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乡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安冠卿
关于全乡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安冠卿
一、全乡落实惠农政策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之后,“三农”工作作为全党的中心任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度,中央连续六年发布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省、市、县也都进一步加大了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并相应出台了惠农的扶持配套政策。据我们初步调查统计,自1999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以来,特别是2004年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国家和省上先后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共45项(其中强农政策11项,惠农政策34项)。全乡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上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筹措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确保了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惠农政策在促进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快速稳定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用十分明显,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极大地调动了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市贫穷落后面貌打下了坚实基础。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各县(区)在落实惠农政策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探索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各行政村都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政策落实程序,规范重点环节管理。宣传发动到位,排查摸底到位,公示审核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发放到位;政策宣传到户,摸底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布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资金兑现到户;不准擅自变更补贴项目和内容,不准随意变更补贴范围和标准,不准擅自抵扣任何款项,不准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不准由村、组集体代领、代发补贴资金,不准无故拖延补贴兑付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搞暗箱操作,不准出现因工作原因而引发群众集体上访和其他不稳定因素。
(二)健全制度,建档立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群众宣传“一册明、一折统” 的管理意义,对各种补贴政策依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讨论评议意见、审查考核报表、补贴标准及分配数据、享受人员名单及时张榜公布并全部装订归档,建立完整的惠农政策落实档案。
(三)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将惠农政策落实纳入全乡经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并列入年度各乡镇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各行政村签订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对
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办法。
(四)建立台账,及时发放。各行政村都认真做好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补贴资金的管理发放工作,建立了补贴资金分配明细表、补贴资金发放明细表等台账,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在各项资金到位后,准确及时地发放到农户手中,并指定专人负责各类补贴项目资金的审核和管理工作,确保无超报、漏报与错报行为。杜绝了截留、挤占、挪用、抵扣和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落实惠农政策的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工作扎实,成效比较明显,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有限,政策效应被大打折扣。许多惠农政策在具体落实中,一般都是按农户承包耕地面积计算发放,补贴数量十分有限。加之这些补贴按面积计算,平均分配,种粮好坏一个样,与外出打工的收益相比,这些补助资金不足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上级在安排一些惠农项目时,往往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出资配套,而乡、村两级财政都比较困难,一些项目的配套资金由于涉及民生大事,不得
不想尽办法拆东墙补西墙调剂解决,无疑使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三)惠农政策宣传存在一定盲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愈来愈重视和扶持“三农”工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补贴标准亦不断提高变动,但一些地方政策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加之一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触电视、广播等媒体较少,而一些村、社干部对惠农政策的宣传解释敷衍了事,不够深入,使得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了解不多,对各项资金补贴标准搞不清楚,存在着“盲从”或“稀里糊涂拿钱”的政策困惑。
(五)贫困县乡办公设备条件差,影响了惠农政策资金的及时发放。我市除徽县、成县的一些乡镇办公条件稍好外,其它贫困县乡办公条件普遍较差,尤其受“5.12”地震的影响,许多乡(镇)至今还在活动板房内办公,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一些乡镇唯一的1台电脑还是七、八年前“世行”项目配备的老式电脑,功能极差,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量大面宽,涉及范围广,上级部门对乡(镇)政策落实的时效性和上报的电子数据信息要求高、时间紧,使得大部分乡(镇)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政策资金的及时发放和数据信息的及时上报。
(五)农村低保对象界定难,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农村低保制度是政府对家庭平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的差额补助,这是一个农民外出辛苦打工半年的收入,这笔钱对于绝大多数农户来说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不可能不人人关注而人人“眼红”。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村低保户对象很难界定,这是因为在农村,家庭收入特别好的农户和特别差的特困户是极少数的,量大面宽的是彼此相差不大的中间户(其中包括约5%—10%的低收入家庭),处于中间状态的农户实际收入很难搞清楚,低保对象评给谁大家都感到不公;加之有些村干部暗箱操作,优亲厚友,把低保享受看成一种特权的象征,产生的效果是“嫌贫爱富”、“奖懒罚勤”。因此,引发的矛盾也比较多,使得一些地方干群关系十分紧张。
第二篇:农民增收途径及财政惠农政策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结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浅要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相关财政政策。
一、****自治州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2007年,****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比上年增加了581元,增长了12.5%,增幅位居全疆第六。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增加方式受到冲击,来自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我州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呈现多元化增长趋势。
二、****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途径
从****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增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为了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增收。2007年共兑付粮食直补115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981万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5838万元、良种补贴127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8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274.8万元、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120万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据实核定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项目和标准,并张榜公示,接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在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全州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及相关信息统计制度,积极推广“一卡通”,进一步规范对农民补贴管理。同时,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州实现了涉农收费和村委会财务公示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五保户、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制度,使得涉农收费为得到了规范。
(二)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148万元,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和“阳光工程”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得到加强。据统计,2007年,农民培训人数达57000人次,通过培训,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708人,全州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4248人,实现打工收入1.65亿元。
(三)做好板块建设。****自治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升温快而不稳,秋季短暂而障温迅速,多晴少雨,空气干燥,风沙较多。根据气候条件,南五县市即库尔勒、尉犁、轮台、且末和若羌非常适宜棉花、香梨、杏、红枣、蔬菜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北四县即和静、和硕、焉耆、博湖非常适宜小麦、玉米、甜菜、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大瓜、酒花、孜然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四)促进科技推广。2007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425万元,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农业避灾减灾和良种推广应用等技术,并开展了林药间作、果粮间作等种类的高校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3.61亿元,用于农牧区生产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重点用于农林水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病虫害、牲畜疫情控制、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升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全州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8亿元,项目规模和资金总量继续位居全疆首位。
三、解决农牧民增收的财政对策
一是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农业法》的规定,逐步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确保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力争做到五个方面的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教育、化文、卫生事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取缔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支持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竞争力、成长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示范基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能带动农民致富,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饲料四大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或一地一品的优势发展之路。找准优势,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1)大力
第三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陆春雷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首要目标。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库区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稳定提高传统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本开源,多措并举,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民增收现状
2008年,全县统计数字,戴庙乡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应在3500左右,其中,土地收入人均1200元,工资性收入人均2200元,经营性收入人均150元。从统计的数字上分析,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苦;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和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力劳动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饿主要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受一麦一豆传统模式影响,我乡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虽然在蔬菜、畜牧等产业的得到
了发展,但发展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种、养、加等方面大户少,农业所占比重大,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低,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空间较小。
2、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乡、村两级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欲望还不够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有关执法部门还存在收费高、办事慢的问题,经济发展坏境还不够优化,尤其在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面还存在重说轻做的现象。
3、群众思想保守。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的制约和障碍,绝大多数人愿当打工仔打工妹,不愿当老板,愿把钱存起来不敢把钱动起来,戴庙乡48个村,3.6万人,截至3月底,信用社存款1.5个多亿,人均近5000元,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230家,私营企业16家,商机不浓,经济不够活跃。
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乡农业龙头企业有6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三、对策及下步打算
为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1、挖掘“特色”潜力,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在抓好水产、畜牧等主打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蓝、西瓜、大蒜、经济林、棉花、桑蚕等,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梁山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择部分村推行土地有偿流转,建设中药材和食用菌标准化养殖基地。进一步挖掘畜牧和生产养殖的传统优势,在金山洼水面推行产品升级,养殖桂花鱼,台面上养殖蛋鸭3万只,新发展规模养鸡户10家,规模养猪户10家,其中养殖野猪户1家,规模养驴场1处。成立渔业、养鸡、养猪、蔬菜4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种养成本,发展技术推广。
2、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努力打造四大基地。以省级标准化渔塘建设为契机,在金山坝以西建设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兴达奶牛场为龙头,建设
奶牛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优质奶牛800头。以金凤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肉食鸡饲养加工基地,以黄河滩区为重点,建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桑蚕生产。二是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引进大户规模经营。年内争取建设成两处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支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种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经营、流通等各种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四是争取上级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内完成7000亩的沙化地改造任务,使其达到水、电、路、渠等配套完善。积极抓好各种小型排灌渠系建设,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搞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吸引投资400万元的耐森木业落户我乡,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学习商老庄发展藤编的经验,引导妇女、老人从事来料加工。
3、挖掘“市场”潜力,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支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以上海相武运输公司党支部为依托,支持帮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到上海等地城市货物运输,2007年我们组建了生峰运输有限公司,今年将对车辆进一步整合,再组建一家新的物流公司,彻底扭转单打独斗的局面,力争年内新增加大型运输车辆800台,新增收入8000万元,努力打造货
物运输特色乡镇。强力发展物流、旅游和家庭副业。主动与梁山县城相承接,发展运输和商贸。力争在旅游开发上有所突破,建设一处农家乐,一处渔家乐,发展家庭副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0家。
4、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
以集中学教活动为契机,努力解决愿打工不愿当老板的问题,丰富学教内容,创新活动方式,通过请老板讲课,组织外出人员参观学习,评选明星老板等方式,创造出2万人想当老板,1万人能当老板,2千人当大老板的成效。抓典型示范。定期培育一批从事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经商等方方面面的大户,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抓机制创新。一是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班子,一套班子负责一个产业,一个副乡级干部包一个重点项目。二是激励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严格进行考核奖励。三是督导机制,实行定期考核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跟踪服务。由分工乡长牵头,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土管、工商、农村信用社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帮助农民跑订单,跑工商注册、用地,资金等有关方面的手续。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
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00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xx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4年农业投入达到1.4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
(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
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 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00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XX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4年农业投入达到1.4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
(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