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共中央国务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农民增收工作,加快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7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主任、委员和乡镇、市以及驻我市的潍坊市人大代表,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这次视察,先后察看了绿园食品公司、北十里三村特种动物养殖小区、绿园食品公司标准化生产基地、东老庄生态温室大棚等有关现场,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认真审议。视察认为,今年以来,市乡两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对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思想重视,领导有力,措施扎实,成效显著,做到了从思想和工作上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通过制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文件、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地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农民增收。1-6月份,全市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234万元,完成农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9.3,农户家庭经营总收入184.6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05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7.1。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作了认真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生产布局,都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象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上半年较全省低10个百分点)、农产品存在“三多三少”(大路产品多、初级产品多、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专用产品少)、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等。二是科技支撑较弱。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状态,不能对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多数在45岁以上,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在就业观念上,没有完全摆脱小农思想,缺少农外就业的素质和胆识;在择业能力上,自身劳动技能低,就业渠道少;在劳动保障上,外出务工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工资等权益难以保障。四是对农业的投入与农业对投入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近几年,虽然我市财政收入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还没有走出吃饭财政的圈子,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明显滞后。五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有的盲目跟风,有的翻“老黄历”凭老经验安排全年的生产计划,造成信息渠道广的年年有钱赚,信息不畅的碰运气,户与户不平衡、村与村不平衡。六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带动能力弱。从整体上看,除外贸、得利斯等少数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外,多数企业还处于粗浅加工阶段,抗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有的甚至为企业利益失信于民,伤害农民。七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从上半年增收情况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费改革、治理收费、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性增收,扣除这些因素,加上农资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面上靠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增收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经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下步工作应突出抓好六点:
一、充分认识落实1号文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农富则国强,事隔17年,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1号文件下发,而且专讲农民增收,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文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落实中央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督促各行各业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有关部门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加强对1号文件实施情况的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妥善处理,确保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力度。绿园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300亩,每天雇佣农民工70多人(多时达160人),人均月收入500多元。既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又给农民带来了工资性收入,走出了一条企业技术、资金与农村劳动力、土地有机结合的好路子。目前,属于此类型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在我市有上百家,生产基地发展好了,将对农民增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市政府要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将农村变成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引导更多的农民
进入“车间”打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二是要下大气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规模化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不仅能抗御市场风险、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而且能够把相当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如烟草公司通过发展种烟大户、烟叶农场,标准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下步,市政
府要把培植种养大户和农场为主的规模化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采取措施,不断促使土地向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能人手里集中,提高我市规模化水平。三是强化示范引导,增强发展意识。农民增收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示范引导尤为必要。要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定政策、量化目标,进一步扩张总量,提升水平,创办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以此激发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增收奠定基础。
三、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象吕标镇西见屯村的蛋鸡生产合作社,通过“六统一”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购销矛盾,养殖户年均收入达5万元。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种养专业生产合作社160余个,各类农村经纪人2.6万人,这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合作社和种养殖协会,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数量、种类三突破,以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支持合作组织实现制度创新,帮助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经纪人行为,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搞好市场行情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信息不畅、盲目生产、服务跟不上以及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
四、跳出传统农业圈子,选准增收突破口。农民增收,没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模式,无论是市里还是乡镇,都要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加强和改善农村就业环境,是拓展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针对农民农外就业素质不强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采取政府和民间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大小城镇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支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稳固增收基础。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认真安排落实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并严格执行,通过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要组织力量对当前土地承包情况搞好摸底调查,理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土地流转,为农民转移、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先决条件。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等针对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杜绝一切面向农民的“三乱”行为。
六、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管理,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提供保障。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要抓紧修改与行政许可法规不相适应的有关政策规定,并注意抓好对农村干部的法律培训工作。要将有关法律法规列入培训计划,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法律素质,促使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治村,确保行政许可法顺利实施。二是搞好村民自治。要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做好教育、引导、扶持工作,真正实现村里的事让群众决策,让群众管理,让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农民教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严重的问题在教育农民”。首先抓好普法教育,不但要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也要教育农民用好法律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抓好科技培训,要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扎扎实实为农村输送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成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增强致富本领;再次要制定好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约束好村民行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篇: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农民增收工作,加快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7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主任、委员和乡镇、市以及驻我市的潍坊市人大代表,对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这次视察,先后察看了绿园食品公司、北十里三村特种动物养殖小区、绿园食品公司标准化生产基地、东老庄生态温室大棚等有关现场,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认真审议。
视察认为,今年以来,市乡两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对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思想重视,领导有力,措施扎实,成效显著,做到了从思想和工作上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通过制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文件、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地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农民增收。1-6月份,全市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234万元,完成农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9.3%,农户家庭经营总收入184.6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05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7.1%。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作了认真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生产布局,都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象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上半年较全省低10个百分点)、农产品存在“三多三少”(大路产品多、初级产品多、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专用产品少)、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等。二是科技支撑较弱。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状态,不能对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多数在45岁以上,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在就业观念上,没有完全摆脱小农思想,缺少农外就业的素质和胆识;在择业能力上,自身劳动技能低,就业渠道少;在劳动保障上,外出务工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工资等权益难以保障。四是对农业的投入与农业对投入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近几年,虽然我市财政收入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还没有走出吃饭财政的圈子,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明显滞后。五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有的盲目跟风,有的翻“老黄历”凭老经验安排全年的生产计划,造成信息渠道广的年年有钱赚,信息不畅的碰运气,户与户不平衡、村与村不平衡。六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带动能力弱。从整体上看,除外贸、得利斯等少数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外,多数企业还处于粗浅加工阶段,抗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有的甚至为企业利益失信于民,伤害农民。七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从上半年增收情况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费改革、治理收费、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性增收,扣除这些因素,加上农资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面上靠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增收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经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下步工作应突出抓好六点:
一、充分认识落实1号文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农富则国强,事隔17年,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1号文件下发,而且专讲农民增收,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文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落实中央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督促各行各业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有关部门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加强对1号文件实施情况的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妥善处理,确保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力度。绿园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300亩,每天雇佣农民工70多人(多时达160人),人均月收入500多元。既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又给农民带来了工资性收入,走出了一条企业技术、资金与农村劳动力、土地有机结合的好路子。目前,属于此类型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在我市有上百家,生产基地发展好了,将对农民增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市政府要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将农村变成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车间”打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二是要下大气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规模化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不仅能抗御市场风险、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而且能够把相当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如烟草公司通过发展种烟大户、烟叶农场,标准化种植水平明显提
第三篇:关于促进XX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精选)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XX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为促进XX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从我局的职能出发,提出如下意见。
一、XX地区范围
兴城镇的原南观和夹河地 区、新庄子乡、东莲花院乡、新集镇、尹庄乡、罗家屯镇。
二、优惠政策
(一)制定鼓励促进XX地区农民劳务输出的奖励政策。凡是带动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及时传递用工信息组织农民有序输出的,不论单位和个人均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鼓励。
1、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0人以上,不足20人的奖励100元;组织30人,不足50人的奖励500元;组织50人以上,不足100人的奖励800元;达到100人的奖励1000元;超过100人按每增加100人奖励1000元的比例递增。年内组织培训达到500人以上的,除享受上述物质奖励外,报请县委、县政府批准命名促进农民增收先进集体或个人。
2、组织XX地区农民到赵各庄矿、林西矿、马家沟矿务工的,每介绍成功一人奖励组织者30元。XX地区每个乡镇全年组织劳务输出超过1000人的,奖励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及主管领导500元。
(二)免收或减收劳务输出的费用。鼓励XX地区农民跨省外出务工,跨省外出务工的,免费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外出人员就业卡》,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下岗失业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愿意到外地务工的优先介绍并免收各种服务费用。
(三)优先向XX地区发布各类用工信息,特别是一些条件好的用工岗位(如北京、开滦集团钱营矿、荆各庄矿、唐山矿)用工,优先考虑XX地区困难家庭的农民。同等条件下,优先输送。
(四)为到开滦各矿务工的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返乡创业吸纳人员就业10人以上的,由我局命名促进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吸纳50人以上的,由我局命名乡土拔尖人才;吸纳100人以上的,报请县委、县政府批准命名促进农民增收先进个人;吸纳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享受有关的再就业扶持政策。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XX地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建设。选配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对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为依托,摸清XX地区劳动力资源底数及求职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
(三)认真组织实施省“阳光工程”扶贫职能培训计划,积极引导XX地区农民参加县职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打击各类非法职介活动,不断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XX地区农民工求职登记、培训转移“一站式”服务。
(五)做好XX地区农民输出的跟踪管理服务工作。会同用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妥善处理劳资纠纷,特别是伤亡事故的处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推荐)
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意见
商建发〔2008〕28号
(2008年2月2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外贸司,市场建设司,市场运行司,公平贸易局,信息化司,报刊总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三农”工作作为商务工作重中之重
(一)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践行党中央的这一决心和信心,把“三农”工作放在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进一步强化支持服务“三农”的力度,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创新服务“三农”的手段,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二)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要密切结合商务工作的实际,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基础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二、加强农村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
(一)扩大农村日用品现代流通网络。深入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在巩固、完善现有流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连锁化农家店的覆盖面,争取2008年农家店覆盖80%以上的县(市),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安排配套资金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二)提高连锁农家店的质量。加大对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逐步提高食品、洗涤日化用品和农资等商品的配送率,切断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的渠道。狠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质量,严把承办企业准入和农家店验收关,完善农家店质量“回访”制度。
(三)增强农家店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进“一网多用”,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部门的战略合作,使更多的电信产品与服务落户农家店。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农家店在药品、邮政用品、文化用品的经营政策,扩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功能,研究减轻农家店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为农家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夯实农村商品对接平台。要总结推广大型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合作开发农村市场、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已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搭建合作与对接新平台,畅通产销联结渠道,引导带动优质工业品下乡,降低流通成本,使农村消费更加便利、安全、实惠。
三、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一)充分发挥“双百市场工程”的骨干作用。继续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和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与冷链系统改造,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二)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推动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发展一批农产品直采基地,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农产品销售,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主体,大力发展流通合作组织,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和产业化。
(三)积极完善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继续采取投资补助、财政贴息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支持农产品流通公益性设施建设。引导财税、金融、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推动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用地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政策。
四、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一)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加强对粮、棉、肉、油、豆等重点农产品的产能、产量、进出口、价格、需求等的监测和调查研究,密切跟踪市场变化。继续办好《商务天气预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发布前瞻性监测和预警信息,引导企业按照市场供需情况组织生产与进口,保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二)完善市场应急调控体系。区别不同农产品实行分类调控,对重点农产品要通过企业供应链采购、区域间调剂、储备调节、进口调节等手段加强市场调控;要落实好储备肉、储备糖管理办法,适当增加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在京、津、沪、穗等特大城市周边建设一批储备肉专用冷库。要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协调财政部研究建立市场应急调控资金。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解决鲜活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和食品安全问题。尽快出台《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发布配套的规章和标准。加强“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三绿工程”,培育认证100个绿色市场。加大对出口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出口企业质量安全自控能力。
(四)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水海、园艺、畜禽产品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种和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出口基地注册、备案和出口加工企业卫生注册制度,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技术,提高企业通过GAP、HACCP等国际认证的比例,加强对出口加工企业的卫生注册管理等。
(五)支持发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加快研究、设计满足农产品出口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抵押和担保方式,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险的承保范围,提供与信用险相关的增值与便捷服务,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投资保险。
(六)探索有效手段,调节大宗农产品进出口。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
大宗农产品进出口调节。对国内短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利用关税、配额等手段进行进出口调节。对社会普遍关注、受进口冲击较大的农产品,及时从政策和法律实体要件层面研究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可行性。对条件成熟的案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有关政策、法规,及时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农产品国内市场稳定。
(七)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继续以“东桑西移”工程基地为基础,以产业链、组织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为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动蚕桑生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进一步完善扶持蚕桑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政策性银行,解决蚕茧收购阶段性高资金占用问题,推动建立蚕桑业灾害保险制度,延伸惠农政策。
五、加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推进力度
(一)提升新农村商网的服务水平。完善新农村商网的“信息发布”、“咨询互动”、“交易对接”三大功能,加强信息挖掘,丰富服务内容,突出信息的商务特色,发挥信息的预报和引导作用,建立与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作用,为促进农村流通做好公共商务信息服务。
(二)继续办好《新农村商报》。调整发行方式,优化版面内容,突出以扩大“消费”为主要内容版面的位置,优化相关栏目,增加“农业投入品”版面,加大对农民最直接、最关切、最有用信息的采集整合,增加来自基层作者的直投信息等内容。立足商务,提高现代农业特征的商务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效率。
(三)抓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在全国20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农民应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造条件,把商务信息服务直接送到农民身边;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流通经纪人和农户骨干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农民主动应用互联网促进农产品销售,探索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商务信息传递有效途径。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是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具体表现,需要稳定的资金扶持。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分析试点工作中的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调整完善资金支持力度及方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能够长期发挥作用项目的投入。
商务部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日
第五篇:实施土地股份合作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关于广洋湖镇土地股份合作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实施土地股份合作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关于广洋湖镇土地股份合作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土地资本运营和管理机制,突破农村土地使用权单一经营的流转方式,走上适度规模产业化的流转,互动和增值、增效的轨道,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发挥土地入股,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筹建动因
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化,劳动力的变化和转移,土地流转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不受侵占,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完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因素来认识,一方面从效益的角度看,成立合作社后,可以确保土地有充分的使用,对原有多户所有,过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组织经营或向社会公开招标竞价,让有经济实力、有经营头脑、有对路项目者应标经营,可以推动规模种植,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项目,逐步向市场化转化。最终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让原承包户,也就是各位股东,从收益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从土地经营和管理权的角度看,目前,通过股份合作这一形式,使每个村民变为股民,股份合作社则集中股民的意愿进行运作,这样农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切实维护好自身的权益。成立合作社后,不但各位股东代表能参与议事,而且所有合作社的股民,也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向合作社董事会提出建议,从而能够使董事会做出合理的决策,也就是说,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民主的进程。
二、现实状况
我们已经建立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别是: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鹤湾土地股份合作社、东进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3个村6个组,入社农户223户,入股面积910.5亩,每1亩折为1股,合计910.5股,其中农户股855.5股,集体股55股。合作社设置总帐、现金帐,总帐由镇农经服务中心代管,记帐员为各村记帐员,现金帐由各村主办会计兼管。
三、主要做法
一是开展招标活动。由董事长召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初步拟定承包项目类别、承包期限、底价、招标公告、招标时间等内容。由董事会召集股东代表会,充分酝酿协商一致,明确承包项目类别、承包期限、底价、招标公告、招标时间等内容。并请广大股东广泛宣传,张贴招标公告。7天后,由镇农经服务中心主持招标会议,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活动。
二是开展跟踪服务活动。合作社主动与镇农技服务中心联系,农技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进行专门服务,推荐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合作社积极改善发包地块的生产设施和农田机耕路,协调机械作业及农民用工。
三是开展社务公开活动。将股权设置、建帐情况、经营方式等关系股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定期向全体股民公示,每年不少于两次,公示内容须经过董事会同意,监事会审核后,通过会议、书面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股民监督。
四是开展股利分配活动。合作社的所有收入,扣除必需费用后,按照章程的相关规定,按股进行股利分配。以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例,今年1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进行股利分配。
1、收入情况,其中:农户股152股,面积152亩,其中10组76亩,11组76亩,每亩发包价格270元,年承包费41040元;集体股55股,面积55亩,其中10组15亩,11组40亩,年承包费6200元,按股分配,其中10组1400元,11组4800元;合计应分配股利总额:47240元。
2、支出情况,其中:招标会议用工:260元;农田水利设施投入:980元;合计支出1240元
3、实际股利分配总额是46000元,按农户股152股进行股利分配,每股302.6元。
五是开展正常社务活动。每年有工作计划、工作目标,明确股东大会、股东代表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股东大会,每年不少于一次,每季度末召开股东代表会、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会议,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股东代表或全体股东进行“一人一票”民主表决制。
四、效果分析
1、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于2005年10月正式成立,它是由2个组207亩土地组建,每1亩折为1股,合计207股,其中集体股55股,农户股152股。经测算,原来每亩收入扣除所有费用(含人工费用、税费)净收入260元,但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经营,无需任何费用,净收入300元以上,每亩增收40元。
2、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地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股的152亩农田发包给浙江人经营,通过合作社与宝应县宝奇米厂联系,成为宝奇米厂的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
3、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们葛庄、鹤湾、东进三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农户223户,平均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保守每年每人净收入7000元。
五、存在问题
1、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入股面积只能
从事第一产业。
2、土地股份合作社基本上都从事发包经营,效益较低,直接经营的实力薄弱。
3、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缺乏。
六、工作打算
1、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建立无公害及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创立品牌,搞好合作社内部农田基本建设配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增加股民收入。
2、加大合作社投入,与供电等部门联系,进行电力设施配套以及机耕路等农田基本设施的升级改造,提高农户规模化作业水平,节约承包户农本,增强发展后劲,提高股民收入。
3、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股东代表及“两会”作用,把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社务公开,增强经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4、规范运作,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不断吸收其他农户以土地、技术、资金等入股。
5、加大农民使用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发挥镇劳动所职能,分批分次开展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