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米脂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合理布局,推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十一五”末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1.73万只,较“十五”末增长15.6 %,羊子饲养量达到23.83万只,较“十五”末增长-0.06 %,生猪饲养量达到4.86万头,较“十五”末增长-0.07%,家禽饲养量达到70万只,较“十五”末增长20%。全县肉蛋奶的产量分别达到467吨、2943吨、1222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34%、69.3%、-25%,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20.3kg、12.8kg、5.3kg。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3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8.6%。发展现代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至2009年,全县动物防疫工作获的全市评比第一名,2010年,全县畜产品安全获全市评比第一名。
一、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1、规模化养殖渐成主体。
2006年米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米脂县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饲养、政策性扶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每年在各乡镇新建2个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大户,促使畜牧业生产结构由分散型不断向规模型转变,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全县已有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390户,如桃镇牛沟村、印斗镇对岔村、桥河岔高家沟村年生猪饲养量都超过1万头,养殖户和养殖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收入的70%以上,年出栏生猪、牛、羊、家禽占全县年出栏总量的65%。畜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饲料、兽药、加工、冷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10多万农民参与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我县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饲养、政策性扶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并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以东区抓生猪、西区抓羊子、北区抓笼养鸡、城区抓奶牛为重点,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郇家河、天花界、白兴庄、惠家沟等村成为我县白绒山羊良种养殖基地村。郭兴庄乡郇家河村全村在家人口——人,2010年饲养绒山羊达——只,存栏——只的养羊户有——户,——只以上的养羊户有——户,且羊子平均产绒在1斤左右,养羊纯利润达到——万元。桥河岔、十里铺、杨家沟、桃镇等乡镇的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桥河岔乡七里庙村全村现居住102户,366人,2010年全村出栏肉猪8342头,收入258万元,占大农业收入的82.5%,占总收入的53.5%。沙店镇近年来狠抓笼养鸡建设,是全县笼养鸡“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010年全镇笼养鸡存栏达25万只,养鸡户遍及全镇31个村,君家沟、高家圪崂、张坪等村的笼养鸡存栏都在2万只以上。沙店镇高家疙崂村,全村有人口490人,现住人口230人,规模笼养鸡养殖户就有18户,笼养鸡收入达到280万元,按全村人口算,人均收入5714元;按现有人口算,人均收入1.2万元。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成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390户。
2、布局结构得到优化。
根据我县地域特征和基础优势,县政府确定以东区抓生猪、西区抓羊子、北区抓笼养鸡、城区抓奶牛为重点 综合5个产业发展优势区,全市呈现出猪羊禽三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改善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我县先后引进了长白猪、大约克猪、白绒山羊 等优质高效畜禽良种,生猪、羊子、禽类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80%,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2、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
畜禽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是提高畜牧养殖效益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畜禽良种化程度迅速提高,白绒山羊通过良种引进和改良,产绒量由原来的250克提高到400克以上。郭兴庄乡白兴庄村2002年从辽宁盖州引进白绒山羊176只,通过近几年的改良,目前全村存栏380只,羊绒平均产量达到500克以上。李站乡天花界村全村93户402人,在家户数为45户154人,现存栏羊子618只,养羊户为43户,饲养10只以上的户数为35户,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养羊收入占到75%。这些村已经成为全县白绒山羊良种示范基地。猪品种大多数为世界著名的长白、约克夏、杜洛克、斯格尔及其杂交品种,家禽良种化已达到90%以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正大模式”标准化猪舍、笼养鸡标准化鸡舍、标准化舍饲养羊圈舍得到大面积应用,畜禽自动饮水、自动给料先进设备得到推广,饲料的科学配置和现代化加工技术、动物的防疫技术、畜禽无公害生产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养殖户中,逐渐被养殖户所接受,这些都预示着我县的畜牧业生产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3、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采取加强领导、科技扶持、技术培训、实施优惠政策、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和程序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动物检疫等措施,提高了农户的养畜意识和商品意识。为了进一步把畜牧科技全面有效地推广应用到畜牧生产全过程中,米脂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每年抽调科技人员派驻到各村、各户,进行畜禽圈舍改造、配合饲料使用、青贮饲料、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指导。配合县农工部、科技局、扶贫办,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入手,逐村进行培训,采取专家技术讲座、科技人员辅导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4、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年努力,各级、各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普遍得到加强,各乡镇每年都能投入人力、物力齐心协力搞防疫,建成了一套疫苗注射、挂标、档案登记等完整的防疫体系,确保一些重大疫病在我县没有扩散流行。在动物检疫方面以“强化监督检疫、以检促防”的原则,从难点突破,狠抓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疫监督技术,提升检疫监督执法能力,确保进入流通领域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目前全县的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得到新建或维修。乡村防疫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县现有乡级防疫员13名,村级防疫员200名。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建成全市畜牧养殖大县、强县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对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认识仍有差距,许多农户对发展畜牧养殖还仍停留在种地防灾年、养鸡换油烟、养猪为过年的层次上,没有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
二是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和各类项目资金予以扶持,但在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不少农户想扩大规模,但受到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一时难以建设。
三是对发展生猪产业,走自繁自育的路子认识还不够。广大养殖户在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上,大部分仔猪靠外面引进,增加了疫病扩散空间。即便是个别生猪养殖大户,也是猪肉价格涨了养母猪、猪肉价格跌了杀母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四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影响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畜禽产品销售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水平低,拉动能力较弱。目前全县仅有龙镇驴肉加工、乔氏土鸡等小型加工企业。大量畜禽产品只能以原始产品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六是畜牧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薄弱。县级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加之多数人员知识老化,远远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我县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编制2名,加之现有人员多数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队伍扩充刻不容缓。二是村级动物防疫网络需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加大村级防疫网络建设,加大投入,保障动物防疫工作有条不紊。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建设力度
要着力推进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再进一步巩固提高已建成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的基础上,每乡镇要按照每年新建2个养殖专业村(养殖户要占到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养殖业总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发展10个养殖大户(羊子存栏50只以上、生猪存栏100头以上、鸡存栏2000只以上)的要求,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生猪、羊子、笼养鸡等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小区,发展一批农牧、林牧结合模式的家庭适度规模示范场(户)。积极推广牛沟、高家沟村“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沙店镇益农专业合作社养殖模式、高家疙崂村10万只笼养鸡标准化养殖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发展养殖专业村——个、养殖大户——户、养殖小区——个。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短、平、快”的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要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带动农民的增收能力。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提高农民抵御市场的风险,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控,打造如龙镇驴肉、驴板肠等区域特色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等经济组织注册特色畜产品商品。加强品牌宣传,组织参加省市有影响的产品展览会,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认知度,拓展县内外畜产品销售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三是切实加大以草定畜推进力度
要大力推进“以草定畜、动态管理”模式,对各乡镇、各村的草场面积、饲草生产能力、养殖户的基本情况和牲畜饲养量及圈舍建设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登记,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对羊畜分布情况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各乡镇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舍饲养畜的优惠政策,在种草、圈舍建设、品种改良、饲草加工利用给予激励、扶持。选择基础比较好的乡镇、村进行“以草定畜”示范点的建设,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羊子单只收益,以典型带动整体,一定要将牲畜饲养量控制在草场承载能力范围,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发展。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支持草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草地建设和草业发展,建立健全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坚持推进人工草地建设,大力推广优良牧草新品种,突出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坚持农牧、林牧结合,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坚持落实基本草地保护、草畜平衡、舍饲养畜等制度,创新草地经营体制,推进草地规模化经营。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提高草原执法监督能力,加强草原虫鼠害防治,加强草原防火,确保草原安全。
四是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属地管理,政府负总责,部门司其职”的原则,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进一步完善市、县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充实力量,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制度,配备检测设备,培训检测人员。突出抓好奶站监管和建设,提高准入门槛,规范生鲜乳经营秩序。切实加强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规范指导养殖场(户)安全用药,着力治理使用违禁药、超量使用兽药以及不执行休药期等突出问题。
五切实加强畜牧人才培养。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畜兽医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队伍。要突出抓好防疫员和养殖专业大户培训。要抓好兽医部门和规模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着力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要创造条件,引进培养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高技术人才,大力推动畜牧兽医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畜牧兽医科技水平。要大力普及畜牧兽医技术的普及率,为加快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
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00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xx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4年农业投入达到1.4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
(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篇: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我县以“承包种养技术,承诺调整效益,承担自然灾害风险”为核心的“三承”服务为出发点,以“农技人员跑出路,龙头企业找销路,政府帮助担后路”作为服务模式,使我县特色蔬菜远销兰州、西安、银川等省会城市,我县的特色蔬菜被市、县多家超市和市县两级宾馆定位为专供产品。为打响品牌战略,增加合水蔬菜产业知名度,我们先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认证绿色A级产品3个,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制作特色蔬菜精品包装箱14000个;我县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板桥白黄瓜于2011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优质农产品金奖。为方便群众,完善流通体系,我县投资在县川的板桥乡、固城川吉岘乡的望宁路口和何家畔乡的铁李川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各1处,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铁李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完成蔬菜订单种植8000亩,县乡各级政府竭力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现了菜农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陆春雷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首要目标。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库区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稳定提高传统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本开源,多措并举,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民增收现状
2008年,全县统计数字,戴庙乡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应在3500左右,其中,土地收入人均1200元,工资性收入人均2200元,经营性收入人均150元。从统计的数字上分析,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苦;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和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力劳动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饿主要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受一麦一豆传统模式影响,我乡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虽然在蔬菜、畜牧等产业的得到
了发展,但发展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种、养、加等方面大户少,农业所占比重大,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低,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空间较小。
2、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乡、村两级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欲望还不够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有关执法部门还存在收费高、办事慢的问题,经济发展坏境还不够优化,尤其在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面还存在重说轻做的现象。
3、群众思想保守。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的制约和障碍,绝大多数人愿当打工仔打工妹,不愿当老板,愿把钱存起来不敢把钱动起来,戴庙乡48个村,3.6万人,截至3月底,信用社存款1.5个多亿,人均近5000元,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230家,私营企业16家,商机不浓,经济不够活跃。
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乡农业龙头企业有6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三、对策及下步打算
为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1、挖掘“特色”潜力,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在抓好水产、畜牧等主打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蓝、西瓜、大蒜、经济林、棉花、桑蚕等,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梁山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择部分村推行土地有偿流转,建设中药材和食用菌标准化养殖基地。进一步挖掘畜牧和生产养殖的传统优势,在金山洼水面推行产品升级,养殖桂花鱼,台面上养殖蛋鸭3万只,新发展规模养鸡户10家,规模养猪户10家,其中养殖野猪户1家,规模养驴场1处。成立渔业、养鸡、养猪、蔬菜4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种养成本,发展技术推广。
2、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努力打造四大基地。以省级标准化渔塘建设为契机,在金山坝以西建设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兴达奶牛场为龙头,建设
奶牛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优质奶牛800头。以金凤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肉食鸡饲养加工基地,以黄河滩区为重点,建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桑蚕生产。二是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引进大户规模经营。年内争取建设成两处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支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种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经营、流通等各种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四是争取上级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内完成7000亩的沙化地改造任务,使其达到水、电、路、渠等配套完善。积极抓好各种小型排灌渠系建设,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搞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吸引投资400万元的耐森木业落户我乡,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学习商老庄发展藤编的经验,引导妇女、老人从事来料加工。
3、挖掘“市场”潜力,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支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以上海相武运输公司党支部为依托,支持帮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到上海等地城市货物运输,2007年我们组建了生峰运输有限公司,今年将对车辆进一步整合,再组建一家新的物流公司,彻底扭转单打独斗的局面,力争年内新增加大型运输车辆800台,新增收入8000万元,努力打造货
物运输特色乡镇。强力发展物流、旅游和家庭副业。主动与梁山县城相承接,发展运输和商贸。力争在旅游开发上有所突破,建设一处农家乐,一处渔家乐,发展家庭副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0家。
4、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
以集中学教活动为契机,努力解决愿打工不愿当老板的问题,丰富学教内容,创新活动方式,通过请老板讲课,组织外出人员参观学习,评选明星老板等方式,创造出2万人想当老板,1万人能当老板,2千人当大老板的成效。抓典型示范。定期培育一批从事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经商等方方面面的大户,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抓机制创新。一是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班子,一套班子负责一个产业,一个副乡级干部包一个重点项目。二是激励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严格进行考核奖励。三是督导机制,实行定期考核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跟踪服务。由分工乡长牵头,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土管、工商、农村信用社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帮助农民跑订单,跑工商注册、用地,资金等有关方面的手续。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
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 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00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XX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4年农业投入达到1.4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
(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