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市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思路
文章标题:2006年市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思路
2006年,全市农机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省农机专业会议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加快农机科技转化步伐和推动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为主题,按照年初的工作安排,经过市县农机部门的协作配合和扎实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农机化工作任务,有力的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进程。
一、农机化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十月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拖拉机7260台,农用车22650辆,同比增加97/554台(辆),增长1.34;农机经营总收入3.3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6.8;完成机播10.22万亩,机收10.19万亩,机耕110万亩,同比增长分别为7.04、6.77、2.13;完成机械化旱作农业推广面积50万亩,同比增长25;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7000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59人;拖拉机年度检审验率分别达到72.9、71.6,拖拉机驾驶员有证率达92,全市未发生拖拉机事故;完成膜侧小麦技术推广8.87万亩,马铃薯机械化生产5.88万亩,地膜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机械化技术推广0.11万亩,地膜玉米残膜捡拾起茬技术1.5万亩,根据全市农机化目标任务进度安排,截止目前,基本上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农机化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
二、2006年重点开展的工作及措施
1、围绕农业节本增产增效和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全力抓了关键时节、重点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服务。
在春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全市农机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早着手,早计划,早安排,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确立了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了重点工作抓领导、领导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二是目标管理到位。按季度分解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了以目标定责任,以督检保质量,以考核抓落实工作机制;三是机具资金到位。市县农机部门积极争取以农机具购置专项补贴为主的项目资金279.45万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机化事业达840万元,共购置引进各类农业机械2500台,在农机化生产中,投入拖拉机7000台,农用车1.7万辆,以播种、收获、耕整为主的各类机具4.14万台;四是宣传培训到位。结合科普之冬(春)活动,加大农机科技宣传力度,全市积极开展送农机科技下乡350场(次),展示农机具11类30种170台,散发展示农机科技宣传版画、资料12.5万份,现场咨询群众达13万人(次),受教育群众达20多万人(次)。4月18日、7月5日分别在东乡、广河县召开了全市农机科技推广现场观摩会和积石山县全市膜侧“双低”油菜现场观摩暨农机“三夏”生产会议。市县农机部门发行信息专刊56期,新闻媒体报道38条(次),召开现场会25次,培训各类农机操作人员7024人(次);五是技术服务到位。市县组织以春耕、夏收为主的农机专业服务队143个,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机具维修、技术咨询、田间指导等为主的专项农机化服务,共抽调技术人员939人(次),维修拖拉机6500台,各类农机具8900台。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措施,确保了各项农机化目标任务的完成。
2、围绕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抓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为促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和抗旱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市县农机部门全力抓了机械化膜侧小麦沟播、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保护性耕作、机播冬小麦、膜侧“双低”油菜、豌豆、中药材等为主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点建设。共建成各类示范点27个7800亩,筹措推广资金16.3万元,购置投入新机具268台,专业技术人员215人(次),特别是广河县千亩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技术、东乡县千亩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积石山县千亩“双低”油菜机械化种植,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起到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示范作用。一是以广河、东乡等干旱县为主,完成小麦膜侧沟播技术推广面积8.87万亩,当年新增纯效益856万元;二是以马铃薯主产区东乡县为主,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生产面积5.88万亩,当年新增纯收益623万元;三是在广河县积极推广抗旱增效明显的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种植新技术、新机具,完成推广面积1100亩,当年新增收益22.4万元;四是在积石山县加大了膜侧“双低”油菜机
械化示范推广,完成面积900亩,当年新增纯收益12万元;五是在永靖县继续实施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完成示范面积200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六是加大残膜捡拾起茬技术的推广,完成面积1.5万亩。七是以康乐县为主,积极示范推广膜侧豌豆、中药材新技术推广,完成面积500亩。通过以上技术的推广实施,逐步调整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和技术结
构,达到了节本增效、抗旱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提高了农机科技转化和应用水平。其中《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市农机推广站和广河县农机局共同研制的玉米双垄沟全膜覆盖机具通过省农机鉴定总站的鉴定验收。
3、围绕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机技术装备水平。
随着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政策的实施,市县农机部门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全市有2个县列入部级补贴实施县,6个县(市)列入省级补贴县,共争取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90万元,比上年增长近5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县农机部门坚持认真执行政策规定,严格工作程序,以公开、公正、透明、自愿的原则,加强协调和管理,自愿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了机具补贴工作顺利进行。一是做到宣传发放到位,全市共抽调工作人员529人(次),出动宣传车105辆(次),散发宣传材料3.84万份,张贴公告及购机问答材料1836份,悬挂横幅58条,发放《省农业机械补贴目录》166本,播放录象、光盘111次,电台、电视台播政策知识、产品简介120次,全市召开发放仪式9次,参加群众8000人(次)。二是补贴机具资金及时到位,全市落实购置补贴农机具5大类19种1364台,共投入资金688.2万元,其中国家补贴资金19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47.45万元,带动农民资金498.2万元。有110个乡(镇),1257户农户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微耕机、脱扬机、粉碎揉草机、铡草机、小麦播种机、马铃薯播种收获机、复式割草机、翻转犁等生产急需机具,补贴政策促使投入农业生产中的动力机械,配套机具、实用机具、高效生态机具进一步多样化、合理化。三是补贴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服务到位,市县农机部门对补贴机具问卷抽样调查三大类43台(次),实地走访抽样调查5类246台(套),确保了补贴机具价廉质优、群众满意。同时,市县农机部门结合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和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积极争取了《根茎类作物示范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玉米残膜捡拾起茬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工程》、《青年农民工培训工程》等农机科技推广和培训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280多万元,通过项目资金的有力支撑,有效的提高了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
4、围绕劳务经济发展思路,拓宽农机培训领域,提高农机培训质量和效益。
为了全面贯彻全省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将劳务输转作为支柱产业的要求,市县农机部门在认真搞好农机技术培训,保证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的同时,积极争取阳光工程项目,临夏市、康乐县等四个县农机局被列入全省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38万元,项目实施各单位,紧紧依托项目,充分发挥行业培训
优势,强化培训基地建设,立足市场,以创造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突破,积极开拓办学门路,共开展以拖拉机驾驶员、农机具操作员、农机修理工、电气焊工、高速电动缝纫工等为主的各类培训班34期54班(次),参加培训1745人(次),首期有132人顺利通过市第5、第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资格认证。
5、围绕农机打假活动,积极开展农机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地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各级农机部门把农机打假作为净化规范农机市场,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市)农机局成立了打假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打假措施,公布了农机质量投诉电话,并与各乡镇农机站签订了《农机管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打假责任制。一是扎实开展打假专项整治活动,会同质监、工商、经贸等部门,共抽调专业技术人员127人,出动宣传车80辆(次),组成了18个检查组,对全市辖区农机主机及零配件销售市场、生产企业、维修网点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检查整治,共查获“三无”农机产品200台(件),货值1.2万元,检查企业20家,整顿农机市场1个,印发宣传资料1.65万份。二是依法将农机维修网点纳入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农业机械修理网点、修理工审定和准入制度。根据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颁布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要求,及时对全市280多个农机维修网点进行了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对现有修理网点进行了严格审定,共审定二级修理点2个,三级修理点27个,四级修理点142个,新培训持证上岗人员41名,通过专项整治和对修理网点的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遏止了“三无”农机产品和不合格农机产品坑农、害农现象。三是认真制定落实“
五、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了农机生产、销售、维修、服务等重点工作中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了农机市场秩序和农机维修经营活动,净化农机市场,保证了农机产品质量,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6、围绕行风建设,狠抓了以农机安全生产为主的农机监理工作。
按照省农牧厅的安排部署,全市农机监理系统认真开展了行风建设民主评议活动,建立了行风建设评议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从队伍建设、廉政建设、整章建制、完善便民措施、推行政务公开、规范监理业务、基层安全网络建设、营造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整治和强化,4月份,省农牧厅行风评议检查组对我市行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通过对市农机监理所、临夏县、和政县、临夏市等监理站的实地抽查,对我市行风建设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在安西县召开的全省农机监理系统行风建设现场会议上,对我市农机监理所、临夏县农机监理站进行了表彰,通过行风建设,进一步促进和强化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是严格坚持“横到边、纵到底”的点、线、面管理办法,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建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共签订责任书5128份。二是狠抓了以“两法一条例”为重点的农机法规,农机安全知识的宣传,共出动宣传车420辆(次),散发宣传材料18000份,悬挂横幅32条,大型宣传17次。三是严格执法,严把拖拉机及驾驶员的培训、发证关,严格检审验工作。共核发换发行驶证159本,检验农业机械4390台,审验驾驶员4262人,检审验率分别为72.9、71.6(10月底)。四是加大对拖拉机“黑车非驾”、载客拉人、超载超速、带病运行等违章行为的整治和查处,共出动检查车1550辆(次),监理人员6200人(次),检查拖拉机3460台(次),查出各类违章违规1210台(次),无牌车辆入户63台。五是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创建农机安全村13个。通过抓检查、抓考评、抓治理,有效的遏止了农机事故的发生。
三、几点体会
1、随着《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国家“三减免、三补贴”中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甘肃省农机管理条理》的重新修订颁布,加快了依法治机进程,为本
地区农机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把握机遇,用足、用活政策,才能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2、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农机化工作。
3、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有效地引导和调动了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机化生产中,形成了财政扶持引导,部门协调,农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存在的问题
1、我市的农机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尽管农机化发展为解放劳动力,推进全市劳务输转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机将在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高效生产中担负着越加重要的任务,但市县财政投入不足,在新形式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还很艰巨。
2、虽然购机补贴在我市各县实施,但市穷民贫,市县财政难以落实机具购置补贴配套资金,而农民的购买力有限,致使争取到的农机具补贴项目实施难度大,进而影响到对今后国家农机具补贴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落实。
3、以乡镇为主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缓慢,适应新形势的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后劲不足,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
4、由于农用运输车移交交警管理,全市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能削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机监理队伍人心不稳,加之经费来源凸减,而省上要求各市市扶持地方农机监理工作的补贴资金没有落实到位,致使农机监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的难度明显加大。
五、2007年度工作计划
(一)2007年农机工作思路
2007年全市农机工作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临夏和谐社会为目标,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以加快农机化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程度为主线,以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扎实的工作,开创农机化工作新局面。
(二)奋斗目标
农机总动力达到58万千瓦;农业运输机械拥有量3万辆(台);完成机械半机械播种75万亩;机收10万亩;机耕110万亩;农机经营总收入3.35亿元;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7000人;拖拉机及驾驶员年度检审验率均80以上;车辆入户率和驾驶员持证率达96以上;事故死亡人数控制
在万台5人以内。
(三)重点工作
1、以宣传贯彻《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为契机,加快依法治机进程。
2、以农机科技推广为核心,全力抓好春耕、“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步伐。
3、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农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4、深入开展农机监理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
5、以阳光培训工程和劳务技能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6、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扶持、引导、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
7、积极争取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重点的农机化项目,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技术结构。
《2006年市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思路》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2006年市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思路。
第二篇:市农机化局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2008年市农机化局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今年来,我市面临购机补贴任务重和农机监理部分职能移交后监管力度削弱等诸多压力和困难,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财政等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机化为主题,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加强科技推广,强化监管职能,打造平安农机,全面完成了各项农机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成绩
农机整体实力不断加强。到今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80万千瓦,较上年增加22万千瓦,增长6%,推广新型农机具17526台套,在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主要环节的机具快速发展,水田耕整机年底已达8.8万台;水稻、油菜联合收割机更是发展迅猛,年底达5451台;插秧机由上年的83台发展到224台。此外,种植机械、植保机械、烘干机械及其它配套作业机械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拖拉机、机动插秧机、油菜收割机、水稻半喂入式收割机、谷物烘干机等高性能、高效率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业机械化已深入到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项目推动成效不断攀升。今年我市共在9个区县(市)、3个农场实施了国家购机补贴项目和国家优良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总额达到3105万元,其中:购机补贴项目涉及9个区县(市)、3个农场,补贴资金2590万元;装备推进项目涉及4个区县,资金515万元。项目实施后,共推广全喂入收割机1067台,半喂入收割机24台,大型拖拉机1009台,小型拖拉机1232台,旋耕机268台,机动喷雾器7656台,其它机械6270台。农机购置补贴的全面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各级财政和农民资金的投入,全市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投入达到1.5亿元,直接惠民 1.6万户。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相应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耕整、排灌、植保、收获、烘干清选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作业领域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机耕、机收、机插面积分别为550、265、15千公顷,机耕、机收、机插率分别为81%、47%、2%,农机化综合水平为57%。全市机电排灌面积375千公顷,机械植保面积160千公顷,机械脱粒粮食270万吨,机械加工农副产品485万吨。机电排灌、农产品初加工、农村运输环节实现了初级阶段的机械化。
农机经营效益不断增长。大中型和高性能农业机械的大幅增加,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效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拓展和延伸,促进了农机的使用效能,使农机经营效益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近几年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机作业服务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农机经营效益仍然持续增长。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34亿元,农机户纯收入达到12亿元。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机宣传影响不断扩大。今年我市召开三次农机办公室主任会议,强调农机信息宣传,提升农机地位。全市全年共计收到信息近200篇,其中市级、省级、国家级网站及报刊杂志分别发表文章近100篇、50篇和10余篇,扩大了我市农机化工作的影响。市局陈磊局长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写的《常德农机在改革开放中前进》文章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发表,同时被十几家网站转载,影响很大。
二、2008年主要工作
围绕上述取得的成绩,我们着力狠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优化农机发展环境
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强化学习。要求执法人员必须能熟练掌握与我们农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二是办班培训。通过老师讲、自己学、再到自己讲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执法水平的目的。
加强效能监察。大力推行行政责任制,坚持依法行政。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按照《常德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办事。凡是在行政执法中出现过错,甚至出现“三乱”行为的,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要求持证上岗,文明执法。取消了过去存在的有关部门搭车收费项目,凡有收费的项目,一律按物价标准执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并且严禁向执法人员下达收费和罚款指标。充分利用行风热线平台,用行风促政风、坚持治理“三乱”,确保农机化事业正常发展。
加强政务公开。今年市县两级农机部门加大了了政务公开力度,实施阳光政务,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公信度。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和办事程序都实行上墙公示制度、网站发布制度等,及时将各项政策、工作进度、变动张榜公布。
(二)狠抓农机科技推广
强化基地建设。今年全市在农机化基地共举办新机具推广现场演示会35场,参展作业机具达400多台套,参观群众近3万人次,农机示范推广效应显著,得到了民众的好评。一是加强基地设施建设。各区县市纷纷通过财政投入、农民自筹资金等形式投入一定资金完善基地农机化生产的一系列配套建设:修建了机耕道、疏通了沟渠、建造了
农机活动俱乐部。市局与武陵区农机化局联合办点,将基地面积由上年的150亩扩大到了今年600多亩,对基地内原有的机耕道重新改造,共投资6万多元,重修了一条长600米,宽4米的机耕道路,并对基地内所有的沟渠进行了清淤和修复。鼎城区投入50万元,狠抓基地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购机用机,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在该示范园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台;手扶步进式插秧机3台;植保机械50台;小型耕整机近300台。二是健全基地作业组织。在鼓励示范基地农民购机的同时,建立健全机收、机插、机耕等各种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机户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发挥基地帮带作用。今年我市在武陵区、津市、澧县和汉寿等农机化示范基地进行了水稻全程机械化、油菜免耕直播机械生产现场会和油菜移栽机械生产现场会,常德市徐万发副市长、省局文海波副局长等省市重要领导观看了现场会,新机具生产作业产生的强大效应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全体参观人员的高度评价。桃源县还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建立了茶叶机械化示范基地和植保机械示范基地。
狠抓项目管理。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们从最初的购机补贴程序规范逐步转入到对享受购机补贴的机具的监督管理上来。一是抓实施管理。加强对具体操作购机补贴的工作人员的学习教育,加大对民众宣传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我市农机补贴工作政策宣传不走样、操作程序不变形、机具补贴不掺假、服务工作不拖腿,真正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抓监督管理。为了落实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市县两级农机部门分别向社会公开了投诉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市局纪检监察部门还专门对各县市区落实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年中,市局专门组织了两个工作组深入到区县,采取查阅资料、随机电话抽查购机户、走访机手、听取汇报等多种形式对农民享受购机补贴情况进行核查,大中型机械和插秧机的电话核查率达到90%以上,上户核查率30%以上,对群众反映出的问题100%进行调查处理回复,确保了购机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展技能培训。今年我市共开展阳光工程培训6000多人,比上年增长近千人,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贡献。安乡、汉寿、桃源等区县充分利用农机校的资源,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鼎城区农机校不仅投入2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培训基地及配套设施,而且还发动职工集资添置新设备,培训拖拉机及农用汽车驾驶员1213人,培训收割机手236人,培训各类农民技工800人。安乡、汉寿在搞好农机业务培训的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机技术培训,扩大了培训的范围和内容,把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与强化农民素质的教育培训相结合,在培养好农机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为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技能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
(三)强化农机社会服务
完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今年,全市发展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310个,签订农机作业承包合同2200份,承包作业面积230千公顷,农机大户发展到1750户,参加省内外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900多台,跨区机收面积190千公顷,收入1.5亿元,纯收入7000万元。各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石门县农机作业协会,今年相继成立了易家渡农机服务分会、夹山农机服务分会、蒙泉农机服务三个分会,并成立了各类农机作业服务队28个,服务队员达342人,完成作业面积45千公顷。石门县、澧县、临澧县农机协会,积极为广大机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发放柴油供证卡,机手凭供证卡每次可购买柴油20-50公升。二是提供信息服务,为机手及时提供作业信息,帮助联系作业田亩,协助收取作业服务费。三是组织好机具维修、配件供应,配合厂家、商家开展24小时全天候优质报务,充分发挥了协会组织的服务作用。在今年的冰冻雪灾中,市县两级农机部门为农民修护农机具2000多台,调运柴油150吨,为民组织农机具2800台开展生产自救,充分发挥了农机抗灾救灾的作用。
加强农机两个市场管理。今年,我们按照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和省、市“3.15”农资打假活动的安排,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开展质量监督和市场管理。积极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投诉和打假工作,确保补贴机具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及时处理重大农机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的行为。全市开展了农机产品专项整治活动10次,印发宣传资料1.8万份,电视宣传18次,广播宣传38篇,一条街宣传10次,流动车宣传30台次。检查经营、维修点468家,抽查农机产品380件,查封不合格产品150件,涉案金额40万元。另外,收到、接待产品质量投诉13起,其中立案处理5起,我们积极处理发生矛盾,较好地维护了机手的合法权益。
拓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今年,我们把农机职员技能鉴定工作当作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来抓,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把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加强领导,扩大宣传,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全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88人,其中高级工28人,中级工152人,初级工8人。津市、澧县结合农机购机补贴,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好成绩。鼎城、澧县两县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职业技能鉴定目标管理任务。桃源县、汉寿县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有新的突破。
着力农村机耕道建设。今年年初,我们按照市委曹儒国副书记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力争年内新修或拓宽机耕道1000公里以上的要求,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机耕道建设发展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方案,采取每个区(县)市先选一个点示范,再全面推广的方法,今年启动了机耕道建设项目。我们在武陵区河伏乡朱湖村、鼎城区草坪镇两地新建了宽4米,长20公里的机耕道。临澧在去年全县新修机耕道132公里、整修机耕道108公里的基础上,把今年的机耕道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要求每个乡镇完成10公里以上的新建任务。
(四)构建农机化管理网络
保持平稳安全态势。我们积极采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和“综合治理、保障平安”的工作方针,按照国家安全生产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年”、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攻坚年”的要求,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年检合格拖拉机10000余台、审验合格换证驾驶员3000余人,法规及安全常识培训驾驶员9500余人;农机事故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西湖管理区农机化局年初针对村民无证驾驶情况,全体监理人员通过路查、上门走访等形式,说服无证驾驶人员25名参加培训,及格率达100%,给全年农机安全工作开了个好头。
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制度是前提,关键是抓落实到位。我们健全各项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紧紧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的三道防线:认真贯彻《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提高培训质量,严把考试发证关,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进一步规范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切实做到“两不准、一严禁”,即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车辆不准办证上牌,不按规范检验合格的车辆不准办证上牌,严禁违规异地发牌发证,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第二道防线;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章,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第三道防线。严格落实三项制度:一是包保责任制。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即机关领导和骨干包片、包区域、包乡镇,农机监理员和安全员包车辆、包驾驶员、包路段,谁包保的区域、谁负责的驾驶员和车辆就由谁负责到底,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分解安全责任,并建立起明细台帐、综合台帐和电子台帐。二是责任倒查追究制。对出现的农机安全责任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决不迁就手软。三是一票否决制。按照上级部门划定的事故死亡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市,对突破指标的单位,年终评比时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路面安全监控。针对农村拖拉机、农用车非法载人载客现象严重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调研、试点之后,形成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安全监管模式。一是加强对乡村道路定点检查的强度和流动检查的密度,特别是在逢场赶集、红白喜事、群众聚会、厂矿上下班、学生上放学等场所进行严密监控,对农用车非法载人载客现象,进行严肃查处、重拳打击;二是在进行道路流动监控巡查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的农村道路上,每2公里左右设立一个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监控点,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并重奖举报者。目前全市共建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监控点661个,部分区县还将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监控点的建立扩展到国省道。通过动静态监管相结合,确保了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得到查处和纠正。西洞庭管理区农机化局为了对路面实行有效监控,每月上路检查5次以上,并将路段安全监控分段包保,监控的路段达40公里,包保责任人20多人,并且各级行政领导都参与包保。
狠抓农机安全宣传。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宣传教育常抓不懈。积极参与 “安全生产月”、“宣传一条街”活动,全市全年共计制作宣传盾牌165块、悬挂横幅700余幅、各种宣传标语11800余条、散发各种资料22900余册,播放宣传光碟620场次、举办了农机安全生产常识电视专题栏目30期左右。通过参与“行风热线”栏目,直接和农机手对话,扩大影响;注重抓住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农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这个关键环节,派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传授交通安全常识,宣传讲解行人搭乘农用车、拖拉机所发生重大事故的惨痛教训,并发动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全市在965所学校和2995个行政村开展了拒乘农用车摩托车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深入到了普通群众和学生之中,为全民提高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重拳整治安全隐患。对黑车非驾、报废续驾、超载超速行驶、酒后驾驶、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人和人货混装行为进行专项治理,是我们农机部门每年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开展了春运、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百日督查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开展全市性大型专项整治活动5次以上,共检查责任单位72个次,查看农机安全村60余村次,路查190条次,采访农机手和农民1100余人次,检查基层监理员、安全员450余人次,排查出安全隐患53条,查处报废拖拉机60辆,拖拉机非法载人12起。贺家山原种场农机安全监理站与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安全检查3次,查出违章行为150余起。对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马上整改到位的,建立档案,提出整改方案,报告当地政府要求帮助整改,把责任分解到各级政府组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津市副市长与乡镇领导人签定责任状,对残疾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用机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消除安全隐患。
三、存在主要问题
在总结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准确把握农机化发展的有利形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一是扶持政策刚性不强,农机投入仍显不足,相关配套经费不足,本土机具扶持力度不大;二是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三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四是农机产业发展有差距。农机产业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多而散的状况,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优势产品、名牌产品不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五是农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品种和性能不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六是农机管理法制不够完善,对农机产品质量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的执法手段不强;七是农机监理装备落后,不适应农机监理执法的需要。八是机耕道建设力度不大,各区县由于经费困扰,所以很难完成年初市委农村工作会下达的建设指标。面对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尽早解决。
四、明年工作思路
2009年全市农机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契机,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题,落实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依法行政,强化农机化科技推广,开拓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促进我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390万千瓦,推广各类机具8000台套。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机械化取得突破。同时,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尽早解决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38亿元。根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打造平安农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一是要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落实到位。二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狠抓落实,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切实抓出实效,坚持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检查验收一个。三是切实抓好农机监理人员业务培训和专业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全新的农机监理队伍。
(二)进一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设惠民农机。
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我们思想上要更加重视,组织上要更加严密,实施上要更加规范,监管上要更加严格。要切实落实好配套补贴资金和工作经费。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落实地方补贴资金和工作经费上取得大的突破,做大补贴规模,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好操作程序,加强对定点经销商的管理和资质把关。对原有定点经销商进行一次全面复审,重点审查经销商执行政策和操作程序的情况,坚决淘汰不具备资质条件、违规操作的定点经销商,同时将项目资金规模较大的县,增加1个定点经销商。要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逐步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机制、质量投诉快速反应和处理机制,加强对补贴产品的质量督导,切实保护好机手利益。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市局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督查的密度和强度,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三)进一步加强农机科技推广创新,实施科技农机。
科技创新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不竭动力。我们农机部门要发挥整体优势,整合资源,围绕农业生产急需的关键技术,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积极抓好油菜生产机械化试点。农业部已将油菜生产机械化列入了重点推广的技术,启动了油菜生产机械化试点,各区县(市)从今年起要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特别是部级试点县,要按照项目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着重总结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要点、种植模式和农艺规范,积累技术和经验。二是进一步加大机插秧示范推广力度。认真总结推广前几年机插秧试验示范取得的成果,推荐成功的试验结果,制定配套育秧技术地方标准和机插秧作业质量标准,指导实际生产;继续加大插秧机的补贴力度,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补贴资金对插秧机实行累加补贴,进一步提高插秧机的平均补贴率。三是大力组织开展农机科研联合攻关。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机科研开发的支持,充分利用系统内外两种资源,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推广机构,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协同攻关的长效机制。要重视养殖业、渔业、设施农业等领域农机装备和技术的研究,着重抓好粮食、油菜、棉花、茶叶、柑橘、烤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的科研开发,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优化服务农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大力培植、发展农机大户。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把购机补贴资金向农机大户倾斜,引导、扶持农机大户加快发展,使农机大户成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二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抓好乡镇农机站的改革,把其经营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引导、支持分流人员组建经营服务实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机大户联合起来,建立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三要发展壮大农机培训体系。严格执行拖拉机驾驶培训资质审验制度,以资质审验为主要手段,促使农机培训机构切实加强办学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规模。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面向广大农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扎实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扩大鉴定范围,增加鉴定工种,使鉴定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四要加强机耕道建设。严格按照每年新建1000公里机耕道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
(五)进一步推进农机化企业产业化,建立产业农机。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市农机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还很大,我们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机产业化进程。一是扶持本市农机生产企业发展。努力争取和落实有关支持农机工业发展的政策,为农机工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品,从技术、政策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农机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充分发挥系统优势,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生产企业开拓市场,提高我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尽力对本市产品给予扶持,在此强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补贴本市产品,各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更好地落实。二是引导农机流通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农机流通企业顺应市场需求正蓬勃发展,经市局审核、省局授牌的农机定点销售企业更是成为我市农机流通企业的主力军。各级农机部门要支持、指导农机流通行业组织建设,通过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指导农机专业市场,完善农机市场体系,加强农机化信息服务,为农机流通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机流通产业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三是规范农机维修产业发展。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的资质管理分级分类管理,实行农机维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技能水平,创造农机维修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四是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作业服务组织,从购机补贴上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给予倾斜,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加强农机手、农机大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渠道,为机手和农户牵线搭桥,组织有机户为农户开展农机作业承包服务,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保障机制,落实跨区作业机具免收通行费的政策,切实做好重要农时季节农机作业用油、机具维修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要强化对作业市场秩序、作业质量、服务价格的监管,促进农机作业服务规范、有序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农机自身队伍建设,构建法制农机。按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农机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第一,要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全面把握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用以指导农机化工作,做到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第二,要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农机执法检查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不断强化监督管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公开、公平、公正地履行农机化行政执法职责。第三,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工作实情,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第四,要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要多向市局网站报送信息,要多向《湖南农机》等各大报刊杂志投稿,勤写勤报道,在全市形成领导重视、社会关注、舆论支持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我市农机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篇:市2011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修改稿)
杭州市2011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二0一一年,全市农机化工作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强化安全为保障,以购机补贴政策为带动,狠抓农机管理服务、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农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一、2011年农机化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创新理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农机化工作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全市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同比增长***%,农业机械原值***,同比增长***%,继续名列全省首位。新增各类农业机械****台,其中,联合收割机19台,油菜收割机44台,粮食烘干机113台,拖拉机289台,育苗机械设备76套,种子发芽器102台,水稻插秧机124台,油菜移栽机5台,机动喷雾喷粉机7273台,茶叶炒(烘)干机5706台。在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的同 1 时,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各种高性能农机装备大量涌现,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业的现代装备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农机作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到2011年底,全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同比提高了***个百分点。水稻机插面积达到17.1万亩,创历史新高;油菜机械化收获有了新进展,完成机收面积5.1万亩,油菜机械化移栽有新突破,预计全市能完成机械化移栽油菜面积超过5000亩;粮食机械迅猛发展,机械烘干能力快速提高,年烘干能力超过5万吨,明显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果机械分级作业量***万吨,冷藏保鲜库容量达到***万立方米,微喷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提高,茶叶炒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有新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11年,全市农机专业户****个,农机从业人员****人,年经营总收入***亿元,其中作业收入***亿,占总收入的***%。总利润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2011年,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未发生一起3人以上死亡的农机重特大事故。截止10月底,全市共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55起,死亡20人,受伤45人,直接经济损失15.81万元,同比分别降低28.57%、34.78%、41.18%和14.82%。
2011年农机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农机局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市农机人的共同努力。2011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今年以来,严格按照农业部、省农机局和杭州市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市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修订了农机购置补贴重点目录,明确了重点补贴机具种类,继续对部分粮油生产机械实行追加补贴。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纪律,层层签订补贴管理工作责任书,强化对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今年全市已落实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46.512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5266.709万元,省级补贴资金450万元,市本级财政补贴资金1032.9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421.32万元,直接带动农民投入超过1.5亿元。补贴机具达2.82万台(套),受益农户达1.96万户。
2、加快推广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围绕年初确定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目标,通过广泛宣传、落实责任、强化政策扶持、实施农机化促进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服务组织等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一是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上有新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继续保持快速推进态势,水稻生产耕作、收获、植保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粮食机械烘干能力明显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推进提速,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增长明 显,油菜机械化移栽有新突破相应的机械装备存量增长、性能改善、结构优化。二是优势特色产业机械装备配套有新进展。优势特色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装备大幅增加,名优茶采摘机械的推广继续实现高速增长,水果和蔬菜的贮藏保鲜技术、采后机械化处理技术应用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与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生产相配套的机械装备引进、研发、推广力度加大,今年新建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7个。
3、切实抓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我们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作为农机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据统计,全市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总数达到89家,共有社员数1537人,固定资产净值达9119.425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2584台(套),年农机作业量100余万亩,服务农户9.77万户,全年总收入超过1亿元;新建设育秧中心11个(其中工厂化温室育秧中心5个),其中季育秧能力30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5个,季育秧能力10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6个;粮食机械烘干能力快速提高,今年新增批处理能力10吨以上的谷物烘干中心12个,年烘干能力超过5万吨,明显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新建农机维修中心4个,进一步完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4、扎实推进农机化促进项目建设。按照《杭州市农业机械化促 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结合“两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了25个农机化促进项目,现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了考核验收。通过农机化促进项目的实施,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了粮油及主导产业生产、加工、服务过程的机械设备及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5、积极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我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财政、人事和农办等有关部门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以农机管理人员、维修服务员、农机作业人员、农机实用技术人员为培训重点,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将农机化教育培训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农机安全生产活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阳光工程等结合,确保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11年1-9月份,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70期,培训农机从业人员11133人次。其中农机管理、技术培训班72期,培训4511人次;各类农机实用技术人才98期,培训6622人,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3期86人。农机化教育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提升了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6、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加强了对上道路拖拉机和外籍拖拉机的动态监管。全面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加快农机系统参公管理,严格拖拉机牌证发放和年检年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拖拉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全年报废各类拖拉机1108台。继续深入开 5 展了“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机安全态势稳定好转。全市新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33个。
二、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越是在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我市农机化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机化发展不全面、不协调。农机作业服务覆盖面不宽,除了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外,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以设施种植业、设施渔业、设施养殖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装备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三多三少”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市农机科技创新水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农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高效化、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全市按照《农民合作社法》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仅89个,除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较快外,农机维修、技能鉴定、产后加工等领域的服务涉足不多、推进缓慢。
四是农机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各级财政用于农机推广、安全监理、6 教育培训、农机维修等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还不多。农机化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机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体系尚不健全。农机化实用技术、作业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
我们将高度重视、正确处理好发展中遇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业绩、实现新跨越。
二、2012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2012年,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农机具12000台(套)以上,农机总动力增长2%以上,主要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水稻机插达到18万亩,油菜机收达到6万亩;新建30个农机化促进项目;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50万亩;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新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机深入开展“十二五”期间“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继续保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态势。为了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着重要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1、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意见》,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级财政补贴政策,对水稻育秧设备、插秧机械、油菜移栽机械、油菜收获机械、粮食烘干机械和部分畜禽养殖机械实行追加补贴,对农田作业拖拉机实行报废更新补贴;在执行政策 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操作,严格管理,提高效率。加强资金的控制与使用监管,加强机具购置的计划与督查,防止出现因计划不周造成资源浪费和督查不力而造成机具外流等问题的发生。尽快出台市级粮油生产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补贴,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移栽和粮食机械烘干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2、切实抓好农机化生产。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组织好春耕生产、“双夏双抢”、“秋收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的农机化生产,重点抓好水稻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维修中心和稻谷加工中心建设,继续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早稻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提升油菜机收和粮食烘干水平,继续抓好油菜机械移栽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耕、种、收、植保、烘等作业服务,全面提高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作业水平,鼓励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稻米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机械化,认真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促进机手增收。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服务好设施农业建设,多渠道增加设施农业装备投入,提高农机装备和生产条件的相互适应性;积极抓好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监管;继续抓好各种特色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高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
3、认真抓好农机化促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机化促进项目建设力度,有重点地建设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维修中心以及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有重点地支持农机 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和农机安全生产。各地要统筹规划、选好对象、把握标准、建立项目库、完善方案,并积极组织申报与建设,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4、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在加快普及水稻机插和油菜机收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整合农业机械化科研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装备技术,提高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苗木、茶叶和中药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开发实用性的农业机械,重点是加快山核桃采摘机械的研发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化秸秆还田、微喷滴灌等清洁环保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全力抓好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需求为目标,以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示范、培训、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农机化技术的到户率和普及率;进一步落实质量监督,抓好农机消费维权站建设,发挥好维权站作用;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好全国设施农业示范单位和全国示范性农机维修中心、全国示范性合作社、全国示范性农机户的示范作用,带动和提升全市农机合作组织强内功、提能力、增效益。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要全部 组织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和维护保养能力。充分发挥农机信息网的作用,及时收集发布信息,提供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服务、总结宣传我市农机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扩大我市农机化工作的影响力,推进我市农机化工作发展。
6、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牌证管理,抓好农机检审验工作;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的检查,确保培训质量与安全;继续抓好拖拉机报废和外籍拖拉机管理,搞好备案登记;继续完善农机安全监管模式,加强农机警务联络室建设,提高规范化水平;开展“十二五”期间“平安农机”创建活动,2012年计划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4个,平安农机示范村30个,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5家。继续抓好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落实。增强关键生产环节、重点机具和重要农时生产的安全监管能力,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监管。
第四篇:10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
作思路
一、2009年农机化发展特点
2009年,青海农机化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关怀指导和省农牧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机化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为“六个持续快速增长”、“三个不断提高”和“七个方面亮点”。
——六
个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预计全年新增拖拉机万台,各类配套机具万台(件)。全省各类拖拉机拥有
量将达到26万多台,配套机具达到23万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和%。
(二)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新增的25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55台,特别是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今年已补贴投放172台。预计到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到万台,与2008年相比增长%。
(三)小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除大中型拖拉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外,24马力以下小型拖拉机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今年农机购置补贴新增万台(其中小四轮拖拉机471台)。
(四)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全省新补贴的马铃薯种植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收获加工、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幅。今年新增了许多适应农牧业生产的机械,补贴挤贮奶设备129台,补贴资金93万元;清粪车380台,补贴资金680万元,这些机
具补贴总资金为773万元,占2009年全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的10%。今年还补贴购置卷帘机121台(套),磨面机、榨油机152台(套)。
(五)农机配套机具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全省农机配套机具购置补贴万台(件),预计到年底全省各类配套机具达到23万台(件)。
(六)青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快速增长
今年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较上年分别增加798万元、76万元和52万元,增幅分别为%、%和%。补贴资金的加大,将促进青南地区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
——三个不断提高
(一)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10月底,全省新增农机总动力10万千瓦,预计到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66万千瓦,增长%;全省农业机械总值将达到28亿元。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00万亩、361万亩、160万亩,其中:化肥深施14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精少量播种68万亩,占任务的103%;沟播2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2%;蚕豆点播16万亩,超额完成计划15万亩的7%。预计今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43%,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提高
中央补贴资金投入达到70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达到万元(其中工作经费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5000多万元。全省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万台(件),拉动农民资金投入亿元,较去年增加7100多万元。
——七方面亮点
(一)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预计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由去年的1:达到1:。农业机械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经营
结构明显改善,大中型、优质的农业机械增加较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功能在扩大。
(二)加大了油菜机械化收获的力度
油菜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一项工作。针对我省杂交油菜面积大,收获难,浪费严重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机械化收割难题,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今年,我们配合企业在互助县举办了油菜收割机现场观摩会,为今后油菜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购机补贴中,我们将油菜收获机械的补贴比例提高到40%,使今年油菜收获机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促进了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
(三)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
今年采取累加补贴的办法,将马铃薯机械机具补贴比例提高到5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已补
贴该机具199台。预计今年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面积将达到5万亩。
(四)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现有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12全文查看
第五篇:2010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一、2009年农机化发展特点
2009年,青海农机化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关怀指导和省农牧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机化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为“六个持续快速增长”、“三个不断提高”和“七个方面亮点”。
——六
个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预计全年新增拖拉机1.2万台,各类配套机具2.5万台(件)。全省各类拖拉机拥有量将达到26万多台,配套机具达到23万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和13.4%。
(二)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新增的25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55台,特别是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今年已补贴投放172台。预计到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到0.5万台,与2008年相比增长13.64%。
(三)小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
除大中型拖拉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外,24马力以下小型拖拉机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今年农机购置补贴新增1.1422万台(其中小四轮拖拉机471台)。
(四)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全省新补贴的马铃薯种植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收获加工、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幅。今年新增了许多适应农牧业生产的机械,补贴挤贮奶设备129台,补贴资金93万元;清粪车380台,补贴资金680万元,这些机具补贴总资金为773万元,占2009年全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的10%。今年还补贴购置卷帘机121台(套),磨面机、榨油机152台(套)。
(五)农机配套机具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全省农机配套机具购置补贴2.0713万台(件),预计到年底全省各类配套机具达到23万台(件)。
(六)青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机械快速增长
今年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较上年分别增加798万元、76万元和52万元,增幅分别为193.69%、108.57%和61.18%。补贴资金的加大,将促进青南地区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
——三个不断提高
(一)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10月底,全省新增农机总动力10万千瓦,预计到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66万千瓦,增长2.9%;全省农业机械总值将达到28亿元。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00万亩、361万亩、160万亩,其中:化肥深施14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1.3%;精少量播种68万亩,占任务的103%;沟播2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2%;蚕豆点播16万亩,超额完成计划15万亩的7%。预计今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43%,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不断提高
中央补贴资金投入达到70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达到1159.5万元(其中工作经费222.5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5000多万元。全省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4.47万台(件),拉动农民资金投入1.5404亿元,较去年增加7100多万元。
——七方面亮点
(一)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预计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由去年的1:0.81达到1:0.85。农业机械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经营结构明显改善,大中型、优质的农业机械增加较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功能在扩大。
(二)加大了油菜机械化收获的力度
油菜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一项工作。针对我省杂交油菜面积大,收获难,浪费严重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机械化收割难题,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今年,我们配合企业在互助县举办了油菜收割机现场观摩会,为今后油菜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购机补贴中,我们将油菜收获机械的补贴比例提高到40%,使今年油菜收获机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促进了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
(三)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
今年采取累加补贴的办法,将马铃薯机械机具补贴比例提高到5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已补贴该机具199台。预计今年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面积将达到5万亩。
(四)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现有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
协会)21个,其中今年新成立的就有9个。为了加快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按厅里要求,今年省农机部门派专人领办门源县北山农机协会。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生产。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二、三
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农机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9年,全省各地农机化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牧草加工等项目培训任务,争取培训资金444.5万元,培训人员1万多人,还举办了全省保护性耕作培训班2期,机械化剪羊毛技术培训班3期。全省已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18000人(次)。农机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完成考核、鉴定516人。
(六)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
今年安排省财政资金50万元,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建设平安示范县1个、平安示范乡(镇)22个,平安示范村63个,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七)我省农机企业的农机研发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如乐都光明农机公司在开发马铃薯、大蒜收获机的基础上,今年又研发了起垄机,适合山地的小型履带式马铃薯收获机和玉米脱粒机;民和县农机厂生产出了手扶拖拉机带动的免耕播种机;青海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出了环保灭鼠器。
二、2009年农机化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
今年,中央和省上共安排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800万元,预计11月底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补贴资金6252.95万元,购置各类农机3.54万台,受益农户3.45万户,拉动农民投资1.18亿元。
主要特点:一是动手快、起步早。今年2月份,我们就对春播较早的12个县提前启动了购机补贴政策,4月份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比去年提前了1个多月。二是购机补贴目录的制订更加符合我省的实际。今年的购机补贴目录中,对挤贮奶设备、保护性耕作、卷帘机、马铃薯种植收获、微耕机等机具给予了累加补贴,加大了这些适合我省农牧业发展机具的推广力度。三是加快了资金结算进度,加强了信息上报进度。今年我们平均每月结算一次购机补贴资金,按农业部要求每半月报一次资金结算表、购机补贴进度表和购机补贴信息。四是加强了监督,督促经销商做好售后服务。今年我们到湟中、化隆、互助、门源等地检查购机补贴工作,及时纠正了一些地区不正确的作法,并对农民的所有投诉事件,均给予了解决。对购机补贴产品进行了质量、价格、服务跟踪,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专项质量调查,调查机具46台,走访用户133户。五是今年的购机补贴工作向各农牧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各农牧场今年享受补贴资金500万元左右,基本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六是为进一步做好农机补贴工作,规范经销商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经与省农牧厅相关部门商讨并征求了财政厅和经销商的意见后,已印发全省贯彻执行。七是在四月份召开的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上,认真总结了几年来全省购机补贴工作,肯定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对前三年购机补贴实施好的先进县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抓好农机新技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我省今年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县为1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县为贵德、民和、同德3县,省级项目县为德令哈市、湟中、互助等7县(市)。中央下达保护性耕作技术资金60万元,省级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及农牧民自筹资金173.99万元。10个项目县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6.38万亩,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271台。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今年全省加大了宣传和培训工作。在互助县举办了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场观摩会。各实施县也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机手和农民,分别编写了技术培训教材和宣传资料,采取了分层次培训的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了项目实施人员的素质。各地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召开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今年举办各类保护性耕作培训班103期,培训技术人员308名,农牧民6057人次,机具演示会30次,发放宣传资料57250万份,媒体宣传85次。按照部司的要求,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辑挂图,经过审核后,2009年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印发了《青海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挂图》10000余张,发放到农户家中。直观的图片,简要的文字说明让他们一看基本能懂,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现在保护性耕作这项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和农民接受。如门源县在省上未投入资金的情况下,2008年和2009年县上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分别为300亩和1500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年省农牧厅牵头组团与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省编办有关人员到云南省就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之后,省农牧厅与省公安厅联合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提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请示》,10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批准并向全省转发了这个文件,这为下一步抓好全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今年我们还与省扶贫开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购置拖拉机进行牌证管理的通知》、与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发了《青海省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方案》、下发了《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农机安全监理方案的文件。这些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利地促进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创新经营组织模式,着力解决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空壳”问题
今年我们重点扶持了5个区域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门源县、化隆县、民和县、互助县、湟源县各1个),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购置配套的农机具,提高农机具使用率,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仅这5个农机服务组织在今年享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15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78台(套),多数农机服务组织今年购置了大型捆草机、免耕播种机、油菜收获机等,丰富了服务内容。如化隆县生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完成了保护性耕作面积2341亩,机械作业面积达7860亩,作业收入154万元,净收入40万元,去年净收入仅为7万元。该服务组织还在二塘乡、巴燕镇、谢家滩乡流转土地4800亩,成为海东地区土地流转大户;门源县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对本乡及周边地区近3万亩耕地提供耕、耙、种、磨药剂灭草及收割一条龙作业服务,作业收入63.1万元。
(五)认真抓好机械化田间生产工作
今年,省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全省各级农机管理、推广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重心下沉,努力做好农机化生产、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是今年农机化生产的一大亮点,全省20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机具全,技术精,组织有力等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区服务,不仅作业质量好,而且效率高,在农机化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六)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集中优势推广重点技术
随着我省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们在继续抓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入少、收效快的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蚕豆点播、垄膜沟植、旱作沟播、马铃薯机械化点播等技术推广的同时,加大了保护性耕作和结构调整之后形成的主导农作物杂交油菜、马铃薯、设施农业等支柱产业现代农机装备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发展、重点突破。
(七)加快了温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我省现有蔬菜温棚11万余栋,仍呈强劲发展势头,但是温棚机械化水平很低。今年,省农机推广部门通过财政部门支持资金,选择2个点共10个温棚进行高标准的温棚机械试验示范工作,引进了微耕机、微灌、二氧化碳发生器、通风机、常温烟雾机、卷帘机以及保温被等部分温棚现代化生产设备,获取了大量数据,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下一步开展温棚生产机械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充分发挥职能,搞好农机质检工作
今年省农机部门对农用挂车、犁、播种机、脱粒机、旋耕机等9类产品61批次,105台农牧机械进行了检测,出具鉴定、检测报告61份,检验合格率100%。对初次进入农机补贴目录的部分农机产品进行了地区适应性鉴定,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进行了质量、价格、服务跟踪,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了专项质量调查,调查机具46台,走访用户133户。
总的来看全年农机化工作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民购买能力有限,农机购置补贴比例较低,有的地区工作经费不能保证,影响了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二是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量偏低,使得地方选择补贴的如脱粒机、小四轮拖拉机等产品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累加补贴量偏少。三是农用柴油涨价,农机作业成本上升。四是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社会化程度低。五是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落后,差距很大。
三、2010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一)发展目标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80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7万台。主要机械化作业指标:机耕达到380万亩,机播达到350万亩,机收达到150万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4%、45%、21%。保护性耕作面积18万亩。
(二)重点工作任务
1、围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争取更多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狠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落实。一是着力调整农业机械化品种结构。二是着力调整农业机械品质结构。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狠抓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一是抓好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农机手培训,搞好机具安全检查、维修保养及服务,大力推广普及节本增效和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搞好农机化生产。二是抓好信息服务,重点抓好农机跨区作业等。三是积极抓好农机化生产。四是积极培育新兴农机作业市场,引导开展马铃薯种收、油菜机收等作业。
3、围绕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狠抓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一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二是抓好湟中、互助两年部级农机示范区建设。三是大力推广牧草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四是支持机具研发工作,对我省的农机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提高其创新研发能力。
4、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抓好全膜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技术推广。
5、围绕提高农民素质,狠抓农民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和农用实用技术的培训。二是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尤其是农机修理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各项农机化培训工作,强化各地农机学校培训主阵地作用。
6、围绕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积极扶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并重点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典型。研究制定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扶持办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农机跨区服务,着力培育农机服务市场。
7、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围绕农机化安全生产,狠抓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一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农机安全大检查。二是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和驾驶员审验工作。三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整顿工作。四是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五是抓好农机委托监管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