疲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无力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尴尬局面。建立和完善社区各项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各项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行社区工作申报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问题,切实减轻社区负担,使社区居委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社区服务和居民事务管理工作,强化社区综合功能。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确保社区组织保证。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形成横向联系、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要突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新路子。三是要整合资源,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四是要突出协调功能。

注重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具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必须致力于繁荣社区先进文化,为城市社区注入源源活力。一是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以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二是完善社区与周边设施配套的文化广场,大力加强社区硬件建设。三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室及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向广大社会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自觉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良好氛围。四是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第四篇:社区建设

深圳

一、社区服务建设(来源《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规划》)

1.特点

多元供给:从基本由政府承担社区服务的较为单一的供给渠道,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和市民共同参与的多元供给渠道。

民间运作: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社区服务非行政化提供的方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综合服务:鼓励政府各部门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经费和服务交由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统筹安排,形成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2.各级各部门职责

市社区服务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社区公共服务进行规划、指导、监督和统筹,制订服务指标、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完善评估监管制度,制订和发布社区公共服务产品目录,对各区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市规划部门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纳入公共配套设施指标和规划体系。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财政、科技创新、经贸信息化、卫生人口计生、综治、公安、教育、市场监管、人力资源保障、住房建设、司法行政、文体旅游、工青妇和残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和支持社区服务。

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统筹安排社区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组织购买社区公共服务,制订以特定人群为对象的社区公共服务申领资格条件,建立重点服务轮候制度,对辖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

各街道负责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用于社区公共服务项目。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和各种政府机构不再直接承接以特定人群为对象的社区服务项目,并逐渐将已承接的该类服务项目移交社会组织和居委会运营,形成“非行政化提供”的新模式。

对于新建或旧城改造更新的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要与小区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规划、住房建设部门要严格把关,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确保社区服务设施足额移交所在区政府(新区管委会)之后,才能办理验收手续。加大财政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原则上以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方式提供给社区服务机构使用。

3.财政投入。

市社区服务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研究制定须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服务支出标准。对社区服务中心购买服务支出,属于已有项目支出安排渠道的,在现有资金渠道解决,其余资金由各区先行安排。市级对各区社区服务进行考核后,根据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标准及各区安排资金情况,在2011—2013年按50%的比例予以奖励,在2014—2015年按33%的比例予以奖励。所需奖励经费可从福利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中解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户外文体广场和社区公园运营所需经费仍按现有资金渠道解决。

4.购买服务。

采取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和服务机构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设定服务项目和提供服务机构的资质。对成熟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以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减少环节、优化流程,保障项目持续运作所需的资金及时到位。市财政部门应会同市社区服务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机制。

实行社区商业服务备案制度。社区服务中心的承办机构在社区工作站办理备案手续之后,无需办理营业执照,即可在社区经销福利彩票,从事单车修理、裁缝店、修鞋、干洗代收、打字复印等便民服务,并将利润用于补充社区公共服务经费。

5.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社工在社区服务中的统筹引领作用,发展壮大社区义工队伍,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服务模式。

二、社区党建

1.来源《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意见》

根据社区党员数量,由社区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党支部、党总支或党委。社区党组织接受街道党工委领导,并在社区组织体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工作站站长原则上实行“一肩挑”。社区工作站应设有专职党务工作者负责辖区党建工作,专职党务工作者可以同时兼任其他工作。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2.来源:《宝安区委关于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深入推进党建社区化的实施意见》 推广驻社区党委模式。驻社区党委负责统筹、协调辖区内各类组织的党建工作,组织辖区单位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负责策划、组织社区共驻共建活动,讨论决定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社区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协调安排各级党代表和市、区委委员及各类党员在社区开展活动、服务群众、发挥作用;负责对居住在本社区的机关在职党员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按照街道党工委的要求,组织落实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股份合作公司组成人员及其他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和监督工作;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实践模式,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社区的社会建设工作;负责抓好综合党委自身建设,负责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党员工作。赋予驻社区党委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建议权、工作监督考评通报权、评优表彰否决权、经费核拨建议权等职能。

驻社区党委书记原则上在社区党组织书记中产生,也可由街道党员领导干部兼任,或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选任。

发挥区委委员作用。每位区委委员联系一个社区或基层党支部,每季度至少1次到社区开展工作,每名区“两委”委员至少联系3名区党代表,每名区党代表至少联系5名社区党员,形成区委委员¬—党代表—党员群众的联系链。

加大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力度。依托党员服务中心,以“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片区党代表工作室”、“流动党代表工作室”、“网上党代表工作室”等形式,实现工作室在全区的有效覆盖。

建立工作激励机制。驻社区党委适度推广后,从社区书记中招录街道中层副职,人选提名原则上从驻社区党委书记中产生,研究提出对其中落选者给予适当激励的措施;连任两届以上(含两届)驻社区党委书记、没有被招录为公务员的,由街道财政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等办法,保证其退休金相当于事业单位职员七级或八级退休金水平。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党代表工作室专职联络员)参照雇员管理。

杭州上城区(来源:《杭州上城区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财政资助、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资金的共同投入,设立政府公益发展基金,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组织和企业购买服务。创办公益发展基金招投标中心和网站,开展公益创投大赛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使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上海普陀区(来源《“十二五”社区建设与发展》)

构筑人文宜居型、绿色低碳型、“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和谐社区。

区域化党建工作: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突出服务群众、加强管理的功能,推进党建资源共享。以党建联建为纽带,进一步调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条线部门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的互联互助、“两新”党建与居民区党建的互补互动,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统战、民宗侨台等工作的联动机制。

社区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健全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资源共享机制、民意表达机制、监督评价机制、表彰激励机制、居民自治机制,提高社区共治能力。健全街道、镇辖区内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制度,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氛围。

上海(《《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1.社区工作重心在于服务和管理

《意见》指出,社区街道建设,要着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强化街道综合管理职能。马伊里表示,此次《意见》对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职责进行了强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上来,淡化招商引资等经济功能。

2..“镇管社区”还需政策逐步配套

厦门(来源《厦门市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1.社区民主自治:逐步扩大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范围,尚未完成集体资产改制的“村改居”社区一般采取直选或户代表选举的方式,2.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需要进入社区并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必须向本级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入,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保障工作经费。改进检查考核方式方法,相关部门不再分头组织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考评,改由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构每年组织两次综合考评。组织清理设在社区的各种机构和牌子,清理各类报表、帐册、上墙资料,精减各种类型的会议,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

北京(来源《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

1.社区组织体系。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2.社区党建。以“三有一化”(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建立

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站等参加的社区协商议事机制、联席会议或例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帮扶结对等制度;实行村居并行模式的社区(村),村党组织要重点做好涉及集体经济管理、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三级联创”等工作,并与社区党组织做到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3.工作机制。成立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建设部门要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加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扶持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发挥专业社工在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农村建设部门要做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产业发展、涉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综治、教育、信息、公安、监察、民政、司法、人力社保、国土、环保、规划、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水务、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体育、园林绿化等部门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区县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凡旧村址在城镇建设扩展区外的,因建新拆旧需要使用周转土地的,按照规划设计可批准使用周转土地,按程序核定周转用地面积。整村拆建或多村联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可按实际需求申请周转用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首先要将旧址复垦为耕地,并按1:1比例归还周转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其余部分可作为土地置换指标实行有偿转让,受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五篇: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

概述

所谓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城市社区建设指 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持续发展过程。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个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扩大民主,社区自治。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资源整合,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四)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基本任务

一)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1、完成新型社区的构建。

2、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3、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4、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性组织。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规范用人机制。

2、树立先进典型。

3、搞好业务培训。

4、建立社区建设财力投入保障机制。

(三)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深化改革,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相分离。大力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积极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计生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干部职工与志愿者参加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促进社区服务的党员参与率、居民参与率和辖区单位参与率明显提高。

4、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将城区和市区所有社区的电脑配置到位,初步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联网”;在软件开发上,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立即着手开发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软件。建立起全市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2、全面拉动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3、广泛集聚本地区社会资金。

4、整合现有资源。

(五)繁荣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

1、结合城市建设,积极创办市民学校,不断完善社区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形成包括舆论阵地、文化场站、体育场馆、休闲场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室等在内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网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的需要。

2、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为阵地,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稳定教育,不断提高居民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程度。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利用社区和社区内单位的图书室、影剧院、文化馆、俱乐部等各类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5、深入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

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织群众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等活动,引导居民热爱自己的城市、社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自觉维护城市和社区的良好形象,推动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搞好社区计划生育工作

1、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调整、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实行行业管理。

2、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七)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

1、规范社区警务运作机制,健全专群结合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

2、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

3、积极开展“美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活动,培养社区成员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储存和无害化处理,广泛发动群众治理“脏、乱、差”,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4、加强市容、环境治理。落实社区环境绿化养护管理制度,扩大公共绿地面积,优化美化社区环境。

下载社区建设3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建设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建设

    社区的含义及其特征: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它具有以下特征。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2.......

    社区建设

    开江县翰田坝煤矿 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安委办〔2011〕38号)精神,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推......

    社区建设

    八卦洲街道总面积56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1479人,目前街道共有7个农村社区,1个城市社区。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以来,我街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 形成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在社区体制、......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历程、现状及基本走向一、我国社区建设的简单回顾 我国社区建设运动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国际上一些农业国家的“民众教育”、“农业推广”、“合作事业......

    社区建设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总支在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班子建设。社区......

    加强街道、社区建设

    区工会关于 加强街道、社区工会建设的意见(试行) (2003年9月11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根据上级工会有关文......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 更好的为居民服务的思考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目的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建设工作总结2012年,以开展“机关文化建设”、“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为载体,在片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