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县委要求,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全乡*个村、**个自然屯,就全乡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共走访农户240户(其中养殖户180户、非养殖户60户),与740多位群众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畜牧业发展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状及作用 [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几年来,**乡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饲养总量稳步增长。目前,全乡畜禽饲养总量达**万头(只),同比增长11%。其中:黄牛1100头、奶牛335头、生猪4300头和家禽11.7万只(含大鹅80100只),同比分别增长12%、9%、11%和10%。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已建成大鹅养殖专业村1个、专业屯5个,形成1000只以上大户5户。建成黄牛养殖场1个,年饲养量110头。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处,年饲养量124头。建成百头猪场2处、千只鸡场5处。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广牛、羊冻精冷配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劣质品种更新改良,全乡生猪良种率达94%,牛良种率达95%,羊良种率达92%。
与此同时,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预计2004年,全乡畜牧业产值将达到3100万元,同比增长11%,占全乡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31%,种植业比重将下降5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种植业“单口咬”的状况,而且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我乡粮经饲种植比例已由去年的7:2:1调整为6:3:1。二是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户,其牧业收入都占总收入的30%以上,特别是规模养殖的大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万元、十几万元。&&村二组的**家有5口人,25亩地,同时饲养3头奶牛,年收入可达3.5万元,其中3头奶牛年出奶2.8万斤,每斤鲜奶0.65元,可获利1.5万元,占总收入的42%。在**的带动下,其亲朋10多户搞起了奶牛养殖。全乡象***一样一面从事种植业生产,一面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大约有1800户,占全乡农户的40%。规模养殖效益更是可观。&*村四组的&&因孩子小不能外出打工,投资1万元养了800只蛋鸡,到今年8月全部淘汰,纯获利1.4万元。&&村二组**的奶牛养殖场、**村*组**的百头猪场、*村**的黄牛养殖场,年获利都在3万元以上。尤其是原*村二组的&*&,因两个儿子娶媳妇欠了4万多元的债。2002年秋,他借钱买了一头母猪,每天从县里捡食物搞起了生猪养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1万多元的存款。三是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全乡从事养殖业的有30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同时,一些养殖场区的创建也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十四井养猪场等场区打工的农民就达30多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乡近几年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畜牧业的主导地位仍没有完全确立。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畜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家财万贯、长毛的不算”这一传统认识仍束缚着广大农民。目前,一些群众认为养殖业技术含量高、难度大、风险大,不敢从事也不愿从事;有些干部在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的工作中,思想上有顾虑,信心不足,总怕发展不好会给群众造成损失,落群众埋怨,因此工作上总是推着干、拖着干,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发展畜牧业出力献策。二是畜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低,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落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得不到推广,象青贮饲料、圈养舍饲等科学饲养方式虽然县乡大力推广,但目前只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刘平友奶牛养殖基地有所应用。三是饲草紧缺。饲草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禽群体的需求,饲草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①资金短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上虽然有所加大,但投放数额不多,且多为短期贷款,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实际需要。调查表明,全乡有32户农民因资金不足而放弃牧业生产。②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全乡有兽医站3所,行医人员6名,防疫人员13名。每人每年防疫量平均为1.1万头(只)。防疫量过大且防疫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加之农民防疫意识淡薄,因此防疫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防或防疫达不到标准的问题,引起疫病发生,给养殖户造成损失。③信息服务有待完善。由于农村信息传输渠道闭塞,饲养业户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产业动态、疾病发生与预防等信息,使畜产品产生销售差价或发生农户利益受损等情况。这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依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乡的畜牧业要以草食畜禽为重点,以圈养舍饲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畜牧产业建成&&乡第一产业,使牧业收入成为**乡农民第一收入。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干部群众对加快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现阶段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组织畜牧业现场会、经济效益分析会、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搞好宣传引导、效益分析、算帐对比。尤其要培养宣传好各类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第二篇: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米脂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合理布局,推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十一五”末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1.73万只,较“十五”末增长15.6 %,羊子饲养量达到23.83万只,较“十五”末增长-0.06 %,生猪饲养量达到4.86万头,较“十五”末增长-0.07%,家禽饲养量达到70万只,较“十五”末增长20%。全县肉蛋奶的产量分别达到467吨、2943吨、1222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34%、69.3%、-25%,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20.3kg、12.8kg、5.3kg。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3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38.6%。发展现代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至2009年,全县动物防疫工作获的全市评比第一名,2010年,全县畜产品安全获全市评比第一名。
一、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1、规模化养殖渐成主体。
2006年米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米脂县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饲养、政策性扶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每年在各乡镇新建2个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大户,促使畜牧业生产结构由分散型不断向规模型转变,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全县已有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390户,如桃镇牛沟村、印斗镇对岔村、桥河岔高家沟村年生猪饲养量都超过1万头,养殖户和养殖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收入的70%以上,年出栏生猪、牛、羊、家禽占全县年出栏总量的65%。畜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饲料、兽药、加工、冷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10多万农民参与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我县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饲养、政策性扶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并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以东区抓生猪、西区抓羊子、北区抓笼养鸡、城区抓奶牛为重点,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郇家河、天花界、白兴庄、惠家沟等村成为我县白绒山羊良种养殖基地村。郭兴庄乡郇家河村全村在家人口——人,2010年饲养绒山羊达——只,存栏——只的养羊户有——户,——只以上的养羊户有——户,且羊子平均产绒在1斤左右,养羊纯利润达到——万元。桥河岔、十里铺、杨家沟、桃镇等乡镇的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桥河岔乡七里庙村全村现居住102户,366人,2010年全村出栏肉猪8342头,收入258万元,占大农业收入的82.5%,占总收入的53.5%。沙店镇近年来狠抓笼养鸡建设,是全县笼养鸡“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010年全镇笼养鸡存栏达25万只,养鸡户遍及全镇31个村,君家沟、高家圪崂、张坪等村的笼养鸡存栏都在2万只以上。沙店镇高家疙崂村,全村有人口490人,现住人口230人,规模笼养鸡养殖户就有18户,笼养鸡收入达到280万元,按全村人口算,人均收入5714元;按现有人口算,人均收入1.2万元。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成养殖专业村72个,养殖大户390户。
2、布局结构得到优化。
根据我县地域特征和基础优势,县政府确定以东区抓生猪、西区抓羊子、北区抓笼养鸡、城区抓奶牛为重点 综合5个产业发展优势区,全市呈现出猪羊禽三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改善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我县先后引进了长白猪、大约克猪、白绒山羊 等优质高效畜禽良种,生猪、羊子、禽类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80%,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2、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
畜禽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是提高畜牧养殖效益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畜禽良种化程度迅速提高,白绒山羊通过良种引进和改良,产绒量由原来的250克提高到400克以上。郭兴庄乡白兴庄村2002年从辽宁盖州引进白绒山羊176只,通过近几年的改良,目前全村存栏380只,羊绒平均产量达到500克以上。李站乡天花界村全村93户402人,在家户数为45户154人,现存栏羊子618只,养羊户为43户,饲养10只以上的户数为35户,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养羊收入占到75%。这些村已经成为全县白绒山羊良种示范基地。猪品种大多数为世界著名的长白、约克夏、杜洛克、斯格尔及其杂交品种,家禽良种化已达到90%以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正大模式”标准化猪舍、笼养鸡标准化鸡舍、标准化舍饲养羊圈舍得到大面积应用,畜禽自动饮水、自动给料先进设备得到推广,饲料的科学配置和现代化加工技术、动物的防疫技术、畜禽无公害生产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养殖户中,逐渐被养殖户所接受,这些都预示着我县的畜牧业生产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3、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通过采取加强领导、科技扶持、技术培训、实施优惠政策、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和程序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动物检疫等措施,提高了农户的养畜意识和商品意识。为了进一步把畜牧科技全面有效地推广应用到畜牧生产全过程中,米脂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每年抽调科技人员派驻到各村、各户,进行畜禽圈舍改造、配合饲料使用、青贮饲料、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指导。配合县农工部、科技局、扶贫办,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入手,逐村进行培训,采取专家技术讲座、科技人员辅导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4、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年努力,各级、各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普遍得到加强,各乡镇每年都能投入人力、物力齐心协力搞防疫,建成了一套疫苗注射、挂标、档案登记等完整的防疫体系,确保一些重大疫病在我县没有扩散流行。在动物检疫方面以“强化监督检疫、以检促防”的原则,从难点突破,狠抓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疫监督技术,提升检疫监督执法能力,确保进入流通领域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目前全县的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得到新建或维修。乡村防疫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县现有乡级防疫员13名,村级防疫员200名。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建成全市畜牧养殖大县、强县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对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认识仍有差距,许多农户对发展畜牧养殖还仍停留在种地防灾年、养鸡换油烟、养猪为过年的层次上,没有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
二是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和各类项目资金予以扶持,但在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不少农户想扩大规模,但受到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一时难以建设。
三是对发展生猪产业,走自繁自育的路子认识还不够。广大养殖户在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上,大部分仔猪靠外面引进,增加了疫病扩散空间。即便是个别生猪养殖大户,也是猪肉价格涨了养母猪、猪肉价格跌了杀母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四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影响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畜禽产品销售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水平低,拉动能力较弱。目前全县仅有龙镇驴肉加工、乔氏土鸡等小型加工企业。大量畜禽产品只能以原始产品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六是畜牧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薄弱。县级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加之多数人员知识老化,远远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我县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编制2名,加之现有人员多数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队伍扩充刻不容缓。二是村级动物防疫网络需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加大村级防疫网络建设,加大投入,保障动物防疫工作有条不紊。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建设力度
要着力推进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再进一步巩固提高已建成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的基础上,每乡镇要按照每年新建2个养殖专业村(养殖户要占到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养殖业总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发展10个养殖大户(羊子存栏50只以上、生猪存栏100头以上、鸡存栏2000只以上)的要求,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生猪、羊子、笼养鸡等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小区,发展一批农牧、林牧结合模式的家庭适度规模示范场(户)。积极推广牛沟、高家沟村“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沙店镇益农专业合作社养殖模式、高家疙崂村10万只笼养鸡标准化养殖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发展养殖专业村——个、养殖大户——户、养殖小区——个。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短、平、快”的主导产业。
二是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要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带动农民的增收能力。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提高农民抵御市场的风险,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控,打造如龙镇驴肉、驴板肠等区域特色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等经济组织注册特色畜产品商品。加强品牌宣传,组织参加省市有影响的产品展览会,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认知度,拓展县内外畜产品销售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三是切实加大以草定畜推进力度
要大力推进“以草定畜、动态管理”模式,对各乡镇、各村的草场面积、饲草生产能力、养殖户的基本情况和牲畜饲养量及圈舍建设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登记,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对羊畜分布情况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各乡镇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舍饲养畜的优惠政策,在种草、圈舍建设、品种改良、饲草加工利用给予激励、扶持。选择基础比较好的乡镇、村进行“以草定畜”示范点的建设,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羊子单只收益,以典型带动整体,一定要将牲畜饲养量控制在草场承载能力范围,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发展。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支持草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草地建设和草业发展,建立健全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坚持推进人工草地建设,大力推广优良牧草新品种,突出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坚持农牧、林牧结合,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坚持落实基本草地保护、草畜平衡、舍饲养畜等制度,创新草地经营体制,推进草地规模化经营。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提高草原执法监督能力,加强草原虫鼠害防治,加强草原防火,确保草原安全。
四是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属地管理,政府负总责,部门司其职”的原则,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进一步完善市、县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充实力量,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制度,配备检测设备,培训检测人员。突出抓好奶站监管和建设,提高准入门槛,规范生鲜乳经营秩序。切实加强兽药、饲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规范指导养殖场(户)安全用药,着力治理使用违禁药、超量使用兽药以及不执行休药期等突出问题。
五切实加强畜牧人才培养。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畜兽医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队伍。要突出抓好防疫员和养殖专业大户培训。要抓好兽医部门和规模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着力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要创造条件,引进培养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高技术人才,大力推动畜牧兽医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畜牧兽医科技水平。要大力普及畜牧兽医技术的普及率,为加快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篇: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我县以“承包种养技术,承诺调整效益,承担自然灾害风险”为核心的“三承”服务为出发点,以“农技人员跑出路,龙头企业找销路,政府帮助担后路”作为服务模式,使我县特色蔬菜远销兰州、西安、银川等省会城市,我县的特色蔬菜被市、县多家超市和市县两级宾馆定位为专供产品。为打响品牌战略,增加合水蔬菜产业知名度,我们先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认证绿色A级产品3个,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制作特色蔬菜精品包装箱14000个;我县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板桥白黄瓜于2011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优质农产品金奖。为方便群众,完善流通体系,我县投资在县川的板桥乡、固城川吉岘乡的望宁路口和何家畔乡的铁李川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各1处,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铁李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完成蔬菜订单种植8000亩,县乡各级政府竭力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现了菜农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农民增收难,这是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我国,农民人口最多,因而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增收最难,因而相对而言又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因此,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关注民生,都必经想尽一切办法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增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突破,我们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在新农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有了实质性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1985年-1988年4.9%;1989-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仅1.9%;1992年-2000年为4.6%。特别是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下降,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83-199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1993、1994年分别高达2.80∶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年,差距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一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明显高
于80年代。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增收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2004—2008年农民增收连续五年超过300元,是建国以来首次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央“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力度如此之大,农民增收自己与自己比还算不错,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绝对额还是在继续扩大,相对差距也没有缩小。农民很努力,为增收在1亩3分地上做足了文章,今年种粮,明年种棉,后年种麻栽蚕;前年养猪,去年养羊,今年养牛,就是难以增收。为什么增收难?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土壤气候条件下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现在要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发挥各地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在户籍制度上,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尽快将户籍制度的改革从中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撤除人为的樊篱,万众一心推倒“户籍墙”。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应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废除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登记条例》,制定和颁布确保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新《户籍登记法》。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
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